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2023小学教案锦集15篇
  • 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21

    2023小学教案锦集15篇。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优化意味着教学品质的不断提升。敬读阅读我们整理的“小学教案”,祝你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越来越出色!

    小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58页、第59页上半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中的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合数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关键:使学生把握住质数和合数的根本区别在于:质数,只有1和本身二个约数;合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它约数。

    教具准备:纸片、投影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学过求过一个数的约数,那么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生:“如果数a能被数b(b不等于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师:“谁又能说说每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纸片)时说:“请两名学生分别写出左右两排数的约数。”点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例1。

    例1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所有的约数。

    1的约数:1 7的约数:1、7

    2的约数:1、2 8的约数:1、2、4、8

    3的约数:1、3 9的约数:1、3、9

    4的约数:1、2、4 10的约数:1、2、5、10

    5的约数:1、5 11的约数:1、11

    6的约数:1、2、3、6 12的约数:1、2、3、4、 6、12

    师:“谁能根据这些数的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有一个约数的是:(生)1

    有两个约数的是:(生)2、3、5、7、11

    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生)4、6、8、9、10、12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质数(或素数)(张贴质数概念)。例如,2、3、5、7、11都是质数。谁能说说,还有哪些数是质数?”

    生:“13、17、19、23……”

    师:“质数的个数数得完吗?”

    生:“数不完,质数的个数有无数个?”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张贴合数概念)。例如,4、6、8、9、10、12都是合数。谁能说说,还有哪些数是合数?”

    生:“4、6、8、100……”

    师:“合数的个数数得完吗?”

    生:“合数的个数数不完,它的个数有无数个。”

    师:“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张贴概念)。”

    2、教学例2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请看例题。”

    投影: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质数有:(生)17、29、37

    合数有:(生)22、35、87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请某某同学上来找出所有的质数,并把答案填在投影片上。”

    学生填完后,师:“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1:“17、29、37是质数。因为17只有1和17两个约数,29只有1和29两个约数,37只有1和37两个约数。”

    师:“请某某同学上来找出所有的合数,并把答案填在投影片上。”学生填完后,

    师:“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2:“22、35、87是合数。因为22除了1和22两个约数外,还有2、11两个约数,35除了1和35两个约数外,还有5、7两个约数,87除了1和87两个约数外,还有3、29两个约数。”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下面请同学在书上第59面完成中间的做一做。”

    投影: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9 21 43 67

    质数:(生)19、43、67

    合数:(生) 21

    请两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分别写出答案,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师:“请同学们做一做,20以内的数中,有哪些数是质数。”

    学生自己动手制出20以内质数表。

    师:“如果给我们一个数,如87,我们怎样知道这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是个质数呢?”

    生:“我们可以用2、3、5、7、9……去除这个数,如果这个数不能被2、3、5、7、9……这些数整除,就说明这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那么它就是一个质数。”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我们通常可以用2、3、5、7、9、11……这些数除这个数,如果都不能整除,就说明这个数是质数。”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请看屏幕。”

    投影:题一

    检查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在指定的圈里。

    27 37 41 51 57 69 83 87

    质数 合数

    投影:题二

    在自然数1~20中:

    奇数有: 偶数有:

    质数有: 合数有:

    投影:题三

    下面的判断对吗?说出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引导小结,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的定义;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会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的课题就是……(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

    五、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从课本第62面的第1题中的99数中,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自己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做完以后与第59面中间的质数表对照一下,看谁能够一气呵成,制出100以内的质数表。我们今天到此为止,下课!”

