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集锦6篇)
  •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

    发表时间:2023-05-05

    最新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集锦6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集锦6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 篇1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用几个小标题的形式,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的介绍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试验;以及克隆的应用、发展。文章紧紧围绕文题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读者介绍"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没有条件的地方可准备《西游记》的VCD、录像机、录音机、音乐磁带,关于"克隆"的图片资料。

    五、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写、练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放映《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片段,然后讲述导语:

    孙悟空在紧要关头总能逢凶化吉,同学们也想不想有这种本领呢?这是什么本领呢?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我们能实现这个梦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梦想来学习一篇新课《奇妙的克隆》(在"克隆"的图片上出示课题)

    (设计这一导入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用简洁的话条理清楚地介绍什么是克隆?克隆的作用?(学生读课文时,以轻音乐陪衬,出示克隆绵羊、鱼、牛等动物的图片)

    (认识一个新事物应由简到繁,由易入难。同时用音乐是为了陶冶学生,语文课不仅是文字语言的载体,乐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感的熏陶的一种方式。)

    (三)研读探究,知识抢答:

    用知识抢答的形式,确立一个主持人,一个记分员,一个记时员,学生分成5-6个组,确定小组发言人,针对问题,合作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提供若干问题,学生主持也可针对文章内容随机确定问题。

    教师提供的问题逐一出示为:

    1、文章说明"克隆"这一科学知识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轰动"?

    4、克隆技术好处?

    5、克隆的危害?

    6、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解现代科技的知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

    (四)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科学家进行了"克隆人"的试验。你对"克隆人"的问题如何看待?

    要求:1、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

    2、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新课标确定语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它还具有人文性,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此环节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克隆之旅,一路上走来,我们在作者这位导游的讲解下,通过大家的探求,知道了有关克隆的许多原先不了解的科学知识,也学习到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这都是我们求知路上的宝贵财富。愿同学们去努力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来造福人类。

    (六)作业设计

    搜索整理有关"电脑"的知识,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按逻辑顺序写一篇"电脑"的科学小品,字数500字左右。

    (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举一反三,学以至用。)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 篇2

    【教材分析】

    《唐诗五首》选入五首唐朝律诗,有五言,有七言。《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小学以及七年级,学生学习背诵了不少诗歌,在诗歌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积累。但是,学生对于律诗这种集中在同一课的学习可能还不多,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律诗相关常识的引导与教学,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律诗学习的深入。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简介唐诗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

    【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

    1.律诗的基本特征

    课件出示: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出示: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设计意图】此课件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一般律诗的思路特点,加深理解。

    三、教读《野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

    东皋(ɡāo)

    徙倚(xǐ)

    驱犊(dú)

    (2)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预设

    课件出示: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那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4.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课件出示:

    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

    ”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

    预设

    (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4)“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5.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人王绩,从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然后通过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感受诗歌中投射出来的诗人孤寂的心境。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四、教读《黄鹤楼》

    1.释题导入,知人论世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课件出示: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

    崔颢(hào)

    千载(zǎi)

    萋萋(qī)

    (2)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默读并弄懂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地方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碧绿茂盛的草木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4.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斟词酌句。

    师:请同学们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预设

    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读出空茫的感觉)

    (2)赏析诗句。

    师: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什么景象?第七、八句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预设

    第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第七、八句抒发了清冷的思乡之情。

    师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愁思。

    【设计意图】

    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五、教读《使至塞上》

    1.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押“ɑn”韵,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来。

    2.借助注释,自行疏通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师点拨: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意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预设

    课件出示:

    朝廷的使臣轻车简从,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汉塞,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袤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报告说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3.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xx”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比如“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在茫茫大漠的衬托下,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劲拔坚毅之美。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

    预设

    (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担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2)“直”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这两个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4.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这首边塞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再梳理诗意,并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品词析句,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三首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一起来领略荆门及钱塘湖的美好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二、教读《渡荆门送别》

    1.朗读全诗

    (1)读准节奏:按照“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读出情感:注重重音和停连。

    比如“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就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情。

    (3)学生个别展示读。

    (4)读出大意。

    散文译法:

    课件出示: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漫游。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尽情奔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设计意图】注意诵读方法的点拨,帮助学生提升诵读水平。

    2.研习诗歌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感受其章法,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

    预设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预设

    写了高山、平野、江流;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预设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预设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的是什么情?

