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计划
  • >导航
  • >[推荐]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季度范文精选
  • [推荐]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季度范文精选

    发表时间:2022-05-11

    【www.jk251.com -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马上就要迎接新的学习了,跟着教学的脚步,我们要对新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只有规划好新学期教学计划,新学期的教学会更有目标和方向!自己的教学计划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推荐]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季度范文精选”。

    一、指导思想:

    九年级数学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已发展的广泛空间。通过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级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手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九年级数学包括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章《定义命题公理与证实》,第三章《相似形》,第四章《解直角三角形》。第五章《概率的计算》。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定义命题公理并学会运用:掌握相似形的相关知识及运用;会解直解三角形,掌握概率的初步计算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学措拖

    1、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秤的教育方法。

    2、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意整体推进。

    3、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4、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仿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各知识点,并能纯熟运用。

    五、教学进度

    全学期约为22周,安排如下:

    09.1~09.30:一元二次方程

    10.7~10.30:定义命题公理与证实

    11.01~11.26:相似形

    11.27~12.27:解直角三角形

    12.28~20xx.1.14:概率的计算

    01.15~01.30:整理复习

    jk251.coM小编推荐

    有关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例(4篇)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一)

    一、学情分析:

    新学期,根据九年级合班的实际,首先是先摸清底子,稳住学生,然后根据学生学情分布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对新来的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然后,尽快帮他们找到新的学习榜样和新学伴,帮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以及创新意识,鼓励大家在新学期,获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九年级数学包括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代数三章,几何两章。而且本学期要授完下册第二十七章内容。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目标:

    (1)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进度,优化学习方法,激活知识积累。

    (2)形成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4)关注学生特长需求,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具体的说,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备注

    第一周9月1日—9月6日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1

    第二周9月7日—9月13日21.221.3

    第三周9月14日—9月20日21.3数学活动小结

    第四周9月21日—9月27日第二十二章一元一次方程22.122.2

    第五周9月28日—10月4日22.210月1日—7日放假

    第六周10月5日—10月11日22.3

    第七周10月12日—10月18日第二十三章旋转23.123.2

    第八周10月19日—10月25日23.3课题学习数学活动小结

    第九周10月26日—11月1日第二十四章圆24.124.226日重阳节

    第十周11月2日—11月8日24.324.4数学活动小结

    第十一周11月9日—11月15日期中质量检测

    第十一周11月16日—11月22日试卷讲评

    第十二周11月23日—11月29日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1

    第十三周11月30日—12月6日25.2

    第十七周12月28日—1月3日26.31月1日—3日放假

    第十八周1月4日—1月10日第二十七章相似27.127.2

    第十九周1月11日—17日27.227.3

    第二十周1月18日—1月24日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1月25日—1月31日期末质量检测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学习过程】

    一、

    知识回顾

    1.什么是整式方程?_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指出下列方程那些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3x十2=5x-3

    (2) x2=4

    (3) (x十3)(3xo4)=(x十2)2;

    (4) (x-1)(x-2)=x2十8;

    以上是 一元二次方程的为: ___________ 以上是 一元一次方程的为________

    二、

    探究新知[一]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 0 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各是什么?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探究新知(二)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 2十3x十2=O ___________

    (2)x 2-3x十4=0; __________

    (3)3x 2-5=0 ____________

    (4)4x 2十3x-2=0; _________

    (5)3x 2-5=0; ________

    (6)6x 2-x=0. _______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 -2=3-7x; (2)3x(x-1)=2(x十2)-4;

    (3) (3x十2) 2=4(x-3) 2

    [学以致用:]

    强化概念:

    1. 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______

    (2)x2-3x十4=0;_______

    (3) 3x2-5=0 _____________

    (4)4x2十3x-2=0;____________

    (5)3x2-5=0______________

    (6)6x2-x=0________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2)3x(x-1)=2(x十2)-4

    (3)(3x十2)2=4(x-3)2

    [知识总结:]

    (1) 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满足哪几个条件?

    (2) 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几项、其中( )可以不出现、但( )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 );

    (3) 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如:(3x十2) 2=4(x-3)____________

    诊断检测题一: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其中_____是二次项,____是一次项,_______是常数项.

    2.方程(3x-7)(2x+4)=4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其中二次项系数为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

    3.方程mx2+5x+n=0一定是( ).

    A.一元二次方程 B.一元一次方程

    C.整式方程 D.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4.关于x的方程(m+1)x2+2mx-3=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任意实数 B. m≠-1 C. m>1 D. m>0

    5.方程:3X-1=0;3X2-1=0;2X2-1=(X-1)(X-2);

    3X2+Y=2X那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6.把下列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且指出其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

    (1)2x(x-5)=3-x (2) (2x-1)(x+5)=6x

    诊断检测题二:

    1.方程 的二次项系数是 ,一次项系数是 ,常数项是 .

    2.把一元二次方程 化成二次项系数大于零的一般式是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 ,一次项的系数是 ,常数项是 ;

    3.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个根是3,则 ;

    4. 是实数,且 ,则 的值是 .