    六、简评。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循循善诱,层层深入。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例1中12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的分类,初步使学生认识到根据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三类:质数、合数和1。其次,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三个概念。再次,教师让学生从例2中渐渐熟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完全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小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编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加深对统计表意义的认识。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填写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现在我们来复习下。

    先让学生说一说填写复式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总结边板书。

    ①先根据数据内容确定统计表需要分为几项,画好表头,确定横行、竖行的格数。

    ②填写表头中各项的名称,有单位的注明单位名称。

    ③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④把数据一一填入表内,计算出并填好总计、合计、百分数等:

    ⑤核对表中所有数据。

    二、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认真读题后,教师提问。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复习的统计表的填写方法,同学们能不能自己编制这个统计表?

    先想一想这个统计表的表头需要分为几项?是哪几项?(分为四项:班级、人数、达标人数、达标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百分数。)

    横行、竖行各分几格?(横行分四格,竖行分五格。)

    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画表格,同时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画表格。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好表头、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教师:比较一下自己画的表格与教师画的表格是不是一样。(如有不一样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指导画的不对的同学改正过来。)

    教师让学生独立将数据填在自己画的表格中,接着让学生自己计算百分数、合计 数,把统计表填写完整。教师行间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先集体订正表中所填写的数据,然后教师根据所编制的统计表(如下)提问。

    中华小学四一六年级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

    情况统计表 年月制

    教师: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情况?

    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获得的情况,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中华小学四一六年级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情况:我们不仅可以知道这个学校四至六年级各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达标学生的人数,还可以知道达标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数,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哪个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率大。从表中我们看到:四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率最小,只有70%,六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率最大,达到94%。

    三、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题目,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试着独立编制统计表。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从这张统计表中可以获得什么情况。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让学生翻开书自己读题,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五、教师提示练习十四的第6*题。

    教师请学生翻开教科书,先自己读题思考。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

    各班植树棵数占总数的百分数中的总数是指什么数?(三个班植树的合计数)

    各班植树棵数占总数的百分数是什么意思?(是各班植树棵数占三个班植树总数的百分之几)

    那么填写这张统计表时,先要算什么,填什么?(先要算出三个班植树的合计数,然后用各班植树的棵数分别除以三个班植树的合计数,求出各班植树棵数占总数的百分数。)

    在计算百分数这一栏的数据时,与人数有没有关系?(没有。)

    怎样计算平均每人植树棵数这一栏的数据?(用各班植树的棵数分别除以各班的人数,用合计植树的棵数除以合计的人数。)

    六、作业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第6*题。

    小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一、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评价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出示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

    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4、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第7题,第8题

    小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没有倒数.()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小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5)一箱苹果重300g。()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小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小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 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 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画条形统计图)

    3、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 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 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 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 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 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 100个 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小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PPT(超市图片)

    师问:同学们看看这是哪里呀?(超市)

    对,这是超市,大家都知道我们街上也刚刚开了一家超市,你们去过吗?(去过)老师前两天也去过呢,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前两天从超市里买来的东西。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想~)看来同学们不是很想知道,能不能大声地告诉老师,你想知道吗? (生大声回答)

    2、出示教具尺子和毽子等,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师在黑板上标好价格。(尺子1.2元,毽子2.5元)

    3、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东西呢,大家喜欢这些东西吗?(喜欢)师:好,如果待会儿哪位同学表现很棒的话,老师就将这些东西作为奖品奖励给他们,不过,要想表现好的话首先得和老师一起解决几个问题。

    二、新授

    1、出示PPT,生观察尺子和毽子的价格,并让生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说出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师:看到它们的价格,有同学有疑问了,老师买这两样东西一共给了售货员阿姨多少钱呢?

    2、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把这个问题朗读一遍。

    3、指名列算式,师板书:1.2+2.5=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合理即给予鼓励表扬)

    4、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呢?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前边学习的元角分的知识来计算出它的结果呢?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

    5、反馈。生可能:

    (1)2元加1元等于3元,2角加5角等于7角,合起来就是3元7角。

    (2)1元2角加2元等于3元2角,3元2角再加5角也是3元7角。。........

