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荐]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4篇
  •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01

    [荐]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4篇。

    我为了让您感到满意用心打造了这份“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本文请收藏方便日后的参考。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篇1)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样,语文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培养兴趣,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语文课堂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施以点拨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学生必定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透彻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语言的运用特色,教师还是必须要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深入地钻研课文,采用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点拨。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最初读来,学生觉得课文冗长,头绪繁多,对课文的内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体感知课文使时,我便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尝试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出示尝试思考题: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围绕这两条尝试题尝试学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于第二题中的最后一问,自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各自简述对课文的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师最后总结性点拨,:“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的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山海经》的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这样安排,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结构层次有了确切的了解。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许多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发掘教材的思想因素,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思想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中“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有些课文的主题思想较浅显,学生稍加留意或多读课文就自然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染,从中受到教育。但有些课文的思想意义就比较含蓄,蕴涵在词句中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深挖和点拨,达到教育影响学生的目的。如在教学古文《周处》一文时,课文只是简要叙述周处成为三害之一,通过杀虎斩蛟才意识到自己被人们当作了祸害,从而产生了悔改的念头,通过拜访当时的名人,接受别人的指点,痛下决心改过自新,最后成为忠臣孝子。

    至于通过学习本文要吸取哪些思想因素,如何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容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课文并没有任何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思想因素,给学生加以点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在讲完课文内容后,加以总结点拨:“周处作为一个失足青年,曾经在村中横行霸道,为乡人所痛恨,但他在杀虎斩蛟后看到村民们的态度,认识到自己曾经对乡民们产生过极大的危害。他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多么难能可贵,而作为一个犯过大错的人要改正错误,是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信心,而在改正过程中,要是有人冷嘲热讽,又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恒心。在这些困难面前,周处都挺过来了,最终彻底改掉自己的缺点,在名人的指点下,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教师通过简要的板书,加以归纳:“三横之一—杀虎斩蛟——自知为患——欲自修改(勇气、信心)——请人指点(毅力、恒心)——忠臣孝子(成才)”。这样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对文中的思想内容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感染。教师还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凸现课文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比较旺盛,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知识,而对课堂以外的知识必定怀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抓住教学契机和激发点,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点拨,撩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自觉投身于课外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阿累的《一面》一文时,文中提到两本小说:《毁灭》《铁流》,教师简要叙述这两本书的故事梗概,同学们便瞪着大大地眼睛静静地听着,然后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本书的具体故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那就请同学们到图书室借阅吧!”课后同学们纷纷主动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了这两本书,还主动与老师谈读后的体会。

    不仅以上几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在古诗词方面,现代诗教学,作文教学以及作业练习的指导都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使语文课堂教学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效地提高和良好地发展。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篇2)

    一节课,孩子们的思维应该是愉悦地向着教学目标流动。要使教学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我们就必须营造出使思维朝着既定目标流动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中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某一个性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对学习的欲望、情感、体验和兴趣等。因为文学作品一般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具有很强的生动性、感染性和思想性,对课文的理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学习的'欲望、情感、体验和兴趣等心理现象,是配合特定思维有效流动的良好心理环境。一节课能否营造出和谐、科学的心理环境,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孩子们学习的动机源于自身内部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常常取决于对需求的满足。

    我们在课前对孩子们的需求应做好了解。主要方法有:可通过孩子们的日记了解,还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谈心、发邮件等形式了解,也可让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例如讲《羚羊木雕》时,孩子们建议:这篇课文内容不难,只是篇幅太长,不知课文的思路与结构,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行。于是我采纳了孩子们的意见,只使用了图解的教学方法,就使孩子们轻松愉悦地上好了这堂课,提高了课堂实效,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局面。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以课堂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互动,使孩子们有效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能力。从语言方面看,语言是情感交流的一种工具。我们广大语文老师要真正提高上好每一节课的意识,只要这样才能使教师树立起威信,在学生内心深处建立起信任的基础,让孩子们认为你是最棒的。由于师生情感上做到了有效统一,孩子们都愿意与你亲近,都敬佩与尊重你,都愿意为您争光,您还愁教不好他们吗?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前奏曲和集结号。好的导入能够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它就像一把开启孩子们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要力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利弊,我们在设计导入时,一定要根据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依照教学规律,结合教学重点来设计导入。例如在课堂中,我经常使用“直观教具”导入法,有效激发孩子们去探讨课文。初中阶段的孩子,还偏重于感性认识,他们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身心特点,在课堂上应积极采用直观教具导入。例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我就准备了五个不同的图形进课堂导入新课,这样就极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孩子们得出答案,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语言艺术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语言艺术要求我们语言要活泼、流利、动听,能听于耳、记于心,对孩子们具有有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会调动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教师的好感,进而树立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我们的语言要幽默激趣,要善于传情达意,要亲切动人,要积极健康,能够给孩子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我们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能对孩子们正确理解与使用语言起到示范的作用,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是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加大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注重新课导入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积极充实教学中的艺术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篇3)

    【摘要】要想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科学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完全渗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更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有效的课堂导入;②有效课堂提问;③有效学生活动;④有效作业布置;⑤有效课堂教学评价。

    这五个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是相互依存,彼此相辅相成的,单方面地只突出某项或某几项活动,都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

    有效英语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每个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在短短的40分钟里,要想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科学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完全渗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更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有效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引进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门课的成败。因此,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引言部分,我通常使用以下三种形式:

    1.1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般情况下用于讲解语法,上课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要想保证在考试与现实生活中做到零失误需要注意哪些因素?这种导入从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自己该如何做,看似有些霸道,但绝对是应对考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使教师个人在课后能够比较客观地进行自我反思。

    1.2 温故而知新。

    通过复习之前所学的新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学生的嘴巴讲出已学生词、句型、对话、阅读等内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新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这种多功能导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很实用,效果也很好!