    5.关于 的方程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

    6.方程:① ② ③ ④ 中一元二次程是 (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③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会利用这些定理计算和证明一些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体会数学中转化思想方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理的证明,体会证明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如何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等腰梯形的性质1

    (1)文字语言: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2)数学语言:

    在梯形ABCD中

    ∵AD∥BC,AB=CD

    ∴∠B=∠C

    ∠A=∠D(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3)本定理的作用:在梯形中常用的添加辅助线——平移腰,可以把梯形化归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利用平行四边形及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点2:等腰梯形的性质2

    (1)文字语言: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数学语言:

    在梯形ABCD中

    ∵AD∥BC,AB=DC

    ∴AC=BD(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

    (3)本定理的作用: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以及平移其中一条对角线化梯形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解决有关线段的相等和垂直。

    知识点3:等腰梯形的判定

    (1)文字语言: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数学语言:在梯形ABCD中∵∠B=∠C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本定理的作用:在梯形中常用添加辅助线——补全三角形把原来的梯形化为两个三角形

    (4)说明:

    ①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通常有两种方法:定义法和定理法。

    ②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般步骤:先判定四边形是梯形,然后再判定“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典型例题】

    例1. 我们在研究等腰梯形时,常常通过作辅助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等腰梯形的问题。

    (1)在下面4个等腰梯形中,分别作出常用的4种辅助线(作图工具不限)

    (2)在(1)的条件下,若AC⊥BD,DE⊥BC于点E,试确定线段DE与AD,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略。

    (2)DE=(AD+BC)

    过D作DF∥AC交BC延长线于点F

    ∵AD∥BC,∴四边形ACFD是平行四边形

    ∴AD=CF, AC=DF

    ∵AC=BD

    ∴BD=DF

    又∵AC⊥BD,∴BD⊥DF即△B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E⊥BF,则DE=BF,

    ∴DE=(BC+CF)=(BC+AD)

    例2. 如图,铁路路基横断面为等腰梯形ABCD,已知路基AB长6m, 斜坡BC与下底CD的夹角为60°,路基高AE为,求下底CD的宽。

    解:过点B作BF⊥CD于F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BC=AD

    ∵BF=AE,BF⊥CD,AE⊥CD

    ∵Rt△BCF≌Rt△ADE

    在Rt△BCF中,∠C=60°

    ∴∠CBF=30°

    ∴CF=BC即BC=2CF

    ∴BC2=CF2+BF2

    即∴CF=2

    ∵AB∥CD,BF⊥CD,AE⊥CD

    ∴四边形ABFE是矩形

    ∴EF=AB=6m

    ∴CD=DE+EF+CF=AB+2CF=6+2×2=10(m)

    例3.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DC,AD=DC=CB,AD、BC的延长线相交于G,CE⊥AG于E,CF⊥AB于F

    (1)请写出图中4组相等的线段。(已知的相等线段除外)

    (2)选择(1)中你所写的一组相等线段,说说它们相等的理由。

    解:(1)DG=CG,DE=BF,CF=CE,AF=AE,AG=BG

    (2)证明AG=BG,因为在梯形ABCD中,

    AB∥DC,AD=BC,所以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GAB=∠GBA

    ∴AG=BG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要注意转化的思想方法,有关等腰梯形的问题往往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更特殊的四边形和三角形,常见办法是平移腰,延长腰,作高分割,平移对角线等方法。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四)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会利用开方求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并且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经历了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过程,初步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意义;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计算器估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作用,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学习了估算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产生用简单方法求其解的欲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且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而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配方法》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用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讲授新课;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则这个数是 ,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7,则这个数是 。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

    2、用字母表示完全平方公式。

    3、用估算法求方程x2?4x?2?0的解?你喜欢这种方法吗?为什么?你能设法求出其精确解吗?

    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通过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开平方和完全平方公式,通过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估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较麻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后面配方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实际效果:第1和第2问选两三个学生口答,由于问题较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第3问由学生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既复习了估算法,同时又进一步体会到了估算法较麻烦,达到了激发学生探索新解法的目的。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工人师傅想在一块足够大的长方形铁皮上裁出一个面积为100CM2正方形,请你帮他想一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为 ;若它的面积为75CM2,则其边长应为 。(选1个同学口答)

    (2)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cm后,它的面积变为64cm2,则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若变化后的面积为48cm2呢?(小组合作交流)

    (3)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独立练习)

    x2?5; (x?2)2?5; x2?12x?36?0。

    (4)上节课,我们研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x2?12x?15?0,你能仿照上面几个方程的解题过程,求出x的精确解吗?你认为用这种方法解这个方程的困难在哪里?(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开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配方法作好铺垫;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实际效果:在复习了开方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口答出了第1问,为解决第二问做好了准备。第2问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如何求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时,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直接开方先求出了新正方形的边,再减增加的边长,求出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有的同学用了方程,设原正方形的边长为xcm,根据题意列出了一元二次方程(x?3)2?64;(x?3)2?48然后两边开方,根据实际情况求出了原来正方形的边长,这样,再一次经历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初步了解了开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简单应用。在第2问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解决了第3问。但学生在解决第4问时遇到了困难,他们发现等号的左端不是完全平方式,不能直接化成(x?m)2?n (n?0)的形式,因此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方程不能用开方法解,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方程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为后面探索配方法埋好了伏笔。

    第三环节:讲授新课

    活动内容1:做一做:(填空配成完全平方式,体会如何配方)

    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选4个学生口答)

    x2?12x?_____?(x?6)2 x2?6x?____?(x?3)2

    x2?8x?____?(x?___)2 x2?4x?____?(x?___)2

    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x2?ax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配方法的关键是正确配方,而要正确配方就必须熟悉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在此通过几个填空题,使学生能够用语言叙述并充分理解左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右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进一步复习巩固完全平方式中常数项与一次项系数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实际效果:由于在复习回顾时已经复习过完全平方式,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快解决四个小填空题。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发现要把形如x2?ax的式子a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只要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加上()2即可。而2

    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更加透彻。事实上,通过对配方的感知的过程,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这就为下一环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打好基础。由此也反映出学生善于观察分析的良好品质,而这种品质是在学生自觉行为中得到培养的,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内容2:解决例题

    (1)解方程:x2+8x-9=0.(师生共同解决)

    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

    x2+8x=9

    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

    x2+8x+42=9+42.

