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向心力教案7篇
  • 向心力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8

    向心力教案7篇。

    一般情况下,授课前教师会携带备课教案和课件,而今又到了策划课件的时刻。卓有成效的备课教案能够有效指导教师进行更佳的教学各项活动。若您对于“向心力教案”存有疑问,那么这份文章必定值得阅读,深信对您将大有裨益!

    向心力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及向心力的来源。

    (2)通过实验理解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能运用向心力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ω相同,长短槽上小球质量比为1比2。

    在r、ω一定时,f向与m成_______比。

    m、ω相同,长短槽上小球半径比为2比1。

    在m、ω一定时,f向与r成_______比。

    m、r相同,长短槽上小球角速度比为1比2。

    在m、r一定时,f向与ω____________比。

    巩固1:

    对物体受力分析,说明向心力的来源。

    巩固2:

    长度为0.5m的轻绳一端系一质量为2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小球绕固定点在光滑水平面上以4m/s的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请计算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当堂检测:

    a、由公式f=mω2r可知在m和ω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和半径成正比

    向心力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向心力的来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难点的突破

    “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必须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让学生判断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来源。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怎样的加速度,从而进一步得到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二、对教材中两个地方的处理

    1.由于课本中用来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圆锥摆运动在课堂中很难实现让学生测量,所以本设计中安排了先用向心力演示仪去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游乐园中转椅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后,通过让学生体验在实验室里粗略测量圆锥摆模型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以落实它的向心力来源,并向学生说明我们可以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2.为说明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受到的力并不是通过圆心时,课本上是通过实例链球运动和学生自己让小沙袋做变速圆周运动的体验来说明。这里本人认为直接这样让学生体验并得到上述结论难度不小,所以本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对游乐园中过山车做变速圆周运动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到──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链球运动和体验让小球做变速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从而降低了难度。

    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

    1.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一部分问题。

    4.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5.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模型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6.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7.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8.课堂小结。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身边的圆周运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小钢球(两人一个)。

    2.动画及视频:地球绕太阳运动、圆锥摆(动画),双人花样滑冰,游乐园中的转椅和过山车、链球运动的视频及图片。

    3.制作ppt。

    向心力教案(篇3)

    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课本35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本节首先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中的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加上老师的即时演示实验,其现象更加深学生心中的疑惑,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更易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来感受向心力。当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进一步提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前述实验做出猜想,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接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最后把课本35页的“讨论与交流”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而突破这一点的办法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感性认识。由于本节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学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必要时做出指导。实验中提倡学生敢于动手,严谨、细致、耐心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小组之间讨论与交流,归纳结论。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课堂的始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1.通过实验,体验和感受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

    2.先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再进行实验探究。

    3.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1.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3.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学生思考、猜想、讨论,教师提问、讲解相结合。

    质量不同的小物体(钢球、木球)、小绳、圆珠笔杆、向心力演示器、圆环轨道、CAI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

    1.同学们跑步转弯时,身体会自然的怎么样?(例如4100米接力赛)

    2.在湿滑的水泥路上转弯时,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驾车,必须怎么办?

    3.教师演示:把小球在不同的高度沿着斜面轨道滚下时,观察通过圆环运动的情况。(例如娱乐场所里玩“过山车”游戏)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了。

    1.由于学生对前面的两个问题有很丰富的日常经验,会大胆发言。

    2.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悬念。

    从日常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一起的习惯,特别是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做课本实验,提出问题:1.你牵绳的手有什么感觉?2.如果增大或减小小球的线速度,手的感觉有何变化?3.如果松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4.小球匀速圆周运动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结论,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学生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

    1.承上启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维持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个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叫向心力。

    2.配合演示动画片。

    向心力教案(篇4)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了圆周运动物理量的描述,(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以及直线运动加速度,平抛运动加速度的基础上学习,让学生知道向心加速度能够表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又为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教材从了解运动的规律过渡到了解力跟运动关系的规律;把向心加速度放在向心力之前,从运动学的角度来学习向心加速度。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合作能力,改变了过去从向心力推导向心加速度的 教学 方式。

    高一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初步具备了以加速度为桥梁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且有多次小组合作经验。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好,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概念比较抽象,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来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实验来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线速度的关系,而后用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加速度方向和大小,这样符合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过程。

    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让学生自觉提问,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四)【教学用具】:

    为了强调了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为了突出媒体创设情景的有效性,我准备了多媒体器材、课件、投影等作为本节课的教具。?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作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且合外力不为零。我们还知道,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合外力和加速度总指向曲线的凹测,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来确定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思考与讨论”部分,投影图6.6-1和图6.6-2以及对应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给予补充,必要时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疑:我们这节课要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可是以上两个例题却在研究物体所受的力,为什么呢?

    点评:唤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一步的研究确定思路。

    学生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合外力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规律总结:

    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

    2.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圆心,与圆周相切,叫做向心加速度.

