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怎么写推荐8篇
  • 教案怎么写

    发表时间:2023-06-02

    教案怎么写推荐8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良好的教案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与“教案怎么写”有关的话题,敬请参阅本文!

    教案怎么写 篇1

    教材分析:

    按照教材,本课主要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对于一些陵墓雕塑的专业名词如“阙”“麒麟”“天禄”等也需要简单的说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2、通过欣赏和参观,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力。

    教学重点:

    陵墓雕刻是我国雕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原因。

    秦始皇兵马俑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

    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法设计:

    第一4人小组:陵墓雕塑

    a同学:广泛的了解。分配任务通过各种手段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

    b同学:真实的感受。分配任务去真实的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魅力所在。要求课堂上谈感受。陵墓雕塑距离现代生活较为遥远,真实感受、参观过的学生并不多,课本的图片对于雕塑来说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也就失去了真实感。

    c同学:负责提问题。从本课内容出发,设计3-5个问题,提问学生,学生分组回答。

    d同学:课后写小结。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各抒己见,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图片(秦始皇兵马俑)

    你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学生:直观感受,思考。

    教师:请学生谈原因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二)导入主题:

    [陶俑]:

    ■ 秦始皇兵马俑欣赏: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b同学谈参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学生:a同学介绍陵墓雕塑艺术成就。

    ■ 汉代俑

    图片欣赏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汉霍去病墓石刻欣赏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南朝陵墓雕刻欣赏 结合旅游经历谈谈石兽雕刻的艺术特点。

    (三)课堂小结:

    请c同学提问。

    教师最后小结。

    教案怎么写 篇2

    【教材说明】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和接纳。他的为人与尊严,后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课文表达了人要自食其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显然、狼吞虎咽、例外、苍白、骨瘦如柴、需要、灰暗、喉结、赞赏、思量、惬意、僵硬、许配。(认知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德育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2、难点:

    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小故事。

    2、风雪声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播放风雪大作的声音),老师动情地描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忍着饥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前进……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都感到寒冷饥饿在侵袭这群逃难的人,在这样冰天雪地,风雪交加的时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他们需要食物、衣服、炉火)是呀,如果此时给他们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食物,他们一定会一扫而光。可是在这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年轻人却拒绝了这份极需要的食物,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尊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这篇课文先写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然后写哈默拒绝杰克逊地热情款待,坚持靠劳动获取食物,最后写哈默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后来成了石油大王。)

    三、自读自悟,体会内涵

    1、这个故事非常感人,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两个主人公?(哈默、 杰克逊)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两位主人公之间故事?(2~5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指名分别读三次对话。

    3、自主学习第一次对话: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再书中画出来。

    指名回答:

    生:我是通过“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感受到他很憔悴,而且缺乏营养,他是多么渴望食物啊!

    生:我是通过“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里的“仰起头”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还有他和杰克逊大叔平等的对话,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

    生:我是通过“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这句话中感受到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

    师:作者从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对这个年轻人进行了描写,同学们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体会课文,从第一次的对话中你认为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不是不劳而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师: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

    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朗读。

    4、合作学习第二、三次对话:

    当年轻人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做时,年轻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第二、三次对话。在这两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小组讨论,在书中画一画,议一议。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⑴ 汇报第二次对话: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我认为他此时心里很矛盾,他很饿,真想大吃一顿,可是他又不能不劳动就吃饭。

    生:我通过“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事物!”感受到尽管他很饥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劳而获,宁愿忍受挨饿。

    生:我通过“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到年轻人很失望。当年轻人知道自己没活干时,他此时的心里很失望,因为没有活干就吃不到饭,所以目光才变得灰暗了。

    师:通过我们自学了第二次对话,你对年轻人又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认为年轻人是个坚定的人,不决定就不改变的人。

    听老师范读年轻人说的话,三个“不”字加重语气。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体会到什么?(年轻人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态度坚定)

