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专题简答题解题思路
  • 高中教案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专题简答题解题思路

    发表时间:2022-03-10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生态环境专题

    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⑵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⑶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⑷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⑸酸雨带来的影响: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⑹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⑺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高中教案高考阅读理解题限时训练 万能通用篇


    :

    1,把握考试的节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题目;

    2,训练阅读的技能。在skimming时,充分利用“全篇看首段,全段看首句”的原理,针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结构特点,迅速读懂文段的大意;在scanning时,找准题干关键词,迅速找到具体信息在文中的位置,查证答案;

    3,实践“越是难题,解题速度宜越快”的可能性。偏难的文段意味着:你对许多的字句无法理解,所以你不得不“跳过去”,读你能懂的文句,这样文章无形中“缩短了”,使费时少成为可能,但全篇在你的脑海中已变得“支离破碎”,你必须动用各个方面的智力因素把全文组织起来,尽可能地理解语段;

    4,训练对于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技巧;

    5,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检查作业的技巧。

    关于专题五的高中教案推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教学建议:(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教学过程:导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1)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2)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一、起步与成就: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2.政府措施: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政府培养编制远景规划3.成就:国防科技,医学、农业科技4.曲折:5.表现:科研事业受挫,科研工作瘫痪,科技差距拉大。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文革结束,邓的口号,两次会议召开,科技体制改革。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三、走向世界:1.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科技规划的实施2.成就: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学思之窗一:材料:“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是谁?_____________钱学森材料:xx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学思之窗二:材料: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问题一16—18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状况如何?问题二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问题三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问题四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1、建国后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人物有()(1)钱学森(2)郭沫若(3)邓稼先(4)袁隆平2、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a、1949年b、1988年c、1985年d、1976年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b、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c、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d、称霸世界

    关于单元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四单元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案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和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

    2、通过分析旅游对地理环境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旅游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和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和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过程:

    主备教案[复习]1、什么是旅游环境?2、旅游环境对旅游发展有何重要影响?[导入新课]旅游环境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旅游又对环境有着深刻影响,其中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讲授新课]第一节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教师讲解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了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2、提高环境质量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学生分组讨论: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可通过举例来加深对其认识。比如,旅游发展促进了历史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如武汉重修黄鹤楼、南昌修复滕王阁、南京修复明城墙等。组织学生阅读图4-1-6,提问:此图说明了旅游有何促进作用?组织学生阅读第85页的知识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旅游发展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小结和承转:旅游不仅通过其自身的活动促进了环境保护,同时通过经济手段使保护措施得以实施。但是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行为,旅游开发过度和景区建设不当都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事例或结合自己外出旅游时的所见所闻讨论: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小结:1、污染自然环境2、破坏生态系统3、损毁文物古迹4、扰乱社会秩序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讨论回答:1、旅游活动会造成哪些环境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请举例说明。2、旅游活动是如何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有何后果?请举例说明。3、组织学生阅读图4-1-9,让学生举例说明旅游活动中哪些不文明行为会对文物古迹产生破坏?4、让学生举例说明旅游活动是怎样扰乱社会秩序的?教师进行小结提问: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哪些是由旅游开发或景区建设不当造成的?哪些是游客有意或无意的行为造成的?如果你外出旅游,应注意哪些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第87页的活动。教师强调:旅游设施若规划、建设不当,不能与景区自然美有机融为一体,便会产生视觉污染,这是得不偿失的。

    [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和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培养了自己辨证思维能力,增强了关心和爱护旅游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布置作业]新学案[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教后记:

    关于高中教案常见的碱设计思路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定位

    碱是学习了酸后又一类重要化合物。《常见的碱碱的通性》一节共四部分(分两课时),它是从常见的物质入手,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原则安排的。学好常见的碱对总结碱的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学科中,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本课时侧重于NaOH、Ca(OH)2的化学性质。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和本节内容特点,我的教学设想是:打破教材的顺序,采用对照比较、类推猜想、实验探索的方法。对比学习,突出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古诗名句导课激趣

