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内容十五篇
  •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09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内容十五篇。

    欲了解更多关于“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的内容,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在准备上课之前,老师会制作教案和课件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而现在,又到了撰写课件的时候了。老师在授课时应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进行。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料并不困难!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两点间距离的含义,并在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中发现、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3、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两点间的距离。

    1、出示三角形ABC: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2、三角形里藏着的知识还多着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3、从A点到C点,可以怎么走?相同速度时走哪条路更快到达C点?

    4、如果增加一条从A点到C点的线,还是AC最短吗?

    5、你怎么证明?(可以测量)

    6、从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即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7、再来观察三角形ABC:能用算式表示AC短于另一条路吗?(AB+BC﹥AC)如果要从B到C呢?AB+AC﹥BC吗?AC+BC﹥AB吗?是不是三角形中两条边相加都会大于另一条边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从中选择三根纸条,拼拼看。

    ⑴证明要用数据说话,你打算怎样做?

    ⑵拿出纸条后在自由本上记录三根纸条的长度,然后拼拼看,能拼成就在刚才记录的旁边打上对钩。

    ⑶学生开始拼

    ⑷学生汇报,并板演拼的过程。

    ⑸师记录(可以拼成的有:①15厘米、15厘米、15厘米,②15厘米、11厘米、11厘米,③15厘米,11厘米,8厘米,④8厘米、7厘米、5厘米。不能拼成的有:①15厘米、8厘米、7厘米,②15厘米、7厘米、5厘米。)

    2、观察: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是否符合我们刚才的猜想?

    ⑴学生观察并计算

    ⑵全班汇报交流

    ⑶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三角形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⑷再来观察另外两组数据,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观察思考。

    ⑸同桌交流。

    ⑹全班交流。即:三条边中若有两条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围不成三角形。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判断下面各组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教案。单位:厘米

    ⑴9、7、6

    ⑵8、5、3

    ⑶20、15、7

    ⑷17、8、8

    ①学生判断

    ②交流判断的结果及判断的方法

    ③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发现,要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其实只需要判断什么就可以了?

    4、小结:同学们通过提出猜想,操作验证并归纳,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猜想、操作、验证、归纳能都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法。

    三、练习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对钩。单位:厘米

    ⑴3、4、5

    ⑵3、3、3

    ⑶2、2、6

    ⑷3、3、5

    学生判断后全班交流。

    2、用下面的6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单位:厘米)

    2、2、5、6、6、6

    ⑴学生独立思,并记录

    ⑵全班交流。(①6、6、6②6、6、5③6、6、2④6、2、5)

    3、现在有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和10厘米,请问另外一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是多少厘米?最大呢?最小呢?你是怎么想的?

    ⑴学生思考

    ⑵全班交流

    ⑶讨论方法

    四、评价反思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五、作业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学会表示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况,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会用线段、列式这两种方法来表示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量关系的学习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找到等量关系,锻炼协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跷跷板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三幅图,第一幅图是一只鹅和两个鸭子在玩跷跷板,结果鹅的质量比较大。(教师说明质量就是物体的重量)第二幅图是1只鹅和3只鸭子玩跷跷板,结果3只鹅的质量比较大。第三幅图1只鹅和2只鸭子1只鸡比较,结果跷跷板平衡。

    师:跷跷板平衡说明了什么?

    跷跷板两边的质量相等,也就是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师:嗯,说的非常棒,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等量关系。那如果用等式表示两边的关系,你可以吗?写一写,试一试。

    1只鹅=2只鸭子+1只鸡。

    师:做的很棒,既然大家初步认识了等量关系,那么咱们就继续挑战。

    2.出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关系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姚明身高是妹妹的2倍,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姚明身高226厘米。

    师:你能不能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之间的关系?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我用画图的方法。

    师:很好,请你在黑板上表示一下。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一生汇报:我用列式的方法。

    师:也请你在黑板上列式,给大家分享下你的方法。

    成果展示:生1:画图法

    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

    笑笑身高

    生2: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师:嗯,上面两位同学做的非常好,非常形象的表达了三人身高之间的关系,那你们做的和他相同吗?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等式吗?(小组互相说。)