    (x+4)2=25

    开平方,得 x+4=±5,

    即 x+4=5,或x+4=-5.

    所以 x1=1, x2=-9.

    (2)解决梯子底部滑动问题:x2?12x?15?0(仿照例1,学生独立解决) 解:移项得 x2+12x=15,

    两边同时加上62得,x2+12x+62=15+36,即(x+6)2=51

    两边开平方,得x+6=±51 所以:x1??6,x2??51?6,但因为x表示梯子底部滑动的距离所以x2??51?6 不合题意舍去。 答:梯子底部滑动了(51?6)米。

    活动内容3:及时小结、整理思路

    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1和例2的讲解,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x?m)2?n(n?0)形式,同时通过例2提醒学生注意:有的方程虽然有两个不同的解,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对结果进行取舍。由于此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出现过,因此也达到前后呼应的目的。最后由问题“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引出配方法的定义。

    实际效果:学生经过前一环节对配方法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进一步完善对配方法基本思路的把握,是对配方法的学习由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最后利用两个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得出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亲身感受,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内容4、应用提高

    例3:如图,在一块长和宽分别是16米和12米的长方形耕地上挖两条宽度相等的水渠,使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试求水渠的宽度。(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结合图形很快列出了方程,在交流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如果设水渠的宽为x米,则1?12?16;有的同学认为如果设水渠的宽为x21米,则方程应该是16?12?12x?16x?x2??12?16,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2方程应该是(16?x)(12?x)?

    释;有的同学则认为,如果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的一半则意味着水渠的面积也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方程可以列为:12x?16x?x2?1?12?16。面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解他们2所列出的几个方程,然后再让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三种方法都正确,并且指出第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平移水渠,把分割成的四部分拼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矩形(如下图),然后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此种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最简单。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辩论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达到了资源共享。

    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

    活动内容:解下列方程

    (1)x2?10x?25?7;(2)x2?6x?1;(3)x(x?14)?0(4)x2?8x?9

    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实际效果: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基本都能用配方法解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用配方法解简单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以及在应用配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掌握了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50页习题2.3 1题、2题

    四、教学反思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学生在初一、初二已经学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如何对一个正数进行开方运算,而且普遍掌握较好,所以本节课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几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引入配方法。教学中将难点放在探索如何配方上,重点放在配方法的应用上。本节课老师安排了三个例题,通过前两个例题规范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巧,同时本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配方法(3)中的一个是设计方案问题改编成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八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29、30)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 证明(二),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 证明(三),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其中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与概率 则是与统计有关。

    四、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证明(二)》和《证明(三)》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视图与投影》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频率与概率》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几几何何部分《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代娄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反比例函数》。以及与统计有关的《频率与概率》。《证明(二)》,《证明(三)》的重点是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难点是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视图与投影》和重点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判断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并能根据三种图形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是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明确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内容。《一元二次方程》, 《反比例函数》的重点是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和解析式探索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难占是1、会运用方程和函数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频率与概率》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的数学模型,体会频率的稳定性。难点是注重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来源渠道的多样性,理解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必须借助于大量重复试验,从而提示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存联系。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七、教学进度:

    全学期约为10 周。安排如下:

    内容 复习上学期内容 证明(二) 一元二次方程 证明(三) 视图与投影 反比例函数 频率与概率 綄合复习 期末测试

    时间 07.9.1—9.10 9.11—9.30 10.1—10.26 10.27—11.17 11.18—12.2 12.3—12.17 12.18—12.31 20xx.1.1 —1.31 20xx.2.1-期末考试及改卷

    课时 6 13 12 11 8 9 10 15 5

    周次 1 2 3 4-5 6 7 8 9 10

    除了以上计划外,我还将预计开展转化个别后进生工作,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年级:九年级 科目:数学 教师:

    九年级时间非常紧张,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又要考虑到在九年级下学期对初中阶段整个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所以特制定计划如下:

    【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计划完成九年级下册一部分新授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期末检测分析,发现班级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的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少数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本章主要是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及具体方法。本章的难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首先介绍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并从图象得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然后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最后通过设置探究栏目展现二次函数的应用。

    第二十三章 旋转: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本章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本章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第二十四章 圆: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第二十七章 相似:是在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与发展。全章共分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图形的相似”主要介绍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并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二小节“相似三角形”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小节“位似”研究了一种特殊的相似——位似,研究了位似图形的画法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换。

    【本学期提高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章节复习时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7、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8、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9、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课时安排】

