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枫桥夜泊教案分享十篇
  • 枫桥夜泊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02

    枫桥夜泊教案分享十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那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枫桥夜泊教案分享十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枫桥夜泊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枫桥夜泊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1、陈小其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封尘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去烟。

    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给无眠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愁眠、难眠、不眠)、

    教师启发,把难以入眠合成两个字,把难以入睡合成两个字,把不能入睡合成两个字。

    大白话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一句。

    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

    2、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3、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4、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5、质疑

    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1)、学生自由读,要求:反复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清爽。

    (2)、指名读

    正音后再批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

    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吗?你会选哪个词?

    愁、

    忧愁、

    愁眠、

    神秘: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幻 好一个传神的幻、

    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1)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2)再读这首诗,这首诗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

    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和发现。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

    a: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月落

    b:江枫: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c: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

    d: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乌啼:

    e:钟声: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f: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的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

    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1、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我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

    2、师配乐朗诵

    配乐齐读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四个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3、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4、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

    5、交流写话

    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6、古今中我写愁的诗举不胜举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

    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

    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7、融合生活语境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人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的实践智慧。

    枫桥夜泊教案【篇3】

    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

    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

    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

    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

    预设:

    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师随机板书)

    师: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

    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写了动感。

    生1:我来说。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

    生2:我不同意××的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

    生3:不对,没敲钟的时候乌鸦已经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乌鸦一定是被冻醒的。。

    生4:乌鸦还 有一种可能是被吓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

    生5:我不同意。乌鸦睡了,看不见天变黑,所以应该是冻醒的。

    生6:我还在书上看到过,乌啼的另一种说法是指乌啼桥。师: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也想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去,同学们看,这是月相变化图(课本显示)这是上弦月,弓朝东;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刚才还很明亮,现在却变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间的明暗变化惊醒了乌鸦,王维在《鸟鸣涧》中有句诗:月出惊山鸟。既然然月出会惊山鸟,我推测月落也可能会惊乌鸦。不过,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生3:我还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

    师: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一种植物,枫树,它长在江边,在晚风的吹动下,树叶正在摇动呢

    生:诗人还写了渔火,渔火就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啊。你瞧,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师:刚才有同学说可能是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他为何而愁呢?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为什么要愁?

    生1:我猜他可能是忧国居民,我们读过《示儿》,知道很多诗人都非常爱国

    生2:我猜是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客船两字说明他在异乡。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乌鸦在凄惨地啼叫,他无端地有些伤感。

    生4:我猜是因为秋天到了秋天本来就是个萧条的季节,他想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为听到了钟声,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虚,想去做和尚

    师:你猜得挺有道理的,可能听了钟声,张继会有一闪而过想出家的念头,但请大家放心,据我了解,他没出家,后来还成了盐铁判官。

    生6:我猜他太寂寞了而发愁,那么冷的夜晚,他一个人在船上,没有人和他说话,没有人陪他聊天,他一个人非常孤独,怎么也睡不着,因此发愁。

    师: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视实际情况定,若学生在分析愁的时候已经谈到了景,就不再讲)

    你愿意再读读这首诗吗?读出张继的愁(个别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全班同学听,全班齐读)

    同学们猜得都合情合理,在朗诵时也读出了张继这种这种深深的愁。

    对于张继为什么会愁,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传说呢!想听吗?

    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师:你平时失败时这么鼓励过自己吗?是啊,如果没有这位考不上的张继,那诗的历史上就又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来道破

    生2:就凭你这首诗,足以证明你才华过人,再努力一把吧,相信再过三年你一定能考上

    师:是啊,张继,你瞧,因为你的诗,使这个曾经荒野之地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那驻足停留,每年还有日本友人会在除夕夜去寒山寺听钟声。

    师:同学们的安慰是多么温暖啊。当然关于张继落榜的故事也只是后人的一种推测罢了。

    师: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师:你会唱吗?(生唱了,其它同学情不自禁地也唱起来,课堂上飘出歌声)这些是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别的呢?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我还知道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 ,她为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发明了镜子。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生4: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7: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三、 结题: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枫桥夜泊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理解古诗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2、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小百科:《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枫桥夜泊教案【篇6】

