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夜的课件11篇
  • 夜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26

    夜的课件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规划蓝图,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我们为您整理了一篇符合您要求的《夜的课件》,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夜的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线索,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忘的老师,并说说原因,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散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对零散的散文语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的语言组织方式。)

    朗读全文,独立思考,本文详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明确:改讲义、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送别)

    同桌讨论,与藤野先生相关的是哪几件?另外两件如何归类?

    (明确:改讲义、送别是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间的互动,次两件是照应了标题《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线;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是与作者的爱国情感相关,属于暗线。)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通读全文,学生独立思考:关于藤野先生,本文写了几件事?几件详写?几件略写?

    (明确:详写的有改讲义和送别;略写的有被当做扒手、询问裹小脚、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

    同桌讨论,改讲义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A、作为学者,治学严谨;作为教师,认真负责B、尊重他人,没有民族间的偏见。)

    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其它几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送别——没有民族间的偏见;询问裹小脚——治学严谨,对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盲点非常感兴趣;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的信仰,没有民族偏见;被当做扒手——不拘小节。)

    独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节,工作中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没有民族偏见的教师。)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本文提现了作者怎样的爱国思想?

    (明确:体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以及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唤醒中国人麻木思维的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分析一下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从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鲁迅先生个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夜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夜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3、体悟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积累、观察、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动画视频。

    2、学习生字:螳螂

    3、为动画起片名。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5、告诉学生: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范读课文,交流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1、指导有感情地读。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4、告诉学生: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设疑、存疑。

    4、告诉学生: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虽然是下午第三节课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这说明大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

    1、播放动画片

    好,我们欣赏完动画片,谁来说说动画片上有哪几个主要角色?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并板书:螳螂,蝉,黄雀

    2、学写“螳螂”

    你知道螳螂怎么写吗?螳螂,又称刀螂,可不是那个叫刀郎的歌星,因为螳螂是昆虫所以螳是虫字旁加个大会堂的“堂”,螂是虫字旁加个刀郎的“郎”,

    观察生字,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对你真会发现和总结。

    3、为动画片起名

    螳螂,蝉和黄雀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呀,你的观察真细致。

    呀,你不仅说出了三个主角的.动作、神态,非常形象。

    还加入心理描写,和个人分析。这说明你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

    这么有趣的一个动画片,谁来给它起个片题。命名。

    完善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齐读。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这是一个带动物名的成语,你们还知道哪些带动物名的成语呀?

    5、习惯培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大家积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给你们。同时送给大家一句话: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过渡:大家知道,咱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成语往往就是一个故事,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有不少同学一脸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螳螂捕蝉。完善板书。

    二、初读感知

    1、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读通,自学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提醒注意:侯与候的区别。后描红。

    出示:侯与候说形、音、义的区别。

    解释:诸侯国

    2、再听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所画词后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有条理地来说说。

    过渡:现在你们说说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作用大不大。那我们来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好好讲一讲。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请大家找出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语段读一读,课文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出示语段,齐读。

    1、指导有感情地读。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我们走进课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蝉、黄雀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各自的心理。

    这样我们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你们发现故事中的三个主角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吗?

    用书上的话怎么说。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由这个道理你们能想到哪些词语。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让学生说一说。

    4、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其实,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许多人常常能从身边的事、物以及自然现象中有所启发。我们课本上也介绍过不少,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中的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在池塘边读书获得的启迪;还有《鸟语》中提到“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作者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送给大家一句话:

    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好,同学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引人深思,可这个故事只是少年讲给吴王听的,是课文螳螂捕蝉中的一段内容,板书:少年、吴王

    请大家看看板书,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有了哪些想法。我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开心中的疑结,或者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勉励大家:

    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3设疑、存疑。

    大家问了那么多,说了那么的发现,老师也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个少年真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

    (是在劝吴王),可我觉得劝(板书:劝)字显得过于单薄,你觉得再在前加个什么字比较合适,更能较好地概括全文呢?(智、巧)为什么呢?同学

    让我们在家一起怀揣这些疑问,共同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夜的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五彩的烟花》为题,意在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放烟花的习俗,表现烟花灿烂辉煌的瞬间。教材选择以油画棒或蜡笔(这两种作画工具学生可自由选择,以下为了叙述的方便只写油画棒这种作画工具)和水彩涂色相结合为主的作画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作画能力,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能力和良好习惯。教材中提供了油画棒和水彩涂色的作画步骤,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涂色的基本技巧;提供了张凭《忽报人间曾伏虎》的国画作品,让学生领略画家对烟花的感受;四幅烟花照片和两幅学生作品都表现得色彩夺目和富有情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性知识,为他们的创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进一步认识各种颜色。

    2.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

    3.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表现节日烟花的美,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

    难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能较自如地表现对烟花的感受。

    四、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颜料、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范画、烟花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1.激趣。

    (1)学生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放烟花的情景(注意讲清时间、地点、人物)。

    (2)出示烟花图片,提问:你觉得烟花很美吗?为什么?

