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篇
  •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篇

    发表时间:2023-10-10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工作中,总结一段时间的工作状态及反思至关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汇总,快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一)

    上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刚结束的九年级教学相比,七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都知道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的上升,幼小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二)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三)

    炎炎夏日,椅席炙手,窗外蝉鸣,沉思默想。

    蓦然回首,一学期的工作,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累,并快乐着。”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九、十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一直遵循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本,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整个过程中我丝毫不敢怠慢。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本学期我继续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继续抓实书写

    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会让自己一辈子受用无穷,更重要的是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高低。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这一点,利用学生在书法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每篇课文后的生字练习,两者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二、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968OK.coM OK语录网】

    学期之初,我感到学生对语文有明显的畏惧心理,几经询问,知道他们感觉语文教上学期难度加大,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很难提高。于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淡了,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少了,作业完成质量差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一番思索,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渗透文学作品内容,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

    阅读,作为一种技能,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学生而言,阅读技能的获得,离不开阅读实践。很多学生反映阅读题难,好多题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回答。针对这一现象,这一学期我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多读多练,不断扩大阅读量,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把文中的生字、生词 、名言佳句及时划出,对点明中心的语句、难以理解的词、句及时标出;并随时在文章附近对有关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种方法运用在预习课文环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培养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又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打牢写作基础

    这两个班的学生很多来自乡镇,写作底子很差,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在完成作文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处理练笔与每周一次的周记的关系。力争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还可能通过批改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好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精心备课 认真上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斑羚飞渡》的时候,感觉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一定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反复朗读课文,并深入研究找出了重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同时我想起在沂水学习时,有一位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现了斑羚飞渡的情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当我讲到第九节斑羚试跳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然后我我来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斑羚飞渡的情景,最后,我拿出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再次欣赏感悟,学生兴趣特别浓厚,深深地被老斑羚那种自我牺牲精神打动了。最后我又展示了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我没有认真备课,在上课时,就感觉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由此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要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充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每次上课前,我都是调整好情绪,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希望用我的微笑感染学生,使他们真心喜欢我,因为我坚信“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当然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这一点我以后一定会努力克服,争取采取最有利方法解决困难。

    我的苦心没有白费,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同学们又慢慢地找回了自信。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浓了。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感到欣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日子,我将更加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充实我的价值。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四)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在过去的这个学期里,七年级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语文教研组首先提出了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如何分好小组,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花了心思,下了苦功,拿着自己满腔热情,使用导学案半年来,有很多感触,现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备课,确定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提前集体备课,因为是刚开始试行,所以语文组老师采用的是“单元结”的模式,就是说提前把即将要讲授的一单元的导学案以集体备课的方式研究成案。在导学案的要求下,要求教师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老师们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们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2、新学期开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

    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学习赶来时才不致于茫然失措。

    3、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

    运用导学案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妈妈的唠叨》),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

    4、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如在教室里开设《语文园地》、《优秀作业展》、《文学阁》等栏目,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文,课外所找到的资料(如讲到《化石吟》一课时,要求学生在书上、报刊上、电脑上搜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

    5、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先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每组有代表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6、班内建立了语文学习成长袋

    在尝试性的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感到一些存在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笔者不揣谫陋,提出来求教于大方之家。

    现在的七年级教材,与小学的衔接不是那么紧密,有点给人另起炉灶的感觉,再加上十多年来我们的小学都一直取消了留级制度,无论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有多么欠缺,学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与不懂都一起学习新的内容,一起进入初中的学习,这势必造成学习困难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办法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正视现实,拟订最低要求,提出弹性学习任务,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远远没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学生继续进行初中语文最低限学习的内容。

    7、小组分配

    导学案模式下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小组分配的问题,为此,我们语文组也多次开教研会探讨,我们初步决定以四人为一组的形式,组内成员根据学习成绩,按照“AB BC”的方式分配,同时考虑学生的性格,男女性别等因素进行分配,小组的激励制度也是采取小组积分的方式,分别有小组长自己给自己安排任务,老师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以优带差,完全靠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经过实践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在这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渗透新课标理念,不断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教学部的安排下,深入学习、钻研探究式教学,并作了一定量的理论学习笔记,学习中,获益非浅。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备课及时,作业量适中,批改指导及时具体。根据语文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参入语文研修课的上、听、评课,从其他教师身上取长补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

    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

    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我们的教师导向有很大关系。在中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直接将文字理解为意思,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读文时,学生往往避难就易,总喜欢用平时惯用的方式去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等其他的方式去读文。

    2.“你学懂了什么”。

    上课完,我们总会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我们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的深入与透彻。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我们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我们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六)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针对本学期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细致

    对于刚刚步入语文教师行列的我来说,由于缺乏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本册书一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固定的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起初之时,尤其是前两个单元,我一直以为这个单元说明只是给任课教师的一个教学提示而已,并未引起我的重视。直到一次偶然中我才明白,这个单元说明给予师生共同的一个单元提示。在每一个单元开始之前,都要给学生讲明本单元的的单元说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明了本单元他所要掌握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同时,在每一个单元结束之时,并未具体做到对这一单元的总结与反思。没有让学生及时反馈,本单元的目标说明是否做到了,要求达到的各种能力是否已经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单元说明的重要性。

    其次,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细致入微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部分要求不够明确,同时部分要求落实不够到位。所以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周记的完成质量。本学期确实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必须写一篇周记,同时规定了字数。但是只在开始几周进行强调,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周记只写了几行,字数不够。属于完全地应付差事而已。又如学生对古诗、古文、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未做到课课检查,课课清理。从而加大了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的压力。从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期末过关。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掌握的监督与检查,及时消化,及时掌握。切尽全力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同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做到细致细致再细致,能够让学生便于执行。

    同时,教师备课不够充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经常会丢三落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与知识点,并未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展示给学生,而是需要做课后补充。这样,便失去了相应的教学效果。正如先人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切实落实到纸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以不至于事后补充。从而让学生形成误解。

    再次,教学方法不够恰当,仍需不断学习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并未充分利用课堂小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是重点在于教师的满堂灌。经常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参与活动不够,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同时大多数情况之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展示答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及课堂的时效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未充分地向老教师学习,未及时给予学生表扬

    本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周周旁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要求课时不得少于三十节,但是本人的听课课时未达到要求。所以在下学期的教

    学工作中,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学生在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时,没有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在肯定表扬中不断成长。

    纵观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需要改进及提升的空间有很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


    将备课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所必须的,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写好每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怎么写教案才能避免踩雷呢?或许"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

    核心提示: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播放《白龙马》时,很多学生跟着和唱,对融洽气氛起了一定作用。马的动画以及影片对学生感受马的形象起了较大的作用。

    不足应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教学时,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比较内容易接受,因为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七(7)班上课时,因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显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读,养成很好的阅读赏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课堂从大程度上就是读得课堂,读好书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证。而七(7)班却没有给他们时间,加之课文较长,让他们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情况不够好,致使有些学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另外,这个班的孩子不喜欢高声朗读课文,所以在展示时读得不够投入,少“情”。致使个别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这一点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加强的一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2】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3】

    在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课堂教学中对主问题的设计,试图突破新课程实施以来风靡一时的问题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赏(喜欢)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等,因为此类问题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的浮夸现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单元1—3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以“你认为鲁迅先生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主问题展开课文研读和课堂讨论,依次解决了“百草园的乐趣在于”,“三味书屋的乐趣在于

    ”,“作者撷取这两个回忆片段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三个子问题。其中既有语言品味(如百草园的色香味之趣、雪地捕鸟之趣),又有人物赏析(先生的形象分析),也有主旨探究(即写作意图的探究)。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主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标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几层含义”、“文章回忆了爸爸与我的哪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事件”,问题涵盖解题、概括、细节品读、写法赏析。

    《丑小鸭》是一篇自学课文,学生始终围绕“假如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真正的丑小鸭,而非天鹅,故事会怎样发展”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的回答有三种情况:一、丑小鸭永远是一只被同伴讥讽的鸭子,可能某一天会想不开,承受不住压力而轻生。这一回答马上遭到学生的质疑,认为与原著中丑小鸭的性格不符。二、丑小鸭的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帝,把它变成了高贵的天鹅。这一回答被认为是想象丰富,体现了童话的艺术特点。三、丑小鸭仅管不是白天鹅,但它内心对美的追求和不屈的奋斗会使它成为一只丝毫不亚于天鹅的美丽的鸭子。课堂上,学生们为这一看法喝彩的人居多。我让学生进一步设想丑小鸭是天鹅蛋的条件不变,但缺少了对美的追求和奋斗之心,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学生在两个问题的对比中,终于真正理解了作者这样设置情节的意图——不论你出身如何,后天的努力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三课的教学尝试证明,课堂教学需要重视主问题的设计,有效的主问题能使课堂走出“满堂问”的传统误区,也能使课堂避开“万能问”的尴尬模式,从而起到“牵一发即可动全身”之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4】