    章节 课时 教学起止时间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 13 第一、二、三周

    第22章 二次函数 12 第四、五、六周

    第23章 旋转 7 第七、八周

    第24章 圆 16 第九、十、十一周

    第25章 概率初步 9 第十二、十三周

    第26章 反比例函数 8 第十四、十五周

    第27章 相似 14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

    期末总复习 第十九周~期末结束

    20xx年8月27日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3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5、6)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 证明(二),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 证明(三),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其中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 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与概率 则是与统计有关。

    五、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证明(二)》和《证明(三)》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视图与投影》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频率与概率》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六、 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几几何何部分《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代娄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反比例函数》。以及与统计有关的《频率与概率》。

    《证明(二)》,《证明(三)》的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

    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视图与投影》和重点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判断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并能根据三种图形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是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明确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的重点: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和解析式探索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难点:

    1、会运用方程和函数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频率与概率》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的数学模型,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2、注重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来源渠道的多样性,理解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必须借助于大量重复试验,从而提示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存联系。

    七、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初三年级数学,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想: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

    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六章.

    第一章 证明(二)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证明(三)

    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三、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 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 抓住课堂45分钟。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 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五、提高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8.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数学备课组以加强备课组建设为根本,以理论学习为手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搞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打造“主动,有效”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相互了解,老师们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有深刻的认识,老师们普遍感觉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我们初三数学组在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三、具体工作要点

    为全面推进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本组教师素质和课堂组织水平,特制定本组教研活动如下:

    1、加强管理,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按时参加集体备课,针对学生实际,以学法指导为中心,重点备每一课时的教案、课件、学案,中心发言人提供一课时的课件和教案文本给每位成员,并准确解读教案及设想,集体讨论修订形成二次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存档。

    2、加强教师交流,团结协作,群策群力,落实讲课、听课、评课制度,常听推门课,多相互交换意见。

    3、强化研究意识,教师对要讲解的题目和知识,必须充分思考如何教给学生方法,讲前要先做,不定期检查通报。

    4、狠抓培优治跛,负责培优的教师必须有计划、有内容、有安排、有教案、有考评、有分析、有效果。

    5、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原有的教学理念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学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6.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中非常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才能跟好的进行学习,更好的吸收知识。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同学都有更大的提高。

    7.要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由于我校初三学生很多,他们的性格很复杂,数学素质差距较大,为缩小在数学上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以下的措施:

    通过平时单元考试和课堂了解,每位数学老师挑3—4个进行重点帮教补差。与此同时,由每个学习小组长带一个后进生, 双管齐下,共同提高。再是平时也要注重对小组长的培养,培养小组长认真负责的态度。在班内形成一种要学习的好风气,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对每一位差生和尖子生负责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每一位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其实他们才是班级灵魂和中流砥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重视,才能整体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8.认真组织好作业批改与交流,单元考试与分析,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对学生出现的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通报并研究,对每次单元过关考试都要认真分析和总结。

    9.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教研活动,了解本学科的教学教研的新动向,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式。

    我们会在总结上学期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更加认真,更加努力,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希望能在本学期能够更上一层。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电子备课措施

    1.认真组织同学科精心组织,群策群力,努力提高电子备课的质量和电子备课的实用性。

    2.加强电子备课中练习的实效性,积极与有关的中考题目相联系,体现电子备课中练习的时代性,和新颖性。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6一. 教学思想: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

    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 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 抓住课堂45分钟。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五章.

    第一章 分式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 圆

    第四章 图形的全等

    第五章 样本与总体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 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 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四.提高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8.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周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主 要 内 容教 学 目 标

    1整式的除法会单项式或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会约分、通分、乘除、加减运算

    3分式方程解法会解分式方程

    4一元二次方程及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完成与探索的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圆的相关知识了解圆的有关概念

    7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掌握各种位置关系有应用

    8圆的相关问题综合知识

    9期中前复习查漏补缺

    10期中检测自我检查相当激励

    11全等三角形的识别学会判断

    12命题与证明学会初步说理

    13尺规作图会简单地尺规作图

    14复习总结本章

    15样本与总体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

    16用样本估计总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明白原因

    17概率懂得概率含义与预测

    18本章小结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19总复习本章内容及串联

    20期终考试检测师生的教与学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7

    一、目的

    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完成九年级下册新授教学内容。

    二、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本章主要是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及具体方法。本章的难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三章 旋转: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本章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本章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第二十四章 圆: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本章内容知识点多,而且都比较复杂,是整个初中几何中最难的一个教学内容。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四、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2、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作答能力和正确率。

    3、精心组织单元测试,认真分析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其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分析与讲解,力求透彻。对于少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辅导,突破难点。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8一、教学思想:

    1、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

    3、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4、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5、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6、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

    7、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

    8、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抓住课堂45分钟。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五章。

    第一章:分式。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圆。

    第四章:图形的全等。

    第五章:样本与总体。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课后反馈。

    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四、提高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8、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五、周教学进度安排。

    1、整式的除法:会单项式或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会约分、通分、乘除、加减运算。

    3、分式方程解法:会解分式方程。

    4、一元二次方程及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完成与探索的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圆的相关知识:了解圆的有关概念。

    7、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掌握各种位置关系有应用。

    8、圆的相关问题:综合知识。

    9、期中前复习:查漏补缺

    10、期中检测:自我检查相当激励。

    11、全等三角形的识别:学会判断。

    12、命题与证明:学会初步说理。

    13、尺规作图:会简单地尺规作图。

    14、复习:总结本章。

    15、样本与总体: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

    16、用样本估计总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明白原因。

    17、概率:懂得概率含义与预测。

    18、本章小结: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19、总复习:本章内容及串联。

    20、期终考试:检测师生的教与学。

    推荐!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3篇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一)

    为了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制定了初一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数学,该班共有学生46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5。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有理数进行分类,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经历从整数和分数扩充到有理数,了解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数的扩充,体会数的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规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正负数,这为本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有理数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尤其是有理数的分类,因此一定要严格把握教材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问 题 设 计 师 生 活 动 备注

    设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已将数的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名学生板演

    (1)把他们写出的数进行分类:1,2,3,0,-1,-2,-3,5,8,26,29,-0.5,-150.25

    …………

    (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述数分为两类?如果可以应分为哪两类?