    多生汇报:

    生1: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生2: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生3: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此处教师予以引导,关系式1与关系式2最后都等于妹妹身高,那么就说明这两个等式是相等的,渗透到等式转换。)

    3.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同学交流。(等量转换)

    二、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题,第2题。

    看图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说出等量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第3题。

    根据题意写出相应关系式,用字母表示。

    第三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练一练第4题。

    结合下列情景说一说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师适当引导)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布置: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各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课件1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

    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

    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第一根小棒长

    第二根小棒长

    第三根小棒长

    能否围成三角形

    2、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 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 不能

    5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8)你很会观察。(演示)

    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重合了 不能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

    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

    生:3+4>5、3+5>4、4+5>3,

    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课堂小结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课件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过程设计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平面图形?

    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三角形的奥秘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三角形的定义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4)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知识,那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

    指名不同的学生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关键?

    师:三条线段围成是怎么样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对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教师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

    师:现在你认为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师:你们每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黑板上现在也有一个三角形,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该怎么去区分它们呢?你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给它们标上字母)

    师:老师给黑板上的三角形中的每个顶点分别标上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记作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两个就是?这条边叫AB边,那么这两条是?请你想一想,这三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2、三角形的高

    (1)师:看黑板上的三角形,如果小红家刚好就在点A,BC是一条小河,小红要去提水,你认为走那条路比较近?

    师:是走AB这条路吗?还是走AC这条路呢?其实啊,这两条路都比较远,你能想到最近的路在哪里吗?

    师:对了,就是从这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直线段。这条路才是最近的。

    师:谁能上来把它画出来?指名,要求学生边画边说画垂线段的过程。

    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BC这条边重合,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当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补充)

    师:让我们重温一下刚才画垂线段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黑板上这条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与高垂直的BC边就叫做它的底。通常,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还要标上直角符号。(板书:高、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然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形成知识迁移]

    (2)师:你会画高吗?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画高。

    (3)师出示判断题,哪些是三角形的高?刚才老师看到有同学的高是这样画的,他们画的对吗?为什么?

    师:第四个图形画的是高吗?想想看,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这时候谁是底?

    师:为什么刚才把BC叫底,现在却把AB叫底呢?

    师:刚才提到的过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引出一条高,想一下,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吗?

    师:想想看,过点B如何画AC边的高?方法也一样,把三角尺的直角边和AC边重合,经过点B就能画出这条高,这时AC边就是三角形的底。(课件演示)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几条高?(从3个不同的顶点出发能画出3条不同的高)

    师:你还能在自己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两条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师(课件出示):想象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高在哪里?

    师:课件出示前面三个图形的高,这些高有什么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高逐渐向右移动)

    生:顶点向右移动。

    师: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那么最后一个三角形的高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与另一条边重合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直角三角形)这里AC是高,哪条是底呢?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你还能找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两条高吗?(学生找出)

    师: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对应的两组底和高。

    (2)师:现在老师把这四个图形放在一起,想一想,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会出现怎样的三角形,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先想象,再指出高的位置。

    师:如果顶点向左边移动呢?(课件出示)高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想象后,再指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同底等高)

    师: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呢?(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

    师:如果顶点不在平行线上移动,他们的高还会一样吗?

    学生回答,师演示。看来高的位置跟什么有关?是呀,同学们高是从顶点画出来的。

    (3)师(隐去三角形,留下顶点和高、底的虚线):如果以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能想象出这个三角形吗?它的底在哪里?

