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通用3篇
  • 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11

    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通用3篇。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必要手段,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经过严格的筛选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分享能够带来欢乐和快乐不妨把这个分享给TA吧!

    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片段训练,使学生能进行细致的描写。

    二、教学重点:

    片段练习

    三、教学难点:

    通过片段练习,掌握进行细致描写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往往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词语。其实,你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前人留给我们太多的宝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笔下的十二金钗,只要我们能多读好书,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巧,又何愁写不好作文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解决作文中的一个难题:“怎么进行细致的描写”?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个纸飞机,用力射出去,然后飞机掉教师演示到了地上。

    要求:

    (1)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然后用一段话进行描写。

    (2)同学们之间交流、分享。

    2、摘录例句:

    a、老师把纸飞机用力的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飞了一圈,掉到了地上。

    b、老师右手拿一个纸飞机,高高向斜后方举起,身体向右倾斜45度角,右脚后退一小步,头微微抬起,向斜上方看,用力的将飞机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女子,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轻轻地站在了地上。

    3、分析:这两段话,你认为哪段写的好?为什么?

    4、教师引导分析:得出“描写三原则”。师总结:描写是什么呢?我认为描写就是把你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场景,告诉没有看到的人。如果你要告诉别人什么,首先一定要告诉别人。师总结:描写时,除了告诉别人“有什么”“怎么样”外,还要告诉别人“像什么”(板书:像什么)运用一定的修辞,这样才能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有什么”使我们明白了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更形象、生动,这三点就是描写三原则。

    5、下面,同学们按照描写的三原则,检验一下自己刚刚的描写,进行修改。

    6、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

    7、美文共赏:朱自清的《春》分析:春天里“有什么”?春天里“怎么样”?春天的事物“像什么”?

    8、作业:每人发一张图片——小鸭游水图,让同学们课后按图片所画进行描写练习。要示:用词准确,100字左右。

    9、板书设计:

    三式妙法巧绘大千世界

    1、有什么(对象)描写三原则:2、怎么样(细致)3、像什么(修辞)

    10、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对描写的练习,同学们都有一个感觉:原来作文很简单。这也是这节课,我要告诉同学们的一个道理——作文并不难。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词句匮乏,以后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词句的积累。

    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篇2)

    参照学习书信体文章的步骤,我们看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品味语言,这封信句句都是刘亚洲对儿子语重心长的教诲;字字都饱含着这位父亲的深情并且蕴涵哲理。跳读课文,看文中哪些话令你情有独钟、非常感动?说说你的体会。

    1.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

    这句话先打比方说树叶没有一模一样的,引出人生也是各不相同的结论,语言呼应流畅,说理清晰明白。

    2.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品味这句话的语言特点。)

    “人心如海”与“世事如烟”的构词方式相同,表达出人心复杂,世间虚无的感慨;“净土”是佛教用语,作者高度赞扬了儿子纯洁的心地。

    3.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这段话是什么句式?)

    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式,指出时间宝贵,应该珍惜生命,抓住分分秒秒。

    4.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也饱含对儿子的鼓励之情,同样运用了排比句式。

    你能不能仿照这种句式造一个句子?

    5.请再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

    精句赏析:

    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

    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去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中,我们首次遇到了“话题”作文: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喜悦,有愤怒,有忧伤,有快乐……请以“心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2.到底什么是话题作文呢?我们要从"话题"说起。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源头,如:某句名言、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项成果、某部电视剧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议论,也就是引发人们心中想说的话。可见,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就是作文所要谈及的内容范围。也可以这样理解:话题好比一个圆的圆心,从圆心到圆周上的任何一点连起来的线都可视为一个话题作文的写作角度。可见,话题作文内容是很宽泛的,再加上体裁不限,自由度就更大了。

    (二)指导学生审题。

    1、抓住题目关键词语,明确下列问题(边提问边板书)

    话题:心事

    内容:与“心事”有关的内容都可以

    体裁:不限(一般情况诗歌除外)

    字数:500字以上

    2、抓住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引导学生进一步审题(自由讨论,个别发言)

    (1)正如引言中所言“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喜悦、有愤怒、有忧伤、有快乐……”成长中的青少年,就有更多的心事,那么,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会想起些什么心事呢?

    以“心事”为话题,应明确这个词的词义内涵,指的是心里盘算、放不下的事,多用于为难的事。该词区别于“心情”“心思”“心绪”“心态”等。

    [解题思路]

    这个话题有两条分析思路:

    其一,谁的心事?可以是我的心事,父母亲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同学的心事;也可以拟测、揣摩花草鱼虫的心事、大自然的心事、祖国的心事等,从一个新的角度,折射自己对社会、世界的思考。

    其二,这心事是什么?确定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后,再想一想是什么心事。对于不同的对象,可能有不同的心事。

    (三)指导学生立意。

    1、指导学生确定写作角度

    所谓“立意”,也就是确定一篇文章的中心。一篇文章,若没有了中心,就像一个人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灵魂,只徒巨一具尸体;就像一般驶入大海的航船,失去了舵,终究会迷失方向。一篇文章的中心,它就象一条串起项链的绳子一样重要,我们所选择的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为中心服务。

    2、那么,以“心事”为话题,同学们想想,你为怎样立意呢?

    (四)指导学生选材

    在各种各样的"心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立意”,选定一件自己心中最深刻的“心事”,并选出自己最有话说的“心事”,然后再考虑动笔。另外,如果作为考场作文,还应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必须主题高扬,不应写较敏感的或政治性太强的事件。

    (五)作业:完成这次作文。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课件必备] 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推荐一则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必备] 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推荐一则”,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从熟悉的生活入手

    ――作文系列训练之记事篇1

    【训练目标】

    1、回忆自己的暑假生活

    2、了解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意义

    3、作文要写的具体,写出情意。

    【文题要求】

    假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你可能外出旅游,拥抱自然;可能走走亲戚,会会同学;可能看看奥运会,听听音乐;还可能读了一些你喜欢的书。

    也许,假期带给你的不全是快乐,还有些许烦恼、寂寞……

    请你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作文指导】

    (1)假期生活,是一个老话题,怎样才能写出新意?

    回顾自己的假期生活经历,什么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因为有内容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有感情。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能绘声绘色,生动描述。文学是脱离不开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经历的,即使是作家,也只有写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好作品来,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

    (2)怎样写好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致的动作,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要有再现客观事物和表现主观情意的能力,所谓再现客观事物,就是把所见所闻的客观事物,如实地再现出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清楚顺畅地表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的过程,让读者也有所感知。表现主观情意,就是要写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意旨。凡是优秀作品,都是感于物而动于情的有感而发之作。文章不是无情物,人们说,没有情意的作品好像是泥胎、木偶、纸花,这是不无道理的。

    想到了一些事后,确定自己要写的一件或几件事。想清楚具体情景。整体把握事情的过程,当时自己的情况,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把要描述的地方捕捉住,就像这篇文章所写的那样。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结合起来,写出来的事情才有动人之处。

    【素材积累】

    (优美句段一)在暑假里,同学们像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没有学习沉重的负担,没有母亲断续地唠叨,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飞翔,到游泳池边尽情地嬉戏,任由晶莹的水珠在四处跳跃,到风景如画的东湖,体会那湖水浸湿群衫的别样风情,走进热闹的超市,品味那空调所带来的那份清凉,坐在电脑桌前,让电脑键盘在指间奏出“噼哩啪啦”的美妙乐章。

    (优美句段二)炎热的夏季往往是考验人毅力的时候,每个人的毅力不同,但求知的大门永远敞开。就看远处的你我愿不愿走进。走过了炎热,也就代表你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优美句段三)游泳是我在夏日中必不可少的运动,在碧波里狠狠一个猛蹿,便会让那碧湛湛的、清凉的池水,凉便全身,浸透心田。虽说在游泳池里偶尔喝几口水,但在池里感觉还是很棒、很爽的!在炎热的夏,来几个狗爬式,几下蛙泳,有一种休闲时尚的感觉。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通用3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通用3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1)

    《作文评改课》教学设计-作文课教案

    【授课教师】孟杰

    【授课时间】xx.10.9

    【教材理解】本节课是教给孩子学会修改写景作文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

    【设计理念】学生的习作完成后不爱修改,总是等着老师给修改后学生再进行二次修改,所以本节课要激发学生修习作的兴趣,教给学生修改写景习作的方法。

    【学情简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景文章的写作结构,能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一处景物,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具有一定的关于写景的好词佳句的积累。写景物时有部分同学在写景时不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本节课主要就是要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