    (3)揭示课题:《五彩的烟花》。

    2.欣赏。

    (1)出示范作,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幅,并说明原因(从色彩、形状和构图等方面进行描述)。

    (2)学生思考:怎样表现放烟花时的美妙情景?

    3.指导。

    (1)教师示范创作步骤:用油画棒画出烟花,用水彩涂底色,涂满底色(特别强调注意运笔的力度、色彩搭配、主题的刻画和整体的意境等)。

    (2)欣赏范作,学生体会创作过程。

    4.创作。

    (1)主题:画出放烟花的情景(没有放过烟花的同学可以画想象中的烟花)。

    (2)建议:可以画节日中五彩的烟花,也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烟花式样,还可以适当地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烟花的感受。

    (3)学生创作(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5.小结。

    (1)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2)评价建议:是否能够较好地处理画面;是否表现出自己对烟花的独特感受;是否与众不同。

    6.拓展。

    (1)举办烟花主题日活动:开展烟花组画、壁画等展示活动,讲有关烟花的故事或进行看图写话和读文画图比赛。

    (2)课外留心一些有关烟花的美丽图片,进一步欣赏烟花的美。

    夜的课件【篇5】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夜的课件【篇6】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课文讲述的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心里变化。

    2、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争吵)

    2、谁和谁争吵?(板书:“克莱谛”和“我”)

    3、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无心犯错,有心报复)

    (设计意图:知道争吵的原因,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前提,是上环节教学应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争吵的原因旨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4、过渡引入:

    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研读写“克莱谛”和“安利奇”的句子。

    1、在争吵以后,“我”和克莱谛各自怎样表现呢?请孩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一个人的表现,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 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讲解以下问题)

    ⑴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里感到怎样?(板书:后悔)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

    (多媒体出示: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多媒体出示: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还听不出你的内心矛盾,谁再来试试?

    既然“我”是想报复克莱谛,为什么又会想到向他认错?请一个孩子读读事情发生后我的想法。

    学生阅读,梳理后多媒体板书演示:

    课件出示:能帮助父母干活 勤劳

    服侍生病的母亲 孝顺

    我们全家人欢迎他 友善

    衣肩上的线缝开了 朴素

    我想起他的种种好,所以说他碰到我的胳膊时不会是故意的,绝对不会是故意的。绝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试读——抽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⑵是啊,这么好的朋友,谁都不愿失去。我们一起读读3-6句,体会一下。我还不能感受到你们不愿失去这个朋友。感情再强烈点

    (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⑶是啊,任何人都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朋友。(引读)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是我认错了吗?为什么?(读书回答)

    多媒体出示: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到了什么?(读书回答)(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朴素)。

    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这位可爱的朋友,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开口向克莱谤认错,这时克莱谤有什么表现?(生齐读)

    多媒体出示:克莱谛不时用眼睛膘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①克莱谛怎样地看?

    ②我看见克莱谛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板书:悲哀)

    ③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看来他们平时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克莱谛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⑸是啊!越想越觉得他可爱,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开口认错,克莱谛却主动说话了他怎么说?

    多媒体出示:

    1、我在外边等你。

    2、我在外边等着你。

    看看这两个句子,有没有不一样?想想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桌之间可以议议。

    说句话的时候,克莱谛已经原谅了我,我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

    多媒体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话的意思了吗?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不一样)

    (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

    我们明白了俩人的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

    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第一句余怒未消,应该读出强硬的语气,第二句要表示强调,语气应加重,第三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语气,也应稍重。

    害怕克莱谛找我算帐,上课时心想着怎样对付克莱谛,所以上课时间觉得过得太慢,课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

    ⑹他们怎样和好的呢?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商量,用朗读的形式自学。

    注意:朗读要落实到句子上,句子中要抓关键词。商量一下,该怎样读。(小组自学)

    ①和好了吗?(板书:和好)谁主动?

    ②克莱谛用什么方式与我和好的?(板书:微笑)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③两终于和好了,复得了这个差点失去的朋友,我的心情怎样(高兴)。咱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课文小气泡提示的“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一牵而动全身的问题,辐射全文,引导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后的内心活动以及表现,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认识人物形象。)

    三、 研读文章末段的“爸爸的教诲”

    1、课文中的安利珂和克莱谛都让我们感动,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令人感动,令人尊敬,是哪一位?

    2、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并说说理由。(预设父亲的话)

    《爱的教育》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让你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3、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主动向对方认错,求得谅解。

    四小结读的感受

    同学们课文写的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小事,却使我们认识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我一位伟大的父亲,两个孩子都那么善良,他们相互理解,父亲呢?如老师一样严格教育孩子。读了课文,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那样的错误,与人争吵?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椭圆形的纸,中间用剪刀剪断,两边分别写上了“争吵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和好的好办法?”其实这椭圆形纸好比一面镜子,但由于争吵或者其他矛盾,镜子碎了,我们可以用“友情牌胶水把它粘合起来,写下你们的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有创意。

    五、 布置作业

    1、自读《爱的教育》

    2、抄写课文中的爸爸的话。

    3、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

    夜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

    (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1)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2)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蜡烛的珍贵意义。

    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夜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夜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操作)、先总后分(计算),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1、看到黑板上这几个圆圆的圈你想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把它看做一个靶子,来做个游戏好吗?