    学生同桌练读,指个别组读。评读。师生分角色读,互评。

    ⑵ 汇报第三次对话:

    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早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三次对话。

    生:“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年轻人说话时的语气特别坚定,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吃别人的东西。

    生:我通过“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感受到年轻人特别有耐心。尽管这是镇长安慰他才安排给他的,而且又是简单的工作,但他一点也没有应付,而是极其认真地对待。

    生:年轻人由站起来到蹲下去,再捶背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他的尊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这时,在你的心目中,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有志气、自强不息的人!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师生互评。

    5、由读到演,体会内涵:

    ⑴ 三次对话我们已经分析完了,你对年轻人也加深了了解,那么请你加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指两组上台表演。

    师生互评。

    ⑵ 同学们演得真棒,充分表现了哈默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这就是做人的的尊严。(板书:尊严)正是由于哈默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

    齐读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

    生: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

    生: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6、教师小结:

    是呀,一个人能够自尊并尊重别人,坚持按劳取酬,坚持做人的尊严,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财富。(板书:=财富)哈默拥有尊严这比精神财富,也为他日后创造物质财富奠定了基础,所以哈默成了著名的石油大王。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尊严的故事,谁愿意讲给同学们听?

    (资料:杭州有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到一家面包房推销黄油,和老板约定第二天上午10点见面。第二天,这个大学生准时到达,但等到下午4点,老板才慢慢赶来。大学生厉声告诉他:“你可以不买我的黄油,但你不能伤害我的尊严!似这样言而无信,你一辈子也成不了大老板!”老板惊得满头大汗,但很快就竖起了大拇指,不仅自己和这个大学生签订了长期合同,而且给他介绍了很多生意伙伴。 )

    2、汇报资料,仿写格言:

    ⑴ 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

    尊严,就是拒绝乞讨。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同学们说说你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格言,把你的理解说出来。

    ⑵ 读一读这些格言,试着仿照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两方面去想)

    ⑶ 拟好后交流。

    3、总结升华:

    一个人在穷困潦倒、逃难流亡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还有比这更可贵的吗?我钦佩哈默的志气,自尊是人生的底价,自立的基础,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守,不能放弃。他尊重自己,所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相信自己,所以最终超越了自己。自尊是一种广告。走到哪儿,就会带到哪儿。自尊更是一种高尚。因为自尊总是建立在平等之上,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就必须首先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必然换来尊重。

    【板书设计】

    尊严=财富

    教案怎么写 篇3

    【特殊教学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著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加上课前的音乐欣赏,共分为五个教学板块:

    1、赏爱情名曲:

    课前十分钟播放扬琴名曲《梁祝》。

    2、抒(说)爱情见解:

    学生略讲梁祝爱情故事,引出课题,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

    3、听爱情故事:

    以“自身经历”(教师本人化身为苏霍姆林斯基)演绎《致女儿的信》中的故事,并随着教师的“讲”、“演”显示教学目标中要求积累的词语。

    4、读爱情经典: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归纳主题,领悟细节,并进行细节写作训练。

    5、写爱情体悟:

    赏析哲理语句,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训练,进行内化: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一封回信。

    三、教学机智的运用

    1、“美文美讲”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文故事。这种机智的运用脱胎于韩军“新语文教育”课堂理念的“美读吟诵”。韩军认为文字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的最好办法是诵读,这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学生心理:学生对声音和图像的敏感远甚于文字。“美讲”就是“美读”的一种变式。800字的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略显冗长,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生在听到美妙的故事后,更有兴致研读文本。

    2、“体态解词”提升积累效率:

    本课设计在积累语言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了“体态解词”的教学机智,即教师讲故事时,根据语境配以体态语言突出并同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积累的词语。这样做能是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积累效率。

    3、“故意出错”突出主题思想:

    本文从多方面提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应对当今中学生要突出的观念是:爱情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课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后第二次来到人间见证爱情就说明了这点。我在讲故事时(学生未进入文本时),故意把五十年错讲为十年。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为什么爱情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见证?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便更为深刻。

    【精彩教学片断】

    一、片断一

    师:老师的故事讲得好,还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好?