    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出示目标。

    2、师生共同明确目标。

    三、围绕目标有效教学

    (一)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巡视。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根据课件疏通诗意。

    (二)质疑问难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向本组的同学请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问题:

    (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诗人在枫桥夜泊时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展示。

    4、教师小结。

    (四)强化练习

    1、体会诗人的愁。

    2、用读来表现诗人的愁。

    (五)归纳总结

    诗人张继愁于未能金榜题名,愁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时,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洁地照着,居然落了下去;乌鸦懂事,她不肯安静地飞过,居然叫了起来;钟声不懂事,她不肯老实地睡去,居然送来一声又一声叹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给人安稳的睡眠,居然泊在这样的一刻!这一切的一切,更是让诗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标检测、反馈与补偿

    你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愁绪表达出来吗?

    五、拓展延伸

    阅读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枫桥夜泊教案【篇7】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

    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入诗言、入诗情、入诗心;在教师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出诗言、出诗境,从而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一座传荡着古老文化之风的“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但在乐清市首届古诗研讨会上,因为结合我们育英学校学生寄宿的现状,我课前谈话的内容就调整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如银的月光撒在你的床头,你都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意在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体会诗人的四乡情怀做感性的铺垫。)

    3、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并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读题,理解题意。(泊是什么意思?泊一般指船舶停靠在岸边。能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夜晚,张继停船在枫桥岸边。)

    5、过渡: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让我们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反反复复把诗歌读上三遍,第一遍、第二遍努力读出节奏的变化,第三遍用心去读,争取读出诗歌的感觉来。

    6、指导朗读:朗读,指导读出节奏的变化,以及适度的绵音。

    7、我们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诗歌读得有点感觉了。但读古诗还得读出一幅幅画面来。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并想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1)交流: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老师把同学们看到的一幕幕景象都出示在课件上了,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抓住那个在你眼前清晰可见的词语反反复复地读读。

    明月西沉乌鸦惊啼飞霜漫天孤舟独系钟声传荡渔火愁眠

    ①谁来读读第一组词语。追问:在这样的夜晚月亮慢慢西沉,你突然听到几只乌鸦

    惊啼打破了夜的寂静,你有怎样的感受?——再读第一组词语。

    ②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追问:孩子,在那白雾弥漫的江面你看到了什么?你再看那艘孤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一个孤单的身影,你看到了吗?

    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江南秋夜图。——齐读词组。把这些词组的意韵放进诗歌中去,再次诵读诗歌。

    ④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呢?(宁静、幽暗、寒冷、凄清、悠远、美丽……)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乌鸦惊啼飞霜漫天孤舟独系钟声传荡渔火愁眠

    (理念阐释: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就在这幅昏黄的画面里,诗人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随即板书“未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5、同学们,读诗歌的更高境界就是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抓住这个“愁”字选择一句反复地诵读,读到自己仿佛已经成了诗人。

    6、生成对话:崔灏啊,你为何而愁啊?这样的夜晚是什么勾起了你的思乡之愁呢?(提升评价:这是漫无边际的思乡之愁!这是无人倾诉的思乡之愁!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之愁!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景色,怎能不让人忧愁呢?)

    7、在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通过诗句链接,丰厚学生对诗人漂泊羁旅之苦的体验,然后在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中,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追问:诗人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齐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4、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5、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6、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幅昏黄、朦胧的画面。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诵读:

    明月西沉乌鸦惊啼飞霜漫天孤舟独系钟声传荡渔火愁眠

    7、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这幅悠远、宁静的秋夜思乡图吧!学生齐诵《枫桥夜泊》。

    8、结语:“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七、说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八、说板书: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设计说明:以“眠”串起本课的教学,以“乡愁”搭建起本课教学的文化主题。)

    枫桥夜泊教案【篇8】

    一、背景导入:

    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满怀信心,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而此时恰逢安史之乱,看着国家日益凋敝,百姓们悲苦流离,他无能为力只好乘船南下,在一个悲凉的秋夜,他与枫桥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枫桥夜泊》