    明朝诗人于谦所写的《石灰吟》中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粉身碎骨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获得成功。它不仅包含重要的思想意义,也包含着贴切的化学意义。展示[实验3-25],体会"粉身碎骨",然后提出问题:(1)白色粉末是Ca(OH)2,属哪类物质?(2)前面学习中遇到过的碱还有哪些?学生讨论分析,引出本节课题。

    2.物理性质实验观察

    固体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了解其颜色、溶解性。演示[实验3-23][实验3-26],展示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表1)

    3.化学性质实验探索

    (1)以旧促新对比类推

    对NaOH与Ca(OH)2的化学性质,在前面已经零散的学过一些。例如:NaOH与指示剂反应、酸碱中和反应、Ca(OH)2溶液与CO2的反应、NaOH与CuSO4溶液的反应等。这些内容由学生回顾并归类展示,然后类推猜想另一种碱的性质,用以培养学生的对比猜想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表2)(2)分组实验自主探索

    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把学生引入探求答案的学习情境中,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教材中[实验3-27](Ca(OH)2与指示剂反应)、[实验3-24](NaOH与盐反应)、[实验3-28](Ca(OH)2与盐反应)均为试管实验,便于学生操作,因此设计为分组实验,学生自己探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观察。实验完毕让学生自我展示,描述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填写表2中的②⑧③④),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再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设计实验突破难点

    NaOH与CO2反应教材中没有设计实验,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又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直接接受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设计"喷泉实验"。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吹气"实验,但实验后无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反应,出现疑虑,增强求知欲望。然后展示"喷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为验证生成物是什么,再次设计实验,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先猜想,再验证,后总结的研究方法。(填写表2中的⑥)4.阅读教材自学用途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自我总结的能力。

    5.畅谈体会注重应用

    (1)通过体会大家谈,让学生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收获或体会,进行小节,填写完整表2中的①⑤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首尾照应,学生讨论:"粉身碎骨""要留清白"的化学意义,感受"诗情化意"。

    (3)创设问题情境:如何保存和鉴别两种碱?学生讨论,展示答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信息来源: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堡集一中

    信息作者:孙国翠

    高中教案 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小编推荐)


    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

    4.2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素材)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就须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旅游这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有同类的叙述。如英国伊什图里金(estoril)就指出过旅游的性质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娱乐旅行概念发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社会中的富裕的、有闲空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出国旅行,满足于欣赏外国风景、艺术作品。现在这种概念已完全改变。因为出国旅游者多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对旅游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门,在有限的假期内尽量包揽这一切。②现代旅游是闲暇追享的“民主化”。如冬季旅游,过去是少数富人强占的运动;骑马、划艇、射击,是非大众化运动。但是嗜好和闲暇的“商业化”已使这种活动能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国外去参加更为令人激动和更富有外国情调的活动,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马车旅行等。③现代旅游发展为“社会旅游”。如英国度假营,既提供传统的旅游胜地具备的一切设施,又不断开辟和发展新的风景区域,组织大群游人观览,建造特别设计的低消费接待设施,并经常就地提供娱乐和其它服务。社会旅游可以把大量旅游者引入偏远和相对不发达地区。伊什图里金讲的这些性质方面的变化,表明旅游的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旅游这种特殊生活方式是发展中的生活方式,不论规模、范围、内容和性质都起了变化。

    旅游的特征异地性:指出旅游是在异地的暂时性的生活方式,不能离开居住地到目的地永久居住。但可以住多久,他并未说明,也未提出具体的划分标准。不过定义中已包含了这层意思,这样就可把平时在自己居住地方的日常生活区别开了。业余性:提出了旅游的业余性这一特点。业余性就是许多国家学者讲的闲暇性。这种提法,从主观目的上是想把为业务目的旅行、考察活动摒弃于旅游之外,但是为科学目的的考察,不论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种旅游项目。因为旅游目的之一就是“求知”,既包括业余性的求知,也包括业务范围内的旅游求知活动。因此,对旅游的业余性规定大体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又难以区分。特别是在我国,利用开会、出差旅游的人很多。据统计,到北京来旅游的人,41%是会务旅游者。外国利用国际会议旅游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有274个,英国伦敦238个,比利时布鲁塞尔219个、瑞士日内瓦212个。这些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既是为了某一专业目的而去的会务者,也是一个利用会议参加旅游活动的游览者。英、法、比等国家正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举行国际会议收入70亿法郎,其中30亿法郎为专题会议收入。享受性: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略异地的新风光、新生活,在异地获得平时不易得到的知识与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知识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很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了解,丰富了人文知识。这才是旅游的真谛!意志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意志,会让自己的思维,心情发展到兴奋,快乐的极致。休闲性:日前高速运转的生活工作频率,使人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力过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滨城市享受阳光,沙滩,大海,蓝天,白云。中国最近兴起以莫泰(motel)连锁酒店集团为代表的迎合普罗旅行者的遍布中国大中城市和景点的高性价比新型酒店系统

