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2024浮力教案十一篇
  • 浮力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29

    2024浮力教案十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2024浮力教案十一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浮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第五节浮力)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设计说明:用一个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对比,对浮力较实际的探究,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板书:2.大小F浮=G-F)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游戏: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教案 篇2

    5、沉与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物体沉浮的假设,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组织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1.教师:①两个质地不同的球(金属球小而重、塑料球大而轻)②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等

    2.①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②大小相同重量不同、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各一组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出示两个球(金属球:空心,大而轻;塑料球:实心,小而重):如果老师把这两个球同时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2)学生猜测,说明理由。

    (3)学生观察:发现与自己的猜测不符,激发兴趣,引入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初步感知沉浮

    1.教师出示各种材料(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分组实验验证沉浮情况。

    2.学生反馈、研讨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教师小结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从对铁盖沉浮情况的观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从对小纸片的观察中得出正确判断沉浮的标准。)

    3.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出示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

    (2)观察这些物体并推测,哪些物体可能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在水底,分成两堆。

    (3)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会提出根据物体的轻重来判断这些物体的沉浮,因为在学生的经验中,总是轻的浮而重的沉。)(4)验证:教师演示验证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在验证和学生的猜测之间出现了矛盾,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思考。)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因素

    (1)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体积的大小进行排列,再用验证记录出沉浮。

    想一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吗?

    (2)重新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轻重的顺序排列,同样验证记录出沉浮

    想一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吗?

    (3)出示第二组实验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先观察这组材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推测一下,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再放在水中检验自己的推测。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吗?

    (4)出示第二组实验材料(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用同样的方法推测、验证它们的沉浮。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吗?

    (5)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相同轻重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四、拓展延伸,促进内化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是有关系的,那么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是否也有关系呢?你还想研究那哪些问题?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具准备:

    1、学生:小玻璃瓶、浮标、水槽、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橡筋、小潜艇、笔帽、矿泉水瓶、易拉罐、吸管、抹布等。

    2、教师:CAI课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型: 科学探究实验课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CAI课件──潜水艇在水中游弋。

    2、学生观察。

    3、提问:你们看到什么?

    4、学生讨论并交流(描述潜水艇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经过)。

    5、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下沉和上浮的办法:

    1、活动①:探究改变三个玻璃瓶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1)请同学们打开1号袋,将三个玻璃瓶分别放入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2)学生描述玻璃瓶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飘浮在水中;玻璃瓶中的水,有的多,有的少。(让学生充分描述)

    (3)大家想想,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个沉下去的玻璃瓶浮起来?使上浮的玻璃瓶沉下去?(4)学生实验,教师分组进行辅导,并了解活动情况。(5)学生描述使用的方法。

    2、活动② :研究改变浮标及其他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1)请同学们打开2号袋。① 看看里面有什么? ② 学生观察。

    ③ 回答(浮标、橡皮泥……)。④ 老师介绍浮标。(2)讲解实验方法。

    ①分发《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报告单》。

    ②提问: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并把它记录在表中。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报告单:

    材料 开始时

    改变重量后 改变体积后 其他

    沉 浮

    沉 浮

    沉 浮

    浮标

    橡皮泥

    小石块

    泡沫塑料

    橡皮筋

    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辅导。④学生汇报。

    ⑤ 说一说: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改变它们的沉浮? ⑥学生讨论并交流。

    ⑦你们想不想研究它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⑧学生实验。

    ⑨学生带着报告单上讲台汇报。

    ⑩你们都是这研究的吗?有不同方法的再上台发言(将研究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⑾ 同学们做得非常认真。你们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⑿ 讨论并交流。

