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
  • 芦花荡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05

    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推荐更多专题:“芦花荡教学反思”。

    知识是要自己像开矿一样去取来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十分重要。教案内容创新,是一堂有趣有效的课,我们给你提供了以下的《芦花荡教学反思》,敬请参阅本文!

    芦花荡教学反思【篇1】

    为了更好地落实县教育局“两案并行、探索为先、学导结合、当堂达标”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依托两案构建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集全县教育界的人力与财力,精心编撰的系列精品教案与学案,为数千位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可资依托的平台。我代表所有的受益者,向参与编撰这套材料的教研员和各位学科带头人表示感谢。

    隔行如隔山,别的暂不谈。我现在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下面主要结合《芦花荡》一课的教案、学案等有关材料,谈一谈自己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引发的一些思考。

    面对一桌好菜,最好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吃。

    具体到一道菜,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吃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与学案,可谓是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

    李艳老师编写的《芦花荡》一课的教案与学案,就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好菜。

    饭局将罢,主人一般问“吃好了吗?”没大有人问“吃了了吗”,这是常识。可见,因人而异为我所用才是目的。我认为,对待大集体备课中的教案和学案也应如此,不能不加辨析照单全收,囫囵吞枣往往会导致消化不良。我们备课组的五位老师,通常会利用每周二教研活动时间,根据教学进度往后预习三至五课。一般是魏群老师主持,其他主备人轮流当主讲人,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教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谈谈自己对使用教案和学案的改进意见。老师们一边听,一边圈画记笔记,遇到自己感兴趣或者困惑之处也可即兴插话。对于这套教案与学案,我们几个人大致的意见,可以套用翻译文言文的五字口诀,即“留”、“改”、“删”、“增”、“调”。

    教案中的“自主学习”,一般包括给加点的字注音、听写重点词语、文学常识填空等基本题型,往往涉及了重点字词的形音义,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等知识点;在“学生活动”一栏,相应的给出了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方式方法、参考答案,尤其可贵的是编者对容易混淆的地方往往作了“预测”。这一块内容,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也是语文试卷“积累”部分的考题来源。尽管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翻阅参考资料等途径能够自己解决,我们老师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检查落实。幸好这一块在同篇课文学案的“自主预习”环节有专门的考查练习。二案互补,彰显了权重;变式训练,夯实了基础,这一块,留!

    教案中的“整体感知”和“展示交流”等栏目,也有不少出彩之处,如“学生听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_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再如“速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具体描写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点。用‘我特别欣赏小说第 段中 的

    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因为

    ’说话。”这两道阅读题,侧重训练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分析,立足于课本文字,着眼于个性理解,既能引导学生们挖掘教材内容,又能启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务实又不乏灵活。这样的阅读训练题,更值得“留”!

    当留则留,不当留则“改”。

    教案中“整体感知”的第2题,“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直接将小说的情节过程及主要事件和盘托出——

    开端:护送 → 发展:受伤→

    高潮:愧疚 → 结局:复仇

    这样做,无法考查学生对小说要素的掌握,也不利于考查他们的阅读概括能力,甚至会淡化了这篇小说的可读性。

    同样,学案活动展示栏目中对这个问题的设计也如出一辙,在“理清小说的情节——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愧疚。结局:复仇。可以分小组表演课文的某一情节。”

    本题设计,将语言训练变为表演活动,看似兴趣盎然,实则难以落实,导致流于形式。我的处理方式是“改”。直接问“一般说来,小说的情节发展要经历哪几个环节?具体到《芦花荡》一文,在这几个环节中,主要发生了哪些事件?你能用最精炼的文字概括出来吗?”这样做,既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能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结构的掌握,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再比如第二课时教案“合作探究”环节的第2问,“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别说学生,就是我们语文老师也难以回答。真要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把这9页课文再翻一遍,筛选出有关信息,分别概括,并加以综合。越是我们需要解开这个疙瘩的地方,答案却写着“略”;再查查学案吧,也写着“略”,我只好无奈地笑了:还是“改”为一道思考题吧。《新闻两则》第二课时活动三属于拓展迁移: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我总觉得这问法太笼统,学生答出十个要点也穷尽不了,若改为“从体裁、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方面进行比较”就明确了。还记得上册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一课时,学案中有这样一道题:“双喜是一个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苦笑之余,我总觉得这问法也值得商榷。

    无论精品教案还是学案,除了故意反复强调的重点外,其他重复的问题要“删”;不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意见却增加师生负担的,也要“删”。

    请看,第一课《新闻两则》的学案,活动二有两项内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小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2.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这与第二课时的活动一内容完全一致,所以我将后者作了删除。说明:因为学案的标题没有注明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所以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

    在学案的文体知识考查一栏,除了古代的、外国的、现当代的一流作家要掌握外,其他的作家作品,只引导学生了解就行了,没必要列入考查,考纲明确指出,各类考试绝不涉及。《芦花荡》中考查作家作品时,把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作为考查内容没有必要,若不删去,只会加大学生的不少记忆负担,细想想这些问题实在也没记的价值。

    无论是精品教案还是学案,某一单元的资源往往是由某一位学科带头人负责完成的。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们在仔细审读并使用这些材料时,不时会发现有疏漏的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若能在适当的地方进行增补,就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依据进行编排的,第一单元反映的是战争与和平这一话题。第一课《新闻两则》以叙述事件为主,也穿插了作者对我胜敌败结局的原因分析;第二课《芦花荡》,从全文来看,是以记叙为主;选取芦花荡一节文字,侧重环境描写;再将视线转向主要人物“老头子”,又有大量的人物描写。我觉得,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学案中设计一道考查表达方式的小题就有必要了。为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在教案上编了几句顺口溜:

    表达方式歌

    表达方式是老锅,三足两耳好处多:

    记叙、说明和议论,三个“言”字来支托;

    描写抒情两只“手”,端起锅来自由走。

    散文诗歌最自由,除了“说明”啥都有。

    新闻、故事和小说,写人叙事不能缺。

    多种方式综合用,辨析文体抓主流。

    再如学习第4课,要让学生尽快记住法国作家雨果和他的三部作品,我就编了一句话:雨刷刷的下,巴黎圣母院变成了悲惨世界,那是九三年的事了。一句荒唐言,引得学生开怀大笑,不用费事就记住了作家雨果,国籍法国和三部作品。

    打个比方来说,教案和学案是鞋,老师和学生就是脚。当脚趾头伸不开时,要敢于把鞋顶破。毕竟鞋子要为脚服务,咱总不能削脚适履吧。

    所谓“调”,就是“板块整合”,也可称之为合并同类项。一旦发现教案或学案中内容相近,或训练目的相同的问题,就可以大胆地调整到一处。比如在《芦花荡》学案中,对主要人物“老头子”的考查比比皆是,从言行心貌描写到人物形象塑造,从人物性格分析到小说主题探究,共设计了10道小题。一一答来,答案大同小异;若是能“调”,进行问题重组,岂不省心省力?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精品教案为我用。

    二案并行,探索为先,使用学案需变通。

    以上所述,均为本人开学以来这几天的思考,意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交流。不妥之处,望教研室领导、李艳等诸位老师谅解。明明是借鉴人家的资源,题目却说《“我”的二案更给力》,似有剽窃之嫌,特加引号以示清白。

    芦花荡教学反思【篇2】

    昨天和今天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两个刚毕业的老师和小段来听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有老师在听课我就对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这种情况在三个新老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尚且手足无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芦花荡教学反思【篇3】

    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中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篇4】

    《芦花荡》一文是小说,课堂上我就围绕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来进行教学。

    一、授课思路清晰。课堂上,学生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生字词;学生再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复述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初步鉴赏人物形象。最后再引导学生具体赏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朗读训练。虽然这一课的课文比较长,但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读书声,所以我坚持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关键段落反复多形式去读。这样,虽占用了一些课堂时间,但我还是相信其潜在的效益。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小组合作,随机选代表答,奖励加分。这样,就引导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倾听,全员参与课堂,提高了发言的正确性,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本课存在的不足:

    一、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缺乏具体的要求,初二的学生在抓关键,提取重要信息方面需要老师引领。学生概括不全面时,引导后,再给这些学生概括的机会,效果会更好。

    二、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学生只是停留在笼统的概括方面。我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考虑到第一段的情况特殊(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因而就让学生把这一问题先放一放,课下再交流。现在想来有些不妥,如果帮助学生当堂分析,可能会完不成任务,但却会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教学需要随堂调节好这些环节。

    芦花荡教学反思【篇5】

    第一次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

    芦花荡教学反思【篇6】

    昨天和今天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两个刚毕业的老师和小段来听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有老师在听课我就对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这种情况在三个新老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尚且手足无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两个新老师反馈说举手的学生太少,怎样设计过渡语,冷场时怎么救。小段课后问我怎样听课,听课笔记怎样写。

    芦花荡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篇8】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评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芦花荡教学反思【篇9】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八(上)第一单元,这是一个以“战争”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根据记叙的要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各种描写手段认识人物,在事件经过中了解其意义和影响,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人物充满传奇色彩,语言诗意盎然,宜于让学生在多种阅读活动中熟悉人物,继而走近他,喜爱他,敬佩他,同时感受孙犁文章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说英雄

    师:英雄,就是这样的人:他有关云长刮骨疗毒时的谈笑风生,有诸葛亮空城抚琴的从容悠闲;他有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有林则徐收复失地的殚精竭虑;他有邱少云“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献身精神,有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凛然正气……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由这些有名的和更多无名的英雄所写成的。今天,我们要结识的就是一位战斗在冀中平原芦花荡里的老英雄。

    二、寻读:感知全文

    1、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速读全文,概括这个故事。

    2、师生交流文章记叙的要素,并小结:文章记叙了一个无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孩子报仇的故事。

    3、师: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4、学生活动,交流: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他却快乐而悠闲。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将近六十岁”,却仍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打鬼子还要二菱跟着来看热闹。

    “奇”在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5、教师小结:

    “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奇”在他悠闲而又乐观的情绪。

    三、析读:认识人物

    1、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教师示例:

    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

    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⑵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⑶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⑷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2、学生活动,如:

    ⑴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感受──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⑵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他的行为──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

    3、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炼和归纳,如在分析“老头子”的语言时,教师要重点讲析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性格,正是“老头子”坚定信念和高度责任心的表现。

    四、集读:积累语言

    1、师: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是善良和美好达到极致时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而他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

    示例: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2、学生活动。

    3、全课收束。

    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以“读”为线,从面向全文的“寻读”到指向关键句子的“析读”,再到“景物描写”这一“点”的“集读”,表现出线条单纯,层次细腻的特点。同时,着眼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感知全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评语言特色等记叙文阅读方法渗透在浏览、精读、积累等课堂实践活动中;此外,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阅读感受,关注学生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全课教学流畅、丰富、生动。

    【芦花荡教学反思精选】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