    (3)我们所学过的整数(0除外)能否写成分数的形式?上面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我们还可以按其他标准对数进行分类吗?

    问题三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书(π除外)都是有理数。你能对我们学过的数进行合理分类吗?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果,如果不全,可以补充.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先看书,回顾思考得出结论: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 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

    5可以写成 ;0.3可以写成 ;0. 可以写成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得出结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教师在参与讨论时启发学生进行分类,明确分类的基本原则:不重不漏.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

    如:按整数和分数分;或按正负数分等。但是要注意遗漏0的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学生通过概括得出有理数的概念.

    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作准备.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理解.

    【推荐】初三数学教学计划汇编670字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篇一)

    1、做好教材钻研工作。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数学建模,野外测量,七巧板游戏,课件演示。使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4、挖掘数学特长生,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冒尖。

    5、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篇二)

    一、教学内容

    本章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比例线段、相似图形、相似三角形、中位线、位似图形、图形与坐标等,探索并体验相似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是继图形的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是对图形全等知识的

    进一步拓展和发展。整个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教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总结图形相似的有关特征并自觉应用到现实之中。同时,通过“相似图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教学活动经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认识教学丰富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相似,知道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

    2.探索并确认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及面积比的关系。

    3.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以知线段是否成比例。

    4.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及其主要性质。

    5.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利用位似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7.了解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重心的概念以及有关应用。

    8.能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9.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10.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位似图形的概念和作法。

    2、教学难点:利用性质和判定分析和解决问题。

    3、教学关键: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学策略

    1、采用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采用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多开展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本课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第24章:圆周角(第1课时),是在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圆心角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对圆周角的性质的探索,圆周角的性质在圆的有关证明、作图、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研究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九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较感兴趣于有“挑战性”的任务等心理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周角的概念、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能准确运用圆周角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运用,有机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能主动地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再实验、证明圆周角定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其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数学。

    三、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及应对预案:

    学习困难之一: 圆周角定义与辨析。圆周角的两个特征,特别是圆周角的两边要和圆相交,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

    应对预案:采用对比教学,对比圆心角的定义,知识迁移得到圆周角的定义,但应强调圆周角的两边要和圆相交。接下来通过一组概念辨析练习题,学生能准确、深入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明确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习困难之二: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难点有三处:

    ①圆心与圆周角具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

    ②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数量关系的结论;

    ③圆周角定理中三种情形的证明。

    教学应对预案:

    难点①的分散:在学生明确圆周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在事先所发学案中动手画圆周角,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圆周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圆心与圆周角具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为后面证明中的分类讨论作好铺垫。

    难点②的分散:学生合作交流,通过测量事先所发学案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探究并猜想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教师再利用电脑测量来验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命题: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篇四】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二)内容解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方程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 “次”的推广,同时它是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勾股定理、相似等知识提供运算工具,是二次函数的基础.

    针对一系列实际问题,建立方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具体方程的共同特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形式ax2+bx+c=0也是对具体方程从“元”(未知数的个数)、“次数”和“项数”等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a≠0的条件是确保满足 “二次”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契机.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初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二)目标解析

    1.通过建立一元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未知数相乘导致方程的次数升高,继而产生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存在的实际背景,感受一元二次方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

    2.将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统一为一般形式,学生从数学符号的角度,体会概括出数学模型的简洁和必要,针对“二次”规定a≠0的条件,完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准确的说出方程的各项系数,并能确定简单的字母系数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学习的第四个方程知识,首先在初一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接着扩展“元”得到二元一次、三元一次方程,完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初二分式的教学,使得对实际问题的刻画从整式推广到有理式,分式方程得以出现,到一元二次方程第一次实现 “次”的提升.学生必然存在着疑问,为什么有些背景列得的方程是二次的呢?教学中要直面学生的疑问,显化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自己解释疑问,才能避免“灌输”,体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增强学好的信念.

    培养建模思想,进一步提升数学符号语言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得出一般形式,对初三学生是必须的,也是适可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成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上,不能草草给出方程的概念就反复辨析练习,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下功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展示教科书本章的章前图,请同学们阅读章前问题,并回答:

    问题1.这个方程属于我们学过的某一类方程吗?

    师生活动: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方程类型,复习方程的概念,元与次的概念,观察新方程,分析此方程的元与次,尝试为新方程命名.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某些实际问题的模型,体会学习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体系中合理的构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新知识.

    问题2.这样的方程在其他实际问题中是否还存在呢?你能再想出一个例子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二次项产生的原因,从熟悉的实际背景中,很有可能从矩形的面积出发,设计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走向对一元二次方程产生的根源的探求,在编制情境的过程中,他们将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自己编制情境并列出方程,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同学给出的情境去列方程,或者阅读课本上的实际问题.

