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教案(范例6篇)
  • 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09

    小学教案(范例6篇)。

    根据需要,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老师们精心撰写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案。教案编写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至关重要,是其工作的前导。欲了解“小学教案”的相关知识,请浏览此篇文章,供参考,愿此文能够为各位师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小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词语挂牵、疲倦的意思,并能灵活合理的运用。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尊师爱师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株紫丁香”代表的意义。

    2.探索和体会师生之间互爱的情感。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下悬念,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那么你们见过这种花没有?(板书:紫丁香)。紫丁香是一种很美丽的植物,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开的花有白色的,有紫色的,尤其是紫色的最漂亮了,人们就叫它“紫丁香”。你们想不想看看这美丽的花?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欣赏一株紫丁香。(板书:一株。完成课题的书写)齐读课题,读完题目,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没有向学生们展示紫丁香的图片,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紫丁香的好奇心,设置一些悬念,更好地随着老师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读第一遍课文,检查生字WWW.JK251.cOM

    1.师:现在大家想不想把这些问题解决?那么首先我们要把课文读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要求: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课后要求会认的字也要多读几遍,读不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听清楚了吗?开始吧!

    2.课文会读了吗?要求会认的字你认识了吗?这么有信心,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去掉拼音,再读。(抢读,指名读,男生女生读,分小组读)打乱顺序,开火车读。读课件展示的词语。用自己的识字方法记忆“株 倦”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结合小学生低年级段的特点,使用了生字卡片和课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多种读法,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记忆生字。】

    【目标达成度:采用生字卡片学习生字,时间上有些长,而且效果一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量的全部采用多媒体】

    (二)读第二遍课文,检查课文的阅读情况。

    1.师:你们生字认的真好,不知道课文读的怎么样?那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这次听清了老师的要求: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注意你的同桌读的时候你要仔细听,他读的不通顺的地方,你要帮他纠正过来,两个小伙伴一起学习好吗?开始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设计的是同桌两人互相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去阅读好这篇课文,使学生更加专注的去朗读,去倾听。】

    【目标达成度:通过两个小伙伴互相读,互相听,效果很好。同学们读的很准确。】

    2.分节分组阅读诗歌,听听哪组小朋友读的最流利。读完后,奖励每人一片绿叶卡。

    三:朗读感悟,体会诗意

    1.师:同学们读的真好,我们再来看上课的时候提的这三个问题,读了这么多遍课文,这三个问题你解决了吗?指名说,是谁种的紫丁香?(板书:学生),种在了谁的窗前?(板书:教师)为什么要种在教师窗前?看来,有的找到答案了,有的还没有,没关系,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请把眼睛闭上,边听老师读,边展开想象,看看你们的脑海里能不能出现一幅画面,你的画里有什么?

    3.师:你的脑子里出现画面了吗?你听到了什么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你们画里的内容这么丰富,看到这幅画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板书:爱)

    4.师:同学们,咱们这首诗中哪一小节最能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爱呢?再把诗歌读一读。要求:带着对老师的爱来读,最喜欢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第一小节: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怎么样才不打扰老师?怎么读?(轻读),齐读。

    6.第二小节:指导两个“老师”的读法,第二个“老师”要比第一个声音高一些。指名读,齐读。

    7.第三小节:抓住“挂牵”一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老师时时刻刻关爱着自己的一些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挂牵”的意思,并说出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目标达成度:学生们能够体会到挂牵的意思,但是在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时,不能迅速的举出例子,而且个别学生听错了老师的要求,用“挂牵”造句了。本环节有些匆忙,下一步要好好的引导,不能操之过急。】

    师:还有哪一小节形式和第三小节一样?

    8:第四小节:抓住“疲倦”一词,学生自由说老师一天都做些什么?感受到老师的辛苦,从而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指名读,齐读。

    师:夜深了,人们都睡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睛了,老师还在工作,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齐读).轻读。

    四:迁移运用,升华情感

    (学生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学生为什么种紫丁香了吧?因为他们想向老师表达“爱”,你爱自己的老师吗?你爱谁?(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老师),这样吧,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这一次,你们跟着音乐读,把你们对我的爱读出来,让我感受到,行不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爱的老师,从文本走出,联系到自己,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目标达成度:本环节达成度很好,学生们都能说出自己爱的老师,而且配乐朗读的时候很投入,感情很到位。】

    2.展示紫丁香的图片,揭开紫丁香的神秘感。

    五:拓展写话

    师:同学们,看着这么美丽的紫丁香,你们一定还有很多话想跟老师说,那就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绿叶卡上,老师也把对你们想说的话写在这个大的绿叶卡上,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把这个大的绿叶卡送给写的最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到老师的辛苦,练习写出对老师想说的话,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之情】

    【目标达成度:我把写作的环节交给学生课下完成,通过第二课时的交流,达成度很高,学生们都纷纷写出了对我想说的话,而且有的学生还特意制作了贺卡送给我,作为老师,真的很感动。】

    课后小结

    “一株紫丁香”实际上就是小朋友的心愿,表达了小朋友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那么你们有什么心愿要对老师说?你想有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情?

