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汇总
  •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11-14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汇总。

    韶光易逝,又是一学期快过去了。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我们能够通过一篇教学总结来看到自己的成长,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数学学科教学反思汇总》,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许多有规律的排列现象,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数、形”的美。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挂图、教学图片、积星卡、磁力板、磁力卡片。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教学反思: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一、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上课的开始,设计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

    “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

    教学目标: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隐含规律,能自己确定简单的排列规律。 过程方法:

    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经历发现事物中有规律的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学具卡片。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常规管理实践反思——记数学科教学常规检查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又是一轮的教学常规检查活动,我们进行教学常规检查的目的是借鉴各老师在教学中教案、作业、听课、试卷分析等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方法,使我们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获取更有效的教学成果,还能从检查中发现问题,在往后的教学中更是采取策略改进,往更好的方向去做,更加规范我们的教学常规。

        在教案方面:老师们多数老师都有: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板书设计简明、规范。还有相应的教后记。尤其是教学后记,上个学期检查时发现有存在形式化,而这个学期里,老师们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了,能够根据自己平时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或是把难以理解与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做得比较好的是陈小燕、苏芳萍、陈秀屏、符雪丽、王敏、曾有荣老师。

    在作业方面,许多老师都按照进度布置作业,作业的形式多样,作业内容针对性强,能够让老师们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新知掌握的反馈情况,有利于查漏补缺,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教师批改认真,有二次批改作业,学生的书写工整,多数作业的封面整洁,可见老师们在平时关注学生作业的规范、整洁、书写工整。但是也有个别班级的作业封面破烂,使用涂改液或改正纸。现在,老师们强调不用涂改液或改正纸后,这些现象几乎杜绝了。上个学期检查中发现三(1)、三(2)班的作业封面破烂,这个学期还是破烂,希望老师在班中强调学生注意加强作业的保管,下一次的检查中有所改进。低年级中的作业及都有激励性的语言或印章进行评价。高年级中有对书写和作业准确率的评价,这样让学生既关注到自己的书写,保证书写工整,还可以关注到作业的正确率。

    在听课方面,许多老师都能达到15节,老师们不仅记录了精品课、研究课、还从网上看数学研修课教学视频,甚至还从网上看优秀的课例进行评议。评议中有旁注,也有总评,边听边思考,在旁注中写出个人见解。这样的锻炼自己,既可让自己借鉴别人优秀的做法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还能从中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知识水平。其实,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各备课室的电脑,不要求上班每天都看,要求每学期15节的任务,除去学校开展的精品课、镇级的研究课,还可以上网选择优秀的课例来看看。

    在试卷分析上,每一次的单元测试,老师们都能认真批改、登记、评析。尤其是试卷分析有所改进。上个学期的教学检查中发现试卷分析写得过于笼统、简单。这个学期发现老师们能够把试卷中存在的易错题、灵活题记录并进行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还以电子稿的方式打印出来。做得比较好的是张春芳、陈小燕、苏芳萍、陈秀屏。在纸质的质量分析表的空间有限,不能一一罗列错误多的题,可在考试质量分析的文档中,可以把问题罗列更具体。另外可以建立个人资料文件夹从中收集易错题。个人觉得是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每一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的反馈,目的是我们从中借鉴老师们的好做法继续发扬,同时发现问题,在往后的教学实践中改正与完善,这样才会使教学常规检查变得有意义,而不要认为挑老师们的毛病,希望老师们能从每一次的检查中衡量自己、寻找差距,完善自己。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 篇3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绿城育华亲亲学校

    丰兴康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摸一摸理解面积的意义;通过操作探究,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思考和对比,学生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来测量面积是最理想的;

    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的形成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WwW.jt56W.Com 检讨书大全)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理解什么是面积;通过认知冲突,学生感受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发现和认同用正方形作为测量面积的工具是合理和方便的。突破:通过学生的讨论和PPT的演示,对比解决。【教学过程】

    一、感受“面”,认识面积(出示两个物体)

    师:观察垫板的这个表面和盒子的这个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垫板的表面大,罐子的表面小。

    师:谁能上来边摸边介绍这两个表面的大小?

