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用方程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12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5页第4、5题,练习三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培养灵活运用两种解法解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让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出示第40页第4题的第(1)小题,说说设哪个量为x,数量间有几种等量关系,看看用哪一种列方程比较简便,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然后出示第(2)小题,学生独立解答后,改编成一道求多少小时相遇的应用题,再解答出来,并说说是怎样解答的.
接着出示第(3)小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有几个未知量,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先把其中的一个未知量设为x,另一个未知量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了表示.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注意检验.
二、复习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1.出示第125页的第5题,让学生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解答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进行解答.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要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然后教师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的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的方法.
三、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4~8题.
Jk251.coM编辑推荐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整理复习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4~5题,练习十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70页第4题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提问“这道题有几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转的周数/时间=速度,而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转的周数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解:设运行14周要x小时
6:10.6=14:x
6x=10.×14
x=148.46
x≈24.7
答:运行14周要用24.7小时。
2.用小黑板出示27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平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4~6题。90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就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创意作业:回家搜集有关资料,编写有关正反比例应用题。然后小组交流。进行解答。
般应用题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p48第6题、p53第147题。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灵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视屏出示,商场的物品价格。问:看看这一标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二、引导探究理解新知。1、教学p48第6题,视屏出现第6题的画面。题中问题:(1)胜利小学图书馆买了20本《数学家故事》15本,《童话故事》一共花去多少元?(2)群星幼儿园王老师带了50元去书店买了5本《童话故事》剩下钱,还能买几本《儿童歌谣》?2、启发学生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还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吗?3、练习p5314题、13题。分层次练习。三、总结,让学生回忆本节教学内容。四、作业:p49、7、8、9、10。
混合运算应用题 教案精选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
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整理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整理复习(2)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一、推理训练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一堆煤,用去了,还剩下()。3、今年比去年增产,今年相当于去年的()。二、对比训练:1、一步分数应用题①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②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养了多少只鹅?③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养了多少只鸭?(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鹅的只数,鸭的只数,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2、出示题组:①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②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3、出示题组:①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②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③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④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㈠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㈡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㈢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解。三、课堂练习:1、第53页“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根据题目的条件应该确定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2、练习十三第4、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作业: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分数应用题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内容】p98页练习十九6—11。【教学要求】1、复习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能正确运用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2、能正确分析分率句,把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的关键。3、能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重点】分数应用题。【教学难点】正确画图分析分率句。【教学过程】一、分析分率句。先说出下面各题里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把数量关系式写完整。1、苹果的重量是梨的—讲解分析方法:⑴找到分率;⑵分析分率是“谁”的几分之几,即把“谁”看作单位“1”;⑶找分率的对应量;⑷正确写分数的数量关系;⑸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地变化。如上例:“1”梨—苹果重量所以,梨的重量×—=苹果重量梨×(1+—)=梨和苹果一共的重量梨×(1-—)=梨比苹果多的重量。2、实际烧煤量比计划烧煤量节约了—。分析:节约了—是节约了谁的—?从“比”字入手“比”后面的量作标准的即为单位“1”,也就是节约了计划烧煤量的—,因此:“1”计划烧煤量—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计划烧煤量×—=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计划烧煤量×(1-—)=实际烧煤量3、六年级学生出勤率是98%。分析:理解出勤率的含义,“率”通常指百分率出勤人数—————×100%=出勤率应出勤人数“1”应出勤人数98%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98%=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98%)=缺席人数注意:计算的如“含水率、出勤率、优秀率、成活率”等,一般都指部分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因此这里的百分率应小于1(即100%)。二、练习。1、一根铁丝长60米,一根铜丝长80米,铁丝的长度是铜丝的几分之几?铜丝比铁丝长几分之几?2、⑴丰华农场种玉米120公顷,种小麦的面积是玉米的—,种小麦多少公顷?⑵丰华农场种玉米120公顷,是种小麦面积的1—倍,种小麦多少公顷?⑶先改变上面两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使它们分别成为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再解答。三、作业。练习十九6—11。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优秀模板
第十课时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9页例6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课前小研究第1题)
1、开火车学生做5以内的乘法口算练习。
2、出示练习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4+4+4+42+2+25+5+5+5+53+3
[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旧知,为用乘法解决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备盖房子呢。他们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你们看他们来了!
2、引导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小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大家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2+2=6(根)
3×2=6(根)2×3=6(根)
5、教师小结,刚才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的问题时,有的同学是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的,还有的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方法,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步成长。
三、巩固练习
1、课本5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课本60页1~3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拓展性练习
1、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2、1副手套有2只,5副手套有□只。□×□
3、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
4、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4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5、1个笼子里有3只小鸟,4个笼子里有□只小鸟。□×□
a)图中有几个□?请你写出算式。
b)把1、2、3、4、5、6、7、8这八个数填在下面的□里。
□+□+□+□=18□+□+□+□=18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
五、随堂练习

手机端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