    写题,读题。枫桥,在江苏。“泊”的意思?停靠,停泊。

    同学们,仔细看看是什么时间?是夜晚的时候,那该怎么读呢?一起读一下。

    二、理解题目

    诗题是诗的眼睛,理解了诗题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古诗,现在谁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张继)在夜晚的时候把船停靠在枫桥。

    三、初读古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在怎样的夜晚?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古诗,在诗中找答案。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读得字字落实,真好。枫、霜‘愁读准了。

    谁还想读?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味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听听老师的语速语调。孩子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齐读。读得真好,老师听得意犹未尽。

    四、读懂古诗

    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老师提的问题能找到答案了吗?这是什么样的季节,怎样的夜晚?你来说。秋天,寒冷的夜晚。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枫这个字感受到这是秋天,你很聪明,知道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呈现火红的颜色,别具一格。霜,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关键字。都下霜了,这是深秋了,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这样的一个深秋的寒冷的夜晚,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古诗再找一找。打开书,默读古诗,勾勾画画。想好了,就举手示意。

    1、看到了渔火,你知道这渔火是什么样的吗?

    远远望去,这渔船上的灯火,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2、看了江边的枫叶。江枫渔火,这江枫是静态的,渔火便是?动态的,这一动一静,一暗一明,令人遐想呀。

    3、看到了月亮落下。当月亮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是一片黑暗朦胧的景象。

    4、听到了钟声,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在哪里?这个钟声传到了哪里呢?传到了张继的船上。

    5、听到了乌啼声。你觉得乌啼声给人什么感觉?凄凉。张继以动写静,用这乌啼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板书看听感

    你觉得这画面美吗?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是一种享受,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这是一幅凄美的画面。

    那张继除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有什么景物是他感受到的呢?找到了?咱们读一读诗。读第一句。“霜满天”感觉到当时非常冷,霜是在地上的,但诗人却说“霜满天”。这满地的秋霜给张继一种什么感觉,一起说。“寒冷”,是凉意刺骨呀。这“霜满天”仅仅写出这秋季夜晚的寒冷吗?你从“霜满天”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忧愁。诗中也有一个字写出了作者的忧愁。

    总结:张继面对着月落江枫渔火这样的画面,他再也无法入眠了,对愁眠,此时此刻,你就是张继,读一读诗。

    五、领悟诗情。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这凄美的画面勾起了张继内心的忧愁,那张继到底因何而愁呢?我们读一读最后一句,诗中有一个字道出了他的身份。“客”。从这个“客”字你读出了什么?漂泊他乡,因何而愁?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这何尝不是一种忧愁呢

    思乡。张继为什么会客居他乡?赶考,落榜之愁,人生求所不成,怎能不愁呢?你能读出这种失落吗?

    还为什么而愁?国家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爱国的他能不忧愁吗? 指名读诗。板书思乡 落榜家国愁

    六.总结

    张继用他的一夜无眠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不卷的吟诵,他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让我们感到他内心浓浓的愁丝。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走进这千古绝唱。

    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得出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枫桥边,感悟了整个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体描写是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看到的景物,然后追忆夜晚的景色以及听到的钟声,这是诗中特有的一种时空景,而正是这种时空景才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凝重惆怅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课堂的生成。面对新的生成,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这就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面对“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适度的“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正因为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看成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潜能”的人,所以学生的对话是活泼、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对话过程中,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引导的职责。此时教师的引导更重要。因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师巧妙地引导必然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对话”。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的读书、思考、辩论,使学生对文本的画面、文字、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对话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枫桥夜泊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使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对诗中“愁”的理解。

    一、 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导语: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2、板书课题。

    3、释题。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过渡语:《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

    1、课件出示古诗内容,聆听范读。

    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2、学生朗读。

    ⑴分男女生朗读。

    ⑵指名朗读。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过渡语: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诗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更好的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课件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试理解“月落”和“乌啼”以及“霜满天”的意思。

    2、学生根据句中词语意思,试说诗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诗。

    4、自由诵读古诗。

    5、教师配乐吟诵古诗,学生闭眼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6、你觉得诗人此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7、介绍作者。

    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试试?