    生:(摸垫板的表面)垫板的这个表面比罐子的这个表面(摸罐子的表面)大。师:你介绍的非常棒。现在也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并像XX同学这样来介绍它们的大小。开始吧。生1:„„ 生2:„„

    师:他们说的都可好了。一定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请你对着你的同桌来说一说吧。„„„„

    师:原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给它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生:面积。

    师:你怎么知道“面积”这个名字的? 生:听XX说的/ 从XX看来的。

    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是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我们一起读一遍。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吗?(PPT出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生:有面积。

    师:你能找到它们的面积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边框内的所有部分。生:圆形的面积就是圆边框里面的所有部分。生: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边框里面的所有部分。师:我明白了。那么这三个图形有面积吗? 生:第一个没有,第二个有,第三个没有。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第一个、第三个没有封闭。师:我不是很明白。谁再来跟我说说。

    生: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不封闭图形大小是不确定的。也就没有面积。师:哦。这样啊,我懂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下什么是图形的面积。生: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它们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来判断,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表示它们的面积吗? 生:„„

    师:学到现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什么是面积了。谁来小结下?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面积。

    二、经历面积单位的形成 1.观察、重叠比一比面积大小

    师:一课四练封面的面积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较,怎么样? 生:一课四练的面积比数学课本的面积大。

    师: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意大利的国土面积相比,怎么样? 生:中国的国土面积比意大利的国土面积大。师:刚才比较面积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观察法。

    师:来比一比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XX,你怎么认为?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同意吗?我不是很相信,因为我观察不出来了。你有什么方法? 生:重叠着比一比。

    师:PPT演示。比出来了吗?XX你来说一说这两个面积的大小。生: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2.讨论如何测量面积(出示两个图形)

    师:你能观察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试试重叠法。谁大谁小? 生:(各种答案)

    师:看来重叠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你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割下来继续重叠

    师:不断割,不断重叠一定能比出来,不过操作起来可能很烦琐,而且还伤害了这两个图形。为了不伤害这两个图形,我想我们需要去测量它们的面积。测量肯定需要测量工具了。用尺子能测量出它们的面积吗?

    生:不能,尺子只能测量长度,是不能测量面积的。师:那同学们认为测量工具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引导到用图形去测量)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法。我们学过的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什么图形来测量既合适又方便呢? 生:„„(得到结论用正方形)

    师:正方形由于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用来测量面积的大小比较收欢迎。

    3.引发认知冲突

    师:那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每个小组长处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有一个这么大的长方形,还有一些小正方形,请同学们相互合作用最快的速度摆出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那么大。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师:好了,请问这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24个/ 6个。

    师:每组的长方形可是一样大的,怎么测量结果相差这么大呢?我请两个组上来摆一摆。„„

    师:你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测量结果不同吗? 生:正方形不一样大。

    师:是啊,正方形不一样大,测量标准也就不同了。看来要使得大家测量结果都一样,必须采用相同的测量标准。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长方形。(PPT出示)第一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24个。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每行8个,有三行,三八二十四。

    师:很好,看来只要摆一行,摆一列就能知道结果,不需要全部摆完。第二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也是24个。

    师:所以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看来同意测量的标准实在是太重要了。那我们想,全世界有那么多人,怎么才能统一这个测量面积的标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 篇4

    在互动生成中,经历数学,感悟数学 ——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数学也不例外。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地让孩子们开心地去感悟数学这份“宝贵的礼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下面以桐乡沈坤华老师于2019年12月12日在蟠溪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手背面,有没有大小?学生们开心而又惊奇地摸起了自己的手心和手背。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手背大,更多的学生说一样大。教师没有偏袒,而是将两种观点都写在黑板上:手背手面没有大小;有大小。这时教师进一步问,同桌同学的手背和手面谁大谁小?学生们又开心将自己的手心和手背和同桌的进行比较,当然这次的结果就一致了,是有的人大,有的人小。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体的表面是不是有的一样大,有的不一样大呢?学生们发现了周围的物体不一样大的很多。

    (物体是不一样大小的,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看见,但是我们从来都是熟视无睹,然而这其中往往有许多数学知识,科学道理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那是因为我们缺少的正是牛顿的那种探求意识和探求精神,所以世界就少了许多发现。这种意识和精神需要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在学生心中的东西。)

    这时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已经迫在眉睫了。于是教师就让学生选择一样喜欢的东西,把它的面描下来,用阴影部分表示。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很快又开始描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人高兴地举着自己的“杰作”向周围的同学展示着。在做了交流汇报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描下来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的大小。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是多少呢?

