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克千克的认识
  • 克千克的认识

    发表时间:2022-02-18

    课题课时班级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曾经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要让学生建立起较准确的表象,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台秤、苹果、棉花。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2、克的认识。(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3、千克的认识。(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1000克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板书1000克=1千克齐读:1000克=1千克三、效果测评。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四、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千克克的认识 优秀教案推荐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盐(认识1千克等于100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2、拿出两包来,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单位的秤上,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称土豆(或西红柿)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诉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流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教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结实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四、称水果糖

    1、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称出1千克的水果糖(学生小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计有多少块?

    5、数一数

    五: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六、生活中的数学。

    千克克吨/有多重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认识克、千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克、千克的实际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秤的资料。在让学生准备台秤、天平、有关图片、花生、苹果、硬币、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们做过“背一背”的游戏吗?找三位学生(其中有两位轻重对比明显的)到讲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

    (2)请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人是有轻重的。(板书:轻重)

    (3)说一说我们教室里那些物体比那些物体重,哪些物体比哪些物体轻。

    二、实践操作,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1、认识秤。

    (1)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曾见到哪些秤?

    (2)出示图片展示各种秤。

    (3)介绍台秤和天平。

    2、认识千克。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称一下两袋盐,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找一找。找一找教室里或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4)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并实际测量验证。

    (5)说一说生活中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6)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认识克。

    (1)两袋盐可以用秤称出重量,那么1枚硬币也能用台秤称出重量吗?

    (2)说明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质量,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演示在天平上称1克重量的过程。

    (3)掂一掂。组内每位同学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感受1克。

    (4)找一找。找一找教室里或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克,并实际测量验证。

    (6)说明克可以记作“g”。

    (7)单位换算。

    说说在哪儿看见过“kg、g”?理解1千克=1000克

    (8)练习千克和克的换算并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2、学校作业:

    (1)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如: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一支牙膏重100(),一只鸡重2(),一个小朋友重23()等。

    (2)单位换算

    千克换算成克;克换算成千克

    2、实践活动。(完成课本p20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先估计一下质量,再称一称实际质量。

    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两个部分。教材先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明的计量单位“克”引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然后认识大小不同的砝码,安排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体会1克很轻;再实际掂一掂2分硬币等物品,丰富对1克的认识,初步形成1克的观念。接着通过用秤称两袋500克的食盐,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教学内容:p33——3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教后小记:

    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千克克吨等质量单位的概念? 教案精选


    千克、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均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它没有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也不能直接进行观察的。因此,在帮助每个学生建立三个质量单位时,需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形成对千克、克等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体验活动,如逐步体验1000克、100克、10克、1克有多重。让学生对这些质量单位多一些亲身感受。

    2、尽可能帮助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物品建立起自己的质量参照系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标准质量单位的轻重认识仍比较缺乏。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并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概念。如让他们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轻重,然后称一称,从而知道1克有多少重;掂一掂两包500克盐的轻重,从而知道1千克有多重。当然,如果有条件,类似的活动还应多开展一些。这是学生建立质量参照系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与数感的重要环节。这样学生面对“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之类的问题,他们能借助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各种物品进行类比,去估计其他物体的轻重。

    在生活中,有些物品的质量可以通过直接掂一掂得到体验,而更多的物品的质量有时没有办法直接体验,如“吨”的计量单位,小学生基本没有能力直接体现1吨的质量,这就需要学生在原有的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类推。如学生知道一桶矿泉水的质量约是20千克,那么1000千克的质量相当于50桶矿泉水的重量。又如一个小朋友的体重是40千克,那么1000千克的质量相当于25个这样小朋友的体重。从这些类比的过程,学生能体会到1吨的质量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同样,估计一些生活中物品的质量时,也需要学生头脑中有质量的参照系。如询问学生一个梨大约重多少克?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一个苹果约200克的概念,那么他们可以很快以苹果为参照质量,估计出梨的质量。因此,对学生来说,头脑中的参照系越丰富,那么对他们理解质量的单位与估计物体的重量都会带来较大的帮助。

    本文网址:http://www.jk251.com/jiaoan/11607.html

    【克千克的认识】相关推荐
    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天气逐渐炎热,防溺水安全教育又成为学校安全教...

    [参考]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小学教案该怎么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个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