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书愤》教案精华四篇
  • 《书愤》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10

    《书愤》教案精华四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 教师应该在教案课件中被充分体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花费很多时间为您编辑了“《书愤》教案”,请务必保存本文供日后参考!

    《书愤》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

    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有感情诵读,学习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 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以意逆志,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

    难点: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1、诵读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

    (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

    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二)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由简介诸葛亮导入)诸葛亮天纵奇才,工于智谋,同时又忠心耿耿,谦恭廉洁,历代倍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三国以后,人们创作了大量歌咏他的诗歌,或歌颂他的高风亮节,或艳羡他的得遇明主,当然,也有作品慨叹他壮志难酬。在众多的诗人中间,杜甫和陆游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异代大诗人咏颂诸葛亮的诗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二)知人论世:介绍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各自的历史背景(用投影打出)

    (三)诵读,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先读《蜀相》,后读《书愤》。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杜甫的《蜀相》感情基调的是感伤、追怀、叹惋的心情。

    陆游的《书愤》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2、教师指导朗读

    方式:(1)吟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的指导。通过教师

    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2)译读 :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性,可以玩味; 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

    例如: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3、背读 :积累语言阶段 当堂背诵两首诗

    (四)比较阅读鉴赏:思考探究阶段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队伍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板书: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忠心、功绩 (慨叹)

    陆——矢志不渝 (羡慕)

    个人情感: 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情景交融

    陆——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沉郁

    陆——悲壮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 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 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白描、对比

    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 陆游 慷慨悲壮

    体裁:

    相同:都是抒情律诗

    不同: 蜀相偏重是 咏史诗 书愤偏重在 抒情诗

    内容:

    蜀相:叙事——三顾和两朝,概括的写史,丞相祠堂何处寻写诗人寻找祠堂,引出下文的怀古

    写景——映阶碧草自春色的春景,景象凄凉

    抒情——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书愤:叙事——诗人早年的两次胜仗,豪迈、悲壮

    抒情——诗人以 檀道济 自比,赞扬诸葛亮,同时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 报国无门 的感情

    主要意象:

    相同——都 引用诸葛亮的事例,借古伤今

    感情:

    不同—— 蜀相着重是 惋惜之情,因为杜甫人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功业未就 书愤着重是 赞扬诸葛亮的才华、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因为陆游的人生大起大落,主张抗金,但报国无门

    时代背景:

    相同—— 杜甫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国家内部的动乱,属于臣子犯上作乱 陆游的时代背景是 靖康之耻,金人入侵,是民族矛盾

    不同—— 从诗中的透出的危机感上 比较,陆诗比杜诗更浓厚

    写作技巧:

    不同—— 杜甫的蜀相 前两联写景 属于 借景抒情 和 以乐景衬哀情 后两联 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陆游的书愤 采用 用典 的手法,用了檀道济和诸葛亮,用典的好处是高度概括的抒发所要表达的情感, 还用了 对比 的手法,用“早岁”的胜仗 对比 现在的“衰鬓先斑”

    总之 就是感情色彩不同啦~

    杜诗就是 惋惜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再抒发自己 功业未就 (有才没人用吖~)的 遗憾(毕竟他写这首诗的时候都58岁左右了)

    陆诗就是 赞扬、羡慕诸葛亮被明主重用、能够实现诸他自己的人生抱负。再抒发自己 报国无门 的愤懑(结合陆游的身世——积极抗金不被任用)。

    《书愤》教案 篇2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间两联属对工整,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人们广为传诵。这样的诗句体现出诗人的亲身经历,饱含着他对政治生活的感受,是那些无真情实感的作品所无法比肩的。

    《书愤》教案 篇3

    一、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教材意识,要考虑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以及整个教材的编写意图。

    首先,《书愤》处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之部”,所处的单元赏析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于是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运用 “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第二,这是一本选修教材,是在高一、高二古诗文教学基础之上的提升教学,那么,课堂的呈现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于是,我将这首诗进行赏析,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比较赏析的能力。单单从教学设计上而言,这堂课的'设计是体现了课程意识,教材意识的。

    二、备课时还应该有学情意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的呈现是老师和学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如果仅有优秀的设计,却没有恰当的表达渠道,那么再精美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梦中乌托邦。

    第一次试上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了课堂上老师的“一言堂”现象,听课老师觉得索然无味,学生也觉得收获甚微。

    第二次课堂呈现,仍然没有考虑到学情。第三次上课的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那么我最初的主问题“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探究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设置,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果组织学生围绕这三个方面去探讨,课堂也许会更有序,环节也会更紧凑些,学生对诗的解读也会更全面,更深刻。

    三、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课堂机智,来应对课堂的突发事件。

    课堂机智包含两方面内容: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堂发挥的灵感教学,即教师能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随机调整与课堂教学进展不一致的内容或节奏或教学方法,又是指教师能从容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以巧妙的手段予以引导、转化、淡化等恰当处理,将教学引向深入。

    我这堂课的呈现之所以不理想,和我愚钝的反应大有关联。上课伊始,解读《书愤》一题,一学生回答“看见书就很愤怒”,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也是一个展现教师教学机智的良好契机,但是我却直接将“书愤”的含义展示在了PPT上。这里如果灵机一动,将“书”的意义的演变大略地解释一下,学生就理解诗题的含义了。教学手段不够婉转,牵引的痕迹太过明显,这一点在课堂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来。那种“雁过无声,风过无痕”的教艺境界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的“求索”之途遥且艰。

    《书愤》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书愤》教案 篇5

    原文: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译文:

    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

    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

    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

    古往今来征战的事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

    ⑵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泽中: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⑷“厄穷”句:《汉书·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厄穷,即穷厄,困穷。苏武(?—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受尽苦难,始元六年(前81)才被遣回朝。餐毡(zhān),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⑸“优愤”句:《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⑹春芜(wú):春草。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⑾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

    【《书愤》教案精华四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