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推荐!锦瑟语文教案1260字
  • 推荐!锦瑟语文教案1260字

    发表时间:2022-03-08

    【www.jk251.com - 锦瑟教案】

    锦瑟语文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锦瑟》的朦胧美

    2、理解《锦瑟》的多种解法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2

    学习过程:

    一 、导学

    1、兴趣导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3)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整理:

    二、 引导赏析《锦瑟》

    1、品赏诗歌的步骤: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2、题解:

    (1)“无题”之解

    (2)“锦,瑟”之解

    3 、诵读诗歌,初步感知(准确字音,把握节奏)

    4 、感悟诗意,理解主旨(逐联逐句分析引导。思考:每个诗句的意义是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志?你如何理解的?通过自己的感悟理解应如何读出来?)

    (1)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重新诵读,再次品味

    三、探究主旨,拓展延伸(你认为应该是哪一个,为什么?)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

    锦瑟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诗歌,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特点。

    2、学习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情感目标:品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句填空(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难怪同学们都耳熟能详。这些诗句均是出自朦胧诗人李商隐之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朦胧诗的代表作—《锦瑟》。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整体感知

    1、听音频范读,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标出停顿。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3、请一位学生朗读,读出感情。(读完后教师要做评价和指导)

    通过三遍朗读,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抒情诗,但究竟写的是什么,依然不是很清晰。想要准确把握诗歌情感,从诗人的生平和诗作的创作背景入手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

    四、背景介绍(一代情种——李商隐)

    很多人称李商隐为情种,这和他丰富曲折的感情经历密切相关。李商隐二十三岁那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学道,在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轻美丽,聪慧多情,郎才女貌彼此吸引,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教规所容以致无疾而终,然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恋情,却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于是,他写下了系列《无题》诗(多媒体课件展示),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公元838年正月初五,两人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公元851年,李妻早逝,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当时欢爱,而无时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他一生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这么多哀婉艳丽的诗篇。真可谓:诗人不幸,诗歌幸。这首诗就是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时所作,不久病故。

    五、课文研读: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瑟”是一种乐器,有二十四弦、二十五弦、五十弦,作者此处无端发问“瑟为什么无缘无故有五十根弦呢?”用意是抒发自己无尽的感慨,感叹自己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那每一根琴弦,每一根琴柱都如自己已逝去的美好年华,让作者思绪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诗歌的主要内容“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庄周梦蝶》出自庄子的名篇《齐物论》,说的是庄子在熟睡中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醒来之后分不清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这个典故指的是对绝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的事,说的是周朝末年蜀国的君主在死后魂化为杜鹃,在暮春之时望着自己的国家不断哀啼,感伤春去,也哀痛亡国。此句寄托了作者无限的哀思、难言的愁绪与不懈的追求,就算自己死后化为杜鹃也将依然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句寥寥七个字,包含“沧海、明月、明珠、泪珠”四个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氤氲的雾气在山顶升腾,朦胧飘渺,当人们想要走近一探究竟,却什么也看不到了,作者的这句吟诵是对美丽愿望可望而不可及的慨叹。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整首诗的鉴赏完成了,我们完全沉浸在诗歌绮丽飘渺的意境中,但作者要借本诗传达什么样的感情呢?相信同学们还是不能品味完全,这就是《锦瑟》,人们研究了千余年依旧未能全解。

    大学者梁启超也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我们可以多角度的理解这首诗,所谓“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有理,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就是合理的。下面给同学们提供几种常见的理解,可以参考使用。

    六、常见的几种理解:(多媒体课件展示)

    1、咏物诗。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义山《锦瑟》诗……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刘贡父《诗话》(按,即刘(分攵)《中山诗话》)以谓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义山因以寓意,非也。

    2、悼亡诗——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3、爱情诗——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4、自况诗——自伤身世。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七、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1、善于用典2、哀怨的基调3、朦胧的意境4、华美的语言

    锦瑟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

    2.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思索诗歌意旨。

    3.诵读鉴赏中感悟诗人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 。

    [教学重点、难点]

    典故的使用。

    本诗的旨意。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探究合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等是每个人都曾经有的故事,等是一种很美妙的期盼。这首歌仅仅是写青花瓷吗?

    看来,青花瓷是有故事的,在1000多年前,被称为唐代的忧郁王子的晚唐诗人李商隐面对一种很熟悉的乐器,有感而发,写出了一首谜一样的诗。它让人百读不厌,读罢五味陈杂,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的——李商隐的《锦瑟》。

    二、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请全体同学放声朗读诗歌,老师提问:这首诗题为锦瑟,写的是不是锦瑟呢?写的是什么?

