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推荐教案]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之五
  • [推荐教案]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之五

    发表时间:2022-08-08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推荐教案]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之五”。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3.难点的突破方法: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为学生搭好台阶,扫清障碍.

    ⑴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⑵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⑶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三、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⑵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两个实数平方相等.

    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⑷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分析:⑴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

    ⑵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

    解略.

    本题意图在于使学生了解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2(P82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⑴注意命题证明的格式,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写已知求证.

    ⑵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⑶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⑷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⑸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证明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通过探究理论证明方法,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3(补充)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a=n2-1,b=2n,c=n2+1(n>1)

    求证:∠C=90°.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⑵要证∠C=90°,只要证△ABC是直角三角形,并且c边最大.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证明a2+b2=c2即可.

    ⑶由于a2+b2=(n2-1)2+(2n)2=n4+2n2+1,c2=(n2+1)2= n4+2n2+1,从而a2+b2=c2,故命题获证.

    本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jk251.cOm扩展阅读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初中教案精选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的应用.在用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

    (2)会应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②垂直、③

    2、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C=

    例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连结AC

    ∵∠B=,AB=3,BC=4

    ∴AC=5

    ∴∠ACD=

    例3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CD⊥AB

    又∵

    ∴△ABC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1#9

    b、上交作业: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提示:设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

    则三个半圆面积分别为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方案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的应用.在用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

    (2)会应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②垂直、③

    2、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C=

    例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连结AC

    ∵∠B=,AB=3,BC=4

    ∴AC=5

    ∴∠ACD=

    例3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CD⊥AB

    又∵

    ∴△ABC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1#9

    b、上交作业: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提示:设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

    则三个半圆面积分别为

    数学教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相关教学方案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②垂直、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C=

    例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连结AC

    ∵∠B=,AB=3,BC=4

    ∴AC=5

    ∴∠ACD=

    例3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CD⊥AB

    又∵

    ∴△ABC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1#9

    b、上交作业: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提示:设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

    则三个半圆面积分别为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44777.html

    【[推荐教案]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之五】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