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倒数教学反思1000字
  • 倒数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7-16

    倒数教学反思1000字。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间一学期即将过去了。作为教师的一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就可以进行一次总结,通过这次总结来分析出自己这一学期有哪些成绩,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倒数教学反思10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倒数教学反思 篇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主动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达到启迪思想,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低年级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会读课文,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教完《我真希望》这篇诗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交流资料,调查周围环境污染及治理的情况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课后习题的要求,用上“我真希望”开头,模仿本诗的表达形式,把你对改变环境的愿望写一写。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把无限的希望、美好的憧憬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中要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用心去观察、体验、发现,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倒数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并为每一个学习目标的完成,设计练习题,教学评一体。题型的设计紧扣目标,能及时检测和反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例如,目标一是理解倒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在口算练习中观察、发现和总结出倒数的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紧跟着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第1题是判断,在三道判断题目中再次加深对“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的理解,从而真正的明白倒数的意义。

    第2题是口答,目的是让学生能意识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利用倒数的意义去解决问题。

    第3题,利用倒数的意义,找出哪两个数互为倒数,等于还是对倒数意义的运用的训练。那么在连续三种题型的中,想必孩子们对什么是倒数应该是理解的已是非常的到位了,下面进行目标二的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对于目标二的学习,我是直接采用让学生直接写出下面几个数的倒数的,因为我相信倒数意义只要理解到位,那么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应该没问题,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们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要求让他们先相互说一说,这是这一环节的重点。

    总结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后,当然还要继续验证也可以说还要解决不同类型数的倒数,比如说小数的倒数怎么做,带分数的倒数怎么做,既是对分数求倒数方法的验证也是一个新问题的解决,让孩子们根据分数与小数、带分数和整数的互化,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是对整节课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总的来说,本节课不管从问题的设置还是练习题的设计上,对孩子们的思维训练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跳跃性。教学设计我非常满意,课堂效果也非常的精彩。

    倒数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经过多次的实践探索,我收获了很多:

    一、立足教材节外生枝

    “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知识本身的特征和课堂的实际需要,“节外生枝”,拓展课堂的空间,使课堂教学状态灵动起来,内容丰富起来。

    《倒数的认识》教材仅在整数和真、假分数范围内教学倒数,而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问题,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所以教学倒数时,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给学生设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

    “节外生枝”教数学,将突破教材的限制,通过对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拓宽数学学习的渠道,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追求教材学习与拓展教学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效果。

    二、遗形去貌突出本质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数学化。”数学化过程,就是要把本质属性体现出来,去掉非本质属性。教师如果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倒数的概念,牵强地以“倒”为载体导入知识,表面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实际却没有抓住倒数的数学本质。这样牵强附会的情境丢掉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干扰了教学。因此,情境创设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因生活化而丢掉了数学本质。

    数学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等并没有错,但设计这些,都只是为了使数学的发现过程逼真,更重要的工作,还是后面的数学化提炼。只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从情境、生活等外在因素中提炼出来,形成数学特有的抽象或模式,学生学到的才是真实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才算有效。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循环小数”有没有倒数?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探讨?有些老师认为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如果学生没有提及,没必要研究。

    2、何时抽象概括A×=1更合适?有些老师认为应该在学生探究找分数、整数和小数的倒数后,再提炼概括,A除了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那么对于,A是分数、小数,学生理解吗?教师又改如何引导呢?

    倒数教学反思 篇4

    倒数的教学概念,它的定义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法则是: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并规定:0没有倒数。总结有: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没想到,今后几天的练习与作业中,一但碰到应用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时,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反应与课后作业总是出错。甚至小部分学生连小数如何化为分数都觉得困难。心想:这届学生到底怎么了,连倒数这么一个简单概念都不能掌握,那今后的教学不是更加难教吗?基础都打不好,又如何谈提高呢?想起有位小学老师告诉我一个关于分数八分之七的笑话:老师问一个学生,八分之七怎么读。学生回答:“我只知道上面是七下面是八。”

    这样真实的笑话可叹可悲,对我们老师简直是种侮辱。可是问题全在学生身上吗?虽然学生带有太多的小学基础问题,可是进入初中后,学生有幸成为自己的学生,虽不能百分之百把个个学生都培养为尖子生,但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教育、传授学生总是应该的。既然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就只好从自己身上找对策了。今后的教学再也不能过于高估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了,自己备课时一定细致考虑全面,即使是很细微的细节也要尽量考虑到。所以就利用晚自修时间,把小数如何化为分数,如何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以及带有负号各类的数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补充,学生终于把与倒数相关的知识掌握了。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使自己清楚认识到:教师需要学会全面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细心聆听,学会耐心等待,积极敢于让学生把思维暴露出来,借助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对问题的分析,再进行提升和深化,才能真正的提高效率。从一些具体的事件开始,与一般的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从而能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一些具体案例的支持。这种支持我们可以类比在我们学习数学过程中讲任何一个概念,讲任何一个定理,我们都必须给学生展示一些例题,因为没有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活动,()我们通常是难以对概念和对一些理论有着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的,反思的结果通常又会直接作用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它最终会导致我们形成一些稳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师反思的在于向自己学习,也就是让自己学习的经历成为学习资源,并将缄默性知识变为可以说清楚的明察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我们对已有的理论进行修正,对已有的概念进行澄清,从而让自己的行动变得更加自觉。

    倒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倒数》教学反思二《倒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这节课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是一节简单、清晰的课。每个人心中都有好课的标准,我认为好课不应该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应该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跟他们一起走,让他们能够放松心情、畅所欲言,而我们就只要细心呵护,静待花开。

    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以及个人的教学设想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通过出示一组分数乘法计算,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乘积都是1从而引入倒数,这样的安排承上启下,很自然,但是就是太顺了,有点牵着鼻子走的感觉,缺少了一点味道。

    自己的设计:

    师出示口算题:① 4 ,②③2-1④66⑤0.254⑥ +

    (生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师:大家想一想,这组题有什么特点

    生:得数都是1

    师:不错,谁还能说出一个得数是1的算式?(生说一说)

    师: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1,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像这样的算式能写多少?

    生: 很多

    师:能写完吗

    生:不能

    师: 看来这个1很神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1有关。

    2、变教师教为学生自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1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看书边思考.(JHt868.cOm 合同范本网)

    1、 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种运算所得的1?

    2、 课本上是怎样描述这个1的,请你找出来,并轻声读一读。

    设计思路:新课伊始通过让孩子比赛口算,让孩子的神经紧绷起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孩子自己说一些得数是1的算式,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的欲望,揭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1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吊足了学生学习的胃口,通过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引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倒数的概念,只有两个数相乘的时候才可以说这两个数互为倒数,加、减、除都不行。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二、把握目标,相信学生,做好扶、放、收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环节二:理解倒数

    1、在得出倒数的概念之后,我并没有直接的板书出来,而是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倒数的?

    2、在板书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之后,为了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记忆,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果然在意料之中,学生把概念中的关键字和词分析的特别到位,效果非常好。

    环节三:如何让学生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我没有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没有特定的顺序先研究哪种数的倒数再研究哪种数的倒数,而是引导学生:你会求哪种数的倒数,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教师只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交流、互动和共享中学会求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包括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这些知识难点都变得轻松和简单,甚至还有一个孩子想到了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如0.5的倒数可以用1除以0.5就等于2,这都是思维碰撞的火花。但是带分数一直不见踪影,为了让他们想到,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都太简单了,谁能想出一个数可以难倒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挖空心思的想特别的数,其中确实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生2:0.1111的倒数,不过由于这个数出的太突然了,就把这个数直接放到了问题银行,让他们下去后再研究。事后在和办公室的同事交流的时候才想起0.1111= ,而 的倒数就是9,反思自己还是考虑的不够全面,另外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想出来的,这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一处遗憾。

    环节四:总结提升

    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对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为了让孩子掌握的更加牢固,我采用了儿歌的形式:倒数意义很好记,相互依存互不弃。倒数求法更容易,子母颠倒即完毕。不但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高效课堂的模式,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

    存在的不足:

    1、在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时问题不够明了: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种情况下所得的1吗?后改为: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种运算所得的1?

    2、求0.1111的倒数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放手让孩子去研究。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900字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撰写教案能帮助老师理清教学思路,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你是否对如何着手写一篇教案毫无头绪?有请阅读教师范文大全为你编辑的认识倒数教学反思,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篇1】

    “倒数的认识”一课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倒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倒数,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这节课我在上课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知识掌握得较好,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给了我不少启示。

    第一,从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自己的同桌,学生通过实际的对话“我是…的同桌”、“…是我的同桌”、“…和…互为同桌”,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互为”同桌的意思,分散了教学难点,为学习“互为倒数”做了一个铺垫。而且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融洽了师生关系。

    第二,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本,通过书中的算式,自己发现什么叫做倒数;同时也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探求“整数的倒数怎么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能够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

    第三,练习的设计多种多样,我不仅设计了关于倒数的基础练习,也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提高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最后,我出示了一副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篇2】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教学的重难点是倒数的意义及怎样找倒数的方法。要理解倒数的意义,我是从4个乘积是1的口算题着手,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因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并剖析。然后乘胜追击,怎样找倒数?学生们说出了2种方法。用1除以已知数是我课下没有预设到的。看来孩子们的思维真是深刻。在教学中始终以倒数的意义为出发点来展开,为寻找一个数的倒数奠定基础;又将一个数扩展到整数、小数,1和0的出现强化了学生对倒数的意义的理解,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执教这节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总觉得前松后紧,纠其原因还是了解学生不够,本来挺容易的口算题拖延了时间,致使后边的列式计算没有板演。孩子们的书写格式课下我一反馈,错了一半多。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怠,是我这节课的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备课一定把学生备进去。使我的课堂更加完美。在幽默中追求高效是我永远的目标,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掌握新知是我的梦想。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快乐,在课堂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我会不断在磨练中成长,在成长中找到自我。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篇3】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并为每一个学习目标的完成,设计练习题,教学评一体。题型的设计紧扣目标,能及时检测和反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例如,目标一是理解倒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在口算练习中观察、发现和总结出倒数的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紧跟着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第1题是判断,在三道判断题目中再次加深对“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的理解,从而真正的明白倒数的意义。

    第2题是口答,目的是让学生能意识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利用倒数的意义去解决问题。

    第3题,利用倒数的意义,找出哪两个数互为倒数,等于还是对倒数意义的运用的训练。那么在连续三种题型的中,想必孩子们对什么是倒数应该是理解的已是非常的到位了,下面进行目标二的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对于目标二的学习,我是直接采用让学生直接写出下面几个数的倒数的,因为我相信倒数意义只要理解到位,那么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应该没问题,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们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要求让他们先相互说一说,这是这一环节的重点。

    总结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后,当然还要继续验证也可以说还要解决不同类型数的倒数,比如说小数的倒数怎么做,带分数的倒数怎么做,既是对分数求倒数方法的验证也是一个新问题的解决,让孩子们根据分数与小数、带分数和整数的互化,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是对整节课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总的来说,本节课不管从问题的设置还是练习题的设计上,对孩子们的思维训练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跳跃性。教学设计我非常满意,课堂效果也非常的精彩。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篇5】

    一、让学生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激活思维。

    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所以在揭示倒数的概念这一环节,我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用30秒的时间进行( )×( )=1的比赛,诱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校对评价后,又引导学生观察所有算式的共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开门见山说明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接着通过让学生说说对“和互为倒数”的理解以及举例、判断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倒数的认识。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被充分激活。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地探索时间和空间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我设计了两个导学单,

    导学单一:

    1.试着写出 、 的倒数。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思考:怎样就能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导学单二;

    试着写出6、1、0.6、0的倒数。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交流:

    (1)每个数的倒数是怎么求的?

    (2) 如何检验你求的倒数是否正确?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与争论中达成了共识,掌握了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学生乐于探索、乐于表现、乐于共享。

    三、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研究关于0的倒数问题时,我把0混在其他数中让学生去碰“钉子”,当时学生中存在两种答案:一种认为0的倒数是0,另一种认为0没有倒数。对于这两种答案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辩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篇6】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习。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我注重了贯穿“激趣导学”的基本思想。首先,用三种途径创设情境以激趣:一是口令游戏创设情境,如叙述“你们是宋老师的好朋友,宋老师是你们的好朋友,宋老师和你们互为好朋友。”;二是借助几幅美丽的倒影图画创设情境;三是通过几个特殊汉字,如“呆”和“杏”、“吴”和“吞”,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点引入,既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又形象地激发了互为倒数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什么是倒数呢?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教师”和“学生”这一关系的多次转化,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老师”,什么是“互为同学”,什么是“互为倒数”,不仅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新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引出倒数的意义。而后又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提倡小组合作是否本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讨论中,老师真正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实现互动对话式教学。在求倒数方法之后,我出示了小组讨论题(以两个同学的争论为载体):引出怎样求一个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哪些数可能没有倒数?由此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整数的倒数就用1除以整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1的倒数为什么是1?”“0为什么没有倒数?” “0没有倒数是因为任数乘0都得0而不可能等于1,且“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没有倒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本课中,学生对同伴提出的问题赋予很大的探究热情,比老师直截了当地给予要强烈得多。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保护学生提问的信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气,更有参与性,学生才能真正地脱离教师的疆绳,不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这节课中,学生从观察中比较,从比较中发现,从发现中提问“整数有倒数吗?小数有倒数吗?”这是一个从历来顺受到“叛逆”的福音,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陈规,把学生置于学习的最高领域,我们应当持积极的态度顺应、保护并提倡学生提问的习惯。并引导学生主动去把握探究的乐趣。只有历经思维磨砺,他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挫折、失败、乐趣和成功。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下章节分数除法教学打好基础。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情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争论、交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可能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条件。因此还应在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等内容中及时复习以巩固。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篇8】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一句名言。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孔子关于反省的精辟论述,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往今来,很多有成就、有贡献的人,都注意随时反省自己的内心,以得补失,以是克非,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常常反省。这是一个人主动地剖析、反思、总结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不足,追求人格完整和行事端正的一种自觉行为。反省是一种严以律己,是一种自知之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任何工作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天衣无缝,那么,面对问题和不足,首先就应从自己身上找差距,查原因。可有的同志不是这样,工作出了毛病,他们或者上推下卸,或者左攀右比,就是不敢拿自己开刀。说到此处,不由得想起谢觉哉、吴玉章两位老共产党员敢于反省的感人故事。一九四三年五月一日,谢老六十岁生日,他谢绝一切亲朋好友祝寿,关起门来反省。在《六十自讼》的日记中,谢老曾写道: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那么行年六十,也应该设法弥补五十九年的缺点。吴玉章老人既是我党的学界泰斗,也是严格反省的楷模。他曾写过一篇《自省座右铭》:年过八一,寡过未解,东隅已失,桑榆未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谨铭。两位老前辈高尚的反省精神,让人钦佩,更值得效仿。一般地说,人们在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处分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反省的。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有时会昏昏然、飘飘然,要自我反省一番就比较难了。陈云同志曾中肯地指出:工作做出成绩时,功劳首先要记到人民的力量上,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所以,任何时候都应冷静地估计个人的作用,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随时反省。

    为什么提倡反省?是为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过错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生活中,有的同志虽然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却不肯到群众中作自我批评,担心那样会丢面子;也有的人虽然检讨了一遍又一遍,不过是为了堵别人的嘴,表示一种高姿态,行动上却是依然故我,还暗自庆幸检讨一阵子,舒服一辈子。这样的反省成了掩护自己过关的表面文章,是毫无意义的。在我党的历史上,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过错从不讳言,常常公开作自我批评,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的崇高威望,没有动摇人民群众对他们的信任。恰恰相反,人民群众正是由此进而看到了他们身上的纯洁的党性和高尚的人格。

    巴尔扎克说过:反省是一种美德。现代人应该比古人更高明些吧!我们能不能做到一日一省,一周一省,半月或一月一省呢?其实,不管工作怎样忙,我们总应抽出点时间把自己做过的事认真地反省一番,看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以便少犯错误或不犯严重错误。

    认识倒数教学反思【篇9】

    《倒数的认识》一课基本知识比较简单,所以本节课我大胆尝试,让两名学生担当小老师进行教学。王恒岳同学由两组口算题的竞赛导入,让学生观察比较好算的一组题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倒数”,并对倒数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姜安远同学则就着例1,让学生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从分数到整数,再到特殊的数(1、0),甚至将倒数的研究延伸入小数。两位同学课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试讲、修改,然后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其他同学也积极配合,认真学倾听、思考、发言,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均得到较好的讲解和培养。在两位同学的讲解之后,我再将一些“小老师”没讲透彻的地方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这样的上课形式,孩子们普遍比较喜欢,以后如果找到合适的内容,还可以继续尝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1500字模板


    优秀的教师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老师一般都会通过撰写教案提前梳理好知识点。教案记载了老师对于教学的理解、对于内容的取舍、对于过程的设计等等,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或许你需要"倒数教学反思简短"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教案背景】

    《倒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倒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二是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

    【学情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本人和同学们相互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由于教师调动本学期我成了咱们班的数学老师,经过这几天的相处,我们都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2、猜字谜:

    同学们说的很好!咱们再来猜个字谜吧!