    按照平时习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够好,学习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习是严重本末倒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习,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习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5】

    在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精彩之处。其一,按时间顺序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其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正是这两个精彩之处让我突破了难点,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鼓舞。

    那么这两个精彩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再分段,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我就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找出地点、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做,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样学生就对故事情节有了清晰的了解。然后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祥写,哪些内容略写,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确了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经过前面的铺垫,这已经不是什么难点了,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

    我首先这样问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悲伤,难过。”为什么而悲伤?我又继续引导。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壮,作证之悲壮,还有失败之悲壮与世人之悲伤。了解了这么多的“悲”之后,学生就明确了这真是个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个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一脸迷茫。我就启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到悲伤、悲壮之外,还有什么感受?有学生就说到了“感动”,我说“对”,我们一定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感动了,那么这种精神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好,下面就仔细阅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做批注,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逐步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体主义精神,舍己为人,为了所爱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等等。

    这样的教学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所以,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要尽量给学生做一些铺垫性的思考,在主题把握上,要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教师只做好引导性,点拨式的指导即可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二

    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本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不足: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做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6】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英能无畏的献身精神。考虑到这篇文章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上,这样既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预习还是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都为中华民族说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安排,也引出主题: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对于这样问题的概括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事实上在课堂学生的反应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能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来,但在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提示才能归纳完整。由此可见,学生很容易对于文章中详写的部分进行归纳,而对文章中一笔带过的的略写的部分却很容易疏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如果当时能示范朗读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或放映“最后一次演讲”的电影片段,必能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本课作者臧克家作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其语言的诗歌化,语言的精辟化,在本课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且本文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四字短语尤其丰富。所以在第二节朗读的时候,就特别提示学生应注意文章中那些精辟而诗化的语言,勾画出来细细咀嚼和品味。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语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层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尚待仔细推敲。如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在一堂课中兼顾思想、内容与趣味的统一,品味语言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矛盾的统一;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教师怎样进一步下放自己的权力,放开胆子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多给学生能动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7】

    这堂课采用的是1+X的模式,将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丛书中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整合的主题为崇德修身,躬行君子。这堂课我依照单元目标,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学习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文章写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二是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传统美德。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有效阅读过程,突出了阅读中略读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初步掌握略读的方法,品人物的美德。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略读环节,带领学生跳读课文,梳理文章所选事件,划分文章层次,学会总结概括叙述叶圣陶先生的事情。切实落实从教读到自读的教学理念。从课本延伸到丛书,让学生学以致用,概括《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叙述叶老先生的事件。

    二、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做主,有效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学会学习。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热烈的师生互动交流下,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有效激活,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环节一中让学生先自主略读概括事件,再展开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概括到位。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涵。张中行先生的文章,践行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观,平易、简洁。但是,细细读来,文章不写情感,却处处流露真情。作者所选的事件虽小,但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先生的为人,每一件事儿都值得我们用心感悟。所以这节课,在精读环节,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叶老的高尚品德。由课内走向丛书,从而多角度认识叶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遗憾。在感悟品德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害怕时间的不充足,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而是急于把答案抛出来,这对于引导学生的思考来说,是不成熟的做法。其次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语过于单一,也没有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秀之处与不足之处。

    这是我初次的尝试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我在不断的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在阅读的教学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8】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9】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1、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2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习,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后收上预习作业,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能解决。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我仅布置学生预习,告诉学生第二天要上公开课,课文让学生读几遍。但公开课上,我发现孩子们梳理课文非常到位,自学能力非常强。我后悔在教学环节中译句太多,对人物分析分布的时间太少。教学中越俎代庖的时候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讨不够深。一来,时间限制,二来,学生有些拘谨。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有单簿之嫌。安排一课时,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在课后的主旨补充分析时,学生从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三个角度来提炼启发,效果比公开课漂亮。周琪从孙权事务多却勤于读书提炼出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能够出其不意,让人欣喜。

    始终觉得文言文教学,面对普通班级,如何做到文辞与思想兼顾,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难解决的顽症,现在迈出一小步,也算尝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0】

    由温中教育集团组织的这次教学研讨课的机会对每一个集团内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

    课前我们语文组一同设计教案,希望在教学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

    1、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拓展延伸,感悟情感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

    1、语文课的趣味性稍差一点;

    2、学生的朗读稍显不足;

    3、教师如何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当调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由于对学生的活动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完成。

    总之,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以后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相信各位老师对写教案已经熟能生巧了,教师有逻辑次序的安排教学活动需要教案,你想知道关于教案的格式要求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说的时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亲”的情绪做对比:“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砸东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不但不责怪“我”,反而等“我”情绪恢复平静后抚慰“我”,还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经过对比,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更体现出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学生说感受:“‘我’暴怒时.‘母亲’却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泪,使我想到我平时也是那样对待我的妈妈的,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亲人.不能等失去了他们后才去悔恨”;“当‘我’答应‘母亲’去公园看菊花时,她却突然晕倒送去医院,从此与‘我’诀别,临终时都没能和‘我’说上一句话。体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表达‘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 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我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最后一个举手的是平时很少发言的男生,我们都知道他父亲去年才去世。此时全班同学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给他投去温和和鼓励的眼神,他站起来沉默了约5秒钟后才说:“妈妈!我来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来的。又是一个深秋,我带来了你喜爱的菊花,我终于明白你坚决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还没出门,你就晕到被送去医院,我没想到你的病已经变成这样,谁知道这一去竟是诀别,连你临终的话语我也没能亲自听到,妈妈,可我清楚你要对我说什么,你是要告诉我要像菊花那样坚强的活着,好好的带着妹妹活着.........”说到这,他已泣不成声“我也想对我死去的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妈妈也会坚强的活着的........”同学们听到这已经是泪流满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动了。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作者透过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从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铁生苦难的一生,“没有经过苦难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所体味到的人生况味和所获得的人生价值”这是宋秋雁在《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仰的作家史铁生》一文中的节选。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写道:“我坐在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读着这些苍凉的文字,感受到他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落的热流!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2)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古白话小说。这个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也是一个想象的单元。所以,针对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及课后研讨题,我认为这一课需要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紧扣课后的前两个研讨题,把目标确定为: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2、细读课文,能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默读是本单元对学生重点提出的一个要求,而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恰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只要求概括,过于简单,且从题目足以看出。另外,学生在复述的同时,也是需要想象那个具体的场景画面的。所以我的第一个目标,重在训练学生的默读、复述及想象。而第二个目标,主要是源于课后研讨二,但研讨题说得过于狭隘,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我放开让学生去谈语言,面又显得过于广阔,所以在提示出,首先出示了课后研讨中有意训练的“情节的紧张趣味性”及“语言的幽默性”。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既有了方向可循,也更降低了品读语言的难度。

    这篇文章文白相夹,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讲,阅读起来稍有难度。这在之前磨课的时候,足以充分证明学生的吃力。(而且当时学生是有预习的。)但在80中上课前,学生还主动问我,“老师这节课我们上哪一课?”更别谈预习了。

    基于此学情,再加上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我在学生默读环节,给足时间,然后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说出二郎神和孙悟空在打斗时,二者各有什么变化。这个从文中就能圈点勾画出来,学生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在复述环节,学生明显力不从心了,所以我临时加入了小组研讨,让学生再熟悉课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还不忘随时和我交流,我也从中对学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三四分钟后,学生敢于表达了,我凑巧提问了一个程度相当好的学生,回答简洁明了,且趣味横生。所以我没在扩在提问面,现在想来,关注面是否有点窄了,如果接着让每个同学或同桌之间在互说一下,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复述会更才充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3)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努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4)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反思通过“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鸟》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距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做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活动太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再好的设计也会存在不足。

    由于本节课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讲解的部分过多,这导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从而使这节课的重难点不够突出,虽然层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但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反馈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本节课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一级主题的其中一节较为重点的课,这也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帮助学生根据特征将生物分类,认识到生物界动物类群的多样性。鸟类对人类的生活影响很大,最早的飞机便是根据鸟的形态结构特征所设计的,也就是现在的仿生学。此外,鸟类与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息息相关,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以“为了明年燕归来”这个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郑州在爱鸟护鸟行动中所做出了努力,也正是由此而得到“有爱的城市”的称号。本节课涉及到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取积极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展开。先引导学生思考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然后分析这些特征为什么能够适于鸟的飞行,最后引导学生对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探究实验只进行前两个步骤,后续工作需要学生课下自主完成。这一部分的重大失误在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彼此的思想没有交流碰撞,因而在提问环节学生的回答差强人意。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理论知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生活环境相联系,逐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加强学生活动及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单一,评价方式不明确,要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更努力的备好课、充分备课,还要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学习,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5)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反思本节课,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 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6)