    小学教案(篇2)

    我在执教《学会看病》(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一文,理解忐忑不安时,是这样做的:

    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忐忑不安是指心神不宁,心中不安的意思。

    师:你通过查词典理解了这个词语。

    生:忐忑不安是说心一上一下的,不安定。

    师:你很会思考,能从忐忑二字的字形上加以分析理解。让我们来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

    生:因为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一个人去看病还没有回来。她很担心。

    生:我还从这份担心中感到了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因为她爱儿子,所以才担心他。

    师:说得多好啊!如果你是这位母亲,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儿子啊,你到底在哪里呢?怎么还不回来呢?

    师:一位母亲正在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孩子。

    生:我会站在窗前,一边看着窗外,一边想:儿子啊,你快回来吧!以后我再也不让你一个人去看病了。

    生:我真是一个冷漠的母亲,你都病成这样了,我还让你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师:母亲为自己的言行深深地自责。

    生:我会把大门敞开,守在门口,焦急地转来转去

    生:我的心会疼痛地缩成一团。

    生:我会觉得这个时候过起来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描述非常形象。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作者是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亲忐忑不安的心吧。

    【反思】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以我忐忑不安地为起始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积累写一个小片段,学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想不到,我通过对忐忑不安这个词的层层引导,竟然使学生对词语及文章的感情体会那么深。因此,我对词语教学的感受就是:理解词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否念出词典的解释,还要引导学生将释词扎下根去,具体化地理解体会,然后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更落实。

    一、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形象体悟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这里,我没有满足于学生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上对忐忑不安的机械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探求忐忑不安的原因,依据学生自己积累的表象勾画出母亲忐忑不安的形象。于是,一个个忐忑不安的母亲在师生的相互启发下变得越来越丰满。学生不仅在词语的工具性方面得到了理解,人文精神方面也得到了启迪。

    二、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生活感悟建立密切联系

    课后布置的作业,直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积累之中。只有将词语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的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才不会出现用词混乱的现象。学生通过写自己生活中的忐忑不安,让这个词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埋下了种,扎下了根,势必会成长为学生心灵之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而由此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是那些简单的、机械的死记硬背所无法比拟的。

    小学教案(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小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土”。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二、过程与方法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体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一些水果、家禽、家畜,感受热爱自然之美。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量词的正确运用。

    【教学方法】

    合作、诵读、交流、探究。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各种动物、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比尾巴: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大森林里,参观了六种动物在比尾巴,他们比的是——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就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这些动物的尾巴都各有特色。现在老师再带你们去一个农家小院,这里也出现了一场热闹的比较。你们想去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比一比”的现场吧。

    2.板书课题:比尾巴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课本图片: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上有哪几种动物?有哪几种水果?

    生:观察图片,口述在图上找到的的动物和水果。

    师板书:黄牛、花猫、鸭子、小鸟

    杏子、桃子、苹果、红枣

    2.师生共同点数以上动物、水果。

    课件顺次出示注音词语,生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以上动物、水果放大图片及动物、水果的名称注音词语。

    学生学习认识这几种动物、水果,读出词语。

    不同方式认读: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

    4.这些动物和水果在这里进行了哪些比较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1)画出课文的生字。

    (2)找一找,课文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

    (3)看看这些动物、水果是谁和谁比的?比的什么?

    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学习识记字词:

    (1)生:读一读本课的生字:黄、猫、杏、桃、苹、红、边、多、少、群、颗、堆

    师:课件出示注音生字。

    生:不同方式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摘果子、爬高山)

    (2)师:指导读音“苹”是后鼻音,“少”是翘舌音。

    指导字形“杏、桃、”等字的偏旁“木字旁”,意思和树木有关;

    学习偏旁,“堆”,是“土字旁”。

    (3)你能给生字找个朋友,组词一个词语吗?

