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妈妈节教案精品13篇
  • 妈妈节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28

    妈妈节教案精品13篇。

    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准备材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完成。它对于教学效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相信这份“妈妈节教案”定能满足您的需求,为便于您以后的查阅,请务必收藏本文!

    妈妈节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三、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三、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四、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投影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配乐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填空

    ()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写法仿写两种小动物的样子。

    地点数量样子干什么

    (1)()有(),大象()()

    (2)()()()()

    此题设计体现了两个层次,意在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妈妈节教案 篇2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篇课文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我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变”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 “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演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妈妈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妈妈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本课“脑袋塘捕”等1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两、就、肚皮”等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和媒体准备:

    角色头饰,课件,青蛙生长视频。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瞪大眼睛,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人的名字,名字叫——妈妈。(板书:妈妈)

    读妈妈,注意叠词第二个字音读轻声

    像这样的词,你还能说说有哪些?(爸爸妹妹哥哥)

    2、可是有一天,妈妈找不到了,我们要去找妈妈。(板书:找)

    可是不是我们去找妈妈,而是它——小蝌蚪。(完成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读课题,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这个故事非常有趣,是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后小身板坐直。

    三、借助学习单,学习生字

    这一课要认识的生字写在学习单上了,拿出学习单,自己读读。

    小组合作认读,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点赞。

    池塘脑袋捕食阿姨乌龟披着鼓着

    黑灰色迎上去追上去宽嘴巴头顶上

    交流检查:

    披着鼓着——轻声

    鼓着做动作,手握拳头,高于平面

    头顶上鼓着——怎么做动作

    迎追——都是什么旁?什么结构?什么叫迎上去》什么叫追上去?

    四、学习课文,想想小蝌蚪和青蛙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填写学习单

    1、()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黑()色的身子,甩着()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青蛙妈妈披着碧绿的()裳,露着雪()的(),

    鼓着一对()眼睛。

    3、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先后遇到了鲤()阿姨和()龟。

    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和谁?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

    1、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汇报,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六、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七、指导写“孩”

    妈妈节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三、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

    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 3、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4、同桌互读,正音。

    5、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

    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解读 《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采用了诗歌、童话和情境识字等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在这一板块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预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与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本课的巧妙在于将一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其特点如下:(1)思路清晰,主线分明。(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3)情节生动,趣味性强。(4)插图精美,有助教学。

    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掌握“皮”字的笔顺。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

    (一)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图片时,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如:“阿、顶、肚”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学习“甩”可以和“用”相区别,最后一笔可以想象成动物甩出的长尾巴。“已”要和“己”相区别,可以教学生说说小口诀“张口己,半口已”。

    (二)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

    如: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读后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当指导读懂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如:小蝌蚪外貌描写“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语言生动富有感情,特别适合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当读到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在表演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对话部分给予指导。小蝌蚪要读出焦急的心情;

    鲤鱼亲切、热情;

    乌龟好笑、认真。

    当读到课文描写青蛙的那几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读到课文最后时,老师可巧设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5万只左右;

    一只泽蛙每天最多可捕食260多只,年消灭害虫4万多只。此处水到渠成就向学生渗透了保护青蛙的意识。

    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最好能播放课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三)巩固训练 习题中的“说一说,画一画”设计得很巧妙,通过学生亲自动口说,动笔画,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蝌蚪变化分成几个步骤,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在语言组织上要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亲自观察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妈妈节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采用连环画形式,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妈妈一起捉害虫,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再加上采用的是连环画的形式,所以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所以教学本课时,有条件的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读课文和观察生活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虽然熟悉小蝌蚪,但对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却未必了解。而且,有可能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比如:小蝌蚪的尾巴是怎么不见的?小蝌蚪为什么和她妈妈长得不一样等等。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读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建议】

    本课分为三大教学板块:

    一、识字、写字

    1、借助图画猜一猜。自己看图、尝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猜一猜,实在猜不出来的,做个记号。

    2、借助小组学一学。小组里面一起想办法认识生字。互相读,互相听。

    3、借助课文记一记。在读课文时随机识记生字。

    ⑴ 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记住灰。

    ⑵ 通过创设情境表演,辨别、记住迎和追。

    ⑶ 观察青蛙的图片或实物,识记顶、披、鼓。

    4、结合语言环境写一写。

    二、朗读感悟

    1、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观察青蛙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通过做动作等形式帮助理解。

    4、观察小蝌蚪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喜爱的语气。

    5、看图观察:小蝴斟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6、找出相应的段落重点细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采用表演的形式,自编自演,在情境对话中进行朗读的指导:小蝌蚪有礼貌、有些关切、有些着急,鲤鱼亲切、热情,乌龟认真、和气。