    【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写来抓住景物特点。

    2.看文章写景物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并学会使用描写景物的过渡句。

    3.学会小组合作修改习作,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他人习作的长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景物,学会使用恰当的方法来突出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等

    【教学准备】教师通过批改学生习作,发现问题(写景的习作没能抓住景物特点,在写地点转换时没有过渡句)。找出精彩的片段以备同学学习欣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习作要求,提出表扬。

    本次习作是写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通过上节课的修改同学们已经能用正确的结构、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自己想写的景物。但是单单这样的文章是很难吸引人的,知道什么原因吗?因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去写才能吸引读者。想想我们学过的《观潮》就是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表现大潮的雄伟壮观的特点,谁来把给你留下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文章的作者就运用了的方法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优秀片段欣赏。

    看完同学们的习作,也有这样精彩的片段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在紫金山的公园里,有两个人工湖,一个叫如意湖,一个叫做葫芦湖。湖的旁边有个荷花池,荷花有白的、粉的、红的······真好看!这些荷花都会在夏天争相开放,有的花瓣展开了几片,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展示出了自己的美丽;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樊雨桐)

    请樊雨桐来读读自己的文章,同学们来说说樊雨桐的这一段写得好吗?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觉得还可以能怎样修改更完美。(荷叶、鱼、河边景物及人)

    咱们再来看看李霖写的《美丽的葡萄园》的片段。

    终于到了目的地,这里景色真美。从远处看,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葡萄叶子,青翠欲滴,好像里面包含着一包绿水一样。一阵风吹过,葡萄叶子摇动起来,就像海面上滚动的波浪。走近一看,一串串的葡萄有红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它们挤在一起就像淘气的娃娃,谁都不想别挤下去。一想到葡萄的味道就让人口水直流,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冲到园中,跑到一株葡萄前,摘了一颗,放进嘴巴里,顿时香甜的汁水就流进了我的嘴巴里。啊,真甜!让我吃完一颗还想再吃一颗。(李霖)

    看咱们班的小李琳平时不太善言辞,可是小文章可写的真棒。

    写景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低到高等。刚才我们赏析了几个精彩的片段,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咱们一起来看看王志爽写的音乐喷泉这个片段怎么样?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2)

    例文: 我的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大约四十来岁,头发已经稀疏了。他的前额布满了浅浅的皱纹,瘦削的脸上戴着一副度数很深的眼镜,显得很有学问。刚看到他的人,总会以为他是一个“老夫子”,教学死板、无味。可是只要听听他的课,保你一定会乐而忘返。

    “叮呤呤„„”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坐好了,只有刘锋同学还拿着一个瓶子玩,教师看见了,立刻板起了脸,说:“上课了还玩,没收!”说完,他拿起瓶子走上了讲台。同学们顿时吓住了,老师从来也没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呀!谁知,他眼睛环视了一下四周,然后举起瓶子说:“下面根据我手中的瓶子,进行一句话表达。”话音刚落,同学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紧张地心情一下子松驰了,大家都笑了起来,老师也甜甜地笑了,笑声出教室,飞向天空„„

    他就是这样一个提倡活泼教学的人,难怪“听他一节课,胜读十年书”成了同学们的口头禅了呢。

    (1)仔细读例文,想一想作者围绕“我的老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组讨论交流,通过阅读例文,你学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

    A.选择的材料要有特点。从“没收瓶子”到巧妙引入教学“一句话表达”,说明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B师外貌,让人感到我的老师老气横秋,一副老夫子像,但接下来的教学行为却与之大相径庭,使人顿感“我的老师”可敬可爱。

    (4)动笔习作。

    四、交流评议,共享“我的老师”

    1 、 个人自评自改

    2、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3、全班交流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让各组推荐一名较好习作参与交流。全班同学互相点评。

    作文课教学设计教案(篇3)

    打开“范文引导”页面。

    1、例文一。

    (1)阅读例文《妈妈的唠叨之歌》。

    (2)探究问题。

    ①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

    ②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妈妈这一特点的?

    ③常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3)得出结论:我们要善于观察母亲,发现母爱,把观察、发现到的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出来。

    2、例文二。

    (1)阅读例文《母爱》。

    (2)探究问题。

    本文作者在什么时候感受到母亲是非常爱她的,从而被母爱深深地震撼着?

    (3)得出结论: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通过细致地描写,真切地加以表现。

    3、例文三。

    (1)阅读例文:《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2)探究问题。

    ①同学们找找看,你认为什么地方最感人?

    ②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最深切的体会到母爱,从而值得她为母亲感动一生?

    ③想一想,如果这位小作者不善于感受生活,听到姑姑的话仍然漠然置之,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能写出这样感人的文章吗?

    ④这段文字也运用了一些描写,但为何更为感人呢?

    (3)得出结论:我们要从平凡小事中感受、体验母爱,把自己深切体验过的感情,如实地表现出来。

    4、总结归纳三篇例文的启示。

    [设计说明]这部分设计了三篇例文,让学生在欣赏、阅读、探究、思考别人亲情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明确写出对母亲亲情的三种方法。注重可操作性教学,整个过程教师只作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描写人物外貌作文教案精选3篇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使师生共同置身于情境之中,作为教师就要极其认真的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文体形式。在写教案时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方法?或许你需要"描写人物外貌作文教案"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描写人物外貌作文教案 篇1

    1、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位四十来岁的汉子,据说是我们的新老师。他中等身材,轻微有点胖,显得很结实,皮肤黑黑的,T恤配短裤,留着一头黝黑的短发,一眼看上去有点像技击学校的教练。仔细一看,新老师好像显得更黑了,那栗色的皮肤就像刚从烤箱里拿出的面包,光亮紧致。我猜老师肯定是刚从非洲回家的吧,要不怎么那么黑呀。好在他的鼻梁上架了一副黑框眼镜,这才让他显得有点学问,透过眼镜,我发现原来老师的眼睛很大、很有神,眼睛里好像藏着许多故事。不知不觉,我有点喜欢这位老师了,我很想从老师那里学到写作文的诀窍,听老师讲那些有趣的故事。

    2、在我们眼前正眉飞色舞和大家聊天的就是我们的新老师,他一身黑衣黑裤,显得酷酷的,那黑黑的皮肤配上他结实的身体,现出一番气势的架势。老师“圆圆”的,圆身材、圆肚子、圆脑袋、圆脸庞、圆鼻子、圆眼睛,就连戴着的眼镜也是圆圆的,真有趣。他精神奕奕、风度翩翩,好像很有学问。我猜,老师一定平易近人,由于他的眼睛里满是慈爱和蔼的色泽;老师一定才华横溢,由于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我想,我会喜欢这位老师的!

    描写人物外貌作文教案 篇2

    一、听。

    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课,我们一起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学习前,我们先听一段录音:音乐声中,播放描写本班音乐老师的一段范文??

    师: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你们知道,短文中描写的是谁吗?生:我们的音乐老师。

    师:你们怎么知道她是我们的音乐老师?

    生:从外貌特征??

    师:外貌特征是描写人物外貌的枢纽。那么,什么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呢?根据前面例文可以看出。外貌描写就是将一个人的神态、面貌、身影、穿着、长相等特征真实地描摹下来。

    二、看。

    刚才,我们听了一段人物外貌描写的录音,同学们也总结出了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现在,我们观看下面几幅图。看一看:这几幅图上的人物各有什么特征?

    想一想: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的外貌特征?

