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推荐!《白鹭》的教学设计大全900字
  • 推荐!《白鹭》的教学设计大全900字

    发表时间:2022-03-10

    【www.jk251.com - 《白鹭》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推荐!《白鹭》的教学设计大全900字,供大家参考。

    《白鹭》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课前准备:

    挂图、配乐朗诵音乐带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诗句揭题,简介白鹭。

    1、诗句"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简介白鹭。体长50厘米,全身的毛雪白,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蓬松蓑羽,以后消失。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主食是小鱼等水生动物。

    二、初讲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白鹭哪几方面?

    2、交流:

    ①指名读生字、找出新词、理解词语,并集体齐读。

    寻常:平常。 嗜好:特殊的爱好。

    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韵味:含蓄的意味。

    每每:每一次。

    ②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白鹭的?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段(2—5)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

    第三段(6—9)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

    第四段(10)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自由练读课文

    1、你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

    2、分类组合,学生互相评析指导。

    四、写字指导

    1、老师示范。鹤、蓑、喙、嵌、框、嗜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二、精读指导

    1、指名朗读找出能体会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中品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文首、文尾相呼应,首尾圆合,深化了文旨。)

    ①通常的诗有什么特点?(语言精练、开锅、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②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意味无穷的诗"?

    a、自读2~9节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原因。

    b、第2~5节写的是白鹭的"精巧",第2节是概括地描写,第5节是具体的描写。

    c、第6-8节写的是白鹭的"韵味无穷",作者从白鹭觅食、栖息、飞行这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韵味。

    (细细揣摩第七节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在瞭望吗?》为题目,"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说话,陈述自己的观点。)

    d、小结:静态的精巧、动态的韵味,都是一幅幅值得欣赏、口味的画。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①这是什么句?请换一种说法。

    (反问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白鹭不会唱歌",为何还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虽然它不会发出宛转的声音,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欢乐,它就是一首无声的歌。)

    3、说说自然界里还有哪些情景充满韵味?

    (蜜蜂采蜜、秋虫呼叫、冬梅傲雪、高山流水、小桥人家……)

    三、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第三段的背诵:"觅食-栖息-低飞-不会唱歌")

    四、总结全文,巩固提高

    1、作家郭沫若以诗人独特的眼睛和诗心,善于发现美、鉴赏美、评价美,发生动、形象、简洁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借鉴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创造了气韵生动、情景俱美的意境,宛如一首流动的音乐,韵味无穷的诗歌,艺术地再现了白鹭不同角度的美,给读者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

    2、鸟是大自然中动人的音符,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小作文《白鹭真的在望吗?》

    《白鹭》的教学设计【篇二】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没有见过白鹭,有必要让学生先欣赏一些白鹭的图片,对白鹭有个直观的认识。

    本篇课文的语言凝练、含蓄,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不懂或疑惑的问题,这将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对于白鹭的美,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有必要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提出问题,分析解决。

    3、在品读课文的同时,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美的热爱之情。

    《白鹭》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大文豪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美。

    知识与技能: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会写“精巧、配合、身段、适宜”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理解。

    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课件展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1、课文朗读动漫。

    2、白鹭的相关视频资料、作者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背景及白鹭相关资料。

    使用教材

    构想:对于课文的理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课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接下来设置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设置深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重现优美的画面,这样由浅入深的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体会了作者对白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突出了重点,有突破的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明白美往往存在于平常的事物中,鼓励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在能力培养方面。我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把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师出示图片)

    2、激趣导入:课件出示白鹭的视频及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认识白鹭。

    3、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师指导读好“鹭”。

    5、引导学生简单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画出不懂的词语。

    (2)出示词语,过字词关。

    (3)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二、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三、赏读2—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

    2、集体交流,引导,感悟。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2)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3)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3、学生再读2—5自然段,读出白鹭的精巧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

    四、赏读6—8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生活美”

    1、白鹭不仅有精美的外形,更有精巧的生活。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

    2、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

    3、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汇报。

    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五、赏析9—11自然段

    1、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2、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六、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猜谜语。

    学生交流对白鹭的认识。

    简介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曾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联系上下文指名说说生字读音上的注意点,并领读。

    教师适时指导读准“喙、嗜、朱、哨、韵”等字,并正音。(“宜”读yí,不读yì;“喙”读huì,不读zhuó。)

    学生从以下方面找出白鹭的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感知白鹭的美。

    学生边读边想边画白鹭“精巧美”的句子。

    第二小节——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

    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

    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觅食、栖息、低飞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找出看到的画面:

    第一幅图——白鹭觅食

    第二幅图——白鹭栖息

    第三幅图——白鹭低飞

    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齐读第11小节,发出内心的赞叹。

    齐读全文。

    学生从多角度畅谈收获。

    这一环节以谜语和视频资料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

    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预习交流时间,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学会了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本环节注重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为课堂中合作、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充满诗情画意。回顾全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他们对白鹭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白鹭的外形的精巧。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走近白鹭,感受白鹭的生活美。

    在激情朗读中读出白鹭的韵味、作者的心境,读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习写作方法。

    总结: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配合、适宜、恩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4、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白鹭的资料,初步了解。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白鹭的图片,并交流和白鹭相关的知识。出示PPT。

    看了图片,你对白鹭有什么初步感受呢?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白鹭》,品味、感悟、欣赏,分析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正确组词

    2、正确流利读词

    3、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四、出示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五、自学提示(一)

    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白鹭的几幅画面。

    六、检查自学结果:

    1、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通篇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评价: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评价:“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些,太不寻常。

    《白鹭》的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材简介: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白鹭是借物咏怀,以歌赞白鹭的洁白无瑕、美的动人,赞美自然,批判丑恶。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理念:

    《白鹭》是郭沫若的散文,文章清新简约,读来韵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要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从白鹭的形美、意美、情美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在学习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能把这些诗句补充完整吗?(出示)——

    西塞山前( )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漠漠水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

    指名补充,齐读诗句。板书:白鹭 同学们了解白鹭吗?

    ⒉指名介绍白鹭。出示图片。

    师:白鹭,这种南方常见的水鸟,一身洁白,高贵优雅,赢得了多少人的喜爱。看,文人墨客纷纷把它写进诗中来赞美它。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甚至觉得“白鹭本身就是一首诗”。板书:诗

    二、品味。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再来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画卷。

    1.仔细听老师朗读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板书:钓鱼瞭望低飞)

    2.让我们以四人为一小组来学习,选择其中的一幅画细细欣赏,欣赏的时候,你可以把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词语、句子划出来,读给同学听;也可以边欣赏边想象,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学听。

    3.学习6~8自然段(讨论交流,三幅画面可交叉出现)。

    (1)清水田里,静静钓鱼(“钓鱼”“图画”——静)

    A.赏析“钓鱼”:清水田里,白鹭伫立,正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他成了一位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媒体映示:清水田里静静钓鱼)你能读一读吗?

    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画中的主人公是谁?相信你读这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

    B.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水绿田中的白鹭钓鱼图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2)小树绝顶,悠悠瞭望(“悠然”“瞭望”——悠)

    A.赏析“瞭望”: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最高处,就是小树的绝顶。风儿吹来,小树轻摇,看来像是不大安稳,可白鹭却很悠然,你能把它读好吗?

    “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如果不是在瞭望,它可能在——;如果他真的是在瞭望,它站立在小树的绝顶,或许它望见了——或许它望见了——……

    课文最后虽然是问号,你读的时候,如果把它想象成什么标点,味道就出来了?

    B.请男孩闭上眼睛,听着女孩的朗读,展开想象,晴天的早晨,小树绝顶,白鹭悠悠瞭望之图吧!看到了吗?(男女生交换朗读)

    (3)黄昏空中,低低飞翔(“低飞”“乐事”——颜色美,动态美)

    A.赏析“低飞”:在落霞满天的黄昏,白鹭正低低地来回飞旋着,是那么悠闲,那么自在。这分明是一幅舒展、飘逸的白鹭归巢图,悠闲的你见到悠闲的白鹭,定会其乐无穷。你能把这种乐趣读出来吗?

    (4)欣赏了这三幅白鹭图后,你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宁静、优美)想对白鹭说什么?

    板书:韵味无穷

    提议大家将这三幅图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5)看,老师这儿还有一首写白鹭的诗,谁来读一读?

    媒体映示:

    白鹭

    寻常

    铸就了不寻常的美

    像画一样悠然

    如歌一样优美

    似诗一样精巧

    从遥远的时光里

    翩翩而来

    你感受到了什么?(白鹭很美,似精灵……)

    其实,白鹭的韵味还不止这些,请欣赏白鹭带来的优美画卷!(媒体映示白鹭各种形态的图画)

    愿意拿起笔,也写一两句诗来赞美白鹭吗?