    预设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水送人,人思乡之情。

    师补充:尾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蜀地,对蜀地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此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这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师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逐联分析中感受律诗的章法结构之美。

    三、教读《钱塘湖春行》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生自主交流,师补充)

    预设

    登上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面的山(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筑巢。色彩斑斓的春花渐渐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好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4.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生交流讨论以下问题,师小结)

    设问1:本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

    预设

    围绕“春”“行”来写的。诗人行踪: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设问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

    预设

    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处处”和“家家”,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了。

    设问3: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预设

    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

    设问4: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预设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总结: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描绘得生机盎然、生动传神。诗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歌燕舞、绿树红花,而是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读来让人倍感喜悦与闲适。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并根据注释梳理诗意,从而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点,引领学生体会唐诗的美感。更为重要的是,传授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教会学生朗读的习惯。比如“诵读法”“知人论世”“字斟句酌”“起承转合”等方法的呈现,让学生在读懂一首诗的基础上学会自读更多诗歌。

    资料链接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

    1.自然景物类。

    如:“月亮”代表思乡、思亲之情;“长亭”“西楼”代表送别之所、离别之情;“夕阳”代表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空山”代表淡泊、宁静;“孤舟”代表漂泊、无依;“浮云”代表游子、漂泊……

    2.植物类。

    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芳草”可以象征新生命,可以象征高洁的品格,可以象征爱情或美丽的女子,可以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或对情人的思念;“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梅花”,梁、陈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常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木叶”,有萧瑟、飘零之感;“落花”,伤感;“竹”,高尚气节;“丁香”,愁思或情结;等等。

    3.动物类。

    如:“杜鹃”,哀怨、凄凉或思归;“乌鸦”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鹧鸪”,其鸣声像是在说“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高洁;“鸿雁”,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

    4.音乐曲调类。

    如:“关山月”,征戍离别;“梅花落”,孤单、冷落、凄凉;“霓裳羽衣曲”,歌舞升平、粉饰太平;“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恨;“杨柳曲”,惜别怀人;“行路难”,世路艰难。

    疑难突破

    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探究1: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探究2: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探究3: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色彩鲜明,抓住了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 篇3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作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是学生把握新闻特点的前提,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新闻的特点,才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新闻作品,用新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新闻作品,基本特点相近但样式各不相同,有消息、新闻特写、电视新闻和人物通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一是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相比,比出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二是在本单元四篇新闻作品之间比,比出四种不同的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消息讲求时效,语言简洁;新闻特写画面感强,对新闻事实的描述更集中;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合一,多用短句;人物通讯翔实生动,注重思想意义。设计教学时,应该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新闻作品的特点,然后提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作品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

    2、把握不同新闻样式的特点。

    3、学习写作消息。

    4、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

    四、课时分配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各2课时,《生命之舟》l课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课时,口语交际l课时,写作2课时。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 篇4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学习内容是“高新科技”;学习形式是“自由读写”。教学设计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由读写”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去学习一组关于“高新科技”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一是还权与生,将读写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授渔与生,将阅读的一般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自由”而不散漫,“读写”能有实效。三是搭好舞台,创设活泼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调的“读写”,那是索然无味的。本单元,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而宜以合理的逻辑为序,教学的基本思路:发动准备——自由阅读——综合实践。之所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科技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二、教学目标:

    1、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从小立志做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2、理解高新科技代表了人类最高的科技水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3、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能根据主客观需要自由阅读和写作。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整体感知 1课时

    阅读方法交流学习 1课时

    自读、荐读 2课时

    读书交流评比会 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科学 4课时

    自由作文 2课时

    从小就要爱科学

    教学目标:

    1. 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 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和要求。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能正确看待科学的发展和懂得合理利用科技资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留下了很多光辉灿烂的科技发明。文明是需要传承的,“少年强则国强”,正值青少年的你们身上就肩负着弘扬并发展文明的责任。当历史将要进入21世纪的时候,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作序,对青少年朋友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序言。

    二. 初读课文(一)自读课文,勾画圈点下列内容:

    1. 生字、难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字典、词典,加注音和解释。

    2.苏步青教授为什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在文中寻找这样说的理由。(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阅读,直切主题,抓住文章的精髓,减少不必要的冗杂问题。并且学生能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归纳出文章要点。)

    (二)小组交流初读成果:生字词、文章内容

    (三)班级交流明确:苏步青教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是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即第一段内容);现代社会,我国“科教兴国”的国家政策(即第二段内容);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即第三段内容)(四)了解序言基本特点师: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为了让青少年朋友们从小就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编撰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既然是一篇序言,在文中作者对这本书都有哪些介绍?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班级交流。明确:文中介绍了这本书的编撰目的、形式特点和主要内容等。归纳:序言的基本特点——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拓展、探究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你能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么?(太空婚礼、克隆马、互联网……)

    (二)科技发展论坛:科技与人类发展

    1.播放中央电视台《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武器从步枪发展到大炮、核导弹,从战车发展到坦克、飞机。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现代的战争是科学技术的战争,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则是,威胁整个地球的“核危机”,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否会最终毁灭全部的文明?科学之路该何去何从?