    议一议: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同桌议一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互相学习。

    学生看图,思索,讨论。教师介入,和学生一起流动。

    三、说。

    我们看了、想了、又互相讨论了图上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

    图1:

    图2:

    图3:

    先单独说,再分组说。最后,学生讨论,老师增补。还可以评选谁说得最好。

    四、写。

    大家说得很好,我们每个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错。现在,拿出笔来,在这几幅图中任选一幅,写一篇外貌描写片断,也可以写自己的同学或亲人。

    学生训练。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五、读。

    我已经检查了我们同学写的作文,良多同学写得很棒,但还要修改,每个同学将自己写的作文反复读几遍。

    自读自悟;互读互改。

    感悟:句子通不通。用词当不当。条理清不清。

    思索: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不足?如何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边读边改,边改边读。

    六、评。

    现在,我们从每个小组挑选一两篇作文,同学们来评议。

    1、学生自读作文。要读得生动,有感情。

    2、同学们评议。说出哪方面写的好,哪地方写的不好,好的大家学习,不好的应如何帮助他。

    老师小结。表扬写得好的,鼓励还需努力的,指出应该留意的问题。

    七、总结。

    最后,我把“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和要点总结归纳,编成一个口诀,让同学们背下,既便于记忆又收留易把握。口诀如下:人物外貌描写口诀

    写人实在并不难,只要记住抓特点。

    外貌描写是枢纽,高矮胖瘦能看见。

    五官仪表很重要,眼睛传神最可靠。

    步履衣着和语言,写人样样是重点。心理流动表思惟,灵魂靠它指方向。请你记住这些话,写好作文人人夸。

    描写人物外貌作文教案 篇3

    、外貌描写包括哪些方面?

    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姿态等等进行描写。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1:在我们班里有这样的一个小男孩,他个子不高,身体就像一棵小树,四肢就像刚长出的小树枝。但他瘦瘦的身体却撑着一个大大的脑袋,真让人担心那弱小的身体能撑的住吗?最引人注目的要属他的眼睛了,不大,却炯炯有神,一眨一眨的,还闪着亮光,让人一见就联想起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那闪亮的眼睛,他大大圆圆的脑袋中确实装满了让人羡慕的知识。

    分析:主要描写人物的身材相貌,其中突出了小男孩的眼睛。

    例2:听了这话,他立刻高兴起来,那矮小、结实的身体像充了电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两眼和皮肤增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光彩。

    分析:主要描写人物的神态表现。

    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外貌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外貌描写要“准”。准就是准确地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会真实可信。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因素影响。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区别。

    如:舞蹈演员的腿较粗而四肢修长;举重运动员往往比较壮实;渔民则肤色较黑,脚趾因长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张开。人的年龄不同,其外貌也有明显的差异,少年儿童天真可爱,青年人血气方刚,中年人成熟稳重,老年人则耳聋眼花。这一些无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规律。

    当然人的的习惯不同,也往往显出不同的特征来。如吸烟的人仿佛缺少了门牙,还不时透出烟草气味;不吸烟的人则牙齿洁白。人的教养不同,也往往能从外貌上看出来,有教养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文化的人讲话文绉绉的,且条理清楚;没有教养的人坐着站着东倒西歪,说话粗鲁而无条理……凡此种种,我们要仔细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人物的形象才能准确的描写出来。

    例1: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分析:特征:雀斑+近视镜。

    例2:我的爸爸是远洋公司商船的大副。他高高的个儿,微黄的头发自然卷曲,白净的方脸上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一双鼻孔显得特别大。小时侯,我常常望着他的鼻孔问:“爸爸,您的鼻孔为什么这么大?”他总是笑着回答:“爸爸是属马的,大鼻孔的马跑得快。爸爸小时侯在学校就是短跑冠军,不信你问妈妈。”这时,我和妈妈就会望着他的大鼻孔哈哈大笑起来。

    分析:特征:大鼻孔。

    2、外貌描写要“精”。精就是精心选择人物外貌特征,集中笔墨描写,使人物形象精确鲜明。

    世上没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人物外貌中精心选择其与众不同的特征,集中笔墨描写,其它的可省略不写或一笔带过,使人物外貌更精确鲜明。

    有时候,我们根据手头素材的实际情况,或为了某种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写重头戏放在人物的某个部位。如写爷爷的手,硬而裂开许多道口子,虽难看却是勤劳的见证;帮我编玩具,又透出灵巧。这样写了往往会使勤劳而机灵的爷爷跃然纸上。

    我们精心选择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加以精确地描写,往往能写出新意来。

    例1:老爷爷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分析:外貌特征:干瘦;身份职业:穷困的老渔翁。

    例2:小明娟左手紧握铅笔,右手按在作业本上。她脸色略显苍白,两只滚圆的大眼睛注视着前方,闪烁着被求知的渴望燃烧着的异彩,分明是在呼喊:“我要读书!”

    分析:外貌特征:渴望的眼神;内心情感:我要读书。

    3、外貌描写要“深”。“深”就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要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写出人物的深度。

    我们描写人物外貌,要着重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个性特征,气质情感的外貌特征予以重点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达到神似的境界。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写作的顺序,选好写作的角度,无论前后左右,正视侧视,仰视俯视,近观远看,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就从哪个角度入手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还要注意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相结合,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

    例:鲁迅对闰土手的描写(少年“红活圆实”,中年“松树皮了”)

    、外貌描写“五法”

    1、白描式描写。

    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这种描写方法的运用,可以给读者一个简单而明快的印象。如《藤野先生》中写藤野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抓住特征,几笔勾勒,就活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漫画式描写。

    在人物描写中需要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就是漫画式描写。如鲁迅笔下的阿Q:“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鲁迅先生抓住阿Q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最富幽默色彩的特征——头上的癞疮疤,以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夸张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幽默的漫画。

    3、工笔式描写。

    工笔描写指对人物多用笔墨作细致入微的刻画。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留下深刻印象。如刘绍棠《榆钱饭》中:“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着脚丫,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岔上。”这段文字用工笔细描法,把一个“野性”“胆大”饥不择食的“丫姑”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对人物的外貌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过目难忘。

    4、间接式描写。

    就是作者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陌上桑》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行者”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摸着胡子,身心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少年”见到罗敷脱下帽子,只戴纱巾,希望引起姑娘的注意。和罗敷邻里的“耕者”、“锄者”,他们该不是第一次见到罗敷吧,可也因观看罗敷而常常停下活计导致贻误了工时。这几句,没有一词半句直接描绘罗敷的容貌。我们甚至无从知道罗敷是高还是矮,是苗条还是丰满,可我们就是觉得她很美。间接描写十分含蓄,平添了无穷的神韵和魅力。

    5、用修辞刻画。

    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描写外貌。

    例:

    她脸上的笑容像孔雀开屏一样灿烂绚丽。(比喻) 他长得胸阔膀又宽,论劲头,能气死一头牛。(夸张) 他的一对耳朵啊,活像两片神气活现地撑开着的河蚌壳儿!(比喻、夸张) 两只突出肥大的耳朵守卫在脑袋的两旁,像两扇屏风似的。(拟人、比喻)

    写人外貌很容易,生动具体特注意。

    以下三点不可少,对话、动作加心理。

    仔细刻画有个性,作文传神又有趣,又有趣。

    朱老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初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你仔细一瞧啊,嘿,朱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语文课上,我看着书桌上那一快漂亮的新橡皮,手痒了,不知不觉地伸过手去,想要摸一摸。正巧被朱老师看见了,她好象在暗示:“顾宇,你怎么做小动作啦?”我的手马上不痒了,赶紧放在背后,认真的听老师讲课……

    我懂得了朱老师眼睛说的话,同学们也懂得了朱老师眼睛说的话。一天自习课上,朱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和家长谈话,大伙便随便的讲起话来。这是朱老师回过头来,用眼睛盯着我们看了一下,仿佛在批评我们:“怎么讲话了?”于是,大家马上静下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有一次,朱老师在礼堂里给我们上《乌鸦喝水》这一课,有三百多位老师听课呢!朱老师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我马上把手举得高高的朱老师喊了我。我看有这么多的老师,心里很慌,那颗心啊“扑通扑通”地直跳,声音回答得很轻。朱老师的眼睛马上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似乎在说:“对,对,声音在响亮点儿!”我看了朱老师的眼睛,胆子大了,声音也响亮起来。这时朱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眼光,好像在说:“讲得真好!”

    期中考试我得了“双百”,朱老师可高兴啊!她在给我发奖品时,眼睛笑的弯弯的,似乎在说:顾宇啊,这次考得真好,下次还要得“双百”。

    记得有一回,我生病住院,过了一个多星期才上学。上课时,朱老师不时用眼看着我,仿佛在说:“顾宇,吃得消吗?身体舒服吗?我的病刚好,精神还不太好,但一看到朱老师的眼睛,精神又提起来了……

    下课,朱老师和我们一起,她的眼睛也会说话。一次,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朱老师当“老鹰”。她一下子跑到东,一下子跑道西,眼睛呢?睁的大大的,好象在提醒我们:“哎——当心!我要捉住你们啦!”真糟糕!末尾一只“小鸡”跑的太慢,被捉住了。这时候呀,朱老师的眼睛笑地可真欢,似乎在说:“哈哈,这会儿可被我捉住了!”