    学生写诗,交流,老师点评。

    三、总结。

    1.白鹭,素雅而和谐,在碧水,在树梢,在蓝天,宁静、悠然(媒体映示画面,播放音乐)此时,在你内心深处,你还想由衷地对白鹭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2.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韵味无穷的诗。

    媒体映示:

    白 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素雅 和谐

    清水田里 静静钓鱼

    小树绝顶 悠悠瞭望

    黄昏空中 低低飞翔

    ……

    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四、练习

    1、说说自然界中还有哪些情景充满韵味?(蜜蜂采蜜,高山流水,滴水穿石)

    2、阅读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同样是写鸟的文章,高尔基笔下的海燕给我们什么感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16 白鹭

    钓鱼 瞭望 低飞

    韵味无穷

    教学反思:

    郭沫若是位诗人,他发现了寻常之鸟——白鹭的不寻常的美,并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白鹭精巧的外形,白鹭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高雅脱俗的姿态,表达了他对白鹭的满心喜爱与热情洋溢的赞美之情。读《白鹭》这篇精美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享受着鸟的美、语言的美、情怀的美。于是,教这篇课文时,我带着学生细细品读了文中的每句话。“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了什么?”“你想说什么?”每读完一节,我就这样问学生。没有框制约着学生,学生的发言是对文本最直接的感受。学生感受到了白鹭颜色配合的适宜、身段大小的精巧,白鹭觅食的闲适、栖息时的悠然、飞行时优雅;感受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幅优美的画,一首无声的歌;并通过现场创作真正感受到白鹭的美。

    jk251.cOm扩展阅读

    学校老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900字集合


    学校老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900字(一)

    一、一些做法

    1.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总结,和二册教材培训,保证实验稳步发展。

    寒假期间,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中,布置了典型个案发言(9人次)、论文交流、专家讲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师们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总结第一学期实验工作,找到经验,反思不足,并展望第二学期的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课改的发展。

    要想让课改稳步发展,只靠几个人来推进是不行的,必须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就必须为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的载体。否则,老师们还会用以前的方法,来教现在的教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出于上述考虑,在实验中,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老师们确定专题,为其自我发展,搭建平台。首先,我组建了课题组。组建的办法是:老师自己报名,只要有愿望,愿意在课改中展开研究,就可以报名。结果70余名教师报了名,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第二步,让课题组老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我先公布区里的专题“情境化课堂教学”,并配发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课题组老师在确定自己的专题时,可以在区内专题下来研究,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自己来确定专题。现在,已在区里备案的专题,包括来自22所学校的23个,占全部实验校(35所)的63%。

    本学期末,准备进行专项总结。

    3.加强实效,组织课题中心组献课活动,促进实验的深入发展。(因课题组过于庞大,我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人的课题中心组。)

    本学期,课改的任务很重。要进一步的学习、贯彻新理念;要进行二册教材的使用实验;并要进行评价方案的实验;及专题的研究等。

    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务,我区组织了课题中心组献课的活动。组织课题中心组成员(20人),每人献课一节。献课过程向全区任课教师开放,自愿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中,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课,思考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并观摩、研讨教材的使用;通过自评、他评等形式,来学习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评价方案;结合献课活动,进行短期专题的研究。我们把这次活动的专题定位在“计算教学”的研究上。通过研究,找出了计算教学低年级的一些方法,确定了基本思路:积累表象→发展思维→形成技能,并拿出了研讨课,在全区展示。

    另外,本学期,我区还完成了全市研究课、与宣武区交流研讨等任务。

    二、课改以来,课堂的变化

    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一年的课改,我区一年级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

    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中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

    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

    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作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即从学生共性特征出发),并有一些老师能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以及本班学生中的个别学生情况出发(即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

    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情境化课堂教学”专题的实施,课堂中教学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实。

    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在教学“计算”或其他思维密度较大的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并列式”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境依次出现,相对独立),通过不断变换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中(如统计等),则采用“因果式”组织形式,即后一情境的出现是前一情境的结果(或说由前一情境推出后一情境)。

    从设计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如一位老师在加法的教学中,与今年春季北京沙尘暴相联系,设计了环保主题。)

    从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自我发展……

    总之,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已摆脱了原来那种严肃、死板的模式,一种活泼的、充满童趣的、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模式,正逐渐形成。

    学校老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900字(二)

    随着一场极致大雪的到来,20xx告诉我们:寒冬已至。冬去春来,20xx正悄然走近。此时,我们梳理过去总结反思,那便是明年工作的开始。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紧紧团结在蔡主任的周围,本着“耐心教育、精细服务、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校吃好饭、睡好觉”的目标,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完成了各项任务,现把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保障学生安全,是我们每位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1、安全无小事,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周不定时的检查宿舍有无香烟、火机、刀具、棍棒等违禁物品;定期检查窗纱固定、安全通道、消防设施等,发现损坏及时报修。

    2、学生归寝时,在开水房、操场等重要地段巡查,及时制止学生追逐打闹,发现情绪异常的学生,除了关切的询问,还要通知相关老师多加关注,防患于未然,避免了很多事情的发生。

    3、督促学生归寝,发现归寝异常,分析情况后及时处理,把问题考虑到细致周全,避免留下隐患。

    4、重点楼层督查,配合老师管理教育特殊学生;深夜查寝及时处理偶发事件。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1、了解、尊重、关心、相信学生是我与学生沟通的常用方法。对每位学生,我都非常关注,认真记住他们的特点,力求更多的记住他们的名字,锲而不舍地抓住点滴机会对学生进行文明、节约、健康、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2、准确抓住教育契机,适时进行沟通非常重要。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常常利用在餐厅值班、周边检查的机会,多和表现特殊的学生交流沟通,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及对立情绪,关心、相信他们,对他们循循善诱,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使之乐于和我交谈。

    3、教育有法,没有定法,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对学生好的表现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扬,但对他们做的不好的及时提出正面引导,并会经常性的检查督促。我的真诚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也常常回报我很多感动。而又是那么多的感动,对我的日常工作给予了肯定,让我每天都有激情去理解、宽容、帮助他们,让我深深地热爱并欣赏他们。

    三、重点落实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

    1、每位老师都建立了特殊学生教育档案。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对特殊宿舍和特殊学生的监控与教育,要求每位老师每周坚持与1-2名特殊学生谈话,每月上交特殊学生谈话记录和工作记录,通过与特殊学生谈话教育,既提高了老师的工作能力,又转变了特殊学生,有效地提高了生活管理质量。

    2、对屡教不改、有过激情绪、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学生,及时反馈给学部、班主任,有时还要和家长沟通,多方面了解情况,做好共同教育,达到转化的目的。

    3、加强女生的教育管理。对分管女生的老师专项培训,特别关注女生的心理状态,要求女生拉好窗帘、不要在阳台上逗留、不大喊大叫、自尊自爱等,做好自我保护指导教育。

    四、认真落实常规管理和其他分管工作

    1、宿舍常规管理非常重要。学生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良好的卫生环境、睡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更是正常教学的重要保障,是住校学生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三餐秩序、两睡纪律、内务卫生,每天都要检查,每周还设有专项检查,落实“宿舍”“文明宿舍”,对做的好的表扬鼓励,既督促了老师的工作又提醒了学生。

    2、努力做好领导的助手,认真执行安排的各项工作。每月的考勤记载,期初、期末物品的领用,校服的发放、调换,每月床上用品的清洗等,都要一丝不苟的完成。

    3、服务好每一位老师,做好领导和老师的连接纽带,并协调好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在和同事们相处的过程中,坚持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工作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做事时自己先带头,不怕吃亏,取得同事间的理解和配合,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一年来,我踏踏实实的工作,收获了许多,但我还有很多做的不够理想的地方。我深知做一名生活老师不容易,除了要有博大的爱心、宽大的胸怀、高度的责任心,更需要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现在,我们正在蔡主任的引领下,学习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并逐步应用到学生教育管理中,相信未来会不断地提高教育管理方法,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新的社戏的教学设计汇编(770字)


    最新的社戏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社戏》教案设计。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想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写人有详有略的《分马》,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bèi

    惮:dàn絮叨:xùda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o

    凫(水):fǘ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社戏》教案设计》。

    (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四层:部分开头至“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为第一层,写去看戏前的波折;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为第二层,写去看戏途中的情景;从“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为第三层,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为第四层,写看戏归来的情形。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总有哪些乐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最新的社戏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

    一、 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 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大屏幕显示)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大屏幕显示)

    三、复述课文

    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大屏幕显示)

    明确:“我” 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

    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从小朋友们帮“我”实现看戏愿望的一系列活动中可知,他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淳朴无私。

    (3) “看戏后”的主要情节是“六一公公送豆”,想想看这件事体现了他什么品质?