    师:隐去底,现在你还能想象出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吗?请你画在练习纸上。

    学生画,展示学生作品。

    像这样只给指定高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那如果高确定了,底也确定了,现在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六、作业设计

    书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底

    八、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画高的时候会经常出现错误呢?分析思考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所以我让学生帮小红找最短的路径,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然后逐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最后隐去三角形,和底让学生想象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知识点

    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5、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7、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练习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和()。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按边分这是()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个直角,最多()个钝角,最少()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或()、()。

    参考答案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43)和(43)。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10)°,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45°),按边分这是(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1)个直角,最多(1)个钝角,最少(2)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50°)、(50°)或(80°)、(20°)。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83页、84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特征,对三角形准确地进行分类。

    难点: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内在联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人人准备三角板、量角器、剪刀、一张正方形纸、两张平行四边形纸,另外每小组按要求做8个三角形并编号,然后用小袋装好。

    (一)、做3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1、有一个角是钝角、2、有一个角是直角、3、三个角都是锐角)

    (二)、做3个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4、有一个角是钝角,5、有一个角是直角,6、三个角都是锐角)

    (三)、做两个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7、8、大小不同)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有很多老师在这里听课,如果让你把在场的老师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生的答案肯定不一:预计标准可能会有年龄、性别、高矮、胖瘦、所教学科、头发形状……)

    教师对每种方法都要予以肯定、引导。

    (二)、探究活动

    多媒体出示用三角形组成的船的图案,请同学们从整体看这像什么(与学生准备的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船)?细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告诉我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征?再仔细看看各个三角形形状、大小一样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那是因为角的大小、边的长短各异造成的。

    (板书:角边)

    指着船图说:“既然如此,我想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相机引导说出原因)”刚才同学们说了只有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三角形的分类)请同学们按角和边对你组袋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要求:

    1、小组各成员在组长的指挥下进行活动。

    2、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想想怎样做既对又快就怎样做?

    3、填好记录单,推举汇报人。

    4、完成了就坐好。

    表一:按角分类(填出各个三角形中各角的个数0、1、2、3)

    1

    2

    3

    4

    5

    6

    7

    8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锐角个数

    观测角的大小时我们采用的是(目测、量角器量、直角比)(选择打√)的方法。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角形,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发现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个锐角,我们还发现了按角分类最简单的办法是:。我们组最快完成是因为。

    表二:按边分类

    1

    2

    3

    4

    5

    6

    7

    8

    三边不相等

    两边相等

    三边相等

    我们将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将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将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三)、展示成果

    1、现在哪一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展示表格,边展示边讲述。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同学们真聪明,简直就成数学家了!老师非常高兴,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2、(课件)从角的大小来看,你能猜到这个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吗?每次都要说出理由。

    A、露一个直角——直角三角形

    B、露一个钝角——钝角三角形

    C、露一个锐角现在能一次就准确地猜出来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我可以回答你提出的一个问题,然后你猜是什么三角形,要记住哟,是从从角的大小来看,三角形有几个角?看见了1个,还有几个看不见?从这里发问,只准问我一次?行不行?

    这下明白了按角分类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吗?比我聪明!

    3、这会哪一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边分类的成果呢?展示表格,边展示边讲述。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认识等腰三角形:课件出示图形和概念。

    像这样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就叫它不等边三角形,也叫任意三角形,当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时候,我们把这两条相等的边就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给他起个名字吧!等腰三角形

    两条腰之间的夹角叫顶角,剩下的两个叫底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藏着什么秘密呢?同学们手中有等腰三角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折、量)去发现吧!发现了什么?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了,我们就把它叫作等边三角形

    猜想一下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关系?谁愿意把你的猜想告诉大家?他的猜想究竟对不对?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折、量)去验证吧!发现了什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认识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自特征,你觉得它们相似吗?哪里相似呢?(相邻的两边相等)

    你们觉得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请大家看题。下列说法正确吗?(用手势表示)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所有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是60度。()

    (4)、每个三角形里都有两个锐角。()

    (5)、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四)、思维训练

    1、你们手中都有一个正方形,将它的对角对折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按边分它既是什么三角形?按角分它又是什么三角形?三角板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拿出来看看,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者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吗?请!(折、剪、划线)

    学生展示成果。

    (五)、总结

    这节课我知道了……懂得了……学会了……(完善集合图—都只有字,没有圈)

    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六)、课后作业:剪一剪

    剪一个三角形。为什么确定剪这样一个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剪的?写出来。

    板书: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1如图,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

    证明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励志的句子 Www.J458.cOm)

    3.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三角形按角分类有哪几种?

    2、按边分类有哪几种?

