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认识时分教案八篇
  • 认识时分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9

    最新认识时分教案八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最新认识时分教案八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时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263页的例1、例2落第64页做一做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理解1时=60分。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学会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读写几时几分的时刻。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学生每人准备1个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大风车》节目画面。

    师: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你们最喜欢看的什么节目来了?有谁知道这节目是在下午什么时候播放?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出现时刻下午6:10,晚上7:00中央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有谁愿告诉老师你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电脑分别显示时刻)看来,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学习联系十分密切。而钟表可以告诉人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时间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脑出示一个钟面)

    (1)学生看书自学,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自主探索、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并填空。

    ①钟面上有针、针、针。

    ②钟面上有个数字,按从112顺时针方向排列(点击顺时针方向)。有

    个大格、个小格,并演示时针分针的走动方向。

    ③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走1圈是分。

    ④时针走1大格是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2、认识时、分

    (1)认识分

    ①观察分针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②体会1分有多长。学生分别做口算题、写生字、拍皮球、踢毽子、跳绳。老师计时。

    师:你用1分钟做些什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1分钟做的事。其实1分钟能干很多事情,老师让你们搜集资料的,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学生充分发言后,然后老师将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出示在屏幕上:银行点钞机每分钟点1500张人民币,汽车厂每分钟生产一辆汽车,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每分钟播180个字。

    师:1分钟很短,充分用好它却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2)认识时,知道时、分的联系

    师:时针是用来表示时的,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

    ①分针走1圈是60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师: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1时,板书1时。

    ②1时和60分有什么联系?随着孩子们的回答板书1时=60分。

    ③1时有多长

    一节课分,课间休息分,再加分就是1小时。

    (3)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比较各种动物每天睡眠时间的长短。(设计成动画形式,在屏幕上完成)

    3、时刻的读写

    (1)读写整时的

    ①让学生尝试说出下列钟面的时刻。(电脑出示)

    ②随着学生的回答,用读法、写法将时刻点击出来。

    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整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练习:学生在钟面上拨出7时、9时、12时、6时。

    (2)读写几时几分的(课件演示)

    ①从1:001:15,现在是1时还是1时多,为什么?(因为分针不在12上,)时针有什么变化?(先看时针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

    ②到底多多少分呢?(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格,算出多少分)

    ③老师拨出9时多,小组讨论:拨的是不是9时多?多多少?该怎么看?全班交流。

    ④说出下列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屏幕显示)主要练习几点差几分的和几点多几分的。

    ⑤师生共同归纳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⑥操作:老师报时,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有意练习几点多几分和几点差几分的

    三、巩固练习

    1、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老师带孩子们出去旅游,抵达目的地的时间显示在课件的钟面上,请小朋友们分别读写出来。

    2、游戏:小小邮递员

    动物王国里有许多的小动物,可它们的时间安排各有千秋,下面请小朋友们拿着手上的时间的写法卡片,投递到相应的小动物的时间的读法卡片的信箱里里。小朋友们,谁最最棒,出发吧。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小朋友们,回家用一张硬纸壳、水彩笔、两小张条形纸(时针、分针)、一个按扣作一个钟面模型。

    要求:钟面美观、数字清晰,时针、分针可以活动,形状、颜色、自己设计。。

    认识时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并注意0占位的问题。

    3.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会认读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知道1时=60分,会看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同桌两人一个)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会不会看时间?

    师:这是小明的一天。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指向

    师:你说的真清楚、准确。

    师: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走过了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

    师:小明在干什么?你知道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的?

    (时针在

    为什么指向3就是15分呢?

    (分针走了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还需要验证。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时间单位

    1、认识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同桌合作数一数

    1、钟面上有几大格?

    2、每大格有几小格?

    3、一共有几小格?

    生汇报: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师:说的`对吗?一起来验证。课件演示:12大格,一起伸出手指数一数。

    师:每大格有5小格,伸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数一数。一共有几小格?请你5个5个地个把这个电脑老师数一数。

    小结:通过发现和验证,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2、认识分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课件演示)

    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为什么?

    师:每大格有5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5小格就是5分钟。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钟?验证从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钟,我们可以用5分5分的方法数,走一圈是60分钟。

    3、认识时

    师:时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课件演示) 板书: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再来验证从1走到2 也是1小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你还能举例子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师:从,时针走半圈是6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小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走过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4、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师:再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走动起来的,你发现什么大秘密?

    (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几小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再来验证一下(重看课件)也就是说 板书:1时=60分

    师: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一节课是35分钟,加上一个大课间课的时间20分钟,再加做眼

    保健操的时间5分钟就是1小时。

    三、教学时刻的认识

    1、认时间

    师:大家想知道建设小学的上课作息时间吗?

    师:上课以开始我们遇到的问题,这个时间就是学生们早读开始的时间(黑板贴示:,你现在能肯定地告诉大家是什么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重点讲解)

    个别说(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

    同桌说(请你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你是怎么看的?)

    一起说(现在会说了吗?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师:(黑板贴示:,它们是什么时间?你怎么看的?

    生汇报:(

    师:用今天学的几时几分怎么说?为什么几时半,分要用30分来表示?

    (一圈是

    师:还有其他看法吗?

    (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指向

    师:这个时间你是怎么看的?谁还会说?

    (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

    小结: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怎么看几时几分?先看什么,再看什么?你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是几分,所以就是几时几分)

    2、写时间

    师:我们会读时间了,你会表示时间吗? 拿出练习纸试一试,把三个时间用以前学的两种方法表示出来。老师请写得快,书写又端正的同学到黑板上来写。生板演

    师:放下笔,眼睛看黑板,一起看一看她们写的对不对。8时15分中文表示法,是几时几分,就写成几时几分;电子表表示法,当中写个冒号,冒号左边表示几时,是几时就写几,冒号右边表示几分,用两个数字表示,是几分就写几。

    师:谁来当小老师说一说这个写的对不对?(

    师:这个中文表示就是把丢掉的0找回来,补上去。

    3、巩固练习

    师:下面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会看时间了钟表王国的嘟嘟要当导游带大家去数学游乐园玩一玩。赶快出发吧!(课件显示)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听从导游的时间安排不然次序会很混乱,人也容易走丢了。

    第一站:儿童乐园,到底是什么时候去呢?你怎么看的?

    9时5分电子表表示法9: 5对吗?分不满10,5前面先写0占位。

    第二站:百鸟园,什么时候去百鸟园呢?你怎么看?

    第三站:猴山,什么时候去猴山呢?时针走过了12了吗?在11和12之间,走过了11,就是11时多。再看分针,指向11,走了55小格,你怎么看出走了55小格?所以就是11时55分。再过5分钟,集合离开游乐园,是什么时间?为什么?