    1.3 师生互动。

    主要体现在课前的一些前置性的活动,通常针对某一主题预先要求学生准备一支歌、一首诗、一句名人名言、一幅画、一个滑稽搞怪的动作、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游戏等。形式多样,课堂气氛热烈。该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到点到为止,不可冒然深入,否则学生情绪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篇4)

    初中物理是初中教育阶段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学这门学科知识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及教师的正确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师当前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笔者在文中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进行浅谈。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设计时,需要依据初中生的年龄段成长特点、结合苏教版初中物理课本教材实际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导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能否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导入物理知识的.课程。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对于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利用富含启发性和吸引力的新知识导入模式,大大地激发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有充足的兴趣参与到课堂内容学习中,利用初中阶段学生强烈好奇心的特点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环节中需要多运用一些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讲学的物理规律知识的背后,全部包含着科学家们为此不断付出辛勤汗水,其有着无数令人为之向往和一再沉思的背后故事,这些故事有一部分是具有激励性的,有一部分是具有启发性的,对于这些物理知识背后的故事,学生总是表现出很乐于接受的姿态。例如教师在教学“浮力”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代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重力”这一课程的时候,需要引入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瀑布为什么往下流呢?苹果砸到牛顿的故事中苹果为什么往下落呢?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作为教学知识的导入,不仅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切实有效教学方法。2.灵活运用物理实验初中阶段中物理学科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实验操作比较多,教材中的物理现象和定律都需要通过实验来更好地展示,才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理解和记忆。为此,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把实验相关课程,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初中生先天的好奇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于物理实验内容的兴趣程度的深浅,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时要精心的准备实验相关的内容,尤其是简单比较容易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课堂实际实验不仅可以使物理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性,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苏教版课本教材中,当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节课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双手击掌从而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然后让学生以逐渐用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际的拍掌行为,感受到两只手掌之间的变化,从而具体直观理解力的相互作用这样的实验,既简单便捷又形象生动,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具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也能够更加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充当了一名记录课堂笔记的角色。在新课改的大力开展背景下,必须要积极的转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角色中下解放出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大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取物理知识,这种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还可以更加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不断开发学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比如在讲“电路链接的基本方式”一课时,可以利用实验室中的小型日光灯,让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日光灯内的电路链接情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在操作过程中产生许多的疑问,随即提问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着指导的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精神。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物理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对课堂中自身所教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定期适当地进行一些课堂教学反馈活动,用以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并没有很好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再次教学,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并再进行一次系统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总而言之,初中教育阶段中物理课堂教学必须始终以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为中心指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不断探讨、分析研究,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经验并总结,制定出最为科学、全面、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最终实现学生素质教学的全面开展。

    jk251.cOm扩展阅读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3篇 ”,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1

    我在这次国培中学习了“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虽只有短短的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学习的真正开始是从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开始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通过这次国培,给我们今后的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共同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巩固、应用与拓展。”概念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老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与材料,极大的鼓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概念的得出注重了探究过程、分析过程,体现了活动主题。

    通过一组实例,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征。

    3、铺垫导入恰当,让预设与生成合情合理。

    课堂教学的优秀与否,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滋生和发展出来的,她们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适时搭建了一个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4、注重了数学陷阱的设置。

    把学生对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列出来,让学生判断、研究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5、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对概念作通俗解释,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2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流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把课堂教学看作自己也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鼓励、激发学生去不断探索,把学生的“发现”与“创造”视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他们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涌动。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时的一些认识: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感知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主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合理归纳与活动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创设情境。

    1.求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然后计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比较平稳。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很繁,怕动手计算,课堂出现沉闷现象。此时教师立即口答出答案,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惊奇,为之一振,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看出答案?这里会不会有规律?”课堂出现窃窃私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你开始的计算和老师的结论观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问题:你敢肯定你所猜测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敢于说理、敢于证明,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由点到面,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习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既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理解、记忆、熟练、提高。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根的判别式可以作为判别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依据:当△>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如果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别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位置(交点是在坐标原点的左边还是在坐标原点的右边)等等。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把知识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3

    1、“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等等。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了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一两名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再由他们去指导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学习,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解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应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内部联成局域网,可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应该看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时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的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提供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2500字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南。小编为您精选了这份特别的“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希望您感到满意,感谢您的浏览!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

    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 “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不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得让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我曾让学生表演过“西安事变”背景和过程,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准备,课堂里小“张学良”绘声绘色的劝谏到“哭谏”让好多学生眼中闪动着泪花,这样让他们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表演“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悲愤地反复仰天长叹:“‘1936,12月12日,西安’,辱死我啊!”让大家终身难忘。这样学生们自然记住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也完成了这些知识目标。这样也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自然体会了张杨二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五、活动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中分组、分工都要具体、合理、详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初

    一、初二学生表现欲望最强,就可以设计学生表演、绘图大比拼、讲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初三和高中学生不再喜欢简单的过于张扬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层次已经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辩论、讲座、记者采访等历史活动。所以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符号学生实际,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生“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还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

    “活动”起来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2

    《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研修日志

    这几天通过学习罗林老师讲的《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我深有感触,几何教学时比较难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接下来谈谈我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思维实际出发,改造学习材料,拉近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接受,利用学习材料和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认知动机。这让我突然领悟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遵循那些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年龄,思维方式,思维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实际 出发,找寻一些学生身边经常能接触到的一些物体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与了解图形与空间感。这在学习之前是我没想到的,一直以为照着课本往下讲就可以了,孰不知这样讲再多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只能让学生知道表面化的一些浅显的知识。

    同时罗老师也讲到教学方式要变换,给学生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产生主动学习动力,保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让我联想到在课堂中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与空间图形有关的小比赛或情境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深入了解图形与空间感,同时让学生明白原来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很有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开心的、自主的、下意识的吸收更多的知识。

    罗老师们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以解决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引用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深度剖析,探寻“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课程体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也领悟出跟以往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针对性和 实用性相结合的课程,我会继续努力专研所教授的学科,在达到扎实的功课内容的同时,贯穿一些新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想学,会学,学得精。

    旋转课上的小故事

    讲到旋转与平移这一章时,没有多媒体可以用,我就想: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呢?

    这天上课,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一个调皮的学生在大声说话,我很生气,正想批评他,转念一想,不如让他来教打击学旋转吧!我说“全乐,你上来.”当他在讲台上站好后,我让他赚了一圈,我问学生:“他在干什么呀?”“转圈”学生们大声说,然后,我又让他绕这我以一米为半径顺时针转了一圈,同样方法绕着肖华转了一圈,我问大家他的这两次旋转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转的位置不同嘛?”有人急不可待的说。接下来我又让全乐绕着我以一米为半径逆时针旋转一周,“这和上次的旋转一样吗?”“不一样,反了” 最后,我让他有绕着我转了半圈,”这次也不一样,不够一圈嘛?“大家争着说。好的,我在黑板上写下:决定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接着我说:“如果把我站的位置叫旋转中心,他转的方向角旋转方向,转的角度叫旋转角度,那么谁来说一下决定一个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接下来,在讲书上的例题时,大家就知道了要从这三方面来考虑了。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3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此之前先积累一定的基础,该基础主要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以及精心的备课。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没能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走出,对学生的态度冷淡,要求严格,缺乏热情,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惧怕之情,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把关爱、关心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之后,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只是听讲,而是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调节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初中语文学科是一门情理交融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在感情上达到共鸣,而想要进行情感交流,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再者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感,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引导学习。