    明确:体现了他热情好客、宽厚仁慈的品质。

    3.齐读最后一段

    讨论:在你看来,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最好的?为什么?(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个不停。“我”之所以认为是最好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五、课文总结

    前面说过,小说是一种虚构出来的作品,但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前面分析可知,《社戏》这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美好的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读这篇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板书设计:(大屏幕显示)

    最新的社戏的教学设计(篇三)

    各位领导老师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在这个暑热难耐的时刻,亲临现场听我说课,谢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戏》,本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祥略得当的写法;(4)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5)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之间高尚纯朴的友情,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感情。

    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所以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江南水乡的生活和生活在北方的我们本身就有地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我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2、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法和学法。下面我来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本篇讲读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外婆讲不完的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2、解决字词障碍同学们打开教材第122页读一读,写一写。我提前给同学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首先从课文中勾画出这些生字词的出处,第一遍读字音,读准确,第二遍辨析字形,字义,然后再挑选出两三个词让学生造句组话。3、理清文章脉络,熟读课文。(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板书:平桥村是乐土)为什么是乐土,让学生读文章第一部分,从文中找出来一是可以得到优待,二是免念古书,三是可以钓虾、放牛。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么和第一部分平桥村的乐事有什么关系呢?很显然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祥写“看戏”作铺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怀恋绵绵无尽)。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我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描写。教学过程如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层(板书:去赵庄看戏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边“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2)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勇打保票波折得到解决)。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层(板书:去看戏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衬托看戏曲折铺垫蓄足气势)。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板书:赵庄看戏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板书:望见戏台疑为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

    (2)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描写“我们”观看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

    铁头老生表演,双喜介绍他“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并且说“日里亲自数过”,“我们都挤在船头看打仗”;在小旦出来“咿咿呀呀的唱”的时候,双喜还推测铁头老生在这场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为“晚上看客少”,表现出喜欢看武打,讨厌听文唱(板书:喜欢观看武打讨厌聆听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表现出愿意看演员扮成蛇虎的.表演(板书:愿看扮演蛇虎)

    当“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的时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觉得看打人也比听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来了,大家“都很扫兴”,她那没完没了的唱,使得小朋友们先是“喃喃的骂”,后是“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双喜说,“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到开船驶上归途时,还“骂着老旦”。表现出万分厌烦老旦总唱(板书:厌烦老旦总唱)。

    这样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板书:看戏表现了儿童心理笑骂体现着稚龄童趣)。

    5。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应付有法)。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结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结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结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结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永留美好记忆)。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最新的社戏的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

    2.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

    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不惮(dàn) 行辈(háng bèi)

    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

    纠葛(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wēn zǎo)

    5.解释词语。

    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使解除烦恼、苦恼或忧虑。

    怠慢:待客态度冷淡而考虑不周。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委实:实在。

    朦胧:月光不明。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依稀:模模糊糊。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扫兴:正在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因此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看戏前(第一至四自然段)——看戏中(第五至三十自然段)——看戏后(第三十一至四十自然段)。

    7.依据小说三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本文记述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明确:乐土。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明确: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古书;③可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3.在这里除却这些乐事,最令“我”盼望的是什么呢?

    明确:去赵庄看戏。

    4.读第五至九自然段,找出表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用四个字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高兴——兴高采烈;主要内容:戏前波折。

    5.细读第十至三十自然段,这一部分写看戏中的情景,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将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试各用四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二)合作探究

    1.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4自然段的开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2.本文依据事件的主次有详有略地叙事。主线是看社戏,围绕这条主线,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每件事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各不相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起止段 事件 详略 人物(性格)

    1~2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略写 “我”、小朋友

    3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略写 “我”、小朋友

    4~9 看社戏前的波折 详写 “我”、母亲、外祖母、少年们

    10~13 夜航看社戏途中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农家子弟聪明能干)

    14~21 在赵庄看戏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

    22~30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详写 “我”、小伙伴们、母亲

    31~40 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 “我”、双喜、六一公公(淳朴善良、好客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三)品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廖序东曾在《现代汉语》这本书中指出,“有些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意义外,还具有褒奖或贬斥的感情”。

    1.一般来说,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赞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比如《社戏》中的这两句话:

    (1)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孩子们盼望着“好戏在后头”,但老旦唱得迟迟不肯结束,孩子们“破口”而“骂”,这里的贬义词直接表达了对老旦的厌恶之情。)

    (2)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喝采”一词,渔父对孩子们的褒奖赞扬之情溢于言表,是很明显的褒义词。)

    2.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人心灵的主观投射。不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原有的感情色彩会发生变化,有时褒词贬用,有时贬词褒用,非常有趣。如:

    (1)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偷”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却非常得体巧妙地表现了小伙伴的淳朴可爱,含有褒义。)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得意”常与“扬扬”“忘形”等构成“得意扬扬”和“得意忘形”等贬义词,但在这里却看不出一点贬义,相反却表达了褒义的效果。)

    (四)少年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的形象应该是会“飞鸣”“会跳跃”的。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童年伙伴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农民孩子所具有的性格和美德。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呢?

    1.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所以他们的语言也应该是清新活泼的。文中双喜的语言亦极富鲜明个性。他说服大人让迅哥儿去看社戏:“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快人快语,机智而又热情。船回到平桥时,双喜在船头上就大声地说:“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既写出了他的能干、老练,又把孩子的那种“自喜”“自得”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2.人物动作——生动灵活。文中的一群孩子,都来自于农村自由广阔的天地,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表现出淳朴、能干的特点。如船出平桥一“点”一“磕”,委实是一个个“弄潮的好手”,灵活而又老练。回转船头时,“拔篙”“点退”“架橹”,摇起船来连老渔父都喝彩,进一步表现出水乡少年是干练的弄潮好手,以及他们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性格。

    3.人物心理——细腻真切。人物心理描写对于塑造典型形象非常重要,作者在塑造少年形象时,写出了他们在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文中刻画偷罗汉豆的心态最是细致。先是偷阿发家的,又怕偷多了挨阿发娘骂,于是又偷六一公公的,也怕六一公公骂,便又想出对付的办法,孩子们聪明能干而又狡黠顽皮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几段简洁的语言、心理刻画很富有生活情趣,切合艺术的真实性。

    4.人物环境——贴切有效。在去看社戏的路上,“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富有诗意的“月色”,“宛转,悠扬”的笛声,以及宛若仙境的戏台,都很好地烘托出孩子们要去看社戏的愉悦心情;向船尾跑去的“连山”则烘托出他们渴望很快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回家的路上依然写景烘托,前后呼应,更显奇妙。比如写因为厌倦老旦唱而回转时,却又“回望”,写戏台如仙山楼阁,横笛婉转悠扬,真切地反映出孩子们虽然离去,却又十分留恋的心理状态。

    四、课外拓展

    根据你对《社戏》的解读,用一句话来评价《社戏》:

    《社戏》是一幅()的风情画;

    《社戏》是一曲()的人物赞歌;

    《社戏》是一首()的童年抒情诗;

    《社戏》是一个饱经生活沧桑的人回忆童年生活所讲的一个美丽的童话;是看倦了都市尘嚣的都市人回归()、向往()生活的动人心曲……

    答案:五彩斑斓;深沉诚挚;热情洋溢;自然;自由美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解答概括能力的题目,主要是通读文章内容知晓文章大意,再从不同的角度,运用贴切的词语进行概括。解答此题,先要分析出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围绕社戏,从盼看社戏、去看社戏和怀念社戏三个部分,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并能够将那些栩栩如生的情景印记在脑海中,并从中截取一个个画面,这样能准确地概括出画面了。解答此题时,可以从文章段落文字中找出画面、人物等,再选择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

    最新的社戏的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三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四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全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四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提示】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回顾(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

    三、听课文录音或者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

    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háng行bè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shuǐ水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之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内容提要】

    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好像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全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咱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全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

    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全赞成……也全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布置作业:

    1.完成“课程探究”余下的练习。

    2.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

    【热】走迷宫的教学设计330字


    走迷宫的教学设计【篇一】

    识字活动:

    走迷宫

    活动目标:

    1、学习动词:跑、跳、站、睡、玩和摘。

    2、能根据图片做出相应的动作。

    3、培养幼儿的敏捷性,提高识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在教室的地上画好迷宫图。

    2、在迷宫出口的地方放好两个盖着布的小篮子,篮子里面有跑、跳、站、睡、玩和摘的图片。

    3、写有跑、跳、站、睡、玩、摘的卡片。

    授课教师:

    符萍

    活动过程:

    1、以游戏“走迷宫”引出活动。

    (1)引导幼儿观察“迷宫”,让幼儿知道“迷宫”的进口和出口。

    (2)请个别幼儿示范走“迷宫”。

    2、学习动词:跑、跳、站、睡、玩和摘。

    (1)小朋友,你们知道房子里有些什么吗?请你们和我一起去看看好吗?

    (2)指导幼儿沿着迷宫的正确线路走到出口,打开篮子上的布,请幼儿说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并拿出来。

    (3)引导幼儿讲一讲图片的内容。

    (4)出示相应的字卡,并教幼儿认读。

    3、游戏:听话看字做动作。

    教师出示字卡并说一句话,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教师出示字卡“跑”,并说:“小朋友在跑步”。

    4、游戏:看谁快又准?

    把幼儿分成两组分别站在入口处,教师说出一个字,幼儿进入迷宫,跑到小房子里把这个字找出来。找对了,可以出迷宫并得一个笑脸;找错了,也可以出迷宫,但只能的一个哭脸。最后看哪组的笑脸多,哪组就胜,每人可获得一个小星星。

    指导语:在迷宫里面藏着许多的字宝宝,你们帮老师找出来,好吗?