    (作为物体,在我们的眼中,有线条,有平面,有立体,但是它们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含义又是不同的。从幼儿园就开始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因此学生眼中的图形是有的,只不过是“线条型”的,至于中间的部分好象可有可无。这一描、一涂,学生心中的知识更完整了。知识积累中的误区也修复了,但是却没有丝毫的错误尴尬。倒是享受着“手形”“小刀形”“钢笔形”等等或可爱,或奇怪的图形。这些小时侯就玩过的玩意儿,今天重温,分外亲切有趣。哦!数学真奇妙!)

    计量必须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学生当然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所以教师又安排了合作交流,建立面积单位的观念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儿童券,用一个物体在儿童券上摆一摆,它有多大?如:小刀、橡皮……学生显然有些不知所措。看来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也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了。(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已经懂得了如何揣摩老师的意思,学会了按老师的意思行事。)不过,这摆一摆到是蛮有趣的还是赶快动手吧,要不然等会儿就没时间了。三下五除二,很快学生就举手了:我是用橡皮测量的,摆了16个橡皮;我也是用橡皮的,摆了大约5块。这时教师奇怪了,怎么会是大约5块呢?学生边摆弄着边竭力想让老师明白自己的想法。原来是橡皮大,*上面一块块摆,4块多,而下面又有一窄条。也有学生骄傲地展示:我是用小刀的,我摆了9把小刀。这时教师紧追不舍:儿童券一样大吗?那为什么测量出来有大有小呢?学生有些不以为然,这样小儿科的问题都亏你在公开课上问的出来,当然是因为橡皮有大的,有小的;橡皮和小刀的大小也不一样的。教师提示着:这样测量物体的的面积方便吗?学生不高兴了,岂止不方便,简直是乱七八糟。(因为需要,才有探索的激情,然后才有新的发现或创造。这个道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是没有的。而这种思想却比学习任何知识更有用!因为这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根源!)教师点破:所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些单位。你们知道有什么?学生回答到:长度单位。教师又点:那么今天的面积能用吗?学生想一想后回答,不能用,那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面积嘛!教师不紧不慢问:该用什么?学生随口回答是面积单位。教师一听乐了:你听到过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好一个:“你知道……”“你听到过……”。尊重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点,人文精神强调每个人有责任也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人受到了尊重,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尊严的权利,就会伴随着产生责任感,因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片刻沉默后,有几个学生举手:我家买房子时,我听说过平方米;我听说过平方公里;我也听说过平方米。教师引导学生:平方米有多大?学生们一片茫然。“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拿出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纸,向学生展示。学生看着看着就有人恍然点头了。模糊的体验有了,教师进一步追问:你估计它的边长大约是多少?这可难到了大家。于是教师让学生去拿教师准备好的1平方米卡纸,学生高兴地纷纷跑到教室外去拿,然后就四人一组,七手八脚地用尺测量起来。不久,大功告成。4条边都是1米。原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精确的数字感受也有了,实际生活中的参照还是不可缺的,小孩子毕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又引:假如请几个学生上来站在这上面,能站多少人呢?学生兴奋地猜测着:5人;9人;16人。……教师趁热打铁:那么就请你们上来试一试。学生开始有些犹豫,后来一个又一个的往上站、甚至挤。最后一数发现是11人。实际经验有没有形成呢?教师考学生了:我们旁边的东西中,哪些面积估计是1平方米?学生东张西望,接着学生有踊跃起来:半个黑板;那扇窗,去掉上面部分的玻璃;4个桌子拼起来。教师又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准不准怎么办?学生一听,那还不简单,量!于是课堂中可就热闹了,学生们有四人组搬桌子量的,有爬到桌上量黑板、玻璃窗的。小面积能估了,那么较大的面积呢?教师又要求学生:估计我们的教室有多少平方米?学生思索片刻后犹豫着回答:60平方米;70平方米;80平方米。(“学数学”变成了“玩数学”。摸手心手背,描手描笔,挤到1平方米的纸上去,……真是有意思。这是多么真切、活生生的数学!学生的心一下便被紧紧地吸引了,心情自然也是愉快的。回答问题也不用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说大,说小都是对的,谁不想说呢?让老师欣赏,多好!在玩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不少知识。)

