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月光启蒙》教案9篇
  • 《月光启蒙》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09

    《月光启蒙》教案9篇。

    教学是需要细致准备的,尤其是教案课件,我们必须认真编写每一份教案课件。只有基于合理的教案,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你对“《月光启蒙》教案”的知识还不够熟悉,那就看看这篇文章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月光启蒙》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学生听歌并看歌词)

    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

    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

    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母亲美,她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勤劳的母亲那样朴素清爽。

    (3)母亲唱的歌谣美“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首歌谣在赞美勤劳的劳动人民。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古语说:“凤凰非梧而不栖”,而今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意思是家中有好运,有好兆头。而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短短一首歌谣就表达了人民向往幸福的思想,介绍了云南的建筑风俗。

    (4)母亲唱歌谣的声音美,你听,歌谣是动听的,她的声音甜甜的,是那样深情,显然这歌谣也表现了她的美好心声。她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潺潺悦耳。那声音简直就如花香般芬芳。

    (5)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歌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家乡的歌谣是多少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母亲用歌谣将家乡的文化传给了幼小的作者。这些歌谣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母亲这种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和举动使孩子收益颇多。母亲这样的做法难道不美吗?

    (在上这段时,要注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还要将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演绎出来。)

    2、请大家读读第二段“母亲为我讲故事、唱童谣”,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1)母亲在月光中的样子十分圣洁:“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2)幽默风趣的童谣音韵美

    3、读第三段“母亲说谜语”,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母亲给我的猜的谜语也像童谣一样美。,开启了我的智慧。

    4、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母亲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五、总结全文:

    读完课文,你知道作者想通过此文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吗?(赞美母亲,感谢母亲)

    六、再听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美妙月色美母亲美唱歌谣

    讲故事、唱童谣美

    说谜语

    (感谢母亲,赞美母亲!)

    《月光启蒙》教案【篇2】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揭题

    2、 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指名读,这句话勾起了你怎样的回忆?指名读 齐读

    3、 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今天就让我们和著名作家孙友田一起,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二、 自主探索,重点感悟

    1、 自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把它划下来,多品读、品读,也可以在边上写下你的感受。

    2、 学生交流,重点语段预设

    ① 月夜景色的美妙

    闭上眼,想象一下,没有了白天的燥热和喧闹,凉风习习,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小院,星星在对我们眨着眼睛,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觉怎样?指名读 女生齐读

    ② 歌谣的美妙

    指名读歌谣,母亲唱得怎样?“芳香”一般指什么?为什么说母亲唱的歌芳香呢?从中你仿佛感觉到了什么?(轻柔 甜美)指名读 齐读

    ③ 故事的美妙

    你觉得还会讲哪些故事?你听了这些故事后会想些什么?

    ④ 童谣的美妙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童谣,你都搜集到了哪些?

    ⑤ 猜谜的美妙(略)

    3、可这样一个会唱歌、会讲故事、会说谜语的母亲竟然不识一字,她有怎么会有资格成为我的启蒙老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谈一谈你的想法。

    三、 师生共融,情感共振

    1、 我想,不管谁拥有了这样一位母亲,都会觉得无比幸福,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时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感动: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谈谈你的感受。

    2、 就象一句古话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的妈妈总有老的那一天,当她们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象感动中国中捐肾救母的田世国一样做呢?

    3、 可是现在我们却可能因为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可能因为她们的唠叨而抱怨不止,也可能 因为没有帮我们收拾书包而怨声载道,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静静地回忆她们对我们的好……你们都想起了什么?

    4、 听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别犹豫了,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它记录下来吧!