    8、指名吟诵古诗,试读出诗人的感受。

    9、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的话,但通过八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传达出他浓浓的愁绪,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学们,以后在你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过渡句:同学们,张继借《枫桥夜泊》抒发了千古一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

    1、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愁”字的诗句?

    2、你想对这些充满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大家说的真好!

    3、教师小结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沉沦,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奋发。而张继呢,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4、全班齐声背诵诗文,结束本课。

    播放乐曲《平湖秋月》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背诵全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枫桥夜泊教案【篇10】

    一 教材内容

    《枫桥夜泊》是我们校本教材中的内容,这一课需指导学生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江南水乡秋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忧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天快亮了,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天的夜晚的“霜”透着侵肌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正弥漫着漫天霜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二 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确定了如下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四 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在这里,我从现代诗到清、明、宋各位诗人的诗中去引入寒山寺的钟声,并导入张继的《枫桥夜泊》。

    2 学习诗句

    首先让学生在朗读诗句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准确的把握诗意;理解后,感悟诗请,感悟诗中“愁”字的根源。

    (1) 因为愁眠,作者看到了什么?

    (2) 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3) 因为愁眠,诗人感觉到了什么?

    3 理解“对”在诗中的含义;

    4.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枫桥夜泊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延伸阅读

    《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古,噲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胜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境交融,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去体验“愁”的情怀和感悟世态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不在了,太阳就要升起,极目天际,一片霜白。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睡醒后看到的晨境。所谓境随心生,昨晚的“愁”已随着那钟声逝去。

    吟诵这一句,展现在眼前的好似一张可尽情书画的素纸白笺,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冲动。

    (乌,神话中一种拉太阳车的神鸟。如误作乌鸦解,岂不大煞风景,诗人则死不瞑目。)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昨夜愁绪难眠,不知江上闪烁的渔火和岸上隐约的枫树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古佳句。诗人在愁什么呢?诗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夜幕中,诗人充满愁绪,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境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

    吟诵这一句,如歌如泣,酣畅淋漓……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为了说明钟声的来源,短短的四句诗诗人用了一整句,可见“钟声”在诗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半梦半醒之间有钟声飘进了客船,是不是为了涤荡我的愁绪,寒山寺半夜鸣钟?

    诗人由于“愁”而久久难眠,在真正入眠时时间概念已经模糊,使得诗人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把寒山寺的“晨钟”误为夜半钟声。因为有违“晨钟暮鼓”之理,诗人或许也感奇异,故特地写了下来。正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错误,才有了这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佳句。诗人用浓墨来表现“钟声”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悠扬清灵的钟声帮诗人从“愁”绪中解脱出来,更是那钟声唤起了诗人的诗意。

    吟诵这一句,自己的心灵仿佛也受到了那来自于远古的禅院钟声的一次洗涤。

    后面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更具神韵。诗人完美地运用了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好想亲临其的意境……

    (禅院钟声本有使人怡神净心、空灵致远的效果,之所以晨时鸣钟,为的是帮出家人创造一个好的心境,开始一天的修行。而禅院鼓声节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频率,音色浑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时擂鼓,为的是让出家人叩心自问一天的言行举止是否犯戒。)

    偶尔得闲赏诗,记下以上几笔。文中多处有异于教科书,也有异于《不朽的失眠》,更有异于《枫桥夜泊》新解和《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你若是学生,考试时请按标准答案作答,以免扣分,切切。你若是闲人,不妨也作翻赏析,自得其乐。

    枫桥夜泊教案【篇12】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1.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

    3.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

    2.师范读。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的感受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师: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师: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在诗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出笔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为什么明明是深夜诗人却写乌啼,岂不吵吗?(以动衬静)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的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师:江枫与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孤独、凄凉)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把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小诗。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补充: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

    师: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吗?孩子在吗?朋友在吗?一个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生答

    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来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在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风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那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怎么办?那我们就读吧!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枫桥夜泊教案分享十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