    昨天在云龙中学上了《山市》一课,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各位同行的真诚让我感动,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上来上传资料时,看到毛宇老师写的《参加泸县“中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会议有感》一文,对我和张老师的课作了精彩的点评,我发现我的教学理念可能出了问题,于是想说出来探讨一下。

    毛老师提的意见很好,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她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如果我们都能把她说的做好的话,那当然是我们心中想要的语文课堂了,所以,我们正在好好的,努力地学习。不过可能我们的教学理念有点不同,我有点点不同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感想吧。>一文是孩子们进入中学以来的第三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自读课文,这对孩子们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设计这堂课只有两个理念,一是实在,文言文来不得形式的`花哨,要的是知识的落实,比如:我设计填空也许是有些不妥,可是我想要是作者简介就一张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没有什么印象,对蒲松龄这样重要的作家来说,不能只是做做表演而已!如果在知识落实和课堂气氛中选择的话,我可能还是会选知识落实。我想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他们该学的,记他们该记的知识。又如在翻译环节,我并不是只走了形式,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提讲了重点的词和句,语法知识,词句理解的方法等。第二、方法观的渗透。文言文的教学,我还是想更多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虽然下载的范读有和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可是利用它让学生记住了两个关键的地方,不也是一个好办法吗?我觉得不是说这样的录音就不能用,而是如果用了没有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那才是失策。《湖心亭看雪》我也下了录音,但我没用,因为它错的不是我想要提醒孩子们的地方。至于节奏,只是想提醒孩子们关注,当然可能确实有显冗繁,我以后一定注意。

    因为正在学习阶段,在这条路上我只是一个新手,所以,我就想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别人的产生碰撞,这样准能产生出新的火花,而这星星之火兴许能照亮我的语文之路。谢谢毛宇老师的坦诚!也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多给我意见。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7)

    《生命生命》是台北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8)

    讲授《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后,感触颇深,我先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来探求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为让学生充分认识本文主人公埋下了伏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在引入课题,理解讨论时,给学生上台朗读、讲故事的机会,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拓展、延伸课文时,我列举了生活中各种关于金钱与诚信的问题及案例加以引导,如:合同纠纷、商业信誉、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给学生一个各抒已见的机会,再加以正确引导,既勉励学生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要保持诚信的优良品质,又让学生明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要有保护自己正当权利的意识。这样,把课堂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达到既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能力,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因学生生在农村,见识少,胆子小,讨论时不够激烈,思维不够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要加强扩大学生阅读面的指导,开阔学生视野,力求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中学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9)

    我们学校在三年发展性规划中提出,以现有科研课题作为研究切入点,把“活的教育+美的教育”融入科研活动中,形成探讨性教学模式。从课前参与、课堂渗透和课后迁移三方面见成效。

    这两个学期,在学校的大课题下我研究的子课题是“注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我们师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的收获惊喜。

    这是《珍珠鸟》的第一课时。开课的第一环节,是检查预习情况。先是认读生字,我照例在黑板上出示本课的十个生字(不带拼音)。看着小手林立的教室,我知道学生们一定胸有成竹。果然,张乐同学娴熟的字正腔圆的发音,立刻博得满堂喝彩。“说一说你最欣赏张乐读的.哪一个字,为什么?”“我最欣赏张乐读对‘卷’字,因为它是多音字,一不注意就会读错!”“噢,那卷字还有什么读音呢?我们一起来说说。”我在黑板上就着学生们的回答标出了卷字的两个读音。“我最欣赏张乐读‘拨’字,因为这个‘拨’字和‘拔’字很相似,我经常读错,张乐读对了。”“我来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作为教师的我,这时所做的只是不断的肯定着这帮能干的学生。很快就进入检查扩词了,我特意点了苏杰,苏杰声音虽不够大,但还是都组对了。“我来,我还有……”其他同学争先恐后地想发言。“好,我知道大家都能给这些生字组词,老师现在想了解谁积累了‘好词’让大家分享?”黄紫慧第一个举手“卷——风卷残云、卷土重来”“拨——拨云见日、挑拨离间”“撞——横冲直撞、招摇撞骗”……学生们积累好词语已经成为习惯,每次听到学生们嘴里蹦出那么多好词,我总会由衷的说:“谢谢同学们带来这么多好词,有一些好词老师都不知道,今天能跟大家一起分享,感觉真的很快乐。”在用上本课生字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时,一个同学说的是课文最后那句“信赖,不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我请这个同学再重复一次这句话,然后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还可以怎么说?”一连请了几个学生,回答都是“信赖,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对学生们说“老师这样说你们看行吗?”我提高了语调“信赖,一定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行,因为反问句就是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平时不太发言的李慧婷肯定了老师。“那我们全班一起大声的说一次好吗?”在我的倡议下,全班同学齐声说“信赖,一定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检查预习的最后,我是请同桌互评读书,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里,学生们不仅自学了生字新词,整体感知了课文,而且自主解决了生字词中的重难点——多音字、形近字,积累了好词句,懂得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知识。而我在学生说“信赖”这个句子时,及时的点拨,不留痕迹地让这个全文的中心句地在学生们心中留下印象。因此,对这一环节我感觉很满意。

    第二个环节开始,我先让学生们读课题,提出问题。一个学生的问:“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很多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珍珠鸟,作者对珍珠鸟怎样?”“作者和珍珠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有一个学生想知道:“珍珠鸟的生活习性怎样?”这些问题,对了解课文,理解内容都有帮助。这说明,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从没“问”乱“问”到不仅有“问”而且会“问”了。我鼓励同学们:“自己读书,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内容读给同学们听听。”随后,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们直接与文本对话,自由读课文,畅所欲言,自读自悟。在争论“珍珠鸟雏儿胆子是大还是小时”,不仅引导学生从课文字里行间找答案,还巧用学生们课外收集到的资料辅证。学生说到重点段落“珍珠鸟一步一步接近我”时,通过老师的范读,使学生领悟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大起来的;抛出“首先……接着……后来……”这个句式,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段落脉络,为学生的背诵打下基础,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在学生们找到许多段落、句子说明作者很喜欢珍珠鸟后,老师还引导学生从一个“拨”字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细致体贴。

    在这一环节里,我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由读,大胆说;引导学生们把课文“读进去,读出来”;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初步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收获,也体现了教师的“导”作用。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姆斯基说:“学生的脑力劳动并不以有所发现而宣告完成,脑力劳动不仅表现为一种形式或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则在于让学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总是这么问学生们:“刚才,大家不知不觉又读了好几遍课文,自己也解决了读到课题时心中的疑问。那么,在不断读课文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这时,黄芷昕立刻把手举得高高:“作者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大个子陈辰站起来说:“珍珠鸟为什么要去接近作者呢?”学生们提得多妙,这,不就是我下节课的教学目标吗?我对学生们说“问题提得真好,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孩子,下一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两个问题,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课后,在和听课的老师交流时我说:“这一节课呈现了我这两个学期来在学校大课题下子课题的课题研究成果,从这节课情况看,感觉良好。只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希望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举手的同学不够多。这也是平时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如何在这方面提高学生能力,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0)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固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系列


    光阴易逝,新学期正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之后就该写一篇教学总结了,教学总结可以体现我们对教学工作的态度,也许"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系列"就是你要找的,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 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2)

    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

    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

    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

    第二课时的感觉不太好。

    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3)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阅读: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 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 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 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4)

    与学生谈话,在了解学生如何度过星期天的同时,走进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在进行“速读课文你搜索到什么信息?”这个环节时,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基本上都能抓住文中的要点,只是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决定了学生在研读探究文本时需要探究合作。所以,我认为搜索、质疑、提升、发展、创新,成为提高学生成绩大面积丰收的阳光路。

    学生在自己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分析、质疑,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素质是有差异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识与观点有了很大的差异,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彼此交流。有相同的见解,有补充的意见,有发展的建议,甚至还有相反的观点。那么这种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互相争执的过程,正是学生完善观点,拓宽见解,发展创新的过程,正是学生从文本中悟出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知的过程。而这种被激活的思维,正是学生探究创新最可贵的,它常常能迸射奇异的耀眼的思想火花。所以从搜索信息入手,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质疑,再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探索、合作、创新,是一条可行的教学思路。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5)