    “吞”字上下颠倒是什么字?(吴)

    “呆”字上下颠倒又是什么字?(杏)

    3、引入新课:汉字真奇妙啊,把一个字的上下部分颠倒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其实,在数学里也有这种奇妙的现象!你们想知道吗?猜猜看,谁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例如把倒过来就变成,颠倒就变成了,也就是( 7 )。我们给这些数起个名字就叫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二、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71233217

    1、课件出示课本24页8道算式,引导学生观察。

    3111812×=() 2×=() ×=() ×10=( ) 22831110

    915761×=() 7×=() ×=() ×5=() 776955

    2、分组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子与分母相互颠倒。)

    (2)、这些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乘积是1。)

    3、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引导归纳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板书,学生口述。) 5、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理解两个数、乘积是1、互为。) 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关键词都找出来了!让我们再大声说一次什么是倒数。(生齐说概念 )倒数还有什么特点呢?(分子和分母相互颠倒)

    6、教师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7、你能说说大屏幕上的口算题中,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谁的倒数是谁?

    生:因为( )×( )= 1 ,所以( )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 ( ),( ) 和( ) 互为倒数。

    (此处引导学生说4句话,在进一步理解倒数意义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8、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来吗?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些互为倒数的

    例子,他说得对吗?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

    (预设:用倒数的概念验证,把两个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1。如果学生在此处举出特殊数1、0,则顺着学生的想法,及时展开讨论。如果没有则在下一环节进行。)

    9、及时练习,巩固新知:我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说清理由。)

    (1)、2是的倒数。 ( )

    (2)、和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计算结果得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因为×=1,所以是倒数。( )

    三、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2、生开始做题,师巡视。(课件出示)

    第一关: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第二关:4和( )互为倒数,5和( )互为倒数。

    第三关:1的倒数是( ),0的倒数是( )。

    3、全班交流反馈。

    那么0的倒数又是几呢?(有争议)预设:

    生: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可以把0看做,他的倒数就是。

    生:对,0不能做分母,也不能做除数,所以0没有倒数。

    生: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得1,而是得0,所以我也觉得0没有倒数。 师:小结强化0的确没有倒数。

    4、小结闯关情况:连闯三关的同学起立,你们真是善于动脑的同学,好样的,庆祝一下!掌声送给你们!

    5、归纳方法:同学们通过闯关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了,请你试 011034521923322312

    着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课件: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请问:这个数中包含0吗?0有没有倒数呢?

    (3)完成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课件:演示方法

    6、质疑:关于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⑴生:我想知道带分数的倒数怎么求?

    ⑵生: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小数有倒数吗?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 篇2

    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以及个人的教学设想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通过出示一组分数乘法计算,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乘积都是1从而引入倒数,这样的安排承上启下,很自然,但是就是太顺了,有点牵着鼻子走的感觉,缺少了一点味道。

    自己的设计:

    师出示口算题:① 4 ,②③2-1④66⑤0.254⑥ +

    (生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师:大家想一想,这组题有什么特点

    生:得数都是1

    师:不错,谁还能说出一个得数是1的算式?(生说一说)

    师: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1,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像这样的算式能写多少?

    生: 很多

    师:能写完吗

    生:不能

    师: 看来这个1很神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1有关。

    2、变教师教为学生自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1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看书边思考.

    1、 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种运算所得的1?

    2、 课本上是怎样描述这个1的,请你找出来,并轻声读一读。

    设计思路:新课伊始通过让孩子比赛口算,让孩子的神经紧绷起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孩子自己说一些得数是1的算式,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的欲望,揭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1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吊足了学生学习的胃口,通过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引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倒数的概念,只有两个数相乘的时候才可以说这两个数互为倒数,加、减、除都不行。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二、把握目标,相信学生,做好扶、放、收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环节二:理解倒数

    1、在得出倒数的概念之后,我并没有直接的板书出来,而是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倒数的?

    2、在板书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之后,为了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记忆,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果然在意料之中,学生把概念中的关键字和词分析的特别到位,效果非常好。

    环节三:如何让学生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我没有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没有特定的顺序先研究哪种数的倒数再研究哪种数的倒数,而是引导学生:你会求哪种数的倒数,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教师只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交流、互动和共享中学会求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包括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这些知识难点都变得轻松和简单,甚至还有一个孩子想到了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如0.5的倒数可以用1除以0.5就等于2,这都是思维碰撞的火花。但是带分数一直不见踪影,为了让他们想到,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都太简单了,谁能想出一个数可以难倒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挖空心思的想特别的数,其中确实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生2:0.1111的倒数,不过由于这个数出的太突然了,就把这个数直接放到了问题银行,让他们下去后再研究。事后在和办公室的同事交流的时候才想起0.1111= ,而 的倒数就是9,反思自己还是考虑的不够全面,另外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想出来的,这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一处遗憾。

    环节四:总结提升

    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对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为了让孩子掌握的更加牢固,我采用了儿歌的形式:倒数意义很好记,相互依存互不弃。倒数求法更容易,子母颠倒即完毕。不但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高效课堂的模式,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

    存在的不足:

    1、在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时问题不够明了: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种情况下所得的1吗?后改为: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种运算所得的1?

    2、求0.1111的倒数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放手让孩子去研究。

    在本课教学中,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乐于学习的。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要相信学生,给学生机会,这样课堂才能动起来、活起来。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 篇3

    今年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我是直接让学生写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从学生说的算式中把乘积是1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现在想起来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通过看杂志和其他教学刊物,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有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习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 篇4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习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对于仍在使用老教材的教师来说,不能只是观望或等待,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老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习。在最后又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同时在学生举例中我也启发引导学生注意举例不仅能做到多样化也能具有典型性。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下一步主动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和讨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处理,便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的教师,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如多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树立一种平等的观念,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学这样的学习形式还不太适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训练学生。

    3.在练习中,重视了对基本题的训练形式比较丰富,但缺少一些综合性、拓展性的题目,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①最小质数的倒数减去最小合数的倒数,所得的差的倒数是多少?②两个自然数的倒数的和为7/12,这两个数分别是()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提升。

    4.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 篇5

    “倒数的认识”一课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倒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倒数,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这节课我在上课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知识掌握得较好,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给了我不少启示。

    第一,从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自己的同桌,学生通过实际的对话“我是…的同桌”、“…是我的同桌”、“…和…互为同桌”,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互为”同桌的意思,分散了教学难点,为学习“互为倒数”做了一个铺垫。而且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融洽了师生关系。

    第二,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本,通过书中的算式,自己发现什么叫做倒数;同时也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探求“整数的倒数怎么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能够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

    第三,练习的设计多种多样,我不仅设计了关于倒数的基础练习,也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提高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最后,我出示了一副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倒数的教学反思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栏目推荐:“倒数教学反思”。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1)

    在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一些有趣的词语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口算竞赛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做铺垫。

    在教学例题时,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练习遇到障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带分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怎样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在这一节课没有顾及。也就是没有完全突破难点。这是考虑到我班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节课很难接受这么多。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2)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习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对于仍在使用老教材的教师来说,不能只是观望或等待,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老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习。在最后又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同时在学生举例中我也启发引导学生注意举例不仅能做到多样化也能具有典型性。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下一步主动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和讨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处理,便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的教师,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如多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树立一种平等的观念,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学这样的学习形式还不太适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训练学生。

    3.在练习中,重视了对基本题的训练形式比较丰富,但缺少一些综合性、拓展性的题目,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①最小质数的倒数减去最小合数的倒数,所得的差的倒数是多少?②两个自然数的倒数的和为7/12,这两个数分别是()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提升。

    4.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3)

    这节课我主要围绕“导入、探究、深讨、练习、小结”这几个环节进行。

    在导入中通过一个小故事中的对联,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倒”的意思。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学生知道什么叫倒数后,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举例,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这句话。同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比较重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互为”、“乘积是1”、“两个数”。对倒数的定义作深入的剖析。

    最后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一般先变形,再换位。并且让学生小结出求倒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规律.在探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研究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综观全课下来,觉得整节课教得比较扎实,该传授的时候做到了适当的传授,练习也有层次感,对于两个特例“1”和“0”,教学中没有专门由老师提出,而是在学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自我感觉处理得较好。

    学生的积极性在家长听课当中也充分的得到了发挥,平时不做声的孩子当天也敢积极举手发言了,充分的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欲望。

    在设计中,感觉练习的设计还是缺少了难度,缺少了灵活性的题目,对“倒数”的运用练习设计不够丰富。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4)

    这节课经过多次的实践探索,我收获了很多:

    一、立足教材节外生枝

    “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知识本身的特征和课堂的实际需要,“节外生枝”,拓展课堂的空间,使课堂教学状态灵动起来,内容丰富起来。

    《倒数的认识》教材仅在整数和真、假分数范围内教学倒数,而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问题,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所以教学倒数时,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给学生设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

    “节外生枝”教数学,将突破教材的限制,通过对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拓宽数学学习的渠道,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追求教材学习与拓展教学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效果。

    二、遗形去貌突出本质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数学化。”数学化过程,就是要把本质属性体现出来,去掉非本质属性。教师如果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倒数的概念,牵强地以“倒”为载体导入知识,表面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实际却没有抓住倒数的数学本质。这样牵强附会的情境丢掉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干扰了教学。因此,情境创设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因生活化而丢掉了数学本质。

    数学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等并没有错,但设计这些,都只是为了使数学的发现过程逼真,更重要的工作,还是后面的数学化提炼。只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从情境、生活等外在因素中提炼出来,形成数学特有的抽象或模式,学生学到的才是真实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才算有效。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循环小数”有没有倒数?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探讨?有些老师认为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如果学生没有提及,没必要研究。

    2、何时抽象概括A×=1更合适?有些老师认为应该在学生探究找分数、整数和小数的倒数后,再提炼概括,A除了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那么对于,A是分数、小数,学生理解吗?教师又改如何引导呢?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听辨不同的音乐角色,感受乐曲中有趣的动物形象。

    2、体会音乐情节的变化,尝试用简单的表演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活动准备:

    CD播放器、鸭妈妈和小鸡的手偶、幼儿人手1套指偶、幕布台。

    活动过程:

    一、音乐欣赏《农场里的临时妈妈》

    讲述故事《农场里的临时妈妈》(手偶配合讲述故事前半段)。

    引导语:农场里住着许多的动物朋友,他们之间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今天,我就来讲一个发生在农场里的故事。听好了,我要开始讲了。农场里住着鸡妈妈和它的孩子,他们的邻居是鸭妈妈和他的孩子。有一天,鸡妈妈要出远门于是请鸭妈妈帮它照顾孩子们,鸭妈妈很热情的答应了。鸡妈妈走了,小鸡们和小鸭们一起玩。小鸭在河里游泳,小鸡们岸上看着他们可羡慕了因为小鸡不会游泳。这时鸭妈妈到池塘边来教孩子们回家,于是小鸭们上了岸和小鸡们摇摇摆摆回了家。到了家,鸭妈妈发现小鸡的数量不对少了一只。于是他就回到池塘边寻找,原来啊!。来.源教.案网,有一只小鸡因为很羡慕小鸭游泳的本领正站在池塘边学者小鸭游来游去的动作呢!鸭妈妈大声叫小鸡回家,可是小鸡不愿回去。鸭妈妈大步大步走上前想把小鸡带回去,小鸡看见鸭妈妈来了它连忙向前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

    师:谁听出来了?刚才老师讲过这段音乐讲的谁和谁的事?(可以提示故事里有谁?)

    幼:鸭妈妈、小鸡

    师:音乐里,哪里是鸭妈妈的声音?那里是小鸡的声音?你能听出来吗?我们来听音乐。(单放小鸡和鸭妈妈的音乐引出手型动作)听了音乐,猜猜看小鸡和鸭妈妈发生了什么事?

    幼:小鸡在跑,鸭妈妈在后面追.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音乐,这次我要请出小鸡和鸭妈妈,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幼儿听音乐教师用手偶表演)音乐听完了,谁听出来了,音乐开始小鸡和鸭妈妈在干什么?

    幼:小鸡在跑、鸭妈妈在后面追。

    师:你们能不能学一下小鸡在跑,鸭妈妈在追这个动作。(放小鸡和鸭妈妈教师指导)表演的真好,老师跟你们学好吗?准备好了吗?小鸡呢!鸭妈妈呢!不过我有个要求哪里是小鸡在跑,哪里是鸭妈妈在追?请你们用动作大胆表现出来。(放音乐老师带领幼儿学动作在小鸡落水停下)

    师:小鸡怎么了?

    幼:掉进水里了。

    师:小鸡掉进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接下来我们继续听音乐。

    师:小鸡掉进水它发生什么事?

    幼:喊救命

    师:喊救命时小鸡的声音会怎么样?

    幼:大声

    师:为什么这么大声?

    幼:希望鸭妈妈来就它。

    师:小鸡叫救命时声音是一直很大声吗?有没有变化?听听看。(放小鸡落水音乐)

    师:小鸡叫救命时声音是一直很大声吗?一起来听听看,为什么声音会一会大,一会小呢?

    幼:透不过气来。

    师小结:音乐当中会告诉我们许多的讯息,小鸡的声音一会大一会小说明小鸡掉到水里透不过气来,它会被淹死吗?我们来一起听一听。(放谢谢你音乐)

    师:小鸡被淹死了吗?

    幼:小鸡被就起来。

    师:小鸡被救起会说什么?