    学记中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亲其道”,教师若有魅力,其课堂的吸引力就高,课堂吸引力的提高,必将增强课堂的有效性。教师魅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上课时所使用语言的丰富度、形态表情的生动性等等。当然,除了课堂上的内容外,教师的魅力还体现在其自身的综合素养上,主要包括人格与品德的高尚。教师具有极强的自身魅力,能够赢得学生对其的喜爱与尊重,这就加大了他所教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学生喜爱上他的课,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了提高。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我们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例如,在讲解《卜算子·咏梅》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导入这篇课文时,先为学生朗诵一遍,利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然后在课文的讲解时,用丰富的语言来给这篇文章润色,帮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一个表演家在上台之前必然经历了千万次台下的练习,而如果将教师课上教学的过程比作是表演,那么,台下的练习必定是教师精心的备课。备课的充分与否与课堂效益直接挂钩,只有教师将备课材料准备齐全了,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也才能保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八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教法、备板书、备作业与备资源。当然,在备课的同时,一定要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且做好解决该状况的措施。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内容:

    (1)备课内容要有正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准确而恰当地掌握教学重点并且组织相宜的教学步骤;

    (2)备课内容的难度尽量与学生学习的适应能力相结合;

    (3)备课时要注重实际教学的应用,讲求实效、灵活;

    (4)备课的内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当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积累了一定基础之后,就要完善其实际操作措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其实质就要提高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热情,初中语文学科结构复杂、学习难度较高,学生很容易对其失去学习兴趣。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拾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演讲者,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聆听者,两者之间没能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学生没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学习中。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效果较差,不能够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与其他初中语文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寻求更好的教学模式。在此,我推荐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通过这些场景的演示,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能够得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与课文内容达到共鸣。例如,教师在讲解《贝多芬传》这一课时,就可以在课文导入之前先播放一些命运、第九交响曲等,帮助学生在该场景中对贝多芬的音乐有一定的了解,从音乐的旋律中理解贝多芬创作时的心境,然后教师再慢慢将这篇文章导入课堂。除了情境教学法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能够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初中生的身心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其中,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其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效果明显。例如,在讲解《范进中举》这一课文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对其作者吴敬梓的生平进行视频播放,这样一来,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就先对其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视频的播放,能够在课堂之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教师之后进行的教学是相当有利的。当然,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播放一些专家对范进这一人物的简析,帮助学生理解范进这一人物特点。但是,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媒体播放的时间不宜过长,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其实,除了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之外,还有许多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的新型教学方法,其效果都比较明显,在此举例是为了激励初中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积极创新,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切勿墨守成规。

    曾有人研究表明,人在愉快的氛围下,其大脑皮层的记忆力较强。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我们积极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所谓课堂气氛,指的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活动而形成的综合心理状态。营造和谐气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以下四种方法:

    (1)幽默调节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调节课堂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每天学习的科目繁多,经常会出现疲惫现象,这些幽默的语言能够缓解学生上课的疲劳,帮助其在愉快的气氛下,学习知识。再者,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能够得到学生更多的喜爱,在课堂上的感染力也更强。

    (2)即刻吸引法: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然后像磁铁一样,将学生带进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去。

    (3)情感沟通法:想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交流,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沟通。

    (4)激励竞争法:每个学生都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适当利用这一特点,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这一主体真正爱上初中语文学习了,初中语文的课堂有效性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提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培养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材知识的传授,更是帮助学生对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加以理解的桥梁。因此,把初中语文学好,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把初中语文教好,对教师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础与具体措施加以论述,希望通过这些论述,能够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老师要想讲好一节课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然而,在以往老师备课的过程中,只是在想这节课应该教什么,而忽略了这节课应该怎么教这一重要环节。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老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意教材上的知识,还要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老师必须要运用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老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节课都生动有趣。例如,初中老师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表现出诗人生活的窘迫与无奈。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加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改下的教学是“以生为本”,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不再是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为学生搭建展现自己的平台,让学生通过经历感受到课文的中心思想。例如,老师在讲《智取生辰纲》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比如,为什么吴用会在这个时候取生辰纲?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空间。

    学生接受知识一般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大多数人都认为视觉教学是最有效的,其实不然,视听相结合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老师可以运用现在的多媒体,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些与这节课知识相关的视频或者是曲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效率。

    总而言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老师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老师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建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学好语文的前提保证,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率。

    从实践来看,除作文外的语文家庭作业每天不宜超过30分钟,否则就容易导致训练效果打折。特别是在多学科老师都在“抢”学生时间的情况下,过度的训练量就成了一种任务、一件累赘,学生看到课外作业就寡然无味,叫苦连天。试想,这样的情况,课外作业还能起到辅助作用吗,还能指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吗?

    拓展训练的初衷应当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点理解,因此拓展训练应当始终围绕课内文本来设计。但现实的情况是,有的设计弱化了课内文本学习,随意性太强,甚至是张冠李戴、本末倒置。比如,学习课文《陈涉世家》,如果设计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史记》全书”,就完全超出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认知能力,与课文教学毫无关联。

    创新过度的作业设计乍一看很有新意,但实际上冲淡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设计这样的练习:请谈谈你从杰利和其他几个小伙伴的身上学到什么样的人生经验,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这个练习看似开阔了视野,启迪了的思维,但也误读了文本主题———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达的地方。

    有的作业布置太随意,今天抄十遍词语,明天做三页练习,后天发张试卷,数量上、内容上全凭老师的兴致,既不结合学生的特点,也不围绕教学的目标,缺乏作业设计应有的针对性,这样的家庭作业设计过于简单化,在效果上“有”和“没有”一个样。

    有的作业布置太局限,局限于某一节课或某一篇文章,作业与作业之间少有延续性;有的作业简单地“复制”“粘贴”,没有紧贴学生的实际特点,没有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的作业太跳跃,与课堂教学缺乏实质性的关联。这样的作业,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毫无实效。

    语文家庭作业设计应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难度系数应呈梯度变化,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有选择余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际上,有的企图通过高难度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超出学生能力水平的作业,对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起不到多少促进作用;有的只注重文本的'知识点,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基础弱的做起来有困难,基础好的则不屑完成,这样的作业也同样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让不同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效率,有选择地去完成作业,能达到减轻负担、激发兴趣的目的。如在教完《隆中对》、《出师表》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结合两篇课文,简要地谈谈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对今后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要求50字以上。字数的要求就是我给他们设计的梯度和弹性。第二天检查作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反映出他们自由发挥的巨大空间:有的同学认为成就事业的人需要智慧,智慧来自于年轻时的积累,诸葛亮不是足不出户就知天下形势,他有社会交往和出游的经历,我们应走出门户,多些社交,坐在家里玩游戏是百害无益;有同学认为做事之前应三思而后行,会结合当前形势,权衡利弊,说服身边的人,支持自己的意见,今后做事我要尽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有同学认为为报知遇之恩,可以肝脑涂地,在帮助别人成就事业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同学认为诸葛亮的智慧还表现在他选择的明智,他选择了辅佐阿斗这个昏聩无能的人更能展现自己的才能,选择曹操兴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管学生这些稚嫩或生活味浓的言语是否成章句,但反映出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在这些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中,学生提升了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形成了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前不久有报道说一个关于“秋天”主题的中学生征文活动,竟然有70%以上的文章“蛙”声一片,这些脱离生活的文章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动起来。写作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细心观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就能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时就不会言之无物了。体验生活就属一种开放性的作业:例如布置亲情方面的作文,可以要求学生拥抱妈妈或爸爸三分钟,给妈妈端一次洗脚水,倒一杯茶等;写童年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回家请父母讲一讲他们童年有趣的事,并要求将这些事至少和其他位同学电话交流。这种教育会让孩子们学习热情始终不减。这些经历教会了他们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显得犹为重要。

