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等比数列教案合集十三篇
  • 等比数列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26

    等比数列教案合集十三篇。

    “等比数列教案”为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收集并提供。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必须要老师认真制定教案和准备课件。老师们应当注重科学制定和执行教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感谢您阅读我们网页上的内容,希望您有所收获!

    等比数列教案(篇1)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定义jk251.coM

    2、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等比数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 1, 4, 16, 32、

    (2) 0, 2, 4, 6, 8.

    (3) 1,-10,100,-1000,10000、

    (4) 81, 27, 9, 3, 1.

    (5) 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 例题二

    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

    (1) 2, a, 8;

    (2) -4, b, c, ?;

    ? 已知数列 2, x, d, y,8、是等比数列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习。当然此练习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练习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 22 , 2 , 1 , 2-1, 2-2 .

    (2) 3 , 34 , 37, 310 .

    引申: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而bn?2n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

    列。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小结】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习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作业】

    1.书p48. No.1,2;

    等比数列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

    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能否联想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sn呢?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5、变式训练,深化认识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题,再请学生上台来幻灯演示他们的解答,其它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6、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设计意图: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7、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8、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9、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P129练习1、2、3、4

    选作:

    (2)"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四、教法分析

    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等比数列教案(篇4)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文化。

    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某些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张白纸,游标卡尺。

    创设问题情境,三个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得数列a,2a,4a,8a,16a,32a.(a>0)

    2. 一辆汽车的售价约15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计算该车5年后的价值。得到数列 15 ,15×0.9 ,15×0.92 ,15×0.93 ,…,15×0.95。

    3. 复利存款问题,月利率5%,计算10000元存入银行1年后的本利和。得到数列10000×1.05,10000×1.052,…,10000×1.0512.

    学生探究三个数列的共同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由学生根据共同点及等差数列定义,自己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再由老师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句,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的限制条件:等比数列各项均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d表示.数学表达式: an+1-an=d

    等比数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 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等比数列教案(篇6)

    证明等比数列

    cn/c(n-1)=an*a(n+1)/an*a(n-1)=a(n+1)/a(n-1)=3

    bn=a(2n-1)+a(2n)=3*a(2n-3)+3*a(2n-2)=3(bn-1)

    因此bn/b(n-1)=3,所以bn为等比数列,公比为3。

    2

    设数列{a的第n项}的前n项和Sn=1/3(a的第n项-1),n属于自然数

    Sn-S(n-1)=an=1/3(an-1-a(n-1)+1)=(an-a(n-1)/3

    已知前三项是2,4,8,数列满足a(n+1)=a(n)+2n(就是第n+1项等于第n项加上2n),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这儿没有告诉你数列是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之前必须证明它是等比数列,请问怎么证明?

    上n-1个式子相加得到:

    右边是等差数列,且和=[2+2(n-1)](n-1)/2=n(n-1)

    根据题意,数列是3*2^n(^n表示肩膀上的方次),n=1,2,3,...

    为了验证它是等比数列只需要比较任何一项和它相邻项的比值是一个不依赖项次的`固定比值就可以了.

    所以第n项和第n+1项分别是3*2^n和3*2^(n+1),相比之后有:

    数列an前n项和为Sn 已知a1=1 a(n+1)=(n+2)/n乘以Sn(n=1,2,3......) 证明

    那么S(n+1)=(n+1)2^n,S(n-1)=(n-1)2^(n-2)

    等比数列教案(篇7)

    所以Sn = a1+a1*q^1+...+a1*q^(n-1) (1)

    qSn =a1*q^1+a1q^2+...+a1*q^n (2)

    (1)-(2)注意(1)式的第一项不变。

    把(1)式的第二项减去(2)式的第一项。

    把(1)式的第三项减去(2)式的第二项。

    以此类推,把(1)式的第n项减去(2)式的第n-1项。

    (2)式的.第n项不变,这叫错位相减,其目的就是消去这此公共项。

    即Sn =a1(1-q^n)/(1-q)。

    ①若 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 k项之和仍成zhi等比数列.

    “G是a、b的等比中项”dao“G^2=ab(G≠0)”.