    3、探究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① 出示CAI课件1。

    ②谁能说一说潜艇是怎样在水中改变沉浮的? ③ 讨论并交流。

    ④出示CAI课件2,让同学们看一看,介绍军事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原因。

    三、应用:制作我们的“潜水艇”。① 学生自带易拉罐、吸水管。

    ② 分组实验,谁能想办法使它沉浮自如。

    ③ 与真的相比较,它们的沉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④ 学生讨论并交流。

    四、课后延伸。

    1、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趣的实验,教师演示沉浮自如的“潜艇”。

    2、教师演示,鼓励学生回家制作,激发好奇心。

    ① 介绍材料(笔帽和橡皮泥, 把它们粘在一起放入小矿泉水瓶中)。② 教师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也试一试。

    3、思考:同学们回家后也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并想一下:挤压瓶子与潜水艇在水中沉浮有什么关系?下节课再告诉老师。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l、师:塑料水槽A和B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马铃薯若干;一个杯子、两个带提环的杯子、一杯水、一杯油、一杯蜂蜜、一杯混合液体、一杯盐、一杯糖、筷子、药勺;CAI课件。

    2、生:塑料水槽A和B、大小两个马铃薯;蜡烛两根、试管夹两个、铁片两片、火柴一盒、滴管两只;有提环的塑料杯两只、一个杯子、平衡木一个;一杯水、一杯盐、药勺、筷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沉和浮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出示课件显示课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两个马铃薯分别在两个不同水槽中的沉浮。

    3.汇报实验现象:[出示课件展示现象] 4.谈话: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探究马铃薯沉和浮的原因。

    (一)、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盐水和水有关。

    1、推测:为什么马铃薯在A水槽中全都上浮,在B水槽中全都下沉,你认为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

    2、谈话: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水槽中的液体是不一样的?

    3、分组实验。

    4、汇报现象。

    5、讨论: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可能是什么水?

    6、小结: A 水槽中的水是老师溶入了大量的盐而制成的,所以这两种液体不了样。A水槽中装的是盐水,B水槽中装的是清水。[出示课件: A:盐水B:水]

    7、分组实验:每个小组给你们一杯水、盐、药勺、筷子,往水中加一勺盐,马铃薯能浮起来吗?

    8、谈话:你怎样让马铃薯浮起来?

    9、比赛:看那个组的同学最先让马铃薯水中浮起来?

    10、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11、小结:马铃薯在水中的沉和浮与水中的可溶物的多少有关。

    (二)、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盐水和水的重量有关。

    1.谈话:现在,我将这杯盐水倒入带提环的杯中,让后从水槽中取同样多的水放入另一个杯子中,请你掂一掂、称一称,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根据这个现象你能告诉我为什么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在清水中下沉吗?

    5.小结: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出示课件:盐水重于水]盐水重它的浮力大,清水轻它的浮力小。

    (三)、研讨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马铃薯,一杯水,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马铃薯浮起来?

    2.演示实验:往水中加糖,让马铃薯浮起来。

    3.谈话:是的,往水中加盐、加糖,这些物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使溶液变得比水重,这说明物体的沉浮与液体中的可溶物有关。

    4.讨论:我这里有一杯油、一杯蜂蜜,将马铃薯放进去,马铃薯会浮起来吗?为什么?

    5.验证实验。

    6.[出示混合液体]讨论:将马铃薯放入混合液体中,马铃薯会怎样?

    7.[出示课件]讨论:铜在水银中可以浮起来吗?

    8.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9.[出示课件资料]阅读:《淹不死人的湖》。

    9.讨论:死海的秘密是什么?

    三、思考:如何让鹌鹑蛋在水中自由浮起来又沉下去?

    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小船的活动过程。

    2、在科学探究中认识到船舱的大小与船的载重关系,对所设计的小船进行改进。

    3、在体验中培养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原有认识的思想。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究中不断反思改进,从而提高船的载重量。难点:初步树立对原有认识不断修正和完善的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船的资料。

    2、分组实验材料:8厘米长、8厘米宽的薄铝片2片;同样大小的卡纸2张;回形针、胶带纸和胶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看谁设计的小船一次性装货量最多。

    二、自主探究,完善设计。

    1、比赛就要公平,那你觉得怎样才算公平?(材料一样;货物一样;判断标准一样;所用时间一样。)

    2、小组制作并进行实验。

    3、评价交流。

    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承重(个)

    承重(个)

    (1)互评。将承重较多的船和较少的船进行比较,分析原因。(2)自评。反思设计:如果要提高船的载重量该怎样改进?

