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实用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0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实用。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来提升教案制定的水平,大家有没有写教案课件方面的苦恼呢?想要更好地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的相关知识考虑看看这篇文章,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教学主导

    1. 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 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 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 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 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示例于下:

    有()丽 朝()年 间(

    2. 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 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 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一部《战国策》,非文非史,亦文亦史,写实与虚构相兼,本文能最典型地体现《战国策》的特色。与其当史来读,不如做美文来读,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读。西方有人尖锐而不无偏激地以为,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因此,本文阅读理解,首先弄清故事情节:邹忌巧用寓言、齐王虚纳善言而施政有成,天下大治。这一点无须作为重点,概括归纳即可。接着,需要分析人物个性,只要邹忌就行。邹忌五个“一”:一个高官之位(史载此人善鼓琴,做齐相,封成侯);一副好皮囊(“形貌昳丽”可证);一个突破阿谀谄媚重围保持清醒、具有自知之明的头脑;一腔在位谋政、进尽忠言的热血;一张委婉幽默的巧嘴。通过人物分析,再就文本客观提供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明白两点(如能感受更多信息,更好):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二是为臣者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民主意识,为君者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形象。诸如此类,通过引导和师生互动,或板书,或学生自记笔记。用表格示例于下:

    如果把《战国策》当美文来读,其结构层次的“三排”之法,重叠套裹,从头至尾,实为罕见,很可细嚼精咽。顺序当可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清理。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后来南宋理学家们倡导的八条目中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行为方式和过程而言,从问询到比较反思再推及到君王,也是三个排比;就邹忌自醒的情节看,朝窥、日问、晚思,再到问讯的对象和对象们的反映的细节等等,无一不是三个排比。至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等级的奖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三个排比典型而明显,一提便知晓。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重叠美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欣赏,深入会意。

    当美文来读,还可引导领会之处有: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从近到远,从个人修养到朝廷天下的递进构思;实写家事感悟、虚写战胜朝廷的详略艺术;一代国相不惜执著形貌攀比的夸张手法等等。尽可由学生有所发现和体会。

    第三步:期待性阅读

    在吸取精华、继承优良传统,让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把本文置于现实世界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和批判阅读的参照,引导学生用别样的眼光读出主体独特的体验。比如,“战胜于朝廷”,且不说夸张失实的嫌疑,单论这种内敛自醒的不可靠和不可行。当今世界,无论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立足、民族的强盛,没有真正的实力做后盾,“战胜”纯是自欺欺人的诳语,儒家走向理学死胡同的八条目的原义,是不能救国和强国的。再比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情形的变化,夸张有余,信实不足;一代国相身上一天到晚流溢的脂粉夸饰,怎么也难以让人全信,细节的失实,也直接影响整体的真诚。因此,更多地当文学作品读可也。

    这一步的学习,老师除了略加激发,无须预设和过多暗示,让学生在成年人的是非取舍标准里萦绕;哪怕失之于幼稚和考虑欠周或存在明显的谬误,也当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关键在培养敏锐的批判锋芒和掌握武器的基本功。

    第四步:拓展性阅读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材料印发。目的在于感悟读后感的一些写法和叙述性故事材料的概括归纳和使用,以及期望学生拓宽历史散文的阅读视野。示例于下:

    纳谏与止谤(节选)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60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设题:

    1. 本节选部分既有鲜明对比,又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就对比说,是齐王与厉王的对比。就逻辑说,哪些语句构成这些对比之间的联系,请找出来。

    2. 本文段副标题名为“重读有感”,重在说古,但本文段又不是全文照录,如果依照这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根据你的理解,后面大概会写什么?