    三、实践活动

    1、实地观察小蝌蚪和青蛙,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抓几只小蝌蚪养一阵子,观察青蛙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通过上网、看书、请教等各种形式,查找关于青蛙是益虫、小蝌蚪尾巴消失之谜、蝌蚪的生活习性等资料,课间交流。

    3、语言的积累活动。

    ⑴ 读一读,说一说。

    碧绿的衣裳 碧绿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长长的尾巴 长长的( ) 大大的脑袋 大大的( )

    ⑵ 说出表示颜色的词。

    ⑶ 读读说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 )已经( )。

    【本课设计特点】

    1、读中感悟:

    整堂课,始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开展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质疑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始终是积极的。

    2、演中理解:

    一年级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过程的表演,学生不但了解了青蛙的变化过程,而且对语言文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兴趣盎然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实践中积累:

    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大量的教学资源,解除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妈妈节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蛤蟆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默读

    2、同学间交流

    3、集体交流

    (四)抓主要问题。

    1、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作者写得那么好,我们怎样把它读好呢?(齐读1、2两段)

    这就是不合群的小蝌蚪,它跟成群结队的小蝌蚪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仔细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人启示。

    3、能用原来怪不得说写一句话。

    4、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懂得要学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需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虚心求教。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合群孤零零成群结队闹别扭孤独不料队伍单独调皮仍旧悠闲略微难道疑问蛤蟆怪不得

    2、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二)讨论,解决上节课中的另外两个问题。

    1、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但是,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和我们都一样,虽然有了这样的发现,却不知道原因。1、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问吗?这个问句还可以怎么问?

    2、如果我们平时碰到不懂的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呢?(如:查百科全书,上网查询,问老师)

    3、书上的小朋友采用了问老师的办法。他们是怎么问的呢?怎样才能让老师很快地听明白?那么,我们在问的时候,就要求讲清楚,用一句话说明白,不罗嗦。谁会问?(先请学生说,在不能说清的情况下,出示两个句式。)

    句式:老师,我发现有些小蝌蚪,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我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小蝌蚪,一种一种,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4、小朋友,你们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自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5、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书上那个句子说明他们明白了?你能用原来怪不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吗?(指导朗读)

    6、讨论到这里,小朋友们有没有找到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呢?在3月25日,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去春游。作者为什么在日记中不写写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而写这么几只小蝌蚪?

    (三)综合提高

    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可青蛙妈妈还在烦恼呢!你看,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开家,在外面玩,青蛙妈妈可着急了。你能帮帮它,为它写一则寻人启示吗?讨论:启示中应该写些什么?(外形特征,性格脾气)

    妈妈节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和媒体准备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图片。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生汇报,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

    三、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第一张图片,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么样?

    默读课文用划出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随机学习生字灰。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习生字披、鼓。

    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的外形特点。

    师:假如你现在是青蛙妈妈,你想来介绍一下自己吗?(生带头饰上台汇报)

    四、写字指导

    1、观察有、在、什、么,学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范写,学生描描写写。

    3、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卡片。

    2、朗读小蝌蚪和青蛙样子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汇报,师相机贴出图片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2、学习课文2~5段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表现出怎样的心情?(急切)

    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过去呢?生自由说。

    请生上台表演这三种情况。

    师小结:可见,作者用词准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准确形象又生动。我们也要向小蝌蚪学习,只有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3、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演一演这个故事

    六、指导写变、条。

    查找、一只青蛙一年可以吃掉多少害虫?

    青蛙为什么成为捉害虫的能手?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长出两条后腿尾巴变短青蛙

    迎鲤鱼图追乌龟图

    妈妈节教案 篇9

    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看图学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涵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初步懂得如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学生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识字量大大提高,基本上能读通课文,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又喜欢朗读。因此,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达到教学目标。

    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上,认字写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归纳识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3、头饰。

    说教学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归疑。先用课件展示小蝌蚪,接着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朗读、画简笔画、表演、讨论等各种形式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强调青蛙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外收集有关青蛙怎样捉害虫的资料,告诉学生要保护好青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灰、迎”8个生字,会写“条、变”6个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巩固识字。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识字、朗读感悟法为主,以画简笔画、表演为辅。小组合作,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朗读,边读边画,化抽象为具体;戴头饰表演,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课件出示小蝌蚪,了解蝌蚪的样子。问:它们的妈妈是谁?指名读课题,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课题。质疑,老师归纳出3个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找到后,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质疑中所归纳的问题正是教学目标中要完成的任务。这时学生想解决这些问题,学习的兴趣由此激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解决这些问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

    1、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没有拼音的课文要怎么读。(看图猜一猜再读,猜不出来的和同学一起猜,也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幅图。(告诉孩子一幅画对应一段文字,读课文时,可以看一幅画,读一段文字。这样慢慢地一段一段往下读)

    4、自由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

    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感悟青蛙的变化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发生变化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反馈。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后腿。”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

    “不知什么上时候,尾巴已经不见了。”

    3、齐读课文。

    在书上画线,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同时,也巩固了识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小组合作识字,提示识字方法。

    2、抽读生字卡片。

    3、认读生字,并组词。

    4、指导写字,强调:“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

    5、学生独立写字,老师巡视。写得好的盖红花。

    小组合作,会读的做小老师,学生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盖红花,起着激励作用。

    五、小结

    1、读课文的方法。

    2、青蛙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按青蛙变化的顺序在()里编上序号。

    3、认字写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参加下一节课配音演员选拔赛。

    2、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引出小蝌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他是谁?(出示小蝌蚪)

    2、小蝌蚪长得怎么样的?