    我们知道了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我们知道加速度是矢量,方向如何呢?由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定义a= 引入。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速度变化量”部分,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Δv的图示,投影展示:

    如果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不在同一直线上,如何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v?

    教师引导,投影展示:

    速度的变化量△v与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的关系:从同一点作出物体在一段时间的始末两个速度的矢量v1和v 2,从初速度矢量v1的末端作一个矢量△v至末速度矢量v2的末端,矢量△v就等于速度的变化量。

    探究:设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某时刻位于A点,速度为VA,经过时间后位于B点,速度为VB,质点速度的变化量沿什么方向?

    阅读教材 “向心加速度”部分,投影图6.6-5,思考: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Δv?

    (4)Δv/Δ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Δ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Δv与圆的半径平行?

    思考并阅读教材,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上面的推导过程。

    向心力教案(篇5)

    【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特点,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有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教材接着从理论的角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公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设计了验证性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实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那就是在讨论完匀速圆周运动后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这块内容的补充,不仅为分析物体在曲线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万有引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然,学习完这一节之后,中学里所有的运动形式都学习完毕了,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还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接着引入角速度、线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描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向心力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不清楚运动过程中什么力提供向心力,这说明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面。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进行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故事讲述,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钢球(两人一个),铁架台,钢球一个,细绳一条,刻度尺,圆形瓶盖,秒表,物块,圆形瓶盖。

    2.视频:自行车转弯,公园的转椅。

    3.制作PPT。

    向心力教案(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五节知识,在教材的第86页至89页。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个难点。在教材中先通过实例来引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这样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并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③、情感目标:通过情景视频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生如何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另外,由于向心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容易把向心力当作性质力处理,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应为学生怎样建立向心力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接下来说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初步具备了以加速度为桥梁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且有多次小组合作经验。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好,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概念比较抽象,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来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实验来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线速度的关系,而后用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加速度方向和大小,这样符合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过程。

    (三)【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让学生自觉提问,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四)【教学用具】:

    为了强调了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为了突出媒体创设情景的有效性,我准备了多媒体器材、课件、向心力演示器、小球、橡皮擦、细线、小刀等作为本节课的教具。

    (五)【教学过程】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在公开课上这样开门见山:同学们认识我吗?全体同学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认识。”,这时我自我介绍说“我叫向心力,我的兄弟叫向心加速度。”这样就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1、理解向心力概念:

    ①播放视频:首先我播放我国运动员赵宏博和申雪花样滑冰夺冠视频、嫦娥一号飞天模拟视频以及过山车视频。这样就自然地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理,懂得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且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②学生举例:接着我让学生在观看了视频的基础上自己举例,学生可能会举:中国的杂技(飞车走壁、水流星),旋转餐桌上的碗等例子。

    ③提出问题:在学生对圆周运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就圆周运动从力和运动的关系方面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后会提这样的问题:⑴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⑵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如何?等等

    ④实验研究: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切身体验,我让学生分组用手拉住绳子一端,使小球在光滑桌面上做圆周运动。

    ⑤观察思考:同学们实验后会思考这些问题:小球受到哪些力作用?是哪个力在使小球做圆周运动?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待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播放视频:小球在光滑的圆盘上运动并同时回答以上问题。

    ⑥教师总结归纳:教师最后总结

    2、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提出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理解了向心力概念和方向后会疑云又生,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②大胆猜想:我首先让学生分组用绳和橡皮擦来体验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大胆体验(他们有的会把橡皮擦用小刀切一部分来体验向心力的变化,有的会改变细线的长度来体验,有的会改变转动的速度来体验),他们体验后会得出向心力与质量、线速度、半径有关。

    ③设计实验:接着教师提供向心力演示器,用视频介绍其结构和原理(匀速转动手柄,可以使塔轮、长槽和短槽匀速转动,槽内的小球就随之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时小球向外挤压档板,档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同时,小球压档板的力使档板另一端压缩弹簧测力套筒里的弹簧,弹簧的压缩量可以从标尺上读出,该读数显示了向心力大小。)同时建议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向心力与质量、线速度、半径的关系。

    ④分组实验:紧接着学生分组演示实验,教师适时指导。

    ⑴学生甲组:首先学生甲组在保持半径和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m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比为2:1的钢球和铝球放在半径相同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1: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

    ⑵学生乙组:接着让学生乙组在保持半径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放在半径相同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2: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⑶学生丙组:最后学生丙组在保持线速度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放在半径比为1:2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仍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2: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半径的倒数成正比。

    ⑤合作交流:学生实验演示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以上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F=mv2/r或F=mrω2

    ⑥归纳总结: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后,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最终指导实践。并指明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3、向心加速度:有力就有加速度,学生在知道向心力的方向和大小后,自然就会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向心加速度公式或,同时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教学流程图

    (六)【布置作业】为了学以致用,我布置了如下作业:课后练习五:(1)⑹(7)

    (七)【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采用了网络式板书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向心力教案(篇7)

    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司南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向心力,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及向心力的来源

    (2)通过实验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能运用向心力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向心力F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教材分析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本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的应用作必要准备。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 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在传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只是表面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将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设置情景

    教师做“水流星”实验,并设下疑问:为什么盛水的杯子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水不从杯里洒出,甚至杯子在竖直面内运动到最高点时,杯口已经朝下,水也不会从杯里洒出来?