    4、改进。重新制作,进行实验。

    5、评价交流,小结。

    三、交流收获,课后延伸。

    1、在刚才的研究中你们发现设计的船还存在着什么缺陷?

    2、你们用什么方法改进了这些缺陷?(讨论)

    3、课后可以尝试利用其他材料制造小船,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四、利用课后时间,举办一次船舶展览会。将制作的小船带来在班级里展览,并在教室里粘贴有关船舶的资料。

    浮力教案 篇3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二物理第九章“力和运动”的第二节,是在学习力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同时也是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后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

    本节教材特点是:

    首先,是从抽象的“惯性”概念建立入手,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惯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几个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惯性事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学会应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次,特别安排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这部分内容主要联系了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通事故问题,还介绍了汽车安全带的作用,注意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样的编排突出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注意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STS”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既提高了对物理问题的认知水平,又让学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另外,本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后面“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l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且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性质。

    l 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知道惯性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会利用特定的思维程序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的讨论,并对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引起关注。

    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因为学生常常把惯性跟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相联系,对理解惯性产生了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学中要强调“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跟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以及怎样运动都无关。

    难点是: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因为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同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的单向传授和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为欠缺,同时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相对贫乏,导致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本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精心教给学生分析和解释“惯性”现象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列举和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标签: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初中物理说课视频,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执教的对象是初二(2)班。该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次不齐,客观上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既有学习能力强,思维反映快的学生,约20%,又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约30%。总体而言,该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惯性现象又比较抽象,若一味采用简单的讲授和单向灌输,本课的达标会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本节课应当有所调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四、教法选择

    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将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打算下发“导学提纲”,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惯性,惯性有何特点;同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一些与交通事故有关的报道和图片资料。

    教学模式采取:“实验——体验——应用”课堂教学模式。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

    1、复习牛顿第一定律,补偿基础知识

    本节“惯性”概念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的,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熟悉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惯性观念的建立。因此,在本课的开始,就设计和安排了与 “牛顿第一定律”有关的几个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利用电脑播放一幅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动画,告诉学生地球自转的速度为360m/s,这个速度非常大,紧接着提出一个设想:站立在地球上的圣诞老人能否迅速跳离地面,地球此刻一定转过一段很大的距离,等圣诞老人落回地面,就不会留在原处,这样圣诞老人通过不断的上跳,不就可以周游世界了吗?

    让学生充分讨论上述情况是否可行?能否解释原因?

    接着再演示一个实验:

    先将一个鸡蛋放在一块硬纸板上,缓慢的拉动硬纸板,会发现鸡蛋与纸板共同运动;再将硬纸板放在一个空茶杯上,把一个鸡蛋放在硬纸板上,试问学生:若用手将硬纸板用力弹飞出去,鸡蛋与硬纸板一同飞离茶杯呢,还是留在原处后落在杯中?操作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

    3、建立惯性概念,体会惯性内涵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由牛顿第一定律得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上,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概念是由牛顿第一定律推理得出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学生此时对惯性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辨析两个问题: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还是一种力;物体的惯性跟物体是静止或还是运动是否有关?

    重视“惯性”概念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逐步揭示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无论物体是运动或静止,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为了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在充分揭示和归纳“惯性”的内涵以后,安排一道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反馈练习,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注意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努力引导学习程度较弱的学生发表看法,从他们的回答中反馈是否全班已掌握了惯性的概念。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就没有惯性

    B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C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E只有保持静止的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简答题:

    匀速行驶的轮船甲板上,有一个船员竖直向上跳起,当脚落地时,人落在何处?是原处,还是起跳点的后方?