    幼:谢谢你。

    师:我们听听音乐里小鸡是怎么对鸭妈妈说话的?仔细听听,(放最后的音乐)谁来学一学小鸡说话的节奏?小鸡的这个声音是什么意思?

    师:故事讲完了,音乐也听完了,有趣吗?想不想再听一遍,我们请出小鸡和鸭妈妈跟着音乐一起来表演,小鸡准备好了!鸭妈妈准备好了?小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放整段音乐)

    师:表演的怎么样?那有没有哪位小朋友想一起表演呢?

    师:还有没有谁想来的?在正式表演之前,我们把小鸡和鸭妈妈的动作练一练,好吗?看看你们的小椅子底下有什么?(小鸡、鸭妈妈、幼儿左右手各带一个)

    听音乐和老师一起表演,想不想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呢?带上我们的小鸡和鸭妈妈到外面表演吧!

    活动反思

    新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们重视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学习的机会,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具有探索性和时效性的数学环境,尝试通过在日常生活,适时利用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使幼儿能在教师创设的童话世界、儿童乐园、愉悦的操作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得以全方位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在主动性,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6)

    《倒数的认识》属于一节典型的数学概念课,对概念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不是很难。但这样的课堂,教师可以花更过的心思达成其他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这一节课上,学生经历了解到模糊再到深刻理解的概念认识过程,通过交流、合作自主梳理总结方法,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严谨之美、科学之美,这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这节课对我自己的教学的启示如下:

    1、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脉。教材在编写上分成三格部分-认识、求解、练习,给出的层次很清楚。呈现方式上是给出算式,学生计算,观察再发现,虽然表现的模式有些生硬,但其指向是学生自主探究倒数的定义,倒数的特征。在例题一当中,主要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并没有给出所有倒数的求找方法,是因为求倒数的方法也不能一言概之,需要分类思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在引导学生去进行有序的分类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方法总结交流是才能总结的完整、严谨。

    2、概念的本质远高于概念的形式。倒数的定义是乘积为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特征是分母、分子相互颠倒的两个数。很多学生以特征代替定义,这样的认识是不充分,不准确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以游戏的方式写乘积互为1的两个数,那他们写下的各种形式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吗?一个纲领性问题顺势产生,直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对定义的根本认识直接反应在后续求倒数方法的多样性上。教材中给出颠倒分子分母的方法学生可以用,在对倒数认识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用1除以一个数求出倒数。同时“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这样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注重数学概念的本质含义,让学生自主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是几乎所有概念课的要求。

    3、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数学阅读习惯培养。数学文字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是思维上的活动。在真正阅读倒数定义时,学生大脑里应该经历思考、筛选的过程。从定义中提取核心内容,对疑惑进行质疑、猜测、证明,最终达到对定义认识的新高度。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也可以有效地加强思维的严谨性。

    4、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准绳。这节课从开课就是速算比赛,然后小组交流对倒数的认识,生生交流突破对倒数认识最后一层隔膜到最后小组内总结求倒数的方法,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完全不同。但要到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老师需要准备充分。首先,对学生充满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充分预设学生学情,这样才能是老师对课堂组织的监控有的放矢,才便于在更高层面引导学生活动的发展方向。另外,教师需要对教案相当熟练、在课堂中关注所有学生的反馈,尤其后进生的知识生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困惑与不足:

    1、课堂节奏太快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2、要适时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思考解决问题。

    3、要注意控制语速和语言的启发性、目性。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7)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内容是一节概念课。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下章节分数除法教学打好基础。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两个乘积是1的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迅速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我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间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堂学习时,出示好几组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进行倒数意义探索。我说出两个互相颠倒的分数,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旧知的基础上也同样说出这样的两个分数,然后我的一句“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比较,进而发现规律,从直观上初步认识了倒数,并给倒数下了定义。接着,我出示()×( )=1,让学生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尽管倒数的意义刚刚讲过,学生要想写出这样的两个数,还是要动一番脑子的。接着,我问到:“你们是怎样这么快就找到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从而在学生的回答中,捕捉有利于下一环节---倒数方法的生成的信息。“你是怎样想出这些数的倒数呢?能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吗?”求倒数的方法很简单,关键在于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悟出求倒数的方法。而后又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进而让学生举例子,找出它的倒数。学生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特殊数的数,比如“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然后老师通过追问:“o为什么没有倒数”?“1”的倒数为什么是“1”?明确”1和0“的特殊性。同时也将倒数的认识引向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本课中,学生对同伴提出的问题赋予很大的探究热情,比老师直截了当地给予要强烈得多。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保护学生提问的信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气,更有参与性,学生才能真正地脱离教师的疆绳,不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8)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在引入部分,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抓住学生的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时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不但能说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等于1”,还能说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大量的课堂练习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以前的课堂我总是只能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中的一、两道题,今天的课堂我可以说完成了全部教学任务。

    虽然在探究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时有点不顺利,但经过我的引导,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求其倒数的一般方法。

    课后思考与感悟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为深入浅出的理解“互为”,我举例“互为同桌”,“互为朋友”,让学生觉得“互为”就在身边,对于理解关键点,就能引起共鸣。

    在练习中,紧紧围绕关键点设计了三条判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明白成为倒数的条件,缺一不可。

    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1、 课堂节奏不要太快,要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

    2、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3、 要注意控制语速和语言的抑扬顿挫。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少数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本质条件,于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小数和带分数是没有倒数的。后来,虽然大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讨论,明白了小数和带分数也是有倒数的,但是在找倒数时还是出现了0.5的倒数是5.0错误的情况。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9)

    《日月潭》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在第二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隐、筑、晰等6个字,会写展、建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看图介绍宁波的一处景色。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首先谈话导入,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学习3、4描写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的自然段。用你熟悉的记号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用一个大问题贯穿整堂课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在讲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问题,自己解决一个难点隐隐约约,教师只做引导。在学习中午太阳高照时,抓住清晰这个词进行理解、感悟。在学习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句子时,抓住重点词朦胧,让学生找到比喻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然后迁移运用,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用到看图说话中,介绍宁波的景色。最后一个环节的写字指导中,我出示的是两个同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但在书写中又有所不同。

    倒数的教学反思(篇1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主动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达到启迪思想,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低年级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会读课文,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教完《我真希望》这篇诗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交流资料,调查周围环境污染及治理的情况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课后习题的要求,用上“我真希望”开头,模仿本诗的表达形式,把你对改变环境的愿望写一写。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把无限的希望、美好的憧憬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中要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用心去观察、体验、发现,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5篇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鼓励和关爱,在学生们上课之前,教师会早早准备好上课的工具---教案。教案就是一个预设课堂,写教案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呢?也许以下内容“倒数教学反思简短”合你胃口!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篇1)

    《倒数》这一课看起来挺简单,学生从“倒”这个字其实就能知道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今天上课的时候,当我说起求哪一个分数的倒数,学生也觉得特别简单,马上就能够回答出来。有人说,这么简单的课需要学生去探索。教过之后,我才发现,这真是一节比较简单的课,不过,不需要学生探索,这是不对的。

    教材主要是从整数,分数,小数这三个方面来求它们的倒数。但是整数里面还包括一个特殊的“1”和“0”,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从0不能作除数来引导学生理解0没有倒数并不难。难的主要还是在求小数的倒数。比如,求3.6的倒数,有的学生会错做“3/6”,学生没能理解应该先把这个数化成带分数,再化成假分数,然后求出这个数的倒数.另外,在一个数乘它的`倒数都是1,这句话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太能够理解,我想,主要还是对于倒数没有能理解透彻。

    有一句话说得好“听过的忘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因此,看似简单的课,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还是很有必要的。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篇2)

    学校交流课我准备讲《倒数的认识》,起因是几年前讲过一节,这次想挖掘不同的感觉。定下课题之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讲出这节课的与众不同,求变出新。几年前的课堂引入是用语文中“呆”变“杏”,“吴”变“吞”,让孩子体会到上下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入倒数的知识。可是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所对应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知识基础的差异所发生的教学实践也需要调整。本班孩子在暑假里有不少已经预习过了,对倒数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有家长认为暑假学过的就应该全会的,因此我想借此契机让孩子感觉到认识≠了解,知道≠学会。

    于是我的课堂思路就已经有了雏形,以预习为主,直接引入,让孩子们自己寻找知识点。课堂将以学生的主动来挖掘知识的迷惑地带。

    9道听算是平时的常规训练,这次除了1/21+14/21,其余全部得数为1,由此学生想到倒数,引入课题:倒数的认识。

    接着,提问学生:“你预习到了倒数的什么知识?”预设的学生会回答:倒数的概念、找倒数的方法、以及关于1和0等问题,结果实际上课时令我大跌眼镜,学生并没有关注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只注重了倒数就是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因此我转换引导方式,从听算题目入手,一题一题从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入手,孩子们逐渐发现原来成为倒数的两个数是相乘关系,在5÷5=1这道题时,研究到了5×1/5=1,因此5和1/5互为倒数,研究完所有题目后,才发现原来倒数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这才转换了学生思想,认识到倒数的实质,不再固执的认为仅仅调换位置那么简单。

    而后进行的找一个数的倒数知识点,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从“一个数”入手,这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学生纷纷举例,得出方法,特别是有些孩子能举出特例:带分数,0、1。发现除0以外的数都能写成分数,然后用调换分子分母位置的方法找到这个数的倒数。很喜欢这期间孩子活跃的思维,但是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忘记了每一题应该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再来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这节课到最后所准备的课件有一些练习还未处理,当发现时间不足时,该讲的知识点已讲解完毕,我就因时利导,直接进行总结,重新回归倒数的概念,强化检验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的金标准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课后反思:很喜欢今天自己的课堂设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受课件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自由发挥的扩散性思维,最大程度的开放教学。学生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知道预习应该从哪里出发,懂得了:认识≠了解,知道≠学会。很得意自己处理“求一个数的倒数”这一环节的处理方法,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学生自己想“一个数”都可以是哪些数,教会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为以后逐步自学做准备。美中不足的是:①讲找倒数的方法,没有用倒数的概念来强化,使课堂重心有所偏离。②课堂时间不充足,后面准备的小高潮没有展示出来。小组反思时我提出这个问题,梁芳老师说:因为课堂学生太多,这种开放式教学受到影响。期待小课堂的出现,能真正的将所想的素质教育,开放教学真正实施起来。也提醒亲爱的同行们,课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不能让课件控制课堂教学!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篇3)

    倒数的意义的教学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准备,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我却把“小事情做出了大文章”。

    本节课我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研究直逼数学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虽然和生活联系密切,但数学真正的发展却来源于数学自身。本节课紧紧抓住这一点,先是让学生回忆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零相乘结果得0;一个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多少,让学生明确:在运算中两个数的关系往往有非常稳定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从数学发展源头入手,单刀直入,直逼数学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的一致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我注重学生的思维推进有效的实现概念的自我建构。在学生观察出教师出示的两个数的关系时,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在这个概念中你觉得那个词比较关健,引到学生的思维逐步推进,顺利的解决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紧接着通过探究0和1的倒数问题,使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刻,从而使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完成了真正的意义上的自我建构。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篇4)

    教材中《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的内容不多,首先是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几个算式来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来总结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进而对一些特殊的数求倒数,比如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0有倒数吗?)。最后进行课堂练习,在练习中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且总结出: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的倒数都是自然数;

    (4)非零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以上的教学过程上课之前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认为《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为以后分数的除法做准备的,然而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预期的准备。一节40分钟的课,在20多分钟时学生已将上面的内容全部进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级,在题型的积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后面10多分钟的时间里只进行相同类型的练习就结束了这节课。

    在课后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如果仅仅这样教这节课,那么浪费的时间太多了,虽然教材中这节课的内容就这么多,但是在考试中倒数知识方面的题却是很多形式,单凭上面老师教的东西学生来完成还是比较吃力的,有些题必须是老师引导才能完成的。所以说,如果在当初的新授课中我将这些题型进行渗透,那么,在以后的练习中、考试中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自己来完成,我也不用将它作为一个新知识点来讲而又花费时间。在课后的我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将与倒数的知识有关的题型全部整理出来,然后有进行了筛选,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题添补到这节课中来,题不能太难,因为毕竟这是一节新课,要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但题必须有拓展性,对于以后的稍难的题一部分学生还是可以根据前面的知识有能力完成的,而对于差一点的学生也不至于遇到这样的题而无从下手。所以在选题上我比较慎重,题太难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会认为数学学习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学习时收获的快乐。

    倒数教学反思简短(篇5)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习。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合集8篇


    春去秋来,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学期。作为一名教师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就是时候写一篇总结了,我们能写一篇教学总结来总结自己的问题,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倒数教学反思范文合集8篇,欢迎你的品鉴!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陈述性知识,放在这个单元是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是为了衔接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其目的就是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做铺垫,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为什么要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否则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不好理解。

    教学从寻找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开始。在给出的8个分数中,学生能够找到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这项貌似游戏的活动凸显了“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建立倒数概念必须充分注意的内涵。教材在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基础上,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要知道互成“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还要明白两个数是“互为倒数”的。教材里三个卡通的交流,说的都是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下面的文字叙述强调两个数“互为倒数”,还以3/8和8/3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甲数是乙数的倒数,乙数也是甲数的倒数”。

    求已知数的倒数分三个层次教学:先求3/5、2/3等分数的倒数,然后求5、1等整数的倒数,最后是0没有倒数。在第一个层次里,要求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发现它们的分子、分母刚好互换位置,一方面进一步体会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写出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写出整数的倒数。可以从概念出发,寻找与这个整数相乘等于1的数。如果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就能像分数那样直接写出它的倒数。第三个层次理解0没有倒数,并要求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是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是0,不存在与0相乘能够得到1的数。

    倒数的意义就是一句话: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的,这也就是概念内涵的体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这样几个基本块面:首先通过例题7提出的问题——给出倒数的含义——分层突击理解倒数含义——出示形式上的经典错例(特别是小数的倒数)——处理1和0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文所谈的不是教学流程上的问题,而是通过倒数这个概念,谈一谈对概念教学的理解,从拆句的角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拆为: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针对倒数这个概念,我认为:内涵是指向正例的,外延是指向反例的。比如:书上出示乘积是1的正例,我们需要出示商、和、差是1的反例;书上说的是两个数互为倒数,没有出示3个数的反例。这两个反例是针对倒数概念本身的。

    学生在倒数的答案呈现上,习惯于用等号表示“的倒数是”这样的错误,比如2=1/2,从数学表达式上说这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学生确实犯了,而且每届都有这样的情况,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已经强调并且纠正了这样的错误,这说明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本身的理解和态度的端正与否也是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本节课需要重视的第二个问题就是1和0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其他的概念:假分数、整数、自然数。假分数分为1和大于1的假分数;整数和自然数里都有0,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处理好,学生的理解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

    单独的概念教学,或者说倒数概念本身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关倒数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点:一点是倒数的意义,另一点是求倒数的方法。学生建立倒数的概念以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视概念的形成以及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相同的教学内容,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知识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关注概念结构出现的次序,比如:整数的概念是复习、假分数的概念是辨析。

    皮亚杰理论中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应、平衡,对于倒数概念来说,学生之前毫无经验,是属于顺应,其实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原因是这个知识点本身是不难的,从形式到本质,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就是0,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特别关注了数字0的问题,然后在书本上39页第19题的处理上特别强调了数字1的问题。