    [在课堂上创设真实可见的物理情景,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一起的习惯。]

    2、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匀速”的含义是什么?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那么物体所受的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怎样呢?指出:这两个问题即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即可自行解释前面小实验的因果。

    [采用这样的导入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将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讲授的新内容产生迫切求知的欲望,主动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知识的整体感。]

    二、向心力

    1、实验探究“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

    (1)、步骤

    ①一个小球,拴在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

    ②用手轻击小球,观察绳绷直前后小球的运动情况。

    (2)、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①绳绷紧前,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②绳绷紧后,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3)、通过讨论得到:

    ①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始终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

    ②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是变力。

    ③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这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通过亲身感受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讨论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课件展示动画:(1)圆锥摆 (2) 物体相对转盘静止,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3)汽车转弯 (4)卫星绕地球运行

    3、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对以上四个圆周运动实例的分析得出向心力的`来源可以是某一个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或几个力的合力,也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4、应用:学生尝试解释“水流星”的实验现象。

    [向心力的来源是学生在本章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用多媒体呈现直观刺激材料,易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 圆锥摆等现象中,物体都做圆周运动,具有运动方面的共性,由此启发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寻找受力方面的共性,使学生经历了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可能将向心力当成独立的一个力,教师此时应特别指出:受力分析时, 不能多出一个向心力。且①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②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物体并非是所受到的合外力。]

    三、 向心力的大小

    1、 实验探究:感受向心的大小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钥匙串、橡皮擦、笔、细绳等动手实验并感受向心的大小。

    (1)让学生用细线联结钥匙串、橡皮擦、笔等,然后拉住绳的一端,让钥匙串、橡皮擦、笔等尽量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转动的快慢、细线的长短多做几次。

    (2)引导学生猜想: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角速度、半径有关。因此在探究向心力大小实验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该小实验在此做了改动,与课本上的不尽相同。做该实验时学生的感受更直接,更易操作。提醒学生实验时应使物体尽可能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这样绳的拉力近似等于向心力。]

    课件展示:

    2、 实验探究向心力大小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介绍向心力演示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实验过程

    ①质量不同的钢球和铝球,当它们运动的半径r和角速度ω相同时,比较向心力的大小

    ②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运动半径相同,观察向心力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③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小球运动的角速度相同,观察向心力的大小与运动半径之间的关系

    (4)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质量比值(m1:m2)半径比值(r1:r2)角速度比值(ω1:ω2)向心力近似比值(F1:F2)123

    (5)实验结论:

    ①实验表明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大小为:

    F=mω2r (式中F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ω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r是所做圆周运动的圆周半径。)

    ②应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上述公式可变形为:

    F=mv2/r (式中v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对于控制变量法学生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因此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并提出猜想后通过演示实验师生一起探究最后得出向心力大小的关系式。在介绍向心力演示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时教师可结合传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传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思考怎样控制角速度不变。当学生明白这一问题后,教师的演示也可换成学生的演示。不然,台上的忙得不亦乐乎,台下的却不知所以然,纯看热闹。]

    四、向心加速度:

    ⒈ 定义: 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

    2、物理意义: 它是表示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3、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1)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的表达式----a=ω2r.

    向心力的大小还可以用F=mν2/r来表达,同样向心加速度也可表示为--a=ν2/r.

    (2)方向:与向心力的的方向一致。沿半径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4、动动脑:a=ω2r、a=ν2/r ,a与r究竟是成正比呢,还是成反比?

    指出:当w一定时,a∝r

    当v一定时,a∝1/r

    5、课本例题:在航空竞赛场里,由一系列路标塔指示飞机的飞行路径。在飞机转弯时,飞行员能承受的最大向心加速度大小约为6g(g为重力加速度)。设一飞机以150 m/s的速度飞行,当加速度为6g时,其路标塔转弯半径应该为多少?

    六、小结[在小结中需给学生指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虽然是从匀速圆周运动中推导出来的,但这些公式对变速圆周运动中求某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也适用.]

    七、作业:P72 3、4、5小题

    设计思路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学生对于向心力一直很难理解。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本节课本节首先通过创设真实可见的物理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来感受向心力。当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进一步提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再让学生动手完成感受向心力大小的小实验后做出猜想,然后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从而得出了向心力公式。接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

    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落实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导学”的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活跃学生思维,并在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结合演示实验,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辅助教学,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是一节科学的、操作性很强的教学设计案例。

    【向心力教案7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