    4、关注惯性现象,重视知识应用

    (1)为了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教师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锤打象棋子

    将几个象棋子叠放在一起,在锤击打底部棋子之前,引导学生思考:象棋子是否全部飞出去?

    (2)一辆平板小车载一个直立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若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突然运动,观察小车上直立的木块倾倒方向;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标签: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初中物理说课视频,

    再拉载着直立的木块小车,在水平面匀速做运动,若突然遇到障碍物时,让学生注意观察障车上木块倾倒方向,并向学生提出生活中什么现象与此类似?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其逐步联想到生活中机动车突然启动和刹车的情景。

    此时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能否用惯性知识来解释这两个现象呢?

    让学生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请一个中等学生回答汽车突然启动人或司机后倒的原因?若能解释完整,可再一个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试试。

    若不能,就用电脑课件模拟汽车突然启动的情景,并反复几次,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人与车的运动状态的不同。

    由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做一次示范,较为细致地对惯性现象做出解释,并归纳出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表达程序。而后再请学生仿照老师指导的表达方法,进行尝试,解释汽车刹车时人为什么前倾。

    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

    l 用铁锹挖煤向锅炉中送煤,手和锹停止运动,煤为什么能飞进炉膛??

    l 人行走中,被石头绊到,为什么向前跌倒?

    l 电脑模拟轰炸机投掷炸弹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机要在目标前方提前投弹?

    讨论结束,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和程序来解释惯性现象,并分组向全班汇报,其他组同学及时纠正和补充。

    5、联系生活实际,强化STS意识

    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课前收集和查阅的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为了避免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人前倒,公安部门都要求系司机和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带,通过收集资料和交流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惯性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6、归纳整理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在理解了惯性,学会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知识,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主小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物理目标与测试》,进行形成性练习,教师应注意进行分类指导,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

    最后结束本课,分层布置作业。

    浮力教案 篇4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重力+拉力”的道理。(贴图示板画)

    5、教师演示实验:把小竹绑穿入滑轮的孔中,卡在水槽两边的凹槽内,按到靠近底部处,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块的线拉过滑轮,另一端钩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6、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的排开的水量、浮力。

    (教材中测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 时排开的水量、浮力,十分费时,学生难以把握其体积,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既直观又省时。)

    7、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

    8、汇报数据,并产生问题:大家测量出的浮力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一猜: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 他们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

    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两种状况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问题?分别怎么计算?

    2、讲故事《曹冲称象》。

    分析:故事中装载大象的船,相当于板贴画中的哪类情况?

    3、出示小石块:把小石块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教案 篇5

    课本解析:浮力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力量,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浮力的学习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前几节所学的知识。由于浮力比较普遍,学生往往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浮力。其中一些理解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并加以纠正。那些错误的认知。

    设计思路:新课改提出物理教育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物理教育的根本宗旨,走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物理”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们从围绕学生的例子开始提问。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感到熟悉却无法回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创造探究的情境,为后续的探究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示范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动动手、动脑、动口。以教师为灵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让学生在脑海中清晰地理解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在实验前留出足够的时间设计和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通过相互启发和交流形成共识。在分组实验之前,确保学生清楚实验应该如何进行。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题第十四章五、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浮力。

    2.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了解浮力。

    2.体验探索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善于观察和思考的阿基米德精神。

    【教学要点及难点】

    教学要点:

    1.探索和了解浮力,能够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索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题目介绍:如果把气球和铁块扔进水里会怎样?但是,钢制的船为什么不会沉没呢?潜水艇还能自由上下浮动,为什么?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入新的课程。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了解,并激活学生的思想通过情境收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学生可以发散思维。通过列出的现象,他们可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学新课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学生研究]:将乒乓球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漂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感觉如何?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垂直向上的,对浮力的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推测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后排出的液体量有关液体。)

    过渡:物体漂浮在水中,显然是由于浮力。但是,当石头这样的东西沉入水中时,它也会受到浮力的影响吗?