    我们按照活动工作人员的安排,面对的学生都是来自同一个班,学生的整体素质,用他们的语文老师的话来说:语文底子不大好。

    教学活动开始了,由我在第一节课先给这个班的25位学生上课,蓝老师在第二节课给另外的25位学生上。在上课之前,我按照我事先准备好的程序进行,首先借助《打扫阳光》的故事,想借机跟孩子们拉近关系,鼓励他们敞开心扉积极配合我。在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我虽然做到了故事讲述完整,但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没有做到故事的讲述必须注意的技巧,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可以从后面正式上课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可以得知。

    接着,课文的导入。在这一环节里,我本来的设想是先提示学生把“座右铭”的特点与课文的页下注释①进行对比,归纳一下“铭”这一种文体的特点。但却有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这一注释对“铭”的解释是什么意思,由于时间的关系,想着接下来还会有很多东西要讲解,因此,就提示他们看着课本的注释给他们进行归纳。这一点,我没有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而是代替了他们。

    然后,在课程的进一步教学中,第一,我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刘禹锡被贬遭欺写下的三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垂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没能够用自己的特长(毛笔字)形象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背景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二,在与学生们短暂的接触后,确切深知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令人深忧(他们有的连声母韵母都分不清)。在分配学习任务(由于本文共有9句,因此我安排他们每三人负责本文的一句翻译,单剩下来的一位男生与我共同对本文的最后一句进行翻译)这一环节中,令我欣慰的是,他们的合作精神是我在平常的教学中表现最好的,他们丝毫不比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差,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对文章的理解翻译比预期的要好!但当我还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的时候,评课老师们对我的质疑——课文比较浅显,有些句子可以忽略不翻译的,而我则在上面浪费时间,不应该!我对此也确有反思体会,我想,这就是蓝茂福老师的真知灼见——我们怕学生不懂,所以“包办”他们的一切,最后导致他们的“懒散”。第三,由于事先的教学设想与教学实际的差异(他们是初一的学生,我所教的这篇课文是初二第二学期的,而且我这节课的重点是翻译课文,他们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还不够),本来准备用一节课45分钟完成的教学任务我得要花90分钟才可以完成。这让我从蓝老师的课当中得知,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这一次活动中,除了以上我的反思所得,我还收获了这些至宝:一是,始终要相信自己,勇于战胜自己!因为我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畏畏缩缩,总是担心这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放不开手脚。但这一节课,我没有半点怯场,我终于战胜了那个胆小的我。二是,得到同行们的指正。闭门造车,限制了我的教学发展,同行们的真诚指点让我得知自己的缺陷。比如:八所中学文周仁老师对我本节课的建议、民族中学陈青梅老师对我本节课的质疑、同台切磋者蓝茂福老师对我本节课的直言以及活动组织者张所帅老师对我本节课的点评等,都让我从中获得启发。三是,让我真正懂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们才能够理解文章,我们教者才会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越教越有盼头,学生越学越有味道!四是,不用小瞧学生,应鼓励激发他们为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靠我们正确引导而充满色彩的,蓝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激励,让我见识了名师的风采,更见证了它的魅力!五是,教法要敢于创新,多思考如何教学有效。两堂课,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我想,我不可能这样认为:蓝老师的胆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反其道而用,并且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与蓝老师的个性有关,更跟他的独立思考有关!等等。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的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6)

    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

    可以从陶渊明无法施展抱负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隐居避世入手;也打算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入手。但最终我选择了从题目理解入手,开门见山地引出所要讲的课文。因为我觉得在45分钟里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将课文分析透彻是很紧张的。于是我决定直接从解题开始。从效果来看,学生一开始愣住了,不知“说”是什么东西,后来在我的点拨之下,记起了《爱莲说》,也就明白了“说”就是说说、谈谈的意思。一开始沉寂的课堂也就活跃了。

    但可能因为是公开课,顾忌的比较多,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关键字的解释上稍嫌潦草,特别是文末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其”字,我只是简单地肯定了一下学生的答案,简单地说了一下是个反问句,没有问个“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品味揣摩,更没有让他们通过大声朗读来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这里能再多花几分钟,并且能结合课后练习四来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此也就不会有结尾的松懈了。

    关注的第三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中语气的变化,这种语气的变化浓缩在几个“也”字上,那怎么让学生通过读这个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在当时确实是煞费苦心。最后我试着让几个朗读能力很好的同学来读这几段文字,并且要求读准这个“也”字,其他的同学仔细听,并对朗读的效果进行点评。几个点评得比较好的,我还当面叫学生示范性读出来。学生对作为评委这个角色很感兴趣,点评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头痛的问题交到学生手里竟然变得很容易,这确实是我意想不到的,这块环节也成为了这节课的亮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7)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是以探险为话题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还带有点西方意识流味道的课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其实挺难理解的,再加上选择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开课,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冒险的历程,但我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即使失败,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说的“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追求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1)班学生总体表现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学习习惯不太好,有些学生课堂上喜欢看教参回答问题,懒于动脑筋;还有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品尝文章关键句子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课后进行,是一点遗憾。

    三、创新与个性并发

    这堂课,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精彩缘于生成。我很庆幸自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敢想、敢说。孩子们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信息量广,接受快捷,方法多样,思维活跃,课堂上常有“节外生枝”的情况,一成不变的“教案剧”根本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才会创造出美的涌动,就像鸟儿们喜爱生活在生机勃勃的绿树枝头,而绿树因为有了鸟儿的灵性才愈发苍翠挺拔,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有一颗“生态保护”的宽容之心,用自己的细心、爱心、恒心,呵护孩子们创造性的智慧,精心呵护孩子们偶尔“飞出”课堂的思绪,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串连起那飞扬的思绪,让语文课堂这棵绿树时时焕发灵动的光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8)

    本单元以探险传奇为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趣。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的资料所写的传记。课文用饱含感情的文学笔法,叙述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南极探险绝望而归以至覆没的悲壮故事,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启迪:胜利和失败、伟大和平凡该如何定义?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运动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充满死亡的路线”,阻挡不了中国运动员的探险脚步。虽然在登山过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时时威胁着运动员的生命,但我们的英雄们,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感受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这篇演讲词缘于1986年1月28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这是一个导致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语言极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也都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9)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课文写得有趣生动,学生喜读易学。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通过在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里一定的学习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2、学生对寓言故事一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词语的深刻解读。

    3、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是相对较少,对于孔子了解较少,对于他的作品了解较少。

    4、学生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本课有关实词、虚词,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表演故事”。

    2、方法与途径: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两小儿辩日》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情感与评价: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表演故事”,自觉熟悉课文,充分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背诵减字法”,激起学生当堂背诵的欲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0)

    [初读阶段]

    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

    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

    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

    颜建英:这个“路”到底是什么“路”?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

    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态度乐观向上,这首诗的态度是什么?

    黄晓燕:走条路需要这么复杂吗?

    (教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

    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杂乱)也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

    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

    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

    师:好的,广告词都进来了,孩子从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实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你会怎么办呢?

    陆芳敏:这很难,我想上重点高中,可按成绩却只能进普通高中啊!

    师:陆芳敏的难处大家有同感吗?

    生(杂):有,还有比如以后工作等等的选择都会很难。

    师: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路”大作吗?

    生:理解,因为这是“人生之路”。

    师:谁能告诉任燕同学,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汤小锋:人生之路很难走,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选定,就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了。

    黄杰:人生有一条道路,不能回头。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改日再见,看起来不可能啰?

    生(杂乱):当然,所以他要叹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头路,感到可惜,所以诗人的态度是忧愁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

    (齐读诗歌,教师对颂读进行短评)

    [精读阶段]

    师:同学们读到荒草萋萋时,我想到了黄杰同学说“谁写得更好”的问题。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

    (学生五分钟自读比较;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

    周晓燕:作者写大路用了“消失丛林深处”、“延绵无尽头”,我觉得比我有味道,写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诱人”、“美丽”,更写出小路荒凉,比我好。

    徐芳:你太谦虚了,我觉得大路还是你写得形象,作者虽然突出了“路长”,却写得没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凉,我还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暂的互相评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驳斥。)

    师:徐芳同学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却念念不忘大路。他怎么说来着?

    生(齐读):啊,留下一条路等到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师: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又留恋另一条路呢?

    董丽丽:也许作者选择的小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还是大路好。

    范佳:那也不见得,或许大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

    卓俊义:得不到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总是好的,所以后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师:那么如何减少选择后的后悔呢?