    4、拨时间

    师:刚才认识了那么多时间,下面我们动手拨一拨时间?老师报时间,学生上来拨:

    师:同桌合作拨一拨

    课件显示(以及同桌合作拨一拨的要求(教师资源网 wwW.722331.CoM)

    1、先拨时针,再拨分针。

    2、一人拨,另一人说怎么拨。

    3、拨完一起检查。

    4、轮流拨时间。

    同桌合作展示怎么拨的?(一人拨一人说)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看时间几时几分。看时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师:快下课了,你能估计一下我们下课的大约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认识时分教案【篇3】

    (一)认识钟面

    1、我说:请小朋友友们拿出自己的钟,先认真观察,然后告诉大家在钟面上你看到什么了?(同座位的可以讨论一下)当学生汇报时此时我结合课件进行演示。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钟面上有数字,那好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的学生会说:我发现有三根针,这时我明确告诉孩子:最短的这根针叫时针,稍长一点的叫分针,最长的这根针叫秒针,除此之外谁还有不同的发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钟面上有12个大格,那咱们一起来数一数,还有的会说:我发现大格里面还有小格,我对他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那么每个大格间有几个小格呢,我们的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钟面上数一数。在学生汇报时我适时的演示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钟面各部分的名称。

    第二个知识点:

    2、认识分

    (1)我对学生刚才的发现给予高度评价后,说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看看分针有什么变化?然后用课件演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分针走了一个小格,我说:对呀。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分钟,接着提问那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钟呢?用课件演示从12走到2是几分钟,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通过这样的训练为下一步认读时刻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那么1分钟到底有多长时间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请你用心的体会一下一分钟到底有多长?

    (3)我们刚才体会到了一分钟有多长,现在我们来看一看,1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情呢?我用电脑记时,学生分组活动,有的小组做口算题,有的小组写生字,有的小组拍皮球,有的小组踢毽子,等等,时间到让各组的同学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做了20到口算题,有的拍了45下球等等,总之各组的收获都不小,这时教师满副感慨的说,同学们我们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做了这么多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孩子。及时的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

    认识时分教案【篇4】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的内容时分秒。

    本单元在学生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先认识时、分,再学会看钟面上的几时几分,最后认识秒。本课教学内容是认识时、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上学前看钟的画面,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需要看钟表,又唤起学生对钟表的已有认识。继而教材分两个层次让学生认识时、分。先是认识时、分两个时间单位,通过观察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到认识“时”、“分”,初步建立1时、1分的观念。然后让学生拨钟面上的针,仔细观察,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时=60分。在“想想做做”环节,通过学生活动后联系生活实际亲身体验1分钟和1小时持续的时间,进一步建立1分钟和1小时的时间观念,丰富对时、分的感性认识。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学具操作,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新课程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练习,创设情境采用:

    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说学法:

    有效地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单位时、分。(板书课题)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模型。

    (2)引导观察钟面。

    小组边观察,边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3)观察填空。

    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这一环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切希望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通过动手拨一拨终于发现了1时=60分,而的生动演示,既验证了学生的发现,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1分钟脉搏跳 次左右;1分钟大约跳绳 下;小朋友1分钟大约写 个字,1分钟可以背诵 古诗。

    (2)谈话:刚才的一分钟已经过去了,还能再找回来吗?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呀!提问:你想说些什么?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看好时间,体会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可以引导这些题目:5分钟怎么拨?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学生思考,演示,填空。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满意吗?填写自我评价表。

    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间接性。

    认识时分教案【篇5】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构主义理论,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习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出发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认识时、分》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64页教学内容。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半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将为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打下基础,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猜一猜、画一画、拨一拨、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秒。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3)、在实际操作及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4、说教学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需要作以下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采用观察法、操作法、讲解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

    2、在学法指导上,通过迁移、指导、渗透、点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认识时分教案【篇6】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时、分、秒,第一节:时分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和重量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整钟点。地此基础上,教给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双语教学的特点,我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能正确用英语和汉语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学会英语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___。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激励学生学好英语。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时间观念、认识时和分两个时间单位,知道1时=60分。难点:准确用双语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时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以及双语教学的特点,这节课,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小组合作法、讲解示范法、动手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中国的猴王孙悟空Monky king,从来没有坐过飞机,他听说飞机比他飞得还快,他有些不服气。这不,他被邀请到美国的迪士尼乐园去玩,因为他不认识时间,只知道飞机是9时多起飞。可当他来到机场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Monky king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认识时间。同学们,你们愿意和孙悟空一起来认识时间吗?

    我用同学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孙悟空陪同学们一起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认识钟面、会拨指定的时刻,并会用英语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有一定的时间,钟面可以告诉我们时间。我出示三幅图画,请同学们说出图上这个同学的作息时间。学生对自己的起床、上学、睡觉时间比较熟悉,有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但有的同学不一定会看钟表,说出几时几分。因此,教学时,我从认识钟面开始,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一个大格里有多少小格。(出示大屏幕) 钟上有____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____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____个小格。

    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模型钟表看一看,数一数,合作完成这个题目。通过动手操作得出1小时=60分。

    孙悟空耽误了飞机,我们来看一看飞机是几点起飞的?出示9时5分,用英语怎么说?It’s nine 0 five、我再随意拨几个时刻,问同学们:What time is it?让同学们练习说一说,使学生不仅能用汉语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而且还能用英语准确表达。

    第三个环节:建立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观念。

    为了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我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一节课时间,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多少分就是1小时的计算,使1小时的持续时间与学生日常活动的时间体验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数自己的脉搏的次数感受1分钟的时间有多长。这样,把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书本知识和学生0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着教学例1和例2,学习时间的两种写法。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1时的写法,在:前写1表示“时”,在:后写00表示“分”。其它几个时刻都由同学们独立完成,互相之间检查订正,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对于发言好的同学,课上给与恰当的鼓励和表扬,very good , you really great, you are really intelligent。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做一做”的学习任务。

    第四个环节:扩展练习。

    1、Monky king终于坐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我们看看飞机是什么时候起飞的?出示钟面,请同学们读出这个时刻。当monky king来到美国,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了,他想问别人时间,可不会说英语,同学们,谁能教他用英语问时间?请出几名同学说:what time is it?应该怎样回答呢?出示钟面。It’s six、这样设计。既练习认读钟面上的时刻,又巩固了英语句型。

