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数学定理的教案范例十二篇
  • 数学定理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3-09-27

    数学定理的教案范例十二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 学生表现的不同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该篇“数学定理的教案”文章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从网络上精挑细选的,希望此文能够让您思考更深远的问题!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 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 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猜想结论—实验操作—归纳总结—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七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强大的台风使得一座高压线塔在离地面9米处断裂,塔顶落在离塔底部12米处,高压线塔折断之前有多高?

    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猜想结论。

    教师用计算机演示:

    (1)在△ABC中,∠ACB=90°,∠A,∠B,∠C所对边分别为a,b和c,使△ABC运动起来,但始终保持∠ACB=90°,如拖动A点或B点改变a,b的长度来拖动AB边绕任一点旋转△ACB等。

    (2)在以上过程中,始终测算 ,各取以上典型运动的某一两个状态的测算值列成表格,让学生观察三个数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得出猜想。

    (三)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极有帮助。

    3、给出一个两直角边长分别为1.6,2.4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验证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四)归纳总结:

    1、归纳

    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总结

    勾股定理内容得出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六)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本P7习题1.1-- 2,4一方面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补充一道开放题。

    四、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猜想结论—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七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习的设计,除实际问题和课本习题以外,我准备设计一道开放题,大致思路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求出与这个三角形所有相关的结论。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2

    1.

    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需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事项: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的两条距离都相等的特殊的平行线组;它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平行线组成.

    定理的作用:可以用来证明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相等;可以等分线段.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推论的用途:(1)平分已知线段;(2)证明线段的倍分.

    本节的重点是.因为它不仅是推证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基础,而且是第五章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也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加上的两个推论以及各种变式,学生难免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往往会有感觉新鲜有趣但掌握不深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并不陌生,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刻度尺、作业 本、栅栏、等等;

    ②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和推论.

    1. 使学生掌握及推论.

    2. 能够利用任意等分一条已知线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 通过定理的变式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画图探索;师生共同归纳结论;教师示范作图,学生板演练习

    1.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性质.

    2.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由学生动手做一实验:每个同学拿一张横格纸,首先观察横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横线是互相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 ,看看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相等,为什么?)这时在横格纸上再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 ,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

    (引导学生把做实验的条件和得到的结论写成一个命题,教师总结,由此得到)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挂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定理中的“一组平行线”指的是一组具有特殊条件的平行线,即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明确.

    下面我们以三条平行线为例来证明这个定理(由学生口述已知,求证).

    分析1:如图把已知相等的线段平移,与要求证的两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也可应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得 ),通过全等三角形性质,即可得到要证的结论.

    分析2:要证的两条线段分别是梯形的腰,我们借助于前面常用的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再利用这些熟悉的知识即可证得 .

    证明:过 点作 分别交 、于点 、,得 和 ,如图.

    ∵ ,

    又∵ , ,

    为使学生对定理加深理解和掌握,把知识学活,可让学生认识几种定理的变式图形,如图(用计算机动态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梯形 中, ,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 1.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再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 中, ,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2.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注意:推论1和推论2也都是很重要的定理,在今后的论证和计算中经常用到,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

    接下来讲如何利用来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②在射线 上以任意长顺次截取 .

    ③连结 .

    ④过点 . 、、分别作 的平行线 、、、,分别交 于点 、、、.

    、、、就是所求的五等分点.

    (2)定理的证明只取三条平行线,是在较简单的情况下证明的,对于多于三条的平行线的情况,也可用同样方法证明.

    (3)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3

    1、知识内容:

    二项式定理及简单应用

    2、地位及重要性

    二项式定理是安排在高中数学排列组合内容后的一部分内容,其形成过程是组合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是自成体系的知识块,为随后学习的概率知识及高三选修概率与统计,作知识上的铺垫。二项展开式与多项式乘法有密切的联系,本节知识的学习,必然从更广的视角和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初中学习的'关于多项式变形的知识。运用二项式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比较典型的数学问题,例如近似计算、整除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使学生参与并探讨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掌握二项式系数、字母的幂次、展开式项数的规律

    (2)能够应用二项式定理对所给出的二项式进行正确的展开

    B、能力目标:

    (1)在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形成过程的参与、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能力及分类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和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2)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和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体会到数学内在和谐对称美;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重点难点:

    重点:

    (1)使学生参与并深刻体会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掌握二项式系数、字母的幂次、展开式项数的规律;

    (2)能够利用二项式定理对给出的二项式进行正确的展开。

    难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4

    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的应用.在用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会应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5

    1、情景设置

    问题1:若今天是星期二,再过3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星期四,将问题转化为求“30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

    问题2:若今天是星期二,再过81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

    问题3:若今天是星期二,再过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将问题转化为求“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