    活动反馈:幼儿在此活动中表现很好,他们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游戏活动,并能根据图片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幼儿最感兴趣的是:游戏“听话看字做动作”和游戏“看谁快又准”。在“听话看字做动作”这个游戏中,我还适当地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即:教师出示字卡,幼儿读出字卡并做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幼儿对字词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看谁快又准”的游戏活动做好准备。我还能根据幼儿的反应情况适当地在“学习动词”这个环节中增加了“形象识字”的内容,因为我发现幼儿刚认读完一轮字后,再次出示字卡,幼儿还是不能认读出来。所以才增加了“形象识字”的内容,效果还不错。

    如果每次活动,我都能去发现问题并及时地去解决问题,那不仅对幼儿有好处,对我的教学将是一个提高,我会继续往这方面努力。

    走迷宫的教学设计【篇二】

    一、活动目标:

    1、掌握走迷宫的一般方法(从进口走向出口;遇到岔路口选路线;遇到死胡同回岔路口换条路线走等),学会反向检查(即从出口走向进口)。

    2、喜欢走迷宫,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3、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引导幼儿认识蔬菜,让幼儿知道常见蔬菜的名称并能说出他们的作用。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会认读数字1-10,知道数序。

    2、教具:走迷宫图片(大鱼迷宫、数字迷宫)

    3、学具:数字迷宫、点子迷宫、笔等。

    三、活动过程:

    (一)感知了解。

    1、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迷宫王国。今天,我们要在迷宫王国里玩闯关游戏,大家有没有信心获胜?

    2、引导幼儿了解走迷宫的方法。

    (1)出示“大鱼迷宫”图。

    A、感知线条迷宫的结构,了解走迷宫的方法。

    师:这是什么迷宫?这个箭头表示什么?(迷宫的进口。)那个箭头又表示迷宫的什么?(出口。)

    师:谁知道迷宫一般是怎么走的?(幼儿自由回答)师小结:迷宫图,拿到手,先找进口和出口中,沿着进口通道走,最后顺利到出口。

    B、个别幼儿尝试。

    师:谁会走“大鱼迷宫”?(先请个别幼儿上来“行走”,然后师幼一起分析如何很快找到出口和进口,最后请一位幼儿用笔在迷宫上画出路线。)

    C、验证路线是否正确。

    师:迷宫中进口与出口的路是相通的,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检查走的路线对不对,即从出口走到进口。如果能走通就是对的,如果不能走通就要仔细检查哪里走错了,这个方法叫反向检查。反向检查很重要,大家千万不要忘。

    师:那我们一起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检查一下,幼儿集体用手比划,进行反向检查。

    (2)出示“数字迷宫”图。

    A、了解走数字迷宫的要求。

    师:第二关是“数字迷宫”。要顺利闯关,第一步该怎么做?(先找进口和出口)进口在哪里?出口呢?这次必须按照从1-10的顺序走过迷宫,才能得到红旗。

    B、个别幼儿尝试。

    师:谁会走?(请个别幼儿上来“行走”一遍)

    C、分析遇到岔路口如何选择路线。

    师:到了岔路口,该选哪条路走呢?(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幼儿分析)师小结:岔路口,停一停,找找哪条是正路。死胡同,走不通,调头回到岔路口,换个方向继续走,顺顺利利到出口。

    D、请一位幼儿上来在迷宫图上画出路线。

    E、验证路线是否正确。

    师:这个数字迷宫是按照从1到10的顺序走的,我们进行反向检查应该按什么顺序呢?(幼儿集体边数边用手比划,进行反向检查)

    二、分组操作。

    1、教师介绍活动内容,讲解玩法。

    师:现在进入我们的第三关——自由挑战关。闯关要求是:小朋友拿出迷宫图,先找到进口和出口,接着空手走一次,再画出路线,最后进行反向检查。画错了可用橡皮擦掉重新画。好,迷宫大闯关,等你来挑战!你准备好了吗?开始!

    2、幼儿分组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归纳

    1、师: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走的迷宫图?

    2、幼儿互相交流、检查。

    (1)请个别幼儿上前介绍。

    (2)集体反向检查,发现错误,讨论修正。

    3、讨论、归纳:怎样才能又快又顺利地从进口走到出口?幼儿交流。

    4、师:老师也将小朋友说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教师念《走迷宫》,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形成策略。

    四、结束

    师:请小朋友记住我们今天学会的方法,去我们的区角游戏中玩好吗?

    教学反思:

    迷宫以其弯弯曲曲的通道、富有挑战的情景性任务吸引着幼儿,能满足幼儿好玩好探究的心理需要。本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巧妙地将数学学习融入走迷宫游戏中,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智能。以下几点是该活动设计的亮点:

    1.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把幼儿带入“迷宫王国”闯关的游戏情境,自然地引导幼儿认识迷宫的进口和出口,学习走线条迷宫、数字迷宫,并进行自我检查。在轻松愉快又富有挑战的游戏情景中,幼儿走迷宫的欲望更强,学习也更加投入。

    2.通过分组操作提高幼儿的活动效率。在分组操作中,幼儿自主选择,逐一尝试,走完一个迷宫就夹上操作单,直至闯过五关。如此形式,恰似游园活动,幼儿既能更为自由地活动,又能充分操作,尝试不同难度的任务。胸夹上的操作单可清晰地反映出每个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便于教师检查和幼儿互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空间智能扣数概念也得到了发展。

    3.利用儿歌提升幼儿走迷宫的经验。教师以一首自己创编的儿歌《走迷宫》,生动简洁地概括了走迷宫的要领。儿歌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幼儿乐于接受。

    4.借助反向检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反向检查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检查的过程,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逆向思维,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纠错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幼儿如能从小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将终身受益。

    走迷宫的教学设计(篇三)

    一、活动目标:

    1、探索肢体走、跑、跳地大肢体运动规律。

    2、初步掌握歌曲内容,熟悉ababa回旋曲式。

    3、理解歌曲深层含义,帮助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cd第三首、绘本、铜碰钟

    三、活动过程:

    (1)肢体探索

    1、师请生自由节奏步伐在空间中行走。

    2、在步骤一基础上,师加入铜碰钟表示暂停。

    3、师请生在空间中自由小跑。

    4、根据以上步骤,师要求生加入小跳、滑行等动作变化。

    (2)歌曲教学

    1、师请生围圈而坐,打开绘本,有只可爱的小松鼠在森林中迷路了,让我妈唱着歌,陪它一同回家吧。

    2、师教学歌曲a段,延长并加入各种身势,如拍手、拍腿、拍肩等,请生跟唱模仿。

    3、师做b段儿歌部分编排动作。请生跟学模仿:“我们跑”——跑步动作“我们跳”——跳跃动作:“我们和阳光来赛跑”——双手臂从头顶向两边散落:“一天的时光多美妙”——tatatata拍手动作:“跑赢了你就笑一笑”——跑步动作和微笑动作。

    4、请生两两对面,在“一天的时光多美妙”时拍手,可转化为两人对拍完成。

    5、师与生一同回顾a段歌曲与b段儿歌。

    6、合音乐,一同歌唱,a段处发明身势,b段处于左边右边伙伴面对面玩动作游戏。

    (3)律动游戏

    1、师示范律动游戏规则,在a段处听请指令小跑/小跳/滑行/行走;a段结束时找到一位好朋友,b段双人面对面念儿歌做特定动作。

    2、师请生围圈而坐,请一位学生扮演小松鼠,在a段处可选择行走/小跑/小跳/滑行等方式,绕着圈运动,当a段歌曲结束时,停下脚步拍一下正对着的小朋友,拍到的小朋友去追赶小松鼠。(追赶跑步游戏)四、歌曲意义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有特殊的意义,学会小松鼠“与阳光赛跑”精神,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走迷宫的教学设计【篇四】

    活动目标

    1、喜欢走迷宫体会成功的喜悦。

    2、掌握走迷宫的一般方法,学会检查。

    3、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幼儿会认读数字1——7.2 幼儿用书,不同大的迷宫图各一张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复习数数

    2、将幼儿进行分组

    活动过程

    一、感知了解

    接示课题。引发兴趣

    引导幼儿复习了解走迷宫的方法

    1、出示迷宫图,让幼儿感受迷宫的结构,让幼儿数一下一共有几条路

    2、请幼儿上来先找一下入口和出口,再试着走迷宫

    3、老师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启发幼儿了解走数字迷宫的要求

    4、带领幼儿分析遇到岔路口高如何进行选择

    5、根据方法检查幼儿是否走正确

    分组操作

    1、教师介绍不同的迷宫图让幼儿根据兴趣进行选择。老师讲解活动内容和玩法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能力较差的小组

    二、交流归纳

    1、展示结果,小组间相互交流检查

    2、展示个别幼儿的作业。

    3、集体讨论修正

    三、讨论归纳走迷宫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都以极高的.兴趣在进行参与,通过活动幼儿能较好的掌握走迷宫的一般方法,并且能正确的找到路线,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有极大的自由操作的空间和时间,并且在此过程中组内成员间学会了互相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空间智能也得到了提高

    如果在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让孩子们尝试自己设计迷宫在和孩子们一起搭建迷宫并且培养幼儿学会检查

    会变的半圆教案大全590字


    会变的半圆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画出看过的半圆形物体以及想象的半圆形物体。

    2、能给图画添加背景。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各种半圆形若干、胶水、蜡笔、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引起幼儿的兴趣。

    1、昨天,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女,她有一根魔术棒,她走过每一个地方,用魔棒一指,那些五彩的半圆形的石头就会变成各种东西,非常神奇。小仙女也送给老师一根魔术棒,我们也一起来变一变,好吗?