    四、 作业

    过不了多久就是母亲节了,为你们的妈妈做些什么

    《月光启蒙》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 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9.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拓展阅读:《月光启蒙》课文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月光启蒙》教案【篇4】

    设计说明:

    读着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总是被他童年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所陶醉,更被他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所感染。其中的亲情,既突出地表现在文面叙述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以美妙、神奇的童谣伴随作者度过一个又一个月夜,在歌谣中蕴以人生道理,启迪作者的伟大母爱;也明显地表现在浸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对其母亲的深挚依恋和怀念。而月色与亲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环境与心境内外互补、两相互动的意境。

    为此,笔者觉得可以以“启蒙”为轴心,串起启蒙环境――夏夜之美、启蒙事件――童谣之美这两个板块来展开教学;同时,由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原则,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朗读体味与自主感悟两种方法,由夏夜启蒙环境之美入手,经过母亲启蒙形象之美,到达启蒙童谣之美,最后还借助孙友田原作之开头,将学生审美阅读与审美情感的发展过程引向高潮,从而让学生受到一次亲情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相信这样一次阅读教学留给学生的回味是深远的。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歌谣童谣的语言风格,体会这些童谣对作者幼年的启蒙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

    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

    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初步审题:

    ⑴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⑵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

    (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

    1、提示自读要求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交流主要内容:

    ⑴学生发言,随机评点:

    (板书:唱民谣 讲神话 唱童谣 说谜语)

    ⑵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三、读讲课文

    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

    (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

    ⑴引导总体把握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评点归结: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亲形象之美;③母亲歌声之美;同时,跟随交流进程,随机抓住重点句品评、想象、感悟朗读)

    ⑵启发重点品读(根据文中出现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语段,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重点读悟之一:

    点击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①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书: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

    ②指名朗读:好,谁能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这夏夜的美妙,让大家有如身临其境?

    ③相互评读:(对听者)你们觉得他(她)的朗读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怎样的美?你觉得他(她)的朗读很有什么不足?你也读读,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美?

    (归纳:凉爽的美,明朗的美,宁静的美,朦胧的美……;重点体会“柔和”、“洒满”)

    ④听读想象:闭上眼,静静地听老师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觉?(自由发挥)

    ⑤全体齐读:清爽的空气,闪烁的星星,如纱如梦的月色,诗情画意般的篱笆小院!让我们齐声动情地读一读,美美地享受一番。

    ⑥回应结语:这样的夏夜,我怎能不心驰神往?所以作者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⑵重点读悟之二:

    点击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自由练读:这是月色中的母亲,大家很会读书,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板书:母亲美)那么,请你走近母亲,好好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发现母亲许许多多美。

    ②指名朗读:谁愿意来读,让大家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美的一位母亲?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他读出母亲的美了吗?你能读吗?

    (体会“忙”、“洗”、“换”:勤劳、朴素的美;“搂”、“唱”:慈爱的美)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⑶重点读悟之三: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自由练读:这是母亲的歌声美。(板书:歌声美)读一读,体会体会,歌声美在哪儿?

    ②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你们听出美了吗?还有哪种美?

    (归纳:深情的美,柔和的美,耐人寻味的美;重点体会:“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像……”,重点品评“芳香”)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母亲的歌声,它带着甜味,飘着香气,像春风抚摸我的肌肤,像甘泉滋润我的心房!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母亲歌声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同学们哪,母亲的歌声,声声都是爱,声声都是情,声声都为我编织人生的梦。作者怎能忘记这美妙的歌声!所以,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⑷重点读悟之四:

    过渡提示:童年的篱笆小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酒佳肴;然而,“我”们却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别丰富。请看作者怎么说――

    点击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①自读自悟:仔细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呢?

    ②交流碰撞:(教者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随机归纳)

    A黄河故道“长歌谣”,是民歌的故乡(理解“长”);

    B“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人(理解“莲花落”);

    C“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得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聪颖”)。

    ③激情齐读:因为生长在黄河故道,生长在喜爱民歌民谣的家庭,生长在天资聪颖、不停地用民歌民谣启蒙着我的母亲身边,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让我们齐声读这段话,跟作者一同感受这份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本课小结

    1、谈话结课: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就是在这个篱笆小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母亲的文学启蒙。

    2、布置作业:母亲给我唱了哪些民谣童谣呢?咱们下一课来欣赏。课后,请大家先去读读这些民谣童谣,看看它们的内容美不美。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呼应前课,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矿工诗人孙友田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伟大就在于:不识字,却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用那一首又一首童谣给了孙友田永远难忘的启蒙教育。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好好欣赏这些童谣――

    2、学生读题:月光启蒙

    二、熟读童谣,感知音韵

    1、速读找出童谣: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童谣;稍顷,教者提问)都找到了吗?好!