    3、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二.展示交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你们看,他正在做什么?(课件演示,课件内容为教材第82页小明上学图。)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呢?

    这三条路线中哪条路线离学校最近?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的,有些同学是用测量的方法量出来的。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这些路线我们不可能去用尺子一米一米的量出它的长短,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用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看,从小明家到邮局再到学校的路线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

    走中间的这条路线,走过的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走过的路程实际上就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走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实验1:请同学们从准备的学具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出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交流。

    实验2:深入探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动手操作

    从纸条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看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把能组成三角形和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在实验表格中。

    出示表格:(单位:厘米)

    能组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发现

    不能组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发现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分析、探索(课件出示)

    ①观察自己的实验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

    ②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④那根据你们的实验观察,大家都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吗?

    ⑤大家的发现到底对不对?请各小组摆三角形来验证一下。

    以上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发现如果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检测反馈

    1.讲解小明选择上学的路线。现在你能用这个发现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游戏

    游戏一:红绿灯

    要求:每组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的,绿灯通过;不能组成三角形的,红灯停。(单位:厘米)

    (1)————4

    —————5

    ——————6

    (2)————4

    ————4

    ——————6

    (3)———3

    ———3

    ——————6

    (4)———3

    ——2

    ——————6

    我们每次都是把三条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相加后才判断的,你们能不能相出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呢?(用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比较来检验。)

    游戏二:

    要求:下面这些线段里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找找看,哪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

    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

    游戏三:猜一猜。

    要求:现在有两根分别长为3厘米、6厘米的小棒。猜一猜,能与它们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长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中很有兴趣.提高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8】

    设计说明

    1.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学习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及应用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提供机会,也可以为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打下基础,还可以为学生应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作铺垫。

    2.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拼摆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到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后,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由行动生问题,由问题生假设,由假设生验证,由验证生新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长度不同的小棒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任意给你3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究竟谁说得对呢?我们亲自用小棒摆摆看,请大家打开学具袋,从中任意取出一些小棒试试看。可以换小棒多试几组,注意小棒要首尾顺次相连。

    设计意图:通过“3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拼摆尝试。

    师:任意取3根小棒,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学生任意取3根小棒试着摆一摆,多摆几次,记录下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3根小棒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

    师:在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让我们用手中的学具通过小组合作来寻找答案。

    2.合作实践。(出示课堂活动卡)

    3.小组汇报。

    预设

    小组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借助测量数据、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只有当三角形的其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才能摆成三角形。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不能摆成三角形。

    (教师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我们在判断3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是不是一定要写出3个算式才能判断呢?

    讨论后得到以下结论:利用“两短边的和大于长边”就能判断3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5.教学教材62页例3。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判断3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的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最短的路上学,你认为他会选择走哪条路?(他会选择走中间这条路)你是怎样判断的?

    预设

    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他的路是弯的,所以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的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3条边的关系可知,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教师小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拼摆三角形的活动,使学生发现三角形的3条边的关系,并能以此为依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2、感受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猜想质疑

    小明和我们一样每天都按时上学,请看小明到学校的线路图(课件示)小明上学共有几条路线?有一天小明起来晚了,你们猜猜他肯定会走哪条路去学校?为什么?

    今天我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请观察路线①和路线②围成的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路线②和路线③又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走路线②,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实验1: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现在从学具中任意拿出三根小棒,摆一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动手操作。

    ②交流,展示汇报。(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可以摆出三角形,另一种摆不出三角形。)

    实验2:看来,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三角形,有的同学没有摆成,这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探究。

    ①小组按要求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教师指导)

    ②反馈:A、首先我们看看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生展示汇报,师板书)

    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质疑:‘任意’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生汇报)

    ③B、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怎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生展示汇报,师板书)

    通过对比发现不能围成情况有:

    a)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

    b)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检验其他记录的情况,对比发现:两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相机板书)

    小结:通过我们实验观察,知道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出示课件)

    三、建构模型,联系生活

    (出示课件)小明上学示意图,现在你能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吗?(同桌互说后,交流)