    2.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3. 班级交流。

    四.总结

    不管怎样,当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落后就要挨打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大力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而“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正如苏步青教授在序言的希望青少年朋友们“以建设国家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张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新发明,作出新成就”。但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威胁。

    五.课后作业

    把你在论坛中的看法写下来;关注最新科技动态。

    板书:

    从小就要爱科学 ————《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序

    苏步青

    “知识就是力量” “科教兴国” 科技的重要性现代科技迅猛发展

    编撰目的形式特点 序言的特征 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在太空中理家

    1、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了解太空生活,学习宇航员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教学难点: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情况,引起学生的想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总说自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全适应了太空生活。

    第二部分(2—27),分说自己在太空中理这遥各方面情况。

    第三部分(28),写自己作为“前线的冒险者”而必须作出的某种牺牲。

    三、精读第二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这一部分可分五层。

    第一层(2—9),写自己在太空中跑步运动。

    第二层(10—13),写自己在太空中长高了。

    第三层(14—18),写自己在太空穿衣。

    第三层(19—24),写自己在太空中沐浴。

    第四层(25—27),写自己在太空中的睡眠。

    四、探究

    1、本文写在“和平号”空间轨道站上“理家”的趣事,也就是写吃食、跑步、穿衣、沐浴、刷牙、刮胡子、睡眠等似乎再平常不过的情况,这一切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你是否觉得很有趣味?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有些什么意义?

    明确:吃食、跑步等在地球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一切就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了,在人们眼里显得很有趣味。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际旅行的需要,是人类向其他行星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文章最后说:“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明确:宇航员精神是探索精神,是冒险精神,是无畏精神,是舍己精神。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

    一、师生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1、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结: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2、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3、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4、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5、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教学目标:

    1、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小组交流体会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新型生物技术和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家花卉公司的广告这样说道:“你想拥有一束蓝色的月季吗?你想订购一束长开不败的鲜花吗?你想要怎样的一束鲜花,只要你描绘一下心中的形象,我们便能为你创造出你想的花卉……”大家听了或许会感到奇怪:月季怎么会有蓝色的?花儿怎可能长开不败?这是不是骗人公司?不,这是实事!这是一种运用新型的生物技术创造出来的一种转基因花。这种花不但有以上特性,还有许多奇妙的性状,如果你想了解这五彩缤纷的花,就让我《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二、背景知识: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题目是借人们相互赠送花卉以表达心意和美好的祝愿来引出要说明的对象,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情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转基因花。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转基因花卉的科技说明文,曾发表于XX年第21期的《大自然探索》。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感受美丽:

    播放有关转基因花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基因花卉的美丽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花卉 梦寐以求 华裔

    2、勾画圈点出有关培育转基因花卉新品种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语句,组织交流,看看谁讲述的完整而且条理清楚

    3、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1—3)说明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和什么是转基因花。

    (二)(4—6)说明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三)(7—8)总结全文。

    总——分——总

    五、再读课文,局部精读

    1、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开头部分的第2、3段,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一层进一层地叙述新生物技术的优越性和一环扣一环地叙述改良花卉的方法的。

    2、 特别色彩。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在克隆与颜色相关的基因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应用价值。基因,已经克隆“多个”,单是矮牵牛花中已经克隆到了两个;应用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新色彩花卉,二是进行花色修饰。

    3、 特别新奇。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克隆有关基因并采取其他方式促使花卉在“香味、形状”等方面发射功能变化所取得的成绩。

    4、 特别长寿。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在延长花卉的保鲜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六、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翅膀,热烈讨论一下“你需要什么样的转基因花卉”这个问题。

    2、改良花卉,可以从形态、色彩、香味、寿命等方面着手,为了适应人类的需要,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七、板书设计: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色彩

    成就 新奇 光明前景(联想)

    长寿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 请学生齐读课文

    2、 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 云 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教学反思:

    专题《汉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在游戏和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学习汉字的热情与兴趣。

    3、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与汉字的魅力价值

    教学难点:汉字中蕴藏的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书法作品

    2、猜字游戏(让两学生上台表演)

    二、汉字的起源与魅力

    1、看图猜字

    (1) 象形字:山、水、日、月、火、田、土、目

    (2) 指事字:本、末、上、下。

    (3)会意字:如休、明。

    (4)形声字:让学生举以“木”“水”为偏旁的字。

    如: 木:梅、杨、树、枯……

    水:江、河、湖、海……

    引导学生发现所列举的字中的一个共同点:如“梅”,“木”表形,“每”表声。这类有形旁声旁的字,我们称为形声字。

    总结:在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类造字法中,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的比重最大。由此看来,汉字是表形、表音、表义的文字。

    三、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1、汉字与英文的对比(通过对比,表现汉字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男----man 妇------woman

    汉字“男”“妇”的字形,我们可以得知古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田中干活,女人在家扫地,而英语却无法告知这些信息。

    2、体会北京申奥会徽的多重内涵(探究汉字之美 )