    现在朱老师虽然不教我们了,但每当看到朱老师时,总是看看她的眼睛,看看她对我说些什么。

    《用手表示数字》:先用手掌拍一下桌和用手指敲一下桌表示“1”;拍一下桌和敲二下桌表示“2”……先用手指敲一下桌再拍一下桌表示“6”;敲二下桌再拍一下桌表示“7”……拍一下桌子表示“10”。

    两组,每组三局,每局1分,失败组唱歌。

    命题作文:游戏中的你、我、他

    提示:注意对游戏中人的外貌描写与心理变化的关系

    「必备」关于小学作文教案通用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必备」关于小学作文教案通用”,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关于小学作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听课、读书、写字等方面的要求。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

    3、情感目标:通过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教学难点:

    实际操作要持之以恒

    教学准备:

    常用文具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听课

    1、正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不溜号,要积极发言,有事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讲话声音要响亮。

    2、读书双手拿书,身体略向前倾,眼睛离书本要保留一尺远的距离,学会朗读。

    (二)写字(做到三个一)

    1、坐端正,身体稍稍前倾,眼睛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远。

    2、注意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手离笔尖一寸远。

    3、书写要干净(落笔稳、位置要准、不擦)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

    (一)用卷笔刀自己削铅笔。

    (二)整理文具。

    (三)整理书本(铅笔5支,橡皮一块,格尺,卷笔刀,课表)

    (四)学习包书皮(书本平整,不卷页,按当天课表内容装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要整齐。

    教育学生爱惜学习用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作业设计。

    1、回到家里自己试着把数学书包好书皮,写清楚名字。

    2、自己整理好文具、书包。

    关于小学作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同学们,森林里来了一批新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么?我们跟着一段音乐来见见他们。(播放ppt)

    这些新朋友是不是很有趣,很神秘呀?那是因为他们都带着(引导学生说)面具,同学们,你们喜欢戴面具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16页第8课猜猜我是谁(课件出示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制作一个面具。

    (小结: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其实戴上面具表演,除了我们小朋友,大人也喜欢。因为戴上面具表演,给人快乐的享受。想看大人的表演吗?

    下面请欣赏川剧——变脸。要认真看呀!(课件出示川剧变脸)

    二、质疑导学:(欣赏感知)

    1、面具不仅可以遮盖人的本来面目,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人相信面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每个面具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神奇的民间面具。首先我们看到贵州安顺地戏面具,接下来是彝族的变人戏面具,我们再来看藏戏蓝面具,最后的是湖北土家族面具。

    (课件出示面具)

    同学们,观察这些面具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首先,形状是?眼睛和嘴巴呢,脸型是?

    (小结:所以我们制作面具的时候要按照这些特点来。左右对称,眼睛或嘴巴镂空)

    2、老师做的三个面具。(课件出示面具)

    小结:同学们,欣赏不同材质、形状的民间面具和卡通面具、小丑面具,它们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有趣。而且,还进行了很多花纹的装饰。

    3、欣赏同学制作的面具。

    你还想知道小朋友制作的面具吗?下面请欣赏小朋友的面具。同学们:你喜欢那个面具?1、2、3、4只。

    谁来说说这些面具的特点:形状、花纹、颜色等。

    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面具,外形、花纹、颜色都很特别。你知道面具是怎样做的?

    三、互动探究:(方法探讨)

    1、撕纸与剪纸有什么不同?出示教师制作的纸面具和同学做的纸面具,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剪出的纸边缘平整,装饰性强

    撕出的纸边缘不齐,给人随意、自由、粗犷的感觉

    2、材料准备

    老师准备了三个小视屏,我们对着视频来学一学。

    对折撕——纸片快速撕——纸条重叠撕——碎纸片

    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

    引导学生利用撕的方法,制作面具。

    第一步:撕脸形

    2直接撕(撕出两边不规则的外形),对折撕(撕出两边对称外形)。开始裁纸的时候应注意整个底面纸要比自己的脸大一点。老师撕出来了不同的脸型,你呢?

    第二步:抠洞注意两眼的距离和位置

    我们来观察三幅面具,是不是眼睛的距离不对呀。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不正确抠洞的图片)

    那么思考,究竟我们应怎样抠洞才能使两眼的距离最合适呢?老师是这样做的。首先把纸盖在脸上,用手去感觉你的一只眼睛在哪,找准位置。然后拿下了,对折撕个洞。然后我们再覆盖在脸上,找第二只眼睛的位置,找准位置后也撕个洞。最后同样的方法,再覆盖在脸上找嘴巴的位置。嘴巴也可以不撕。

    评一评:三个面具怎样?

    观察三种面具装饰,指出不足,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

    第三步:装饰

    1、先用大纸片装饰,比如眼睛。鼻子,嘴,头饰

    2、再用纸条装饰,头发和胡须

    3、最后用碎纸片进行点缀装饰花纹和牙齿。

    装饰要点:

    装饰面具时,要有大块纸片,长纸条和小碎纸。点、线、面三者结合才能将面具装饰得更美!

    四、悟法迁移:(设计制作)

    1、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撕撕,挖挖,画画方法,制作一个漂亮的面具。(课件出示)下面请组长把纸发下去,开始吧。(要认真细心做)

    2、教师随堂指导:

    ①及时反馈、纠正。

    ②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③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提升:(小结评价)师:

    1、展示、游戏:(学生互相协作或请老师帮助学生佩戴。)

    组织学生带上面具游戏评价、展示评价。

    活动要求:要互相协作,同学之间可小声讨论,提出建议,参与游戏的表演。(课件出示)请你戴上面具给同学、老师展示,进行“猜猜我是谁”游戏表演活动。

    2、以小组提名最佳表演面具、最有创意面具。

    完成评比表:

    1)以小组检查有参与“猜猜我是谁”游戏表演活动的同学。

    2)每个小组选出一些优秀的作业,(先让学生自己说,然后其他同学说)老师加以点评,表扬。

    3)合计分数。

    (来鼓励自己,行、行、行,我能行)

    六、拓展延趣: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并掌握了用撕挖画的方法制作了一个面具,进行了“猜猜我是谁”游戏活动,你们真行,开心吗?老师有个建议,课余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制作面具?带回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关于小学作文教案 篇3

    趣味作文教学设计

    共十三课时

    第一单元:状物篇--按照顺序抓住特点来介绍事物

    第1课:《我最爱吃的水果》第2课:《我的铅笔盒》第3课:《美丽的花瓶》

    第二单元:写事篇--学会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

    第4课:《有趣的咬画》第5课:《纸箱里面有什么》第6课:《用左手写字》

    第三单元:写人篇—抓住外貌性格特点描写人物

    第7课:《爱**的我》第8课:《我的妈妈》第9课:《我的好朋友》

    第四单元:童话篇--发挥想象,创设情节,学写简短童话

    第10课:《文具们的争吵》第11课:《小狗,你真棒!》第12课:《老虎大王照像记》

    第五单元:写景、书信篇--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下来

    第13课:《下雪了》

    第14课:《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

    《我爱吃的水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水果的特点,用一段或几段话把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及营养价值介绍清楚。

    2.学生能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通顺流畅地记叙事物3.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及语言文字的表现力。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特色:

    1培养观察能力、教会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2.说话与写话结合,让孩子说写能力同步提高。

    教学准备:

    新鲜的、各式的水果若干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亲近水果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好!我是王老师。虽然和大家第一次见面,但是我却知道大家都非常喜欢吃水果,对不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2.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奇的布口袋,里面装了很多香甜可口的水果。大家想不想知道到底都有什么水果呢?好,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上来摸摸,说说自己摸到的是什么?