    看来,学生们学得真不赖!应该是到了应用拓展的时候了。教师丝毫没有考学生的意味,竟然和学生们一起看起了几条有关面积的信息。当然大部分都是有关学校的一些面积数据。比如篮球场面积等。看着看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读出了声音,脸上洋溢着快乐和骄傲。(我想,这时学生脑海中已经将数字和有关学校的物体合二为一了,学校也更清晰丰满了,更可爱亲切了。爱的教育不再是机械生硬的了,那是学生心中自发的,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强加的成分。知识的学习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记忆,而是生活,是能力。所以做不做习题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在阅读中,学生经历了,也感受了。“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长,情感的体验,成长的骄傲!”)听后反思

    这节课表面看来,教学过程中,既没有教师的出色“表演”,又没有多媒体的精彩“辅助”,但是透过自然朴实、从容平和的过程,却发现了教师全新的教育理念。

    1、数学是感悟出来的

    早就听语文老师说:“聪明的聪,从字面上看就知道了要耳朵、眼睛、嘴巴、心一起用,才能变聪明。”同时也不止一次地听别人说,并且自己也常常对学生说:“数学就是训练我们的思维,让人变得聪明起来的。”可是事与愿违,为了能让学生在试卷上得到高分,我们先是“满堂灌”后来又讲究“精讲多练”,反正学生是觉得索然无味。随着年级的加高,越学越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因为整个的就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不是听,就是问不完“为什么?” 再就是做习题。都快成了一个做习题,应对考试的机器人。然而在这节数学课上,我们发现学生完全是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不断地经历着快乐的探索,感悟着数学的点点知识。教师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因为生活或学习的需要,才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才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摸一摸,描一描,摆一摆,站一站,量一量中,学生们的内心里的那些想法,那些已有的知识积累在“我认为”“我听说过”“我觉得”的一声声话语中,学生参与数学,探索数学,掌握数学的积极情感与态度已经和学习数学方法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不难发现教师正是在这样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引导,让学让经历有关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从而形成“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和相关的操作、估计等技能,同时获得一些方法或思想。当然这样的体验不应该只有正确的体验,也应该有反面的体验。只有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体验,才会有不断的感悟,以逐步形成真正的知识技能。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看到过的一则材料:据说在一美国人家里,孩子正在错误百出的做游戏,父母坦然地作壁上观,问他们为什么不指点一下孩子?他们说:“不能啊!犯错误也没啥,他们的悟性都要从错误中得来。这么快告诉就他们,生活还有什么乐趣?” 我想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因为要学生学得好,取得高分,看见学生做错了,就批评,不给学生微笑,这种做法使学生变得唯唯诺诺,失去尝试和探索事物的兴趣。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误区啊!人的成长不就是在不断尝试、不断错误的磨砺中慢慢地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着苦恼、也经历着快乐,因为我们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