    ③若(a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bn)也是等比数列,公比是q2,则

    (a2n),(a3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2,q1^3…

    (can),c是常数,(an*bn),(an/b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q1q2,q1/q2。

    (5) 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A1(q^n-1)/(q-1)=(A1q^n)/(q-1)-A1/(q-1)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6)由于首项为a1,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通向公式可以写成an*q/a1=q^n,它的指数函数y=a^x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可以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来研究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教案(篇8)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了等比数列的概念、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前提下学习的,对于本节课所需的知识点和探究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储备。这节课我充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我用心准备、精心设计、潜心专研,是我上好这节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心、神、情、与我深度融合。这节课的.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为学生后面学综合数列的求和做了铺垫,重点是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简单应用,难点是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及公式应用中对q与1的讨论。本节课我注重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要透彻理解教材的意图,还要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自学功底。

    在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时,开始我给同学们说了一个故事,“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同学们很好奇,于是有计算器的同学拿出了计算器,结果没有计算完,计算器就算不出来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引入主题,等比数列求和。

    首先让学生回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结合自己的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本上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其本质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此时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讨论和展示,适时点拨,指出问题的关键。在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过程中,做差后提醒同学们,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注意什么,学生们自然知道分母不能为零,因而知道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为什么会有公比为1和公比不为1两种情况。此时再提醒学生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一个公式的两种形式,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是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公式。然后是对求和公式的简单应用。所以让学生经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成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在教学环节上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点评,教师总结升华,当堂检测等环节,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评价上我关注学生,不单纯看学生是否会解题,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动脑,看学生的思维过程来肯定和鼓励,如在解决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讨论激烈,可能会探究出多种解决方案,适时地鼓励与评价,使学生的进取心得到增强,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我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将知识点和思想方法又得到强化。

    总之,这节课也有不足,容量大,知识丰富,渗透归纳与推理、错位相减法、从特殊到一般、类比推理、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对学生要求高。但通过课堂反应,教学效果好,这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等比数列教案(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等比数列教案(篇10)

    师:上节课我们对等差数列进行了复习,在数列中另一类重要的数列是什么?

    生:等比数列.

    师:我们这节课复习等比数列.(点课题并板书)通过课前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等比数列的定义.

    前n项和公式.

    3.等比中项的概念.

    4.等比数列最基本性质.

    学生A:回答问题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商是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记为q.

    师:在这个定义中需要强调的有哪些?

    学生A:

    1.数列从第二项起.

    2.“商”字,即数列中每一项都不为0.

    3.同一个常数.

    师:常数列是等比数列,这句话对吗?

    学生A:不对,非零常数列是等比数列,也是等差数列;零常数列是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学生B:回答问题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为:.

    推广为:.其中m,n∈N*.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

    师:在应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公比得1与不得1两种情况.

    学生C:回答问题3,若a,b,c成等比数列,则b为a,c的等比中项,且.

    师:两个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这与两个数的等差中项不同.

    学生D:回答问题4,等比数列有如下性质:

    1.若m+n=p+q,m,n,p,q∈N*,则am·an=ap·aq.

    2.若Sn≠0,则Sn,S2n-Sn,S3n-S2n成等比数列.

    3.下标成等差数列的项构成等比数列.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

    教师在黑板上出几道小练习题,学生在课上迅速完成,然后口答.

    1.在等比数列中,

    A. B. C.或 D.-或-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48,前2n项和为60,则前3n项和为( )

    A.183 B.108 C.75 D.63

    3.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若a5a6=9,则log3a1+log3a2+log3a3+…+log3a10=____.

    4.若{an}为等比数列,且a1+a2+a3=7,a1a2a3=8,求an.

    学生E:1题选C.在等比数列{an}中,a7a11=a4a14=6,又a4+a14=5,

    是或,即选C.

    学生F:2题选D.在等比数列中,由性质2,前n项和为48,次n项和为12,得末n项和为3,故前3n项和为63,即选D.

    学生G:填10.因为log3a1+log3a2+log3a3+…+log3a10=log3(a1a2…a10),

    又a1a10=a2a9=…=a5a6=9,

    故log3(a1a2…a10)=log395=10.

    学生H:由已知得解得或

    所以an=2n-1或an=23-n

    师:上面几名同学完成得很好,在解题中我们需注意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较综合性问题,找三名同学板演.

    1.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q>0),它的前n项和为40,前2n项和为3280,且在前n项和中的数值最大的项为27,求数列的第2n项.

    2.已知{an}的是首项为2,公式为的.等比数列,Sn为它的前n项和.

    (1)用Sn表示Sn+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和k,使得成立?

    3.设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且满足2Sn=3(an-1),

    (1)证明数列{an}是等比数列,并求Sn;

    (2)若bn=4n+5,将数列{an}和{bn}的公共项按它们在原数列中顺序排成一个新的数列{dn},证明{dn}是等比数列,并求其通项公式.