    2、肢体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利用游戏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既生动又有趣。我请同学扮演钟表,两只胳膊分别代表时针和分针,老师说一个时刻,同学们应用手臂表示出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钟面是拨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同,说出这个时刻你正在干什么。这个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锻炼拨钟的方法,准确认识时间,又把生活实际和学习联系起来,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4、出示一个难忘的时刻,请同学们读出这个钟面上的时刻。说明这个时刻是20xx年7月13日的10时08分,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这个时刻用英语怎么说?what time is it?it’s ten eight、我安排这样一个练习,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爱祖国的教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课。

    我向同学们提出: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回顾,总结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这种提法,符合新大纲的要求,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善于总结自己的收获。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和monky king一起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间,会读会认钟上的时刻,不仅能用汉语说出,还能用英语表达。教育学生不仅要遵守时间爱惜时间,还要学好英语。

    认识时分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时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在此之前的教材,学生没有接触过任何与时间有关的知识,但在生活中,学生已有大量的生活体验和实际的认知经验,对教材可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如何让即熟悉又陌生的内容在学生面前显得有生气?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并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讨论,利用多数学生的经验,互教互学,并在教学中,设计了体验活动,想来,这样的课必定不会以冷场收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2)学会看钟面,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学会记时间的两种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概括推理和创新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要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及进率,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

    (2)读写钟面指示的时刻

    2,教学难点:时分间进率及正确认读钟面上的几时几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老师很神秘的说:今天这节课先不学知识,咱们先来看动画片好吗?学生肯定会说:好。此时我播放课件《龟兔赛跑新传》让孩子们体会到兔子和乌龟虽然跑的路程不同,但是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样就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充满了期待可谓是一石三鸟。

    第二环节:学生研究体验与自主探索

    认识时分教案【篇8】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jk251.coM小编推荐

    [教案范本] 《时分的认识》教学思考(篇二)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案范本] 《时分的认识》教学思考(篇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念。新课标准中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半时、大约是几时、快几时等知识之后,进一步来认识钟表知识不是很难,所以在课上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让他们说出“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从而来引出本课的新知识—时分的认识。同时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空间,一开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还有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都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来获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的能力。

    2、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1时、1分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诀公式那样简单,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来感受1时和1分,通过静静地感受,体育活动,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来感受,效果不错。

    3、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思路时,对于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部分,放到小组合作中来解决,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与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有一部分学生表述的不够完整和准确,时间用的比较长,说明学生对认识时间感觉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因为一年级学习的认识时间只是大概的一个表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等,像这样的表述我们在生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册学习准确的认识时刻之后,学生经过生活中应用,肯定会逐渐的准确读出时刻。还有对于1分、1时究竟有多长的感受,在本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感受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1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感受的不够,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课下的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形成较准确的时间概念。

    认识圆锥教案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认识圆锥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认识圆锥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23—24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

    课前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知识点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

    教师示出圆锥体铅锤实物、圆锥型漏斗实物。

    指出这是圆锥体实物。

    同学们能指出生活中的圆锥体吗?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注意出现的圆锥体的镜头。同学们举手抢答出圆锥体物体。

    感受圆锥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认识近似圆锥实物和模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结论:

    圆锥体东西好像不多,只有铅锤,漏斗,沙堆,铅笔尖等。

    学生找出了:煤堆;粮堆;帐篷;削好了的铅笔尖;金字塔像,但不是圆锥;圆锥形凹槽。

    二、探究新知

    (一)圆锥的认识

    1、演示动画“圆锥的形成”

    (1)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

    (2)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是一个圆锥体。绕另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也是一个圆锥体。分别闪烁底面半径和高。

    2、教师提问:

    (1)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

    3、学习圆锥体。

    提问:

    (1)圆锥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锥的高?

    4、教师小结:

    (1)(演示动画“圆锥体的认识”)

    (2)测量圆锥的高。

    ①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②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点方法,关键解两个三角板的位置问题。

    教学圆锥体的特征:

    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学生回答圆柱特征。

    学生观察、触摸圆锥体模型,感受圆锥体有几个面。学生指出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学生讨论并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总结方法:用大小两个三角板,保证高与桌面垂直,标高线与垂直三角板垂直。还要注意减去没有刻度的0。5厘米。

    三、巩固反馈

    1.请你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2.请你说出圆锥的特征.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圆锥各部分名称.

    学生讨论后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圆锥体的特征

    学生总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认识圆锥教案 篇2

    1、列举,提出问题。

    老师为我们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体或近似圆锥体的图片,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同桌同学可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马路上的反光锥

    ......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的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1、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锥的顶点、侧面和底面。我们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无数条高。那么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圆锥的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利用自学所学到的`知识上来画一画黑板上这个圆锥的高。其他同学可以在答题纸上画出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是连接哪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篇。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一条)

    师追问:为什么只有一条?(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四、课堂练习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汇报结果)幻灯出示练习题。

    认识圆锥教案 篇3

    预设目标: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感悟圆锥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并能正确辨认圆锥图形。

    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全过程。

    3、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圆锥,并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教师:说一说图中哪些图形是圆柱?剩下的这些图形都不是圆柱,这种形状的物体你在哪见过?你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名称吗?

    鼓励学生思考,再请学生看看书中的名称后,揭示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圆锥,相互交流,关于圆锥,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圆锥有哪些特点?圆锥的高怎么表示?怎样量出圆锥的高?

    2、合作探究。同学们用桌上的工具材料,分组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3、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同学相互质疑。

    ⑴圆锥的特点:底面是个圆,上面是一个尖尖的点,侧面是一个曲面。

    质疑: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⑵圆锥的高:比较两个圆锥的高矮可以发现,圆锥的高是指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质疑: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那圆锥的高有几条?

    小结:圆锥的高是表示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的高只有一条,测量圆锥的高。

    三、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2、小结活动。

    按书上第191页的图样,用硬纸制作一个圆锥,并量出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总结。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有什么意见和问题?

    认识圆锥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认识圆锥教案 篇5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 —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你们会创造角 吗?请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看看用哪些方法可以创造出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3、一张长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深度的练习设计,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的形状,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今后,我们将会学习更多关于角的知识,在角的王国里探究更多的奥秘。回家以后,找一找家中的角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认识圆锥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4、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5、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你能根据测量圆柱高的启示,来测量圆锥的高吗?(小组尝试)

    请同学展示,测量圆锥的高的过程。

    师生总结: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阅读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转动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课堂练习

    利用课件,展示习题,指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与小学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

    认识圆锥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

    例2圆柱的侧面积

    例3圆柱的表面积

    例4圆柱的体积

    例5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资源:1、课件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1个曲面

    高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1个圆形

    侧面1个曲面

    高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是圆锥?为什么?