    2、看这里也有许多五彩石,我们一起说:“魔棒,魔棒,变变变。”看变出了什么?(出示范画)。提问:半圆形的石头是怎样变成小刺猬的?

    3、再一起变小鱼和螃蟹。提问:半圆形的石头是怎样变成小鱼的?

    4、小仙女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半圆形的石头还可以变成什么?

    5、老师也帮我们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五彩的石头,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做小仙女,把半圆形的石头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二、幼儿作业,教师指导:

    小朋友先在石头的后面涂上胶水,将小石头贴在纸上,然后用记号笔将小石头变成你们想变的东西,并给他们涂上漂亮的颜色。

    三、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互相介绍。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手段。"而本次活动建立在幼儿对半圆已经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让幼儿从感受到发现再到创造性的表现,幼儿喜欢画贴近自己生活的东西,不喜欢拘泥于摹写对象的真实形象。

    会变的半圆教案(篇二)

    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画出看过的半圆物体以及想象的半圆物体,并给图画添加适当的背景。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3、体会添画的乐趣。

    4、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的玩法,学习按游戏和音乐的要求,相应的按节奏变换动作,感受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分析:

    重点:充分激发幼儿想象力,学会添画。

    难点:将想象中的半圆图画能够画出来。

    分析:幼儿喜爱涂涂画画,并且想象力很强,将想象中的图画出来是美术课的重要目的,但幼儿的注意力不太集中,而且易联想到其他方面致使偏题,师应该加之引导。

    活动准备:

    已认识的半圆;示范用的笔和纸;包含半圆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这是什么形状?(出示一张半圆)生:……师:那请你们想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由半圆组成?

    生:……师:下面老师要变魔术,将半圆变成其他一些物体。请你们睁大双眼仔细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变的?

    生:……二、师示范在半圆形上添画师:我先把变第一个半圆变一下。在这边画上长短不一的小直线,一个圆弧,在这里上两个黑色点点。你们看,变出来什么了?

    生:……师:那小刺猬在干什么呢?我们还可以在旁边添画些什么?

    生:……三、师再次进行另外两幅画的示范1、师:接下来呢,老师还要将这个半圆变一下,请小朋友仔细看清楚。在这画一条小弧线,就变出来了手提包。我们要把这个手提包送给妈妈,可是这个手提包上面什么都没有,很不好看,我们要它装饰一下,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可以设计什么样的花纹呢?

    生:……2、师:手提包一下子变得很漂亮了。这里还有一个半圆,我将它也变一下。在半圆下面画上三条直线,再添上一扇门、还有窗户,这里还有烟囱,在上面再要画上三个圈圈,房子就变出来了。在这幢房子的.旁边我们还可以画些什么呢?

    生:……四、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想象,积极发言。

    师:老师刚才把半圆变成一只可爱的小刺猬、一只手提包、一幢房子,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你们想将半圆变成什么样子?(师拿起半圆的卡纸不停地转动,上半圆、下半圆……)生:……五、幼儿作画,教师指导师:请小朋友们回到座位上,根据你们刚刚心中所想的,把半圆变成另外一件漂亮的物体。

    六、师生共同欣赏,评价幼儿完成作品,挑出具有典型特征的进行表扬师: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小朋们的画,看看谁的画的最好?

    生:……活动延伸:

    在家中找一找外形类似半圆形的物体,并说一说、画一画。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

    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会变的半圆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半圆和椭圆。

    2、能从活动中体验圆与半圆、椭圆之间的异同,拼出自己感兴趣的物体。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圆,半圆,椭圆,数量若干(每种同类图形的大小,颜色有区别,如有红圆,绿圆,大圆小圆等)。

    2、用几种图形拼成的花,动物、金鱼、熊猫等。

    3、操作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有趣的圆

    师:小朋友,你们和圆形宝宝做过游戏吗?今天,老师把圆形宝宝带到了我们中二班,我们一起来看欢迎它吧?

    师:圆形宝宝它会变魔术哦!你猜猜它会变成什么?

    幼儿思考后回答。

    教师出示圆形变魔术的图片。

    小结:圆形宝宝好厉害呀,快给它鼓掌,圆形宝宝有更厉害的本领哦!

    2、认识半圆。

    (1)认识半圆,并与圆做比较。

    老师:(出示圆)这是什么?圆宝宝又变魔术啦,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圆宝宝它变成了什么呢?

    师:轻轻对折,一个圆形变成了两个(半圆)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是半圆形的吗?

    幼儿思考后回答。

    教师出示半圆形的图片。

    小结:圆形对折可以变成半圆形,小朋友,你们还想看圆形宝宝变魔术吗?

    3、认识椭圆。

    教师:小朋友们,刚刚圆宝宝变魔术把圆变成了半圆,现在呀,圆宝宝又要开始变魔术了,这次她会变成什么呢,请小朋友们的眼睛看好了哦,看看圆宝宝又变出了什么图形宝宝了呢。

    教师拿出圆形球球,捏一捏。

    师:谁知道这个图形叫什么?

    学生说:这是椭圆。

    唉,现在你们再看看,它和圆又有什么不一样可呢?

    4、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拼图

    师幼一起在白板上拼图。

    5、幼儿拼图

    幼儿操作,自主拼图。

    【收藏】有关猫的教学设计教案870字


    有关猫的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使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古怪的猫可爱。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谁见过猫?谁来说说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家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猫的性格古怪

    满月小猫可爱

    三、深入学习

    1、猫的性格古怪:

    ⑴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能从哪些词句看出猫的性格古怪?画出相关词句。

    ⑵小组交流并填空:

    猫既( )又( ),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⑶指名汇报。

    ⑷重点体会“温柔可亲”:

    ①小梅花指什么?老舍先生为什么说猫爪印是小梅花?你有什么体会?

    ②同学们听过猫丰富多腔地叫吗?你能从中听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

    ⑸浏览这一部分:

    看看课文从几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

    出示课件。

    ⑹说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见过的猫有哪些古怪的表现?喜欢它吗?为什么?

    2、满月小猫可爱:

    ⑴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用你的读让大家听出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⑵指名读,体会,评议。

    ⑶小猫把老舍先生辛辛苦苦养的花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先生为什么绝不责打它们?你有什么体会?

    ⑷出示句子:

    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⑸满月的小猫这么可爱,咱们一起把小猫可爱的形象深深记在脑海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给同桌听。

    ⑺师生共背第四自然段。

    四、浏览全文

    看看全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喜爱

    五、图片交流

    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猫,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六、作业

    1、背熟第四自然段。

    2、选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

    (可写、可画、可拍照、给同学家人讲……)

    有关猫的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第七册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一、引入

    1、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出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板书):古怪、淘气

    师小结:前三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第四自然段是围绕第二句话写的。把这两部分的内容加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形式】学生快速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四年级刚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此部分是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

    2、再读1至3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形式】找3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感受分析课文要从整体到部分。

    二、分析课文

    注意: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说

    1、第一自然段

    (1)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猫的古怪?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2)学生分别找到描写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

    老实:感受“无忧无虑”。

    贪玩:谁会呼唤它,会怎么呼唤,猫有什么表现?

    体会“任凭......也”这个关联词语,并说句子。

    对于猫如此贪玩,老舍先生是什么态度?请大家读读书,画出有关的语句。

    老舍先生再写这句话用词很有特点,你自己先读一读。

    感受反问句和语气词,比较句子后朗读。

    和生活实际联系,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尽职:先让学生读句子。

    感受“屏息凝视”,做动作,读。

    找出体现尽职的词语,先体会,再有感情的读出来。

    【形式】让学生自己找句子和词语,一定要体会后再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感受句子及词语的生动、有特色,如反问句、语气词、关联词语、转折词。

    【注意】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后,教师通过互评、自评、他评等形式重点指导朗读。

    (3)体会转折词

    (4)请大家看黑板,让我们再看看老舍家的猫,老实、贪玩、尽职,有什么发现?