    (a+b)2=a2+2ab+b2

    (a+b)3=(a+b)2(a+b)=a3+3a2b+3ab2+b3

    (提问):对于(a+b)4,(a+b)5如何展开?(利用多项式乘法)

    (再提问):(a+b)100又怎么办?(a+b)n(n?N+)呢?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规律。也就是研究(a+b)n(n?N+)的展开式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a+b)n的二项展开式的规律性。学完本课后,此题就不难求解了。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用悬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认知驱力,即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正确陈述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

    2、新授

    第一步:让学生展开;

    问题1:以的展开式为例,说出各项字母排列的规律;项数与乘方指数的关系;展开式第二项的系数与乘方指数的关系。

    预期回答:①展开式每一项的次数按某一字母降幂、另一字母升幂排列,且两个字母幂指数的和等于乘方指数;②展开式的项数比乘方指数多1;③展开式中第二项的系数等于乘方指数。

    第二步:继续设疑

    如何展开以及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仅掌握杨辉三角形是不够的,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新的更简捷的方法的欲望。)

    继续新授

    师:为了寻找规律,我们以中为例

    问题1:以项为例,有几种情况相乘均可得到项?这里的字母各来自哪个括号?

    问题2:既然以上的字母分别来自4个不同的括号,项的系数你能用组合数来表示吗?

    问题3:你能将问题2所述的意思改编成一个排列组合的命题吗?

    (预期答案:有4个括号,每个括号中有两个字母,一个是、一个是。每个括号只能取一个字母,任取两个、两个,然后相乘,问不同的取法有几种?)

    问题4:请用类比的方法,求出二项展开式中的其它各项系数(用组合数的形式进行填写),呈现二项式定理

    3、深化认识

    请学生总结:

    ①二项式定理展开式的系数、指数、项数的特点是什么?

    ②二项式定理展开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哪一项最具有代表性?

    由此,学生得出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二项式系数、项的系数、二项展开式的通项等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教师用边讲边问的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挖掘学习材料潜在的意义,从而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4、巩固应用

    例1-3是课本原题,由于是第一节课所以题目类型较基础

    最后解决起始问题:今天是星期二,再过8n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

    解:8n=(7+1)n=cn07n+cn17n-1+cn27n-2+…+cnn-17+cnn

    因为cnn前面各项都是7的倍数,故都能被7整除。

    因此余数为cnn=1

    所以应为星期三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6

    课题:“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习题1.11,2,3,4一方面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补充一道开放题。

    四、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习题以外,我准备设计一道开放题,大致思路是在已画出斜边上的高的直角三角形中让学生尽量地找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7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jk251.Com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 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8

    向量证明正弦定理

    表述:设三面角∠P—ABC的三个面角∠BPC,∠CPA,∠APB所对的二面角依次为∠PA,∠PB,∠PC,则Sin∠PA/Sin∠BPC=Sin∠PB/Sin∠CPA=Sin∠PC/Sin∠APB。

    目录

    1证明2全向量证明

    证明

    过A做OA⊥平面BPC于O。过O分别做OM⊥BP于M与ON⊥PC于N。连结AM、AN。显然,∠PB=∠AMO,Sin∠PB=AO/AM;∠PC=∠ANO,Sin∠PC=AO/AN。另外,Sin∠CPA=AN/AP,Sin∠APB=AM/AP。则Sin∠PB/Sin∠CPA=AO×AP/(AM×AN)=Sin∠PC/Sin∠APB。同理可证Sin∠PA/Sin∠BPC=Sin∠PB/Sin∠CPA。即可得证三面角正弦定理。

    全向量证明

    如图1,△ABC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向量AC,则j与向量AB的夹角为90°—A,j与向量CB的夹角为90°—C

    由图1,AC+CB=AB(向量符号打不出)

    在向量等式两边同乘向量j,得·

    j·AC+CB=j·AB

    ∴│j││AC│cos90°+│j││CB│cos(90°—C)

    =│j││AB│cos(90°—A)

    ∴asinC=csinA

    ∴a/sinA=c/sinC

    同理,过点C作与向量CB垂直的单位向量j,可得

    c/sinC=b/sinB

    ∴a/sinA=b/sinB=c/sinC

    2步骤1

    记向量i,使i垂直于AC于C,△ABC三边AB,BC,CA为向量a,b,c

    ∴a+b+c=0

    则i(a+b+c)

    =i·a+i·b+i·c

    =a·cos(180—(C—90))+b·0+c·cos(90—A)

    =—asinC+csinA=0

    接着得到正弦定理

    其他

    步骤2、

    在锐角△ABC中,设BC=a,AC=b,AB=c。作CH⊥AB垂足为点H

    CH=a·sinB

    CH=b·sinA

    ∴a·sinB=b·sinA

    得到a/sinA=b/sinB

    同理,在△ABC中,

    b/sinB=c/sinC

    步骤3、

    证明a/sinA=b/sinB=c/sinC=2R:

    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

    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度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

    所以c/sinC=c/sinD=BD=2R

    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3用向量叉乘表示面积则s = CB叉乘CA = AC叉乘AB

    => absinC = bcsinA (这部可以直接出来哈哈,不过为了符合向量的做法)

    => a/sinA = c/sinC

    20xx—7—18 17:16 jinren92 |三级

    记向量i,使i垂直于AC于C,△ABC三边AB,BC,接着得到正弦定理其他步骤2、在锐角△ABC中,证明a/sinA=b/sinB=c/sinC=2R:任意三角形ABC,

    4过三角形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垂足为D、(1)当D落在边BC上时,向量AB与向量AD的夹角为90°—B,向量AC与向量AD的夹角为90°—C,由于向量AB、向量AC在向量AD方向上的射影相等,有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可知向量AB—向量AD=向量AC—向量AD即向量AB的绝对值—向量AD的绝对值—COS(90°—B)=向量的AC绝对值—向量AD的绝对值—cos(90°—C)所以csinB=bsinC即b/sinB=c/sinC(2)当D落在BC的延长线上时,同样可以证得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9

    和其它定理一样,勾股定理也有逆命题,但能否成为逆定理呢?下面就此问题加以研究,看能否证出逆命题是正确的.

    1.先让学生写出逆命题,并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写出已知,求证.

    2.其次,要向学生进行讲解,指出直接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直角很困难,所以我们采用先做一个“两个直角边分别等于已知三角中较短的两边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证明所作的直角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即可知已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作三角形时,注意所用条件,不可用已知三角形的三边.

    具体证明全等方法是用计算方法证的.此后可把逆命题,改写成逆定理.因此得出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关系又是一对互逆定理.前者是rt△的性质定理,后者是rt△的判定定理,特别是判定定理又给我们提供了除定义外的又一个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应该提醒学生,注意随时总结,以使新旧知识互相结合,扩大证明有关问题的思路.另外,先要把任意三角形中最长的边c的平方,与其它两边a、b的平方和作比较就可直接得出下列结论:

    最后要再次强调勾股定理与逆定理在以后的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

    例 已知在rt△abc中,三条边长分别为a、b、c,是a=n2-1,b=2n,c=n2+1(n>1).

    分析:由于是已知三边求证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很快想到勾股定理的过定理.但要注意,用两个较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作比较,否则不会得到正确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永远大于直角边.具体计算证明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勾股数的定义:

    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

    找勾股数可用试验的方法.历史上人们已经找到许多符合勾股定理的公式,用这些公式找勾股数很容易,如上面例题就是其中一种.只要用大于1的自然数代入公式即可.下面两个公式也可以用来找勾股数,此处不防先作为课后练习,可让学生证后再用.

    ①2n2+2n,2n+1,2n2+2n+1(n是自然数)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②m2-n2,m2+n2,2mn(m>n,m、n是自然数)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可以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勾股数,如:3、4、5;8、6、10;15、18、17…

    教材p.107中9、10;p.108中3、4.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已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体现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最大限度参与的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有利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三个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和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为30°的基础上展开的。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可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许多有关的计算,是初三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中考中的四边形和圆等综合题中也经常出现。贯穿了整个几何学习,更是数形结合的重要典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索定理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前准备和课上交流以及课下活动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思考的重要性,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题材!

    本节课的教育对象是初二下的学生,共性是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较强。而且一般家庭都有电脑,对教师布置的网上作业也颇感兴趣,并能制作简单课件。形成了一定的数学学习习惯。

    2、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直角三角形的简单计算。

    经历课前预习和课上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并运用实践的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赵爽证法、欧几里得证法等),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不畏艰难,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

    3、通过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中西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先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预习完成网上作业,自制4个两条直角边不等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准备一张坐标纸。从而初步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内容以及证法,并制作成课件或打印资料,为课上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为突破本课重、难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共计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定位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是勾股定理的证明。把勾股定理的应用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专题训练。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自主探索,获得定理(三)独立思考,应用定理(四)畅所欲言,归纳小结。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11

    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求面积

    例1:如图1,在等腰△ABC中,腰长AB=10cm,底BC=16cm,试求这个三角形面积。

    析解:若能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而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联想作底边上的高AD,此时D也为底边的中点,这样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02-82=36,所以AD=6cm,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为×BC×AD=×16×6=48cm2。