    【学生研究】:沉没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浮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得到。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定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本次示范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增强了感性知识。使学生消除“只有漂浮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没有浮力”的错误观点。通过实验学习一种测量和计算浮力的方法,重新找出浮力的大小和浮力的多少。水被观察所取代。相关,为后面的探索铺路。)

    过渡: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么空气也会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吗?

    【Demo 1】:一个会飞的气球(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明确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支撑力。)

    p>

    [演示2]:放置一个对象t在水中并称重 可以得到测量浮力的方法

    Ffloat=G–F'(多媒体显示,增强可视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掌握称重和测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过渡:小物体可以用称重的方法求浮力,那么大个子应该怎么喜欢船舶测量浮力?

    【示范3】:阿基米德原理(结合课件展示,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个重要的原理,同时结合新的和旧教科书和两种实验方法,突破学生理解障碍。)

    【课堂练习】

    1.将物体放在弹簧测力计上,称重100 牛顿。将其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80 牛顿。那么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

    A,100牛顿; B,80 牛顿; C,20 牛顿; D、120牛顿

    2. 球浸入水中,放手后,从刚从水面浮出到最后浮在水面上()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 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把握重点。)

    【总结】

    最后,让同学们分享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什么遗憾。通过交流和复习巩固本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肯定学生的意见。老师终于画龙点睛,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

    [作业]

    1. P97 Manual Brain Physics 3, 4, 5.

    2. 课后检查材料,了解浮力的使用。

    [黑板书写设计]

    5.浮力

    1.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的向上支撑力称为浮力。

    2. 衡量浮力大小的称重方法:F float = G–F'

    3.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F float = G row = ρliquid gv row

    浮力教案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疑,引导

    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课件投影:水里游泳情景、海上轮船、热气球等图片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进行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

    ?根据学生说出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杯子、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④对于浮力的方向,可让学生回答。一般学生会说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时可采用用手托一托和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小组讨论:杠杆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讲解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2) 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打下基础。

    (4)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并用桥墩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了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四)反馈和巩固:课堂检测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拓展延伸:由本节课我们 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从中发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浮力教案 篇7

    教学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首先通过一段对话引入小船漂浮的情景,引出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为浮力下定义;接下来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物体的沉浮情况,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沉浮情况不同可能是与浮力不同有关;第三部分为探究实验,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就测力计的使用给予相应指导,学生探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再次感受浮力的作用,了解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大小不等的浮力的作用;然后讨论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来改变浮力的大小从而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对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最后反思划船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既是对本课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也是对探究结论的迁移应用。

    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浮力的初步概念。

    通过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反思,逐步形成反思与评价能力。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水槽、塑料块、铁块、玻璃球、泡沫板、葡萄和苹果等水果、橡皮泥、木块、钩码、测力计等。

    场地准备:科学教室。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表达交流

    师:(播放划船视频)大家都坐过船吧?有没有想过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生:因为船有浮力。

    师:浮力?什么是浮力?是船自带的吗?

    生:不是船有浮力,是水对它的浮力,船在水里才能浮起来。

    师:好,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吗?浮力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小船与浮力》(板书:小船与浮力)

    2.探究活动

    师:小船浮在水面上,其实就是因为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就叫浮力。那生活中,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呢?老师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仔细观察,你认为这些物体中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请在记录单上写下你的预测,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填写记录单并交流)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请组长领取材料,小组开始实验。

    (生实验)

    师:时间到,请归还材料。你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吗?关于浮力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发现有的物体能浮起来,比如木块、苹果、泡沫……,把它们按进水里还能再浮起来。

    生:我们组同学都预测苹果是下沉的,但是实验发现是浮起来的,我们觉得很神奇。

    生:有的物体用手轻轻地就能按进水中,但是有的物体比如泡沫块要使比较大的劲儿才能按进水里。

    生:有的物体沉下去的,但是沉下去的速度也不太一样,玻璃球沉得很快,但是塑料块沉得比较慢。

    师:大家描述得真详细!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了好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现象,表扬大家的火眼金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呢?是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吗?那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又会沉下去呢?

