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初中语文教案汇集十二篇
  • 初中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18

    最新初中语文教案汇集十二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此次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一篇关于“初中语文教案”的文章,如果你觉得我的内容有用请动手收藏吧!

    初中语文教案【篇1】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故事情节。

    2、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

    2、把握、品味杨志的性格特征。

    3、自主学习,质疑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杨志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与他失败的关系,认识“人和”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把握、分析杨志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研读文本,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作者是怎样写“天气热”的?写“天气热”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有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明确: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间接描写:以凉衬热。

    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天气热”,就没有后面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问:吴用等人“智”表现在哪里?从小说中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智”?

    (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讨论。)

    明确: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天气炎热。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挡住视线,便于行事。

    假扮客商。

    买酒喝,引诱对方。

    巧妙下药,麻倒对方。

    问:杨志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江湖经验的人,他的“智”又表现在哪里?

    (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讨论。)

    明确:假扮行商客人。

    改变行走时间。

    逼军士赶路,减少中途休息。

    审察枣贩,警惕卖酒贩子。

    酒不多喝。

    问:吴用等人的“智”与杨志的“智”有何关系?

    明确:用扬志的“智”衬托吴用等人的“智”。

    问:根据课文的内容,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

    明确:精明、谨慎,江湖经验丰富,刚愎自用,粗暴,不善于处理内部关系。

    问:分析扬志失败的原因。

    明确:内部原因,不团结、矛盾重重。(这与杨志的性格有关,最后,杨志已经失去了队伍的领导权,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外部原因:吴用等人棋高一招。

    三、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问:“智取生辰纲”写的是吴用等人,但作者却以写杨志为主,最后补叙吴用等人的计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四、深入研究读文本,质疑探究。

    问:吴用等人的计谋及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破绽?

    (学生用“挑刺”的眼光阅读课文,力图找出“破绽”,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明确:有三处“破绽”。

    初中语文教案【篇2】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与语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见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词丽句构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画面秀美奇绝,笔触鲜明生动,结构层次井然,句式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一设计正是体现出这一理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六朝书信多景语,本文秀美奇绝,清新隽永的景物描写正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性。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同以上的教学目标第1点和第2点。

    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设计意图: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升华、主题升格的关键点,但是学生不易由表及里,会出现理解的偏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湖心亭看雪》等优秀的写景文章。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美听、美读的朗读教学法。

    设计意图:美读美品、美文美教。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韵美,完成教学重点。

    【学法】“三步朗读法”读准、读懂、读透,进行探究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

    1.课前预习,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解决读音等问题,而且要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2.收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文体清拔有古气”的“吴均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文本,有利于在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识。

    多媒体滚动播放富春江的优美画面,由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导入。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桐庐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夺天工的妙笔留在人间的一幅画。这节课我们就随吴均去走一遭。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和情绪渲染的情景导入,优美的画面与优美的诗句相结合,在视听觉与头脑中让学生感受富春江的美,从而进入新课讲授。此环节设计3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

    3.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消化读音和停顿。

    4.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配乐朗读带,欣赏朗读之美从而把身心沉浸在课文中。

    5.学生配乐齐读。参与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设计意图:根据“三步朗读法”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5个步骤。

    1.默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并引入词语学习小游戏,填出文言词,并解释意思,然后延伸到现代汉语的成语,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此环节正体现出这一点。

    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设计意图: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在词义辨析的基础上开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激发学生的知识再生成。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接着本文又写了哪些内容?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2.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

    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在建构主义和比较阅读下的自主学习。

    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争辩相结合,集体解决以下问题:

    1.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表述山水的魅力。这句话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碧水险峰的魅力吗?

    2.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豁达,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

    3.文中已经用“窥谷忘反”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此环节的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师生共同讨论,挖掘思维潜力,拓开整体阅读的空间,深入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方法是穿过峰巅的响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课重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小结,方法的收获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亮点。

    四、教学效果预期:

    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

    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初中语文教案【篇3】

    【导学目标】

    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完成活动一、交友之道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文章、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

    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

    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高。

    学法指导一:“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为“我”与众不同,因此,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

    (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欧阳修)

    (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6)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7)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2.学生展示搜集的名言警句

    (1)友谊应当是不朽的。——蒂特·李维

    (2)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爱比克泰德

    (3)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威·莫里斯

    (4)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5)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6)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洛亚

    3.学生展示搜集的真诚的友谊

    (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感,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抗战老兵欧兴田,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抗战时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烈士遗骨,把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曾离开。20xx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今年3月26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园里??