    2.求边长

    例2:如图2,在△ABC中,∠C=135?,BC=,AC=2,试求AB的长。

    析解: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可考虑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构成Rt△CBD和Rt△ABD。在Rt△CBD中,因为∠ACB=135?,所以∠BCB=45?,所以BD=CD,由BC=,根据勾股定理得BD2+CD2=BC2,得BD=CD=1,所以AD=AC+CD=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32+12=10,所以AB=。

    点评:这两道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都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里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请同学们要留心。

    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

    析解:由于所给条件是关于a,b,c的一个等式,要判断△ABC的形状,设法求出式中的a,b,c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因为a2+b2+c2+338=10a+24b+26c,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所以(a-5)2+(b-12)2+(c-13)2=0。因为(a-5)2≥0,(b-12)2≥0,(c-13)2≥0,所以a-5=0,b-12=0,c-13=0,即a=5,b=12,c=13。因为52+122=132,所以a2+b2=c2,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勾股定理说明线段平方和、差之间的关系

    例4:如图3,在△ABC中,∠C=90?,D是AC的中点,DE⊥AB于E点,试说明:BC2=BE2-AE2。

    析解:由于要说明的是线段平方差问题,故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注意到∠C=∠BED=∠AED=90?及CD=AD,可连结BD来解决。因为∠C=90?,所以BD2=BC2+CD2。又DE⊥AB,所以∠BED=∠AED=90?,在Rt△BED中,有BD2=BE2+DE2。在Rt△AED中,有AD2=DE2+AE2。又D是AC的中点,所以AD=CD。故BC2+CD2=BC2+AD2=BC2+DE2+AE2=BE2+DE2,所以BE2=BC2+AE2,所以BC2=BE2-AE2。

    点评:若所给题目的已知或结论中含有线段的平方和或平方差关系时,则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数学定理的教案 篇12

    《切线长定理》教案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及其应用.因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明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明,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2、观察

    利用电脑变动点P的位置,观察图形的特征和各量之间的关系.

    3、猜想

    引导学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PA=PB.

    4、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证明.

    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明PA=PB.

    想一想:根据图形,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OPA=OPB(如图)等.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归纳:

    把前面所学的切线的5条性质与一起归纳切线的性质

    6、的基本图形研究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P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说明:对基本图形的深刻研究和认识是在学习几何中关键,它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应用、归纳、反思

    例1、已知:如图,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

    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

    求证:AC∥OP.

    分析:从条件想,由P是⊙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B是切点可得PA=PB,APO=BPO,又由条件BC是直径,可得OB=OC,由此联想到与直径有关的定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于是想到可能作辅助线AB.

    从结论想,要证AC∥OP,如果连结AB交OP于O,转化为证CAAB,OPAB,或从OD为△ABC的中位线来考虑.也可考虑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可获得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连结AB.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OPAB

    又∵BC为⊙O直径

    ACAB

    AC∥OP(学生板书)

    证法二.连结AB,交OP于D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AD=BD

    又∵BO=DO

    OD是△ABC的中位线

    AC∥OP

    证法三.连结AB,设OP与AB弧交于点E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

    OPAB

    =

    C=POB

    AC∥OP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分析和解题略)

    反思:(1)例3事实上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请学生记住结论.(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对角互补.

    P120练习:

    练习1填空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厘米,PO=6厘米,PA,PB分别切⊙O于A,B,则PA=_______,APB=________

    练习2已知:在△ABC中,BC=14厘米,AC=9厘米,AB=13厘米,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AD和CE的长.

    分析:设各切线长AF,BD和CE分别为x厘米,y厘米,z厘米.后列出关于x,y,z的方程组,解方程组便可求出结果.

    (解略)

    反思:解这个题时,除了要用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和之外,还要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通过对本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1、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1)这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

    (2)学习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2、归纳基本图形的结论

    3、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作业

    教材P131习题7.4A组1.(1),2,3,4.B组1题.

    探究活动

    图中找错

    你能找出(图1)与(图2)的错误所在吗?

    在图2中,P1A为⊙O1和⊙O3的切线、P1B为⊙O1和⊙O2的切线、P2C为⊙O2和⊙O3的切线.

    提示:在图1中,连结PC、PD,则PC、PD都是圆的直径,从圆上一点只能作一条直径,所以此图是一张错图,点O应在圆上.

    在图2中,设P1A=P1B=a,P2B=P2C=b,P3A=P3C=c,则有

    a=P1A=P1P3+P3A=P1P3+c①

    c=P3C=P2P3+P3A=P2P3+b②

    a=P1B=P1P2+P2B=P1P2+b③

    将②代人①式得

    a=P1P3+(P2P3+b)=P1P3+P2P3+b,

    a-b=P1P3+P2P3

    由③得a-b=P1P2得

    P1P2=P2P3+P1P3

    P1、P2、P3应重合,故图2是错误的。

    【数学定理的教案范例十二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