    学生家庭作业是学生自学情况的直接反映,所以在内容上应当是知识、能力、态度、习惯等多方面的反映。因此,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形式,都可以多元化。可以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甚至很多时候没有优劣之分;方式可以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标符号评价、动作评价、语言评价等;评价形式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作业。例如,我不追求潜质生家庭作业答案的标准性,而是努力从潜质生的作业本上去挖掘他们智慧的火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劳动,经常写下这样的评语:“这个题的答案只有你的想法独特,你的字不仅工整,而且有个性。”“虽然这次作业你错误很多,但是你比那些不交作业的同学态度要好多了,只要你再认真点听课,下次作业就会进步!”激发他们做语文家庭作业的兴趣。在作业批改时充分爱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每天都期望自己作业的变化,盼望老师充满激情的鼓励,让作业成为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

    总之,家庭作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内容选择、布置形式、作业批改、反馈策略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推敲,只有尽可能地优化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才能使家庭作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

    纵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间,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将参考书或者是学习资料书上的内容翻译在幻灯片上,然后,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幻灯片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读给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学生对这些知识是否能够吸收以及存在哪些疑惑,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磨灭。除此之外,教师能够在课堂运用的教学方式也十分的少,教师仅仅能够做的就是将教材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没有对课堂知识进行课外拓展,学生学习的课堂内容的面也十分狭窄,学生和老师互动少,学生不理解老师教授课文的目的与意义,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讲述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需要。

    虽然学校在课程教育上十分重视初中语文教育,但是无论是从学生的成绩还是从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我们还未深刻地感觉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一方面,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反映初中语文课堂不仅十分枯燥和无聊,而且在课堂上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重点知识死记硬背下来,下课之前教师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到教学的内容,并且渐渐对阅读教学课程产生厌倦心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并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外表现方面,显现出高分低能的现象。总的来看,语文并没有成为指引他们生活更好的一门艺术,很多中学生一方面在学习语文课程,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把语文素养真正地放在自己的身上,很多中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要尊老爱幼的美德,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并没有真正去实践,甚至在生活中,他们看见老人跌倒在地上也视而不见,这样的行为并不足为奇。可见,语文教学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出现了走下坡路的现象。

    激趣法能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重视,老师在课堂上扮演了主要的作用,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内容灌输在自己的脑海里。然而通过激趣法,老师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的多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激趣法使得老师的教学方式更加多种多样,课堂传授的内容更加广泛,课堂学习的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在使用激趣法教学时,往往会通过各种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学生获得的课外知识也不断的增加,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例如在激趣学习法中,老师会运用各种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摆脱了以往枯燥的说教式的学习方式,老师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对下一轮的知识教授做一个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那样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得到大大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的知识更加的全面,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采用问题激趣法,通过让学生提问和学生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问题激趣法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地阅读课文,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让学生共同合作讨论,互相解决问题,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问题和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发散式提问,但是这些问题的设置也是一层扣一层的,要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文本,开拓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二)采用活动激趣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来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语文课堂的学习可以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一些话剧的文本,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文本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文本的价值。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辩论会、课外专题调研等等的形式来从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面,并且这样学习还能提高学生将课文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4

    教育从方式本质上是多渠道,多元化的,但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上看,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初中语文教育影响重大。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的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传播和升华的突破点。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充分的利用课堂导入,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的几分钟内,往往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这段时间就成了课堂教学的“真空时段”,在这期间教师如果已经进入教学中心环节,那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无法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学就取不到预定的效果。况且,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组织和计划上,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导入,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发挥创造力,导入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规律,在课前准备南北半球国家在相同时间内的季节景色,在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让学生分别找出冬天和夏天的景色,并以四个季节的月份跨度为时间段,让学生大概说明图片所处的月份。而学生不知道教师的安排,在区分图片时,会从表面现象出发,很快分出图片,并根据生活常识做出时间判断。而教师此时在告诉学生,这些都是11月到1月的景色时,必然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在将学生引入“济南的冬天”。或者,教师可以以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景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现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由此再过渡到“济南的冬天”,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地的春天与济南冬天的区别。这样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语境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好的文章能净化人的心灵,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此感动读者。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亦是如此。

    初中语文教材大都由文学作品组成,而文学是最能感染人的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是决定语文艺术魅力发挥程度的决定因素。事实上,教师要让学生从文章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获得共鸣,就必须要从学生的思想层面着手,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文学艺术魅力的洗礼,让心灵得到净化与充实。如在学习《理想》这篇文章时,教师如果只是从文本出发,分析文章内容及思想,那很难让学生真正进入课堂语境,也很难以此获取学生的共鸣。因此,从学生个体出发,挖掘学生与“理想”之间的深层联系,才能将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章中,然后再有文章升华到个人理想的王国。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突破以往的导入模式,不以“积极”面出发,而从“消极”面出发,以“我们都有理想,但是我们的理想有多少能实现呢?”从这一主题出发,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的理想,并讲述自己那些至今仍未能实现的理想。通过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学生对“理想”产生共鸣,让学生为理想的“遥远”而奋斗,从而再过渡到课文当中,让学生对个人的'理想和作者的“理想”进行对比,并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课堂的学习气氛才能更融洽,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被动模式。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素质教育观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为此,要使课堂教学发挥有效性,就应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学的重点,唯此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引入一些具有深刻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伤仲永》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跳出教材,让学生寻找当代的“仲永”,比如以一些名牌大学的“少年科技班”为例子,让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思考,当前社会和家长及学校对学生过分的要求和期待,是否也是“伤仲永”的重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从循序渐进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一步步的迈向自己的理想,对过程中的挫折要理性看待,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在遵循一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李祥.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曾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西南大学;

    胡俊国.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5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演出表演出来。学生情境表演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上课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在满足学生的好奇欲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进教材,了解掌握文本人物的内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笔者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分别扮演文中孔乙己、掌柜、丁举人、“我”、路人,通过“我”的描述、掌柜与孔乙己的交流、旁观者对孔乙己的讽刺、孔乙己自己的心理活动等情节将孔乙己的形象生动的表演出来。学生们对于参加表演《孔乙己》非常感兴趣,课堂上非常积极踊跃的回答我的问题,并且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我的一堂课上的非常轻松。

