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0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0篇。

    教师如同彩虹,指引着学生绚丽的人生,教案是每个老师都很熟悉的一种文体形式。教案蕴藏着教师教学的动机、个性。教案要如何导入?以下是由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小组合作,结合书下注释、参考工具书疏通文意

    五、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2、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3、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2、你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2、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成功了。

    3、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阅读最后一段

    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三。

    2、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联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认读障碍,粗通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检查以下读音是否正确)

    昳弗间

    2、文意疏通:

    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约8分钟后请三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将前三段译为现代汉语,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学指出、纠正)

    ⑵教师整体梳理文意,如同学对文中的字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梳理文意时强调以下字词)

    3、将全文再朗读一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一讲本文的故事情节。(两分钟准备)抽2~3名学生讲述,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前提下,分句、分段朗读,直至基本成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品味探究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3、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4、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5、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三、拓展迁移

    1、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可从邹忌与齐王二人的品德修养和邹忌的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来谈,也可从其他方面来谈。)

    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

    3、古今中外类似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人还有谁?你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思考后举手讲述,教师给以鼓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3】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虽然自我感觉较好,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

    3、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4】

    历时半月的青年教师大比武已经落下帷幕,每位青年教师都是全力以赴,发挥自己最大的热情和才智积极参与。虽然历经教学设计、说课和讲课众多环节,比赛下来很是辛苦,但整个过程真的是对自己教学全方位的磨砺,从中学习、收获了不少。尤其是上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带来的感慨与思考也颇多。

    在上这节课前,其实已经听过几位同伴和老师的公开课,都各具特色。但真正轮到自己上时,脑子里还是充满了问号。他们的设计是否适合我?又是否适合我的学生?照葫芦画瓢显然行不通。

    于是我开始反复思考,结合文言文特点及学生和自身的实际,取长补短,决定以落实文言词语为基础,以朗读为手段,以理解标题为突破口,以比美的故事为聚焦点,通过四层次五环节来逐步实现教学的目标。对于比较难的文言文,采用“难文浅教”的设想,自己觉得还是比较行得通的。课上重点落实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几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学生学得实在。另外,在抓住文言文教学要求“实”的同时,又不失灵活的特点。即力求字词落实、理解扎实,和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整个课堂气氛一扫文言文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显得轻松而活跃。

    特别是第一节比美的故事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描写精彩。我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首先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在小组合作中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然后再用为ppt画面配音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品读人物。另外读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同步落实文言词语,并及时归纳总结多以词、古今义词等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配音朗读既落实了字词的理解又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同时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中我也领悟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目标每个环节中读的形式与作用都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初读课文意在疏通文字,小组合作读是初步思考感悟人物,分角色读是深入理解人物,齐读是加深巩固认识等。朗读时教师强调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学、读中品的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透文意,学生对妻、妾、客的心理以及对邹忌这个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文言文的味道、语文课的味道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感受。

    因为平时与学生关系融洽,课堂上能和他们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是我们青年教师的优势。这节课上学生读客人的那段我总觉得没读出他奉承的味道来,于是我现场来了一段配音,话音刚落没想到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回赠我,这让我非常感动。也许我读得并非尽善尽美,但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课堂上确实需要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就是在关键时候体现的吗?现在的课堂生生互动并不缺少,但真正师生之间的互动却不多见,因为这意味着教师要放下架子,挑战自己。尽管不容易,但我会把这个作为今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因为学生们热烈的掌声给了最大的动力。

    都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一点不假。上完课我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遗憾是仅关注了妻、妾、客三人的心理而没有好好品味邹忌问话时的语气和态度,其实这个应该是分析妻、妾、客时顺带追问便可实现的环节,说明教学的机智还不够从容成熟。另外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练,今后还要在教师语言的精练、生动、优美上下功夫。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它带来的思考远没有停止。连于漪老师都说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何况刚刚在路上做教师的我呢?唯有勤修才能一路走得更加踏实坚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5】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指出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通过学习,将劝谏艺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老师示例分析邹忌“三问”时的心理,学生通过示例分析“三答”时妻、妾、客的心理特征。)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关于结尾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处理,我灵活的将问题具体化,以课堂实况为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堂课上灵机一动的切实实践,为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虽然自我感觉这节公开课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问题提问的层次性不强,例如,反复问了好几遍“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意何在?”