    小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小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小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进一步掌握整十数乘多位数及多位数末尾有0的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逐步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44+358+496+167+3

    56+297+583+239+4

    2.计算。

    234576826735

    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把准备题中的234改成8234、2394,让学生尝试着用看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你是怎样算的?

    3.练习。

    4.再次尝试练习。

    295036750

    三、巩固练习。

    1.书本中练习。

    2.计算。

    3.应用题练习。

    四、作业

    作业本p14

    小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教学重点: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探讨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投影。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提出问题

    请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师口述内容,生表演,一只大兔子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也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大兔说:我买9支铅笔。大兔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大袋鼠提出了一个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二、猜一猜,列出式子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三、讨论159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的?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一根一根地减。

    (2)、15分成10和5,10-9=11+5=6

    (3)、把9分成5和4,15-5=1010-4=6

    (4)、9+6=1515-9=6

    4、尝试练习

    (1)、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计算试一试各题。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算法

    1、基本练习(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选3题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摘苹果(练一练第2题)

    在游戏中进行计算。

    3、发展练习,(练一练教学游戏)

    (1)、让学生自由看图描述故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交流。

    五、总结

    板书:买铅笔

    (1)15-9=6(2)15-9=6(3)15-9

    因为9+6=

    10-9=115-5=10所以15-9=6

    1+5=610-4=6

    小学教案 篇14

    本课教学属于承上启下的衔接桥梁,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竖式格式的初步认识,具备了被除数是整十整百的口算经验,教材注重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主张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计算。在处理竖式计算教学时,都以口算为基础,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还注重从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经历直观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算理,抽象算法。

    考虑到分桃子不利于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竖式,故本课将学习的情境设计成为“分小棒”。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不比除数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竖式的列法及商的书写位置。

    小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圆形实物、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

    1.认识边线。

    我们学校最近正在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准备在校园一角开辟一块花圃,(出示花圃,为了让花圃更美丽,准备给它围上一圈白色的栅栏,你觉得应该围在哪里呢?指名2-3人说。(围在花圃的周围或者是边沿)

    请你上来指一指,好吗?你们同意吗?

    同学们的意思就是沿着花圃的边缘来围栅栏。边说边演示课件。(花圃的实物隐去,显示花圃的平面图形,同时显示红色轮廓线)

    我们就把边缘上的这条线叫做它的边线。这圈红线表示的就是花圃一周的边线。

    板书:边线。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

    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一指这片树叶一周的边线吗?指名一个人指。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边说边摸),我从这里开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摸一摸数学本封面一周的边线吗?除了这些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自己的边线,请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周的边线,说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

    集体交流。谁先来指一指,说一说。指名2-3人边指边说。

    3.感受平面图形的边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圆,三角形,不规则图形,四边形)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学生自己描,描好后请学生拿上台展示,(2人)请同学来评价。

    在这几个图形中你最喜欢描哪个?说说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引出边线是有曲有直的,有长有短的。)

    板书:曲,直,长,短

    揭示: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叫做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周长的知识。

    板书:周长。

    二.计算图形的周长。

    1.在刚才我们所描出的几个图形当中,你能说一说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吗?五边形呢?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学生自己独立测量计算,在练习纸上列式。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同学拿练习纸上台来说。

    提问:你是怎么算三角形的周长的?(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

    那剩下的两个图形你们怎么没有选择呢?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呢?请你们开动脑筋,讨论一下,然后说说你的想法。同座位讨论一下,再集体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方法:1。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还可以用其它的软的材料代替绳子。

    2.在圆形物体上做上记号,然后沿着直尺滚一圈,然后再看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请你上台来演示自己怎么量出圆形的周长的。

    板书:(围,滚)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3.P62/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算周长,这里还有几个图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学生的算式)适当评价方法。

    4.P62/5刚才的几个图形已经直接告诉你边长,让你求周长的,同学们想得都很好,现在这里有两个图形你能直接告诉我它的周长吗?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

    【2023小学教案锦集1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