    生:组词黄牛、花猫、杏子、桃子、苹果、红枣、一边、多少、一群、一颗、一堆

    变换不同方式认读词语。

    3.比一比:

    (1)生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两组反义词。“大”——“小”、“多”——“少”

    师:找到这两组反义词,我们就知道了这些动物在比什么了。原来他们有的在比“大小”,有的在比“多少”呢。下面我们看一看谁和谁在比大小?谁和谁在比多少?

    (2)生细读课文,找出谁和谁在比大小?谁和谁在比多少?

    师:配合学生,结合课件。比大小: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个枣。

    比多少: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3)生:不同方式反复诵读。

    4.学习使用量词:

    (1)量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我们在点数东西的时候,点数的东西不同,我们用来表示数量的单位也不同。像我们在数“牛”的时候,用“头”,数“猫”的时候,用“只”。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结合实际,进行量词举例。

    (2)不确定的多个(集体)量词:

    师:课件图片解释“群”、“堆”,表示不好确定的多个组成的集体。像“一群鸭”“一堆杏”。你能照例子再说几个吗?

    一群_________一群__________一群__________

    一堆_________一堆___________一堆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看看你家里(或者你的书包里)有哪些东西?用上量词说一说。也可以学习课文自编一首“比一比”的儿歌哦。

    五、课堂练习

    1.结合课文填空:

    一个(),一个(),一()黄牛,一()猫。

    一边(),一边(),一()鸭子,一()鸟。

    一个(),一个(),一()苹果,一()枣。

    一边(),一边(),一()杏子,一()桃。

    2.填写反义词:

    多——()早——()远——()

    大——()长——()高——()

    3.填上合适的量词,再读一读:

    一()牛一()猫一()鸭一()鸟

    一()苹果一()枣一()杏子一()桃

    4.写一写:

    书写“牛、羊、小、少”四个字。

    学生观察四个字的竖画,都要压在竖中线上,竖画两边的部分基本对称。

    “小”,第一画是“竖钩”。

    “少”,第一画是“竖”,右边的“点”画稍高一些,在横中线以上。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农家小院又认识了许多小动物,还认识了许多水果。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什么动物大,什么动物小,还知道了多少是怎么比较的;同时我们学习了好多的量词。原来农家小院是这么有趣啊!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这篇课文。

    2.正确使用量词,说说课后的那些物品。

    【板书设计】

    比一比

    一(头)黄牛(大)——一(只)花猫(小)

    一(群)鸭子(多)——一(只)小鸟(少)

    一(个)苹果(大)——一(颗)红枣(小)

    一(堆)杏子(多)——一(个)桃子(少)[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该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这些动物、水果的大小和多少是怎么比较的,并且学会使用常用的数量词。

    小学教案(篇5)

    《海滨小城》(六年制第七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对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我与众多的教师意见不一。我认为,这句话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句。可是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同属一类事物,而且这句话主要写的是作者走在沙滩上的感觉,因此不是比喻句。

    到底哪一种说法对?敬请编辑同志指点。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依据是看具备不具备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这句中本体是用细沙铺成的路,喻体是沙滩,两者的相似点是:表面都有厚厚的细沙,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由此可见,这一句是比喻句。但它不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而是把用细沙铺成的路比作沙滩。因为有比喻词好像,所以这是比喻中的明喻。

    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属同类事物,因此不是比喻句。这个观点有失偏颇,过分扩大了同类事物的外延。路就是路,沙滩就是沙滩,正如书就是书,报纸就是报纸,怎么算是同类事物呢?

    退一步说,即使是同类事物,只要甲和乙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点,也就可以构成比喻。例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比喻句。教师和园丁虽然都是人(属同类),但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并不重合,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人。教师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园丁指从事园艺工作的人,表明两者的内涵不同。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按性别分,有男人和女人;按年龄分,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和婴儿;按职业分,有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教师、演员等等。园丁是从工人中按工种标准分出来的,而不是按人的职业标准分出来的,因此教师和园丁在外延上也并不重合。但教师和园丁都为了他们的工作对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即有着相似点,因而就能构成比喻。这类比喻句,在小语教材中常会遇到。如: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威尼斯的小艇》)上面两句中的董存瑞与巨人、小艇与独木船是属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人和船,但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因此也应当判为比喻句。

    小学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每短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师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3、教师制作“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页。上课前将学生带入络课堂。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等等。

    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酎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增增增

    枯枝败叶土壤肥力森林、灌木、野草昆虫、鸟类、兽类

    强多吃多

    害虫捕食

    吃、咬、钻

    灌木砍了野草锄了鸟儿飞了害虫逞凶树林毁灭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町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回读,延伸拓展

    1、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小学教案(范例6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