    现实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心思放在课堂上,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练习时,要让学生写一篇《简单描述小制作》的作文,那么我就在自己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物件,然后自己再在上课的时候将自己制作这件物件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积极制作属于自己的小物件,每个人都兴趣高昂,东西做完之后,肚子里装满了自己想要说的话,急切的想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写作就成了他们倾吐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这些作文中有关于制作昆虫标本的、有关于制作书签的、有关于制作泥画的,各式各样的制作,每个同学都写出了非常精彩的制作过程和感悟。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对语文有着更深的感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情境的创设可以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认真学习。比如在上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时,我会以游览动物园为情境设立问题,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自己去过动物园。接下来我就会对同学说“既然大家都去过动物园,那么大家发现没有,有些动物是大家在动物园里经常能看到的,但是有些动物却不是在每个动物园都能看到的。比如上节课我们讲的《松鼠》,大家是不是已经在动物园看到了?”全班学生都齐刷刷的点头示意,然后我在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大家在动物园不常见的动物——大熊猫,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大熊吗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它与别的动物有着怎样的区别,大家觉得好不好啊?”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异口同声的说“好”,然后我就很顺利的带着同学一起去学习这篇问篇文章。我通过提问同学们去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身临其境,仔细回忆自己在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思维得到引导。接下来又通过学生已经熟悉的松鼠来引出学生不熟悉的大熊猫,让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抓住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提升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新教育改革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学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资料的同时,可以对课文内容有着一个更好地理解。比如笔者我在给学生上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这篇文章时,我先通过投影仪将“神舟”五号出征的视频投放到大屏幕上给学生看,学生们在观看“神舟”五号发射过程的视频时,亲身感受到了航天员们出征时的情境,许多学生看视频时都发出了惊叹声,他们都被这种场面感染了,视频看完之后,许多学生还沉浸在那种震撼中。这时我再带着学生一起去学习课文,由于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认真思考,脑海中有着航天员出征时的场景,使得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篇课文。对我来说,这节课有着一个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结语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继续开发研究。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具体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设立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表达情感。通过正确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语文能力优秀的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6

    通过利用系统的方法与观念,并结合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在设置与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讲所有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一个系统机制里,即课堂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设计的作用,来设计出一个完善的有效的教育模式。而在语文教学方面,其教学方法仍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随意性、单一性欲无序性,要想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则应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

    语言文字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是发展历史最悠久,其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文字之一,中国人民都应该为掌握和拥有这样优秀的文化知识而感到自豪。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不断丛集,使得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语文的用处不大,导致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等状况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正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瓶颈。在经过国家教育部门所规定的教育改革之后,其效果一般,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情趣甚至有忽略语文学习的情况出现。因此,想要解决这种困境,就得对如今的课堂教育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充分整合在导致课堂教育有效性不高的因素,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1、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整个课堂教育的重点,只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内容的设立可以很据以下几点来进行:(1) 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情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用于素质培养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就是读写结合。所以,在对语文教学内容设定的时候,要把读与写相结合,共同培养。在知识完善的前提下,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培养其全面发展能力。

    (2) 设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定时,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以教学目标为统帅,凸显教学内容的.重点,打破困境,防止本末倒置,舍近求远,细大不弃等情况的发生。

    (3) 教学内容具体化,细节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能力因素、情感因素、知识因素的等方面,并且要将他们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性与综合性都具备的体系。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内容细节化,具体化的同时还要在课堂上用知识将之充实。

    (4) 以教学大纲文本的教学内容 。老师在制定教学内容之间,要把教学大纲进行透彻的研究,要把教学大纲作为指导思想,因材施教。并且要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张掌握的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如何,以此要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2、教育方式的设计。语文教学课堂应该保持一个轻松、自由、愉快、融洽、民主的氛围,而学生则应该保持着积极进取,不耻下问的态度,在课堂上对学习应该有着一定主动性。

    而老师应该转变一人授课的传统观念,扮演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角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授课者。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老师不能仅仅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保持课堂轻松愉悦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压力,灵活多样、轻松幽默的教学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虽然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尤其对于习惯在讲台底下做笔记的学生来说,更是需要一个渐渐适应的过程。

    除此之外,巨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变现的过于“自卑”,真实因为他们阅历不深,容易且怯场,在加上自我表现的机会极少,使得他们在课堂这种公共场合中不能表达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老师缺乏交流。这具体表现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就会表现的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回答问题时面红耳赤、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严重者就会连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所以,教学模式转变的重点就是要建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课后信息反馈的设计。在结束每一节课时之后,老师应该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认真咨询他们对课程的意见,以及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语文课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科目,有时会出现老师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同的情况。

    课后的交流,有助于老师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课堂的设计不能操之过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课堂教育模式进行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这项设计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更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配合。语文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解决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周晓春 . 设一问而激思维 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思考及对 . 语文教学之友,(12):13-15.

    张小平. 如何有效地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教学生成. 现代语文 ( 文学研究 ),(03):64.

    曹如亮 , 乔志强 , 王艳 . 多元智能让我们的课改有了支点――来自呼和浩特市新城实验区的研究报告 . 江苏教育研究,(09):102-103 .

    肖家芸 . 切合的才是好的――谈语文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通讯 D 刊 ( 学术刊 ).2011(09):23-24.

    朱则光 . 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设计思考 . 语文教学通讯 D 刊 ( 学术刊 ),2011.(09):156-157.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宣汉大成镇初级中学

    杨乐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最重要场所,课堂上的教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率。下面是围绕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功能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措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进行反思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其过程可以分为教学、评价和管理三个方面。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也是提供教学活动反馈信息的途径,具有诊断、调节和强化的作用。而管理,则贯穿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运作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则强调为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1. 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打瞌睡、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进一步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学生入学一开始,就应当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规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毕竟,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教师应当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期望。例如,在刚开学初始阶段,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对自我的期望;半期或期末考试后,布置学生写试卷分析和自我总结等。事实上,通过收集学生对“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的描述,我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学生交朋友的老师;而不喜欢老师抽烟,衣着不整、无精打采,处事不公正,体罚学生。部分优生还具体提出老师应当多讲学习方法,典型题目以及解题技巧,平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以锻炼思维等;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希望老师讲课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讲基础题目,甚至要求尽可能减少作业和考试等。通过这样一些做法,教师可以提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业程度的教学目标。

    2、建立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满足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5篇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和掌握情况,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您要的信息我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烦请您关注并详细阅读本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1