    从整个概念系统来说,同化和顺应是相互依存的,如:本节课中倒数的概念是顺应,而用到的外围概念是整数、自然数、假分数,我在学习的时候注重对概念本身的解读,数包括自然数和整数,倒数的形式是分数,但不是分数的整数和小数需要先转化为最简分数之后再处理。

    在概念的形式实现之后的环节就是对倒数概念的辨析,如:题目a都有倒数,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关注的点应该是a这个数的取值范围,是取正整数?负整数?0?非正整数?非负整数?自然数?这里都是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有没有倒数的核心概念就是:0没有倒数,但是对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思量的问题。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2

    教学说明: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反思:

    本节课中,在探究新知之前,我打破数学教学常规,进行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把文字构成规律变成数字,进行铺垫。引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设疑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己举一些倒数的例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倒数的一些特点: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依据倒数的特点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以上发现是否正确。

    在争论数字0和1的倒数问题时,我创设情景境,通过两个卡通人物(明明、红红)发生争论 ――0和1都有倒数,0和1都没有倒数,课堂上学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学生没有从分数的角度去发现0不能作为分数的分母,所以产生了0有倒数的念头,再次的小组辩论。得出0不能作除数、0不能作分母。0没有倒数的结论。而1这个数字学生还是会发现1的倒数就是一分之一,也就是1。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学生也能根据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老师只是作为辅助,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法。但是整数到底有没有倒数?整数怎么样来求倒数?要怎么样把一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调换它们的位置。这样开放性题目,学生要经过小组合作才可以填出来,没有办法独立思考。所以,我觉得以后的内容就应该多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应用。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3

    本节课,我注重了贯穿“激趣导学”的基本思想。首先,用三种途径创设情境以激趣:一是口令游戏创设情境,如叙述“你们是宋老师的好朋友,宋老师是你们的好朋友,宋老师和你们互为好朋友。”;二是借助几幅美丽的倒影图画创设情境;三是通过几个特殊汉字,如“呆”和“杏”、“吴”和“吞”,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点引入,既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又形象地激发了互为倒数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什么是倒数呢?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教师”和“学生”这一关系的多次转化,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老师”,什么是“互为同学”,什么是“互为倒数”,不仅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新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引出倒数的意义。而后又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提倡小组合作是否本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讨论中,老师真正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实现互动对话式教学。在求倒数方法之后,我出示了小组讨论题(以两个同学的争论为载体):引出怎样求一个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哪些数可能没有倒数?由此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整数的倒数就用1除以整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1的倒数为什么是1?”“0为什么没有倒数?” “0没有倒数是因为任数乘0都得0而不可能等于1,且“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没有倒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本课中,学生对同伴提出的问题赋予很大的探究热情,比老师直截了当地给予要强烈得多。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保护学生提问的信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气,更有参与性,学生才能真正地脱离教师的疆绳,不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这节课中,学生从观察中比较,从比较中发现,从发现中提问“整数有倒数吗?小数有倒数吗?”这是一个从历来顺受到“叛逆”的福音,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陈规,把学生置于学习的最高领域,我们应当持积极的态度顺应、保护并提倡学生提问的习惯。并引导学生主动去把握探究的乐趣。只有历经思维磨砺,他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挫折、失败、乐趣和成功。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下章节分数除法教学打好基础。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情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争论、交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可能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条件。因此还应在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等内容中及时复习以巩固。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4

    学情预设反思:

    本课所学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确实简单易懂,难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并能较好地完成各项习题。

    课前学生掌握情况预知不够准确,所设计的教学课件与教学预案相对落后,较低地估计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难点突破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为: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在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一一解决,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教学过程总体反思:

    虽说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预设不足,但课前的随机应变,使得本课的教学又出了“新彩”,将一堂新授课,变为预习成果汇报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在热烈的讨论中,识记知识点,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学习是如此的轻松、有趣,课前的预习是如此的有成就,进而引得学生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做得比较成功。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有得也有失,最大的失就是没有十分准确地预知学生的情况,此失很有可能成为以后教学的重大失误,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5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内容是一节概念课。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下章节分数除法教学打好基础。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两个乘积是1的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迅速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我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间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堂学习时,出示好几组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进行倒数意义探索。我说出两个互相颠倒的分数,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旧知的基础上也同样说出这样的两个分数,然后我的一句“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比较,进而发现规律,从直观上初步认识了倒数,并给倒数下了定义。接着,我出示()×( )=1,让学生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尽管倒数的意义刚刚讲过,学生要想写出这样的两个数,还是要动一番脑子的。接着,我问到:“你们是怎样这么快就找到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从而在学生的回答中,捕捉有利于下一环节---倒数方法的生成的信息。“你是怎样想出这些数的倒数呢?能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吗?”求倒数的方法很简单,关键在于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悟出求倒数的方法。而后又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进而让学生举例子,找出它的倒数。学生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特殊数的数,比如“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然后老师通过追问:“o为什么没有倒数”?“1”的倒数为什么是“1”?明确”1和0“的特殊性。同时也将倒数的认识引向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本课中,学生对同伴提出的问题赋予很大的探究热情,比老师直截了当地给予要强烈得多。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保护学生提问的信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气,更有参与性,学生才能真正地脱离教师的疆绳,不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6

    一、让学生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激活思维。

    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所以在揭示倒数的概念这一环节,我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用30秒的时间进行( )×( )=1的比赛,诱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校对评价后,又引导学生观察所有算式的共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开门见山说明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接着通过让学生说说对“和互为倒数”的理解以及举例、判断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倒数的认识。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被充分激活。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地探索时间和空间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我设计了两个导学单,

    导学单一:

    1.试着写出 、 的倒数。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思考:怎样就能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导学单二;

    试着写出6、1、0.6、0的倒数。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交流:

    (1)每个数的倒数是怎么求的?

    (2) 如何检验你求的倒数是否正确?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与争论中达成了共识,掌握了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学生乐于探索、乐于表现、乐于共享。

    三、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研究关于0的倒数问题时,我把0混在其他数中让学生去碰“钉子”,当时学生中存在两种答案:一种认为0的倒数是0,另一种认为0没有倒数。对于这两种答案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辩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7

    “倒数的认识”一课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倒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倒数,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这节课我在上课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知识掌握得较好,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给了我不少启示。

    第一,从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自己的同桌,学生通过实际的对话“我是…的同桌”、“…是我的同桌”、“…和…互为同桌”,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互为”同桌的意思,分散了教学难点,为学习“互为倒数”做了一个铺垫。而且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融洽了师生关系。

    第二,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本,通过书中的算式,自己发现什么叫做倒数;同时也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探求“整数的倒数怎么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能够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

    第三,练习的设计多种多样,我不仅设计了关于倒数的基础练习,也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提高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最后,我出示了一副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8

    【教案背景】

    《倒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倒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二是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

    【学情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本人和同学们相互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由于教师调动本学期我成了咱们班的数学老师,经过这几天的相处,我们都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2、猜字谜:

    同学们说的很好!咱们再来猜个字谜吧!

    “吞”字上下颠倒是什么字?(吴)

    “呆”字上下颠倒又是什么字?(杏)

    3、引入新课:汉字真奇妙啊,把一个字的上下部分颠倒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其实,在数学里也有这种奇妙的现象!你们想知道吗?猜猜看,谁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例如把倒过来就变成,颠倒就变成了,也就是( 7 )。我们给这些数起个名字就叫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二、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71233217

    1、课件出示课本24页8道算式,引导学生观察。

    3111812×=() 2×=() ×=() ×10=( ) 22831110

    915761×=() 7×=() ×=() ×5=() 776955

    2、分组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子与分母相互颠倒。)

    (2)、这些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乘积是1。)

    3、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引导归纳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板书,学生口述。) 5、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理解两个数、乘积是1、互为。) 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关键词都找出来了!让我们再大声说一次什么是倒数。(生齐说概念 )倒数还有什么特点呢?(分子和分母相互颠倒)

    6、教师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7、你能说说大屏幕上的口算题中,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谁的倒数是谁?

    生:因为( )×( )= 1 ,所以( )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 ( ),( ) 和( ) 互为倒数。

    (此处引导学生说4句话,在进一步理解倒数意义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8、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来吗?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些互为倒数的

    例子,他说得对吗?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

    (预设:用倒数的概念验证,把两个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1。如果学生在此处举出特殊数1、0,则顺着学生的想法,及时展开讨论。如果没有则在下一环节进行。)

    9、及时练习,巩固新知:我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说清理由。)

    (1)、2是的倒数。 ( )

    (2)、和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计算结果得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因为×=1,所以是倒数。( )

    三、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2、生开始做题,师巡视。(课件出示)

    第一关: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第二关:4和( )互为倒数,5和( )互为倒数。

    第三关:1的倒数是( ),0的倒数是( )。

    3、全班交流反馈。

    那么0的倒数又是几呢?(有争议)预设:

    生: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可以把0看做,他的倒数就是。

    生:对,0不能做分母,也不能做除数,所以0没有倒数。

    生: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得1,而是得0,所以我也觉得0没有倒数。 师:小结强化0的确没有倒数。

    4、小结闯关情况:连闯三关的同学起立,你们真是善于动脑的同学,好样的,庆祝一下!掌声送给你们!

    5、归纳方法:同学们通过闯关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了,请你试 011034521923322312

    着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课件: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请问:这个数中包含0吗?0有没有倒数呢?

    (3)完成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课件:演示方法

    6、质疑:关于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⑴生:我想知道带分数的倒数怎么求?

    ⑵生: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小数有倒数吗?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教师必须时刻充电,才能永恒的释放所需能量,整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是撰写教案的前提与基础。教案是整个业务培训工作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的“倒数教学反思范文”相关内容主题,是由我们为您提供的,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1

    在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一些有趣的词语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口算竞赛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做铺垫。

    在教学例题时,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练习遇到障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带分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怎样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在这一节课没有顾及。也就是没有完全突破难点。这是考虑到我班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节课很难接受这么多。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2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习。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3

    学校交流课我准备讲《倒数的认识》,起因是几年前讲过一节,这次想挖掘不同的感觉。定下课题之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讲出这节课的与众不同,求变出新。几年前的课堂引入是用语文中“呆”变“杏”,“吴”变“吞”,让孩子体会到上下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入倒数的知识。可是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所对应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知识基础的差异所发生的教学实践也需要调整。本班孩子在暑假里有不少已经预习过了,对倒数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有家长认为暑假学过的就应该全会的,因此我想借此契机让孩子感觉到认识≠了解,知道≠学会。

    于是我的课堂思路就已经有了雏形,以预习为主,直接引入,让孩子们自己寻找知识点。课堂将以学生的主动来挖掘知识的迷惑地带。

    9道听算是平时的常规训练,这次除了1/21+14/21,其余全部得数为1,由此学生想到倒数,引入课题:倒数的认识。

    接着,提问学生:“你预习到了倒数的什么知识?”预设的学生会回答:倒数的概念、找倒数的方法、以及关于1和0等问题,结果实际上课时令我大跌眼镜,学生并没有关注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只注重了倒数就是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因此我转换引导方式,从听算题目入手,一题一题从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入手,孩子们逐渐发现原来成为倒数的两个数是相乘关系,在5÷5=1这道题时,研究到了5×1/5=1,因此5和1/5互为倒数,研究完所有题目后,才发现原来倒数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这才转换了学生思想,认识到倒数的实质,不再固执的认为仅仅调换位置那么简单。

    而后进行的找一个数的倒数知识点,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从“一个数”入手,这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学生纷纷举例,得出方法,特别是有些孩子能举出特例:带分数,0、1。发现除0以外的数都能写成分数,然后用调换分子分母位置的方法找到这个数的倒数。很喜欢这期间孩子活跃的思维,但是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忘记了每一题应该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再来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这节课到最后所准备的课件有一些练习还未处理,当发现时间不足时,该讲的知识点已讲解完毕,我就因时利导,直接进行总结,重新回归倒数的概念,强化检验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的金标准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课后反思:很喜欢今天自己的课堂设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受课件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自由发挥的扩散性思维,最大程度的开放教学。学生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知道预习应该从哪里出发,懂得了:认识≠了解,知道≠学会。很得意自己处理“求一个数的倒数”这一环节的处理方法,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学生自己想“一个数”都可以是哪些数,教会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为以后逐步自学做准备。美中不足的是:①讲找倒数的方法,没有用倒数的概念来强化,使课堂重心有所偏离。②课堂时间不充足,后面准备的小高潮没有展示出来。小组反思时我提出这个问题,梁芳老师说:因为课堂学生太多,这种开放式教学受到影响。期待小课堂的出现,能真正的将所想的素质教育,开放教学真正实施起来。也提醒亲爱的同行们,课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不能让课件控制课堂教学!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4

    教学说明: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反思:

    本节课中,在探究新知之前,我打破数学教学常规,进行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把文字构成规律变成数字,进行铺垫。引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设疑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己举一些倒数的例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倒数的一些特点: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依据倒数的特点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以上发现是否正确。

    在争论数字0和1的倒数问题时,我创设情景境,通过两个卡通人物(明明、红红)发生争论 ――0和1都有倒数,0和1都没有倒数,课堂上学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学生没有从分数的角度去发现0不能作为分数的分母,所以产生了0有倒数的念头,再次的小组辩论。得出0不能作除数、0不能作分母。0没有倒数的结论。而1这个数字学生还是会发现1的倒数就是一分之一,也就是1。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学生也能根据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老师只是作为辅助,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法。但是整数到底有没有倒数?整数怎么样来求倒数?要怎么样把一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调换它们的位置。这样开放性题目,学生要经过小组合作才可以填出来,没有办法独立思考。所以,我觉得以后的内容就应该多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应用。

    倒数教学反思范文 篇5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习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对于仍在使用老教材的教师来说,不能只是观望或等待,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老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习。在最后又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同时在学生举例中我也启发引导学生注意举例不仅能做到多样化也能具有典型性。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下一步主动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和讨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处理,便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的教师,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如多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树立一种平等的观念,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学这样的学习形式还不太适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训练学生。

    3.在练习中,重视了对基本题的训练形式比较丰富,但缺少一些综合性、拓展性的题目,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①最小质数的倒数减去最小合数的倒数,所得的差的倒数是多少?②两个自然数的倒数的和为7/12,这两个数分别是()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提升。

    4.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000字


    岁月不待人,我们的双脚即将跨入新学期。我们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师教学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一次总结,教学总结可以体现我们对教学工作的态度,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000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

    一、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认识和体现独立阅读课文的价值,是阅读教学的关建。

    在《将心比心》一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抓住阅读提示、简化阅读线索、提高阅读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去设计阅读方法,让阅读提示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经过学生触摸课文多次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在以后学习过程中拿到一篇文章以后,明白如何有重点,有层次地去开展阅读,并能在必须的时间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就此课而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置于学生语文学习本事的获得、学生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这样一个系统中;置于学生情感素养逐步丰满的进程之中。所以,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着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生是教师选择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在教学的开始以广告故事《妈妈,洗脚》导入,揭示课题因为这位妈妈的孝顺让我们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也感染了孩子,父母的言行影响这孩子的言行。

    从而导入到新课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我的妈妈,但在导入时,事先想好的语言却没组织好,把自我先给卖了先说出了感受,所以学生不明白还能够从哪个角度去说,幸好有一个学生说出了将心比心,才让我有了台阶下,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语言必须要谨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中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此刻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教师和同学,你明白了什么?由于课间的耽误,我班进课堂的时间延误了有五分钟,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读书的时间压缩了,这朗朗的读书声在我的课堂中没有充分的得到展示。

    2、学生在读文后能快速地总结文中感人的两件事,并能用准确的词语(温暖)概括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但在感悟课文,品味语言的读文中读的有一些蜻蜓点水,不扎实,没有平时的读中品文扎实。

    三、成功之处是好在这篇课文较简单,学生的悟性较好,尽管读的不是很扎实,但孩子们能理解课文,算是没有让我在课堂上打咯。比如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学生能品词:沉重、一向)

    (二)第二件事:感悟“平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样想的?