    2、学习2、3自然段

    (1)师:老舍先生就是通过写猫这种相反的矛盾的性格,来体现它的古怪,表达喜爱之情。你看多有意思的猫啊,同学们,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也写出了猫古怪的性格。请同学默读。

    (2)生默读。

    (3)给出默读要求

    第2自然段默读要求:猫高兴和不高兴时有哪些具体表现?画出描写猫的动作、声音的词语。

    第3自然段默读要求:用“既┅┅又┅┅”说出猫的古怪。

    (4)板书

    (5)重点体会词语“蹭、小梅花”。

    (6)小结:是啊,同学们,人爱猫,猫亲人,对这温柔可爱的猫,老舍怎能不爱呢。

    (7)体会读。

    【形式】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第一自然段讲的很细,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好词好句的方法,所以这一部分从内容上看很简单,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

    3、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如读的不好,播放图片,再感受读。

    三、比较名家笔下不同的表达方式

    读读课后的链接阅读,比较一下他们笔下的猫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形式】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描写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四、课后作业

    写一种事物,学习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有关猫的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教学创意】

    让学生说话:此课教学依“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教师赠格言、学生拟格言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

    2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深情

    难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只小猫》动画的欣赏,学生对三只猫的印象、感受,导入新课。

    二、30秒视频(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动静两方面欣赏了可爱、调皮的猫。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从何来呢 我们依照“理解”“品味”“感悟”三步来品读全篇。

    二、理解

    1.学生朗读,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这一处猫的动作和描写可谓文笔的精华,它用朴素的言语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圆圆的脑袋、转来转去的眼睛、伺机捕捉的形神跃然纸上,真是妙笔生辉。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D“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还衔着一只黄鸟。” ——一只凶恶的黑猫。

    3探讨作品结构: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4小结、板块过渡: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纸上。“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三、品味

    1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师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学生朗读、评说,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指导朗读:

    A“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

    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B“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C“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朗读指导:重读“好久不”,读得低沉、余味无穷。 (学生朗读。)

    D“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朗读指导:重读“永不”,读得沉郁、果决,读出伤痛。 (学生朗读。)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讲究;语速由舒缓而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3)生齐读。

    (4)品味语言。

    扣“十分难过”“良心受伤”深入到“妄下断语”(没有事实根据地作出判定);设疑、讨论。

    A“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B我根据什么迹象断定它咬死了“我”的芙蓉鸟

    C.可怜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D.谁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4小结、板块过渡。

    一种丰富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无声无形地流淌着,不断积淀,直至喷发。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有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感受甚至有超越作品的感悟。

    四、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赠格言: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3.学生自拟格言:

    A努力完善自我!

    B弱小就要挨打!

    C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D你想得到幸福吗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小结:这些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

    五、升华

    课堂结语: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播放美丽可爱的猫的视频)请欣赏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猫,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六、布置作业

    A组的同学写感悟和用至少5个生字词组合段落。

    B组同学写一句感悟和抄写生字词。

    有关猫的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和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读、演、唱,理解快乐的真正含义,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服务他人,才会感到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劳动带来快乐,从小学做一个勤劳快乐的人。

    教学重、难点:

    从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中理解快乐的真正含义,学做一个勤劳快乐的人。

    教学过程:

    一、 引出“不快乐”,切入课题

    1、展示课件1,出示波斯猫动态各异的照片,介绍它们是猫中的贵族,颜色多样,姿态各异,美丽可爱,深受人们的宠爱。这时,一只美丽的波斯猫愁容满面的走出来,它一边走一边自我介绍:我叫咪咪波斯猫,我一只眼睛是绿色的,一只眼睛是蓝色的。我长得美丽,深受宠爱,吃穿不缺,衣食无忧,可我每天却感觉不到快乐。

    2、学生回到课文,快速浏览第一小节,说说课文中的波斯猫和画面上的波斯猫是否一样感觉不到快乐?那它们该怎样去寻找快乐呢?

    (设计一组颜色漂亮、动态各异的波斯猫,让学生直观感觉到波斯猫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宠物。作为宠物,虽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却没有感觉到快乐,进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课题,为课文学习作好铺垫。)

    二、紧扣“找快乐”,辐射全篇

    1、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生自由读课文2-9小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不知道快乐的波斯猫都向哪些朋友请教了关于“快乐”的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燕子、蜜蜂、青蛙)

    2、朗读课文,感受“快乐”。

    (1)引导学生自由读2-3小节,我们先听听波斯猫和燕子的对话,用横线画出燕子说的话,想想燕子的快乐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衔泥造窝 快乐)

    (2)展示课件2:燕子一口一口从远处衔来泥土、树枝、杂草等,一边飞一边高兴的拍打着翅膀,一点一点造好温暖的窝。学生通过画面体会燕子造窝很辛苦,温暖的窝来之不易,寒冷的冬天,它住在温暖的窝里,觉得自豪、幸福、快乐。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3)对于劳动带来的快乐,波斯猫是怎么认为的呢?默读第3小节,用曲线画出波斯猫的看法。

    (4)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2-3小节,指导学生抓住燕子话中的“一口一口”、“温暖”、“很快乐”等词语,抓住波斯猫话中的“有什么快乐”、“也没什么快乐”等词语分别读出燕子的自豪和快乐的语气,读出波斯猫忧愁、看不起、不以为然的语气。读后请同学相互评一评。

    3、小组学习,自悟“快乐”。

    课文4-9小节与2-3小节的结构内容相似,因此教师要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带领学生总结2-3小节学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前面的学到的方法组织小组探究,自学波斯猫与蜜蜂、青蛙的对话,可选自由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多元化朗读方式,采用圈、点、勾、画等符号做记号,学生学习后,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读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悟情,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以充分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会,加上看课件,谈感受等,学生对“快乐”有了进一步感受,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加以“扶”的教学方法。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

    4、品读重点句,享受“快乐”。

    在学习全文后,我们知道了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现在,我们再次品读它们所说的话,一起来分享它们的快乐。展示课件3:

    燕子:我一口一口衔泥,造好了温暖的窝,睡在里面,觉得很快乐。(重点读好“一口一口”“温暖”“很快乐”,分享燕子用劳动造窝虽辛苦,但住得温暖、幸福,因而很快乐。)

    蜜蜂:我从千千万万朵花中采来花粉,酿成蜜,觉得特别快乐。(重点读好“千千万万”“酿成蜜”“很快乐”,分享蜜蜂用劳动为自己和人们酿造了甜甜的蜂蜜,因而它也很快乐。)

    青蛙:捉害虫、保卫庄稼是我最大的快乐!(重点读好“捉害虫”“保卫庄稼”“最大的快乐”,分享青蛙用劳动捉害虫,自己吃饱了,还帮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所以它很快乐。)

    (我设计多种形式、螺旋上升的读书活动,避免了繁杂的讲解,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兴趣盎然地读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而且读懂了文,读出了情。)

    三、 演、唱“快乐”,回归整体。

    1、(师)波斯猫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食物,就是不劳而获,或叫坐享其成,没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不能帮助别人,它当然感受不到劳动带来的快乐,特别在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从波斯猫的两个动作:夹、叹气,体会它的哀叹,懒散,坐享其成的无聊,它当然体会不到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

    请几个小朋友带上头饰分角色来演一演本课的故事,学生有兴趣的还可以课后在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

    2、展示课件4: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让学生一起跟唱,进一步情感升华,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

    (让学生通过演、唱活动进一步感悟快乐,结合文字、音乐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熏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劳动观念。)

    四、围绕“我快乐”,课外延伸。

    1、学生讨论,学了课文,说说自己的劳动是什么,打算怎样去创造快乐?

    讨论后教师小结:劳动为自己带来好日子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也是一种快乐,认真学习获得了好成绩也是一种快乐等等。

    2、既然这样,你想帮波斯猫找到快乐吗?续编故事《快乐的波斯猫》。

    五、板书设计: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波斯猫(图) 不劳而获 坐享其成 没有快乐

    找快乐

    燕 子(图) 衔 泥 造泥窝

    蜜 蜂(图) 采 花 粉 酿蜜糖 劳动创造快乐

    青 蛙(图) 捉 害 虫 保卫庄稼

    有关愚公移山的教案大全810字


    有关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一)

    一、初识作者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为: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三、课文精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写作技法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拓展阅读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六、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8194;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8194;惩:苦于塞:阻塞

    3、杂然相许8194;杂然:纷纷许:赞同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8194;曾:连……都8222;8222;损:削减丘:土堆

    5、且焉置土石8194;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6、投诸渤海之尾8194;诸:之于

    7、叩石垦壤叩:敲,凿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194;易:交换节:季节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衡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江阴)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六、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有关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平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平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习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有关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三)

    《愚公移山》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样一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

    1、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象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2、智叟的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即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付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愚公移山》重点难点讲解

    1、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2、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运用对照、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

    第一,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峻、广袤,同老愚公人少力微、工具简陋相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第二,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同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的精神相对比,点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第三,用“遗男”的热情赞助来衬托智叟的顽固不化。第四,用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来烘托愚公的坚强行动和必胜的信心。

    有关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background:yellow;">

    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学生分析】="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教学创意】="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background:yellow;">

    【教学目标】="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教法学法】="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程序】="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⑴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⑵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background:yellow;">

    小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700字大全


    小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700字(一)