    生:老师讲得好,富于变化的语调使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配有手势辅助,很形象。

    生:作者写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师:其实,老师讲得不够好,同学们的评价太高了。老师讲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够细致,如老师讲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这对男女(前二次)和他们的后代(后一次)时的情形,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作者却描述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们现在把这些动人的画面找出来读一读。

    生:(朗读。)

    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画面感人的地方到底体现在哪里?

    生:它描述的生活场景很美,如第一个画面中的“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这些画面色彩明丽,气氛祥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古朴的乡村。

    生:它表现的情感美,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三个画面中都有出现,刻画出了两个人心灵默契、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世界……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幸福祥和的、美的画面呢?

    生:有。中秋节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烧烤、赏月的情景,就是幸福。

    生:……

    师:大家生活中的幸福场景的确感人。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的襁褓中。现在,老师再跟你们欣赏几个幸福的画面。

    (投影显示图片一)这是电影《坦塔尼克号》的剧照:男女主人公张开双臂迎风而立……(依次出示图片二、三)。

    师:这些画面和我们同学开始描述的场景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能不能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文字表达自己心中和眼中的幸福呢?

    生:能!(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分钟后)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文字的精彩: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描述的幸福画面。

    生:一个幽静的小院里,有一个小凉棚,这小凉棚似乎专为等候一对老人而设。看,他们又来了,相互搀扶着来到凉棚下,头顶是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在唱着歌,他们就这样相拥着聆听这动人的歌声。有时他们又相互凝视着,捋捋彼此的白发,脸上荡漾着浅浅的笑……

    生:……

    二、片断二

    师:老师讲故事之前,认为我的女儿心智不够成熟,课文里与“心智”这个词相近的词是什么?请找出有这个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师:从这两句话里你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早恋”持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你怎样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

    生甲:苏霍姆林斯基是支持“早恋”的,他把爱情写得那么美好。“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人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恋爱了,我们现在不是个个挺聪明的吗?(学生笑)我想……,他是支持的……

    生乙:错。苏霍姆林斯基应是反对的。他跟老师一样认为自己的女儿不够成熟。“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说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成为有智慧的人,不能享受爱情的幸福。

    师:我支持生乙的观点。那么,生甲把这句话里的“智慧”理解成“聪明”,生乙理解成“成熟”,到底哪种理解更接近于作者的本意?谁能就一就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议论。)

    生(小组代表):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应指成熟的人。作者说: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本事。我们小组讨论的结论是:生活能自立,思想能独立,经济能自主,才能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生活本事的人。而这些只有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拥有!(掌声)

    ……

    师:我们来做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可能是恋爱了,她心中有一个心仪的“白马王子”或是有一个男孩在追她(学生笑),她是心中有了迷惘才问她父亲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的。收到父亲这封信后,她明白了什么?她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感情?

    生:她认识到爱情是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的,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生:她认识到爱的精神力量远甚于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生:她认识到她还没有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她不能恋爱,她会拒绝那个男孩(学生笑)。

    ……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中肯,希望你们也能正确理解爱情,当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后,我们会拥有自己圆满幸福的爱情。

    【深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我先后在九、八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了实践。教九年级时只有这个设计的雏形,感觉不错,便有了更完美的设想,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八年级班的教学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八年级学生没有教材不知道上课的内容也为很多教学机智的运用提供了情境,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刚好是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时他女儿的年龄──十四岁,接受这样的教育也正合适):学生有些心灵上的收获,语言训练上也较到位。这堂课的设计完全来源于自己的独创,事先没有查阅任何有关的教学设计。后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招牌”展示,竟暗自庆幸事先没有理解更多的教学设计资料,也就没有受他人的影响,教出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设计和操作上的不足,这堂课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深度的思索:

    1、教学目标设计没注重学科思维训练:

    本堂课安排了二次说话训练:进入文本前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粗浅认识,学习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哲理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爱情的认识。第一次因学生缺乏心理暗示,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二次因把握了文本,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和见解(见教学片断二)。

    教后我想,这堂课在设计时应有一个说话训练的目标,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力争做到有条理、有依据。虽然这一目标在课堂“生成”时达成了,但由于教师事先缺乏“预设”,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对每一篇文章我们可针对文本的特色,着重于听说读写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2、“美文美讲”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美文美讲”在教者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第一次尝试,但因为这次有了理论支撑(不久前听了韩军老师有关“美读吟诵”的讲座,并听了他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心中有了对课堂效果的期待,便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课堂氛围有了不小的改观,激发了学生挖掘文本美的兴趣,但由于教者水平所限,没达到应有效果,不失为一个遗憾。

    新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读、能讲、能演,这就在个人素质修为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堂资源引用要贴近学生兴趣与爱好:

    本堂课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提前介入课文主题,在课前安排了学生欣赏扬琴名曲《梁祝》。课堂导入时问学生这首曲子的名称,全班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事后有些感慨:经典国乐在青少年中的市场已完全被流行音乐侵占。国乐经典教育是个社会风尚问题,这是个更深层次的教育话题。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索是:我们在引用课堂资源时不能依据自己的教育背景想当然地选择,而要更多的研究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兴趣爱好的资源,比如这堂课的背景音乐,在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题健康的爱情歌曲可供选择。

    教案怎么写 篇4

    一、说教材

    《金蝉脱壳》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是第一、第二自然段,写叔叔们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段是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整个过程分脱壳前(第三自然段)、脱壳中(第四自然段)、脱壳后(第五自然段)。脱壳前是蝉自己爬上树,找一个皮裂口处,停着不动准备脱壳。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露)——头(钻)——脚(出)——尾(抽),整个劝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第三段是第七自然段,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本课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同时又易于学生的迁移运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者的意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背诵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 难点: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2、掌握小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教法学法

    (一) 学法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我采取:

    1.质疑问难法: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通过一定的质疑问难,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品读感悟法: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3.自读自悟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得好不如学的好,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师生互动学习中,掌握“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法”后,进行练习说话。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二) 教法

    1. 以读代讲 :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情感真挚的文章,更应该有让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舞台。为此,我设计了“引读和回读”两个环节,意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内化人物的情感。

    2. 品读感悟: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合作探究 :倡导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探究、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有被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有承担责任的需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

    精神,从而养成互相合作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刚生入五年级,对于默读,谈感受的学习方法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都不是特别的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第二自段的教学,尤其是四、五两个生点自然段,要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感悟,想象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

    一、复习导入

    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复习,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也是做好与上节课的衔接,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本课堂中来。

    二.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一)学习1-2自然段

    1.快速浏览1-2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2.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是啊!你想了解吗? 在文中划出原句。

    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二)学习第3-6段

    1.品读句子合作交流阅读感受。

    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夜幕降临,蝉儿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在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2.默读第3-6自然段,思考:

    教案怎么写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热爱大自然

    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教学】

    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

    【字词教学】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依然如旧

    汩汩 瀑布 栀子花 犬吠 恩泽

    细数 唱和 旋转

    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

    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

    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

    德高望重的()

    津津乐道的()

    依然如旧的()

    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

    【语言训练点1】

    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反馈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

    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语言训练点2】

    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

    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

    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

    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

    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语言训练点3】

    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

    操作步骤: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

    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

    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

    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写话:

    我还山中的()打招呼:

    预设教学流程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山中访友》

    一、找近义词。

    邀( ) 清爽( )拜访( )依然如旧( )知己(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泉

    ()的溪流

    ()的瀑布

    ()的白云

    ()的云雀

    ()的雷阵雨

    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四、小练笔。

    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

    教案怎么写 篇6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教案怎么写 篇7

    一、文本解读

    掌声,我想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因为那是对一个人努力的回报,对成功的肯定,同时也更是支持和鼓励。适时的掌声,对人的心理而言,如同给电池充电,给汽车加油。带给人的感觉是满足、美好、得意和自信。而这样的让人产生自信,增强自尊的掌声,对一个未成年人更显得尤为重要。

    人教版第五册《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课文中的英子是个得过小儿麻痹症而腿脚落下残疾的孩子,但是她却学习生活在正常孩子的校园里。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无法真正明白残疾孩子的心理,只能用一些词语比如悲哀、惆怅、失落、脆弱等等,去极力想象、推测他们的心理。英子是个残疾学生,这是熟悉她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新来的老师却不知道,依然按照正常地顺序程序进行着课堂教学。于是或许很少出现,或者压根就没有出现的场面出现了: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残疾的孩子在不知情的老师的偶然失误里经受着折磨。是的,应该是折磨。同学注视的目光应该不亚于根根钢针刺痛孩子的心灵。但是即便如此还得接受刺痛。因为学生此时是弱势个体,老师的要求不可违背。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英子像变了个人一样,不再那么忧郁骤然间响起的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好似化作一团火,在英子的心中剧烈地燃烧起来,使英子有了莫明的动力。英子抬起头看到同学们脸上带着微笑,手不停地鼓着掌。顿时有一种亲切感,似乎已经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尊重。朗读完了,教室里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英子成赏。英子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这是在感谢同学们,感谢同学的掌声。从此,英子的生活变得乐趣无穷了。

    几年后,英子来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是的,是掌声,改变了一个残疾孩子的一生。不要吝啬我们的喝彩和掌声,不要迟钝了我们的鼓励和肯定。世界需要这喝彩和掌声,孩子们需要这喝彩和掌声,逆境中的人需要这喝彩和掌声。

    二、教学构思

    1.有位作家说过,优秀的作品往往会有打动人心的亮点。高明的教者就要善于利用亮点生发开去,让学生去体会真谛。所谓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点就在于同学们的掌声。突破指以该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本文采用一点突破法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感受亮点研讨亮点拓展亮点升华亮点构成完整严谨的教学链条,由亮点照亮教学全程。

    2.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言简情浓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此,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文的教学追求目标,要让学生在主动地进行朗读、品悟、表达等诸多训练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的道理,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小朋友们,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我们该用什么来欢迎他们呢?(生鼓掌)

    2、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不过,方老师有点紧张,你们想用什么来鼓励我呢?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你们想通过掌声告诉老师什么呢?

    师: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方老师已经不紧张了。瞧,多好的掌声呀!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掌声》。上课。

    二、来信切入感受亮点

    1、跟老师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掌声代表欢迎,饱含鼓励,还改变了英子的生活,鼓起了英子生活,勇气,所以英子在给我的来信中这样深情地写道:〈课件出示来信内容〉

    2、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想想掌声在文中响起了几次?用线划下来。

    三、研讨亮点感受变化

    〈一〉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次掌声吧。

    1、好好读读,想想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

    2、师:小朋友们,英子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她只是刚刚站定,同学们为什么给她这么热烈的掌声呢?

    〈二〉感受忧郁自卑的英子

    1、让我们来看看以前的英子是怎样一个女孩?

    2、你们理解得真好,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词、字眼中体会到的?

    反馈A、默默地

    B、早早地最后一个

    3、师:看来,英子受伤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疾,更是心理的。残疾的心理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好好读读体会体会。

    4、引:多么自卑的英子呀,难怪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时,她立刻低下了头。她不敢上台,一种莫名的害怕、恐惧、自卑占据了她整个心里,她是不是就这样不上台了呢?