    生(杂乱):选择的时候要尽量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

    黄杰:既然选择要慎重,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选择难走的路呢?

    董慰强:因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欢曲折的人生。

    [延展阅读]

    师:说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生:(大部分齐答)《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叫作“象征”手法。

    师:(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例举了许多象征意义,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

    姚佳(问):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

    师:这个问题不好答,同学配《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片断与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

    (生改读课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换入象征义)

    师:读后感受如何?

    生(杂乱):太噜嗦,而且像讲道理,不像诗歌。

    师:能用平常我们讲的文学用语来表达吗?

    袁湘芬:如果直接讲道理,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

    师:对于她的说法,大家怎么看?

    生:就是我们要说的。

    师: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谢谢袁湘芬同学帮助我解答问题。

    生:我们写作时怎么来运用象征呢?

    师:当然是“学写”啦!

    生:笑。

    师: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这样写的:我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

    沈丽: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

    邹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

    董超: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黄杰:我反对董超的看法:“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

    (下课铃响起)

    师:(总结)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3.教学反思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教学的不足包括: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4.专家点评

    片断一,为余映潮老师执教,教师从朗读入手,指导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这种教学策略是正确的,值得更多人借鉴。朗读很重要,怎样指导朗读?要引发朗读的兴趣,要强调变化。片断中教师在朗读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个“变”字。首先采用吟诵的方法,教师着意提出要区别于“念书”,也就是说要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后尝试讲述式的朗读,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谈中表达出来,此时对文章的理解更为冷静而深刻;最后要求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诗歌读给自己听。从朗读要求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读给别人听到读给自己听,从读者、朋友、自己三个角度体会诗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内逐步深入内心,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触动学生内心最敏感之处,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这样在朗读上的精心思考和设计,应该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第二个片断,也有很多值得赞赏之处。例如,从初读到精读,体现了阅读从浅入深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语言较为幽默,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课堂较为活跃,主体性得到了较好体现。

    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我们所追求达到的。然而,对比第一个片断,也不能不使我们反思一个问题:阅读是需要师生全部参与的对话。这个对话,要有质量,就不能光追求热热闹闹,应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1)

    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于没有布置课前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复述全文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再用一句话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时,第一遍往往不能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体会当时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后面的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本堂课在生成教学中,由于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预料之内。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遇到了一个多音字──粘。这个字到底应该读“zhān”还是“nián”?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愣在那里。我马上提示他们:“解释为‘橡胶或糨糊的性质’时读‘nián’,解释为‘用胶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读‘zhān’。”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读作“zhān”的时候作动词用,读作“nián”的时候作名词用,课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无疑问应该读作“zhān”。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从学生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内心小小的成就感,马上抓住时机提醒他们:“学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向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

    本课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在课前布置预习,就能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主题的探讨上;

    2、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

    3、在设计问题上,可拉开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

    4、在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这一环节上处理稍欠。如:

    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5、由于在复述课文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没有机会得到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教师是课程主要的研究者,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编写教案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怎样才能让教案实现教学活动?我们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1

    像往常一样,对着自己熟悉得有点陌生的旧课总是要发呆半天,怎样才能突破自己的瓶颈,怎样才能不走以前的老路,怎样才能走出教学的高原期,我考虑了半天,抓住了"谎言["这一切入口,成功的抓住主题教学,用一个课时将这老课上透上厚上出新意,没有作秀,没有观客,只有自己的真实和学生的朴实,当两者相遇的时候上出了厚实。

    《皇帝的新装》一课是安徒生的一个很著名的童话故事,作者借这个夸张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的虚伪无耻的不正之风,具有警醒世人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做人的真诚,于是我选择了”谎言”作为课堂的切入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以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的要求来上这一课。我是将这一课当做阅读课来讲的,主要使用谈话法,所以读得比较少,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人物的内心,以及咀嚼童话的意蕴,如让学生思考“说谎的都有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说谎””如果你是他们的当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不会说出真话”作者想要借着这么一个至上而下的编织谎言的世界,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学生一起去探讨、领悟。当然,我们不应该规定死一个答案,因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在课堂上的感悟。

    当然,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犯了个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学生的能力。我不应该临时改变原来的设计让他们分角色表演,或许让他们出来复述故事效果可能会好些,分角色朗读会更适合。另外,我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还穿插了一段很精彩的音乐,可惜那天的音响设备出了故障,没有播放出来,觉得比较可惜。还有,我一位老师交谈过,她向我提出这个意见:《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告诉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中讲真话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去讲真话,也就是说思想教育这方面我没有注意去引导。可总体学生活跃的思维,争先恐后的发言,滔滔不绝的言谈,的确是呈现出可喜的局面,整堂课学生是在”动”中度过的。

    每次遇到旧课,都当作一篇课老教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切入口,你会发现语文的世界会耳目一新,也会精彩纷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2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个性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能够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能够“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用心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必须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明白该怎样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明白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这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潜力。而这些潜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能够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潜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潜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个性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透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用心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就应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简单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用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3

    中学文言文之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教学改革以来正在逐渐加强文言教学,一方面是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母语之必须。然则鲁教版初一上册教材中所选《山市》颇令笔者费解!是和道理让本书编者将本课收入课本的呢?从该单元主题来讲,属于“弘扬科学精神”,重点应该点明的是语文与自然科学的必然联系。但《山市》一课要说让他们学到所谓的科学知识,那真是还不如随便从现代作家里面随便挑选一篇关于“海市蜃楼”的作品,免得让学生学到结尾还在那迷惑:“这鬼市到底是咋回事?”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蒲松龄乃明清小说之大家,其作品《聊斋志异》更是妇孺皆知,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批判精神是其作品的主调,然《山市》一课上尽管教师无论怎么讲解背景讲解《聊斋》之批判精神,学生也难从本课中领略端倪。《聊斋》一书凡474篇并非皆能反映作者之志趣,其中也不乏艺术性、文学性稍弱者,不能一概而论。然《山市》决不是能代表蒲氏风格的作品,并且,初一学生首次接触蒲松龄更应该以更具代表性、艺术性之文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一线语文教师大多将本课中文言词汇作为重点来讲解,很少顾及《山市》之艺术性、审美性。中学低年级的文言字词积累固然重要,但若顾此失彼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贻害无穷。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候程式化教学痕迹太严重,尚不能打破旧有教学体系。在21世纪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还在那“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一通灌输,一段段的概括大意,如同解剖生物标本般的肢解本来已经很短小的文章。

    《山市》很奇幻,教学很诡异!

    教学改革不能只改其表,不管多好的教材、多好的理论,如果教师的思想不能转变,知识面不能开拓,一切皆是无用之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4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11篇


    好的教师往往能激发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无限好奇心,教案是老师在工作中需要提前准备好的文稿。教学方案针对当下的教育工作是格外重要的,这篇网络文章让我们对“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期待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的项目和计划提供更多的灵感和见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核心提示: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播放《白龙马》时,很多学生跟着和唱,对融洽气氛起了一定作用。马的动画以及影片对学生感受马的形象起了较大的作用。

    不足应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教学时,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比较内容易接受,因为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七(7)班上课时,因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显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读,养成很好的阅读赏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课堂从大程度上就是读得课堂,读好书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证。而七(7)班却没有给他们时间,加之课文较长,让他们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情况不够好,致使有些学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另外,这个班的孩子不喜欢高声朗读课文,所以在展示时读得不够投入,少“情”。致使个别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这一点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加强的一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2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 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3

    关于这堂课的设计,最让我犹豫的是主题的提炼,总想不好一个更好地走向。其中关于“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对人、对事的客观公正的判断”的确定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本篇文章可以多角度挖掘。所以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说收获,来引导总结。可能因为时间长空不够到位,导致主体探究提升方面并不深入,学生只提到了一两点,而且我也来不及拓展,造成了本堂课最大的遗憾。

    非常有幸能接受陈为群老师的意见指点,使我对这堂课有了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结合陈老师和前辈们的意见,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1、语感教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于文本解读。具体包括,如何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猫》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关于三只猫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对他们不同的态度语言,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缓缓推进,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题。

    2、设计替“我”说出几句话的环节(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展开),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这是语感教学除了品味语言外的另一种形式。这些中间环节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创造都是来自本体,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脱离文本的内容。任何课堂形式的创造都要体现有效教学的原则。

    3、读——要成为语感教学的手段,不要为读而读,或是随行所为,想到了就让学生读一下。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具体在课堂中,如当学生无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通过“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化解。或者当品味了一些精妙语句后,可以通过朗读感知其中的妙处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读促解,以解带读。