    (1)领悟“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的不简单。

    (2)感悟第二次的“平静”这是教学中我认为应当抓住的重点资料,学生能充分的理解感悟让我觉得较踏实。

    (3)另外我觉得能紧扣环节,一步步升入教学,比如此刻我的心境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境就这样吗?

    学生回答后,紧之后出示小练笔:原先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我最终明白了:“。

    四、以文化诗,升华情感,把课文最终一段变成诗歌,既拓展了课文,又是对学生习作的提升。

    经过这节课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应当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的教学设计,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这一点想到了却没有走的更扎实,说明课堂中的掌控本事还有待以提高。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2)

    这篇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但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是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理解。我带着这个问题,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该如何去做。

    课文中讲到一位老阿姨为老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等老奶奶松开手,“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问题一出,平时记性比较差这样回答:阿姨的妈妈和这位老奶奶的年龄差不多,她只希望遇到这种情况下也有人为她的妈妈开门,阿姨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唤起人们多一分关心和关爱,二是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这位阿姨平凡的举动和平淡的话语中说明乐神么呢?这位同学接着回答:“说明阿姨心灵纯洁,心地善良,她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啊!”教师要善于引导,与此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将心比心,推心置腹的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理解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3)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以经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本事,用自我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不要紧,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经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我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期望自我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本事。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课堂资源的整合,如始终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贯穿导课、品读、结课,同时又引入了台湾作家罗兰的话,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与文本的紧密结合。

    当然不一样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我读懂,自我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4)

    《将心比心》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教学策略:大胆放手,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1、学生自己查字词典理解“将心比心”字面上的意思。

    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将自己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写出感受,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肯定。但是在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2、自学课文,弄懂课文用什么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含着的意思的。

    (1)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

    (2)护士在为母亲输液时,两次扎针都没有成功,“我”正要埋怨,被母亲拦住了,还说了一些鼓励和关爱的话,让“我”和护士都很感动。

    两个小故事都涉及到了尊老爱幼,,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从而揭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理,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意义上,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5)

    《将心比心》是一篇很简短的略读课文,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将自己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写出感受,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同时,因为有一个问题让我困惑:“将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但课文中两个例子,(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这与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比较恰当而不造成这种误解?所以最后的总结应该定位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我个人认为文章虽然讲了两个小故事,涉及到了尊老爱幼,但我们在讲授时不能仅限于文本本身,就将主题定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太局限。会不会在引导上有误?让学生觉得只有老人和孩子是值得将心比心的,而其他年龄段的人是不是就可以不必了呢?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角度。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机智不够,出现了很多遗憾。如,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情时,时间不够,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出现的突发问题也没有及时的予以回应和纠正。如果能抽更多的时间来解释和引导学生的思路,相信对学生理解“将心比心”会更有帮助。

    在教育意义上,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6)

    [课后反思]

    阅读和理解就像人与影子,总是相伴相依的。一说到阅读,就必然想到理解;要理解,就必然要通过阅读。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提倡个性化的理解,但是不管阅读理解个性化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脱离文本的规定性。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里,也是有它的文本规定性的?

    “将心比心”在这篇文章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关键词来理解:

    师:阅读提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看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个护士的?

    生个人朗读。

    师:你读得很好,不知道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了没有。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个护士的?

    生: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注意,是轻轻地说,咱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读得好!母亲轻轻说出的这句话里,藏着的是一份——“鼓励”。还有同学找到其他的句子吗?

    生: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师:找的好!母亲平静的眼神里,藏着的是一份——“宽容”。还有同学找到其他的句子吗?

    生: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女儿……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师: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母亲平静的话语中表达出来的是一种——“理解”。咱们把这三个描写母亲对待护士的句子跳读一遍,仔细体会,看哪一处描写让你最感动?

    生跳读。

    师:哪一处让你最感动呢?

    生:最后一处。

    师:咱们再读一读这句话,好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生齐读

    师:母亲的这段话,实际上表达了一个观点,你看着屏幕说一说这个观点。

    生:对待别人的女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

    师:这就叫做将心比心。看看第1自然段,还有没有这样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

    生:阿姨轻轻地说……

    师:这个阿姨的话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谁来说一说?

    生:对待别人的母亲,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

    师:这就叫做——

    生:将心比心。

    师:明白什么叫做将心比心了吗?

    生:明白了!

    师:看着板书给我们说说你对“将心比心”这个词语的理解吧。

    生1:“将心比心”就是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别人的女儿。

    生2:“将心比心”就是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别人的母亲。

    生3:“将心比心”就是宽容别人。

    生4:“将心比心”就是鼓励别人。

    生5:“将心比心”就是理解别人。

    师:“将心比心”还可以理解为尊重别人。学会“将心比心”重要吗?

    生:重要!

    师:为什么?课文上是怎么说这个重要性的?

    生: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师:有这么一段歌词“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的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何,像星星一样的疏远?”你说说,为什么人们之间会像星星一样地疏远呢?

    生:因为很多人都不会将心比心。

    师:不理解别人,不宽容别人,不尊重别人,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

    生:疏远了。

    从上面的片断教学中不难看出,“将心比心”一词的理解是带有文本规定性的。在这篇课文中“宽容、鼓励、理解、尊重”都成为了将心比心这个词语的同义语,而妈妈和阿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具体行为,则是对将心比心最详尽的诠释。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7)

    今天是实习生的第一节课。小孙,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他讲授的课文是《将心比心》——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故事情节直白、主题明确,小孙虽是第一次讲课,但他像一个老教师一样,课前跟同学们有一段亲切幽默的交谈,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上课了,课题的导入意外地出现了“神回复”。小孙导入课文提出了两个问题:假如一次雨天,你在路上走着,路过的汽车把积水溅到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做?假如你在教室里写作业,你的同学不小心碰了你一下,作业写花了,你会怎么做?这样两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反应积极,但是回答的结果却让人吃惊。“我会骂那个开车的”“我会追上那辆汽车,把他的车玻璃砸了”“我会揪着他的领子,揍他”“我会把他从二楼扔下去”答案依此种种,叫了五六位。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会出现如此奇葩的回复?这帮孩子真是没救了!我在下面一边气愤地记下他们的名字一边恨恨地想。终于,最后一位女同学牛瑞霖说:“我会把作业重写一遍,不会怪他,因为他不是故意的”。

    现在的孩子这是怎么了?他们真的一点宽容之心都没有?他们真的觉得打架之类的暴力游戏那么好玩?其实,生活中如果真的遇到这种事,孩子们也未必会这样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回答或许是真的出于好玩。

    课堂上出现意外不是坏事,相反,如果教师处理得当,更能显示他的教学机智,也会使课堂更加出彩。小孙毕竟是新手,对于孩子们的回答,并没有什么反应,也没有评价和引导。只是简单地当做一个问题答完了。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让同学们回顾上课初几个同学的回答,讨论一下这几个同学的做法对不对,然后再让这几个同学谈谈到底该怎么做。这样的一节课,可以说很成功了。

    以下小孙的反思:

    “对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很开心,但是这样的回答却让我思考他们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能否到位。虽然课堂讲解比较彻底,不过,在课堂结束时,我却忽视了对于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一次反馈引导,应该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别人的一些无意之举,要做到宽容理解别人,真正做到将心比心。这个“课后指导反馈”的点原本的教案中是有的,后来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我删掉了这部分,我感觉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遗憾,如果这个做好了,至少是一个点睛之笔。”

    课堂犹如河流,他是流动的、发展的;学生犹如鱼儿,他是自由的、随时代成长的。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应用。”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这样的教学机智,课堂上因势利导,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8)

    这天,作为新教师的我理解了教研室老师的听课指导。本次我选取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将心比心》,这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潜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我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适当有效的评价、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陈老师的肯定。但是在磨课、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样上呢?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就应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取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取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潜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好处上,我想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必须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透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我一体,将心比心”显然,“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此为题,透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尽量想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潜力。在体会了文章中感人的语言,了解了文章思想后,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将心比心”的含义,情绪也上来了。但是时间在启发诱导中被浪费了,没有时间去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更别说联系实际来谈体会了。只有课后透过练笔去了解学生的思想了。

    在教学本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在初读时,引导学生复述“我”所经历的两件事,再读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你是这位阿姨会怎样做?如果你是被扎针的母亲,会这样做吗?从而进行移情体会,并创设其他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语言描述写几句人物的对话。

    课后,我不由得也反思起来,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在我们要求学生时,将心比心也尤为重要。我们也做过学生,也明白当学生的辛苦,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此刻主角转换成老师了,站在讲台上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他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就应这样。而孩子不必须理解,理解。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9)

    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篇(略读)课文我用了两个课时才上完。你呢?”“一个课时。略读课文嘛,学生读读说说就行了。”我想,前者是将略读课文的教学等同于精讲课,后者则是将略读课文忽略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有明确要求:

    一是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字串9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我想,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我这样设计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将心比心》的教学: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通读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字串8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默读记叙这两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5、多种方式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专题

    1、创设情景,模拟对话,说明“将心比心”:

    ⑴ 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奶奶让座。

    ⑵ 公路边,你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植树。

    2、对本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3、小练笔:

    写在做人处事上给你启示的《《将心比心》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字串6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花瓶教学反思1000字


    溺爱享乐酿苦果,勤劳素朴造贤才。一份教案是否优秀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教案要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的教学设计。应从哪几个层次入手写教案?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花瓶教学反思”,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花瓶教学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花瓶,感受工艺品的美。

    2.根据花瓶的造型的几个部分及其变化设计花瓶。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花瓶。

    2.绘画纸,油画棒,水粉颜料,勾线笔,用水果包装网扎成的“菊花”。

    3.花瓶范画一张,各种花瓶图案的范例若干。

    活动过程:

    一、1.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察。

    ①这些花瓶漂亮吗?哪几部分最漂亮?

    ②这些花瓶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2.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归纳小结:花瓶有陶瓷的有玻璃的`,花瓶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花瓶口有的是平口,有的是花边口;花瓶颈有粗的有细的,有长的有短的,有的两边还有“小耳朵”;花瓶肚圆的、椭圆的,还有扁的,等等。

    二、探索创作

    1.引导幼儿学习花瓶造型的设计。

    ①出示范例,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②请1~2个幼儿运用将花瓶的主要组成部分(瓶口、瓶颈、瓶肚)进行组合变化的方法来设计花瓶。

    2.引导幼儿学习花瓶图案的装饰设计。

    ①引导幼儿观察花瓶上的图案,说说它们一般在花瓶的什么部位。

    ②出示花瓶图案范例,引导幼儿欣赏。

    ③示范用水果网扎成“菊花”印画花瓶上的图案。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设计出新颖的花瓶造型和图案。

    2.印花时要求幼儿注意优质画面的整洁。

    四、讲评

    将幼儿作品集中起来开一个“花瓶展览会”,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幼儿完成创作后,教师就把幼儿的作品悬挂起来进行展览,请先完成的幼儿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幼儿都完成后,组织幼儿一起欣赏,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

    花瓶教学反思(篇2)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在教学中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高涨,优美的文字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中华少年的心,通过朗读,明显感觉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中华少年》是一首现代朗诵诗。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朗颂表演,通过朗诵体会诗意、掌握节奏、学习集体朗诵的一些技巧。全班同学均以4人为单位自由分组,进行朗诵,大家训练十分踊跃,除三人外,其他44位同学都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了风采。

    反复朗诵后,学生也总结出本文是从中华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历史、人物、近代的耻辱、旧中国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变化、我们的决心等方面来写的,视野非常开阔,文笔遒劲有力。学生在不断朗诵、不断交流中,又了解了不少中国的知识。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照样是由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中,焦柔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说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为什么用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呢?这个问题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问同学们谁能回答,谁知全班竟然只有葛相君同学一人知道南湖航船的大约意思,这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花瓶教学反思(篇3)

    《大花瓶》是岭南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剪纸课,属于“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

    本课强调在核心素养观下,创设有效的情境,在问题意识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学目标。整节课以“一”加“三”美术课教学模式展开教学,首先是“一”导入,我用动画短片引出主题,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是“三”合作,以三次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次是小组合作讨论主题、小组合作创作主题、小组合作展示与评价主题三个环节,此种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说、做、评。

    此次研讨课较好地展示了人民小学美术科组长期研讨的“一”加“三”美术课教学模式。“一”加“三”美术课教学模式是学校活力课堂的体现,美术课有了确定的教学模式后,上课的思路明晰了很多,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不仅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也让老师轻松了不少。

    通过观看自己的上课视频,和聆听各校科组老师和跟组专家李健芳老师的建议,许多的问题很值得我去思考和探索。为了更好的展开以后的教学,特作教学反思如下:

    一、在课前准备方面。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需要用到彩纸、剪刀和胶水,而我也精心制作了课前导入和结课相呼应的动画片,以及学生制作前观看的微课示范,还有学生制作过程中循环播放的图片、音乐,当然少不了思路清晰的教案和精美的课件。

    二、在课堂教学方面。

    1、首先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的关键,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动画片,让卡通人物小学贝贝来邀请同学们参加学校的创客艺术节剪纸展览,学生在小象贝贝的夸奖以及邀请下愉快地投入课堂。

    2、导入之后,我安排了三个清晰明了的环节:小组讨论主题,小组合作创作,小组合作展示与评价。真正做到把时间交给孩子们,不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让孩子们在讨论中不停地思考、交流,并让学生分享汇报,而我只是做一个鼓励评价和引导的促进角色。

    首先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们带着三个问题去翻看课本,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回答也较精彩,加上我的课件展示,所有同学都能清楚花瓶的特点和剪的步骤。这一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是小组合作制作一组大花瓶,经过第一环节的思考讨论与观看老师制作都微课示范,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最后每个小组都完成得不错。

    第三环节是展示与评价,我采用先小组内互评再让小组之间互评的方式,让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自己组的完成情况,再合作商量投出自己满意的小组作品,这样能让学生更有目的地欣赏所有作品,评价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了学生自评、互评的目的。

    3、课程即将结束之际,我让小象贝贝再次出现,表扬学生的表现,并顺势把剪纸在生活中的运用给同学们简单展示,鼓励学生能剪出更多优秀作品美化生活。最后提醒学生收拾好纸屑,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三、在评课方面(集体评课):

    1、亮点:

    ①引入环节:动画片导入,卡通人物的邀请,快速吸引全班同学投入课堂,引出主题。

    ②思路清晰,环节安排合理,突出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授课形式。

    ③微课的制作清晰明了,达到了正确引导学生制作要领。

    ④图片以视频的形式播放,节约时间,吸引学生,还能自动循环播放。

    ⑤用小组合作投票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

    2、待改进:

    ①学生发言要完整,教师要及时给发言的学生反馈,尽量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

    ②学生展示评价环节可以让整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并分工合作汇报,并要在每一节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美术评价语言,学会分点说出优缺点。

    ③板书上尽量体现美术学科特性,用直观对比法等设计板书。

    以上是我执教《大花瓶》的几点反思,总的来说准备得较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体验得非常开心愉快,但需要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待以后加以改进。我将再接再厉,认真做好课堂改革,为打造学校活力文化和活力课堂不断努力!