    生:我认为浮起来的物体像船一样,都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才能浮起来。沉下去的物体因为没有受到浮力,所以沉下去了。

    生:我反对,所有的物体都在水里,应该都受到浮力,我觉得应该是比较大的物体能够浮起来。

    生:我都不同意,我认为物体应该都受浮力,但是可能浮力大小不一样,沉下去的物体可能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太小了,所以没有什么用,结果还是沉下去了。

    师:看来关于物体的浮力,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猜想。大家认为浮起来的物体肯定是受到了水的浮力,是吗?那到底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探究。

    师:浮力既然是一种力,那就需要用专门的仪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测力计如何使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测力计使用方法”微课)

    师:学会了吗?用测力计勾住我们要研究的物体,看看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把它慢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再把它记录下来。比较把物体放入水中前和放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师:请组长领取材料、记录单,实验开始。

    (生实验)

    师:时间到,请组长整理器材。哪个小组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组的记录单,并且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这是我们组的实验记录单。我们小组一共测试了4个物体,分别是钩码、木块、塑料块和泡沫。我们发现,用测力计勾起它们放入水中之后,测力计的示数都会减少,但是不同的是浮起来的物体,比如泡沫和木块,测力计的示数会减小到零;但是沉在水中的物体测力计最后不会到零。所以我们组认为,不管是浮在水面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是受到了浮力的。

    师:好的,谢谢你们!说得真完整!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我们还有发现。我们发现木块重,塑料块轻,但是木块能浮起来而塑料块却沉下去了。我们仔细观察了测力计以后发现,尽管木块很重,但是放入水中以后,测力计的示数减少得很快,说明它受到了很大的浮力。塑料块虽然很轻,测力计开始的示数不大,但是放入水中后,测力计示数减小得也少,导致塑料块最后还是沉下去了。观察数据,我们也可以计算出这个结果,说明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掌声送给他!他不但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而且还用数据支持了自己的观点,非常棒!

    师:所以我们发现,下沉的物体也是受到浮力的。那么,它们为什么会下沉呢?

    生:因为它们的太重了,浮力不够大,所以浮力不能把它们托起来。

    师:是的,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比它的重力小,物体就会下沉。

    3.反思活动

    师:既然每个物体在水中都是会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大小能不能改变呢?比如说,我现在手上有一块橡皮泥,我们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已经知道了,这块橡皮泥在水中是下沉的,有没有方法能让这块橡皮泥浮在水上面呢?

    (生沉默)

    师:我们有同学坐过轮船,轮船是什么做成的?

    生:钢铁。

    师:我们刚才做实验的时候,铁块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的?

    生:沉下去的。

    师:那钢铁做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呢?

    生:因为轮船中间是空的。

    生:我们可以试试把橡皮泥也捏成船的形状,它就能像船一样浮起来了。

    师:好的,这是你的想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试试把它捏得很薄很薄,然后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了。

    师:好,那既然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就来试一试,想办法让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请组长领取材料,实验开始!

    (生实验)

    师:时间到!老师拍了一些同学成功作品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这是我捏的小船,我发现小船捏得窄的话很容易翻,所以我改成捏成盒子的形状了,它就能浮在水面上了。

    生:这是我的,我也发现容易翻船,所以我把船口收得比较紧,船体做得比较宽,就好多了。

    生:这是我的潜水艇,我把橡皮泥捏得很薄,然后像包饺子一样捏起来,发现这样也能浮在水面上。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创意,而且很多同学都成功了,还总结了经验给其他同学,真棒!经历了我们刚才用橡皮泥捏小船的活动,你觉得以后你要是去公园划船要注意什么呢?