    2、自由吟诵童谣:

    ⑴提示吟诵要求:下面咱们来吟诵这些童谣。同学们,还记得作者的母亲当年唱童谣时给作者留下的感觉吗?(学生回顾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屏幕再次映出该段文字)对,咱们就要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调,的韵味,能行吗?(生自信地:能行)好!

    ⑵学生自由阅读:(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互听)

    3、交流吟诵效果:

    (根据童谣出现顺序,逐一按以下四步过堂;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韵律)

    ⑴屏幕出示童谣; ⑵指名自由选读;⑶随机相互评价;⑷全班学生齐读。

    三、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1、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2、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

    3、班级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发言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童谣,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童谣之一:

    点击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是啊,忙了白天忙夜晚,一丝不苟洗衣衫: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铭记勤劳的美德――(学生齐诵)

    ⑵童谣之二:

    点击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视学情,先告知学生:A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B“凤凰非梧而不栖”是古语,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是现代俗语,意思都是说家中有好运)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看这一对娘俩,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要过千山万水,也要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也要去创造美好生活: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生的旅途,永远不能没有理想。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理想引领我们奔向前方――(学生齐诵)

    ⑶童谣之三:JK251.COm

    点击出示: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瞧,一个多么能干的“小红孩”,还有淘气的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相伴:母亲的童谣让“我”懂得孩子要从小爱劳动,从小爱生活,从小乐观开朗。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快乐永远藏在心里,留在身旁――(学生齐诵)

    ⑷童谣之四:

    点击出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真是情趣无穷啊,在母亲的童谣中,连老鼠都给生活带来快乐!让我们齐声吟诵一下,充分表现生活的情趣,尽情抒发心中的快乐――(学生齐诵)

    ⑸童谣之五:

    点击出示: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的确,这也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一个舍不得出嫁的毛娃,一个情真意挚的毛娃,连花狗都被感染了:母亲的童谣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齐声吟诵这首童谣,感受这份真情实感――(学生齐诵)

    ⑹顺带谜语:

    ①教者过渡提示:“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说谜语的情景吧。

    ②学生自读课文。

    ③指导分角朗读。

    4、启发总体感悟:

    ⑴教者谈话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结尾小节)

    ⑵学生朗读结尾。

    四、补充背景,升华情感

    1、教者煽情谈话: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了一名颇有声望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读原文)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然而:

    (引读)

    A 、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 可曾经,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在月光下给我启蒙的――母亲

    (2)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但是在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珍藏着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歌谣。

    齐读歌谣

    2、学生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同或补充)是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3、建议齐读结尾:说得真好!那么,现在再让你读一读结尾一节,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情,让我们怀着无比感恩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4、启发回应课题:好,课文就学到这里,咱们再来反复读读课题,你还能有新的理解吗?(学生自由发挥)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作业之一: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童谣,吟诵或背诵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交流。

    2、作业之二:采访长辈或村里老前辈,搜集一些民谣童谣,记录下来。

    《月光启蒙》教案【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节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第二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 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借助民歌民谣,插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内涵。迁移延伸,搜集民歌民谣,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三)说重点、难点

    这课时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

    这课时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突破:

    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3、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在满怀深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设计:

    教学思路: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 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光启蒙》教案【篇6】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饱含深情的回忆了童年时夏日的月夜,在月光沐浴下,母亲唱童谣、民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教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悟“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切怀念之情。