    花瓶教学反思(篇4)

    二班级美术教材中《我们的大花瓶》是一节工艺兼绘画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赏与感受各种各样的瓶子,了解瓶子艺术的造型特点及其美化方法。把握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能较顺当地剪出一个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同学的动手力量,培育同学对美术活动的爱好,体验制造胜利的乐趣。确定了课题之后,我就开头着手预备,在一番努力后,我制作出了精致的课件,撰写了具体的教案。在讲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课件中出示的瓶子图片太多,以致于老师教授的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同学制作的时间较短,同学的作品未完成。

    2、还是由于教授的时间太长,同学迫不及待的想抓紧制作,同学在听讲时有些骚动。

    3、结尾的展评未进行。

    在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之后,同组的各位老师也给我进行了评课,除了自己意识到的几点问题之外,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看法:师生沟通、师生互动的体现较少,观赏各种各样瓶子的时候,应当让同学畅所欲言进行评价,特殊是在讲授完瓶子的组成部分后,让同学来体会是由于瓶子各部分的外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才使瓶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这一环节,老师讲授的过多,不如让同学来自己观看发觉,自己来总结猎取学问。

    听取了看法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删掉了课件中的部分图片,只保留了几张能代表造型奇怪、花纹奇异的瓶子图片。在其次次讲课后,我对比第一次进行了总结:

    课堂教学较完整,从导入到讲授、同学制作、展评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支配较合适。师生互动、沟通,充分体现了同学的自主探究。同学对利用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基本把握,但是在制作中出现了一些状况:同学不能充分利用纸张,剪得过小,造成材料的铺张。在折叠纸后,对错纸边,造成剪出的瓶子成为两半。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依据这些状况,我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演示折剪方法的时候我加入了这一环节:

    首先咱们要用纸剪出一个瓶子的外形,刚才大家已经发觉瓶子的左右是对称的,谁来告知我,怎样能够很快剪出一个对称的瓶子呢?(同学回答)把一张纸对折,以折叠的纸边为中心线,只要画出瓶子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完整的瓶子。(出示步骤图)

    大家先看老师剪一个瓶子,(演示画得太小的瓶子)怎么样?(让同学自己发觉,画的太小的后果:铺张纸张,并且不能很好的进行装饰)

    那再看老师剪一个,这回我肯定得剪个美丽的,(演示对错纸边的错误剪法)这个怎么样?咦!怎么变成两瓣儿啦?(生答:对错了纸边,应当以折叠的那一边做为中心线)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留意这两点。

    经过前两次的讲课,总结、改进,我进行了第三次讲授。经过多次的修改,第三次的讲授避开了以往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次课后反思活动,我发觉自己的课堂教学力量又更进了一步,同时我也发觉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是不够紧凑,不够收放自如。对教学中遇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够敏捷处理等等。针对自己的不足,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丰富的教学阅历,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扎实前行。

    花瓶教学反思(篇5)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记得上这一颗时也正值秋天,当时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

    花瓶教学反思(篇6)

    在二1班《我们的大花瓶》一课中,虽然学生对花瓶并不陌生,但对用纸来剪出一个花瓶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剪纸花瓶,可以说对剪纸花瓶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发现。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制成品,你喜欢哪一个?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剪纸花瓶的特点,也激发了学习剪纸花瓶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剪纸花瓶你能做出来吗,有没有信心做好?学生齐声回答: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陈铭容赶紧站起来说:“先把纸对折,然后画出花瓶,最后再剪。”廖本昌补充:“因为是对折,所以是画半边花瓶。”这点补充说到点上了。我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说明,让孩子们更明白。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基本没有说:“老师,我不会。” 的情况。

    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花瓶教学反思(篇7)

    5月24日上午,在和xx小学的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大花瓶》这一课。这是20xx岭南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中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在本节课中,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基本掌握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大花瓶,完成度都达到预期,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存在花纹简单,外形单一,剪的花瓶不对称等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收获的一下几点:

    1、预习导学案合理运用,在我校正在开展的生本自主课堂模式探索的背景下,我也借鉴语文学科的预习导学案设计了这一课的美术预习导学案。学生完成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的好,但是因为我是上课之前才收齐学生的导学案,所以只简单的翻看了一下,对学生剪花瓶中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在课堂提了一下。但是大部分细节问题并没有详细了解。而且学生在完成导学案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晴雪小组讨论汇总后来提出来,这样就会更容易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加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晖老师在后来的点评也让我明白了,导学案是一种资源,既可以成为本节课的资源,也可以成为以后的课堂资源,所以合理的运用非常重要,要更加重视。

    2、展示环节也很重要。展示环节的精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和表现欲望,xx教改也提出评价改革的重要性。我再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用巨大的打印的博古架作为展示平台,学生的创作的激情就被激发了,都纷纷的想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展示到博古架上。我意识到这个优秀展台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公开课的时候使用,平时上课也尽可能的精心为学生设计一个优美的展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从容让他们感受收获的喜悦,增加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讲解不足,重难点不突出。

    本课的重点应该在画花纹和如何剪这两个方面,但是我花了太多时间在讲解对称和欣赏花瓶的美。讲解花瓶结构和造型的时候,活动设计太简单,参与度的覆盖面太少,只有两组学生参与,其他学生只是在下面观看。

    2、语言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

    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太理性,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应该做调整,适当变换语调,或提高降低音量,动作也可以更夸张,配合音乐和适当动画PPT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注意。

    3、环节衔接过渡略生硬,不自然。

    各个活动的环节之间过渡的时候,语言转换太突然和生硬。比如导入的时候,出示CHINA单词引出瓷器,然后直接过渡引出课题《大花瓶》,太生硬,如果改为‘我们中国的瓷器闻名海内外,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大花瓶’然后引出课题,这样就过渡柔和很多,学生思维也不会跟不上节奏。

    4、板书设计不严谨。

    板书设计方面在做教案的时候有过一些想法,比如先画一个简易的花瓶,然后把课题写在花瓶里面,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但是在课堂上板书的时候却忘记了。重点知识的板书和示范画的位置安排也略显随意。

    5、细节把握不足,课堂预设准备不充分。

    课堂上一直有提醒学生纸屑不能乱丢,但是我再贴学生的'作品到博古架上的时候,因为赶时间就把双面胶的纸皮直接丢在地上,自己没有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课堂预设不充分,考虑的不周全。

    结合以上这些不足,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做以下改进:

    1、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只有充分了解要上课的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语言语态的适当性,特别是面向低年段孩子上课的时候。

    2、课前预设要充分,榜样示范要记牢。课堂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的回答会不会是你想要的答案?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学生眼中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有榜样示范的心态来教育学生,尽量做到润物无声。

    3、语言过渡要锤炼,既要言简意赅也要如沫春风。

    教学语言的打磨不是短时间能出效果的,需要多学习,多想前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多观察,多记录,多做准备,笨鸟先飞,时间长了就水到渠成了。

    4、重点难点要深挖,尊重学生为主体。重难点的把握这需要对教材和新课标的深入挖掘和解读,只有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的出发点,教学才能有效果。

    5、板书设计要重视,别出心裁众人夸。好的板书设计也能对课堂起很大推动作用,作为美术老师来说,更加要重视。设计的板书要具有美感实用,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这才是根本。

    xx区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对教学的思考不会停止,在美术教学的道路上我会继续的勇敢探索,永不停息。

    花瓶教学反思(篇8)

    5月24日上午,在和xx学校的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大花瓶》这一课。这是20xx岭南版学校二班级美术下册中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在本节课中,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同学也基本把握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大花瓶,完成度都达到预期,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的作品存在花纹简洁,形状单一,剪的花瓶不对称等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收获的一下几点:

    1、预习导学案合理运用,在我校正在开展的生本自主课堂模式探究的背景下,我也借鉴语文学科的预习导学案设计了这一课的美术预习导学案。同学完成的状况出乎我的意料的好,但是由于我是上课之前才收齐同学的导学案,所以只简洁的翻看了一下,对同学剪花瓶中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在课堂提了一下。但是大部分详情问题并没有具体了解。而且同学在完成导学案中遇到的问题应当晴雪小组争论汇总后来提出来,这样就会更简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加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课堂要以同学为主,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张晖老师在后来的点评也让我明白了,导学案是一种资源,既可以成为本节课的资源,也可以成为以后的课堂资源,所以合理的运用特别重要,要更加重视。

    2、展现环节也很重要。展现环节的细心设计可以激发同学创作的热忱和表现欲望,xx教改也提出评价改革的重要性。我再最终的展现环节中用巨大的打印的博古架作为展现平台,同学的创作的就被激发了,都纷纷的想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展现到博古架上。我意识到这个优秀展台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公开课的时候用法,平常上课也尽可能的细心为同学设计一个美丽的展台,让同学充分展现自己的作品,从容让他们感受收获的喜悦,增加学习美术的爱好。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讲解不足,重难点不突出。

    本课的重点应当在画花纹和如何剪这两个方面,但是我花了太多时间在讲解对称和观赏花瓶的美。讲解花瓶结构和造型的时候,活动设计太简洁,参加度的掩盖面太少,只有两组同学参加,其他同学只是在下面观看。

    2、语言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

    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太理性,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应当做调整,适当变换语调,或提高降低音量,动作也可以更夸张,协作音乐和适当动画PPT才能更加吸引同学留意。

    3、环节连接过渡略生硬,不自然。

    各个活动的环节之间过渡的时候,语言转换太突然和生硬。比如导入的时候,出示CHINA单词引出瓷器,然后挺直过渡引出课题《大花瓶》,太生硬,假如改为‘我们中国的瓷器著名海内外,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大花瓶’然后引出课题,这样就过渡柔和许多,同学思维也不会跟不上节奏。

    4、板书设计不严谨。

    板书设计方面在做教案的时候有过一些想法,比如先画一个简易的花瓶,然后把课题写在花瓶里面,引起同学留意和爱好。但是在课堂上板书的时候却遗忘了。重点学问的板书和示范画的位置支配也略显随便。

    5、详情把握不足,课堂预设预备不充分。

    课堂上始终有提示同学纸屑不能乱丢,但是我再贴同学的作品到博古架上的时候,由于赶时间就把双面胶的纸皮挺直丢在地上,自己没有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课堂预设不充分,考虑的不周全。

    结合以上这些不足,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做以下改进:

    1、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只有充分了解要上课的同学,才能依据同学的基本状况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语言语态的适当性,特殊是面对低年段孩子上课的时候。

    2、课前预设要充分,榜样示范要记牢。课堂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同学的回答会不会是你想要的答案?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在课堂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同学眼中的,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行,要有榜样示范的心态来训练同学,尽量做到润物无声。

    3、语言过渡要锤炼,既要言简意赅也要如沫春风。

    教学语言的打磨不是短时间能出效果的,需要多学习,多想前辈和有阅历的老老师请教,多观看,多记录,多做预备,笨鸟先飞,时间长了就水到渠成了。

    4、重点难点要深挖,敬重同学为主体。重难点的把握这需要对教材和新课标的深化挖掘和解读,只有充分发挥以同学的主体的动身点,教学才能有效果。

    5、板书设计要重视,别出心裁众人夸。好的板书设计也能对课堂起很大推动作用,作为美术老师来说,更加要重视。设计的板书要具有美感有用,让同学喜爱,自己喜爱,这才是根本。

    xx区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对教学的思索不会停止,在美术教学的道路上我会连续的英勇探究,永不停息。

    花瓶教学反思(篇9)

    二年级美术教材中《我们的大花瓶》是一节工艺兼绘画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与感受各种各样的瓶子,了解瓶子艺术的造型特点及其美化方法。掌握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能较顺利地剪出一个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创造成功的乐趣。确定了课题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在一番努力后,我制作出了精美的课件,撰写了详细的教案。在讲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课件中出示的瓶子图片太多,以致于教师教授的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学生制作的时间较短,学生的作品未完成。

    2、还是由于教授的时间太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赶紧制作,学生在听讲时有些骚动。

    3、结尾的展评未进行。

    在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之后,同组的各位老师也给我进行了评课,除了自己意识到的几点问题之外,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意见: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体现较少,欣赏各种各样瓶子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评价,特别是在讲授完瓶子的组成部分后,让学生来体会是由于瓶子各部分的形状、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才使瓶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这一环节,教师讲授的过多,不如让学生来自己观察发现,自己来总结获取知识。

    听取了意见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删掉了课件中的部分图片,只保留了几张能代表造型奇特、花纹奇异的瓶子图片。在第二次讲课后,我对比第一次进行了总结:

    课堂教学较完整,从导入到讲授、学生制作、展评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较合适。师生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对利用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基本掌握,但是在制作中出现了一些情况: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纸张,剪得过小,造成材料的浪费。在折叠纸后,对错纸边,造成剪出的瓶子成为两半。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

    根据这些情况,我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演示折剪方法的时候我加入了这一环节:

    首先咱们要用纸剪出一个瓶子的形状,刚才大家已经发现瓶子的左右是对称的,谁来告诉我,怎样能够很快剪出一个对称的瓶子呢?(学生回答)把一张纸对折,以折叠的纸边为中心线,只要画出瓶子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完整的瓶子。(出示步骤图)

    大家先看老师剪一个瓶子,(演示画得太小的瓶子)怎么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画的太小的后果:浪费纸张,并且不能很好的进行装饰)

    那再看老师剪一个,这回我一定得剪个漂亮的,(演示对错纸边的错误剪法)这个怎么样?咦!怎么变成两瓣儿啦?(生答:对错了纸边,应该以折叠的那一边做为中心线)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注意这两点。

    经过前两次的讲课,总结、改进,我进行了第三次讲授。经过多次的修改,第三次的讲授避免了以往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次课后反思活动,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又更进了一步,同时我也发现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是不够紧凑,不够收放自如。对教学中遇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够灵活处理等等。针对自己的不足,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扎实前行。

    花瓶教学反思(篇10)

    首先出示泥玩具、白陶鬶、彩陶船型壶的图片,让同学们发现他们的制作材料是泥,然后交流这几件艺术品最吸引你的地方,以及你对它们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分析陶泥艺术品独特的造型,交流自己查到的关于陶艺的历史、发展、制作方法等资料。使学生们了解陶艺文化,增加对陶艺的热爱。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示范演示,作品欣赏等多种形式,来设计别致的花瓶并学习制作和装饰的方法。学生们通过学习得出,新颖独特的造型,点线面等不同的装饰能让花瓶别致、美观;同时,发现了盘泥条成型,手捏成型的制作方法及刻画、按压的装饰方法。由我给大家补充介绍并示范了泥板成型的方法。最后,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件别致的小花瓶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制作时,学生们小组内共同商量用什么方法制作,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新颖别致;分工合作,有的制作瓶底,有的制作瓶身、有的制作装饰,或者有的搓泥条,有的盘,有条不紊,配合默契。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我用相机把学生的作品拍下来,传到电脑上,放大了学生的作品,使大家更清楚的欣赏作品,也防止了作品在移动的过程中损坏。