    3. 《召公谏厉王弭谤》也是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试通读几遍,并简单概括其大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2】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 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zhāoguānkuījcháo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畏求

    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

    家事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4】

    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

    教学目的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平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明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好处;

    2. 掌握本课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以及特殊句式,学会积累文言文知识的一些方法;

    3. 学习文章善于通过细节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设想

    作为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善于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因此本文学习中在词义的理解、句式的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因为学生已有文言知识经验的差异,本课教学力求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积累。此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一些人生感悟。整个教学过程力求通过两大环节来带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二、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 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2. 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注意见威王时怎样用类比说理的。

    三、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 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一般积累范围: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成语等。积累时不要在名词术语上纠缠,应以对文意的理解为主。积累应因人而异,如以前这个词及此外的意义都已清楚或你自己一看就明白的不用写在积累本上。同时要注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对多义词要注意归纳。

    学生积累的词句相互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交流。在学生交流中遗漏的重要词句教师可提出。

    词语示例:

    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陈涉世家》

    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论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狼》

    句式示例:

    孰与:与……相比。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者……也,表判断。

    3. 学生自由高声慢读课文,口诵心惟,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 文中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对话,全班交流。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作分析,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以求学生深入体验。分析时先说出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对于学生没谈到的内容老师介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

    ①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经历了问美—比美—思美。在这一过程中写了邹忌形貌昳丽不自傲、听妻美而不自信、客观求证有自知、暮寝而思求本质。这表现邹忌不受表面现象迷惑,在奉承话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进谏的过程中邹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王之蔽甚矣”说得委婉动听,鲜明地体现了“讽”的特色。这也正是进谏成功的原因之一。

    ③文章在塑造邹忌的形象时采用细节及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细节。

    ④对邹忌的细节及对话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妻、妾、客三者对徐公私、畏、求的不同态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要读出滋味,读出人物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

    2. 齐王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关注:

    ①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

    ②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

    ③纳谏的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 学生诵读全文。

    五、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 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7】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教后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8】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我参赛的课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首先我来说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根据课标精神及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邹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

    3、认识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以及故事在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让学生读起来,诵起来;二是要落实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的能力。难点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那么,我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与探究。所以,我将主要采用朗读法进行本课教学。通过范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另外还将运用到圈点勾画法、讨论法、点拨法、谈话法、比较辨析法、情景激励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六个步骤:

    一是运用古语导入新课。然后设计了两个小问题,一是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二是说说《战国策》的“策”字的意思。这样高屋建瓴地把学生引领到对课文的解读中来,也渗透了文学常识的教学。

    第二步主要是讲成语故事,整体感知文意。当然,首先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课前预习情况,给几个加点字注音。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文意,为讲述“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做准备。在学生讲故事之前,我要讲一讲齐威王的另一个成语故事——一鸣惊人。这既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为学生讲成语故事做了一个示范。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讲述一个成语故事,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的任务。

    第三步是识记重点文言词,翻译重点句子。这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我发现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特别突出,所以首先引导学生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编拟“词义辨析”练习。还是先做示范,教给学生方法,再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然后我还引导学生辨析了课文中的一组近义词,体会课文语言准确、表现力强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辨析、翻译的基础上,我出示一组练习题,检查同学们对重点词句的翻译,并着力强调难点、易错点。

    第四步是精读课文,品味探究。这也将是本课一个很有分量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时间,把自主学习活动推向一个高潮。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强化理解,也是对故事线索的全面梳理,还将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第五步是学习课文剪裁巧妙的结构特点,提醒大家写作时可以借鉴。

    第六步是拓展与总结。学生讨论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并且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人生的智慧。然后我将让男女生分段朗读课文,以读做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黑板也应该是属于学生的学习阵地。所以,我只需要在黑板上写出课题,其它地方留给学生编拟“一词多义”练习。当然,教学中需要强调的内容,或者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应该及时在黑板上展示,以示鼓励。说课完毕,开始讲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9】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 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 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 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 螳 螂 捕 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 “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习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0】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

    “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之蔽甚矣!”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内容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

    教学设计

    1、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2、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3、课标参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教学目标:

    ⑴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⑶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分析: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维度;“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目标⑶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二、教法、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非常高兴,马上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知道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分析:导语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通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⑴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⑵ 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⑶ 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⑷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⑸ 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⑹ 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⑺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⑴ 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⑵ 给连环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⑶ 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⑴ 课堂讨论:

    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 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总结邹忌说理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⑵ 梳理文章结构。

    ⑶ 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借助“分角色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符合认知逻辑;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内容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分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角色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读”是手段,通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习,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实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