    3.刚才很多小朋友都猜出了水果的名字,大家高兴不高兴啊?那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摸到的水果是什么的呢?二、走近水果,尽情表达

    1老师这里有一张水果图片,大家来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啊?(指导说话:黄灿灿的梨子,紫幽幽的葡萄,红通通的苹果,圆鼓鼓的猕猴桃,弯弯的香蕉)2.这些水果娃娃多可爱啊,大家都恨不得去咬上一口。那你们知道王老师最喜欢哪一种水果吗?为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试着练习描述水果的特点。(构想,也许会说老师喜欢葡萄,它们像紫色的水晶宝石,或如,老师喜欢猕猴桃,它像一个可爱的小枕头,还像小猴子的脑袋,再如。老师喜欢苹果,又香又脆,很好吃)三.仔细观察,抓住重点

    1.看:老师出示一个猕猴桃,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把你观察到的说一说。A.请小朋友看看,猕猴桃是什么颜色的呢?(棕色)

    是深棕色还是浅棕色的?(板书:浅棕色)哦,它穿着浅棕色的外衣。B.咱们再来仔细看看,猕猴桃的皮儿上还有什么些什么呢?(又细又密的绒毛)C.猕猴桃摸起来什么感觉呢?来,小朋友们都来摸一摸。(有的硬、有的软,毛茸茸的)

    D.说完了颜色,谁来说说它的形状?(板书:圆圆的、扁扁的)像什么呢?(板书:土豆,鼓溜溜的小枕头……)

    大家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练习把话说流利。出示:猕猴桃的皮儿是(

    )色的,上面有许多(

    )的绒毛。摸起来,有的(

    )的。有的()。它的形状是(

    )的、(

    )的,像()又像()还

    像(),十分()。

    E好,现在我们就剥开一个猕猴桃的外衣,看看它的果肉是什么样子的。请来说说,剥落外衣,露出来了什么样的果肉呢?(绿色的)闻起来是什么味道呢?(清香)

    现在老师把它切成一片一片的,大家再仔细观察下。最里面是什么样子的?(淡黄色的心儿,周围还有黑黑的小籽儿)像什么呢?(芝麻)谁把把话联系说说,介绍下猕桃猴里面的样子?

    出示句式:剥落它的外衣,里面露出了()色的果肉,把它切成一片一片,最里面是()心儿,周围还有()小籽儿。像()。2.尝:

    大家说得真不错。说得老师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大家想不想尝尝它的味道呢?老师用牙签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块,尝一尝。

    谁来说说你尝到的是什么样的味道?(凉丝丝。甜津津、酸溜溜等)3.夸:

    大家知道吗?猕猴桃不仅味道甜美,它还是富含维C最多的水果。被称为“水果中的维C之王呢!四.范文引路。

    大家一起来看黑板,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的范文。听后把你喜欢的句子记在心里,好不好?

    水果之王——猕猴桃我爱吃甜津津的葡萄,也爱吃黄澄澄的香梨,但我最爱吃的还是有“中华奇异果“之称的猕猴桃。猕猴桃的皮儿是棕色的,上面布满又细又密的绒毛,短短的,好似一个椭圆形的土豆,又像一个可爱的小枕头,饱鼓鼓的,还像一个黄乎乎的小猴头,毛茸茸的,十分可爱,怪不得人们都叫它猕猴桃呢。我轻轻一摸,有的硬梆梆的,像一块石头一样。我挑了一个软软的,它肯定已经成熟了。我轻轻撕掉猕猴桃薄薄的皮儿,里面立即露出了翡翠般的果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圆片片,只见圆片中间是淡黄色的心儿,四周撒满黑黑的小籽儿,像一粒粒乌黑的芝麻。我用牙签戳了一片,塞进嘴里,啊,酸甜爽口,又香又脆,那滋味真让人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猕猴桃里面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还有十几种氨基酸,真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王“。五、描绘水果,展示风采

    A总结: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听得都很认真。回忆下老师是怎么观察描写水果的?板书:一看(颜色形状外面里面)二摸三尝四夸

    B练写:听老师介绍完了自己喜欢的水果,现在请小朋友们拿起笔来,写写自己喜欢的水果,好不好?现在请到老师这里来,领取你最喜欢的水果,放在桌子上观察。老师相信你们笔下的水果一定是最讨人喜欢的。C.习作展示,集体提出修改意见

    我最爱吃的水果是橘(ju)子。橘(ju)子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它是金黄色的,外形(xíng)是圆圆的,扁(bian)扁(bian)的,像个小黄球(qiú)。剥(bo)开它的皮,里面有一层白色网状的茎(jing)。我查了资料,这叫橘(ju)络(lòu),有医学作用,还能治呕(ou)吐(tù)、口渴呢!它的肉是一瓣(bàn)一瓣(bàn)的,就像七八个兄弟紧紧地抱在一起,吃在嘴里,酸酸的,甜甜的,水份很多,可好吃了。但我要提醒大家橘(ju)子虽(sui)然(rán)好吃,可你千万别贪吃,因为吃多了容易上火哟!

    关于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通用3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也许以下内容“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合你需求,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篇1】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xx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篇2】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班级:八年级(10)班

    时间:20xx年3月29日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xx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听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五、释词明义

    出示疑难词语,学生思考后投影,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

    (2)客路:指驿道,是陆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3)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4)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5)残夜:夜将尽未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6)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时令上指残冬腊月。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7)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古人说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据《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xx年,汉使要求放归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六、诗歌鉴赏

    (一)你从诗歌当中看到了什么?(每人写一到两个,把答案交小组长,由小组长回答。)

    示例:(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看到了月光,投射在地上就像霜一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我看到了夕阳在山的那边慢慢落下;我看到了黄河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参考答案:

    (1)我看到了山,河岸两边连绵的青山。

    (2)我看到了水,在山和草的映衬下有些发绿的水。

    (3)我看到了船,帆高高悬挂着的船。

    (4)我看到了江,看不到两岸的江。

    (5)我看到了风,轻轻吹着的风。

    (6)我看到了天开始亮了,太阳刚刚露出来。

    (7)我看到了大雁,正在往洛阳方向飞。

    (8)我看到一个诗人,站在船上,看着大雁飞往洛阳,他想念家乡。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篇3】

    教学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难点: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五)小结。

    通过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案集锦(3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 详实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接下来教师范文大全会为大家分享“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案”的方法,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案 篇1

    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案

    一场精彩的写作比赛在小学校园里掀起了写作热潮。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小学语文教师们纷纷发挥创意,积极制定作文教案,以期让孩子们在写出好的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语文水平。

    首先,老师们要为学生们思考题目,为孩子们铺好写作的思路。比如,对于一个“写一篇我最感兴趣的事情”的作文题目来说,老师们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感兴趣”的阐释及词汇解析,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理解“感兴趣”的方向,包括对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兴趣形成的原因等等。这样一来,就会帮助孩子们更准确地把握命题,避免其被题目的表层迷惑。

    其次,老师们应该为孩子们准备好作文的素材。老师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素材,比如图片、文字、视频等,供孩子们发掘和提炼。同时,老师们也可以针对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提供一些故事、案例、实际事例等,帮助孩子们丰富思考深度,并为写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思路。

    最后,老师们需要关注作文的引导。在孩子们的写作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尽量多引导孩子们对材料进行分析、组织、排列和处理,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帮助孩子们慢慢地掌握写作规律和技巧,让孩子们在感受中学会并掌握写作的技巧,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总之,一个好的作文教案是一个细致透彻的作品,其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思考能力,引导孩子们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写作快乐,更好地理解具体的题目,在知识和能力上都能够得到提高。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个快乐的孩子们,坐在书桌前,从一点一滴中去探索作文的美好。

    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汉语拼音”“识字”和“课文”四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共两部分,主要通过图画让初入学的儿童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重视用眼卫生并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习惯,另外就是使学生从小学会爱惜学习用品。

    2、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14篇课文,分6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14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305个,写字168个,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

    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

    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⑶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背诵或复述,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另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6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班级概况:

    本班共有46个孩子,大多数来自县城。知识层次各不相同。由于刚入学,孩子们天真,单纯,好动,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都处于初级阶段。

    三、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⑴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⑵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认对、读准声母、韵母。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3)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

    (4)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识字写字:

    ⑴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写字习惯,准确认读305个生字。

    ⑵说出基本笔画的名称。

    ⑶能按笔顺在四字格里书写、默写168个生字,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学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口语交际:

    ⑴能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名连贯的话回答问题。

    ⑵能按照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件。

    (3)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声音清楚,态度大方。

    5、阅读:

    ⑴能联系课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和句子弟兵的意思。

    ⑵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连、轻重。

    ⑶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分出角色朗读对话。

    ⑷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5)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四、教学措施:

    1、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切忌穿鞋走路。

    2、在培养习惯、方法,要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重点,严格训练,做到统一要求,规范练习,语文课上严格练,其它课上坚持练,家长协助配合练,检查评比促进练,持之以恒长期练。

    3、在拼音教学中要摆正情境图、语境歌和学字母的关系,强化音节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拼读成直呼音节的方法,致力于学生独立认读能力的培养。

    4、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

    5、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案 篇3

    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制定优秀的作文教案,以达到让孩子们写出优秀作文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在制定作文教案时,老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语言技巧,包括写作技巧、表现技巧等;能力目标则是针对学生的自主思考、创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灵活发挥,完成优秀的作文。

    二、主题的确定

    在制定作文教案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水平,正确选择作文的主题是关键。主题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亲和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能够涵盖各类文体类型,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

    三、教材的准备

    准备好教材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教材的准备工作中,老师需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鲜明性,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课本、阅读故事、名人事迹等多种信息来源,从中提取启示,设计有趣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四、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教育需要领略丰富多彩的写作技巧,控制好写作难度,尽量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抽象的写作教学相比,小学教师可以采取直观、体验式的写作方式,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张开教学,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和了解真实的物质文化环境中的语言形式,并从中探索出写作技巧来。

    五、激发兴趣,关注表现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激发兴趣能够吸引学生们参与到写作之中,让他们拥有更强的写作动力,同时使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感兴趣。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也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关注。及时给予学生的作文评价,让学生得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做好作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加强实际操作的实践,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点,并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在此基础上,学生成绩的提高、创作力和写作技巧的增长才能得以实现。

    优秀!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3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习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奇迹(创造绿洲) 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沈建炬)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2、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一)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2)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1)、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二)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3)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4)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5)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1)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三)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六、作业:

    1、再读全文,积累句段,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青山不老

    老人精神

    奇迹

    山沟绿洲

    2024教案:写植物作文教学反思之一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2024教案:写植物作文教学反思之一》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真切感人。因此,在写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读读本单元的课文,这些文章处处洋溢着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不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惹人喜爱之处,还具体通过举一件小事把情感推向高潮,如《柳笛和榆钱》。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喜爱的感情呢?首先要写出为什么喜爱,也就是喜爱的原因,然后通过具体描写,表达出喜爱的感情其次要写出是怎样喜爱的。在写自己喜爱的植物的习作时要具体写出喜爱的表现,如:怎样给花浇水、施肥,怎样看花,怎样使它能晒到太阳……把为什么喜爱和怎么喜爱充分表达出来。

    这次习作指导教学给我带来不少的思考:只因学生观察过,只因学生思考过,只因有充分的`准备过,学生的便能更加出彩!因此,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上,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生“说真话,道真情”,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定能拥善于发现的慧眼、勤于思考的大脑、善于写作的文笔!

    人教初中语文教案通用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只有写好课堂教案课件,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那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初中语文教案通用”,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人教初中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借事喻理的写法。

    2.掌握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3.体会家庭生活的健康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析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3次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2.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明辨是非,反对主观武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运用析读法,按“粗读一细读一精读”三个步骤组织教学。

    2.运用程序教学法,按“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步组织教学。

    3.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按“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的过程组织教学。

    媒体设计

    课前制作好《猫》的光盘或投影片,准备好语言学习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先点一两名同学谈自己最喜爱的宠物,并说明为什么喜爱它。然后教师相机点拨,早在几十年前,郑振铎先生写了“我家”3次养猫的经历,让我们随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板书课题,放猫图片)(解说:这主要考虑本文.写作年代距今较远,以此激发学生“动情”,引起兴趣。)

    二、解题

    本文是短篇小说。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刨导者之一。福建长乐人。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海燕》等;论著《文学大纲》等。《猫》是作者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作者于1928年10月24日为这本集子写的《自序》中说:“我不曾写什么小说,这一个集子所收的不过是小小的故事而已。……我写这些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的眷念(指对旧家庭——引者注)。”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或示范读课文。圈画勾点精美的字词句,自行注音释义。

    忧郁 郁闷 怂恿 安祥 居然 蜷伏 惩戒 断语

    (2)思考。

    ①小说写了什么中心事件?

    讨论明确:3次养猫的经历。

    (解说:可以以此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讨论:A、全文共分几部分写“我”养猫的经历。B.同学们讨论发言:有的说以时间为序,每次养猫为一部分,可分为三部分。有的认为结合“我”的感情变化,可分两部分。C、教师点拨:按作者3次养猫的不同感情,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4)记叙前两只猫受宠。可分两层:一层(1~2)写第一只猫病死(略写);二层(3~14)写第二只猫亡失(较详)。

    第二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受屈而死(详写)。可分三层:一层(15)写第三只猫来得可怜;二层(16~29)写鸟被咬死后,猫蒙冤遭棒打;三层(30~34)写“我”明白真相后的自责和悔恨。

    (解说:为此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概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鲜明的对比。

    ①讨论: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会说出记叙、描写、对比之类。

    ③教师点拨全文对比的两大群落。(也可参照课后练习二中1题的4个方面列表比较)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全家视若宝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进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说:围绕两大对比群,文中衍生了若干小对比,由此可引导学生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比艺术的无穷魅力。)

    人教初中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人教初中语文教案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初中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一、字音

    同学们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应该能够正确认读35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字音。同学们应该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语拼音的音节。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语音考查一般放在试卷的最前面,往往是第一个题,试题分值往往在二到四分。有采用选择的形式,有采用让同学们注音的形式。以双音节词或者成语为考查重点。考查的往往是一些多音字、容易误读的以及生活中常用常见字的读音。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常常会在阅读题中考查汉字的读音,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语境来确定多音字和重点字的读音。

    语文教学大纲已经给我们作了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字音。同时要了解一些有关注音的常识。语音复习,重在扎实的复习。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音理解下面的内容。

    1、掌握好声母和韵母

    声母21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韵母21个:(单韵母7个) a o e i u ü er

    (复韵母6个) ai ei ao ou ie üe

    (鼻韵母8个) an en in ün ang eng ing ong

    2、四声的准确标定与标调位置

    声调五声:"-"(一声)、"'"(二声)、"ˇ "(三声)、"`"(四声)和轻声。

    标调识记口诀:"有ɑ不放过,无ɑ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隔声符号运用: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 用(’)隔开,如皮袄(pí’ǎo)。

    3、拼写注意事项

    拼写规则要领:i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y,如衣(yi)。u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 把u写成w,如乌(wu)。ü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应加y,ü上两点省略,如雨(yu);ü 行韵母跟j、q、x相拼,省略ü上两点,如居(ju)、去(qu)、需(xu),与n、l相拼,两点不 能省略,如女(nü)、吕(lü)。 大写和连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每句话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汉字拼写时,要按词连写,词与词之间要分开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ér tóng,"花儿"拼作huār。 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b p m f w只能和"o"拼,不能和"uo"拼。如:"波"只能拼写成"bo",不能拼写成"buo","我"只能拼写成"wo"不能拼写成"wuo"。

    4、 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目的是为了避免误读。

    误读的原因主要有:

    ①多音字误读。常用字中二三百个多音字,要了解这类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②形声字误读。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

    ③形近字的误读。

    5、要应对语音这一关,就要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1)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立足平时,立足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没有把握读准的字,要勤查词典。日积月累,误读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2)定期检查巩固。为了防止遗忘,对一些易混淆的字音,尤其要引起重视。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也可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检查共同提高。

    (3)提高复习实效。字不离词,字音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词语环境。要把字音、字义和词语的运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二、书写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在中考考试中,查考汉字,主要是为了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能够辨析简单的形似字,能够理解常见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和意义,同时要要求同学们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正确、规范。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汉字考查一般放在语音考查的后面,或者与语音题结合在一起,试题分值往往二到四分。有的采用选择的形式,有的采用让同学们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形式。考查的内容都是在教材中出现,常用常见又易错的词语。此外,同学们还应该了解汉字构造,掌握常见字的笔顺、笔画、辨析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熟练使用汉语工具书,学会部首和音序检字法。