    2、练习二第1题。

    结合图形指出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二第1题。

    “连一连”。学生自主连线,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锥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份的名称,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的认识》这部份内容有: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圆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锥入手,概括中圆锥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认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2.教材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份名称。

    3.教材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前边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头脑中几何表象较丰富。在教学中,突出“观察、对比、操作、分析讨论,大胆探索,总结规律”的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策略及教学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通过网络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主动的教学情境中,集体讨论归纳出圆锥的特征。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首先和同学们玩个游戏:奇思妙想,想象一下把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高速旋转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

    出示:圆形、长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

    学生大胆猜测后,教师用准备好的教具演示。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圆锥。(板书课题)

    幼儿认识时钟教案八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筛选出这篇颇有价值的“幼儿认识时钟教案”祝大家阅读愉快,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击收藏按钮保存下来。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优秀的教案是提升教学品质的核心。

    幼儿认识时钟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一、引入并简单认识钟及其作用。

    1、引入并简单认识钟的种类及其作用。

    ⑵家里还有哪些钟?是什么形状的?

    ⑶钟有什么作用?

    (钟不停的走,告诉人们几点了,人们就按照时钟上的时间进行学习休息)

    2、简单认识钟面。

    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钟,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教师: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我们在看看数字,

    二、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教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摘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回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钟表)

    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三、认识整点。

    教师:那么分针和时针指的数字又表示几点呢?别急,老师来告诉你。看钟的时候,先看时针,在看分针。当时针正指着一个数字时,分针有正指着12时,就表示“几点了”边拨钟边和幼儿一起“一点钟,两点钟,三点钟……六点钟”

    拨钟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拨,顺时针的方向就是钟面上的数字从小到大的方向。

    四、请个别幼儿练习。

    五、全体练习。

    请幼儿按照一日生活时间表“早上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饭,下午4点放学,晚上9点睡觉”另外请小动物来检查。

    六、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1、讲游戏规则:老师扮演老狼,请小朋友来当小羊。老狼在前面问“小羊,小羊几点了?”老狼呢就双手拿着一个钟,然后拨的时间,,小羊一起说几点了。如果老狼拨到6点,那就要吃小羊了。

    2、请几名幼儿和老师先示范一次。

    活动目标: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引入并简单认识钟及其作用。

    1、引入并简单认识钟的种类及其作用。

    ⑵家里还有哪些钟?是什么形状的?

    ⑶钟有什么作用?

    (钟不停的走,告诉人们几点了,人们就按照时钟上的时间进行学习休息)

    2、简单认识钟面。

    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钟,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幼儿认识时钟教案 篇2

    导读: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必须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

    一、说教材

    《认识时钟》是幼儿园小班数学课程。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必须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是无直观形象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4: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时钟,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能叫出名称。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和操作能力,并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我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钟,让幼儿在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活动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四、说教学准备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幼儿人手一只钟,实物中一只。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以小兔离开家的时间点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实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二)基本部分

    在活动中我避免了“一言谈”和“自问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儿主动的观察,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1.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小朋友,看,钟面上有什么呀?”“这钟面上都有那些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排列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等,来引导幼儿初步的认识时钟。

    2.认识整点、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在本环节中,我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朋友们,谁能看出这三只小时钟上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让幼儿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能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到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3.看图拨时间

    请幼儿看几张图片,并以小兔的口吻提出:“小兔子要来考考小朋友,看谁把刚才的知识学会了。”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后运用图片上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并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活动渗入到常规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结束部分:

    此次活动是以游戏:“小羊,小羊几点钟?”结尾的。幼儿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来加深对时钟的认识。游戏规则是由老师扮演老狼,小朋友扮演小羊,老师摆出时间问小朋友:“小羊小羊几点钟?”小朋友要马上回答出来,当老师问到6点钟的时候,小羊得马上跑回家,否则将被老狼吃掉。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幼儿认识时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钟,知道时钟的基本用途,

    2、感知时间,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小朋友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时钟、写字本、积木、图书、画纸、铅笔、水彩笔等。

    我们一起来玩“和时间赛跑”的游戏。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在这一分钟 里,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做什么事,时间到了就停下,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事情多。

    (1)幼儿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2)小结:小朋友都说一分钟太短,老师在这一分钟里可做了许多事情:回答了天天问题,给如如拿了一张纸,观察了所有小朋友的活动,看到有人在争吵,然后找了把椅子坐下来。我们再玩一次,看看这一次我们在一分钟里能做多少事情4、幼儿再次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学会了看时钟;知道一分钟很短,但我们加快速度也能做许多事情;知道时间过去就回不来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幼儿认识时钟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活动准备

    教具大时钟一只,情景图一张。

    学具第一、二组:“看图画指针”材料:材料纸作业单、笔各若干。

    第三、四组:“看图拨指针”材料:卡片、小模型钟各若干,幼儿用书画面34。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初步用过铁书钉。

    第五、六组:“做钟面”材料,钟面底板(图一),时针、分针(图二)、铁书钉各若干。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认识时钟,知道时钟名称及用途。

    (教师出示时钟)“这是什么?…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时钟的?”“时钟有什么用途?”(使幼儿知道:时钟能告诉我们时间,它和人们关系密切)

    (2)观察认识钟面。

    (教师手指钟面)“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仔细看,钟面上两根针一样长吗?”(使幼儿知道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3)认识整点、半点,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

    ①教师将两指针都拨到12上。“时针和分针都在12上,这就表示12点,看,它们在走,是怎样走的?”教师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它们都是朝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初步感知这就是一小时。“谁会拨九点钟?”教师报时间,幼儿演示拨指针,引导多数幼儿检查,帮助幼儿理解整点的意义。

    ②认识半点。方法同上。

    (4)学习“看图画指针”活动,巩固对钟点的认识。

    教师出示幼儿生活情景图。“你几点上?”“谁会在这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表示八点钟?”“他画的是八点钟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检查,初步掌握“看图画指针”的方法及名称。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看图画指针。

    “请小朋友仔细看每幅画面的内容,想想做这件事的时间,再在钟面上画出指针表示时间。”

    第三、四组,看图拨指针。

    “进行这组活动的小朋友先取一张卡片,再取一只钟,看清楚卡片上每幅画面内容,拨指针表示X点钟,边拨边讲:X点钟我XXXX。”

    第五、六组,“做钟面”。

    “请小朋友先在钟面的每一圆点上写上数字,再用铁书钉把指针和钟面装在一起,钟面做好后,可以自己报时间自己拨钟点。”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教师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情绪,使每个幼儿能较主动地参加操作活动。

    (2)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因材施教。

    3、活动评价。

    (1)请1~2名进行“看图画指针”活动的幼儿,口述作业单,师生共同评价,以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整点、半点的正确认识。

    (2)鼓励幼儿多参与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的能力。

    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可向幼儿介绍多种钟、表及其国内外有关钟表的趣闻,丰富幼儿的知识。

    2、在日常生活或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时间,5点钟到了,下班了……

    3、教室可设置时钟以及请家长配合提醒幼儿按作息时间活动如起床、进餐等,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幼儿认识时钟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六、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幼儿认识时钟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认识时钟。

    2、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时间,并区分整点和半点。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时钟?