    整节课比较顺利的结束了,美中不足,由于学生们对陶泥制作太感兴趣但不熟悉,小组合作效率偏慢等原因,在制作时用了过长的时间,以至于下课铃还没制作评价完毕,不得不拖堂了。也因为学生的制作热情太高,太过兴奋,显得课堂纪律很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得训练小组有效合作,同时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们在宁静中收获更多。

    花瓶教学反思(篇11)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繁星教学反思1000字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认真准备好教案,是老师爱岗敬业的表现。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编写具备很强计划性的教案经过收集,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整理了繁星教学反思,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繁星教学反思 篇1

    生活的快节奏让人没有过多的闲暇时光,因此简单的形式,有份量主题的文章便会广泛赢得读者的喜爱。加之现在学生接触现代诗的机会很少,他们喜欢文化快餐、网络游戏、追求时尚,他们很多人没有阅读的习惯,对没有引人入胜的诗集来说,更是没有兴趣。所以借着初一名著阅读的契机,我特别对《繁星春水》教学做了精心安排准备。

    《繁星 春水》是现代女作家冰心的抒情小诗,开学之初就给学生们下达了任务,在10月份讲这部名著之前一定要看完。同时我还着重做了两个要求:1.自由选择8首诗配乐朗诵,个人小组合均可。(兼顾不同主题)2.针对母爱、童真、自然、人生哲理四个方面各选一首进行理解赏析。《繁星春水》中的每首诗都十分短小,语言清新淡雅、明白晓畅,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喜欢,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讲授之前按要求阅读并自行理解赏析。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也要做到,尽管教上届初三的时候曾经复习过这部名著,但我还是在备课前将名著及内容简介仔细阅读,然后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准备充分,既让学生关注了冰心的相关文学常识,又引导学生从三个内容“母爱与童贞、自然、人生哲理”阅读理解和领会经典小诗,同时给学生展示自己朗诵水平的机会,还放手让学生对喜欢的作品做了一定赏析。整个教学过程紧凑、合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在教学中,不尽入人意之处还多,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提高:

    1、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朗读指导不到位。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和点拨有所欠缺。同时,配乐的声音太大,孩子们精彩的朗读受到影响。

    2、在对诗的理解赏析中,交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必须要具体,而且一定要明确出来。否则学生听过就过了,不能更好地指导个体感知。

    3、在引导赏析经典小诗后,应该及时让学生自由赏析相关主题小诗。

    4、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的还是不够,诗那么好,不读就可惜了。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去经受精神的洗礼。

    一言以蔽之,阅读名著,要学生多读经典之处,要学生多讲、多练、多思,做到触类旁通,真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繁星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

    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夯实基础,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向读者传达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比较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

    巴金深沉的感情在叙述中回荡,有实有虚,挥洒自如:有对母亲的甜蜜回忆之情,有对未来充满坚定乐观之情,有对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有对人生理想的献身之情。有了对文章透彻的理解,我才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基调,用心灵的声音深刻感悟。可见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予以再现和还原。

    2.积淀底蕴,融入宽泛的文化元素。

    通常在教学诸如《繁星》这样的散文时为了烘托气氛、带动情感往往会配上一段乐曲,但并不是什么乐曲都适用的。我考虑到《繁星》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较为舒缓,于是我选择了一段钢琴曲《海边的星空》为教师的全文范读配乐。这段钢琴曲曲调明朗,节奏舒缓,听觉上给人宁静宽广的感觉,一曲终了,效果极好。而文章最后一节描写海上情景的段落请学生朗读,我考虑到当时的时间是夜里,周围环境是大海,气氛是安谧而又充满着神秘,于是我想到了《小夜曲》。它悠扬中不失明快,轻盈中流露着深沉,整个曲调洋溢着夜的静谧、柔和与宽广,和文章最后一节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教学时这段配乐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深情地朗读了文章,带领他们走进了美的境界。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读第三段,揣摩所表达的情感,归纳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壮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在描写时,作者先描写观察情景,后写自己的感受。观察细致,抒情真切。如“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因为星天是那么温馨亲切,才会给人如此的感受。文章语言质朴,理想和想象透着一种稚气,一颗童心,将全文浸润在作者的童心中,繁星、星空把作者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孩童,又是作者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般的天地。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美文,就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回答问题考虑不全面,不具体,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

    多写片段练习,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提出预习的要求,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让同学能大胆地说话,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一个新奇的世界。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及作品等,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本课的创作背景知识后,要求学生分组朗读,思考:本课围绕繁星描写了几个生活片段,作者几次看繁星?然后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让学生跳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情景及感受的句子,在语境中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感悟。想想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三次看星的情景和感受有哪些不同,知道这三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变化,最后让每位同学根据人生阅历想一想,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繁星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教学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夜空中有什么?(星星)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4繁星)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课件出示2)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课件出示3)

    2.查字典理解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课件出示4)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5)

    2.根据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6)(板书: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7)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出示关键句)

    比喻句——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拟人句.(课件出示8)

    拟人句——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

    我们的生活是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课件出示9)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总结: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是为了表达他对星天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

    2.仿写:(课件出示10)

    师过渡: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渐渐地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3.拓展.

    (1)我们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我们还从作家那儿学到了许多方法,收获真不小.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课件出示1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不足之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作者写景写感想的写作手法引导的也不太到位,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

    繁星教学反思 篇4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

    1、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

    2、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繁星教学反思 篇5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教学效果(思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感觉这是本节课最成功的的地方.

    课前我只是跟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巴金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然后以“美”作为线索让学生自由地品读文本,在朗读中找出文中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已的理由.学生对哪儿感兴趣就读哪儿品味哪儿,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他们被文中的美景深深陶醉时,我进行了及时的拓展,引导学生去欣赏文本之外的诗歌,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星空的美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所学最终都将应用于自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完课文,让他们用文字描绘出自已眼中或心目中的星空,进行课堂小练笔.当孩子们朗读自已所写的小练笔时,我很为那些生动、有趣、唯美的语言感到赞叹,当教师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心中拥有着最美的世界.

    本节课也有明显不足:由于课堂时间预设不足,导致小练笔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留下一定遗憾.另外,课文品读也不是很到位.

    2.教学收获(思得).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教学效果更好.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简介及作品等,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重视朗读.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所以,找到“美”、读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课朗读的主线:让学生找出文中觉得优美的句子,试着读出感情.同时揣摩语言并说一说:你找到的这句话美在何处?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美的?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课文句式写一段面对夜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堂达到学以致用.

    3.不足之处(思失).

    《繁星》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多角度的写景,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用”好:

    (1)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课堂处理上有点过于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感染力不够强,没有更快更深入地带领孩子走进文本.

    4.改进措施(思改).

    最应该改进的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如,提问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学生“要答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锻炼、等待学生的成长.

    繁星教学反思 篇6

    《繁星》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编者把本课和《观潮》、《走月亮》放在一组,旨在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这节课的教学可谓是一波三折,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情况,开始我把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想象画面”,难点确定为“领悟不同的感受”。设计以下环节:

    1、温故知新。检查预习,交流学习方法。

    2、整体感知。了解整体框架,知道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三个生活场景,通过诵读能想象这三个看星星的画面。

    3、品读感悟。通过品读海上看星星的片段来领悟作者的感受,结合作者去西方学习真理的写作背景,明白“睡在母亲怀里的”温暖。进而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明白前两次的不同感受,知道不同的感受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有关。

    4、学以致用,联系生活,模仿写作。

    这样的设计真正上下来,却发现把孩子们引领到了一个不知如何回答的蔫儿状态,难点太难,有肢解课文之嫌,忽略了文章的流畅性,别说让四年级的孩子说感受,就是作者自己也不一定能准确的概括当时的感受。赶紧掉头,把这节课的难点调整为“感受童心童趣”,把“领悟不同感受”放在了“整体感知说画面”这个环节,“品读感悟”只学习作者的写法,以读代悟。因而确定了以下环节:

    一、激趣导入知作者。星空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常见,因此,我用星空动态图把学生带入情境,谈所见,谈所感,以求和作者共鸣。

    二、整体感知理结构。明白三个场景的时间地点,并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充分诵读说画面。在读中知道每个场景看到的繁星是怎样的?在诵读中想象出画面,并想象作者此时可能是什么感受?知道三次看星星,感受都不相同,这和作者的成长阅历有关。

    三、多重品读知感受。巴金的文章语言优美,画面感强,唯有走进文字,细细品味,发现其中的写作奥妙,方可真正与作者共情。我抓住第三段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来美读,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美读,男女生共读、个人展示读、师配乐范读,力求在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感受。

    四、联系生活说感受。学习了作者的写作奥妙,想想我们曾看到的夜空,尝试说一说。以求学以致用,这种外化也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

    这么一调整,学生由霜打的茄子,立马变成了“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教学目标真如指挥棒一样,决定了整节课的基调和方向。上课的效果验证了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自我感觉不错。

    每一次的剖析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庆幸的是,这次蜕变是主动的,是自我觉醒,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已经成长了不少。这次的研究也让我清楚看到了自己自身素养的不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也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繁星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 )( )

    2.复习词语.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繁星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教学时比较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

    2、《繁星》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较为舒缓,除了教师的范读,想象画面也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关键词画出来,比如“密密麻麻群星散布……”让学生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结合图片补充学生们的画面,引导他们借助关键词把画面说的更加完整。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结构和课文描写顺序;能够借助表格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巩固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养成了摘抄的好习惯。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美文,就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想象力不丰富,不能利用关键词把画面说清楚,说完整,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

    教师可以收集几篇美文,练习抓关键词,借助关键词说画面,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让同学能大胆地说话,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繁星教学反思 篇9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1. 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 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们现在学习的《繁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是巴金先生,这篇文章通过对作者看到的不同的繁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的热爱,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要点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与步骤:因为对于星空来说,每个学生都能够天天看到,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星体也有一个大略的认识,但是学生们对于星空又不是很清楚,它离我们还是太远了,而且现代的人们对星空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在课前就上学生在夜间观看一下星空,认真的看看我们平时以为很熟悉的星空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自读课文,对这篇文章的描写有一个印象,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在网络上找到的有关星空的画面以及对星空中一些现象的科学的解释,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充满了兴趣。在播放多媒体之后我引导学生们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讨论,找出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都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句体现了什么 样的感情,你认为文章中那些句子写的最美,等等,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的高,我因势利导又让学生模仿该文的写作方式,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 小文章,学生们的学习得以了巩固。不过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把握上还有些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安排的比较紧的,留给学生们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并不太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定负面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合理的分配时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们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使自己能够具有更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上课开始,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一个新奇的世界。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及作品等,很好的填补了初一学生知识的空白 ,使学生对作者巴金的生平及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本课的创作背景知识后,要求学生分组朗读,思考:本课围绕繁星描写了几个生活片段,作者几次看繁星?用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段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二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让学生跳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情景及感受的句子,在语境中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感悟。想想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三次看星的情景和感受有哪些不同,知道这三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根据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的差异,老师引导总结。让学生明白在探究问题要走进文本,同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去理解,去思考。

    三 研读 赏析

    本文的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从读着手,

    1、让学生快速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感情。

    2、揣摩优美的句子交流,想想这些句子,美在何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体会文中巧妙运用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把教学放在朗读上,而不是简单的分析。

    四 赏读总结

    学生读第三段,揣摩所表达的情感,归纳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壮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在描写时,作者先写观察情景,后写感受。观察仔细,抒情真切。如“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母亲怀里似的。”因为星天是那么温馨亲切,才会给人如此的感受。文章语言质朴,理想和想象透着一种稚气,一颗童心,使全文浸润在作者的童心中,写景极纯极真。是繁星、星空把作者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孩童,又是作者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般的天地。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美文,就要留心生活,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写下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五 拓展延伸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回答问题考虑不全面,不具体,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多写片段练习,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提出预习的要求,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让同学能大胆的说话,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文学功底及对生活的感悟。这就要求平时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同时有驾驭语言的能力。语文中阅读的教学不仅仅是掌握文章的语句,学习写作的技巧,阅读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由衷地感到把我们祖国美好的语言文字传授给学生,把名家名篇推荐给学生,尤其是从小在他们心中撒下对美的文字、真的情感的热爱与认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要做到这些,光读读教科书、教学参考,光学习一些讲课技巧,光会在讲课时“炫技”是远远不够的,扎实的语文功底、文化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支撑课堂教学的支柱。

    1.夯实基础,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向读者传达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时代的我就非常熟悉、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在教学时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巴金深沉的感情在叙述中回荡,有实有虚,挥洒自如:有对母亲的甜蜜回忆之情,有对未来充满坚定乐观之情,有对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有对人生理想的献身之情。有了对文章透彻的理解,我才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基调,用心灵的声音缓缓道来。可见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予以再现和还原。

    2.积淀底蕴,融入宽泛的文化元素。

    通常在教学诸如《繁星》这样的散文时为了烘托气氛、带动情感往往会配上一段乐曲,但并不是什么乐曲都适用的。我考虑到《繁星》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较为舒缓,于是我选择了一段钢琴曲《海边的星空》为教师的全文范读配乐。果然在教学时这段配乐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深情地朗读了文章,带领他们走进了美的境界。

    从这个教学案例及反思中,我真切地感到要上好一堂课,当好一名教师,真正的功夫在课外,文学、音乐、美术、艺术、历史、文艺理论……一切都应该有所涉猎,有的更需要潜心钻研琢磨。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站在讲台上胸有成竹,指点驰骋间才不失为一名为师者。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1. 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 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赏析感悟

    1. 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 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运用虚实写法,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繁星教学反思 篇10

    我们现在学习的《繁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是巴金先生,这篇文章通过对作者看到的不同的繁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的热爱,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要点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与

    步骤:

    因为对于星空来说,每个学生都能够天天看到,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星体也有一个大略的认识,但是学生们对于星空又不是很清楚,它离我们还是太远了,而且现代的人们对星空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在课前就上学生在夜间观看一下星空,认真的看看我们平时以为很熟悉的星空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自读课文,对这篇文章的描写有一个印象,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在网络上找到的有关星空的画面以及对星空中一些现象的科学的解释,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充满了兴趣。在播放多媒体之后我引导学生们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讨论,找出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都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句体现了什么 样的感情,你认为文章中那些句子写的最美,等等,学生的学习热情非

    常的高,我因势利导又让学生模仿该文的写作方式,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 小文章,学生们的学习得以了巩固。不过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把握上还有些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安排的比较紧的,留给学生们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并不太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定负面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合理的分配时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们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使自己能够具有更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繁星教学反思 篇11

    《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我”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活跃学习气氛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自由畅谈每当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的心情怎样?会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并由此引至课文中作者看星星的感受,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片刻的思考都踊跃的畅谈自己的感想,这样的导入对激发学生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进入下一坏节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这一坏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问题一: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的美景?又是怎样安排的?(学生阅读课文完后,老师引导提示:可以从时间地点上寻找答案,让学生找出相应答案的句子。)问题二:作者三次写看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指引学生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并提示。)问题三:你能发现这些感受变化的特点吗?(这个变化的特点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读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问题四:深入感知作者三次写观星感受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到作者童心、童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后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紧紧相扣,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首先找出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读出感情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然后揣摩语言,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对揣摩的语言进行比较阅读,最后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加以品味,体会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的作用。(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不足之处:

    一、时间上没有充分把握好,刚开始讲得太细,花的时间多,后面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赶着把课文讲完。

    二、内容讲的过多过细,太面面俱到了,造成学生不易消化,应每节课挑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

    三、在讲课过程中因自身未能做到感情投入,因此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了课堂效果。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争取做到最好!