    2、教与学是互动生成的

    课堂教学要有预设的“主题文本”,但教学活动的具体进行却依赖于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主题文本”的理解、交流、碰撞,这是没有确定性的。正是基于此,才需要教师的课堂敏感、应变和调整。我发现在沈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第3个环节“合作交流,建立面积单位的观念”中,教师设计的是“建立平方厘米的观念”。书上就是以平方厘米为主,再简要地学习习近平方分米、平方米。然而,老师做了一些弹性设计、多重准备。当老师问:你知道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学生不知道平方厘米,而是听说过了平方米,老师没有机械生硬地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平方厘米上拉,而是顺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一起探索起了“1平方米有多大?”。尽管桌上的信封里有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有关平方厘米的材料,同时学生们在进行平方厘米的探索活动时课堂纪律会明显的整齐,可是老师还是让学生们跑到教室外去取1平方米的卡纸和米尺。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只能是教师已经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做教学行动的准则,而不是口号。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预设规定有余,而随机生成不足。教案是精心设计的,而且是千方百计在每一个事先安排的详尽的细节上诱使学生走一条预设的路径。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生怕学生“到处乱跑”。预设的教案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教师、学生的一切活动。因此要实现尊重学生,让学生们充分地享受自我存在,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快乐,就要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做一些粗线条的弹性设计,即要考虑“知识文本”,又不能忽视学生这个“自然文本”。特别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没有了一次次的试教的预演,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对学生原有经验的预料显然更加不足,容易造成教学方案的预设与课堂教学真实情景的脱节。(仔细想想其实先学习哪个知识点再学习哪个知识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和高昂的自信心,退而其次再想想,学习上原本不就是要“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吗?)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把执行教案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知识生成的生动的情景和鲜活的资源,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走向师生的“互动生成”,努力“为学生服务”。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引申到今天的课改中就是:“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才能有成长的飞跃。”只有彻底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才能真正焕发出数学课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 篇5

    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两点:

    1、适度使用学具。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花片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

    《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应该生活化,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学习的知识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红做了23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8朵,还剩下多少朵?这道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应用题,如果要二年级的学生做出来,有的同学们可以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但有一些同学连题意都不明白。这时,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这道题的实际意思,再根据结果和减法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结果,只不过不会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罢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以上两点。使二年级的小朋友真正从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 篇6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xiaoxue.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 xiaoxue.

    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平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习,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中某些细节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规范。对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关注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的比较并不规范,但我没有及时关注指导。另外还有的学生在本节课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 篇7

    xiaoxue.

    面积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 ~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构建起“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

    2.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感知、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卡、透明方格纸、小正方形、剪刀),纸板,各种形状的物体。

    教学设想:本节课,学生对于面积概念的理解是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分散难点,分段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触摸、比较等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能够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即物体表面的面积。再由实物抽象出封闭的平面图形,建立对平面图形面积的理解。两段教学之后,面积概念的形成自然会水到渠成,学生的理解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其思维发展水平也会循序渐进。在理解面积概念的基础上,设计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意图使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学会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然而在这些方法策略中,又能发现数方格、摆小正方形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统一的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理解面积概念

    (一)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了拍手游戏,我们拍过的这部分叫“手掌的面”。(边说边用手摸手掌的面。)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边摸边说说这个物体的一个面吗?

    生:我摸到药盒的这个面。

    生:这是数学书的面。

    生:我找到了文具盒上面的面。

    生:这是咖啡盒的一个面。

    师:好,同学们就像刚才摸面一样,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桌子上的面。要仔细地摸,慢慢地摸。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

    生:桌子的面很大。

    师:对了!桌子上的这个面本身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

    师:那咱们再来摸一摸数学书的面,这回感觉怎么样?

    生:数学书的这个面小。

    师:数学书的这个面本身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借助身边的物体,选择其中的一个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吗?

    (生摸不同物体的面,感受其自身的大小。)

    师:桌子上的这个面和数学书的这个面相比较,谁大,谁小?

    生:桌子上的面大,数学书的面小。

    xiaoxue.

    师:那屏布的这个面和文具盒上的面比呢?

    生:文具盒上的面小,屏布的面大。

    师:好!那你能找到一个比黑板擦的这个面更大的面吗?

    生:桌子上的面。

    生:数学书的面。

    生:黑板的面。

    师:那你能找到比信封的这个面更小的面吗?

    生:咖啡盒的这个面。

    生:橡皮的这个面。

    师:我们刚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有的是大一些的,有的是小一些的。(板书:物体表面。)

    师:物体表面本身就是有大小的,对吗?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就叫物体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面积。

    师:你能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举例子说明它一个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这个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这个面的面积。

    生:文具盒这个面的大小叫做文具盒这个面的面积。

    生:光盘盒这个面的大小叫做光盘盒这个面的面积。

    ……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了。大家看,你能再说说纸板这个面的面积吗?

    生:纸板这个面的大小就叫做纸板这个面的面积。

    师:老师把它的轮廓画到黑板上,纸板的这个面呀,就这么大!

