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现代诗教案推荐15篇
  • 现代诗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22

    最新现代诗教案推荐15篇。

    以下是关于“现代诗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编写需要注意知识点的合理组织和安排。请深入了解本文的内涵!

    现代诗教案 篇1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现代诗教案 篇2

    1、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2、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现代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

    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抒情澎湃的激情对美好祖国的追求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

    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_,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答:一首田园诗;一幅山水画;一首深情的歌;一阵和煦的风。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象征手法的魅力。答案不必统一,只要能符合特征就行。)

    课文赏析:全诗共七节,前三节写景,后四节抒情

    第一部分:写景,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 “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汹涌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

    画面具有动态美和色彩美,因而能给人一种飞动的感觉。这里,诗人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太阳的光线由弱到强,将太阳的色彩由淡到浓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写景是为了抒怀。

    第二部分,作者对太阳敞开胸怀,述说自己的愿望。每句以“太阳哟”开头,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诗人希望能从太阳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将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四至七节,诗人的感情如火山爆发,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特有的狂飙精神。

    最后一节中”的笑“,更是渗透了诗人的欢快之情,使画面活跃起来。

    评析:诗人对太阳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追求,这种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也是未来中国的象征。诗人渴望“美的中国”早日到来。于是诗人用笔将他所要表达的社会理想表达出来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课后思考练习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现代诗教案 篇4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课时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诗歌,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巢、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4)交流对画面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可插入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鸟儿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3.过渡: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4.熟读诗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小组内相互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紧扣课文导读话题“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以此来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还原诗歌教学的本来面目。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借助老师提供的这几幅连环画(可以事先发给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来为我们描述一下,并在小组之间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罗、眠、霸、占”。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组织学生交流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字转化成有形、有声、有色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棵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它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半个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3.多么富有诗意的情景啊,让我们带着画面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

    4.仿照诗歌形式,尝试创作。

    (1)分小组朗读诗歌,每组朗读一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趣,感受诗歌每小节起句的特点。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模仿作者的这种句式,来创作一首小诗吗?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

    (4)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写的小诗。设计意图:在想象画面、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句式进行创作,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言语间的相互迁移和内化,提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四、总结课堂,课外拓展

    1.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可以从内容角度总结,也可以从阅读诗歌的角度总结。)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通过丰富的想象领悟了诗歌背后那一幅幅画面。读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让我们的思维走得更远。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多走进诗歌的王国,去领悟诗歌的美。这里老师再推荐几首现代诗给大家阅读,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找几首来读读,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诗歌描绘的画面。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

    大地一片新绿。

    春天的手掠过小河,

    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

    春天的手拂过树梢,

    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

    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

    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你心头。

    雁儿们

    徐志摩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晚霞在他们身上,

    有时候银辉,

    有时候金茫。

    雁儿们在云空里面飞,

    听他们歌唱,

    有时候悲伤,

    有时候欢畅。

    设计意图:语言积累在一个人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环节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诗歌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鸟儿坐压扁

    驮着斜阳眠霸占

    双翅一翻走甩尾

    掉在江上梦偷渡

    芦苇红颜

    热爱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一首现代诗四小节,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花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方式进行。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学习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无论是《秋江的晚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诗歌?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ppt画面: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诗?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美?……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读教学。“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朗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了。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2)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教案 篇5

    一、多音字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

    二、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三、反义词

    斜—正 扁—圆

    四、理解词语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五、词语搭配

    (头白)的芦苇 一(穗)剪秋罗 甩得(滴溜溜)

    六、词语扩展

    ABB式词语:滴溜溜 慢吞吞 慢腾腾 香喷喷 辣乎乎 甜津津 软绵绵

    七、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八、问题解疑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九、课文主题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现代诗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①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现代诗教案 篇7

    这节课主要是介绍戴望舒,让同学们走进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个忧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着忧伤、迷茫、感伤的气息较重,体会《雨巷》情感,读这首诗。由于介绍作者过多,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在八班上课时,我把时间把我的适中,给学生适量的时间去读这首诗,学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这节课我主要领着学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适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学们能很快把意象找出来,这让我很欣慰,证明了我在《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讲“意象”是成功的。接下来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让学生通过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为设置一个丁香姑娘的出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来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层次了解读了这首诗,并重点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开始上课时,我放的朗读声音怎么也调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没放朗读,所以学生进入课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来分析丁香姑娘时他们才真正进去了课堂,所以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在于课堂开始时没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现代诗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把握策略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诗歌,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二、学习《秋晚的江上》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鸟儿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3.过渡: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4.熟读诗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小组内相互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紧扣课文导读话题“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以此来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还原诗歌教学的本来面目。