    写字教学反思1000字


    岁月不待人,新学期即将来临。通过一学期的工作时间后身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对其做一个总结,通过教学总结就能回顾自己的教学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你不妨看看写字教学反思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写字教学反思 篇1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从一年级就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在识字课完后,就是写字课。写字课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一节写字课要教会学生笔画名称、笔顺以及字如何规范的写在田字格里面。刚学写字的时候,我用的方法是先告诉学生笔画名称,跟着我一起写一遍,然后再教学生把字写在田字格了,我写一笔学生跟着用手在桌子上画一笔,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可是上了几次课后,发现每次上写字课特别是我教学生如何把字规范的写在田字格里时,很多学生就开始自己做自己的事了,或者自己已经开始在书上开始写了,制止几次也只是一时好,过不了多久学生又不听了。作业收上来以后,完成情况也可想而知有多么糟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新课标里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根据这一理念,让我想到我的写字课不是以学生为主,而是以我教为主,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我应该打破这个旧思想,不应该一味的教,而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在后来的写字课上,我让学生先说字的笔顺,如果对了进行夸奖,如果错了马上纠正,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然后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并说每个字的每一笔画应该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最后让学生去评价我写的好坏。学生在找老师错误的同时也是对字加深了印象,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进步很大

    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的习惯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并不是靠几节写字课就能培养好的,我认为我们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最好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个样,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孩子的自制力差,家长的督促和老师的配合会使学生自然形成习惯。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要因材施教,完成作业速度快的可以拓宽知识面地练字。而后进生,则是先追求质量,再求数量,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更多地进行个别指导。

    我不知道我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但是就目前而言我觉得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喜欢而且也学得比以前好了,写字有了很大的进步。

    小学写字教学反思二:小学低年级写字课教学反思(931字)

    低年级是小学生写字的起步阶段,从入学开始就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在起步时要求不严格,以后纠正起来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以下是我在小学低年级写字课的几点反思。

    (一)教师要重视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一个学生识字时起码的要求。我从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要重视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指导。

    1、要写好汉字,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此外,还要让学生认识有的独体字作偏旁时,笔画有了变化,如女、土作旁,最后一笔横变成了。掌握偏旁的笔画的写法,可以为写好合体字打下基础。

    2、教师要对每个字的笔顺规则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知道按照笔顺写字,容易把字写好,还能加快写字的速度。

    (三)教学生学会使用田字格。我教学生写字时,先把字的结构讲清楚,把田字格各部分讲清楚,然后范写生字,这样学生才能把生字写好。

    写字教学反思 篇2

    《新课标》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激发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好字呢?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规范写字姿势。

    写字首先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课上我们让学生动笔之前,先摆好姿势,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和执笔的姿势。同时,在学生写字时,我们经常督促,及时检查,大力表扬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除此之外,个别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时,我们可以走到他们身边,帮他们摆正姿势。

    二、激发写字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会由被动变得主动,注意力变得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写字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以认真的态度去写好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表扬、鼓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三、学会写字方法。

    要教学生写好字,就要帮助学生练好写字的基本功:

    首先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基本笔画。在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包括顿笔的方法、横的倾斜角度、竖要写直,注意垂露竖与悬针竖的区别、撇要先重后轻空笔收回、捺要先轻后重,捺脚最重,还要注意撇和捺的角度等等,直到现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我们班都会先练习基本笔画。

    其次,要写好汉字的偏旁,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低年级要求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写字。我把田字格叫写字老师,每次观察的时候,我这样说:看看谁和写字老师最熟,写字老师最喜欢谁,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再次,掌握教学步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写字课本身的特点,一是直观示范。二是突破重点、难点。开始时逐笔进行指导,重点笔画反复指导,督促学生反复练习。在指导时,先观察田字格中字的占格,确定好第一笔的位臵,笔画之间的稀疏与穿插,然后在黑板的田字格上作示范、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每一笔的要领,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每一笔画形成的运笔过程,然后再描红、练写、比较。在练字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每个生字的间架结构,掌握了基本笔画书写规律和运笔的技巧,让学生懂得如何把字写好,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切忌产生急躁情绪,要有耐心。可以说,这是个痛苦的过程,但痛苦之后,就会是幸福。

    四、注重评价,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评价时,我们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增强自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进行评价:

    1、在学生写字时,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肯定。哪个字写得好,哪一笔写得棒。在巡视的时候夸他们一句:你这

    一笔,写得真棒。另外,我们也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来促进自己,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写得好的同学的字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让全班同学欣赏,这样,学生写字的积极性越发浓厚。

    2、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教给比较、审美、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自评、互评。如:自己书写的字与范字比较,与同学书写的字比较,找出优缺点,扬长避短,增添了写字的兴趣。

    写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写出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有从细微处入手,不懈地坚持,才能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字教学反思 篇3

    《课标》在总目标里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汉字的间架结构乃至一提一纵中,都蕴涵和传达着中华民族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无论从巩固识字,还是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来说,小学阶段必须十分重视写字教学。一、二年级又是加强写字训练的关键期。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日常的教学中,虽然我也非常重视写字教学,花了许多的精力,却仍有许多学生学习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在单独的写字练习上,学生还能一笔一画地书写。可一离开范字,脱手写时,字便走样了。为此我很是苦恼。反思自己的写字教学,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写字是枯燥的,在教学中未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以后,要经常拿出点时间,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交流、展示学习的成果,提高他们写字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把自己课堂上完成的得意之作张贴于黑板,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励他们,让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写字,对每一笔怎么写也指导他们进行观察,同时,老师也进行了示范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生动的动作,亲眼目睹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领略到汉字的结构美。[ - XXJXSJ. ] 但效果却不理想。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指导,过于注重讲解示范,并没有指导学生的读帖能力,只有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笔画,笔顺,观察主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感悟点画形态、结构布局、笔法特点、体验呼应,将来学生才能自己读贴,临贴,这种能力是需要老师平时对他们加以渗透,进行行之有效地训练,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取而代之。

    3、在教学过程中,我重指导,轻评价,这也是导致学生差异的一个方面。在评议中指导也十分重要,评价的时候还不能只重老师评价,轻学生评价。我想可以把写得好与不好的字,张贴于黑板,让学生来评一评佳作好字,对于写得差的字,让学生评一评败笔。也可以分四人小小组评,评价以后再进行改正。通过评价、反馈,真正重视评价的作用,那么学生的写字的效果才会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在写字教学中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和自由创造

    4、要求过于宽松。对学生我总是以鼓励为主,对因为不认真而写错字、潦草写字的现象处理不过硬。使学生产生了可以钻空子的想法,从主观上写不好字。对坚持认真写字的学生又有些疏忽,没有大造舆论,形成认真写字光荣,乱写字可耻的风气。所以,尽管我苦口婆心地以遍又以遍强调把字写好。总是达不到要求。以后,将制定一个制度,做到奖罚分明。

    写字教学反思 篇4

    在平时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们无不怨声载道,都说识字量、写字量太大了,怎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问题是提出来了,却很少有教师去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这样的难题。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仍按部就班地进行语文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通过此次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也学到了一些识字、写字教学的很多方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不过,就目前教师的识字、写字教学现状来看,我觉得可以在“三重三轻”(重说轻写、重量轻习、重对轻好)中加上一条“重音轻形”。在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而淡漠了对字形、字义的区分讲解,导致学生在运用时经常滥用,经常写同音字的现象。

    写字教学反思 篇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新闻记者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一、二年级的写字教学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还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收发室规范、端正、整洁。

    在教学《秋娃娃》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步抓好了写字教学,使学生对“心、下、方、衣”四个字的收发室掌握较好。

    第一步,我在学生会读会认的基础上,课件展示四个要求写的字,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告诉老师,这样,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定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由老师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讲解。范写完后,请生在书上把这个字写一遍。

    第二步,写完第一个字后,我再请生仔细观察另外三个字,然后告诉大家要写好这几个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这样学生就会观察得很仔细,对于哪能些笔画长,哪些笔画短,“点”写在哪里,“撇”写在哪里等都看得很清楚。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先描红,再把这三个字写在书上。

    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在写字教学的第三步,我安排了评字。我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选取了几本书拿到展台上展示,请学生从“好,好在哪里;差,差在哪里”这两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对田字格里的字进行观察,发现自己写的字有哪些不足。通过评字,学生对字从整体结构到部件、笔画,有了初步的感知,强化了识记,提高了识字的准确性;通过评字,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字好字的自学性;通过评字,学生经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开发了智力;通过评字,学生感知美、欣赏美,陶冶了情趣。改的过程是再完美,再提高的过程;

    第四步,我就让学生在评以后把字再写一写,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的再发现,再改进,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漂亮多了。

    写字教学反思 篇6

    低年级是小学生写字的起步阶段,从入学开始就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在起步时要求不严格,以后纠正起来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以下是我在小学低年级写字课的几点反思。

    (一)教师要重视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一个学生识字时起码的要求。我从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要重视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指导。

    1、要写好汉字,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此外,还要让学生认识有的独体字作偏旁时,笔画有了变化,如女、土作旁,最后一笔横变成了。掌握偏旁的笔画的写法,可以为写好合体字打下基础。

    2、教师要对每个字的笔顺规则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知道按照笔顺写字,容易把字写好,还能加快写字的速度。

    (三)教学生学会使用田字格。我教学生写字时,先把字的结构讲清楚,把田字格各部分讲清楚,然后范写生字,这样学生才能把生字写好。

    (四)要重视正字教学。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形近字不断出现,特别是低年级对形近字难以区分。因此,在写字时,学生往往因为字形相近而混淆不清。我在教学时,在字的音、形、义统一背景上,突出比较差别细致的部分,用彩色粉笔标出容易混淆的笔画,偏旁部首或部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激励评价,鼓励进取。

    老师的鼓励对学生的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在班级中表扬,学生练字的信心和兴趣更足了。我在班里张贴了作业评比栏,每周书写认真的学生得一朵小红花。每周评文明少年和红花少年,红花少年是评选有进步的学生,其中包括写字进步。每学期评选班级优秀作业,数量不限,只要作业书写工整的都能选上。我们年级自己印制了一部分小奖状,有优秀作业奖、进步奖,就是针对写字设计的。利用学校活动大力表扬写字突出的学生,如:写字比赛,每次比赛前一段时间,号召学生积极练字,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在班上老师会隆重发奖,让获奖的学生感到无比光荣,其他学生非常羡慕。表扬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在进步,字越写越漂亮。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要学生把字写好,教师首先能写一手好字,给学生起示范作用,这一条更重要。因此我一直在努力练习写字,作学生的榜样。

    写字教学反思 篇7

    这是我初次上写字课,一节课下来,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去琢磨、去挖掘、去研究。

    课前,我认为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是最重要的,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兴趣。写字兴趣培养起来了,写字技能就有所提高。写字技能提高了,写字兴趣就更加浓厚。因此,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精心备课,我在导入部分这一环节当中,以欣赏漂亮的书法作品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名帖欣赏,充分展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增长一些书法常识,进一步了解书法、喜欢书法,从而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书法鉴赏水平。

    在教学笔画时,我先是出示和笔画相像的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笔画的特点,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去发现规律,从而明确汉字间架结构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学好汉字的欲望。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深刻。但是,在比较两个笔画写进田字格里有什么区别的时候,我没把问题说明白,导致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最后是我自己点出,所以今后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明确问题的要求、目标。

    在范字讲解中,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形体美。通过老师的板书、讲解、指导汉字的不同写法及结构安排,使学生能够将文字写得更加匀称美观。在教学前,我应该在黑板上先反复练习这几个字的书写,那也不会出现课堂上的小意外,还有,学生在写字时,我应播放优美的音乐。这也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一种体现。在以后的写字教学中,应得以体现。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后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在观察字型的时候,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字的结构及笔画名称,让学生写好字后还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评析。只有在每一次的写字教学中都要让孩子有所得,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写字基本功才会提高。今后我自身也要在写字上多下功夫,教师的写字素养提高了,才能给孩子以更好的辅导。

    写字教学反思 篇8

    在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写作之前教师总要提出若干要求,生怕学生走弯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加学生的习作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也就油然而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的初始阶段,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基于这一理念,我准备在四年级执教一节想象作文课,力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趣中学,乐中写,逐渐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由于本次研讨课是微格课,20分钟的授课时间来讲作文不现实,所以我最终决定执教儿童诗仿写课。著名儿童诗作家金波认为,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诗歌本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诗歌虽美,可真正懂诗的同学很少,知道怎样写诗的同学则少之又少。我希望能通过此次儿童诗仿写,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对文学的热爱,让孩子们不再害怕写作。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凸显“趣”与“乐”,让孩子们沉浸在诗中,感悟诗的趣味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诗歌愉悦的创作过程。

    一、趣中读诗

    金波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我觉得就是因为儿童的天性首先表现在一个“趣”字上,不管对待什么,儿童感觉有趣,才会产生兴趣,才会兴味盎然地沉浸其中。儿童诗就是这样一种诗歌,它充满童趣,饱含情趣。因此课堂上我以“趣”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赏读,如自读、悟读、合作读、配乐读等,努力创设一个读诗、听诗、赏诗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儿童诗之中,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诗中来,让学生在尽情想象中感悟诗趣。一旦打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想象的海洋,孩子们便感受到诗歌中可以有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诗歌中可以有一幅幅多彩的画面;诗歌中可以异想天开,诗歌中可以心灵对话……在读诗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儿童诗的浓浓的情趣,从而激发了孩子读诗的兴趣。写诗之趣也自然跟着滋生。

    二、大胆想象

    这节课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我主要是通过两个环节来完成,一是让学生猜老师最想写下哪个词,二是当老师写下“月亮”一词时让学生大胆想象。我个人认为“猜词”是把神奇的金钥匙,轻轻地叩开了孩子们的诗门。当我让学生试着猜猜老师想写下哪个词时,孩子们情趣高涨,激情四溢,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喜欢的词语,相信此时丰富的词汇也为后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在引导学生对“月亮”一词进行想象时,我尽量把学生引到小诗人的角色上来,让学生放飞自由想象的翅膀。孩子们在此时依然兴趣浓厚,常规的词语,常见的事物在他们眼中也就变得更加神秘和有趣,小船、香蕉、亲人、嫦娥奔月、宇航员登天等,这些他们平时不一定想到的现在全都脱口而出,自信而大胆。我想,这种想象正是孩子们内心所渴望的自由和童趣,以及可以异想天开所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不仅如此,连我和在场的听课老师们也被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所吸引,突然间有种找回童心和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孩子们是这样的富有想象力!

    【倒数教学反思1000字】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