    师: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有大小吗?请你指一指。

    师:对了。这个长方形也是有大小的。

    师:那同学们,这些图形有大小吗?(课件出示)选择两个比较它们的大小。

    xiaoxue.

    生:右下角的圆比左上角的圆大。

    生:中间的大正方形比右下角的圆大。

    生:三角形比那个小圆大。

    师:你能在屏幕上找到比左下角的长方形更大的图形吗?

    师:你能找到比中间的正方形更小的图形吗?

    师: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光物体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你能结合图形说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吗?

    生:那个大正方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

    生:那个小圆的大小就是这个小圆的面积。

    生:那个三角形的大小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那你能完整地说一下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你能合起来说一说吗?我在中间加一个“或”字。(板书:或。)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师补充“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它们。)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那咱们就来比一比,快速说出谁的面积大?(课件出示:数学书的面和1元硬币的面;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正方形。)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你们使用的这种方法叫观察法。

    师:再比较一下这两块纸板吧!(拿两个形状一样,颜色不同,大小差不多的纸板,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再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生:蓝色纸板的面积大。

    师:怎么比较出来的?

    生:我把两块纸板放在一起,蓝色的多一块,它的面积就大。

    师: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真不错。

    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学具的面积大小吧!

    生: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我看一样大。

    师:呀!意见不同了,看来这两个图形我们得来研究研究了。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多种学具。有小剪刀,透明的小方格纸和小方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学具。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生:我们先把两个图形的一部分重合,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然后再剪,最后比出来长方形的面积大。

    xiaoxue.

    师:他们在重叠比较不出来的情况下,用剪拼的方法进行比较,真是开动脑筋了。

    生:我们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的。把方格板放在图形上面,长方形用了10个格,正方形用了9个格。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哦,他们小组用的这种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生:很方便。

    师:那还有哪些小组用到了这种方法呢?

    师:你们真是让老师大开眼界,原来比较面积还可以借助这种同样大小的方格纸,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你们的想法真了不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用小方块摆的。

    师:那你们用的都是什么样的小方块呀?

    生:大小相等的小方块。长方形用了10个小方块,正方形用了9个小方块。长方形比正方形多用了一个小方块,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这种方法真有创意。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长方形的面积大。老师发现,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你们真是了不起。

    三、应用练习,课堂延伸

    师: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你能迅速地、准确地判断出来吗?

    生:这样直接比较不好比,应该画上格。

    师:画上什么样的格呀?

    生:画一样大的正方形格子。

    师:(相继把大小相等的格子覆盖图形上面。)快比较一下吧!

    生:第一个图形占12个格。

    生:第二个图形占10个格。

    生:第三个图形占8个格。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两个半格合在一起是一个格,这样一数正好是8个格。

    生:(异口同声。)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数方格的时候方格越多,面积就越大!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看”。男女生分组,看谁猜得准。先请所有的男同学把眼睛闭上,扒在桌子上。

    师:好,女同学往老师这里看,(拿出一个正方形的有16个格子的纸板。)告诉我你看到了一块什么形状的纸板?

    生:正方形的。

    师:还看到什么?

    生:纸板上画了16个方格。

    xiaoxue.

    师:好,记住你看到的。

    师:现在交换,请男同学把眼睛睁开,女同学闭上眼睛,扒下。

    师:男同学,看看这是一块什么形状的纸板?

    生:正方形的。

    师:上面有什么呢?

    生:9个小方格。

    师:请你根据男女生观察到的不同情况,猜一猜,谁看到的纸板面积大?

    生:女生!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女生看到的纸板上方格数量多。

    师:都认为是女生看到的大吗?好,你们看,这是刚才女同学看到的纸板,这是刚才男同学看到的纸板,它们怎么样呀?

    生:一样大!

    师:咦?你们刚才不是说方格越多面积就越大吗?这是怎么回事呀?

    生:女同学看到的方格比男同学看到的方格小。

    师:那再玩这个游戏时,怎么做才更公平呢?

    生:格子要画的一样大。

    师:说得真好!这个发现很重要。在国际上已经统一规定了方格的大小,这个统一的规定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数学学科教学反思汇总】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