    三、说教学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教学本文,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段,进行研读和品读,借助文章插图和民歌童谣,通过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得,以读促悟,以读代讲,从而让学生从内心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获得能力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感知,理清条理。

    2、出示自读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这一课时,给足学生时间,读思批画,获得初步的个人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民谣,创设一种情景。

    1、激情导入:柔和的月光洒满农家小院,母亲搂着我吟唱歌谣,讲故事,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感人的时光。

    这样,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初步与作者产生共鸣,铺设本文的情感基础。

    2、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听着这动人的歌谣,让作者感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最美妙的,为什么?读读第一至四小节。想象画面,重点体会“柔和、洒满、搂着、唱起”等词语,引导学生看插图,提出要求:你们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母亲那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学生连读。

    探究:为什么说“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的歌谣给我怎样的影响?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放手让学生读悟谈,获得个人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阅读教学中弥足珍贵的。

    (2)总结方法,自学第二部分

    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能力的获得才是最重要的。

    (3)学习第三部分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客体“月光启蒙”有什么关系?或者讨论“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独特感受,注意价值取向。

    4、课外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下让学生去搜集吉祥的民歌童谣并整理,举行一次“家乡民歌童谣交流会”让丰富的民间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总之,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教学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教学之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月光启蒙》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真正读懂课题《月光启蒙》。

    课前准备:

    熟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过程:

    一、读短语,想象月夜图。

    1、出示词组:美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最美的时辰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民间文学的宝库 诗歌的王国

    2、读完这些词组,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默读15小节,感受这月夜的美妙之处。

    2、指导学生朗读第四小节:母亲的声音是甜甜的,轻轻的,悦耳的。

    (1)出示第四小节:(配乐范读)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般悦耳,可怎么会有香味呢?

    (1)母亲的体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劳,换上了干净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亲怀里,闻到了母亲熟悉的体香。

    (2)母亲的嗓音格外甜润,格外深情,听在我的耳朵里,很舒服,连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闻到了香味一般;

    (3)虽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么丰富,苦中有甜,甜得让我似乎闻得到香味。

    (借机理解:精神生活丰富、长歌谣。(为什么精神生活会丰富呢?))作者此时的内心也充满芳香,觉得什么都很美。

    (4)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民间文学的宝库中遨游,心情非常好,所以就觉得香了。师:就这样躺在母亲的怀里,听着这些动听的歌谣,我会想些什么呢?(幸福、甜蜜、愉快、神驰千里)

    3、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A、(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B、理解:豁然开朗混沌

    指导朗读句子。

    师:原来,这音韵之所以会有芳香,不仅来源于母亲甜甜的嗓音,更来源于母亲虽苦犹乐的精神,在这样清苦的日子里,她却仍能让我感受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啊!(出示:混沌豁然开朗)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歌谣,和作者一起再来享受享受母亲这轻柔、悦耳而又芳香的音韵吧!先指读第四小节,其余同学读歌谣。(指读,配乐)

    三、学习课文613自然段。

    1、自读6-13自然段,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可以和同桌两人合作。

    学生朗读:童谣部分、故事部分、谜语部分。

    2、师:这时候的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妈妈觉得妈妈的形象似乎特别高大起来,像什么呢?谁能和一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呀?

    此时的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出示句子)

    (理解:纯洁、令人崇敬,柔美,圣洁、庄严,这是母爱的圣洁与庄严,使作者内心产生的一种感受。对母亲的爱戴、敬仰、崇拜)

    3、指读、齐读这一句。

    4、要知道母亲可是个目不识丁的人哪,为什么此时此刻她在作者的心中却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学习课文第14小节:

    1、指读最后一节,联系前文谈谈你的感受。(出示)

    (作者的母亲是充满智慧的、勤劳善良的,虽然生活那么清苦,虽然自己目不识丁,但她凭着乐观的精神,伟大的母爱,成为儿子的启蒙老师,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他在月光下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怎能不让如今已颇有成就的儿子感激呢!)