    明确:本诗“锦瑟”并非唯一的描写对象,而是个引子,或睹物思人,或

    听琴兴感,都是触发联想,诱发文思。真正要说的不是“锦瑟”,而是“思华年”,“思华年”是主眼。这也是古诗常用的手法——托物起兴。

    2.诵读指导: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教师配上伤感的音乐。请一学生朗读,把握诵读节奏,用感伤的语调来读。

    3.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惘然”?他在思什么样的“华年”?请同学们谈谈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说,像《锦瑟》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三、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1.探究活动一

    宝玉对黛玉诉肺腑后,二人感情笃定。假设黛玉题帕,会送《锦瑟》中的哪一联给宝玉?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学生合作探究,派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诗中共有多少个意象?(锦瑟、华年、庄生、晓梦、蝴蝶、望帝、春心、杜鹃、沧海、明月、珠泪、蓝田、暖日、玉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大痛无言,无法言说,只能借意象来传递,在一首七律中能用如此多的意象实不多见。

    (2)教师小结

    爱像蝴蝶梦一样朦胧而又浪漫,令人神往迷恋;一片思慕春心付与悲啼的杜鹃,绵绵不绝。既能表现黛玉的痴情与忠贞,又蒙着一层悲剧色彩,与原著相符。宝黛奇情,有还泪说。那月下沧海的鲛人分明是黛玉的化身,爱情不为礼教认可,孤寂伤感,夜夜流泪成沧海。蓝田美玉也能预表宝玉,纯洁,有才华,埋于山中不外现。两句表达了高洁的感情,是爱慕,执着,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婉的。

    2.探究活动二

    李商隐的诗: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 。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1)知人论世:学生介绍李商隐生平。教师补充。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介绍“自伤身世说”“悼亡说”“恋情说”等学说,并总结:

    “蝴蝶梦”无限美好,却虚幻短暂;“春心托杜鹃”凄厉悲哀;“沧海泪”孤寂凄寒;“蓝田玉烟”飘渺而不可及。如作者的际遇遭逢,少有才志而卷入

    朋党之争,仕途失意,为谋生东奔西走;中年丧妻,十四年婚姻聚少离多。美好总是乍现即逝,诗人难免不发出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感叹。

    四、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1.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2.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3.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五、总结

    王蒙先生就曾说:“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

    刚刚我们就是完成了一次与作家的合作,一种诗歌的二次创作,一种创作性的背叛——指的是对作者创作时的实际意图的无意或有意的曲解。这种重新挖掘出作者自己未曾意识到的作品的潜在意义,或者增加一种预料不到,甚至可以代替原意的新意义。因此,我们让诗歌的内容更加的丰盈。所以,《锦瑟》虽然晦涩难懂,但是我们依然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诗人的脉搏。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拨弄弦瑟,抚思华年,是追寻逝去的青春,是追问淡远的少年志向,是追思政治的失意和惆怅,是倾诉没落的时代,是诉说家事的衰颓。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1.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在这一回里,黛玉明明白白地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

    2.试用现代诗演绎这首《锦瑟》。

    锦瑟语文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 理解内部结构;

    3、 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 亡妻的深情悼念;

    3、 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板书设计]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喻)

    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

    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典故、传说)

    颈联: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

    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典故、传说)

    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

    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六、分析其他几种理解

    1、 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以备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2、 课堂活动:点读练习。请同学们给下面的话加上标点符号。弄清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

    七、作业。同步作业本上的练习。

    八、教后记:

    1、 实践了“用教材教”的思想,不定了学生学教材,老师教教材的做法;

    2、 倡导了自主自学的学习风气。课堂大开放,让学生自己感悟,老师不必为控制课堂而感到吃力,讲一讲,变成了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

    理解了李商隐诗歌的迷离风格,学习了多种表达技巧,强化了文言阅读能力的训练,学习了标点符号的运用。

    补: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 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锦瑟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这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渗透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方法中提升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 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6、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为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锦瑟》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明确: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

    明确:惘然

    ②:作者为什么而“惘然”?

    明确: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明确: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4、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现在让我们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 凄迷的意境?

    ? 华美的语言?

    5、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附板书: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锦瑟

    李商隐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jK251.COm精选阅读

    【必备】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1260字


    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篇一)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一寸虫图片 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篇二)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及学习准确的测量方法,并能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活动重、难点:

    1、 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 难点: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也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路线图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回形针、火柴、吸管。音乐

    活动过程:

    1、 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小狐狸也想参加。小狗说:“小狐狸只要你量出你家到我家有多长,我就让你参加。”小狐狸说:“行。”小狐狸它会量,你们会量吗?

    2、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1)师讲解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不要搬动小椅子,用盒子里的回形针去测量一下小狐狸到小狗家的距离,看看你用了几个回形针。记在心里,呆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2)交流: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测量的?你来示范给大家看好吗?(强调:一个紧挨着一个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小狐狸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小熊的生日聚会。别的小动物听说后也很感兴趣。它们说要是只有一根回形针能不能测量出准确的距离呢?你们说能不能?请小朋友搬好小椅子用你的方法去测量一下吧。测量完后别忘了在记录表上记下你用了几根回形针?

    (2)师巡回指导,隐形提示:盒子里老师还准备了白纸、铅笔,你需要的话可以用上去。)

    (3)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统计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测出来的距离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先找到起点,从起点开始放回形针,在末尾处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做标记的地方开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标记,最后看看量了几次。

    (4)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你认为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呢?

    4、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1)我们帮助了小动物,他们都很开心。小熊也很想知道自己家到小狗家有多长。这次测量就要用上我们刚刚学到的正确的方法来测量。今天我还为你们准备了火柴棒、吸管。看看这两条一样长的路,用两种不一样的工具来测量结果如何呢?测量完后,别忘了把结果记录在上面。

    (2)引导幼儿用刚刚学到的准确的方法测量。

    (3)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展示在黑板上。你测出来的结果是多少呢?两条路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吸管测出来是2,火柴棒测出来的是3呢?原来这两根东西怎么样呢?(吸管长,火柴棒短)。两样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5、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小朋友,如果让你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回形针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呢?下次我们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吧。

    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篇三)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篇四)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实验报告单

    长方体容器的长

    长方体容器的宽

    放入前

    水面高

    放入后

    水面高

    苹果醋瓶的

    体积

    25cm

    18cm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 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 芒果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 石头 下降

    瓶子 溢出

    【精品】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通用1260字


    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篇一)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一寸虫图片 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篇二)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及学习准确的测量方法,并能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活动重、难点:

    1、 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 难点: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也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路线图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回形针、火柴、吸管。音乐

    活动过程:

    1、 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小狐狸也想参加。小狗说:“小狐狸只要你量出你家到我家有多长,我就让你参加。”小狐狸说:“行。”小狐狸它会量,你们会量吗?