    一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下: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解题、讲题水平,多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成绩和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争取做一位受学生欢迎,让学校放心的优秀教师。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某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解清森同学,因为他的父母经常不在他身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孩子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所以,和他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解清森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700字(二)

    本学期我校在xx大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要求,按照“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工作理念,踏踏实实抓好每一个细节,勤勤恳恳做实每一件事情,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以德育为先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开展了全校共读一本书活动,此活动与学校开设的阅读课相融,让学生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学会读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

    2、本年度,学校继续以《文明美德在红旗》活动为主线,进一步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文明礼仪和诚实守信教育,通过教育,学生在走廊里能做到自然成行,漫步轻声,礼貌待人,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生活习惯,公交车主动给老人、老师让座。10、11、12月是诚实守信教育月,在这三个月中,各班级利用板报、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诚实守信教育、还在班级范围内围绕诚实守信开展了讲故事比赛等,学校发动学生搜集诚实守信名言,学生们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时积极主动,学校共征集优秀名言70条,通过此次活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学校在九月份开学初对文明美德好少年进行了集体表彰,对全校学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我校在环境方面要求做到,环境卫生无死角,定期环境大清扫,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校园绿树成荫,花坛里花红草绿,走廊、办公室、教室都摆放各种花卉。不断变化翻新的橱窗、板报,内容丰富的楼廊文化,规范化的班级布置,无论是校园还是走廊教室,都彰显着浓浓的育人氛围。

    三、强化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1、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享受主义、反对奢靡主义,领导班子带头查找不足、带头改进作风、带头提高工作水平,真正发挥领导表率示范作用。

    2、加强学习,努力创建教师终身学习机制。全体教师继续坚持每周至少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以此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执教能力。

    3、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林业局作风治理专项工作。开学至今,全校教师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上班时间没有打游戏、聊天、网购、看电影等类似事情的发生,以实际行动遏制“四风”的侵袭。我校与全体教师签订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承诺书,并对教师有偿补课、收受礼金、委托家长办私事、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进行了自查,使全体教师在师德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走教研兴校之路。

    1、狠抓教学常规,强化过程管理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大部分教师听课、评课记录都比较认真、详细,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任课教师批改作业认真及时,作业量少而精,并能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

    2、加强了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力度亮点展示课亮点突出,说讲评课独具特色,常态课扎实、真实、实效。

    本学期我校共进行了四节亮点展示课教学,两组同课异构课,10节常态课。各种课型准备充分,精彩纷呈,与时俱进,彰显个人特色,展示出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其中王桂环、郭艳波、闫四海等几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新,符合新课改要求,教学设计新颖,教学环节衔接连贯,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起到了引领作用。

    五、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本学期我校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以12个特长团队、班级特色培养为基础,以重大节日为契机,适时开展了“勤俭节约,人之美德”等德育实践课,安全“快乐的日子”英语口语比赛、爱心救助、数学百算比赛等活动。本学期,学校的各项活动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导处、工会、大队部组织有序,后勤通力协作,全校教师共同努力,取得较好的效果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孩子们的能力,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提升了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此外我校五名教师、五名学生参加了局团委举办的“筑梦沾河”演讲比赛。我校青年组选手王桂敏获得了一等奖,曲兆娟、孙天凤获得了二等奖,郭玲获得了三等奖;少年组选手魏金航获得一等奖,孙键堃、李允疆获得了二等奖,王贺获得了三等奖。9月末我校师生120人在音乐教师的创新编排下以歌颂学校、讴歌林区、赞美祖国为中心,精心参加了建国65周年文艺汇演,演出中我校节目创编新颖得到了局党政领导及观众的一致好评。11月18日,我校被省林业报批准为小记者站,王洪波社长在林业局领导的陪同下为小记者站隆重揭牌!

    六、重视日常安全教育,树立安全保护意识

    1、安全无小事。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大事,经常开展安全自查。做到校委会次次有研究部署,教师会上次次有检查布置,对安全工作形成了“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后勤切实做好校舍、设施、设备等的维修工作,检查加固了体育器材及其他露天设施,积极消除校园内的安全隐患,严防校园安全故事的发生。

    2、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为切实消除校园安全故事的发生,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政教部、大队部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基础,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做到逢会必讲校园安全。值周教师、值周学生坚持到岗维护纪律,防止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课间,保安及时到楼外巡视,放学后在停车场就包车的孩子进行秩序维护,严禁司机无证驾驶,超员驾驶。红领巾小广播经常播出安全教育内容,让安全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另外,我校还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演练,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从各班教室内迅速撤离,整个疏散过程快而有序,用时62秒钟,提高了学校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取得成绩

    1、曲XX老师被评为总局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闫XX老师被评为总局优秀班主任,管局级骨干教师。

    2、我校四名老师、四名学生在局团委举办的“筑梦沾河”演讲比赛中包揽一、二等奖。

    不足之处:一些教师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科研意识不浓,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较有名气的学科带头人还不够多,年轻教师教学能力还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个别班、个别科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编辑精选: 勇敢的鄂伦春教案大班大全960字


    勇敢的鄂伦春教案大班【篇一】

    一、设计思路来源:

    这首歌曲旋律活泼欢快,音域保持在六度以内。歌词也寥寥数语,朗朗上口,易于学唱。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传神和全面地描写出鄂伦春民族的居住地区、习惯风俗等。值得细细品味和解读,适合同时也值得带给大班孩子学习和欣赏,增进孩子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但由于是一首少数民族歌曲,远离幼儿的生活及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理解和感受鄂伦春人的民族文化和习惯,理解并表达出歌曲中传达出来的鄂伦春人的英勇和自豪感是本次活动要重点解决的内容。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感受这首歌曲的内在意蕴和情感并能够较好的表达呢?我认为仅仅是歌词的教唱是不够的,我要从民族的音乐特色、生活习惯、风土民情的角度来综合考虑进行挖掘、构思和设计。引导孩子了解鄂伦春民族特点,萌发对鄂伦春民族的欣赏、喜爱和向往之情,从而能够丰富有感情的歌唱和表达。

    本次活动我将从猜民族——谈民族——学歌曲——玩游戏这几个环节层层推进,引导孩子唱歌曲,玩歌曲,表现对歌曲的理解。

    二、活动目标:

    1、感受和理解鄂伦春族音乐的特点,能够欢快、自豪、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简单了解鄂伦春族生活习惯,产生对鄂伦春族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歌唱了解、理解和感受鄂伦春人的民族文化和习惯;

    难点:理解并表达出歌曲中传达出来的鄂伦春人的英勇和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1、剪辑的音乐(伴奏加上鄂伦春民族音乐中常见的马蹄和呼喊声);

    2、小木棒和小搓衣板人手一份;

    3、小椅子围坐成半圆形;

    4、音乐播放器

    四、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引发孩子思考导入课题。

    1、听一听引子部分,猜一猜是什么民族的音乐?(马蹄声和呐喊声会引起孩子联想和猜测,从而引起孩子倾听的兴趣)

    2、提问:为什么是xx族?

    3、模仿马蹄声和呼喊声并请孩子谈一谈为什么要呼喊。(引发孩子对骑马奔腾热闹景象的想象,激发内心的热情和歌唱的愿望。)

    (二)学习歌曲

    1、模仿马蹄声和呼喊声并请孩子谈一谈为什么要呼喊。(引发孩子对骑马奔腾热闹景象的想象,激发内心的热情和歌唱的愿望。)

    2、师清唱歌词,引导幼儿理解歌词中描写的鄂伦春族的生活习俗。

    (1)歌曲中听到的是你们猜测的民族吗?那是什么民族?(鄂伦春)

    (2)请孩子讲述歌曲的内容,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孩子了解相关民族特点并且唱一唱。

    3、完整演唱歌曲,引导孩子大胆表现鄂伦春人的勇敢、豪放和自豪的情感。

    (三)游戏《勇敢的鄂伦春》(用道具来参与)

    1、教师用当一名鄂伦春人去体验骑马配枪巡山的情境来引发幼儿游戏的愿望。2、教师示范第一种游戏玩法,请孩子观察玩法并且谈一谈对玩法的发现;

    (玩法说明:引子处左手拿搓衣板当马头,右手拿柜子当马鞭和枪随节奏敲击和刮奏搓衣板,刮奏的同时呼喊。歌唱的时候随乐敲击,唱到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的时候,把木棍当马鞭和枪。)

    1、孩子们共同游戏。

    4、教师引导孩子共同思考第二种玩法——“翻山越岭”去巡山。

    预设玩法:搓衣板靠在椅子上变成山,或者有其他的变化方法。

    5、尝试玩一玩。

    (四)结束部分:

    边唱边玩出活动室。

    勇敢的鄂伦春教案大班(篇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简单了解到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性,培养孩子们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2、通过让幼儿学习这首民歌,感受歌曲的旋律,能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分辨出音乐中力度的变化。

    3、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加强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锻炼幼儿思维活跃能力,幼儿边游戏边巩固歌曲,体验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在游戏律动中体验音乐的美感

    难点:学唱简谱,尝试用旋律和游戏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

    【活动准备】

    1、钢琴

    2、ppt和多媒体播放器

    3、制作大兴安岭物饶丰富的相关图片

    4、制作音乐内容中鄂伦春人的相关图片

    5、打印与歌词内容相关的8张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游戏图片素材

    1、介绍兴安岭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儿:山、水

    老师:一座山倒映在水里,这座山叫做兴安岭

    2、介绍大森林

    老师:在兴安岭上有一片大大的森林,可是光头强却在大森林里砍树

    3、介绍鄂伦春族人

    老师:森林里还住着一些好人,鄂伦春族人,头上带着什么呀?