    4、除了朗读训练外,字词的敲打需要更注重精读、细读,停留的地方还需要多。例如,抓住3只猫“是怎么来的”。前两只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动要来的,而第三只猫是在门口捡到的,从而得到花猫地位的卑贱。又比如“晒太阳”的细节也各有不同,花猫是“蜷伏”,感觉很凄凄,可能平时对它并不好。又比如“若有若无”引出后,可以追问,“还有那些此配合它”。总之,这些“点”应该再明确、最多点、再停留。又如,在引导“为什么冤枉,是因为不喜欢”这个问题时,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现这种偏见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5、主题探究方面,学生可以领会的部分,可以简单的提到,甚至是不讲,教师更要去考虑一些学生不能了解的。如本篇文章可思考:这三只猫他到底喜不喜欢?有人认为它其实对三只猫都不是喜欢,纯粹是兴趣爱好,当作宠物看待,人并不尊重这些生命。主题可以引向同情弱小上来。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揣摩其写作的意图,这点主题的提升是合乎情理的。这也就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解读文本,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目的进行了解。

    正如我的导师赵飞燕老师所说,语文课堂永无满足,永远在不断修改完善中的前进,她的这种精神对我触动很深。就好像在修补一条路,我们应该不时地看看我们曾做过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补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树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这必定会是条花团锦簇的康庄大道!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1)导入课题: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3)课文朗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C、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第四步:句型练习——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累:

    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

    b、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③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b、漫谈人生: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6)结语:

    播放《说句心里话》一歌,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我们看了抗“非典”的专访,知道了白衣战士的责任;我们听着《说句心里话》,了解了军人的天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也都应有他的责任。只要我们尽职尽责,我们就会快乐,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①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用“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词序不拘,字数在100字以上。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是一对姊妹命题,请你也试着去定三个这样的作文题目。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很多人都知道责任的重要性。然而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危害人民,危害社会。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引起全国轰动。这些企业家明知道生产的奶粉含有有毒成分,但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不知害死了多少婴儿。网吧老板也知道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网吧。但是为了赚钱,任何未成年人都可以进入网吧,正是他们对社会的不负责,结果不知毁了多少孩子的前途,甚至是他们的生命。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我们的责任。《最苦与最乐》一文讲的就是责任的问题。文章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超凡智慧,读起来脍炙人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中学生学习此文,不但有较大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行杜郎口教学。杜郎口教学主要是三三六模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展示模块六大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种教学主要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本课我主要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根据预先设计的学案预习,第二课时开始共同学习。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吗?多少婴儿的生命就是毁于三鹿奶粉中,这怎能不让人心痛。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悲剧,最主要的是责任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关于责任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第一步,安排学生练。练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字音,二是字义。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步,安排学生讲。我提问:“生活中,你们认为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是贫困,有的说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有的说是骨肉分离……说着,有的学生眼睛开始湿润了。我接着又问,那你们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学生一个个露出了笑脸,美滋滋地想着自己快乐的事情。有点说是和父母一起过年;有的说是和朋友一起郊游;有点说是课堂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还有的说是比赛获奖。我安排这一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安排学生找。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认为:贫、失意、老、死是人生最苦的事情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是。理由是: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问题二: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情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理由是什么?生答: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负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理由是:因为那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问题三:未尽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答:①答应人做一件事情没有办②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③受到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④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另一生答:①承诺未办②欠钱未还③恩惠未报④得罪人未赔礼。

    问题四: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情最乐?负责任与尽责任感觉有何不同?生答: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负责任的感觉:有如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不过了。尽责任的感觉: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轻松愉快。

    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找,从而理解、熟悉课文,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

    第四步,安排学生议。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一: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的关系?结论如何?生答: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另一生答: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苦不堪言。还有一学生回答: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问题二: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这个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长说:“我身为一班之长,我要敢于管理班级,把班级管好是我最大的责任。”另外一位同学说,我们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尽责任。我对这位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此时教室掌声不断。是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们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尽责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稳定的发展,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祖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问题三:谈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着怎样的责任?一生答:遵守学校纪律。另一生答: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最后我总结: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人。当前我们应该把知识学好,将来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议”这一步,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想法,观点讲述出来。无形中学生已经懂得怎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第五步“谈”。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收集有关的名言名句。学生把有关的名言名句板演到黑板。我选取了两个比较经典的进行评析。第一个是“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高尔基《人》”,第二个是“天才如果袖手旁观,即使他优美出众,也仍是畸形的天才。没有爱的天才是种怪物。——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论》”。 第二个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收获?生答: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生答:我知道如何方能得到快乐。再一生答:我知道乐是苦中来。又一生回答:我最大的收获是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谈的目的是让学生拓展思维,知识迁移,从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敢想、敢说。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步骤分为练、讲、找、议、谈五步,每一步都精心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通过议,把责任上升到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渗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责任的公民。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学生讨论不够热烈。也许是刚推行杜郎口模式,学生基础又比较薄弱的原因。二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对于社会责任这个问题只是两句话带过。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很多人就是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感,走上了犯罪道路。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5

    当同学们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时,每个同学都能谈出实际的感动的地方来。也许此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切身之感,心有所动。学生谈感受多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经的学校、老师、同学,能谈出真情实感。

    有个同学谈到文中写到“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护。之前,我也有过如此的经历,但我从不在意,认为当父亲的就应该这样做。今天读完后,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的爸爸。

    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打心眼里高兴,我不仅让我的学生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做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6

    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于没有布置课前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复述全文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再用一句话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时,第一遍往往不能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体会当时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后面的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本堂课在生成教学中,由于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预料之内。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遇到了一个多音字──粘。这个字到底应该读“zhān”还是“nián”?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愣在那里。我马上提示他们:“解释为‘橡胶或糨糊的性质’时读‘nián’,解释为‘用胶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读‘zhān’。”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读作“zhān”的时候作动词用,读作“nián”的时候作名词用,课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无疑问应该读作“zhān”。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从学生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内心小小的成就感,马上抓住时机提醒他们:“学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向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

    本课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在课前布置预习,就能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主题的探讨上;

    2、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

    3、在设计问题上,可拉开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

    4、在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这一环节上处理稍欠。如:

    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5、由于在复述课文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没有机会得到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7

    这堂课采用的是1+X的模式,将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丛书中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整合的主题为崇德修身,躬行君子。这堂课我依照单元目标,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学习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文章写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二是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传统美德。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有效阅读过程,突出了阅读中略读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初步掌握略读的方法,品人物的美德。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略读环节,带领学生跳读课文,梳理文章所选事件,划分文章层次,学会总结概括叙述叶圣陶先生的事情。切实落实从教读到自读的教学理念。从课本延伸到丛书,让学生学以致用,概括《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叙述叶老先生的事件。

    二、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做主,有效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学会学习。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热烈的师生互动交流下,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有效激活,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环节一中让学生先自主略读概括事件,再展开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概括到位。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涵。张中行先生的文章,践行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观,平易、简洁。但是,细细读来,文章不写情感,却处处流露真情。作者所选的事件虽小,但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先生的为人,每一件事儿都值得我们用心感悟。所以这节课,在精读环节,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叶老的高尚品德。由课内走向丛书,从而多角度认识叶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遗憾。在感悟品德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害怕时间的不充足,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而是急于把答案抛出来,这对于引导学生的思考来说,是不成熟的做法。其次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语过于单一,也没有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秀之处与不足之处。

    这是我初次的尝试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我在不断的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在阅读的教学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8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一、试背诵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本文通过孙权的劝学,说明只要发愤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吕蒙本为武将,疏于诗书,孙权劝其从学,目的是使他能鉴古观今,以史为鉴,使其行军布阵、帷幄运筹更有良将之风。

    关于作者: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计1362年,取材广博,除十七史以外,还有稗官野史、传状碑志、总集别集和百家谱录等322种。史料取舍谨慎,考证翔实,文字质朴,叙事清晰,文笔流畅。这部宏伟的历史巨著,由编辑到成书,历时十九年。

    关于孙权: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东汉末,他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后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关于吕蒙:

    吕蒙,三国时期吴国杰出将领,他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内容,找出生字、生词,并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用现身说法,更使劝告有理。

    2、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结果怎样?