    2、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1)师讲解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不要搬动小椅子,用盒子里的回形针去测量一下小狐狸到小狗家的距离,看看你用了几个回形针。记在心里,呆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2)交流: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测量的?你来示范给大家看好吗?(强调:一个紧挨着一个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小狐狸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小熊的生日聚会。别的小动物听说后也很感兴趣。它们说要是只有一根回形针能不能测量出准确的距离呢?你们说能不能?请小朋友搬好小椅子用你的方法去测量一下吧。测量完后别忘了在记录表上记下你用了几根回形针?

    (2)师巡回指导,隐形提示:盒子里老师还准备了白纸、铅笔,你需要的话可以用上去。)

    (3)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统计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测出来的距离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先找到起点,从起点开始放回形针,在末尾处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做标记的地方开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标记,最后看看量了几次。

    (4)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你认为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呢?

    4、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1)我们帮助了小动物,他们都很开心。小熊也很想知道自己家到小狗家有多长。这次测量就要用上我们刚刚学到的正确的方法来测量。今天我还为你们准备了火柴棒、吸管。看看这两条一样长的路,用两种不一样的工具来测量结果如何呢?测量完后,别忘了把结果记录在上面。

    (2)引导幼儿用刚刚学到的准确的方法测量。

    (3)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展示在黑板上。你测出来的结果是多少呢?两条路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吸管测出来是2,火柴棒测出来的是3呢?原来这两根东西怎么样呢?(吸管长,火柴棒短)。两样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5、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小朋友,如果让你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回形针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呢?下次我们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吧。

    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篇三】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有趣的测量教案大班(篇四)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实验报告单

    长方体容器的长

    长方体容器的宽

    放入前

    水面高

    放入后

    水面高

    苹果醋瓶的

    体积

    25cm

    18cm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 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 芒果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 石头 下降

    瓶子 溢出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1330字)


    小学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5个新词语。

    2、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按.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举一个熟能生巧的例子。

    4、知道武士的百步穿杨箭术和卖油翁注油滴油不沾的注油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5、能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方法重点: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熟能生巧

    谁有什么本领 群众怎么看 武士怎么看 卖油翁怎么看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教学要点: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说说熟能生巧的意思(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能找出窍门。)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来说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

    2、按人物的事情给课文分段。(指导第三自然段的分法,想一想第三自然段射箭武士的话主要作用是什么?)

    三、交流自学情况。(同前一课时)

    重点:字音:翁沾嗖簌

    字形:嗖舀重点词:走街穿巷、沾、啧啧称赞、收拾、情不自禁

    四、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试着完成表格(表格见第一页)第二课时讨论,(填写见教参)五、完成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围绕表格,深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表格,深读全文

    1、射箭武士有什么本领?武士的箭术很好,从哪里看出来?(找直接描写武士箭术高超的句子)在场的人、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人们:欢呼、喝彩

    武士:

    卖油老翁:卖油老翁认为武士的武艺好是因为什么?

    朗读: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人物的态度。

    2、卖油老翁有什么本领?找出直接描写卖油老翁技术高超的句子。

    在场的人和射箭武士看了态度怎样?(啧啧称赞、发呆)

    卖油老翁对自己的本领态度怎样?(不沾沾自喜)卖油翁认为自己能有这个本领是因为什么?

    (熟能生巧)熟在哪里?转身……油穿过……这一段讲什么?(卖油老翁为人们表演了………)

    3、假如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以下,那结果怎样?

    二、朗读全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任何难的本领只要勤学苦练,就会变得很容易)

    三、综合实践活动:请学生举一个熟能生巧的例子。

    四、完成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会认“绝、鸣、柳、岭、泊、吴、含、窗、鹭”,会写“绝、鸣、柳、岭、泊、吴、含、窗”。

    ★理解诗意,感受诗中赞美大自然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景图动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题目,学生书空“绝”,在生字本上书写一遍。

    2、出示课件,了解“绝句”含义。《绝句》属于七绝。3、出示课件,了解杜甫。

    二、朗读并感悟古诗

    1、认读生字:鸣、柳、岭、泊、吴、含、窗、鹭

    学生认读,老师指导;说说你记住哪些字,如何记住的;给生字组词。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读诗出诗的节奏:

    出示课件中划出节奏的古诗,老师打着节拍范读;学生试着打节拍读诗;个别学生打节拍读诗;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4、理解诗意后熟读: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第二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释义“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齐读这句诗。

    出示课件第三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泊”(停泊)。齐读这句诗。

    5、感悟诗境,背诵古诗:

    (1)老师从第一句诗中找出两种事物“黄鹂,翠柳”,学生在二、三、四句诗中划出“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体会颜色美。

    (3)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个别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交流脑海中的画面。

    (4)小结:你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是哪个季节?(春季,因为出现了翠柳)。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春景时,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当我们被这首诗所吸引时我们禁不住要背下来这首诗。

    6、拓展环节:

    欣赏《绝句·迟日江山丽》,背诵这首诗。

    7、总结:

    今天学习了杜甫的《绝句》,欣赏了《绝句·迟日江山丽》,感受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去积累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吧!