    幼儿:鹿角

    老师:对,它寓意保护小动物

    4、介绍背枪骑马

    老师:鄂伦春族人骑马背枪准备去森林打猎

    老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和鄂伦春族人一起去保护森林好不好?

    幼儿:好

    二、猜谜游戏

    1、松树图片:

    老师:小朋友们觉得后面藏的会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好不好?

    幼儿:好

    2、第一遍范唱: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呀,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护呀护森林”

    老师:刚才哪个小朋友想看哪棵树?我们一起找找光头强好不好?

    3、反复猜测

    老师:“光头强快出来!光头强快出来!光头强快出来!”(边拍手边说)

    4、钢琴弹唱

    寻找六棵树,每棵树寻找的过程中配以音乐弹唱“高高的兴安岭,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呀,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护呀护森林”的形式,引领孩子们找到藏到松树图片后面的光头强,熟悉六遍歌词内容

    三、拼照片游戏

    1、提出问题,吸引注意力

    老师:光头强为了不被我们发现,他悄悄地把顺序打乱了,正确的顺序就藏在歌词里,我们一起来验证一遍好不好?

    幼儿:好

    2、展示和歌词内容相关的八张照片,请小朋友帮老师调整一步,每一个小朋友上来只能调整一张照片,按照刚才唱的歌词

    ,让孩子们在拼图的过程中学会安静的配合别人完成拼图的过程,学会尊重,这也一种品质。

    3、调整完毕后,教师指着排好顺序的照片再次带领小朋友们唱一遍

    四、创编歌舞,同时唱歌

    1、老师:现在去森林更深处骑马去找光头强,谁能用你的双手表示一下骑马的动作呢?

    2、 表演律动,练习本领

    老师:双手握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先慢慢的骑(配以律动:两只手手腕按相同频率压腕,带领幼儿边唱边做动作)

    幼儿:好

    老师:看来小朋友们骑的都很好,我们现在骑快一点去找光头强好不好?(歌唱音乐节奏加快,律动频率加快)

    幼儿:好

    老师:现在我们看看是不是光头强?(切换到熊大的画面)

    幼儿:不是

    老师:哎呀,小朋友们,这是熊大,不是光头强,现在我们一起走起来去找光头强,看看有没有光头强好不好?来,请所有小朋友起立

    3、幼儿集体表演

    老师:我们可以围着圈找光头强,好不好?(师唱歌曲)

    幼儿:好(唱歌曲)

    老师:咦!这棵树动了,这是谁?

    幼儿:熊二

    老师:我们再找一找,这次我们分散开找好不好?

    幼儿:好

    (第二遍集体表演律动)

    老师:看,这棵树动了,是谁?

    幼儿:啊!光头强!

    老师:我们把光头强送到森林管理处,不让他再砍伐树木,好不好?

    幼儿:好

    老师:我们压着光头强走了

    (第三遍集体表演律动)

    【活动反思】

    《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曲的主旋律非常欢快流畅,而且歌词相对简单,非常适合幼儿园的孩子们来学习。歌曲的风格又具备浓浓的鄂伦春民族的特点,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介绍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性等,让幼儿对鄂伦春人有个初步的认识。活泼跳跃的节奏强烈的表现出了高高大兴安岭上居住的鄂伦春人不畏艰难、英勇顽强守卫森林的精神。而我用游戏的方法让小朋友演绎歌词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孩子们对大森林的保护之情,明白保护山林的重要性。

    勇敢的鄂伦春教案大班(篇三)

    一、设计意图:

    这首《勇敢的鄂伦春》为五声调式,篇幅短小,结构工整,旋律欢快,节奏刚健,歌曲从始至终伴有马蹄声,引子部分还伴随有节奏的呼喊声,具有鲜明的鄂伦春民歌特点。歌曲虽然简短,但却传神地描写出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性和习惯风俗,富有内涵,值得带给大班孩子学习和细细品味,从而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重在欣赏和感受,表现与创造。但由于是一首少数民族歌曲,远离幼儿的生活及经验,孩子难以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如何引导幼儿感受这首歌曲的内在意蕴和情感并能够很好的表达呢?我认为应该从民族的音乐特色、生活习性以及幼儿的前期经验和兴趣等进行思考和设计。通过提问引导,图片操作、情境创设以及游戏化、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以猜民族——学歌曲——玩游戏这几个环节层层推进,引导孩子了解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性,感受他们的民族精神并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尝试大胆表现歌曲中鄂伦春人的英勇和豪迈。

    二、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民族特点,尝试富有感情地演唱和表达。

    2、初步了解鄂伦春族生活习性和民族精神,产生对鄂伦春族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1、剪辑的音乐(前奏部分加上鄂伦春民族音乐中常见的`马蹄和呼喊声);

    2、小木棒和小搓衣板人手一份;

    3、小椅子围坐成半圆形;

    4、音乐播放器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听引子,猜民族,引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1、提问:孩子们,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民族的音乐?为什么这样猜?(引子部分的马蹄声和呐喊声会引起孩子联想和猜测,从而引起孩子倾听的兴趣)

    2、模仿引子部分的骑马和呼喊声,激发幼儿的学习歌唱和了解民族的愿望。

    3、教师清唱,请幼儿通过倾听歌词来验证猜测,寻找答案。

    提问:是不是你猜到的那个民族?那到底是什么民族呢?

    (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在“鄂伦春”处加以强调)

    (二)学唱歌曲,了解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性和英勇豪迈的民族精神,引导幼儿尝试有感情地歌唱和表达。

    1、结合歌词谈民族,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性和精神风貌,激发幼儿对鄂伦春族的理解和喜爱。

    (1)再次演唱,引导幼儿通过歌词的倾听了解鄂伦春人的生活习性和勇敢豪迈的民族精神,激发幼儿对鄂伦春族的喜爱之情。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喜欢鄂伦春人吗?为什么说他们勇敢?

    (演唱时强调“一呀一匹马呀一呀一杆枪”和“翻山越岭”)

    (2)唱一唱并学一学鄂伦春人骑马打枪,翻山越岭地保护森林。在模仿体验中深化幼儿对鄂伦春族生活习性的感受,尝试表现英勇豪迈的情感体验。

    2、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片,完整梳理和熟悉歌词。

    (1)请幼儿再次倾听教师演唱,尝试跟唱并大胆表现。

    (2)出示图片,请幼儿根据歌词找出对应的图片。

    (3)教师整理好图片顺序,请幼儿谈一谈老师为什么这样排序并根据图片完整演唱。(根据歌词顺序)

    3、完整跟随图片歌唱,歌唱中尝试表现鄂伦春族的快乐、勇敢和豪放。

    4、跟随录音伴奏完整演唱歌曲1-2遍,引导孩子用肢体、声音和表情大胆表现。

    (三)游戏:学做勇敢的鄂伦春

    1、创设当鄂伦春人去体验骑马配枪巡山的情境来引发幼儿游戏的愿望。

    2、尝试“骑马”巡山,保护森林。在游戏中体验鄂伦春人的英勇豪迈的民族精神。

    (1)教师边歌唱边玩,表现出骑马巡山的英勇豪迈快乐的情绪。请孩子一边歌唱一边观察,谈一谈对玩法的发现。

    (玩法说明:引子处左手拿搓衣板当马头,右手拿小木棍当马鞭和枪随节奏敲击和刮奏搓衣板,刮奏的同时呼喊。歌唱的时候随乐敲击,唱到“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的时候,把木棍想象成马鞭和枪。)

    (2)请个别幼儿“骑马巡山”,其余幼儿演唱歌曲。(3个左右)

    (3)孩子们人手一块搓衣板和一根小木棍,跟随伴奏大胆尝试和表达歌曲的内在情感。(1-3遍)

    3、教师引导孩子尝试创编新玩法进行游戏。

    例如:搓衣板斜靠椅子变成山,幼儿边唱歌边骑马”翻山越岭”去巡山。

    (四)结束部分:

    边唱边自豪地骑马挥鞭出活动室。

    【推荐!《白鹭》的教学设计大全900字】相关推荐
    2022小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教案范文410字

    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对饮食的科学态度。2、帮忙幼儿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的知识,明白人体生长发育需要从各种食物中吸取不一样的营养。认识到偏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3、培养幼儿养成不挑食、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课前准备:1、课件、蔬菜头饰。2、课前把各种菜的...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三篇(精选)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