    (1)她是怎么上去的?

    (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她在想些什么?

    师:是呀,不知道该怎么办,拿不定主意,这就是犹豫。英子有太多的顾虑,太多的担心,但她又不能不上去,此时的英子内心充满着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三〉感受开朗自信的英子

    1.师:这是英子第一次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走上讲台,这也是英子第一次战胜自己,从那以后,英子变了,变得怎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四小节。

    2、除了书上讲的,还有哪些变化?

    师:我们为英子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为英子能从自卑感中解脱出来而感到喜悦,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读读这小节。

    四、再读来信拓展亮点

    1、以前的英子忧郁自卑,现在的英子开朗自信,是掌声改变了她,让我们再来重温这次掌声吧!

    (1)此时此刻,英子就在我们的课堂,我们能给以这样的掌声吗?

    (2)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师:是啊,是掌声让英子镇定了情绪,讲述了动人的故事;是掌声让英子微笑地走下讲台,微笑地面对以后的人生,难怪英子会说〈信〉

    2、当掌声再次响起,英子感动不已,她向大家鞠了深深的一躬,这深深的一躬,饱含了英子深深的情谊。此时你就是英子,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师:英子被深深地感动了,千言万语都融进了她的信里〈信〉

    五、激发想象升华亮点

    1、掌声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掌声是什么?

    2、〈课件〉教师配乐朗读:

    掌声是钥匙,打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

    掌声是小鸟,啄走了我的自卑,

    掌声是大草原,让我们敞开心扉!

    师:掌声还会是什么?相信小朋友的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赶紧拿出练习纸写下来。

    掌声是(),。

    师:让我们把这诗般的语言,把心中的祝福,送给你的好朋友,听课老师,还可以贴在黑板上,送给所有的人。

    3、小结: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很棒,让我们为自己的出色表现鼓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听课老师。掌声是钥匙,是春雨,是小鸟,是让我们敞开心扉的大草原,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

    教案怎么写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盛夏乡村的美景及孩子们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乡村盛夏的“美”和孩子们的“乐”。

    难点:读准文中多音字和儿化音;体会作者的写法并应用于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课件、麦哨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乡下人家》的生活令人向往,《牧场之国》的美景使人着迷,古人描写的乡村生活富有情趣。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田园看看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24*麦哨,齐读

    问:读完课题你想说什么?(麦哨是什么)

    出示麦哨,吹麦哨。文中是怎么形容麦哨声的?(呜卟,呜卟呜??) 过渡:这悦耳的麦哨声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呢?读完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题上面的导语,说说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谁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乡村哪些地方的美景?孩子们有哪些活动?在自己的书上圈圈画画,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并说感受

    过渡:你能用精彩的朗读把大家带进这个美丽的乡村,让我们跟这些可爱的.孩子一起去玩玩吗?

    三、品读课文,感受乡村盛夏的美和孩子们的快乐。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为什么喜欢?请写出批注。

    2、交流、美读(以评促读)、感悟写法

    a.交流“美”

    (1)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2)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大屏出示相应图片

    (3)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势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b.交流“乐”

    (1)吹麦哨 “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2)土坡翻跟头、竖蜻蜓、摔跤

    发散思维:你最想在这个天然运动场干什么?

    (3)想象采集茅茅针有什么乐趣?

    (4)孩子们的这些活动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欢快)赛读

    c.看板书回顾孩子们的活动,说说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3、体会麦哨的含义

    发散思维:那欢快、柔美的麦哨还会在哪响起来?是呀,盛夏的乡村如此美丽、和谐,孩子们走到哪儿就会把快乐带到哪儿。让我们一起再次吹响这象征着快乐、和谐的麦哨声吧!

    四、拓展:总结写法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作者用了哪些写法?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2.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3、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玩玩,用相机拍下让你心动的美景和你快乐的身影。

    板书设计:

    美乐

    【教案怎么写推荐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