    (二)拓宽情境,概括概念

    给出课本问题1、问题2的两个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建立方程.

    问题1 如图21.1-1,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个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 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个队参赛,则每个队要与其他____个队各赛一场,全部比赛共有___ 场.

    由此,我们可以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化简得________________.

    问题3. 这些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

    师生活动: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语言转化成数学的符号语言,体会运算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学习建模.将列得的方程化简整理,判断出方程的次数.

    【设计意图】在建模的过程中不仅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对二次项产生的根源将更加明晰,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让学生回答方程的元与次,一是让他们体会统一成一般形式的必要性,为概念的形成做铺垫,分解教学的难点;二是让他们明确教学的主线,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问题4.这些方程是什么方程?

    师生活动:观察本课得出的一些方程,思考它们的共性,同学们尝试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并且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

    开发学生认识的资源,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深入理解同一概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收获,实现分层教学分层指导的效果.

    问题6. 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1.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

    ;

    (3)

    ;

    (5)

    .

    答案(2)(5)(6).

    师生活动:用概念指导辨析,方程(3)与(4)同学们可能会产生争议,(3)帮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是整式方程,(4)体会化为一般形式的必要性,对a≠0条件加深认识.

    【设计意图】补足学生所举正反例的缺漏,追问:有二次项的一元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吗?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深化对一元、二次的认识.

    问题7.指出下列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

    例2. 将下列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

    (1)

    师生活动: (1)将方程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是

    ,常数项是

    ,过程略.

    例3.关于x的方程

    时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在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面前,通过辨析方程的元、次、项看清方程的本质,深化理解,淡化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记忆.

    (四)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教科书第4页: 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掌握情况.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请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比之前所学其它方程,谈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认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典型错误.

    (六)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21.1

    复习巩固:第1,2,3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方程哪些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1)

    ;(3)

    .

    【设计意图】考查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关于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

    A.

    C.

    【设计意图】考查

    的一元二次方程

    -年初三上工作计划示例


    初三(9)班20xx-20xx上工作计划

    班主任:杨绍林

    一、指导思想

    在初三的第一学期,班级将强化“时时要管理、处处有管理”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每一方面。要以校风建设为班级工作突破口,加大教育管理力度,从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点小事抓起,以保证本年度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班主任,自己更要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改精神,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全面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实施爱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1、认真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为提高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努力形成扎实,竞争,拼搏,进取的学习风气,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使得每位学生的心理都能健康发展,以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班风建设

    1、重申校规和班规,强化学生的守时、守纪和责任意识,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应对初三学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想教育-----确定学习的具体目标,人生的大目标;态度教育-----敢于吃苦,敢于拼搏;典型教育-----向好学生学习,向第一看齐;信心教育-----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为自己的人生作最后的拼搏。

    2、加强规范训练,即让学生养成:(1)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2)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3)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严格的学风,不仅坚持一周、一月、一学期,以至一直坚持下去,治学严谨的学风应始终如一。

    3、安排班级活动: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

    4、营造向上氛围:(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给自己班级、小组取个新名字增强班级凝聚力。(2)布置教室环境。(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

    5、指导培养干部:(1)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大力开展经验交流和思想教育活动,培养班干部的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和奉献精神,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水平,促使其更好的发挥班级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当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2)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对班内的各项事务明确到位、分配到人。(3)精心培养班干部。

    6、养成良好习惯:(1)班级每周制定学习目标,作为学生完成任务的底线。(2)结合单元测评、期中考、期末考,指导每位学生确立奋斗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4)通过经常检查学生的作业、笔记、课堂纪律和考试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个别教育和榜样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二)重视学法指导

    1、教育学生在突出语数外的同时,综合科目要在应用和学科渗透上下功夫。

    2、加强学法指导并对学生进行分类,实行分层推进。

    3、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学法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努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主动认知的能力。

    4、开展文体活动:初三的学习是紧张忙碌的,为使学生乐学爱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营造轻松学习气氛,并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集体荣誉感及加强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号召学生利用晚课间时间加强身体锻炼,为初三紧张的学习做好身体上的准备。

    四、具体措施:

    (一)抓好班级一日常规,杜绝迟到旷课现象,抓好自修课纪律,提高效率。抓好升旗、早操、值日、卫生、墙报、行为规范等,力争在各项评比中获取名次。(二)提高板报、墙报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三)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步,对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定期与各类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经常进行班级工作的总结和各项计划的调整以更好的做好班级各项工作。

    五、活动安排:严格按照学部德育处、年级组安排的统一时间安排工作。

    二00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2022年秋季学期初三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精选版


    随着新学期即将到来,按照工作的变化,我们需要对教学工作有计划。对自己新学期的工作做个规划,才能够使教学的工作更有目标性!对于教学计划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2022年秋季学期初三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精选版,供大家参考。

    xxxx年秋季学期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5、6)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证明(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证明(三),第四章视图与投影,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第六章频率与概率。其中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与概率则是与统计有关。