    三个学生板演后,师生进行点评,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质疑答疑.

    评析:

    本节课是一节高三复习课,教学活动主要以回顾、归纳、训练的形式展开.采用了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题型)----课上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补充归纳、强调注意事项----巩固练习----个别答疑.

    学生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上教学效果.

    愉悦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板演,强化解题的规范性、严谨性.

    为适应现在高考要求,复习课应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出发点,以搞好高三复习备考,提高备考效率为目标,这是摆在所有高三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讨.

    等比数列教案(篇11)

    一、大纲与教材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节是人教社高中数学必修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三章《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之所以在新大纲里保留下来,这是由其在整个高中数学领域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例如产品的规格设计、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

    2、数列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打下基础。

    3、数列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前面承接了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知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数列极限的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遇到困难不气馁的坚强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导言:

    本节课是由印度国王西拉谟与国际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引入的,发明者要国王在他的棋盘上的64格中的第 1格放入1粒麦粒,第2格放入2粒麦粒,第3格放入4粒麦粒,第4格放入8粒麦粒……问应给发明家多少粒麦粒?

    这样引入课题有以下三点好处:

    (1)利用学生求知好奇心理,以一个小故事为切入点,便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与重点。

    (3)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2、讲授新课:

    本节课有两项主要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

    依据如下:

    (1)从认知领域上讲,它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分类中,属于学生最高需求层次的掌握策略与方法的策略性知识。

    (2) 从学科知识上讲,推导属于学科逻辑中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则后面的问题迎刃而解。

    (3)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对这项学习内容的“熟悉度”不高,原有知识薄弱,不易理解。

    突破难点方法:

    (1)明确难点、分解难点,采用层层推导延伸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 ,浅化知识内容。比如可以先求麦粒的总数,通过设问使学生得到麦粒的`总数为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式的特点,发现上式中,每一项乘以2后都得它的后一项,即有 ,发现两式右边有62项相同,启发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等式左右同时乘以2,相减得和。从而得知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 ……+ 的关键也应是等式左右各项乘以公比q,两式相减去掉相同项,得求和公式 ,也掌握了这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说明这种方法的用途。

    (2)值得一提的是公式的证明还有两种方法:

    方法二: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 运用连比定理,

    后两种方法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完成。这样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依据如下:

    (1)新大纲中有较高层次的要求。

    (2)教学地位重要,是教学中全部学习任务中必须优先完成的任务。

    (3)这项知识内容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很多问题都要转化为等比数列的求和上来。

    突出重点方法:

    (1)明确重点。利用高一学生求知积极性和初步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比较法来突出公式的内容(彩色粉笔板书): ,强调公式的应用范围: 中可知三求二。

    (2)运用纠错法对公式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即公式的条件 ,以精练的语言给予强调,并指出q=1时, 。再有就是有些数列求和的项数易错,例如 的项数是n+1而不是n。

    (3)创设条件、充分保证。设置低、中、高三个层次的例题,即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变形应用和实际应用来突出这一重点。对应用题师生要共同分析讨论,从问题中抽象出等比数列,然后用公式求和。

    四、习题训练

    本节课设置如下两种类型的习题:

    1. 中知三求二的解答题;

    2.实际应用题.

    这样设置主要依据:

    (1)练习题与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有相对应的匹配关系。

    (2)遵循巩固性原则和传授——反馈——再传授的教学系统的思想确立这样的习题 。

    (3)应用题比较切合对智力技能进行检测,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它可以使学生在后半程学习中保持兴趣的持续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五、策略、方法与手段

    根据高一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简称“例—规”法。

    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

    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

    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是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是学生理解教材;练习为应用,是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棋盘教具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好教学任务。

    六、个人见解

    在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思维技能培养已成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研究性学习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等比数列就是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题材。在我们学校可以按照Intel未来教育计划培训的模式,学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研究分期付款的课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多方查找资料,并通过完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和网页制作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等比数列教案(篇12)

    知识点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多用于口语化,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下面是等比数列知识点总结,请参考!

    a n =a 1q n -1=a 1n q =A B n (a 1q ≠0, A B ≠0),首项:a 1;公比:q

    a n q =n a m a n =q (q ≠0)(n ≥2, 且n ∈N *),q 称为公比 a n -1推广:a n =a m q n -m q n -m =

    3、等比中项:

    (1)如果a , A , b 成等比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即:A 2=

    ab 或A =注意:同号的两个数才有等比中项,并且它们的等比中项有两个(

    (2)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a n 2=a n -1a n +1

    4、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S n 公式:

    (2)当q ≠1时,S n =

    =a 1(1-q n )1-q =a 1-a n q 1-q a 1a -1q n =A -A B n =A ' B n -A ' (A , B , A ', B ' 为常数) 1-q 1-q

    5、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1)用定义:对任意的n ,都有a n +1=qa n 或a n +1=q (q 为常数,a n ≠0) {a n }为等比数列 a n

    (2)等比中项:a n 2=a n +1a n -1(a n +1a n -1≠0) {a n }为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a n =A B n (A B ≠0){a n }为等比数列

    6、等比数列的证明方法: a 依据定义:若n =q (q ≠0)(n ≥2, 且n ∈N *)或a n +1=qa n {a n }为等比数列 a n -1

    7、等比数列的性质:

    (2)对任何m , n ∈N *,在等比数列{a n }中,有a n =a m q n -m 。

    (3)若m +n =s +t (m , n , s , t ∈N *) ,则a n a m =a s a t 。特别的,当m +n =2k 时,得a n a m =a k 2 注:a 1a n =a 2a n -1=a 3a n -2

    a k (4)数列{a n },{b n }为等比数列,则数列{},{k a n },{a n k },{k a n b n },{n (k 为非零b n a n

    常数)均为等比数列。

    (5)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每隔k (k ∈N *) 项取出一项(a m , a m +k , a m +2k , a m +3k , ) 仍为等比数列

    (6)如果{a n }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则数列{loga a n }是等差数列

    (7)若{a n }为等比数列,则数列S n ,S 2n -S n ,S 3n -S 2n , ,成等比数列

    (8)若{a n }为等比数列,则数列a 1a 2a n ,a n +1a n +2a 2n ,a 2n +1a 2n +2a 3n 成等比数列

    a 1>0,则{a n }为递增数列{(9)①当q >1时,a 1

    a 1>0,则{a n }为递减数列{②当0③当q =1时,该数列为常数列(此时数列也为等差数列);④当q

    等比数列教案(篇13)

    依据如下:

    (1)从认知领域上讲,它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分类中,属于学生最高需求层次的掌握策略与方法的策略性知识。

    (2) 从学科知识上讲,推导属于学科逻辑中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则后面的问题迎刃而解。

    (3)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对这项学习内容的“熟悉度”不高,原有知识薄弱,不易理解。

    突破难点方法:

    (1)明确难点、分解难点,采用层层推导延伸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 ,浅化知识内容。比如可以先求麦粒的总数,通过设问使学生得到麦粒的总数为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式的特点,发现上式中,每一项乘以2后都得它的后一项,即有 ,发现两式右边有62项相同,启发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等式左右同时乘以2,相减得和。从而得知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 ……+ 的关键也应是等式左右各项乘以公比q,两式相减去掉相同项,得求和公式 ,也掌握了这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说明这种方法的用途。

    (2)值得一提的是公式的证明还有两种方法:

    后两种方法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完成。这样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依据如下:

    (1)新大纲中有较高层次的要求。

    (2)教学地位重要,是教学中全部学习任务中必须优先完成的任务。

    (3)这项知识内容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很多问题都要转化为等比数列的求和上来。

    突出重点方法:

    (1)明确重点。利用高一学生求知积极性和初步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比较法来突出公式的内容(彩色粉笔板书): ,强调公式的应用范围: 中可知三求二。

    (2)运用纠错法对公式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即公式的条件 ,以精练的语言给予强调,并指出q=1时, 。再有就是有些数列求和的项数易错,例如 的项数是n+1而不是n。

    (3)创设条件、充分保证。设置低、中、高三个层次的例题,即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变形应用和实际应用来突出这一重点。对应用题师生要共同分析讨论,从问题中抽象出等比数列,然后用公式求和。

    2.实际应用题.

    这样设置主要依据:

    (1)练习题与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有相对应的匹配关系。

    (2)遵循巩固性原则和传授——反馈——再传授的教学系统的思想确立这样的习题 。

    (3)应用题比较切合对智力技能进行检测,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它可以使学生在后半程学习中保持兴趣的持续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高一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简称“例—规”法。

    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

    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

    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是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是学生理解教材;练习为应用,是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棋盘教具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好教学任务。

    在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思维技能培养已成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研究性学习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等比数列就是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题材。在我们学校可以按照Intel未来教育计划培训的模式,学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研究分期付款的课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多方查找资料,并通过完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和网页制作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等比数列教案合集十三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