    3、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原本课前设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邹忌形象及进谏方法上,没想到时间有所剩余,就顺势讲到了齐王的性格特点,但由于时间有限,分析不透彻,给人蜻蜓点水、头重脚轻的感觉。由此也看出了自己备课的片面性,不够灵活。

    4、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很多时候提问冗长,过于罗嗦。

    5、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6】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个设计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对故事的内容有了非常大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学生自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预习。在课前,我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点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迁移上。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

    第一课时 , 主要课堂活动是:

    1、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力求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主要课堂活动是:

    1、要求学生上台表演。全班按小组结合,分成两个小集体,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成小剧本。以此体现专业特点,展示职专学生风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结合具体语境,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辩论。命题分别是:向上级请假怎样表达最合适?关羽大意失荆州,失误在哪?将来求职场上你打算怎样推销自己?通过拓展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突现课文的语言技巧。

    3、进一步探讨邹忌进谏获得成功的原因,明确本文的现实意义,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习,加上课堂教学方式多样且贴近学生生活,整堂课进行得很顺利。

    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和感悟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得到了学生地认可。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力,充满智慧挑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⑵了解《战国策》。

    2、能力目标

    ⑴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⑵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他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⑴读准字音:

    ⑵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明确:

    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使……闻。

    ⑤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⑶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

    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⑷关于语气: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诵读指导: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⑶学生齐读。

    ⑷问题探究: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

    私畏求

    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⑴学生齐读。

    ⑵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⑶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⑷提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⑸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⑴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⑵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⑶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

    小大

    家事国事

    ⑷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说明齐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③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④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⑸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读课文

    4、学生根据板书设计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⑴精彩的对话:

    ①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②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⑵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

    三问:妻、妾、友三答(与徐公比美)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这样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⑴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⑵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⑶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9】

    今天教研员来听课,本来打算上《背影》。

    拟从“为什么偏偏写背影”这个角度挖下去,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分析,如:为什么是“不相见已经两年”而不是“分别已经两年”?又如:为什么文章结尾是“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怎么理解这里的“不能见”?从而理解“背影”在朱自清父子“特殊”关系的发展中所具有的别样意义和象征含义。这个设计把《背影》作为长期不和睦的父子关系中独特的一瞬来品读,角度比较独到,如果流畅的话应该会比较精彩。

    然而同备课组的老师都正好上到《邹忌讽齐王纳谏》,打算请教研员听这课。于是吾从众,第二节课教研员听我的课,第一节课就赶紧重新构思教案,上得还算比较成功。课后教研员的评课,对设计的角度还是比较首肯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从中国传统的“三”文化讲起,中国人喜欢“三”,谚语成语里有“三思而后行”“过一过二不过三”“三令五申”等,古典小说中有桃园三结义、三进荣国府、三打白骨精,三碗不过岗等,可见“三”是一个特殊的节点,特殊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学生应该对“三”有特别的敏感。而“三”的文化根源,则来自中国古代“天地人”的文化基因。

    于是,在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后,就让同学在文章中寻找暗含“三”的因素。于是梳理出邹忌的三问美、亲友的三答美、邹忌的三反思、三归因、齐王的三蔽、改革的三行赏、成果的三阶段等等。梳理出文中隐含的“三”因素之后,请同学梳理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明确齐王的三蔽其实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邹忌劝谏的思路也就理清楚了,同学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最后分析各处“三”的好处,点拨学生要注意思考、表达、写作的角度意识、层次意识、结构意识。

    得意之处一是有新意,而是上出了些文化的感觉。

    另:学校的主题教育课评比得了一等奖,同得一等奖的另外两位老师在德育方面都是我一直仰望的,在诚惶诚恐之余,在此自鸣得意一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⑵了解

    1、解释文中加粗字词的意思:

    ⑴贾:

    ⑵谓……曰:

    ⑶利:

    ⑷力田:

    ⑸泽:

    ⑹之:

    2、解释下列句子:

    ⑴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⑵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⑶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解释文中加粗字词的意思:

    ⑴贾:经商,做买卖。

    ⑵谓……曰:对……说。

    ⑶利:赢利。

    ⑷力田:辛勤耕作。

    ⑸泽:恩泽。

    ⑹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解释下列句子:

    ⑴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⑵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0篇】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