    实用范文:高考物理动量专题精选(4篇)


    现在,开展高中教学工作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能够详细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如何才能写好高中教案呢?《实用范文:高考物理动量专题精选(4篇)》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高考物理动量专题【篇一】

    动量定理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使物体的动量发生改变,适用的范围很广,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它不仅适用于恒力情形,而且也适用于变力情形,尤其在解决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打击、碰撞等问题时,动量定理要比牛顿定律方便得多,本文试从几个角度谈动量定理的应用。

    [一、 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 1] 竖立放置的粉笔压在纸条的一端.要想把纸条从粉笔下抽出,又要保证粉笔不倒,应该缓缓、小心地将纸条抽出,还是快速将纸条抽出?说明理由。

    [解析] 纸条从粉笔下抽出,粉笔受到纸条对它的滑动摩擦力μmg作用,方向沿着纸条抽出的方向.不论纸条是快速抽出,还是缓缓抽出,粉笔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在纸条抽出过程中,粉笔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时间用t表示,粉笔受到摩擦力的冲量为μmgt,粉笔原来静止,初动量为零,粉笔的末动量用mv表示.根据动量定理有:μmgt=mv。

    如果缓慢抽出纸条,纸条对粉笔的作用时间比较长,粉笔受到纸条对它摩擦力的冲量就比较大,粉笔动量的改变也比较大,粉笔的底端就获得了一定的速度.由于惯性,粉笔上端还没有来得及运动,粉笔就倒了。

    如果在极短的时间内把纸条抽出,纸条对粉笔的摩擦力冲量极小,粉笔的动量几乎不变.粉笔的动量改变得极小,粉笔几乎不动,粉笔也不会倒下。

    [二、 用动量定理解曲线运动问题]

    [例 2] 以速度v0 水平抛出一个质量为1 kg的物体,若在抛出后5 s未落地且未与其它物体相碰,求它在5 s内的动量的变化.(g=10 m/s2)。

    [解析] 此题若求出末动量,再求它与初动量的矢量差,则极为繁琐.由于平抛出去的物体只受重力且为恒力,故所求动量的变化等于重力的冲量.则

    Δp=Ft=mgt=1×10×5=50 kg·m / s。

    [点评] ① 运用Δp=mv-mv0求Δp时,初、末速度必须在同一直线上,若不在同一直线,需考虑运用矢量法则或动量定理Δp=Ft求解Δp.②用I=F·t求冲量,F必须是恒力,若F是变力,需用动量定理I=Δp求解I。

    [三、 用动量定理解决打击、碰撞问题]

    打击、碰撞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一般不是恒力,用动量定理可只讨论初、末状态的动量和作用力的冲量,不必讨论每一瞬时力的大小和加速度大小问题。

    [例 3]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 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 m高处自由落下,触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1.8 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4 s.试求网对运动员的平均冲击力.(取g=10 m/s2)

    [解析] 将运动员看成质量为m的质点,从高h1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方向向下,大小 。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方向向上,大小,

    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下的重力mg和网对其向上的弹力F.选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 。