    三、家庭作业

    1、给家长背一背《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

    2、喜欢画画的同学,给《绝句》画一幅画。

    教学板书

    《绝句》

    杜甫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万里船美

    小学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9个生字,重点识记“洪、治、因、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洪水、制服、治理、因、终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节,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运用本课积累的词语,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三过家门而不入

    质疑:说说你的理解和不解

    谁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字典、老师、同学的帮助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

    3.指名读,集体评议。

    三、自学课文。

    1.说一说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生自学。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

    5.质疑问难。

    6.答疑解疑。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分组练习。

    2.推荐朗读。

    五、开展讨论。

    如果你是禹,你会放下工作,回家探望亲人吗?

    六、进行拓展阅读。

    同学们,我国自古以来洪水就特别多,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为了中国的水利而前仆后继,课文中的大禹就是其中最为的中国治水利的英雄,那么,中国为什么多洪水?中国的水利情况又是怎样的?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又又哪些内容是书上所没写到的?大家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查阅一些资料看一下,也可以写下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24、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过家门听骂声,

    二过家门闻笑声,

    三过家门哨口信,

    治好洪水转家门。

    作业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

    教学的指导思想: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三个维度目标。

    理论依据: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信息科技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以及情景教学理论在课堂中得以体现。

    设计特色:本节课在设计时,多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质疑,思考,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创设了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

    教材分析:

    1.分析纲要、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字词,学会句的运用,培养说话,写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授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于英雄的爱国情怀的敬仰之情,培养“先天下后小家”的远大理想情怀。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导入部分:导入是激发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我以“短、频、快”的方式导入课文;

    初读课文:此读为初读,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但不读顺,难以进入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详细理解字词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训练,进行朗读指导,甚为重要。

    3.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教材显然内容更多,而本课则短小精悍,符合小学生阅读量。

    在理解课文时,小学生的理解,不需要像中学那样深刻。而且老师要把一些很深奥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小学生更易理解,所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学生情况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和高年级学生比,还差很多。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可能会不认识课文中的一些字,无法读顺课文;‘

    学生可能不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

    学生可能不能流利地说一段话。

    对于英雄,可能感觉远一些,难以激起共鸣。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可能采取的策略:谈话策略,情景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

    描写生字:洪、哭、因、终

    2、理解:凶猛、灾情严重、三过家门而不入;

    3、通过说话练习来进行语言训练;

    4、朗读指导,感受禹的英雄形象;

    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感受禹的英雄形象;

    2、理解题目: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学策略与手段:

    主要教学模式:启发教学模式

    主要教学策略:有效提问策略,情景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读熟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备课,多媒体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教室里贴有名人的画像。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补充板书:三过家门而不(rù)(入)

    指名写;区分:“入”和哪个字很像?区别在于哪里?

    (“入”和“人”的区别)

    说明:“入”虽然不是生字,但是和“人”很容易混淆,在课题中强调其书写,也是一次强化训练的机会。

    2、揭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置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解决问题1:谁三过家门/而不入?(禹)

    (1)介绍禹:出示大禹图,这就是治水英雄——禹,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大禹”,我们可以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

    填空:( )的( )

    (2)解决问题2: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

    (3)迅速浏览全文

    思考:为了治水,禹( )

    说明:此处设计的填空练习,答案不是的,但老师把三个课文中能找出的答案全部备到,学生说一个,随机点出一个,通过三次不一样的填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初步了解了全文大致内容,也体现了语文答案的灵活性。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节

    (1)教学:洪:拼音部首歌;三点水多表——水,三点水的字有哪些?

    指导写字:(提醒:三点水写成一条弧线;)

    (2)让我们一起感受洪水的灾难。(媒体:洪水影片)

    练习:( )的洪水

    (3)指导朗读:(凶猛的)洪水

    (4)说话练习:当洪水扑向村庄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听到。

    (5)是啊!引读:古时候,我国黄河一带经常发洪水。老百姓有的被淹死,有的逃到洪水包围的小山上。

    (6)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灾情严重”,板书,灾情严重,小手跟写“严”注意“点”“撇”的方向;重点笔画书空,注意“点撇”的方向;同座位手心写“严”

    说明:“灾情严重”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比较难理解,结合影片,联系文本,让学生感受灾难的同时,告诉他们,这就是——灾情严重。这样的解释就足够了。

    2、学习第二、三节。

    过度: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引读:为了治水,新婚不久,就领着大军出发了。

    后来,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一天,禹路过家门,正巧听到孩子呱呱的啼哭声。

    备:多音字:(gu gu gua gua ) (学生读错的情况下写在黑板讲解一下)

    (2)默读第3节,思考,填表:同行的人怎么说?禹又是怎么说?

    (3)交流句子:(读句子)

    同行的人怎么说(横线)禹怎么说(浪线)

    第一次“禹,回家住几天吧!”“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

    第二次“你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我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呀!”

    (4)教学:紧:拼音;拆字游戏;扩词:什么紧?