    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努力学习。具体学习的过程和情况,文章未作正面介绍,而是通过鲁肃之口间接表现出来。鲁肃与吕蒙同是东吴名将,作为老相识,鲁肃过去是深知吕蒙的学识修养和才干的,但此次相逢与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后,竟惊呼其“才略”绝非昔日可比,并表现出由衷的钦佩,正揭示了吕蒙经过学习取得的惊人效果。而吕蒙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话语回答鲁肃的惊叹,既简洁,又表现了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以及学习对于一个人才能的发展与提高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吕蒙经过孙权的规劝及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有才略的人,吕蒙的变化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

    A、课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的。

    B、课文通过孙权的劝学,说明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C、“吴下阿蒙”在文中指吕蒙,后来泛指只有武略而没有学问的人。

    D、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解释:“孤”古义是王侯的自称;“但”在文中是“只”的意思,现在常表转折;“就”在文中是“从事”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也不同;“遂”古义和今义都表示“于是”的意思。

    1、(,山东省青岛市)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分析】:这道题旨在直接考查对文言文句意的理解。所谓“关键词语”往往是疏通文言句意的障碍,不排除这些障碍,就无法正确的理解句意。对文言句中的关键词语,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疏通了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就排除了正确理解全句的障碍。

    答案为:

    ①那个人,眼睛正注视着茶炉,神色宁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没有的样子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C. 君将哀而生之乎? 您将要悲哀地生下我吗?

    D.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分析】:答案为C项。“君将哀而生之乎”中有两个关键词语,“哀”的意思是“哀怜”,后面省略了宾语“我”;“生”在句中是使动用法,译为“使……生活下去”。所以全句的正确翻译是: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司马光(1019-l086)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我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

    经过听课反思,我进一步认识到课改课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教学设计>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就各有特点,二班学生喜欢活跃、互动的学习方式,游戏、竞赛用于他们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学生则不善表现,好独立思考,这时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更加适合了。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总之,讲课、听课、评课,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这一活动开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针对性,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9

    一、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个人反思:上课的时候课外知识不够,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知识不够全面。授课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重点还把握不好。今后我会多学习多听课,力求有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10

    与学生谈话,在了解学生如何度过星期天的同时,走进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在进行“速读课文你搜索到什么信息?”这个环节时,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基本上都能抓住文中的要点,只是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决定了学生在研读探究文本时需要探究合作。所以,我认为搜索、质疑、提升、发展、创新,成为提高学生成绩大面积丰收的阳光路。

    学生在自己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分析、质疑,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素质是有差异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识与观点有了很大的差异,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彼此交流。有相同的见解,有补充的意见,有发展的建议,甚至还有相反的观点。那么这种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互相争执的过程,正是学生完善观点,拓宽见解,发展创新的过程,正是学生从文本中悟出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知的过程。而这种被激活的思维,正是学生探究创新最可贵的,它常常能迸射奇异的耀眼的思想火花。所以从搜索信息入手,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质疑,再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探索、合作、创新,是一条可行的教学思路。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11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


    本文为教师范文大全推荐专题“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如何写出有实用价值的教案呢?教师像园丁,栽培着祖国的花朵,教案是一个教师的法宝。教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1】

    小时侯,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侯,临村放电影,村里的伙伴们老早就知道了。相约晚上一起去看。夜里,爸妈一般是不会让我们出去,更何况是去临村。但看到一大群伙伴一起去,也就没说什么了。月夜,一群人,唧唧喳喳,有说有笑直奔二三里外的临村。一路上,脚下高低不平,但也没能阻止我们的兴致。有时候,等我们跑到的时候,电影都快散场了,又跟着人群往回赶,在人群中东奔西突,快活无比。当然了,在路上也会埋怨当天拖后腿的那个伙伴,相约下次一定早些出发。早到的时候,大伙挤在一起,席地而坐,很兴奋。看着看着,银幕上的人物就渐渐依稀了。等到人声鼎沸的时候,才知道电影散场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还在睡的伙伴推醒。路上照旧快活。现在才知道,看什么电影无所谓,看电影那只是一个借口,关键是大伙在一起。

    在社戏里也是如此,到赵庄看戏也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引子。骨子里,他们是希望能大伙一起去。只要大伙在一起,就是快乐无比!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2】

    《猫》是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里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篇小说,结构是清晰明了的,围绕养猫,写了“我”养三只小猫的故事。文笔朴实,自然,三只小猫的性情通过细节描写,跃然纸上;感情抒发由淡而趋浓,真挚感人。小说的“象外之象”超越普通的就事论事,养猫的平凡故事中浸透了作者对世态人情的解剖或深刻解读,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难点。

    我在上课的时候注意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讲、自己体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多种方法的读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基本的上课思路清晰,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发散,及时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结构完整。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我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讲第三只猫的时候与一二两只猫的联系不是很全面,还有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的评价总显得有些千篇一律,重点不是很突出,再则,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是要更注意严密性。

    通过这次的开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帮助真的很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3】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 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4】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下册第四单元第19、20、21课复习课,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在本课设计中,体现的教学思路。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根据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识点确立本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

    1、巩固积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品味语言,理解意蕴深刻的句子。

    4、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利用小板块的训练模式复习。

    为了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将整堂课分为:“整理积累知识”“典型例题剖析”“反馈练习”三大板块。

    1、整理积累知识板块。

    “整理积累知识板块”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章内容回顾”三个小板块。

    (1)“字词积累”板块主要是选取三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易错字词,生字是以给生字加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现,而词语是以解词的形式出现。

    (2)“文学常识积累”板块主要是对该篇文章的常识知识的积累,如:作品的出处、作者简介等。

    (3)“文章内容回顾”板块主要是采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回顾。

    2、“典型例题剖析”板块。

    “典型例题剖析”又分为“品味语言”“赏析景物描写”两个小板块。

    (1)“品味语言”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进行品味,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赏析。

    (2)“赏析景物描写”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同样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品味赏析。

    3、“反馈练习”板块。

    “反馈练习”板块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所侧重的设计反馈练习,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反馈练习的内容包括字词检测和课外文段阅读。字词检测是从“字词积累”板块选取易错生字进行检测,课外文段阅读是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选取相关题型进行检测。

    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赋予特定的任务,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组织合作学习,安排发言,结对帮教,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讲课,今后在如下方面应有所改进:

    1、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典型例题剖析中的反馈练习,应从不同角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且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或易混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在没研究之前不讲。所有的教学有学生参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5】

    在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精彩之处。其一,按时间顺序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其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正是这两个精彩之处让我突破了难点,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鼓舞。

    那么这两个精彩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再分段,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我就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找出地点、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做,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样学生就对故事情节有了清晰的了解。然后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祥写,哪些内容略写,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确了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经过前面的铺垫,这已经不是什么难点了,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

    我首先这样问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悲伤,难过。”为什么而悲伤?我又继续引导。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壮,作证之悲壮,还有失败之悲壮与世人之悲伤。了解了这么多的“悲”之后,学生就明确了这真是个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个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一脸迷茫。我就启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到悲伤、悲壮之外,还有什么感受?有学生就说到了“感动”,我说“对”,我们一定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感动了,那么这种精神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好,下面就仔细阅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做批注,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逐步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体主义精神,舍己为人,为了所爱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等等。

    这样的教学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所以,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要尽量给学生做一些铺垫性的思考,在主题把握上,要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教师只做好引导性,点拨式的指导即可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二

    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本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不足: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做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6】

    由温中教育集团组织的这次教学研讨课的机会对每一个集团内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

    课前我们语文组一同设计教案,希望在教学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

    1、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拓展延伸,感悟情感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

    1、语文课的趣味性稍差一点;

    2、学生的朗读稍显不足;

    3、教师如何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当调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由于对学生的活动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完成。

    总之,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以后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7】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课文写得有趣生动,学生喜读易学。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通过在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里一定的学习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2、学生对寓言故事一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词语的深刻解读。

    3、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是相对较少,对于孔子了解较少,对于他的作品了解较少。

    4、学生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本课有关实词、虚词,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表演故事”。

    2、方法与途径: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两小儿辩日》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情感与评价: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表演故事”,自觉熟悉课文,充分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背诵减字法”,激起学生当堂背诵的欲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8】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是以探险为话题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还带有点西方意识流味道的课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其实挺难理解的,再加上选择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开课,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冒险的历程,但我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即使失败,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说的“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追求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1)班学生总体表现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学习习惯不太好,有些学生课堂上喜欢看教参回答问题,懒于动脑筋;还有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品尝文章关键句子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课后进行,是一点遗憾。