    2、朗读最后一小节。

    五、总结:

    1、课文学完了,每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总会让读者流连忘返,总会给读者留以启迪。请你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2、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也许我们的母亲不一定像孙友田的妈妈那样会唱歌谣,可我们的母亲不一样,但每一位母亲对我们的爱是同样地伟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好珍惜它,好吗?

    六、作业:把刚才说的话回家说给妈妈听,或者用自己的行动让妈妈知道你想对她说听话。

    月光启蒙

    明月初升 唱童谣

    月至中天 唱歌谣 混 沌豁然开朗

    夜很深了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案【篇8】

    一、说教材:

    (一)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要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

    1、 文本解读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非常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C、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难点:

    A、通过阅读,感知课文语言,感知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B、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课文内在的意蕴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 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为学生扬起了思维的风帆,探索之旅由此启航,创造就在前方。

    2、研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除了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潜心会文,自主研读,让他们徜徉于字里行间,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潜心研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感知母亲对“我”疼爱;同时,在潜心研读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实现个性化阅读。

    3、积累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课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丰富语言积累。”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情感丰富感人,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积累必不可少。

    4、迁移 阅读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顺畅地、准确地进行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范例。因此,在这一课中学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或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续写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打算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指导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对话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安排了“启、承、转、合”四个板块。

    启:通读全文,引发质疑

    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课初,我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引导进行质疑,这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抓住核心问题,找到对话文本的切入点。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质疑可能会产生非常多不同的问题,比如: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等等,这时教师就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我将帮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比较,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即:母亲是如何给我启蒙的?与此同时,要向学生传达质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点段或中心句,从内容上质疑,从中心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完成了质疑过程,也就找到了对话文本的抓手,进入下一个环节。

    承:潜心研读,对话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

    1、潜心会文

    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有关词句,反复品味,走进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写下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或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2、交流收获

    交流内容预设如下:母亲是如何为我启蒙的?

    A、品味歌谣、童谣 ——母亲用歌谣、童谣等为我启蒙

    1、母亲给我唱了许多歌谣、童谣,课文中写了多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几首多读几遍,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B、感悟月光、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用爱为我启蒙

    “童年的夏夜”“篱笆小院”“柔和的月色”“洒满”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宁静与安详;

    “母亲搂着我、唱起”等让我们体会到那份幸福与美妙。

    “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韵”。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感受母亲歌声的优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时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从“生长”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是家乡的亲人拥有的聪明才智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在心里蕴含着对故乡、对民间艺术的爱,而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得到“启蒙”。

    课文的最后一段,点出了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课题“月光启蒙”?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更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说出来。

    C、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学生与文本建立了必要的联系,使得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歌谣要给学生切身的体会,要做到还真不容易。通过音频的播放就能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种“如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的声音流淌出来,母亲的嗓音就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学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读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图片的呈现也让学生走进了那篱笆小院,而那“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画面对学生来说颇为抽象,看了图之后,便会在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

    3、感情朗读

    在学生畅谈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作者“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境、入情”,通过感情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物我交融。

    转:精彩赏读,丰富积累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过引导学生赏读精彩句段,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而积累语言,形成内化,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在赏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背诵,丰富其语言积累。

    合:倾诉表达,读写结合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得多,读得透,自然能促进写;写得多,写得妙,自然能促进读。读与写的互相渗透,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课文因表达的需要没有写完整,这留给我们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在处理教材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有根据的进行补白。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全面学习课文后,想象多年以后,面对年老的母亲,我趴在她的膝前,会说些什么呢?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在课堂中得到升华并宣泄出来,也是在充分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再理解。(视时间而定,如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本课的阅读是个引子,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孙友田的其它作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月光启蒙》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资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同学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准备】教学插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考虑: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同学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同学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同学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身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安排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身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生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身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溢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同学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小朋友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溺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真,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溢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假如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小朋友,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溺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敬重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溢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宁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括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同学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溢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课堂写话练习: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案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