    四、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证明(二)》和《证明(三)》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视图与投影》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频率与概率》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几几何何部分《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代娄部分《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以及与统计有关的《频率与概率》。《证明(二)》,《证明(三)》的重点是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难点是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视图与投影》和重点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判断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并能根据三种图形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是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明确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内容。《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的重点是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和解析式探索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难占是1、会运用方程和函数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频率与概率》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的数学模型,体会频率的稳定性。难点是注重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渠道的多样性,理解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必须借助于大量重复试验,从而提示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存联系。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除了以上计划外,我还将预计开展转化个别后进生工作,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

    【实用】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320字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一)

    为了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制定了初一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数学,该班共有学生46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5。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担任七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而且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三、具体教学措施: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但同时又不死板,给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8、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9、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做好知识的衔接及章元过关工作。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本期教学进度如下:

    章 节周数安排第一章 我们与数学同行第1周第二章有理数第1至5周第三章 用字母表示数第6至7周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第8至13周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14周第六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第15至18周期末考试第19至20周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有理数进行分类,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经历从整数和分数扩充到有理数,了解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数的扩充,体会数的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规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正负数,这为本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有理数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尤其是有理数的分类,因此一定要严格把握教材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问 题 设 计 师 生 活 动 备注

    设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已将数的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名学生板演

    (1)把他们写出的数进行分类:1,2,3,0,-1,-2,-3,5,8,26,29,-0.5,-150.25

    …………

    (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述数分为两类?如果可以应分为哪两类?

    (3)我们所学过的整数(0除外)能否写成分数的形式?上面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我们还可以按其他标准对数进行分类吗?

    问题三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书(π除外)都是有理数。你能对我们学过的数进行合理分类吗?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果,如果不全,可以补充.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先看书,回顾思考得出结论: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 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

    5可以写成 ;0.3可以写成 ;0. 可以写成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得出结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教师在参与讨论时启发学生进行分类,明确分类的基本原则:不重不漏.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

    如:按整数和分数分;或按正负数分等。但是要注意遗漏0的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学生通过概括得出有理数的概念.

    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作准备.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理解.

    值得参考!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大全410字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一)

    为了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制定了初一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数学,该班共有学生46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5。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担任七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而且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三、具体教学措施: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但同时又不死板,给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8、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9、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做好知识的衔接及章元过关工作。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本期教学进度如下:

    章 节周数安排第一章 我们与数学同行第1周第二章有理数第1至5周第三章 用字母表示数第6至7周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第8至13周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14周第六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第15至18周期末考试第19至20周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有理数乘法法则。

    2。内容解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类似,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本节课要在小学已掌握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得到“要使正数乘正数(或0)的规律在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时仍然成立,那么运算结果应该是什么”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体会乘法法则的合理性。与加法法则一样,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也要从符号和绝对值来分析。由于绝对值相乘就是非负数相乘,因此,这里关键是要规定好含有负数的两数相乘之积的符号,这是有理数乘法的本质特征,也是乘法法则的核心。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

    (2)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能按照乘法法则,先考虑两乘数的符号,再考虑两乘数的绝对值,并得出正确的结果。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归纳过程。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的区别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本课要以正数、0之间的运算为基础,构造一组有规律的算式,先让学生从算式左右各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并得出规律,再以问题“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为引导,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规律下,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个负数相乘各应有什么运算结果,并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总结出规律,进而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规定的合理性。上述过程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什么叫“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等,都会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应该在“如何观察”上加强指导,并明确提出“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看规律”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 我们知道,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按照这种分类,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类的角度考虑,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正数乘正数、正数与0相乘、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负数乘负数。

    设计意图: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由此引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几种情况,既复习有关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又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问题2 下面从我们熟悉的乘法运算开始。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3=9,

    3×2=6,

    3×1=3,

    3×0=0。

    追问1:你认为问题要我们“观察”什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

    如果学生仍然有困难,教师给予提示:

    (1)四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左边都有一个乘数3。

    (2)其他两个数有什么变化规律?——随着后一个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

    设计意图:构造这组有规律的算式,为通过合情推理,得到正数乘负数的法则做准备。通过追问、提示,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规律”。

    教师: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3×(—1)=—3,这是因为后一乘数从0递减1就是—1,因此积应该从0递减3而得—3。

    追问2:根据这个规律,下面的两个积应该是什么?

    3×(—2)= ,

    3×(—3)= 。

    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造算式,加深对运算规律的理解。

    追问3: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指师生给出的所有含正数乘负数的算式),你能说说它们的共性吗?

    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正数乘负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设计意图:先得到一类情况的结果,降低归纳概括的难度,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问题3观察下列算式,类比上述过程,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3×3=9,

    2×3=6,

    1×3=3,

    0×3=0。

    鼓励学生模仿正数乘负数的过程,自己独立得出规律。

    设计意图:为得到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模仿、概括的能力。

    追问1: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你认为下面的空格应各填什么数?

    (—1)×3= ,

    (—2)×3= ,

    (—3)×3= 。

    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

    追问2 :类比正数乘负数规律的归纳过程,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指师生给出的所有含正数乘负数的算式),你能说说它们的共性吗?

    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负数乘正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追问3: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有什么共性?你能把它概括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已有的讨论过程,自己得出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并进一步概括出“异号两数相乘,积的符号为负,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既使学生感受法则的合理性,又培养他们的归纳思想和概括能力。

    问题4 利用上面归纳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3)×3= ,

    (—3)×2= ,

    (—3)×1= ,

    (—3)×0= 。

    追问1:按照上述规律填空,并说说其中有什么规律?