    1、开始时老师先唱一首时钟歌,听一听时钟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时钟模型,看,我们认识它吗?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二、 认识时钟

    1、 认识钟面,看时钟上面有什么?

    有1—12个数字,两颗针,长针和短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这两颗针都是顺时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

    2、 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指着1点、9点、12点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的针。

    3、 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点半。(指着1点半、9点半、12点半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半的针。

    4,幼儿都到钟面上进行练习,试着拨针认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幼儿认识时钟教案 篇7

    导读: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

    一、分析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3: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为:

    1、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我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钟,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活动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四.教学准备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幼儿人手一只钟,实物中一只。

    五.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二)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以小兔开了家钟表点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食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三)基本部分

    在活动中我避免了一言谈和自问自答,注重幼儿主动的观察,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1.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

    2.认识整点、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在本环节中,我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让幼儿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到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3.看图拨时间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请幼儿看几张照片,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常规习惯的培养。

    (四)结束部分:评聪明娃娃

    在每组中评出一个聪明娃娃,再到户外跳舞祝贺他们,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六.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可向幼儿叫介绍多种钟、表及国内外有关钟表趣闻,丰富幼儿的知识。

    2.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游戏时间,5点种到了,下班了

    3.教室可设置时钟,以及请家长配合提醒幼儿按作息时间活动,如:起床、进餐等,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幼儿认识时钟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丰富对钟面结构的认识,了解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2.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懂得时钟、时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有守时的意识。

    3.在拨钟的过程中,知道关于整点的知识。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时钟模型人手一份,实物钟,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出生活所需。

    师:孩子们,现在几点了?生活中有什么方法知道准确的时间?

    二、了解钟面结构。

    1.播放课件,追忆钟面结构。

    呈现一个大圆(ppt1)。

    师:这是时钟吗?追问:让这个大圆变成时钟的钟面需要添加什么?

    (1)数字。

    师:你知道钟面上有哪些数字?这样排对吗?(数字打乱排)(ppt2)

    你平时看到的钟面是怎样的?

    总结:原来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字,12在最上面,然后从1、2、3、4一直到12围成一个圆。(ppt3)

    (2)针。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ppt4)(时针、分针、秒针)

    师:细细长长的是分针,短短粗粗的是时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师:看看分针和时针有什么不一样?(ppt5)

    2.观看实物钟,发现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师:现在我要让分针和时针动起来,仔细观察,它们之间会有什么秘密呢!(老师拨钟)

    小结:哥哥长,弟弟短,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三、认识整点。

    1.学会看整点。

    师:时钟可以告诉人们几点可以做什么事情,看,这是老师一天的生活图片。(ppt6)

    早上我几点起床?几点上班?中午几点吃午饭?晚上几点睡觉?(ppt7)

    这些都是整点钟,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ppt8)

    总结:时针分针真有趣,整点时分针都是对着12,时针对着几就是几点整。如果分针对着12,时针对着8就是几点整?

    2.学会拨整点。

    师:小朋友,你知道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吗?(ppt9)早上你是几点起床的?请你拨一个整点钟,要沿着数字1开始拨哦!你是怎么知道这是7点的?他是几点起床的?(6点)

    (ppt10)请拨一拨你晚上睡觉的时间。你是几点睡觉的?你呢?

    总结: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但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时间。

    四、游戏巩固:《老狼老狼几点钟》。

    (ppt11)现在是什么时间了?(游戏时间)是的,游戏时间到了,我们来玩游戏吧!今天玩《老狼老狼几点钟》好不好?老师做老狼,你们做小羊,老狼说时间,小羊快速拨一拨,拨好后定住,拨错的小羊则要被老狼抓走哦!明白吗?

    游戏2-3遍后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指南》明确提到:我们要观察孩子的需要,解读幼儿,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我们关注的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从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幼儿做事拖拉,时间观念淡薄,同时,我们与家长沟通中也发现这些问题,我想这也是城里和乡下孩子共性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幼儿的时间和责任意识,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下乡。

    我发现《指南》在各领域的教育建议中,都非常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渗透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生活的同时实现学习和发展,本次活动除了对时钟结构及运转规律的充分感知后,我更注重目标2的制定与落实。

    通过《指南》的学习,在准备过程中也有很大的改变,以往我们一般通过集中活动之后,再让幼儿在分区活动中继续玩、继续巩固。这种方式我们一线老师都会发现幼儿的兴趣不长久,甚至老师精心准备的材料得不到孩子们的喜欢。现在,我们是大胆在活动之前与幼儿一起收集自己的小闹钟并投放下去,这些形状各异又是自己喜欢和熟悉的闹钟能吸引幼儿充分去感知,自己去发现其中的特征或相互的关系,从中我们观察到幼儿已收集到哪些有益的经验或需要,我们就有针对性帮助幼儿梳理,渐渐地幼儿就学会怎么去观察和怎么去解决问题,突出他们的主动性。活动课件的图片,采用他们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活动环节照片,这些是他们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熟悉的画面,所以,幼儿互动得非常好,能准确表述时间与生活环节之间的联系,。

    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思路,我是先让幼儿充分观察和感知后,幼儿发现问题,然后我们老师帮助梳理的这么一个理念。在活动引入的设计,我注意到自然、有效的方式进行。以一种很自然的生活对话,引出时钟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抛给幼儿的是简单的“时钟有是什么用?”幼儿可能会出现一时的不解,引发不了幼儿的兴趣,换成通俗易懂的提问,不仅拉近了幼儿,也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他们就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不要老师过多的语言解释。

    感性经验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幼儿有了这些感性的经验后,我就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游戏的方式认识时钟的结构和运转规律,如:找相同、比赛跑等等。紧紧抓住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联系时钟的.整点,建立时间概念,突出活动的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促使幼儿获得数学的思维方式。

    对时钟结构的认识幼儿还很兴趣,如:在“找相同”的环节中,每个时钟的分针、时针、秒针的运转规律是一样的等等,还需要他们继续观察、发现。时间的概念会在幼儿的不断操作和生活体验中得到理解,更希望幼儿通过这些活动能学会看点钟做事情,做到上学不迟到,做事不拖拉,做一个守时好孩子。

    [热搜教案] 《时分秒》教学思考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热搜教案] 《时分秒》教学思考》,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在电视上看过火箭发射卫星吗?发射前要怎样?