    对于汉字的考查,不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在阅读题中,也常常考查同学们对于汉字的理解。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逐课进行汉字的积累。把每一课中出现的重点字词都罗列出来。对于多音多义字,应该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析汉字的准确读音和意义。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他们的区别。

    (一)纠正、防止错别字的方法

    1.分辨形旁,注意字音。如"贝"多和财物有关,"亻"多和 人有关,"饣"多和饮食有关;"纟"多和丝、棉、麻有关,"氵"多和水有关;"衤"多 和衣服有关;"月"多和身体有关。

    2.看清声旁,分辨同音字,如"沧"不要写成"沦","经常"不要写成"经长"。

    3.分辨形似字意义,如"菅"和"管";分辨同音字意义,如"抱负"与"报复"。

    4.记住少数带多数。"辶"和"廴",从"廴"的字只有三个:"廷、建、延",其余均从"辶"。

    5.不随意简化

    (二)笔画和笔顺

    在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抬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这些点或画就叫笔画。

    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勾、折、提。每一种笔画有一种或几种变形写法。

    写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叫笔顺。常见的笔顺规则有以下八种:

    先左后右,如"认"、"助"、"则"、"仁"等;

    先上后下,如"王"、"旦"、"恩"、"梦"等;

    先横后竖,如"十"、"干"、"主"、"井"等;

    先撇后捺,如"人"、"文"、"令"、"义"等;

    从外到内,如"同"、"月"、"闻"、"风"等;

    先进后关,如"园"、"田"、"因"、"国"等;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少"等;

    先里头,后旁包,如"断"、"画"、"函"等。

    学习掌握汉字笔画和笔顺规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查检字典、词典,指导书写,还能使写出的字

    体工整美观,提高书写速度。

    (三)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

    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主要有六种。

    左形右声:偏 铜 冻 征 硝 城

    右形左声:攻 劲 削 瓢 故 雌

    上形下声:管 霜 爸 芳 崖 界

    下形上声:慈 斧 贡 忿 凳 膏

    外形内声:固 病 阀 园 裹 衷

    内形外声:闻 问 闷 辩

    (四)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有些字形体相近,不细心分辨就容易写错、用错。例如,"未来"的"未"和"末梢"的"末",区别仅仅在起笔两横"的长短,意思却完全不同。

    正确书写和运用形似字,主要靠认真。把字形认准,字义弄懂,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还要在积累词汇的同时,分辨形似字。

    有些字读音相同,这类字叫同音字,例如,"唤""换""涣""焕"都读"huàn","壁"和"璧"都读"bì"。还有些字读音相近,如"浊"(zhuó)和"烛"(zhú)。分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从字义入手,并且记住经常和什么字组成词使用。

    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分辨这类字也要从字义入手,记住读这个音时表示什么意思,读另一个音又表示什么意思。例如:薄,用在"薄板"中读"báo",表示厚度;用在"薄弱"中读"bó",表示单薄、弱;用在"薄荷"中读"bò",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人教初中语文教案 篇4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初中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借事喻理的写法。

    2.掌握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3.体会家庭生活的健康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析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3次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2.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明辨是非,反对主观武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运用析读法,按“粗读一细读一精读”三个步骤组织教学。

    2.运用程序教学法,按“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步组织教学。

    3.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按“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的过程组织教学。

    媒体设计

    课前制作好《猫》的光盘或投影片,准备好语言学习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先点一两名同学谈自己最喜爱的宠物,并说明为什么喜爱它。然后教师相机点拨,早在几十年前,郑振铎先生写了“我家”3次养猫的经历,让我们随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板书课题,放猫图片)(解说:这主要考虑本文.写作年代距今较远,以此激发学生“动情”,引起兴趣。)

    二、解题

    本文是短篇小说。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刨导者之一。福建长乐人。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海燕》等;论著《文学大纲》等。《猫》是作者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作者于1928年10月24日为这本集子写的《自序》中说:“我不曾写什么小说,这一个集子所收的不过是小小的故事而已。……我写这些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的眷念(指对旧家庭——引者注)。”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或示范读课文。圈画勾点精美的字词句,自行注音释义。

    忧郁 郁闷 怂恿 安祥 居然 蜷伏 惩戒 断语

    (2)思考。

    ①小说写了什么中心事件?

    讨论明确:3次养猫的经历。

    (解说:可以以此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讨论:A、全文共分几部分写“我”养猫的经历。B.同学们讨论发言:有的说以时间为序,每次养猫为一部分,可分为三部分。有的认为结合“我”的感情变化,可分两部分。C、教师点拨:按作者3次养猫的不同感情,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4)记叙前两只猫受宠。可分两层:一层(1~2)写第一只猫病死(略写);二层(3~14)写第二只猫亡失(较详)。

    第二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受屈而死(详写)。可分三层:一层(15)写第三只猫来得可怜;二层(16~29)写鸟被咬死后,猫蒙冤遭棒打;三层(30~34)写“我”明白真相后的自责和悔恨。

    (解说:为此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概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鲜明的对比。

    ①讨论: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会说出记叙、描写、对比之类。

    ③教师点拨全文对比的两大群落。(也可参照课后练习二中1题的4个方面列表比较)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全家视若宝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进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说:围绕两大对比群,文中衍生了若干小对比,由此可引导学生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比艺术的无穷魅力。)

    人教初中语文教案 篇5

    一、考点阐释

    “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

    二、热点透视

    名言名句“名”的界定的三条基本原则:

    1.朝代:侧重于先秦和唐宋

    2.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

    3.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1)思想性:能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教育性:能概括生活的一般道理或为人处世事的方法等。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审美性:描绘景物凝练传神,意境深邃。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可根据以上三条原则,精编一套“名言名句汇编”,下发给每一个同学,突出复习重点。在编写时还要注意四点:数量适中(一般在1000条左右)、校对无误、出处清楚、编排有序。

    三、攻关对策

    (1)强化两条措施,提高识记效果。

    对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学生必须熟记。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的两条措施: ①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先将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按朝代或文体顺序切割成大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3~5条。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②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自查:老师在印发“名言名句汇编”的同时,可配发一套同步的填空练习,让学生每天自记、自测、自查。

    抽查:课前一分钟,老师可随机抽三四名同学对句或板演,每天督查。

    考查:每次阶段性考试,都要设计4-5个名言名句填空题进行考查,并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集中纠错和个别指点。

    (2)实五个环节,确保书写准确。

    (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老师尤应适当点拨。

    (2)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边诵边写。学生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老师在检查时,不仅要抽人背诵,而且还要抽人板演或默写,以防止“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学生在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5)看清要求。中考名言名句填空要求都是“任选三句”,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全答,而且阅卷时也以答对的句数计分。有的填空要求改为“只选三句”,考生只能选答三句,否则,阅卷时以前三句中答对的句数计分。所以考生答题时一定首先看清填写要求。

    四、对应训练

    1、《双基优化训练》P7-12。

    2、《福建省中考总复习指导》P11-16。

    3、本校印发的相应提纲。

    语文教学教案通用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语文教学教案通用,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秘鲁bì呼号háo

    颤栗zhàn神秘mì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语文教学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能按要求正确填写有关古诗文知识,拓宽眼界,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并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古诗《塞下曲》,积累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关爱动物,共享家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想象、收集资料等综合能力,激发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难点:通过开展“关爱动物,共享家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法。

    学生:回顾、读、议、说、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

    1、收集千古流传的诗词。

    2、收集珍稀动物的文字、照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万花筒

    1、学习“我知道”。

    (1)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2)理解“我知道”。答案如下:

    A:毛遂。

    B:书圣(兰亭集序)

    C:苏轼《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江城子.十年生死》等

    (3)对苏轼的诗词进行欣赏交流。

    (4)展示课前收集的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5)摘抄、背诵。

    2、学习“我会学”

    (1)阅读“我会学”,了解教材提示的学习方法:

    A: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试着自己翻译,然后与大家交流。

    B: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他生活的时代,可以帮助理解古诗文。

    (2)谈自己学习古诗文的有效方法。

    我学习的方法是:

    (3)教师总结归纳:

    A:了解作者,读懂题意。首先要看谁写出的,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时代背景,然后再读题目,有利于理解古诗文的内容。

    B:读顺读通诗句。古诗文的语言精炼准确,讲究韵律,要求我们读准字音,不读破句、断句,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意思。

    C:理解诗句的意思。古诗文的许多字音、字义今天发生了变化,因此,阅读时,要凭借注释、插图和工具书,通过师生质疑交流,读通、读懂内容,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百宝箱

    1、学生读通读顺诗句。

    2、学生讲解诗句意思,教师点拨。

    诗的大意:趁着一个漆黑静寂的夜晚,敌人逃跑了。我军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刀上就落满了大雪。

    敌军是在“月黑风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天”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这一追一逃的气氛有力地宣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一句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言尽而意无穷,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

    3、课堂小结

    将自己本节“语文活动”课的收获总结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读

    人与动物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应同沐阳光,共享家园。这次“大舞台”的主题是:关爱动物,共享家园。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向学生推荐《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

    2、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

    3、通过细致的神态、表情解读,展开想象,交流观察所得。

    4、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珍稀动物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5、整理、编印成册,作为同学们的共享资源。

    三、活动小结

    大家一同分享、交流自己的活动收获吧!