    (节选自20xx年04月09日04版《解放军报》)

    自我介绍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时间。自我介绍时一定要力求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一般3-5分钟完成,自我介绍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

    2.讲究态度,进行自我介绍时,态度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一定要充满信心和勇气。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这对自我介绍的成功将大有好处。

    3.力求真实,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各项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

    学法指导二:

    邀请书的格式及写法

    1.标题:要有简明、醒目的标题。

    2.称呼:要有热情礼貌且恰当的称呼。

    3.正文:(要详细写出活动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方式、邀请的对象等)

    4.结尾:要有礼节性的问候语。

    5.落款:要写清时间及邀请人。

    注意事项:

    1.语言要含有尊敬之意

    2.事巧务必周评

    3.要提前发送步骤二展示自我,走进他人。1.为了把自己的情况介绍清楚,吸引人,同学可以先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互相提问,进行补充。

    2.能向好朋友介绍自己,那你能向小组里的同学介绍自己吧?6人小组内挨着顺序交流一下,取长补短。

    3.各组推选一名介绍得比较好的同学上台向全班作自我介绍。

    4.(师生总结)自我介绍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突出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并要有相当的可信度。

    其次,要展示个性,使个人形象鲜明,可以适当引用别人的言论,如老师、朋友评论来支持自己的描述;第三,不可夸张,坚持以事实说话,少用虚词、感叹词之类。

    最后,要符合逻辑,介绍时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自己的优势很自然地逐步显露,不要一上来就急于罗列自己的优点。

    5.示例:学生A的介绍:我叫××,性格外向,爱运动,最爱打篮球,而且我的个头高,耐力强,投篮命中

    率高,同学们都称我为“小姚明”,虽然我觉得当之有愧,但还是很开心。

    6.模拟展示:众人畅谈善于自我表现的好处。

    教师: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在班上总是很显眼,很容易被老师发现,其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老师的好助手。

    公务员:一个爱说话、会说话的孩子长大后就业的机会总是比那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多。

    文艺工作者:小时候爱唱爱跳,老师和父母不但不反对,反而还很支持,所以后来才有了发展的机会??步骤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活动总结

    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懂得了交友之道,重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今后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2.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在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修改自己的稿件和设计,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将它制成小作品。

    板书设计

    诗词文章 交友之道 名言 成语?

    优点特长 展示自我 个性鲜明

    语言幽默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步骤二展示自我,走进他人。

    步骤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初中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神话故事情节,了解想象的特点。

    2、通过认识神话人物,感受女娲朴实、勤劳的母亲形象及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处处所洋溢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动画导入

    放两段无声动画,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并提问:还知道与女娲有关的什么神话故事?从而引出课题:《女娲造人》

    二、初读解疑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内容?

    2、带着疑问,阅读课文

    3、分组解答:

    以女娲的身份口气解答刚才的疑问

    三、细读探究

    认识焦点人物—女娲,品读语言,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

    1、小组讨论:

    ①你喜欢女娲吗?为什么?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说话。

    ②找出人类诞生时的欢呼场面及女娲此时的心理活动,加以品读体会,谈谈你的感受。

    ③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教师评价整理:女娲是一个神通广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喜悦之情,她创造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想象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是神话的两大亮点。

    四、阅读比较

    走近袁珂——看看作者怎样丰富想象。

    1、分小组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与《风俗通》译文,看看作者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2、小组代表整理解答

    想象的内容:

    ①造人动机的产生

    ②造人的具体过程

    ③女娲的心理情绪

    ④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⑤作者的评述。其中③④两点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3、师点评小结: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说而大胆创造出来的。它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可贵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探求精神。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可以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一些科学的解释:由猿猴进化而成。但这种说法现在也渐渐受到冲击,可见茫茫宇宙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发现,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五、放飞想象

    1、口头表达:请你改编女娲造人的原因,经过或方法。

    2、书面表达:请你想象几十万年后未来人的外形生活情况(四人为一小组,一人执笔)。

    3、布置课外作业:

    ①收集书面材料,办一期黑板报,描绘未来人类;

    ②追寻人类起源,浏览科普网站。

    六、赠送名言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

    初中语文教案【篇5】

    一、字词

    精微:精深微妙。

    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秘诀jué: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

    羡慕xiàn mù: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亵渎xiè dú:轻慢,不尊敬。

    妄wàng想:①狂妄地打算;②不能实现的打算。

    杜绝:制止,消灭(坏事)。

    敬业乐群: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谈不到正经的事情。

    强聒guō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一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运动,并称“康梁”。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其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三、作品梗概

    本文是1922年8月14日梁启超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发表演说时的演讲稿。当时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蔑视体力劳动,追求出人头地、显亲扬名的人生目标。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说,对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有着积极意义。

    “敬业与乐业”是并列短语。敬业就是有责任心,是对学业和工作的态度;乐业就是乐意去做某件事,并能从中感受到趣味。文题不仅揭示了作者论述的中心论题,也表明本文将围绕“敬业”与“乐业”及其相互关系来展开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初中语文教案【篇6】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xīn xī wàng yī rán xún zhǎo mò fáng