    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2.学习1分=60秒。

    教师演示钟表模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学生演示学具,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六十下,即六十秒,也就是一分钟。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同学们自己数自己的脉搏。

    教师出口算题30个题,看学生能做多少。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大家回去在生活中好好地验证一下时间,也可以请亲戚朋友帮忙。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由于“时分秒”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四是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在电视上看过火箭发射卫星吗?发射前要怎样?

    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2.学习1分=60秒。

    教师演示钟表模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学生演示学具,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六十下,即六十秒,也就是一分钟。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同学们自己数自己的脉搏。

    教师出口算题30个题,看学生能做多少。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大家回去在生活中好好地验证一下时间,也可以请亲戚朋友帮忙。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由于“时分秒”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四是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

    最新教案: 《认识钟表》教案模板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最新教案: 《认识钟表》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钟表;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知道时间的两种书写形式。

    2.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懂得遵守、珍惜时间,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教、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具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钟表?(指名回答。)

    钟表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认识钟面

    (课件出示一个完整的钟面。)独立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指名汇报:(有数字、有大格、有指针。)

    指名指出分针和时针。

    小组讨论: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

    小组代表汇报。

    2.观察指针走动方向

    同学们,现在老师让钟表的指针转起来。(课件出示。)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指针是怎样转动的吗?

    3.认识整时

    (课件:指针停止转动)问:现在是几时?

    (贴钟面1)现在是几时?分针指几?时针指几?

    (贴钟面2、3)现在是几时?你怎么看出的?

    (小组讨论。)观察这些时刻的分针、时针,你发现了什么?

    4.写时间

    (指3时)现在是几时?板书:3时

    还可以怎样写?板书:3:00

    学生独立写钟面2和钟面3的时间。

    展示评价。

    三、巩固应用

    1.区分两个时刻(课件出示):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怎样区分?

    2.小明的一天:

    (课件出示图一)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看书第92页的图,你能选择一幅或几幅图说一说吗?

    请你把时间写在书上。(订正)

    3.请学生表演小品:(刷牙洗脸)学生猜一猜并拨出时刻。

    4.(机动)找朋友。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认识水果的英语教案(范例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水果》英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水果的英语教案 篇1

    Ⅰ活动目标(TeachingAim)

    1(a)能听懂、会说apple,banana,pear.

    (b)当看到卡片时幼儿能认读单词apple,banana,pear.

    2教学难点:apple,banana,pear的正确发音。

    Ⅱ活动准备(TeachingAids)

    1教具准备:ards,教师自制教具。

    2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水果有所了解。

    Ⅲ活动过程

    Step1Greetings(问候)

    教师和孩子相互问候。

    T:Hello,Kids.S:Hello,Nancy.

    T:Ho:

    pear,pear,pearpear,pear,pearanana,banana.

    1教师根据《TwoTigers》的调把单词编成歌

    2教师先边唱边做动作

    3教幼儿唱这首歌

    4一起唱

    Step7Goodbye(再见)

    1师生相互告别

    T:Goodbye,Kids.

    S:Goodbye,Nancy.

    认识水果的英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新单词:chocolate;icecream;salad;学会新句子“I like eating……”

    2、能用心新学会的英文单词表达自己喜欢的食物。

    3、能自信、愉快的使用英文。

    【活动准备】

    1、巧克力、冰淇淋和水果沙拉的图片。

    2、巧克力一枚、冰淇淋一支。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入话题:“孩子们,夏天到了,你们最喜欢,最经常吃的零食是什么呀?”引导孩子将话题带到今天所学的新单词中。

    2、教师继续引入:“那我们那么爱吃冰淇淋,那我们要用英文怎么表达呢?今天让我们学习一下新的英文单词吧。”

    3、教师出示冰淇淋图片,师范发音:icecream;请小朋友跟读。教师多师范几次,注意观察孩子发音的饱满型和嘴型,尽早发现孩子的错误以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有针对性的练习。

    4、教师拿出巧克力,请孩子嗅一嗅巧克力的香气,加深单词与实物之间的`联系。接着师范巧克力发音。

    5、拿出沙拉图片,介绍沙拉是西方国家的一种食物,简单介绍一下,让孩子建立起联系和兴趣,知道沙拉的来历和背景。接着示范发音。

    6、教师接着让孩子猜想:那我们学习了这些食物的单词,但是“我爱吃冰淇淋,我爱吃巧克力”,这用英文怎么说呢?接着教师可在孩子的猜测中让孩子学习“I like eating”句型。

    7、将孩子分成几组,例如喜欢巧克力的一组,然后请每组比赛谁的英文念得最大声,最标准。

    认识水果的英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于英语的兴趣,让幼儿乐意参与英语活动。

    2、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幼儿了解几种水果的英文名称。

    3、鼓励幼儿能模仿教师说英语。

    【活动准备】

    盒子和不透明小袋子一个,苹果、梨、橘子、香蕉的实物及图片各若干,一幅画有一棵大树的画,刀、碟子、餐纸,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eyes ears mouth and nose》

    教师与幼儿边唱边做动作,以达到课前的热身准备。

    2、学习水果单词。

    (1)apple。

    教师把已装有苹果的盒子神秘的拿到幼儿面前,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C:盒子

    引导幼儿说出Yes或No)

    敲盒子)

    作举手状,并引导幼儿说出

    当幼儿拿出苹果之后,教师:Oh(惊喜的),

    C:苹果

    教师要抑扬顿挫的反复读)。read after me, apple。(幼儿跟读)

    (2)pear

    教师用已切好的雪梨给幼儿尝,并让他们猜出是什么东西。

    教师:Hum!(作吃的动作)

    然后分给幼儿吃:Eat it!

    接着问幼儿:What’s this?(梨)

    教师:Yes,pear ! read after me, pear。 (幼儿跟读)

    (3)

    教师用餐巾纸把橘子包起来,然后示范闻一闻,再拿到幼儿面前给他们也闻一闻,并让他们猜猜是什么东西。(作闻的动作)

    然后拿到幼儿面前:

    接着问幼儿:

    C:橘子

    教师也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反复读,让幼儿跟读)。

    (3)

    教师把香蕉装在一个不透明口袋里,然后示范摸一摸,再请一名幼儿上来摸一摸,并请他猜猜是什么东西。

    C:香蕉。

    请幼儿拿出水果。

    T:(惊喜)Yes,banana。(教师也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反复读,让幼儿跟读)

    3、复习巩固

    (电脑出示一个会变魔术的小丑)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一位客人,大家看是谁呀?