    语文教学教案 篇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它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

    基于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都阐明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李镇西)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自然链接呢?

    一、运用生活化资源,充实语文教学内容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语文课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宽。所以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坚持向生活延伸,把课堂练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比如,教《论语》篇章,在教材之外,可补充“百家讲坛”中于丹说《论语》内容。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电视剧《水浒传》,讲小说《一个都不能少》有电影,讲《泰坦尼克号》有译制片,讲《白毛女》有歌剧,讲《威尼斯商人》有话剧,讲唐诗宋词有《唐之韵》《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等大量的优秀音像制品,这些都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稍加引导,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课本上的一篇,而是十篇八篇,甚至产生一生对文学的兴趣。

    语文课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切身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社会调查”等栏目的很多内容是我们关心的;每年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我们必看的。之后,让学生把真切的感受写下来,以此激发其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转化为刻苦学习、掌握本领的实际行动。

    语文课程要关注人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如果能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如教《热爱生命》一文,可引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的生平故事和他的音乐,以及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哦,能让生命活上千百次该是多么美好!”让学生亲近这些永不屈服的灵魂,感受到生命的韧性和弹性,欣赏到生命的无限魅力,从而引发生命哲理的思考,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让学生写作与人生相关的话题作文,将自己的思考诉诸文字。学生就会明白,在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但只要我们坚强面对,生命就永远不会贬值。

    二、借鉴生活实践,创新语文教学形式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相映成趣。

    语文教学应该务实,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要引导学生明白语文是与生活相联系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

    在教学形式上,“不要担心把语文课上成文艺课、文化课”。(刘良华)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朗诵,可以表演,可以看电视,可以做游戏……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都可采用。

    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平时学生做的作业可有:仿写、广告、颁奖词、活动策划方案、人物评述、故事新编、剧本、写春联、制网页、拟短信等。如,开展“三八”节、母亲节、“作文做人”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更要思考自己担负的责任。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获得情感教育,逐渐走向心智和思想的成熟。这种情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会渗透到他们的成长历程中。

    三、指导学法.养成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教”惟一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

    语文学习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思考、记笔记、写日记、查阅资料、书写规范整洁、语言表达简明、认真作业、勤用工具书等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形成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是语文教师教学最大的效益和价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决不能一步登天,切忌一暴十寒。要逐步引导,长期坚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并以此为起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四、搭建平台,多创施展语文才能的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学生有所收获。

    在教学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故事会、诗歌朗诵、成语接龙、口语交际、小品表演、相声表演、课前5分钟口语等。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他们在书本和报纸,甚至网络上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从中得到丰富的知识。每周定时让学生一起静下来共同阅读,并在阅读之后表达与交流。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巩固,自主学习得到延伸,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语文和生活同在,凡有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倘若老是把思想封闭在教室里,或把眼睛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语文效率的提高。语文是个大舞台,语文是个大观园,语文是个大世界。课堂教学固然是主渠道,但决不是惟一的渠道。教师要在活动中教学语文,在生活中教学语文。李镇西有言: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要让学生明白阅读课外书籍是学习语文,与人交谈、辩论是学习语文,观看电影是学习语文,在电视、墙面上见到各种各样的广告也大有学问,办手抄报,作调查报告也是在学习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小天地,步人生活大课堂,让他们在生活中探究知识,历练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质,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辨识“争吵”“争论”“争执”的不同意义;读懂“我”和克莱蒂争吵的起因、争吵后各自的表现。

    2.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认读生字。

    2.挑选自己喜欢的生字,找找朋友。

    3.查字典辨析“争吵”“争论”与“争执”有什么不同?

    4.过渡引入: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结果怎么样。

    (二)细读课文,研读重点句

    1.这篇课文章涉及到学校、路上、家中这样一些地点,按照“争吵”事件发生的先后,你认为可以分成几部分?

    (1)学生自由细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同桌议一议。

    2、研读争吵的句子。

    (1)默读有关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安利柯他们“大声争辩”的句子。

    (2)学生讨论,两句 “我在外面等你”你认为两句意思一样吗?

    (3)联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4)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研读有关争吵起因的句子。

    (1)“我”和克莱谛既是同桌又是好朋友,造成两人今日争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研读有关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后选派代表发言。

    (2)指导朗读。你认为这三句应读好哪几个字?(“只”、“很”、“也”应加重语气)

    (3)学生齐读这三句话。

    4、研读争吵后各自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句子。

    ⑴争吵后“我”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⑵克莱谛的“好”和“可爱”表现在那些方面,请你再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然后有条理地说出来。

    ⑶从安利柯争吵后的这些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中,你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句子读懂的?

    5、研读文章末段“爸爸的教诲”。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让你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三)小结读后感受

    1、读了课文,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四)作业练习

    1.抄写课文中爸爸的话。

    2.说说自己曾经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自己认为有趣的可以写下来。

    板书设计:

    争吵

    嫉妒——报复——争吵——后悔——和好

    宽容 团结友爱

    语文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

    2、积累多种形式的叠词。

    3、初步感受打比方的句子的表达特点。

    4、通过句子发现成语,结合上下文理解成语意思。

    5、在观察图画基础上,展开想象,在图画下写一两句话。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打比方的句子的表达特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

    2、积累多种形式的叠词(ABB、AABB、ABAB型)。

    3、读带“好像、像”句子,初步感受打比方的句子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乐乐是我们的学习伙伴,看看这次他会带我们到语文乐园,去玩些什么?你们想和乐乐一起去玩玩吗?

    二、试金石

    1、读一读,比一比

    1)自由读词语,一边读,一边比较带点字在字形上的异同。

    2)同桌对比读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

    3)多种形式读好词语。

    4)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

    2、读一读这些有趣的词

    1)自由读词,你发现了什么?

    2)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倾听同学的发现。

    3)全班交流。

    4)多种形式读词语,如:小组读,男女生读等。

    5)任选一种叠词形式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6)可以将自己会写的词语写在书上。

    3、读读这些有趣的句子

    1)自读句子,发现句子的共同特点。

    2)同桌互读句子,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引读,师生配合读,感受比喻句的特点。

    4)运用多种形式读好三个句子。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背一背。

    6)让学生试着用“……像……”“……好像……”说话

    三、作业设计:

    用“……像……”“……好像……”试着写几句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句子发现成语,结合上下文理解成语意思。

    2、在观察图画基础上,展开想象,在图画下写一两句话。

    教学过程:

    一、进入探究室

    1、自己自由读句子。

    2、和同桌一起互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知道每个句子里“藏“着哪个成语吗?把你知道的找出来,悄悄作上记号。

    4、指名说,同学们鼓掌示意对错。

    5、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的上下文说说每个成语的大致意思。

    1)、回忆翻翻我们学过的课文,找找类似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二、走进作品室

    1)今天咱们作品室,展出的主题是:“请欣赏我写的话”

    2)学生精心观察两幅画,理解图意。

    3)和同桌交流图意。

    4)全班交流,师生评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

    5)选自己喜欢的一幅图写话,也可将两幅图合起来编成一个小故事,想好后,再写下来。

    6)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改一改。

    7)朗读自己写的话,请老师和同学欣赏。

    三、作业设计:

    积累成语,并能用学到的成语试着说句话。

    【初中作文教学优秀教案通用3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