    初中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转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无结论性、高度流动性和持续性的思维活动,能够清晰地勾勒和解决问题。这是打破常规的解决问题方法,重新结合已建立的情感体验,探索规律并获得新的思维结果的思维过程。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拘于常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材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本保证。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不同方法和技能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快速性、记忆的持久性、识别和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主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探索

    摘要: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领者”,做好“导演”的角色。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初中生充分“活动”起来,引导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学好历史。

    这样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合作精神,并能够强烈**撼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活动设计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领者”,做好“导演”的角色。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初中生在课堂上中充分“活动”起来,引导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学好历史、学会历史。这样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合作精神,并能够强烈**撼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有利于初中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课堂“活动”设计有利于初中生学习历史方式的改进。在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初中生的学习方法也要不断改进。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建能够促使初中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我们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让他们真正明白自己已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奴隶,而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标精神落到实处。

    2、 有利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让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动”起来,我们教师就充当“导演”的角色, 我们要真正做到师生共唱一台戏。大部分历史课堂只要有了初中生积极的参与,可以说就能够收到非同凡响、丰富多彩的效果,只有他们积极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但是课堂“活动”不是随意的,不能为了“热闹”而“活动”,不能只重形式而轻内容,我们课堂“活动”必须要有鲜明的主题,我们决不能为了学生暂时的快感而活动,而要有科学的活动的目标,既要有利于初中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又要杜绝他们偏离话题。

    并在课堂“活动”中及时提醒他们“活动”的“目标”。 例如:我在讲《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我让初中生课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相关资料,编排课本剧并且在课堂上分组表演,这样我把课堂支配权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组学生表演的《梦回大唐》,让我久久难忘,同学们也掌声不绝,笑声不断,更有趣的是他们在梦回大唐中所见所问和课本中所述有所不同,还引起了不小争议,有的说“你们演的不对,唐朝没这些?

    ”,有人说:“你们不应该这样说话,语言不对?”。

    此时不能任由学生争论不休,偏离中心,于是我不时地引导他们,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地表示肯定和鼓励,并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样不仅尊重了他们的个性,又保护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又使孩子们的讨论不要太偏离主题。结果,孩子们轻松愉快地高效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课堂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孩子,不要重形式轻内容,不要为了活动而偏离中心。

    让我们历史课堂的“活动”既要务实又要创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3

    摘 要:传统的历史教育教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手利用第二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主要活动方式是:在集中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骨干学生组织和带头作用,以个人分散活动为主,注重班级、小组之间的协作、交流、竞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关键词:历史探索;素质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普通教育由升学教育的方向转向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这一教育方向的变革,教师自身素质也在变革,也在提高。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学校教育既立足于传授知识,更着眼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启发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创造型现代化人才。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初中的年龄特征和历史教学特点,并考虑到目前素质教育情况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着手开辟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巩固和加深课内基础知识,以发展智能、加强思想教育为中心,有计划地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历史课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第二课堂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主要活动方式是:在集中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骨干学生组织和带头作用,以个人分散活动为主,注重班级、小组之间的协作、交流竞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笔者常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办历史知识小报,由学生自己报名,设专栏,编辑设计版面,图文并茂,培养学生想像力力;组织学生讲历史故事,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组织历史游戏活动,举办历史展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有这些,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和献身祖国的热情,陶冶了思想情操,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力、创造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受到一致好评。

    在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中,笔者坚持了四个结合的原则。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思想性相结合

    好奇的青少年学生对生动具体的历史日期和历史事件是感兴趣的,但第一课堂教学往往满足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深化。笔者结合戊戌变法讲谭嗣同的故事;结合辛亥革命讲孙中山的故事,讲农民运动、鸦片战争。结合历史谈现实,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加强了思想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能力是从培养兴趣开始、在活动中形成的,而培养能力的活动应该是富有情趣的,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为此,笔者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开展历史兴趣活动的方法。如,要求学生编《历史报》,编历史图表,编制历史游戏扑克、历史棋,绘制成套的历史人物画像等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补充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三、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相结合中学时期是打好基础的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差异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不同,有些人往往在某一方面很有才华,我们就应该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培养他们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人才。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课外阅读历史故事、课余评论、历史演讲、图表制作等课外活动小组,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教师的主动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是在组织、启发、鼓励学生方面做些工作。不论是小组活动,还是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笔者都是首先让学生想办法,在活动中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锻炼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钻研创造精神。

    回顾几年来的教改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的教改实践,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了,喜欢独立思考,他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关心祖国建设,思索人生的价值,不满足于第一课堂传授知识。只有开辟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各种社会信息,开拓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中,自觉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感情,这对体现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诚然,第二课堂的开展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我们不求轰动,不求速成,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努力。历史课外、校外活动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真正能让学生乐学、会学而且学会、学活。笔者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大家不懈开拓,辛勤耕耘,教改之花必能结出丰硕成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作为一个历史老师首先我是非历史专业毕业,其次教历史学科也才一年多时间。就个人的感觉说几点有关历史课堂的内容。

    在中学阶段历史不太受学生重视的学科,每周只有2节,时间安排上比较少。而三个主科占去学生大部分时间,所以历史科很容易被学生认为不重要,作为历史科老师该怎样去面对和处理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兴趣很重要,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历史教学很重要。

    首先,我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化以一些小故事或者是同学比较感兴趣又与课文有所关联的电视剧电影,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接着与课文有关的内容相结合,学生对今天所要学的内容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其次,历史学科注重以考试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如果在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那么学生也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所以课堂开始的重点知识回顾比较的重要。

    针对这种情况,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重视落实检查;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

    其次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课前准备要充分。针对历史课时较少,学习内容很多的状况,我每上一课前都认认真真地准备,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重点突破,注意每个重要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并注意它们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备学情,分析学生此阶段掌握知识的特点,分清哪些问题要重点分析给学生,哪些可以略讲。这样在上课时就有针对性,不会无谓地浪费时间。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作业的设置和批改很重要。针对学生作业量很大的状况,在历史课的作业设置上,我追求少而精,只有两种作业:同步练习和单元测试,作业量每周只有两个课时。但每一次的作业都要仔仔细细地批改,在批改时大致掌握学生错的多的在哪些方面,在更正时向学生重点强调,再检查学生第二次作业的更正情况,争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考试反馈要及时。历史每个单元测验一次,每次测验之后,针对学生在考试中的普遍性错误,在讲解试卷时重点强调,并教会学生一些做题的技巧和方法,避免下一次的重复错误。

    4、认真分析学生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症下药。对于后进生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课后辅导时候多多鼓励他们;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对于中等生也不能忽视,要严格督促;优等生要提出高一点的要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5

