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11篇
  •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04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11篇。

    一个好老师不会因为学生的人数而降低上课质量,当过老师的人基本上都有过写教案的经历。教案要结合教师个人的教学体会。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小学古诗教学反思,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104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③集体交流,汇报

    (6)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⑥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2

    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六、板书设计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4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

    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5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对于《静夜思》也已经很熟悉,都会背,但这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低年级学生这方面的学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利用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创设表演对话的场景,扎扎实实组织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个体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当学生已能熟读课文,理解诗意之后,让他们分角色来演一演,进行一场祖孙俩的对话。在组织方式上,还由师生先扮演角色示范引路,再让学生同桌互相练习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很好地进行了语言了训练。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6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7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

    教学方法:讲读法、情境法、表演法

    教具:投影仪、字词卡、图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读题

    2、学习登的偏旁以及偏旁的笔顺;学习楼字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5、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师范读古诗。

    2、生自读生字、课文。

    3、抽读生字词。

    4、指名读古诗。

    四、学习第一句

    1、板书第一句

    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意思?

    3、比较黑板上画的太阳和图片上的太阳有什么不同?白日的意思就是指傍晚的太阳。哪个字的意思是没了、完了?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动作)

    5、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傍晚的太阳依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了。)

    6、指导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图片上的黄河,说说你在电视里看到的黄河是怎样的?(气势磅礴)黄河里的水滚滚流动到哪里?哪个字是到的意思?

    3、说说第二句的诗意。

    4、指导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5、齐读第一、第二句并连起来说这两句的意思。

    六、学习第三、第四句

    1、出示诗句。

    2、看图理解:诗人站在哪层楼?他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怎么样?(移动诗人的位置。)

    3、诗里哪个字的意思是想要(欲),穷什么意思?查字典理解。师解释千里目:很远很远的地方。更是什么意思?

    5、学生讨论诗意: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6、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

    七、巩固

    1、齐读古诗

    2、前两句所写的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法。

    3、欣赏歌曲《登鹳雀楼》。

    4、师范背古诗。

    5、游戏:才富小考场,赛题内容:题目意思,古诗意思,带点字意思,作者(略)

    第二课时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启发想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古朗月行)

    二、揭题,范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读通课文。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4.相机出示生字:古、行、时、识、作、台、朗、呼、疑、镜。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又当作瑶台镜。

    (2)呼的意思是叫。

    (3)识的意思是认识。

    (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

    (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图上画的都有什么?谁能把图意说一说?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四、识记生字字形。

    1.自学生字。2.小组内交流。3.班内交流,指导作、台。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扩展:画一幅有关月亮的图画。

    七、作业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诗的意思说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古朗月行

    白日依山尽,小时不识月,

    黄河入海流。呼作百玉盘。

    欲穷千里目,又疑瑶台镜,

    更上一层楼。飞在青云端。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9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10

    《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是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可其中蕴涵的内容却很丰富,有些词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句。在备课过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决这个难点;另外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当然识字依然是一年级语文课的重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以检测预习生字成果的小游戏(生字宝宝回家)为开头,让小朋友们在玩的过程中也很快的识记了这课的生字,并且反复读,形式多样:小老师带读,去掉帽子读,分组比赛读。在游戏的过程中,我运用了一些师生问答的口令,比如:小朋友小朋友我问你,排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小朋友小朋友我问你,排字的偏旁是什么在这样反复的一问一答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很集中,也很来神,对生字的识记效果也比较好。

    2。课件辅助,突破难点。文中的一些事物看似离孩子们的生活很远。在课前谈话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江南,有些学生通过昨天回家的了解,已经初步知道了江南就是指长江以南,接着给学生欣赏了江南的风光图,配以音乐,让学生发现图上都画了什么学生观察的很仔细,在说的过程中我也一再强调小朋友们说话的完整性。了解完江南后,我从孩子们喜悦地眼神中已经感受到他们对江南的喜爱。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又适当用了一些图片,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我觉得利用课件对与帮助孩子理解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还是很有帮助的,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江南的美。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11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教学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参和备课手册,也研读了这首诗。发现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应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大概,另一说法是应该。那么联系全诗,选择哪种比较贴切呢,在办公室的时候我们就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大概比较合理,这样解释整首诗也顺畅,教学中,学生虽然也都把应解释为大概。但我想,我们课前的讨论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方面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了教材,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有了充足的教学准备,不至于发生后才来想这个问题。另一首诗《绝句》中,同样也有一处不明之处,就是关于杏花雨,备课手册上也有两种解释,一为杏花开时下的雨,一为杏花的花瓣飘落下来,似雨点。我认真看了书本,发现书上的插图中是这么一副场景:此时正下着毛毛细雨,一个和尚正在过桥,桥东是一片杏花林。根据图意,到底是哪种确切呢?我引导学生们也展开了讨论,因为课上就出现了两种情况,最后,大家发现,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定格诗人过桥的这么一个场景,如果诗人走进杏花林,那透过杨柳吹来的风就吹到诗人的背后了,而不是吹到脸上的。所以,还是把杏花雨解释为杏花开时下的细雨比较合适。在教学或学习中,我们发现了问题,于是我们把问题拿出来,大家一同讨论,不管是教师与教师的讨论还是教师与学生的讨论,还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都学会了细致观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研究课本。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11篇】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