    (出示)池塘里有几只()、()、()的小蝌蚪。

    3 、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就读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小蝌蚪在快乐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伤心事,你们听!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丁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朋友有困难,我们得顶力相助,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寻找妈妈吧!

    3、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他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4、我们先看看小蝌蚪怎样向鲤鱼妈妈打听妈妈的,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都用笔在书上划出来。交流。

    我现在来当鲤鱼妈妈,你们做小蝌蚪,你们向我打听。(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5、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怎么样是“迎”?原来这样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小蝌蚪为什么迎上去?他的心情怎样?(急切)用急切的语气读小蝌蚪的话。

    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

    6、齐读第二段(鲤鱼妈妈的话应亲切、热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出示)

    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2、你真会学习。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划出它们怎么向乌龟打听妈妈?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

    3、学生表演,评议。

    4、连忙追?怎样才是连忙追。小蝌蚪为什么连忙追上去?心情怎样(急切而又高兴的)?

    练习读小蝌蚪的话。

    他为什么会把乌龟当作妈妈?

    5、读乌龟的话。你从乌龟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板书:大眼睛、绿衣服)

    6、齐读这第三段。(乌龟的话亲切而温和)

    四、小结,学习第四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他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为什么这次肯定青蛙就是他的妈妈呢?

    2、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谁对呢?

    3、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正在捉小飞虫。

    哪一句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句话。

    4、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 鼓 )

    5、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6、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7、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服,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

    8、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9、看图,这时的小蝌蚪变得怎样了?(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这时,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了。

    10、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11、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分角色朗读。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朗读水平,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总结:

    1、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你能看图填一填吗?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变成了()。

    3、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小朋友要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六、作业:

    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或向家长了解有关青蛙的其他知识。

    本课总结

    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得到了训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妈妈节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 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 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一则日记(1935年11月16日)

    ⑴ 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⑵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⑶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⑷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⑸ 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阅读资料补充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妈妈节教案 篇1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学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过程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在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时,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播放歌曲>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动画并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的什么样?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低年级孩子对于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声情并茂的动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运用幻灯片展示“迎、追、游”三个动作,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二: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图文结合,研读品味”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迎,追,游”三个动词,突破教学重点,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词意,突破教学重点。这是常规教学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长成青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文本的介绍,要使一年级孩子了解相对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再次借助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确定整合点之四,播放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歌曲欣赏,再现故事这一环节,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动画,让孩子们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作为创设情境,品析词句和扩展学习的有效工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妈妈节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5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具】

    生字词小黑板、教学录像带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二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1)小题

    妈妈节教案 篇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成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情趣”教学理念,通过“说”、“读”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小朋友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看图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通过读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谜语导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说谜面: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水里游。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二、学习小蝌蚪自然段

    1、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什么样?

    2、课文是怎样来介绍小蝌蚪的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图文)

    (1)自由读,找出描写小蝌蚪的句子。

    (2)点名读,齐读

    (3)指导朗读:小蝌蚪可爱吗?是呀,多么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呀,你能用朗读让大家仿佛亲眼看到这些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青蛙自然段

    1、小蝌蚪长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播放录音,请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2、刚才,大家听故事非常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用“——”在课文中画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3、检查朗读,点名分段读课文。

    4、指名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生说,师板书: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指出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来介绍。

    5、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它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1)点名回答:鲤鱼、乌龟、青蛙。

    (2)小蝌蚪是怎样接近它们的?比较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3)课件演示,播放动画。

    a、小蝌蚪与鲤鱼对面迎上去的动画。

    b、乌龟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动面。

    c、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的动画。

    (4)思考:为什么小蝌蚪认定大青蛙是它们的妈妈?

    a、点名朗读鲤鱼和乌龟是怎样向小蝌蚪描述妈妈们的语旬。

    b、看图填空。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c、指导学生读句子。

    四、分角色读课文

    同学们,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你们喜欢谁呢?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课文。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指导分角色朗读。

    五、夸夸想想

    1、孩子们,你们喜欢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自由说,点名说。

    3、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1)点名说

    (2)师补充

    六、课堂小结

    孩子们,现在知道了青蛙是益虫,今后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保护青蛙。

    【妈妈节教案精品13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