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计划
  • >导航
  •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实用
  •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发表时间:2023-09-12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实用。

    时光如梭,马上就要进入新学期了,写好教学计划,才可以对授课内容更加的熟悉,想要写出一篇学科教学计划咋写呢?有关“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不妨看看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祝愿你能够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有益信息欢迎阅读!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1】

    一、教材分析(略)

    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1.使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即以“学会做人”为中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己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帮助教师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2.使学生成为从社会生活出发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3.使学生成为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教师超越,以知识直接传承,思维单一路径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从直接传授转向间接传授,从简单呈现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体验,从信息单向传输转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选择的教学策略的转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通过自己的建构实现发展的过程。

    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和体例

    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若干单元(长单元,短单元结合)。本套教科书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因此,每一年级教科书包含从个人到世界的8个单元。学习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学习活动三个系统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设(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多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教科书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习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教科书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小新闻,小评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____________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快乐。本人已任教了一学年。对全班每位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对本册内容的学习不会有困难。再加上我校处于城郊交际处,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2.了解家庭中的亲戚及称谓,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中发生在长辈身上的故事。了解家里的喜和乐。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奋、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义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知道农村是农作物的家园,了解“绿色食品”;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与措施

    1.《天生我才必有用》.①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②照镜子活动,目的在于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点。③设计合理活动,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④开展“我能行”实践活动。

    2.《我要向你学习》.①讲述《骆驼和羊》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懂得人有所长,物有所短的道理。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长处和短处。③通过故事会明白取长补短的重要意义。

    3.《竞争与合作》.①故事屋《我们能赢》,使学生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竞争无处不在。②用“评议角”的方式竞争规则的教育。

    4.《我来画棵家庭树》.①绘制家庭树,理解家庭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家庭的含义。②“智慧谷”,写出亲属的称谓。

    5.《我家的故事》.①讲述家的故事,初步了解家的功能。②写一个“我家的故事”,体会“我爱我家”的情感。

    6.《家人关爱我成长》.①婴儿成长的过程图及“故事屋”,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②古诗《游子吟》,小调查,我的生日,引出我们要报答的养育之恩。③“采摘爱心苹果树”是具体的行为指导。

    7.《欢迎来我家》.①知道自己家的布局,了解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家周围的环境。②利用小表演懂得如何待客做客。

    8.《‘问号’之歌》.①阅读文中诗文,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满问号。②利用故事屋,活动角,了解古今少年好学勤学的榜样故事。③师生收集勤奋好学的格言、谚语。

    9.《做学习的有心人》.①利用文中的故事及学生收获的故事,说明“只有耕耘才有收获”。②测试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关注测试的过程,谈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用“聪”字引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10.《寸金难买寸光阴》.①背诵《明日歌》理解含义。②学生表演,从中明理。③组织一分钟活动。④设计和执行课余时间表。

    11.《生活中的你我他》.①利用猜职业的方式导入。②让学生谈谈新的职业种类,体现与时俱进。③采访活动,了解各行各业。

    12.《热闹非凡的市场》.①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去问,认识一些商业场所。②通过了解调查,比较各种购物方式,货物摆放方式,价格及收款方式的不同,对各行各业有个初步的了解③安排一次体验活动。

    13.《农产品的家园》.①通过观察图景,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明白农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②教师介绍“胡柚的旅行”。

    14.《走进工厂》.①图片引入,充分理解生活用品与现代化工厂的联系,理解生产中的分工与合作。②参与一座工厂,亲身体验工厂中的分工与合作。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2】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1)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15人。学生中大部分虽来自农村村队,但经过两年在校的学习生活,95%以上的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9%.但也有个别学生,比较贪玩,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结合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特别是结合本中心校学校各项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相互联系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课堂内外多种教学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乐、中、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萌动中的矛盾,加以引导、启发,共同探究解决的方法。

    3、创设学习情境,这是课堂组织上教师最能也是最难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灵活选用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制造生动活泼的发展教育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生活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区(村队)小社会和大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3】

    一、情况分析:

    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三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主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的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教材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一致。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生活与消费”,“健康与文明”,“身边的社区生活”三个单元,全书23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13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 学生分析:我们这里三年级的学生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

    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的人格,实现“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

    2、让学生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

    3、注意培养他用人文化自觉意识,要使中华历史与文化成为少年儿童现代人格之根基,要使他用对本民族有历史与文化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4、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调查、探索、感受、体验等个体经验的环节,促使他用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我的人格建构。