    生:不能晃,否则船舱容易进水,船进水太多就会下沉了。

    生:人不能坐太多,不然浮力不能托起船和人,船就要沉了。

    生:如果有风浪太大也不能划船,风浪也能把船掀翻。

    师:看来刚才的小活动让大家更了解了浮力,还认识到了很多划船时的安全问题,真是太棒了。时间有限,不能一一让大家发言了。我们课下可以和同学多多交流,继续研究浮力。

    教学反思

    学生对物体的沉浮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陌生的是他们不了解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教学以探究实验为主,在多次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认识沉浮现象,了解浮力的原理,在预测和实验结论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反思并修正想法,进一步锻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观察、分析、反思和总结的能力。最后通过“橡皮泥造船”活动,应用浮力的知识,同时与实际生活结合,反思生活中的船和浮力,将知识和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去。

    总结点评

    本课的知识容量较大。关于沉浮,学生有着丰富的前概念,同时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迷思概念。所以本课从生活中的浮力开始,研究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引出浮力的大小并步步深入,激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并继续用探究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鼓励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多观察、多反思,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了学生逻辑思考、反思求证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中的观察和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浮力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学生实验]: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

    (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浮力教案 篇9

    导入

    老师展示两个橡皮泥(一个是球状,一个是船状),放入透明水箱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船形橡皮泥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那么它受到什么力量呢?

    好,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第二个知识详解

    展示一下之前学过的弹簧测力计,再来认识一下。请同学们发言,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它,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范围,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向零标记,使用前沿轴方向拉几下。

    好吧,让我们测量一下小铁块的重力,请看数字。

    那么请想一想如果我现在在水中放一个小铁块会发生什么,学生们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减少了。那么小铁块放入水中后重力会减小吗?

    学生回答:不,是水给了小铁块向上的浮力,所以指示会减小。

    师:对,就是水对小铁块的垂直向上的力。这个垂直向上的力就是浮力。

    (1)浮力、方向的定义

    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支撑力。这种向上的支撑力称为浮力。

    2.方向:垂直向上

    刚才这个是直接测量方法,(F浮==G-F拉)先测量小铁在空中的重力,然后然后将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并读取数字。

    (2)、浮力产生的原因

    师:我们来看看浮力产生的原因。请看图。一个立方体有6个面,它的正面、背面、左右面在水中的压力相同。只是上下表面的压力不同(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力不同,那么它的受力面积相等,所以压力不同)。用压差法F float = F up - F down 计算浮力的大小。

    老师:大家注意,如果一个物体沉到水底,它是靠水浮起来的吗?想想看。如果下表面与其他物体紧密结合,则没有浮力。例如水中的桥墩。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学生实验有什么关系

    来一场造船比赛: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船,用沙子和砾石做货物,看看,谁做的船载货多?并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与浮力的大小有关?每个小组的学生用一块相同大小的橡皮泥设计并建造一艘船。并观察交流船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可能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有哪些?变化,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变化。从中获得灵感,并进一步想象:哪些因素可能与浮力的大小有关。

    同学们可能会猜到浮力与液体的密度、被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有关。对象,以及对象的深度。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归并归类,指导各组认领实验题。实验报告按照以下要求设计:实验对象、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程序。

    学生分组探索:

    (1) 用测力计探索物体的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2)用测力计探索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用测力计探索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 用测力计探索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5) 用测力计和橡皮泥探索浮力和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分组探索。

    通过对课题组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即: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被液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物体,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物体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后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是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使用溢流杯和弹簧测力计来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然后解释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让学生寻找并感知生活中的浮力。

    最后是对类的总结。

    浮力教案 篇10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浮力教案 篇11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2024浮力教案十一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