    三、学习《花牛歌》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借助老师提供的这几幅连环画(可以事先发给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来为我们描述一下,并在小组之间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眠、霸、占”。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有声、有色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棵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它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半个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3.多么富有诗意的情景啊,让我们带着画面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

    4.仿照诗歌形式,尝试创作。

    (1)分小组朗读诗歌,每组朗读一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趣,感受诗歌每小节起句的特点。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模仿作者的这种句式,来创作一首小诗吗?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

    (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句式进行创作,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言语间的相互迁移和内化,提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四、总结课堂,课外拓展

    1.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可以从内容角度总结,也可以从阅读诗歌的角度总结。)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通过丰富的想象领悟了诗歌背后那一幅幅画面。读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让我们的思维走得更远。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多走进诗歌的王国,去领悟诗歌的美。这里老师再推荐几首现代诗给大家阅读,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找几首来读读,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诗歌描绘的画面。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

    大地一片新绿。

    春天的手掠过小河,

    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

    春天的手拂过树梢,

    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

    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

    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你心头。

    雁儿们

    徐志摩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晚霞在他们身上,

    有时候银辉,

    有时候金茫。

    雁儿们在云空里面飞,

    听他们歌唱,

    有时候悲伤,

    有时候欢畅。

    设计意图:语言积累在一个人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环节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诗歌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鸟儿坐压扁

    驮着斜阳眠霸占

    双翅一翻走甩尾

    掉在江上梦偷渡

    芦苇红颜

    热爱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一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一首现代诗四小节,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二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花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方式进行。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学习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无论是《秋江的晚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诗歌?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ppt画面: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诗?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美?……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读教学。“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朗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了。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教案 篇9

    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 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听完之后)

    这首歌曲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主要的诗集有《我们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师:请同学们静听,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你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生①:忧愁的。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自由诵读全诗。

    师:好,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

    师:巷的特点是深,有诗作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这巷下着雨,江南的绵绵细雨,自然和愁联系在一起,有诗作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一生表述: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嚷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的心情。

    生:在这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们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

    师:老师可以满足你们小小的心愿(欲去打无课件,又停),请你们猜测一下,丁香花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师:(介绍):丁香花是一种很美丽的花,多为白色或淡紫色的,不妖艳,仲春时节开放,容易调零。因此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常和愁怨的情绪相连结,历来被视为愁品。古代有很多诗人以丁香写愁,留下许多千古绝唱。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各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憬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诗中的女子不就是如此吗?可是诗中的丁香花和你们看到的还有不同之处,我们诗中的丁香花是指丁香花蕾。

    师:很好。诗中的丁香花不是盛开着的,而是含苞欲放的,仿佛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把自己的怨愁层层地包裹起来。

    现代诗教案 篇10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人以自己的一片赤诚的童心,描绘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体会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丰富的想象描绘的儿童的奇思妙想。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感受诗歌中的童真雅趣和奇思妙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二、学习重难点:

    诗人怎样通过奇思妙想描绘儿童的天真和雅趣。

    三、学习准备:

    1、查阅资料:泰戈尔与《新月集》。

    2、从语言、动作、思想等方面想象儿童的天性,并可用一些比喻句对儿童进行描绘。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用语言描绘儿童的天性

    活动目的:课前蕴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儿童,了解儿童。

    活动时间:7分钟

    活动方法:小组比赛

    活动步骤:

    1、老师导入话题,并将班上同学分成四人为一组进行比赛。

    2、两分钟后开始比赛,可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动作、思想等,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儿童,看谁说得精彩,对说得好的给以热烈的掌声。

    3、小组比赛大约5分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如此优美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描绘,靠的是对儿童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那么泰戈尔又是怎样描绘儿童的天真和充满幻想的呢?进入课文《纸船》的学习。

    4、朗读《纸船》,勾出诗中对儿童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

    活动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童的童真雅趣?