    (—3)×(—1)= ,

    (—3)×(—2)= ,

    (—3)×(—3)= 。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负数乘负数的结论。因为有前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学生能独立完成。

    问题5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自己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看教科书。

    追问:你认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如果有困难,可先让学生看课本第29页有理数乘法法则后面的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归纳乘法法则,明确按法则计算的关键步骤。

    例1计算:

    (1)

    ;(2)

    ;(3)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明:在(3)中,我们得到了

    =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我们说

    与—2互为倒数。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追问:在(2)中,8和—8互为相反数。由此,你能说说如何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吗?

    设计意图:本例既作为巩固乘法法则,又引出了倒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同时说明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乘—1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有—8=8×(―1))。

    例2 用正数、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气温的变化量为—6°C,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结、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1)你能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

    (2)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举例说明如何从正数、0的乘法运算出发,归纳出正数乘负数的法则。

    (4)你能举例说明符号法则“负负得正”的合理性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小结。

    作业:教科书第30页,练习1,2,3;第37页,习题1。4第1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判断下列运算结果的符号:

    (1)5×(—3);

    (2)(—3)×3;

    (3)(—2)×(—7);

    (4)(+0。5)×(+0。7)。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理解。

    2计算:

    (1)6×(—9);

    (2)(—6)×0。25;

    (3)(—0。5)×(—8);

    (4)0×(—6);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情况。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有理数进行分类,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经历从整数和分数扩充到有理数,了解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数的扩充,体会数的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规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正负数,这为本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有理数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尤其是有理数的分类,因此一定要严格把握教材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问 题 设 计 师 生 活 动 备注

    设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已将数的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名学生板演

    (1)把他们写出的数进行分类:1,2,3,0,-1,-2,-3,5,8,26,29,-0.5,-150.25

    …………

    (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述数分为两类?如果可以应分为哪两类?

    (3)我们所学过的整数(0除外)能否写成分数的形式?上面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我们还可以按其他标准对数进行分类吗?

    问题三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书(π除外)都是有理数。你能对我们学过的数进行合理分类吗?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果,如果不全,可以补充.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先看书,回顾思考得出结论: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 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

    5可以写成 ;0.3可以写成 ;0. 可以写成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得出结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教师在参与讨论时启发学生进行分类,明确分类的基本原则:不重不漏.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

    如:按整数和分数分;或按正负数分等。但是要注意遗漏0的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学生通过概括得出有理数的概念.

    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作准备.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理解.

    【热门】初一上册数学老师教学计划3篇


    初一上册数学老师教学计划【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会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利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类比学习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重点之一,《标准》中 强调: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重视在具体 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节内容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融入实际问题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标准》对本节内容的特别要求。本节内容也为后继学习数学知识作必要的基本运算技能,虽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但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因此本节内容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引入(课件出示)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

    5.-9+(+6);(-11)-7

    (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讲评(-9)+(+6) -(-11)-7

    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教师纠正)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负9正6正11负7的和或负9加6加11减7)

    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 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 出来。

    (1)(+9)-(+10)+(-2)-(-8)+3;

    (2)- +(- )-(- )-(+ )

    2.判断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二)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9+6+11-7

    (三) 巩固练习

    1.-4+7-4=-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

    3. -9-3+2-4=___9___3___4___2

    4. - - + = ___ ___ ___

    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 种读法读 出结果,其他学生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

    2题抢答

    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讨论后回答 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 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 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初一上册数学老师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初一上册数学老师教学计划(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有理数进行分类,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经历从整数和分数扩充到有理数,了解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数的扩充,体会数的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规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正负数,这为本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有理数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尤其是有理数的分类,因此一定要严格把握教材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问 题 设 计 师 生 活 动 备注

    设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已将数的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名学生板演

    (1)把他们写出的数进行分类:1,2,3,0,-1,-2,-3,5,8,26,29,-0.5,-150.25

    …………

    (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述数分为两类?如果可以应分为哪两类?

    (3)我们所学过的整数(0除外)能否写成分数的形式?上面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我们还可以按其他标准对数进行分类吗?

    问题三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书(π除外)都是有理数。你能对我们学过的数进行合理分类吗?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果,如果不全,可以补充.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先看书,回顾思考得出结论: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 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

    5可以写成 ;0.3可以写成 ;0. 可以写成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得出结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教师在参与讨论时启发学生进行分类,明确分类的基本原则:不重不漏.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

    如:按整数和分数分;或按正负数分等。但是要注意遗漏0的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学生通过概括得出有理数的概念.

    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作准备.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理解.

    【[推荐]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季度范文精选】相关推荐
    师德师风建设个人计划幼儿园范文简短 4篇

    即将迎来新学期的工作,紧跟学校的步伐,我们要对新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只有规划好新学期教学计划,才能使新学期的教学更加有序!教学计划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师德师风建设个人计划幼儿园范文简短 4篇,供大家参考。一、指导思想:为了树立文明的行业新风,科学规范地带好班、上好...

    [热]幼儿园春季中班学期工作计划集锦450字

    马上就要迎接新的学习了,根据我们自身的要求,我们需要着手撰写一份教学计划。认真做好教学计划,未来教学才会更有干劲!那么如何写一份教学计划?小编为你推荐《幼儿园春季中班学期工作计划集锦450字》,希望您喜欢。春季新学期开始了。我们中班,本学期我班幼儿人数有所变动,转走5人,新来4人,共有48人。在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