    四、布置课后作业:

    汉字的妙用:列举商品广告使用汉字不规范现象,改正错字。

    五、结束语。

    教学反思: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 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积累文言词汇,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了解人物特点,体会衬托之妙。

    3.深刻悟读,初知史记写法,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了解人物形象,体会衬托之妙。

    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学习,初步了解《史记》,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导读:

    看题目:题目中有人物,有地点,有事件。

    周亚夫驻军细柳营,军队驻守,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却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何也?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原因。

    序曲:

    他立志写下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史书,即《史记》。

    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第一乐章:了解文章之意

    1.读读课文,试着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同时画出难读的字,难懂的词,难读的句子。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最浅易好懂,最容易理解的,这也是让我佩服他的地方。

    2.文章的那个词最能形容周亚夫的特点?

    3.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第二乐章:了解将军之“真”

    1.学生默读课文,准备复述课文。考虑有难度,教师复述,请学生补充省略的内容。

    公元前158年,文帝派宗正刘礼驻守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

    文帝亲自去军营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皇帝的车马长驱直入。两地的主将亲率部下骑马迎送文帝。不久到了细柳营,文帝车队先行人员被拦在营寨之外。等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军营。文帝派人拿了符节传诏周将军,说要慰问军队。周亚夫这才命令打开寨门。文帝到了军营,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我以军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扶着车前横木欠身致意,派人问候周亚夫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离开。

    出了军营,群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慨叹周亚夫是真将军,并将三位将军比较,对周亚夫称赞不已。

    复述得怎么样?少了不少内容?少了哪些内容少了哪些情节呢?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句,把这个故事补补充完整。通过这种形式,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

    那么,这些内容为什么不能少呢?这与周亚夫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补充所省内容)

    教师课件出示:

    (1)匈奴大入边。 以备胡。

    (2)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3)先驱曰:“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请同学们对以上语句,选你最有感觉的句子,作一点批注,写一点感想。

    (学生交流自己的批注)

    教师追问:

    (1) 为什么要写军士吏、军门都尉、壁门士吏呢?这是什么写法?

    这是侧面烘托。写他手下的将士,其实就是在写周亚夫。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2)读一读周亚夫出场的文字,你又有什么要说的呢?这篇文章写周亚夫的文字很少,而周亚夫的形象却写得生动传神,我们不得不佩服司马迁。

    那么为什么要写霸上、棘门军呢?写为什么要文帝的言行呢?请同学们在相应的地方作批注?

    第三乐章: 了解天子之“明”

    1.面对天子以及群臣,周亚夫和他将士们敢说不,在每一个“不”字后面我们感受到什么?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治军严明,他的令行禁止,他的刚直不阿。不愧为“真将军”。请大家再次朗读,感受一下。

    2.面对这支敢说不的军队,面对这个感受不的将军,文帝没有恼怒,反而真心的赞叹。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感受文帝的形象。文帝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文帝遵守军令,他是一位深明大义、知人善任的明君。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皇帝高高在上,对臣子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后来也有一些将军效仿周亚夫。三国时魏国皇帝曹睿巡视司马懿的军队,司马懿学习细柳营,皇帝来了,他的士兵锐兵刃,彀弓弩,把曹睿吓坏了,以为他要谋反。雍正巡查军队,看到大将军年羹尧的军队只听将军的军令,心生猜忌,后来找个借口把年羹尧杀了。可是文帝怎么对周亚夫的呢?

    资料助读:

    一个月后,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

    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

    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 景帝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周亚夫出奇兵,很快平定叛乱。

    第四乐章:感知故事之精彩

    分角色朗读,男生读红色的字,女生读黑色的字,读出故事的波折和交锋。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一个短小的故事,写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还刻画出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周亚夫是治军严明的真将军,汉文帝是深明大义的明君。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作者司马迁。

    尾声:小结:

    1.了解了一种写作手法:侧面衬托

    2.认识了两个人物:

    周亚夫治军严明,堪称后世表率;

    汉文帝深明大义,可作领导楷模。

    3.初识《史记》:

    司马迁文笔传神,再现历史镜头。

    4.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批注法

    5.认识了一种朗读法:从不同角度朗读,加深理解。

    虽然隔着千年干枯的时光,太史公的文字,依然裹挟着热气腾腾的气息,还原着惊心动魄的镜头,将我的思维带入一个个历史事件的现场。

    作业:

    《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从廉颇、蔺相如、屈原、项羽、韩信、张良、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人中任选一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相关的本纪、世家、列传,制作“《史记》人物小档案”,展示人物生平,作者评价、精彩段落等,准备在课堂交流。

    板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

    周亚夫:真将军

    汉文帝:明君

    侧面衬托:

    正衬:细柳营将士、文帝

    反衬:霸上、棘门军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最新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集锦6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