    四、巩固应用,深化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第86页第4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方法。优化出快捷的判断方法: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做到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试一试现在有两根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猜一猜,与它们能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数)(出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30秒后,小组讨论。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资源:

    三角板、学生的学习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课件演示)。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边演示边说)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画法:

    3.你觉得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为什么?(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能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所以有三条高)请同学们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名同学上黑板上演示画高。

    4.认真观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你会以B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你有什么发现?(老师课件边演示边说: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2.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因答可以是两个方面)一是从高的画法说;二是从发现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

    政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想一想从老师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

    (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这样几条线路:从老师家直接到学校;从老师家经过政府再到学校,或者从老师家经过新华书店再到学校。)

    师:你觉得老师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

    (学生会说出中间这条线路最快,但原因说不清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从数学的角度眼研究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2、大胆猜测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幅图中,你可以发现几个三角形?

    (学生边说边用手指出两个三角形)

    师: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通过观察会猜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教师板书。

    师:是不是所有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肯定吗?

    现在,我们就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自主探究

    1、 动手实验1:用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纸条,请大家随意拿三张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多边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

    为了迎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了解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会按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3、在实验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结论”这一探索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激发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2、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探究兴趣,并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思想。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法安排:“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做、议、练、想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设想:

    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生成“经验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也就是引入部分利用姚明跨栏3米是否虚实的旨意所在。接着在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具体的三角形从而揭示课题。

    数学问题—在探究中解决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的发现是始于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就该从问题开始,因此,我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认识屋梁框架图来感知三角形,紧接着通过视频借助多媒体展示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来科学的认识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水到渠成的将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通过观察到比较将三角形由感性到理性达到一个认识上的飞跃。有了科学的认识我们再返回生活来解决问题,所以下一步我通过学生做一做、议一议环节来探究性质。实验法初步感知结论讨论交流发现规律。理性与感性的验证互相结合,从而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形成结论。即: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数学评价—在做中体现练习法巩固新知,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课堂延伸。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数学思想的养成。

    数学归纳—在自查中形成。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最后我让学生给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

    最后设计的纲要信号式的板书,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让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暗示效应,使教学的信息浓缩。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设计中“教师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整个设计充分估计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旧经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学习情趣,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案”变成了“学案”。

    2、学习是学生的“创造”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创造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可以获得“创造”的才能,诱发创造兴趣,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3、注重学习情感因素的培养。学习不单纯是智力的活动,同时还有情感的参与。情感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智力负载着丰厚的感情,那么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总之,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强调创造的快乐,寓教于乐,理智与情感融合互补,学生才会学得愉快,才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13】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

    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14】

    【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它由3条线段围成,但并不是任意的3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甚至中学的勾股定理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思考,大胆猜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可能的关系,呈现的情景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规律,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最后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说教法】

    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说教学流程】

    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情境激趣悬念探路。

    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情境:家住白云区广园新村的小明,到外校共有3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近呢?”、“这是什么原因?”等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感性的,浅显的,认识上甚至是不科学的,此时教师欣赏的眼神和鼓励性的语言尤为重要。

    在交流原因时,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作过多评价,接着教师的话锋一转:我们的想法对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谁能设计验证的思路。

    学生自主设计验证思路。

    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通过把三角形三条边进行分类,比较三角形两条边和与第三条边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难点】

    画不同的三角形,实际测量一下三条边长,并加以比较

    【教学过程】

    一、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测量出三条边的长度

    1.画任意的三角形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案

    2、取a边与c边并把它们相加,与b边相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案

    3、我们发现a边与c 边的和大于另外一条边b边,即a+cb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案

    4、那么是不是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呢?我们来把其它几组情况加以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案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案

    即: a+bc b+ca

    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请同学试证明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条边的关系

    请同学自己画任意的三角形,并测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计算一下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条边是什么关系

    四、练一练

    下图中给出的数据哪组呢组成一个三角形。

    (1) 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它是什么三角形?

    (2) 4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5根、6根呢?

    五、实践活动:

    有三根火柴棍,分别是3厘米,4厘米,8厘米,请问用这三根火柴棍是否能摆出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内容十五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