    瞧他的.手里有一根会变出东西的魔术棒,这根魔术棒可厉害啦,今天它要用这根魔术棒变出许多好吃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跟魔术师一起来变。一起喊one,two,three变变变。

    (1)变出苹果并提问:

    T: What’s this ?

    S:It’s an apple 。

    T:Very good!

    (小朋友可真棒,现在魔术师就把这个苹果送给你们)

    (2)变出橘子并提出问题。

    T:Wha’s this ?

    S:It’s an orange。

    T:Read after me ,orange, orange。

    (3)现在请小朋友再看看魔术师还能变出什么?(梨子)

    T:What’s this?

    S:It’s a pear。

    T:pear,pear,pear。

    (4)变出香蕉并提问。

    T:What’s this ?

    T:banana,

    4、摘果游戏。

    第一步:先把水果图片贴到大树上,让幼儿去摘自己想要的水果(可先请配班老师做示范。教师说I like orange,配班教师摘橘子;教师说I like apple,配班教师摘苹果,然后请个别幼儿上来摘,摘到的就送给他作为奖励。并说:

    第二步:教师再贴一些图片,让全体幼儿参与活动去摘水果,然后坐到位子上。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辨认。

    (拿apple 的小朋友站起来跳一下)

    (拿 pear的小朋友站起来跳一下)

    (拿 orange的小朋友站起来跳一下)

    (拿 banana的小朋友站起来跳一下)

    5、品尝水果:

    魔术师今天真开心和这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这么多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品尝水果。

    教师可先做示范:拿一片橘子放入口中:Hmm!Sweet!

    (继续引导二说出 Yes)

    接着教师发水果让幼儿品尝。(拿到幼儿面前时一定要鼓励幼儿大声说出“I like apples/pears/oranges/bananas”,方可给他。人数太多可请配班老师帮忙。)

    6、结束。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good bye to you》,幼儿边表演边唱。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由于大部分幼儿在小班时没有英语基础,所以进入中班后在英语活动中,实行全英文教育有一定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还需中英相结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一定要夸张,语音语调要抑扬顿挫,从而才能吸引幼儿。

    (3)在活动中,千万不要忽略胆怯、内向的幼儿,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和鼓励。

    认识水果的英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复习五种水果单词:apple orange pear banana pomelo

    2、进一步学习句型:I like……

    3、巩固幼儿对秋天几种水果的认识,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开口表达。

    4、幼儿能够融入到英语游戏之中,并能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到英语活动之中。

    5、幼儿能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五种水果及其水果卡片若干,篮子一个,小猴手偶一个。

    环境创设

    结合室外墙面秋天的主题,在“树”上贴上各种水果图片

    在活动室地面上画五个大水果

    将实物水果洗净,在活动室一角布置成水果店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注意纠正幼儿单词的发音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用I like……表达自己喜欢的.水果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偶,引入活动。

    “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Look!Whoscoming?”(幼:小猴)

    小猴:“我有一片很大的果园,现在果子都成熟了。我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摘水果。Can you help me?”

    二、摘水果(带幼儿到“果园”)

    1、小朋友摘水果。

    “Look,There are many fruits.Please pluck them.”

    2、收水果(onebyone)

    “Now,pleasegivemeyourfruit.”

    老师边收水果边问:“Whatsit?”(幼儿必须说出水果名字老师纠正幼儿发音)

    3、小结:有这么多水果,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apple……

    三、Games:I like……

    “Look!There are many fruits on the floor.what do you like?”引导幼儿用I like……句型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单词。

    玩法:幼儿找自己喜欢的水果,说出水果的名称,并说Ilike……

    例:apple apple,I like apples.说完幼儿跳进水果图形。

    四、取水果。

    “Oh,Im weary.please have a rest.”与幼儿休息。

    “水果店主”:“Who wants it?Who wants it?……”

    老师走过去:(示范)“I like apple.”买得一个苹果。

    玩法:幼儿必须说出“I like……”,否则买不到水果。

    五、吃水果。教师个别描述,鼓励幼儿用“I like……”句型进行交流;活动自然结束!

    认识水果的英语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是小班上学期的英语活动,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英语是个新鲜事物,他们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英语单词、律动、儿歌……认识新的英语单词是他们值得骄傲的事情之一。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水果名称,愿意模仿和学说单词“apple”、“banana”、“pear”、“orange”。

    2、初步理解句子“I like apples”。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读单词“apple”、“banana”、“pear”、“orange”。

    难点:理解句型I like…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挂图、大小单词卡、点读笔;水果(苹果、香蕉、梨、橘子)、布袋。

    环境准备:将装有4种水果的小单词卡分别放在幼儿椅子下。

    活动过程

    一、Warming-up(热身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歌曲Hello,并相互问好。

    二、Presentation(内容呈现)

    1、教师拿出装有水果的'布袋,让幼儿伸手到布袋里摸一摸,再闻一闻,猜猜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2、请幼儿将水果从布袋里拿出来,教师用英语逐一介绍“Apple,apple,It’s an apple.”

    其他水果方法同上。

    3、教师出示挂图,用点读笔点读挂图上的单词,引导幼儿跟读。

    三、Practice(活动操练)

    游戏:大声小声

    1、教师分别出示“apple”“banana”的大单词字卡,教师小声读,幼儿大声跟读;教师大声读,幼儿则小声读。

    2、教师出示“pear”、“orange”的大单词字卡,教师从下往上举,教读声音由小到大,幼儿跟读声音也由小到大,反之,教师从上到下举时,声音由大到小,最后到没声。

    四、Production(创造巩固)

    1、游戏:教师出示“banana”大单词字卡,说出句型“I like banana”,请拿到“banana”小单词卡的幼儿把字卡举起,并将其放入贴有”banana”小单词卡的篮子内。

    “apple”、“pear”、“orange”的方法同上。

    2、师幼道别

    师幼同唱《Goodbye song 》。

    五、活动结束

    认识水果的英语教案 篇6

    一、 活动目的:

    1、 通过在游戏中复习学过的单词,如:apple 、 pear 、 orange 、 banana 、等等。

    2、 学习新单词:“strawberry”(草莓)、“cherry”(樱桃)。

    3、 初步运用“What's this?”“It's a/an┉┉ ”的句型。

    二、 活动准备:

    准备各种水果(图片)、水果头饰、

    录音机、磁带

    三、 活动过程:

    1、老师以“魔术师”的身份边出示蛋糕边唱生日歌来激发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

    “Happy Brithday to you ┉┉ 大家好,我是魔术师,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带来了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来送给大家,请大家和我一起过生日,好吗?