    由以上三式解得:,

    代入数值得: F=1.2×103 N。

    [四、 用动量定理解决连续流体的作用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涉及流体的连续相互作用问题,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很难奏效.若构建柱体微元模型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求解,则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 4]] 有一宇宙飞船以v=10 km/s在太空中飞行,突然进入一密度为ρ=1×10-7 kg/m3的微陨石尘区,假设微陨石尘与飞船碰撞后即附着在飞船上.欲使飞船保持原速度不变,试求飞船的助推器的助推力应增大为多少?(已知飞船的正横截面积S=2 m2)

    [解析] 选在时间Δt内与飞船碰撞的微陨石尘为研究对象,其质量应等于底面积为S,高为vΔt的直柱体内微陨石尘的质量,即m=ρSvΔt,初动量为0,末动量为mv.设飞船对微陨石的作用力为F,由动量定理得,

    则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微陨石对飞船的撞击力大小也等于20 N.因此,飞船要保持原速度匀速飞行,助推器的推力应增大20 N。

    [五、 动量定理的应用可扩展到全过程]

    物体在不同阶段受力情况不同,各力可以先后产生冲量,运用动量定理,就不用考虑运动的细节,可“一网打尽”,干净利索。

    [[例 5]] 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放在足够大的水平桌面上,物体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有一水平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之加速前进,经t1 s撤去力F后,物体减速前进直至静止,问:物体运动的总时间有多长?

    [[解析]] 本题若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则过程较为繁琐,运用动量定理则可一气呵成,一目了然.由于全过程初、末状态动量为零,对全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有

    故。

    [点评] 本题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牛顿定律来求解,以求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同时比较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这对今后的学习会有较大的帮助。

    [六、 动量定理的应用可扩展到物体系]

    尽管系统内各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但各物体所受冲量之和仍等于各物体总动量的变化量。

    [[例 6]] 质量为M的金属块和质量为m的木块通过细线连在一起,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在水中下沉,经时间t1,细线断裂,金属块和木块分离,再经过时间t2木块停止下沉,此时金属块的速度多大?(已知此时金属块还没有碰到底面.)

    [[解析]] 金属块和木块作为一个系统,整个过程系统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冲量作用,设金属块和木块的浮力分别为F浮M和F浮m,木块停止时金属块的速度为vM,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对全过程运用动量定理得

    细线断裂前对系统分析受力有

    , ②

    联立①②得 。

    综上,动量定量的应用非常广泛.仔细地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潜心地探究它的典型应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有关的知识、感悟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高考物理动量专题【篇二】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

    处理方法:虽然3-5要求低,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内容,做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切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是矢量,

    2、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培养守恒思想。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会用它解决问题。在讲解例题2时和学生探讨一下车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是动量守恒条件的确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学生提出疑问,在自主学习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再进行达标训练起到巩固的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碰撞动画)、实物展示台(供学生展示用)、学案(课前要求预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流程

    1) 整体设计

    安排“知识键接(创设情景)----展示目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训练--课后巩固训练”进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地位。

    2) 环节设计(主要是知识键接引入和重难点突破)

    情景键接导入,通过两小球的一维碰撞,V2>V1,发生碰撞,问碰撞后有几种可能情况?并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样的规律?(从不变量引入守恒并导出了动量的概念)

    重点(1)讨论动量概念,我设计如下知识点填空,可以概括其要点。1、定义2、表达式3、单位4、方向,5,动量变化

    这些内容在引入动量概念后可以轻松自主解决。

    重点、难点(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及条件

    自学问题:1、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

    2、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1和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4、表达式

    5、适用条件

    在例题2的分析中可设计如下问题:1、是否满足守恒条件2、选择正方向3、碰前动量4、碰后动量,5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计算

    1、学生活动:

    讨论(-)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询问老师、老师汇总

    展示交流(1) 教学把巡视中遇到的问题和重点问题提出来,先让或者引导其他小组会的同学给与解答,不会的教师才再给与解答。然后教师给与延伸 (例题分析)

    2、 当堂达标训练(10分钟)学生展示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解答有异议的问题。

    3、 课后设计专门的巩固训练

    总结语:应及时说明:这是课前的设计,还有待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并且将在具体实施中结合课堂实际及时应变调整