    作者:杨美娥

    **:《学周刊·中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在师生心中确立。然而,在一些学科教学中,课程改革的精神还不够深入,课程改革的思想还不能完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初中历史课程是教学改革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学科。而新课程改革是新的教学理念的改革,不是某一门学科的单独改革,所以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搞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就成为了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真正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一、转变教学方式,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要位置。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外,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组织各种活动,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具体做法: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手段,采取小组活动、交流**、综合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上学习活动的“主角”。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追求课堂形式的新颖性和课堂气氛的积极性,从而丧失教学活动的初衷。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学活动在设计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明清**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利用图画来分析历史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若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学生的话题就会脱离主体,偏离课堂授课的内容,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将课堂活动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从而让活动起到真正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5篇)


    我找到了一篇非常棒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网络文章推荐给大家。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可避免老师漏掉重点内容。相信本页上有一些你之前没有知道的事情!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

    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 “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不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得让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我曾让学生表演过“西安事变”背景和过程,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准备,课堂里小“张学良”绘声绘色的劝谏到“哭谏”让好多学生眼中闪动着泪花,这样让他们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表演“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悲愤地反复仰天长叹:“‘1936,12月12日,西安’,辱死我啊!”让大家终身难忘。这样学生们自然记住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也完成了这些知识目标。这样也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自然体会了张杨二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五、活动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中分组、分工都要具体、合理、详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初

    一、初二学生表现欲望最强,就可以设计学生表演、绘图大比拼、讲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初三和高中学生不再喜欢简单的过于张扬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层次已经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辩论、讲座、记者采访等历史活动。所以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符号学生实际,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生“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还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

    “活动”起来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摘要: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反思

    有人说 “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能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只是教师单一传授,学生机械地背诵,教和学也基本上变成了教师机械灌输和学生死记硬背了。

    对于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历史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丰富想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应该注重教学反思,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指导教学,使教师找到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得到很大的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历史充满信心。

    一、从学生方面思考教学的实际问题

    多年来我经过客观冷静的思考,发现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好多学生不发问、不思考,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没有学生会提出问题,主动请求教师帮助解答。学生这样学习,是很难提高学习能力的。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日常教学对学生引导不足,没有打开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之门;二是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贝多芬”(背多分),根本不用思考。

    实际教学中,女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普遍低于男生。历史学科偏重记忆,女生应该更勤奋,记得更准确,但事实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女生平均分是低于男生的,女生不及格人数占不及格总人数的80%,得最高分的基本上都是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情感较为细腻而丰富的女生对血雨腥风的历史战争、政治斗争并不感兴趣,对频繁的朝代更替更是一头雾水,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女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从教师自身方面思考历史教学并总结历史学习方法

    近年来中考历史题注重引进新情景,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做得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历史课文的相关资料如图片、图表、搜集的信息等补充太少,没能很好地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以适应中考历史的变化趋势。此外,教师还应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所以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学习潜能,学生或读或记或写或答或练或议,学习的方式可多种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学习初中历史的几种方法。

    第一,课前认真预习,至少通读两遍历史课文。然后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教师上课时的板书。学生必须弄清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学生应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教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教师提问。

    第二,学生上课应该认真听讲、思考,课堂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来记,认真听教师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有哪些地方与教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教师是否讲了,自己是否明白了,如果教师讲到了需要立刻记录下来。教师讲完后,学生再详细回忆一遍教师讲的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如果有新问题,还要向教师请教。

    第三,课后复习、巩固课堂基础知识,复读一遍课文和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自己的预习提纲。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能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做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时,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再写出来。作业不能拖延,要及时完成,而且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最后,不要忘记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充知识面,阅读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不仅可以扩充自身的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还能得到巩固与运用。总之,历史需要多看、多读、多背、多记。

    从现代教学论来看,“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因此,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摸索出“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具有具体性,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维,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自主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会真切体会到反思对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对教师成长也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天祥.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家,2004(9)

    [2]王锡安.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论坛,2006(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3

    初中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转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无结论性、高度流动性和持续性的思维活动,能够清晰地勾勒和解决问题。这是打破常规的解决问题方法,重新结合已建立的情感体验,探索规律并获得新的思维结果的思维过程。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拘于常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材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本保证。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不同方法和技能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快速性、记忆的持久性、识别和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主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4

    摘 要:传统的历史教育教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手利用第二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主要活动方式是:在集中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骨干学生组织和带头作用,以个人分散活动为主,注重班级、小组之间的协作、交流、竞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关键词:历史探索;素质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普通教育由升学教育的方向转向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这一教育方向的变革,教师自身素质也在变革,也在提高。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学校教育既立足于传授知识,更着眼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启发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创造型现代化人才。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初中的年龄特征和历史教学特点,并考虑到目前素质教育情况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着手开辟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巩固和加深课内基础知识,以发展智能、加强思想教育为中心,有计划地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历史课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第二课堂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主要活动方式是:在集中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骨干学生组织和带头作用,以个人分散活动为主,注重班级、小组之间的协作、交流竞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笔者常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办历史知识小报,由学生自己报名,设专栏,编辑设计版面,图文并茂,培养学生想像力力;组织学生讲历史故事,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组织历史游戏活动,举办历史展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有这些,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和献身祖国的热情,陶冶了思想情操,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力、创造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受到一致好评。

    在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中,笔者坚持了四个结合的原则。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思想性相结合

    好奇的青少年学生对生动具体的历史日期和历史事件是感兴趣的,但第一课堂教学往往满足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深化。笔者结合戊戌变法讲谭嗣同的故事;结合辛亥革命讲孙中山的故事,讲农民运动、鸦片战争。结合历史谈现实,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加强了思想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能力是从培养兴趣开始、在活动中形成的,而培养能力的活动应该是富有情趣的,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为此,笔者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开展历史兴趣活动的方法。如,要求学生编《历史报》,编历史图表,编制历史游戏扑克、历史棋,绘制成套的历史人物画像等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补充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三、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相结合中学时期是打好基础的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差异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不同,有些人往往在某一方面很有才华,我们就应该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培养他们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人才。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课外阅读历史故事、课余评论、历史演讲、图表制作等课外活动小组,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教师的主动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是在组织、启发、鼓励学生方面做些工作。不论是小组活动,还是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笔者都是首先让学生想办法,在活动中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锻炼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钻研创造精神。

    回顾几年来的教改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的教改实践,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了,喜欢独立思考,他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关心祖国建设,思索人生的价值,不满足于第一课堂传授知识。只有开辟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各种社会信息,开拓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中,自觉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感情,这对体现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诚然,第二课堂的开展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我们不求轰动,不求速成,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努力。历史课外、校外活动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真正能让学生乐学、会学而且学会、学活。笔者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大家不懈开拓,辛勤耕耘,教改之花必能结出丰硕成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篇5