    2、 出示魔术棒,玩变魔术游戏,复习巩固学过的水果单词。

    “小朋友看这是一根魔术棒,这根魔术棒可厉害啦,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用这根变出好吃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跟魔术师一起来变。

    要求:a、跟魔术师一起变的时候要轻轻地走,不要大声说话。

    b、不要挤来挤去。

    (1) 变出水果并提问:

    T: What's this ?

    S:It's an apple 。

    T;Very good!apple apple It's an apple 。

    (小朋友可真棒,现在魔术师就把这个苹果送给你们)

    (2) 变出橘子并提出问题。

    T:What's this ?

    S:It's an orange。

    T:Read after me ,orange orange。

    (3) 现在请小朋友再看看魔术师还能变出什么?(梨子)

    T:What's this?

    S:It's a pear。

    T:pear,pear,pear。

    pig

    大班英语教学What’s this ?

    认识水果的英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生词pear banana.

    听懂指令并且执行指令Take a pear/banana.

    通过听英语短句增强语感。

    4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语言。

    活动准备

    木偶

    单词卡片pear banana

    许多孩子涂色制作的pear banana的小卡片

    画一棵果树一面贴pear一面贴banana

    活动过程

    1、通过TPR活动消除孩子的紧张感,自然地进入活动状态

    kiss 教师和木偶用动作表示kiss,然后木偶和所有的孩子kiss一下,并要求孩子说kiss

    shake 教师带领所有的孩子做滑稽的动作shake。

    hop 教师带领孩子愉快地hop 。

    教师一边做立正的动作一边说stop,边说 sit down, please.边带头坐上位,用手势指导孩子坐下。

    2、新词 pear banana和指令Take a pear/banana

    通过木偶与教师与孩子做“找一找的游戏”、“打枪游戏”、学习新词 pear banana。

    小木偶拿出一个梨子同时教师变声说pear。请孩子们集体说pear。

    游戏:找一找Finding

    教师把pear藏在身后面,做找pear的样子。然后教师用手指在头边指一指画小圈,做动脑筋的样子。最后教师连喊三声pear pear pear,教师再把pear从身后高兴地举在头顶上。教师再把梨子藏在身后,把一只手放在嘴边一边不出声地用嘴唇说pear pear pear引导孩子读唇学说pear pear pear。教师走到孩子们面前玩1-2遍游戏。孩子说对了则拿出梨子和孩子逗着玩一下。

    同样的方法学习banana。

    打枪游戏Shooting:将pear banana的卡片分别从身后突然出示教师引导孩子“叭”地打一枪然后说出这个词。

    通过木偶与教师有趣的对话使孩子听懂指令并且执行指令Take a pear/banana.

    (出示一面是pear的水果树。)教师一边指着树上的pear一边对木偶说:Take a pear.木偶拿一个梨子给教师。教师说:Thank you. 教师请个别孩子按指令做。最后请几个孩子同时边说边做。

    (出示一面是banana的水果树。)教师指着banana用一边做拿的动作一边发出指令Take a banana。引导孩子能灵活地听懂指令并执行指令。

    增加难度游戏:

    将梨子和香蕉混着放在一起,孩子按指令Take a pear/banana.正确地拿取。

    孩子听指令先做一种动作再拿取水果。教师先示范,再对个别孩子边指导边游戏。

    T: Kiss, take a pear.

    T: Shake, take a banana.

    T: Hop, take a pear.

    3、游戏:吃水果Eating pear

    孩子在教师带领下围成圆圈和教师一起说pear pear pear/ banana banana banana,听到教师说Take a pear/banana.,就一起向圆圈中间模仿拿了一个pear/ banana吃起来。教师说Yummy.孩子们摸着肚子组成圆圈继续游戏2-3次。

    重点难点

    在教孩子学习单词一类的内容时,不能简单重复地练习,而要通过多样化的游戏帮助孩子不疲劳地、饶有兴趣地进行巩固学习。打枪游戏虽然简单但是其中“叭”的一声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会兴高采烈地举起小,不厌其烦地叭叭叭打枪,教师正好抓住时机让孩子愉快地说出新学的单词pear banana。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醒孩子打枪后说单词。

    孩子喜欢做动作,尤其是滑稽可笑的动作。活动中在孩子初步掌握执行指令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先做有趣的动作然后再拿取水果。这激发了孩子的好动的天性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这一环节中一开始教师适当地降低难度边说边用肢体语言帮助孩子完成做动作的要求,在孩子们玩得较熟练的情况下再鼓励他们独立完成。

    “游戏吃水果”的目的除了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深化外,还有一层作用就是让孩子感到学英语好玩、简单、有趣,所以游戏设计得易于操作孩子一下就掌握了要求。

    细节动作溶于各个游戏环节中如用梨子卡片和孩子逗着玩一下,可以消除一些孩子的紧张情绪。

    认识水果的英语教案 篇8

    教学准备:

    两张桌上准备有苹果,芒果,桃子,葡萄,荔枝等水果,两盆水,布袋一个,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盆,水盆上有水位线),各种水果小图片若干,糨糊

    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 up 热身活动

    孩子一起作一个follow me(跟我做) 的小儿歌

    STEP 2 think and guess 想一想,猜一猜

    1. 出示魔法袋,复习水果名称;

    2. 玩游戏Which is missing?

    3. 变出一杯水,新授单词water

    STEP 3 new learning 学一学

    假装不小心将一水果掉进水里,吸引孩子观察水中水果的状态,教授对应的一词组;再选择相反状态的水果,教授另一词组.利用身体语言帮助孩子记忆on/below the water

    STEP 4 try and play 试一试,玩一玩

    出示记录卡,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水果做实验,观察结果

    要求: 1.每个孩子至多拿两种水果,并要观察完一种后,立即用相应水果图片在记录卡上标识

    2.教师在孩子观察时引导,在孩子标识过程中询问,按能力分层引导孩子说英语.(有的只用说on/below,有的可以说词组,个别孩子可以尝试说句子)

    STEP 5 play time 游戏时间

    播放音乐,frog baby 跟着妈妈学本领,音乐停,则动作停,根据所处位置来复习词组。

    STEP 6 Yummy,Yummy!好吃的水果

    设计意图:

    进入“夏天”主题,“水”和“夏日水果”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但从单项上去设计英语活动,可挖掘的内容较少。如何将两个兴趣点结合起来,又能把英语活动渗透到主题课程中去,为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尝试将英语活动与主题活动融合在一起。

    教学内容:

    1.words-water, on, below

    2.phrases-on the water/below the water

    3.sentence- is on/below the water.(对孩子不作要求,教师用语)

    教学目标:

    1. 听懂教师用语,在游戏活动中理解,学习一组反义词组on/below the water

    2. 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 感受品尝夏日水果的快乐。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54446.html

    【最新认识时分教案八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