    高考物理动量专题【篇三】

    1.力的冲量

    定义:力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冲量I=Ft

    矢量:方向--当力的方向不变时,冲量的方向就是力的方向。

    过程量:力在时间上的累积作用,与力作用的一段时间相关

    单位:牛秒、N?s

    2. 动量

    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其运动速度的乘积--动量p=mv

    矢量:方向--速度的方向

    状态量:物体在某位置、某时刻的动量

    单位:千克米每秒、kgm/s

    3. 动量定理∑Ft=mvt-mv0

    动量定理研究对象是一个质点,研究质点在合外力作用下、在一段时间内的一个运动过程。定理表示合外力的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合外力的冲量决定并量度了物体动量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矢量性:公式中每一项均为矢量,公式本身为一矢量式,在同一条直线上处理问题,可先确定正方向,可用正负号表矢量的方向,按代数方法运算。

    当研究的过程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急剧变化(打击、碰撞)时,∑F可理解为平均力。 动量定理变形为∑F=Δp/Δt,表明合外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物体动量变化率的大小方向,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4. 动量守恒: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这个系统的动量就保持不变,可用数学公式表达为p=p' 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

    Δp1=-Δp2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动量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Δp=0 系统总动量的变化为零

    “守衡”定律的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上式均为矢量运算,一维情况可用正负表示方向。 注意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中,每一个参与作用的成员的动量均可能在变

    化着,但只要合外力为零,各物体动量的矢量合总保持不变。

    注意各状态的动量均为对同一个参照系的动量。而相互作用的系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

    5. 怎样判断系统动量是否守衡?

    动量守衡条件是系统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一般研究问题,如果相互作用的内力比外力大很多,则可认为系统动量守衡;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如果在某方向上合外力为零,则在该方向上动量守衡。

    注意守衡条件对内力的性质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对系统状态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微观、高速系统,也可以是宏观、低速系统。而力的作用过程可以是连续的作用,可以是间断的作用,如二人在光滑平面上的抛接球过程。 综上有:

    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取决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1)力的大小和方向;

    (2)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实验表明只要力与其作用时间的乘积一定,它引起同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相同,力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可以决定和量度力的某种作用效果--冲量。 系统的内力改变了系统内物体的动量,但系统外力才是改变系统总动量的原因。

    高考物理动量专题【篇四】

    动量定义在物理学中,动量是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的物理量.在经典力学中,动量(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kg·m/s,量纲MLT^(-1))表示为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有关动量的更精确的量度的内容.一般而言,一个物体的动量指的是这个物体在它运动方向上保持运动的趋势.动量实际上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一个推论.动量是一个守恒量,这表示为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动量的总和不可改变.质点的质量m与其速度v的乘积(mv).动量是矢量,用符号p表示.质点组的动量为组内各质点动量的矢量和.物体的机械运动都不是孤立地发生的,它与周围物体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表现为运动物体与周围物体间发生着机械运动的传递(或转移)过程,动量正是从机械运动传递这个角度量度机械运动的物理量,这种传递是等量地进行的,物体2把多少机械运动(动量)传递给物体1,物体2将失去等量的动量,传递的结果是两者的总动量保持不变.从动力学角度看,力反映了动量传递快慢的情况.与实物一样,电磁场也具有动量.例如光子的动量为p=h/(2π)k,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k为波失,其大小为k=(2π)/λ(λ为波长),方向沿波传播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为千克·米/秒(kg·m/s).

    高中教案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推荐】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迅速发展,并产生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本模块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本模块的教学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进展迅速,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练习撰写专题综述报告,并组织开展口头交流、辩论等活动。

    6.1基因工程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举例说出基因工程的应用。

    简述蛋白质工程。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观看基因工程的影像资料。

    调查基因工程产品在社会中的应用情况,讨论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

    6.2克隆技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简述植物的组织培养。

    简述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举例说出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讨论克隆技术的社会意义。

    搜集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进行克隆的实例。

    6.3胚胎工程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简述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简述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举例说出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举例说出胚胎工程的应用。

    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

    6.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举例说出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讨论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搜集与交流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6.5生态工程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

    通过参观或搜集资料,了解当地生态工程的建设情况。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6207.html

    【高中教案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专题简答题解题思路】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