    ( ) ( ) ( ) ( ) ( )

    dà jīng shī sè qiān hū wàn huàn chuí tóu sàng qì

    ( ) ( ) ( )

    pīn mìng bēn pǎ0 dǒu dòng Jì xù

    ( ) ( ) ( ) ( )

    二、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蝴蝶(dié diě) 憧憬(chōng zhōng) 翩翩(piān biān)

    踪影(zhōng zōng) 丧气(sang shàng) 水磨坊(fáng fǎng)

    三、组 词。

    精( ) 希( ) 却( ) 拼( )

    清( ) 西( ) 去( ) 并( )

    依( ) 村( ) 坊( ) 抖( )

    衣( ) 树( ) 防( ) 斗( )

    筝( ) 续( ) 拔( ) 憧( )

    争( ) 读( ) 拨( ) 撞( )

    四、填 空。

    ( )( )飞起 越( )越( ) ( )( )起舞 大( )( )色

    千( )万( ) ( )头( )气 ( )小( )大 ( )( )于好

    ( )( )为命 ( )( )大白 自作( )( ) 自( )( )果

    五、填恰当的词语。

    ( )地跑起来 ( )的实验 ( )地喊叫着 ( )地奔跑 ( )的发现

    六、造 句。

    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按原文填空。

    我们( ),在田野里( ),找了半个下午,还是( )。我们( )地坐在( ),一( ),看见远远的水面上( )着一个( ),( )地转着,将水 ( ),( )水在( )。那里是我们村的( )。

    八、续写我们寻找“幸福鸟”的过程。

    注意:要有心情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教案【篇7】

    初中语文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教学指导书,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编写一份富有内容且生动的初中语文教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以《伟人的一生》为例,详细介绍一份初中语文教案。


    教案标题:《伟人的一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主要涉及的教材为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伟人的一生》,主要内容为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能够了解到成功人士背后的历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


    (2)掌握历史人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经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尊重与信仰;


    (2)激发学生对于成功的向往。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


    (1)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投影仪和课件;


    (3)学生个人作业本。


    2.教学内容:


    (1)认识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


    (2)学习历史人物的成功经验;


    (3)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照片,让学生猜测这些人物是谁,询问学生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和印象。引导学生思考成功人士背后的成长历程与经验。


    2.学习阶段(30分钟)


    (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伟人的一生》的标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标题的意义和目的。


    (2)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伟人的一生》,并逐段进行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


    (3)针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进行思考和分析。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并对需要重点记忆的段落进行解读。


    3.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就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写一篇短文,以展现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学习的理解与思考。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历史人物的理解。


    4.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和成功经验对于学生的启示。鼓励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从成功人士中汲取力量与经验,努力奋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小测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写一篇短文,记录学生对于历史人物成长过程的理解和思考。


    本教案通过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达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人物成长过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历史人物的丰富经历和励志事迹,从而引发对于成功的向往和对于自身成长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

    初中语文教案【篇8】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⑷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处要用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导入新课;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播放记录片《让历史来告诉未来》。

    ⑸讨论法。

    2、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此文。

    ⑴朗读法。因为此文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朗读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从课外的资料搜集到课内的质疑解难,从导入新课到最后的总结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五、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岸的人格魅力。)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初中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初中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语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预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3、朗读课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诵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与编注,善加引导。

    脚本示例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表示很短的停顿,不换气。“”表示语气加强。)

    脚本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嘎然而止。)

    然后,学生用个人表情朗读、小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朗读评点。

    三、拓展延伸。

    结合练习四,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充分肯定“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

    四、小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课文,为参加本单元散文诗朗诵表演比赛作准备。

    2、 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写一首散文诗,字数不定。

    初中语文教案【篇11】

    《世说新语》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一课时《咏雪》

    学习

    目标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子侄辈③俄而:不久,一会儿。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⑤未若:不如,比不上。⑥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教学提示‖

    本文篇幅不长,疏通不难,可以在串讲中明确重点文言字词,加深记忆。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教学提示‖

    通过质疑,让学生感受谢家的浓厚的雅致氛围,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目标导学三: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初中语文教案【篇12】

    《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采用讲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_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生命,生命

    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2.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应当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因此请学生听读课文。听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问题组:

    ①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可以用简洁的话概括)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㈡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的品味,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①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②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③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④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大屏幕投影后认真阅读,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

    ①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的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如:文章共写了几件事:三件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并品味赏析: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划出最精彩、的、最能表达感情的语句:用朗读方法进行朗读。学生可以互评,互相观摩学习。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㈢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①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②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将本堂课做总结: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一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讨论后发言争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能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㈣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最新初中语文教案汇集十二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