    因:提示:拼音:整体认读;前鼻音(读);书空;笔顺规则;

    事:拼,开火车读;电脑老师教写字;组词游戏:我说事——“事情”的事,我说事——“国事”的事

    说明:生字教学采取“分布”和“集中”两种形式。前面的“严”字等是随文识字,在这里,第三节中的几个生字集中起来教学,又是一个“小集中”。“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指导朗读

    A、读出“!”的语气

    B、加上提示语:找找禹的动作,神态。分别导读。

    禹没有停住脚步,边走边说:“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

    指导1:这是禹的——动作,谁来表演一下?(表演)为什么不停下来说话?(他要赶快治水!)时间紧迫,他心里着急啊!谁来读?

    禹摇摇头,郑重地说:“我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呀!”说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指导2:郑重——(近义词)认真,严肃;谁来郑重地说?加上你的动作和表情好吗?

    分角色读:同行的人女生扮演,男生扮演禹,旁白老师读;(书捧起)

    (6)引读:后来,禹又两次路过家门,他都顾不上回家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横线上怎样填?

    媒体出示:第二次,禹又路过家门口,他。

    第三次,禹再次路过家门口,他。

    (备:“都”字说明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情况是一样的!)

    说明:此处点出一个“都”字,展开了补充句子的练习。正是对文本的关注,关注作者的表达,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用“都”这个词。

    (7)解决问题3: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什么意思?

    现在你能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而:却;入:找近义词——进(指名)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天当中吗?一个月?一年?15年!(板书:15年)你们几岁?15岁,你快上高中了!15年,禹没有回过一次家!

    (8)问过没有,当你出生的时候,你的爸爸在哪里?

    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 )。

    我不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 )。

    (9)师引领:你当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但你埋怨父亲,老师也很能理解你,但你要知道不是父亲无情,而是————

    填空:禹不是无情,而是

    (板书)不因家事而误了治水

    (10)“治水”是什么事?(国事)

    (板书)不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国事)

    (11)指导朗读(升华)

    说明:这篇课文人物语言并不多,但怎样通过简练两句话来凸显英雄高大形象,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安排。短短两句话,安排了4次读。一次比一次语气强烈,一次比一次感情更升华。

    3、学习第4节。

    (1)引读第4节。

    (2)教学:劲:拼音部首歌;怎样记?

    终:读准后鼻音,怎样记住“终”?

    那这又是什么zhōng?

    比一比,再组词;终( )

    中( )

    (3)1治:你来读?——这是整体认读音节,读准“翘舌音”;

    2教学:制:课文里有一个“治”的同音字;一起拼,它的部首却是什么?立刀旁怎样写?左边怎样写?这是什么制?(制服)

    (4)我们来做个选字填空;

    为了(治制)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努力,洪水终于被(治制)服了。

    小结:“治”强调治水的过程和动作,而“制”强调其结果。

    说明:其实“治制”两个生字在课文一开始就出现了,但并没有急着去教,只是在课文中读准字音,而到课文第4节,才分析字形,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字义,实现识字教学“分步走”。

    (5)图:安居乐业的乡村图

    想象说话:洪水制服后,你又仿佛看到;仿佛听到。

    说明:此处的说话练习同第一小节的说话练习只有一字之差——“又”,不仅是一个说话练习,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制服前后的鲜明对比,从而感受人物形象,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很完美。

    四、拓展

    当禹回到家,是怎样的情景?

    禹( )地说:;儿子( )地说:;妻子( )地说:;

    五、结语

    出示图片:师述:像禹这样的人民英雄还大量存在着,鲜活着。在抗洪抢险中,在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们很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让我们向英雄们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读:你们辛苦了!人民感谢你们!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板书:不因家事误治水(国事)

    15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终( )治( )事( )

    中( )制( )是( )

    2、按要求写句子

    禹又两次路过家门,他都顾不上回家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横线上怎样填?

    第二次,禹又路过家门口,他。

    第三次,禹再次路过家门口,他。

    3、想象写话

    当禹回到家,是怎样的情景?

    禹( )地说:;儿子( )地说:;妻子( )地说:;

    【教学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你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哪些方面?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和评价尺度?请列出

    评价:

    1、字词掌握情况,重点字的字形,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口头答题,也可以书面作业检查;

    d t n l教案第二课时集锦1260字


    d t n l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d t n l四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 t 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3、初步学会朗读音节句,懂得词语连读,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4、认识“大、米、土、地、马”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

    声母d t n l的发音及d t n l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n l的发音及n 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准备:

    一根筷子、投影片、声母卡片、一把雨伞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情境激趣

    情境揭题: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拼音朋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新的拼音朋友。(课件情景导入)

    二、学习声母d

    ⒈出示插图:

    提问:谁能说说图上画的什么?(一个队鼓和一副鼓锤。)

    ⒉出示声母b:

    师: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就是声母d。队鼓敲响ddd。

    3、记忆字形,指导书写。(课件演示)

    三、学习声母t

    ⒈出示插图:

    提问:谁能说说图上画的什么?(一条跳起的鱼。)

    ⒉出示声母t:

    师:跳起的鱼的体形就像声母t。一位模特t t t。

    3、指导书写:我们来写t。

    四、学习声母n

    ⒈出示插图:

    提问:谁能说说图上画的什么?(一个门洞。)

    ⒉出示声母n:

    师:门洞的形状就是声母n的形。发n时,舌尖顶住上齿龈,挡住气流,让气流通向鼻腔,从鼻孔出来,声带颤动。

    3、记忆字形,指导书写。我们来写n

    五、学习声母l

    1、第四幅图是一个小男孩手拿一根小木棍赶猪,小男孩嘴里发出的声音“嘞”提示l的音,小男孩手中的木棍儿提示l的形。

    顺口溜记忆:一根木棍l l l。

    发音要领:发l时,舌尖顶住上齿龈,不顶满,让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声带颤动。(区别n、l发音时,可让学生捏着鼻子发l的音,体会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松开鼻子发n的音,体会气流从鼻腔出来。)

    2、指导书写:我们来写l, l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

    六、学习声母d tn l与单韵母ɑ e i u组成音节的拼读方法(课件演示)

    七、认读生字

    ⒈课件出示插图:图上画了什么?你能编个故事吗?(学生能说出大意就机遇鼓励。)

    ⒉引导学生看图上带拼音的词语(出示)。

    dà mì tǔ dìmǎ tù

    大 米 土 地马 兔

    八、学习儿歌

    我们一起来读儿歌,课件出示儿歌《轻轻地》。

    九、小结

    d t n l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d t n l四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 t 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3、初步学会朗读音节句,懂得词语连读,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4、认识“大、米、土、地、马”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声母d t n l的发音及d t n l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n l的发音及n 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准备:一根筷子、投影片、声母卡片、一把雨伞、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d t两个声母,能读准音,记清形。

    2、学习d t与单韵母的拼音。

    3、能够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声母:b p m f,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什么?(声母)声母一般都站在音节的最前面。

    2、认读韵母卡片,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为什么?(单韵母)再人带调韵母,教师讲解:声调都标在韵母上面。

    3、复习带调音节bá pá bà mā mù bù mǒ等。

    4、认读生字和词语:爸、妈、我、爸爸、妈妈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个声母和它们的拼音。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最认真,最聪明,学得最好,读得最准。

    (三)教学声母d。

    1、看投影说话引出d:图上画了什么?它会发出什么声音?说话:鼓棒敲鼓,咚咚咚。

    师引出:鼓声“咚”的声母就是d,板书:d。

    2、教学d的发音,记清形。

    (1)听:教师示范发音,舌尖顶住上颚,堵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离开,让气流冲出来。

    (2)看:教师范读时的口形,发音部位。

    (3)读:领读,齐读,正音。

    (4)记:马蹄声响d d d 像个反6 d d d 左下半圆d d d

    3、教学d的书写。

    (1)范写:两笔写成,半圆也在2楼。

    (2)书空:作业本上写三个。

    4、教学d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板书d,声母是→d。板书ì,韵母是→ì。声音不中断,紧接着带出ì,直呼→dì。板书:dì。

    (2)开火车读di的四声,组词读。

    (四)做课中操。

    (五)教学声母t。

    1、出示雨伞,引出t:请同学看弯弯的伞柄,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声母“t”的样子就像一把弯弯的伞柄。板书:t,将雨伞打开,伞面张开后,在伞柄上加一横,就是t了。

    2、教学t的发音,记清形。

    (1)看、听:用薄纸放在嘴前,示范d t的区别。(发t时,嘴里有一股气送出。)p、t一样。

    (2)读、记:领读、轮读、正音。顺口溜记:伞柄朝下t t t。

    3、指导t的书写。

    4、拼读t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t---ī---tī谁会读?t---ū---tū?

    (2)拼读ta te ti tu及四声连读。

    d t n l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毖醖、t、n、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毖醖、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3比鲜5个生字,会读儿歌。

    二、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d、t、n、l,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画。

    第一幅图是一只队鼓和一副鼓锤,敲鼓的声音“得”提示d的音,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提示d的形。

    第二幅图是一条跳起的鱼,鱼的体态提示t的形。

    第三幅图是一个大门洞,门洞的形状提示n的形。

    第四幅图是一个小男孩手拿一根小木棍赶猪,小男孩嘴里发出的声音“嘞”提示l的音,小男孩手中的小木棍提示l的形。

    第二部分是d、t、n、l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d、t、n、l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带调拼读音节,认识五个生字。配有图画,画着一匹马驮着米袋在前面走,后面小兔追上来告诉他:你的米袋漏了。

    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

    三、教学重点:

    声母d、t、n、l的发音及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

    四、教学难点:

    n、l的发音及n、l与韵母的拼读。

    五、教学准备

    1迸浜涎习d、t、n、l发音的录音带;d、t、n、l的字母卡片;d、t、n、l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北究紊字生词卡片。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b、p、m、f和六个单韵母

    (二)教学声母d

    1看图,出示声母d及直观图。

    2、小朋友,你认识它吗?指名试着读一读。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教师示范发音引导学生读对,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3、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 纠正发音。

    利用图画,第一幅图是一只队鼓和一副鼓锤,敲鼓的声音“得”提示d的音,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提示d的形。以说话助发音,借助“得”发准d的音。

    教师注意:

    1、发d时,舌尖抵住上牙床(上齿龈),憋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放开,吐出微弱的气流,声带不颤动。

    2、学生练习发d的音,体会发音要领。教学d时,可让学生把手掌放在嘴前感觉不同的发音方法:发d时,感觉不到气流冲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教学d的字形。

    (1)看图,d像马蹄印子;

    (2)读顺口溜“左下半圆d d d”;

    与字母b进行比较。

    (三)按以上方法教学声母t、n、l

    注意:

    1、发t时,发音动作和d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口腔送出的气流比较强。发n时,舌尖顶住上牙床,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鼻腔出来。发l时,舌尖顶住上牙床,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

    2、方法同上,着重区别n和l的发音。教学n、l时,可让学生捏着鼻子发l的音,体会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松开鼻子发n的音,体会气流从鼻腔出来。

    3、d、t、n、l的发音部位都在舌尖和上齿龈,叫舌尖音。

    4、教学d、t、n、l的形,可以结合看图,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队鼓鼓锤d d d,鱼儿跳舞t t t,一个门洞n n n,小木棍儿l l l”。

    (四)书写指导

    除了讲清d、t、n、l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所占的位置外,还要提醒学生将d、t、n与学过的有关字母进行区别,如d—b,d—p,t—f,n—m。笔画名称:“”叫左半圆。

    第二课时

    一、复习d、t、n、l的发音和写法。

    (1)自己练习读。

    (2)互相读。

    (2)指名读。

    (3)抽卡片读

    二、指导拼音

    1、教学声母d、t、n、l和单韵母拼读音节,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拼音方法反复练习,熟练拼音。

    2、教师以d—e→de为例,边示范拼读,边讲解拼音方法。

    3、学生反复练习拼音之后,教师出示音节da、di、du供学生巩固。

    4、教学n、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时,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分辨n、l与同一韵母拼读成音的细微差别。

    5、通过带调拼读,联系口语帮助学生分辨、记忆,如,n—ù→nù是发怒的“怒”,l—ù→lù是马路的“路”;n—ǚ→nǚ是女同学的“女”,l—ǚ→lǚ是旅游的“旅”。

    三、反复练习,总结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第三课时

    一、复习声母d、t、n、l和单韵母拼读音节

    二、书写指导

    1、讲清d、t、n、l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所占的位置。

    2、提醒学生将d、t、n与学过的有关字母进行区别,

    如d—b,d—p,t—f,n—m。笔画名称:“d”左边叫左半圆。

    三、认读字词,读儿歌

    1、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一匹马驮着袋大米在路上走,路边有大片土地。不知什么时候米袋漏了,小马没觉察,是小兔追上来告诉了他。

    2、带调拼读音节,读出词语,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字,知道路边的田地就是“土地”。

    3、巩固认读,用“大、土、地、马”口头组词,巩固记忆生字。

    4、把红色标出的音节读一读,再引导学生熟读儿歌,

    注意:

    课文中的儿歌,全文注音,第一次出现的本课所学的音节用红色标出。

    安排儿歌的目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把红色标出的音节读一读,再引导学生熟读儿歌,教师不必讲解,也不要求学生理解儿歌的内容。

    四、扩展活动

    1弊鲇蜗“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

    如,教师说“一个伞把”,学生接“t t t”;老师说“一根拐棍”,学生接“f f f”。

    2弊鲇蜗“看谁找得准,找得快”。

    听老师或同学读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摆成音节读一读。

    3逼炊料旅娴囊艚凇

    ná nǚ lù lǘ dǎ dú tǎ tù

    4弊鲇蜗“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和相应的音节卡片分发给10位学生,由拿音节卡片的同学一个一个寻找,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相应的生字卡片的同学答:“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人并排站在一起领读生字。

    五、表扬本课表现好的学生

    d t n l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声母“d t 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学会四个声母,会读,会写。

    教学难点

    区分“b”与“d”“f”与“t”两组声母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孩子们会听讲和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声母家族的四个朋友,你们还记得是谁吗?

    认读卡片“b p m f”。(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神通广大的人,你们看是谁呀?哪吒和孙悟空)

    讲故事:有一天,玉皇大帝派哪吒三太子去捉拿孙悟空,哪吒与孙悟空在一座大山上相遇,展开了激战,结果哪吒被孙悟空打败了。哪吒暗自吃惊,心里想,原来他的本领特别大。你们看,这四个字母已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今天我们再认识四个新的声母朋友,好吗?出示卡片“d t n l”。

    二、学习“dtnl”的音形

    (一)学习“d”的音形:

    看图了解大意,学习情境图及情境歌:悟空本领特(t)别大,天兵天将全不怕,打败哪(n)咤三太子,乐(l)得(d)悟空笑哈哈。猜出今天的4个声母。

    1、出示“d”的图

    (1)问:图上画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字母就像连到一起的钟座和笔筒。出示声母d

    (2)我们借助“我的”的“的”来学习“d”的音。读的时候要轻短些。

    (3)教师范读“d”,学生齐读“d”

    (4)教师强调:发d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突然放开,气流爆发而出,但冲出的气流较弱,自然发音。用手掌放到嘴前感受不到气流冲出。

    (5)学生再读体会

    2、学习“d”的形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d的形呀?