    我们先来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投中这个靶心的得10分,投到第二个圈的得9分,投到第三个圈的得8分,投到第四个圈的得7分,投到圈外边的得6分。如果投到线上怎么办?我们就看投到线那边的多一些就算那边的分,但是如果你连 黑板都没投中就是0分,同意吗

    我们从中间一分为二,这边算一组,这边算一组。我们给这边起个名字叫第一组,这边叫第二组(板书)。第一组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第二组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

    我们每组选5个代表参加游戏,请大家排一队交错站好。(给每人发一个沙包)好,比赛开始。

    板书: 第一组 第二组

    []+[]+[]+[]+[]=[] []+[]+[]+[]+[]=[]

    下面我宣布胜利队是第 一组,欢呼一下吧!

    看大家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参加这个游戏。我想参加你们组,你们欢迎吗?那我也来投一次好吗?现在第二组的得分是[]分,我重新宣布胜利队是第 二组。

    你们什么想法都没有?对这个结果有意见吗?(采访第一组)你们说这样比公平吗?

    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 ([]+[]+[]+[]+[])÷6

    =[]÷5 =[]÷6

    =[] =[]

    那组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第二组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下还可以再比。

    第一组这个“5分”是谁投的?

    这组中最多的是几分?最少的是几分?5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小结:可见,5分既不是第一组的最高水平,也不是第一组的最低水平,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想怎样把它们移一移。和身边的同学商量一下,台上的3个同学也互相商量一下。

    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板书)的办法。

    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1+3+5)÷3

    =9÷3 =3

    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 估一估:

    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彩带,请你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

    请你在本上列式算一算。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3、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小刚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小刚的数学成绩一定是94分。( × )

    (2)、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小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高。(× )

    (3)、三名同学的年龄之和是42岁,这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4岁。(√ )

    (4)、小明星期六做了20道题,星期天上午做了12道,下午做了7道,小明平均每天几道题 列式为:(20+12+7)÷3 = 13(道) (× )

    4、想一想、说一说

    有危险吗?课件展示:游泳池和小明的.问题。

    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生讨论是否有危险。说说理由。

    5、出示1—9九张数字卡片

    下面请你把1—9九张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在桌子上。卡片上都写着几? 下面做这样这样一个竞赛:

    (1)请你从所有的卡片当中任意取出2张,让这两张卡片的平均数是5。

    还有吗谁能把所有的答案都说出来?

    为什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到前面展示。

    (2)再做这样一个竞赛:

    随便拿出几张卡片,三张、四张、五张或更多张都行,要求这几张的平均数也是5。 到前面展示。 再多点还有吗 都用上了平均数还是5。

    (3)下面请你去掉几张,平均数还是5。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夜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这是一幅( )?学生答。

    板书:梅花

    2、喜欢梅花吗?你能说出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3、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梅花的特点有( )。指名答。

    4、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多少文人、画家赞颂梅花。今天,老师配合大家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板书:魂

    5、齐读课题《梅花魂》。

    二、探究本课学习思路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投影出示:

    本课教学目标:

    1、自学为主,读懂课文,解决课后思考题。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用~~~~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

    哪些句子令你感动?为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分小组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讨论讲解重点问题

    1、小组汇报:

    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2、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并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⑴ 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投影出示)

    ⑵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 自由读开头、结尾。

    ② 指名说。

    ③ 齐读。

    ⑶ 课题中《梅花魂》的魂,在文中究竟指什么样的魂?

    ① 投影出示13节。

    ② 自由读。

    ③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④ 祖父保存梅花图,是为了( )?祖父爱梅花,就是( )。

    ⑤ 齐读。

    四、指导朗读

    1、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心用情地练读。

    2、自由读文,指名读(可范读)。

    3、指导读13节:

    ⑴ 读这段应注意什么?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4、导读开头、结尾:

    ⑴ 学生说如何读。

    ⑵ 小组练读。

    ⑶ 指名读。

    ⑷ 齐读。

    五、总结本文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读有关乡愁的文章。

    2、写摘录笔记或读后感。

    【板书设计】

    品格

    梅魂花 灵魂 爱国心

    骨气

    夜的课件【篇11】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如何使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等)组成最佳结构序列,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教学效能,是研究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学对象研究,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加强教学内容研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典型性。

    3、研究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三、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1、钻研课标,做到“依据课标,忠于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对课标进行分解,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钻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3、钻研教学资源,做到“充分运用,优教促学”。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优教”是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4、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

    四、研究教学策略选择,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1、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3、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4、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5、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6、提问教学策略;

    7、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8、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学评价设计,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预设及评价,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调控、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评价应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具体评价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

    2、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记录与分析反思;

    3、加强综合性评价:三维目标的评价;

    4、加强自主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课堂的良好铺垫;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快乐学习的美丽诗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应该让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是应该能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促进师生和谐进步的。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夜的课件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