    作者:杨美娥

    **:《学周刊·中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在师生心中确立。然而,在一些学科教学中,课程改革的精神还不够深入,课程改革的思想还不能完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初中历史课程是教学改革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学科。而新课程改革是新的教学理念的改革,不是某一门学科的单独改革,所以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搞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就成为了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真正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一、转变教学方式,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要位置。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外,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组织各种活动,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具体做法: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手段,采取小组活动、交流**、综合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上学习活动的“主角”。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追求课堂形式的新颖性和课堂气氛的积极性,从而丧失教学活动的初衷。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学活动在设计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明清**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利用图画来分析历史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若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学生的话题就会脱离主体,偏离课堂授课的内容,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将课堂活动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从而让活动起到真正的作用。

    [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案精选4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要知道优秀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案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案(篇1)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案(篇2)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

    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

    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抓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

    2.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吴冠中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

    2.你发现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小船、水道、房子……)

    请你给这组画取个合适的名字。(江南水乡)

    3.介绍作者吴冠中。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父爱之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欣赏作者的绘画作品既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知道了作者是画家,再引导学生结合画的内容命名,进行语言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2.指导书写:考、疼、席、暑四个生字。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渔船 报考 教训 心疼 席子 庙会 彩排 糖果 抽象

    启迪 毕业 寄宿 师范 路费 轮换 领略 意境 磨灭

    4.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试着给它们起个小标题。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卖茧子;住客栈;送“我”考学;看庙会;背“我”上学;铺床被;在船里食宿;缝补棉被。

    3.这一个个画面,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活动,这就是——场景。总结概括场景的方法。

    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整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设计意图: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文描写的场景,通过起小标题,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本文是按照倒叙的方法叙述的。

    3.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小组内讨论,概括段意。

    4.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5.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设计意图:从整体把握课文,明确课文的表达顺序,梳理文章结构,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深切的父爱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境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唤醒学生记忆,把握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聚焦场景,体会父爱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两三处印象深刻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小渔船上、背“我”上学、送“我”入学的场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个场景,其余场景的体会依据学情简要处理。

    (一)置身庙会中的场景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谈理解。

    2.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3.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教师相机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小冠中,爸爸带你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朗读中感受父爱。

    小冠中们,你们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出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地方。随机提问:通过朗读想表达什么?听朗读听出了什么?

    (二)凑钱上学的场景

    1.学生自读,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句子体会父爱。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家里粜稻、卖猪……”以及“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词句来感受。

    2.相机出示家庭背景材料。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桑贴补家用。

    3.结合资料,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

    预设:学生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小冠中这样的家庭太难了,但父亲却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凑钱花到“我”身上,父亲的爱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4.交流理解“新滋味”,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为什么“我”感到“十分心酸”?“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5.这是“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也是“我”逐渐成熟的标志,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三)低头缝补的场景

    1.聚焦“永难磨灭的背影”谈感受。

    课件出示: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1)看着父亲的背景,小冠中会想到什么?相机出示前文情境图。

    预设:父亲太辛苦了!您快休息一会儿吧!我一定好好学习!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图案包含您多少爱啊!

    (2)为什么船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呢?

    预设:学生可以结合原文、朱自清的《背影》等谈理解,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2.讨论能否画出“载着父爱的小船”。

    课件出示: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小组讨论:你们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来吗?为什么?

    预设:答案是开放的,讲出理由即可。比如:能画出,文章中出现了多处描写小舟的场景;不能,小舟载着多少父爱呢,是画不出来的……

    (2)再次出示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预设:一弯小船承载了吴冠中先生太多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对父亲的依恋便是从这一条小小的船牵萦开去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组织交流,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在疑难处交流解惑,在关键处深层感悟,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深情,发展学生语言,激活学生思维。】

    三、揭示写法,迁移运用

    1.结合小冠中梦中的这些场景,思考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算不算大?为什么?

    2.既然父亲为“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为什么却让“我”永生难忘呢?

    课件再次复现两份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家庭状况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体会。

    3.揭示文章的写法,迁移运用。

    (1)小结写法: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2)小贴士:一是所选素材小事件、小片段、小镜头和生活细节等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找准小中的大,挖掘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3)小练笔:请同学们试着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写母亲的一个片断。

    (学生完成练笔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逐步体会“以小见大”这一写法对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并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进行练笔,将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巩固内化。】

    四、拓展材料,升华情感

    1.理解课题“父爱之舟”。

    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2.拓展阅读诗歌《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全篇文章1500余字,却不见一处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冰心老人说父亲的爱如果说出来,那就不叫父爱了。但是想听听父亲内心的声音吗?

    教师配乐朗诵:《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本课位于第七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学会说段落大意,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继续练习用简要明白的一句或几句话表达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继续练习用简要明白的一句或几句话表达段落大意。(第二课时)

    四、教具使用:

    自制课件、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登山》这篇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吗?

    2、谁能把列宁和登山联系起来说一句话?(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补充进去?列宁在登山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

    二、中心着手,导入教学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预习时除了要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以外,还要求划出含义深刻的、你不怎么明白的句子。你划了吗?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三、中心突破,指导读悟

    1、“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害怕它?

    2、哪些句子体现了这条山路是让人害怕的?快速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然后再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一下。

    1)学生阅读讨论

    2)教师点拨后归纳

    A、从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险:

    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抓住“背贴、扭向、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B、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险:

    “您看看,前面的路多险!您是不能从这儿过的。”巴果茨基说。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道。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以上的描写,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路的险。

    过渡: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这条小路时仍然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险呢?

    C、从列宁经过小路的行为看出险。

    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

    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 (指导朗读,体会路险,害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头昏目眩”。有没有同学有过这样的感受?)(投影出示)引读:

    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 指导朗读,指生表演体会。)

    3、过渡: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走过了这条危险的小路,赶在日出之前来到了山顶,现在就让我们和列宁、巴果茨基一起去领略一下山顶的美丽景色吧!(自由读——个别读——配乐齐读日出的景色)

    我们知道,当列宁、巴果茨基看到这样的美景,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心情都是那样的愉快,那么列宁是仅仅因为看到美景而感到高兴吗?(指生说)

    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呀!

    4、在领略了日出美景后,下山时列宁又走了那条险路,这一次走和第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险路的句子)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体会“毅然”,指导读。)

    5、这一次,列宁是怎么毅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并没有具体地写出来,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学生作业 )——展示交流、评价

    6、现在我们再来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相信你们这一次会读的更好。(个别读——齐读)

    7、列宁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他仅仅是对巴果茨基说的吗?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8、再次齐读列宁的话,感受他那种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三、全文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话中感受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经过小路的情形之中我们更体会到了小路的险,然而,面对这样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列宁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出示)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课件出示):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列宁的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像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四、实践作业 。

    1、背诵并摘录课文中描写日出景色的句子。

    2、搜集有关列宁的故事。

    【[荐]初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