    活动目的: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抢答,看谁找得准

    活动步骤:

    1、教师作活动说明: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认真思考诗中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特有的描绘,说得正确的,将其姓名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写上他(她)的寻找结果。

    2、学生自我感悟,抢答,其余同学当裁判。

    3、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作适当评价。

    4、比赛结束后,教师点评: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五、自我测评:

    1、《纸船》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① ② ③ ④

    2、先是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他期望什么?梦想什么?

    4、小作文:以“儿童”为话题,抓住其特点,写一段话,文体不限 。

    六、学习资源链接:

    (1)泰戈尔

    泰戈尔,即接宾特兰纳.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鸶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乐文学奖。

    现代诗教案 篇11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课件出示2)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用身边的事物来勾起回忆交流齐读课题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课件出示3)

    2、分小节读诗文。

    (二)范读诗歌,整体感知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自由朗读课文听师读说一说观看课文配图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练习读诗读诗歌,品诗意思考回答边读边想讨论诗意思考回答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比一比,组词语。

    渡()倦()坐()度()卷()座()

    2、课文整体梳理。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一幅倦鸟、斜阳的画面。

    《花牛歌》中描写了、等景物。

    自由做题,指名交流答案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归巢的鸟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白色的芦苇教学反思

    现代诗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寂寞”等生字,掌握“劲”这个多音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板书:生活)

    先学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简单介绍汪国真。(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人读生词并理解

    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

    师:生活之旅,并非一种风景,有平坦,有崎岖,既有幸福,又有不幸,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向生活呢?

    (微笑着走向生活)

    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3、小组交流。(大屏幕出示):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的思索!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师:那么想想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则是怎样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的?

    学生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或名人。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指导表情朗读,并作不同形式练读。

    4、那么大家就带着坚强、乐观的态度再读这首诗。

    小结:汪国真告诉我们无论怎样,我们应该“微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现在还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例如欺骗、愚弄、误解、陷害、猜疑……你将会如何呢?

    四、拓展练习

    1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观点?请试着用一两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2、仿写练习。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

    五、拓展阅读。

    说说文章给你的感触。

    现代诗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的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3、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补充、整理。

    4、出示课件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2、自读诗歌,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图画的内容。 出示课件(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3、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母亲思念的?出示品读诗歌的课件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深沉。) “总是留着——留着”、“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深。) “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 “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2、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执著诚挚——强烈” 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领悟诗情)

    3、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出示课件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出示课件读《纸船》加深体验。 (深情、柔和、低沉,表现出爱与思念)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诗人用小纸船来寄托自己的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学生自己举例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作者为什么选纸船作为抒情的凭借,而不选择千纸鹤、月亮、星星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

    3、出示课件用借物抒情地方法,说一段话。

    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冰心的《繁星?春水》以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童趣、充满和谐的文学世界,让以其为代表的小诗体广为流行,使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出示课件鼓励阅读。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冰心给泰戈尔信件的课件:有冰心奶奶给泰戈尔的书信引出课题泰戈尔的诗歌

    《纸船》。

    2、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己对泰戈尔的了解,教师介绍作者。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然后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

    2、思考:“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希望什么,梦想什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诗歌,评点,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1)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注意限制、修饰性的词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限制、修饰性词语的作用,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做到边品边读。)

    诗人在水边放船,眼睛应该注视水里,为什么会“仰望天空”? 出示课件 “我”在纸船上运载了些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出示课件 (3)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时间、地点、人物、氛围)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奶奶的《纸船》有哪些异同?

    2、如果你也有一只载梦的纸船,你会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现代诗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课件出示2)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课件出示3)

    2.分小节读诗文。

    三、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五、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课件出示7)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但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来,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现代诗教案 篇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用身边的事物来勾起回忆交流齐读课题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2、分小节读诗文。

    (二)范读诗歌,整体感知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自由朗读课文听师读说一说观看课文配图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练习读诗读诗歌,品诗意思考回答边读边想讨论诗意思考回答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比一比,组词语。

    渡()倦()坐()度()卷()座()

    2、课文整体梳理。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一幅倦鸟、斜阳的画面。

    《花牛歌》中描写了、等景物。

    自由做题,指名交流答案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归巢的鸟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白色的芦苇教学反思

    上一篇:收购合同11篇

    下一篇:ao的拼音教案五篇

    【最新现代诗教案推荐1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