    三、创新与个性并发

    这堂课,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精彩缘于生成。我很庆幸自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敢想、敢说。孩子们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信息量广,接受快捷,方法多样,思维活跃,课堂上常有“节外生枝”的情况,一成不变的“教案剧”根本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才会创造出美的涌动,就像鸟儿们喜爱生活在生机勃勃的绿树枝头,而绿树因为有了鸟儿的灵性才愈发苍翠挺拔,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有一颗“生态保护”的宽容之心,用自己的细心、爱心、恒心,呵护孩子们创造性的智慧,精心呵护孩子们偶尔“飞出”课堂的思绪,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串连起那飞扬的思绪,让语文课堂这棵绿树时时焕发灵动的光彩。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集锦11篇)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作为骑士的教师驾驭骏马的能力高低,教案是教师上课前准备的必要内容。教案可以为教师做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最为详实具体的资料。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是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的内容,敬请参阅本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语文教学。因为教学经验尚浅。所以,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讨教。经由一段时间的全力,获取了良多贵重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期中的教学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彼此联系,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以,体味和分析学生情形,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主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侯,我还不懂得体味学生对教学的主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活跃,学生易接管。

    备课是一个必不成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欠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欠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空费心计心情。”一堂预备充实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员都获益不浅。假如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会感应坚苦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当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预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活跃,不沉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预备好的音频资料,让学生观摩,学生非常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当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好,与此对比可见,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实,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把握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态自然,授课活跃,难易适中,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教师天天都要有充沛的精神,让学生感应感染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感就受到影响,而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授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甚至影响教学效果。

    语文是一门社会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艰苦,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发生畏难情感,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

    因为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会呈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和方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我把这批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日常懒动脑子不学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我采纳集体教育,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因为能力不强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要恰当指导,耐心教育,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尽力,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欠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学生。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教育。因为这部分学生需要在一个恬静而又不受干扰的情形,才会立下心来进修。只要坚持教育,这些学生基本从头成立起来,往后授课的下场就会更好。

    语文是说话。困此,除了课堂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全班早读,发现问题及时更正。课后发现学生功课问题也及时解决,让学生及时消化。此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学生还采纳强硬背诵等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期中的教学工作总结。因为经验颇浅,多处存在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在各位老教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2】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

    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

    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3】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反省与自我观察,反思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教师本人活动历程或现状中的种种现象。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的对象,去反省,去探索,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一节课40分钟,单位时间内能传输多少信息。我应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切实把握知识的深浅和学生实际接受程度,特别要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获得真实而准确的反馈信息。

    近年来,语文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我平时花了不少精力在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基本知识失分严重。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这启示我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

    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语文困难生简称“数困生”。本班情况显示,数困生占30%。这些数困生的存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而我在这个学期中非常重视数困生的转化。青年语文家魏书生说得好,“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首先我给每位数困生找了一个同学当小老师,分层要求,给每个人订了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一周一小结,达到目标给予加分,弥补前段时间的低分状态。平时加强指导,注意心灵沟通,使数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并得到收获,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期望着,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4】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此刻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个性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能够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能够“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用心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必须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明白该怎样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明白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这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潜力。而这些潜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能够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潜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潜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个性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透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用心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就应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简单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用心。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5】

    《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新课改教材中最让我动容的几篇课文之一。它以细腻动情的笔触描写了一群斑羚在面临灭顶之灾时的重大抉择。面对牺牲,它们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从容不迫,毫无自私与胆怯!年幼的斑羚以年老斑羚的身躯为桥梁,飞渡悬崖,获得重生。最后落单的头羚,没有了其他斑羚的帮助,也没有了它可帮助的斑羚,但它义无返顾地跃向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虹,消失在空寂的山谷中。

    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每读一次,我的眼前都会模糊一片。感动于斑羚们的悲壮,震撼于它们的纯净得毫无杂质的透明的思想。在课前准备时,我觉得本文故事情节并不难理解,故以“情”贯穿全文,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吸引感染学生。

    这次教学大赛的机会对每一个开发区一中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课前我动了很多脑筋精心地设计教案,有些环节设计得相当新颖,力图在“飞渡画图”和“朗读比赛”上出彩。由于比赛的需要还在“如何将本为两课时教学内容的讲读课融合为一课时”的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

    我在设计《斑羚飞渡》教学时共想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斑羚的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引导学生学习斑羚在飞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效果不是太理想。让我真正的感受到,要讲好一节课真的很难,学生的配合太重要了!

    在上完课后,纵观整个课堂,不得不承认存在以下缺陷:

    1、课堂节奏一路匆匆,虽有学生的感悟,但趋于表面化。

    窦桂梅老师在《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时提出,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感受到并且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能悟得许多教师由于充分描述而未曾或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那才是感悟的最高境界。但本节课明显看出学生自主利用的时候过少,讨论探究的机会基本没有。整节课节奏匆忙,都是我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缺少静静地感知时间。

    2、学生朗读不足

    语文课应有朗朗的读书声,何况我想让这一环节成为亮点。但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时间不足,自读活动不足,因而在开展朗读比赛时没有成功。导致对文本的感知不深不全。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反思一直要继续。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6】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下册第四单元第19、20、21课复习课,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在本课设计中,体现的教学思路。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根据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识点确立本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

    1、巩固积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品味语言,理解意蕴深刻的句子。

    4、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利用小板块的训练模式复习。

    为了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将整堂课分为:“整理积累知识”“典型例题剖析”“反馈练习”三大板块。

    1、整理积累知识板块。

    “整理积累知识板块”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章内容回顾”三个小板块。

    (1)“字词积累”板块主要是选取三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易错字词,生字是以给生字加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现,而词语是以解词的形式出现。

    (2)“文学常识积累”板块主要是对该篇文章的常识知识的积累,如:作品的出处、作者简介等。

    (3)“文章内容回顾”板块主要是采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回顾。

    2、“典型例题剖析”板块。

    “典型例题剖析”又分为“品味语言”“赏析景物描写”两个小板块。

    (1)“品味语言”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进行品味,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赏析。

    (2)“赏析景物描写”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同样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品味赏析。

    3、“反馈练习”板块。

    “反馈练习”板块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所侧重的设计反馈练习,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反馈练习的内容包括字词检测和课外文段阅读。字词检测是从“字词积累”板块选取易错生字进行检测,课外文段阅读是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选取相关题型进行检测。

    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赋予特定的任务,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组织合作学习,安排发言,结对帮教,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讲课,今后在如下方面应有所改进:

    1、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典型例题剖析中的反馈练习,应从不同角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且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或易混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在没研究之前不讲。所有的教学有学生参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7】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教学中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不断实践,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改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挑战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中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8】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 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9】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全诗洋溢着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情绪,深受人们喜欢。对诗歌的内容,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诗歌有背诵要求,于是在备课时,我突发奇想,决定用一种浪漫的形式引导学生来背这首诗。

    众所周知,读是背的基础。但平时惯常采用的听读、齐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由于运用较多,难免会产生怠性,怎样才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我决定采取“人浪法”来读这首浪漫的诗歌。

    我先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读一节,以“人浪”的形式来朗读,即第一组起立齐读第一小节,第一组坐下的同时,第二组马上起立读第二小节。第二组读完后,第三组再紧接着读第一小节,然后是第四组。这样把诗歌读完两遍后,再以男女生为单位,继续做人浪朗读。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把课文读了三遍,为顺利背诵全文打下了基础。

    由于之前学生从未做过这样的朗读,所以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而且因为事先我就跟学生说:“这是一首浪漫的诗歌,我们要采取一种浪漫的方法来读”,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方式对“浪漫主义”有了一个较为直观地认识。

    教学是需要一点激情的,只要我们能全心地沉浸其中,多想办法,我们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0】

    本单元以探险传奇为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趣。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的资料所写的传记。课文用饱含感情的文学笔法,叙述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南极探险绝望而归以至覆没的悲壮故事,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启迪:胜利和失败、伟大和平凡该如何定义?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运动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充满死亡的路线”,阻挡不了中国运动员的探险脚步。虽然在登山过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时时威胁着运动员的生命,但我们的英雄们,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感受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这篇演讲词缘于1986年1月28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这是一个导致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语言极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也都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1】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我就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的方式,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来再现文章的主要内容。采取这种方式:

    一是,寓言本身故事性强,情节简单,适合学生表演;

    二是,让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进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三是,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正确的理解寓意;

    四是,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是,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在课前我布置女同学完成这个教学环节,同学们就在科代表的主持之下,精心策划,分工合作,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她们采取哑剧的形式,还准备了道具,表演很成功,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作为初一的学生这是很难得的,而且学生很有兴趣上台表演。从课堂上其他同学的反应来看,学生都比较喜欢这种形式。因此师生就在一种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了课堂学习。

    因为这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寓意不难理解,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个小题目,训练学生用简单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培养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并能分析提炼出寓意。我抓住了“凡是”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认识到遇到厄运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这个教学环节进行得很顺利。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篇】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