    (2)右手向上,左手叉腰,做出d的形状

    (3)编记忆字形的儿歌:左下半圆ddd,小马跑步ddd,反写6字ddd。

    3.与b进行区别:

    教儿歌:正6b,反6d,小马跑步ddd

    (二)学习“t”的音形

    1、学习“t”的音

    (1)出示“t”的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声母t就和“模特”的“特”声音很像。

    (2)借助“模特”的“特”记忆“t”的音

    (3)教师范读,强调发音要领:发音时和“d”大体一样,只是把手掌放到嘴前,有较强的气流冲出。

    (4)指名读,男女读,小组读,齐读。

    2、学习“t”的形

    (1)怎样记字母的形?引导学生自己看图发现。(小伞把儿ttt,时装模特ttt)

    (2)师讲:声母“t”容易与“f”混淆,怎样分辨呢?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想看吗?你们看,老师在白纸上用红色的粉笔写上一个“f”,写好“f”的白纸向上一翻,你们看变成了“t”。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记忆小儿歌:一根拐棍fff,伞把朝下ttt。

    (三)学习“n”的音形

    1、学习“n”的音

    (1)出示“n”的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声母n和“哪吒”的“哪”发音很像。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3)教师强调:发n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垂,开放鼻腔通道,气流从鼻腔出来,声带颤动。教师范读,指名读,让孩子注意看老师嘴型,分组读,齐读等多种读得方式。

    2、学习“n”的形

    (1)谁能编个儿歌记住n的字形呀?

    比较“m”与“n”:一个门洞nnn,二个门洞mmm

    (2)学生记忆儿歌:一扇大门nnn

    (四)学习“l”的音形

    1、学习“l”的音

    (1)出示“l”的图,提问:图上的小丑在干什么?他表演时多么快乐!

    “l”的发音和“乐”相似

    (2)借助“快乐”的“乐”记忆“l”的音

    (3)教师范读,强调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声带颤动。

    2、学习“l”的形

    (1)怎样记字母的形?学生自己看图

    (2)编儿歌:一根小棍 l l l

    三、指导书写

    d:两笔写成,第一笔半圆在中格写,要饱满。第二笔竖在上格中间偏上一些起笔,要写直,

    t:第一笔竖小弯起笔在第二条线上面四分之一处,第二笔横要短。

    n:两笔写成,占中格,第二笔左弯竖要弯好。

    l:一笔竖要直,从上格中间起笔。

    学生先描红,再在本上分别写两个。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d t n l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熟练认读声母“d t n l”,并学会拼读“d t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并初步练习直呼音节。

    教学重点: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拼读音节和直呼音节。

    课前准备:音节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声母朋友,你们还记得吗?

    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二、学习音节

    1、教学d与a e u拼读的音节

    (1)出示要拼读的音节

    (2)指名逐个试拼、直呼、教师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

    2、教学t与a e u拼读的音节

    (1)出示音节

    (2)指名试读、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是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3、教学n与a e i拼读的音节

    (1)出示音节

    (2)指名试读、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是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4、教学l与a e i拼读的音节

    (1)出示音节

    (2)指名试读、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是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拼读、指名逐个拼读、打乱顺序读

    2、“找朋友”的游戏:把音节卡片发到学生手里,教师读到哪个音节,拿到的学生就上台领读,教师与之握手,证明是教师的朋友。

    3、“开火车”读音节

    板书设计: 4、d t n l

    d—a—da t—a—ta

    d—e—de t—e—te

    d—u—du t—u—tu

    n—a—n l—a—la

    n—e—ne l—e—le

    n—i—ni l—i—li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声母“d t n l”,练习用“d t 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

    2、看图读带调音节。

    教学重点:

    练习用“d t 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看图读带调音节

    教学难点:

    练习用“d t 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看图读带调音节

    课前准备: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抽读字母卡片

    二、学习新课

    1、看图拼读带声调音节

    (1)看吹笛子图

    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出示 d—i—di 指名拼读

    拼读后练习直呼,出示 di 的四声,学生轻声自由练习读,指名读

    练习用 di 的四声组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听到的音节。如:低个子 汽笛 抵抗 土地等)

    (2)依次看其它图,教法同上

    2、将图和带调音节对应起来

    提问:闹钟在走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dida)

    小朋友在赶猪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le)

    小汽车的喇叭是怎样鸣叫的?(di)

    拖拉机行进时,会发出什么声音?(tu)

    引导学生连线。

    三、巩固练习

    1、打乱顺序读音节

    2、游戏:“找朋友”读音节

    【教学总结】

    教完d t n l,有很多孩子对于b和d的音形还不能正确区分开来,我就引用了孩子学习b时的新方法——手型表示字母,左拇指向上bbb,右拇指向下ddd,通过做手势得以正确区分,这样孩子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仅记住了他们的形状,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

    本节中n和l的发音也是个难点,我根据n和l在口腔中发音的独特方式进行一个小小的口腔模拟实验:假设右手是舌头,左手是口腔中的上腭,利用手的变化来模拟n和l发音时口腔里的状态,让孩子更直观地体会n和l发音时的不同,体会鼻音的特殊发音方式。发音有困难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也能慢慢体会出n、l的不同。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孩子的印象,让他们能做到通过“听”就能区分出n、l 。对于基础较差的孩子,我仍以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多进行模仿练习,我通过减慢发音速度让他们体会字母发音的口型以及发音的部位,让孩子学习、模仿发音方法。在教学音节时,采用对比的方法分辨n、l与同一韵母拼读成音的细微差别。最后通过带调拼读,让学生联系一下生活中语言环境,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新声母的体会。如,n—ù→nù是发怒的“怒”,l—ù→lù是马路的“路”;n—ǚ→nǚ是女同学的“女”,l—ǚ→lǚ是旅行的“旅”。当孩子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会读了,我和孩子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始终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需要时刻做出有效的引导、调控。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好动或特别内向的学生,还需多费苦心。

    【推荐!锦瑟语文教案1260字】相关推荐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三篇(精选)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

    推荐:英语教学工作计划及总结范文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本学期要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课程改革专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明确英语课程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