    三、各课教学目标:

    1、我们的合作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2、真正的友谊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有关友情的事例,引导学生回顾、体验自己所结识的朋友,获得的友谊,逐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以及增进彼此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4、面对欺负和威胁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避免无情的心灵伤害。

    往存在着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6、抄袭害了谁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学生中发生的抄袭事例,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事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教学目标: 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守信与失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并作出评价;做到为人诚实,表里如一,遵守诺言;收集社会中关于诚信的事例,明白现代社会需要诚实和守信。

    8、擦亮眼睛 教学目标: 分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树立从小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观念,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能够相信科学,宣传科学。

    9、逛商场 教学目标: 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和选购商品的有关常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逛商场时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12、从一滴水说起 教学目标: 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做”相结合,讲求实效,引导学生言行一致。

    2、积极诱导,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力求严谨生动,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及学生的先进事例教育学生。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做好学生的表率。

    4、利用晨会、班会评价学生的行为,给于恰如其分的批评或表扬。

    5、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6、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教育环境灵活把握内容。

    7、发挥榜样作用,教学相长,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中明白道理。

    8、结合家庭和社会教育,实行开放式教学,将课堂移至社会。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4】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五、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0课时

    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8课时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6课时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和责任6课时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35人,男18,女17,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四、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4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6】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7】

    (一)基本情况

    班级人数学力基础(上期末检测成绩)

    男女合计学科素质

    (二)教学进度

    1、我的自画像2课时

    2、别人眼中的我2课时

    3、心中的阳光2课时

    4、温馨的港湾2课时

    5、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2课时

    6、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2课时

    7、说说我们的学校2课时

    8、校园里的发现2课时

    9、给学校画张地图2课时

    10、在学校工作的人们2课时

    11、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2课时

    12、看地图,找家乡2课时

    13、家乡的山和水2课时

    14、我的家乡变了样2课时

    15、家乡的明天更美好2课时

    16、我喜欢过年2课时

    17、家乡的风味小吃2课时

    18、小城故事多2课时

    19、一起采风去2课时

    (三)教学措施

    1.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

    2.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3.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并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热门话题的关切。

    4.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教研(改)项目

    怎样合理的将品德教学融入生活的内容,用生活来教育。

    (五)教导处审查意见(略)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8】

    三年级一班学生共35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3人。由于是新组建的班级,学生来源复杂,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和街道小学,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但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长》;《我在学习中长大》;《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每个单元下设了三——四个主题,共11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1.了解家庭的构成,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他们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的贡献。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构成,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他们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的贡献。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对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4.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5.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6.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线路图。

    7.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8.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9.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计十一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每课时30分钟。并在每单元布置进行调查、活动等,在一单元学习内容完成后,安排一课时进行调查、活动等的小结,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全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工作计划《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难点: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2、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二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成长》·· 6课时

    第二单元 《我的家庭》··· 8课时

    第三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课时

    第四单元 《七彩的社会生活》·· 8课时

    机动······ 2课时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10】

    一、单元目标态度:通过学生对自己优点、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体验,使他们学习如何可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力:通过了解、认识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能力,欣赏和尊重别人的能力,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初步懂得怎样爱护、珍惜自己的名誉。知识:通过人事自己的体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活动中初步懂得怎样爱护和珍惜自己的名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认识自己的性格、有事、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建立起自尊、自爱和自信。

    三、教学难点: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正确认识自己。

    四、单元内容1.认识我自己2.我的兴趣特长3.爱护自己的名誉*4.我在进步

    五、单元课时:14课时

    六、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学习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懂得做人要自尊与自爱,珍惜自己的名誉等,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为切入点,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自己、认识自己。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11】

    一、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三年级三个班共139人,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有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

    约。

    四、课时安排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4、同样是学习(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第十九周复习总结

    第二十周期末考查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篇1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7%.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品德上册教学计划实用】相关推荐
    师德师风建设个人计划幼儿园范文简短 4篇

    即将迎来新学期的工作,紧跟学校的步伐,我们要对新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只有规划好新学期教学计划,才能使新学期的教学更加有序!教学计划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师德师风建设个人计划幼儿园范文简短 4篇,供大家参考。一、指导思想:为了树立文明的行业新风,科学规范地带好班、上好...

    [热]幼儿园春季中班学期工作计划集锦450字

    马上就要迎接新的学习了,根据我们自身的要求,我们需要着手撰写一份教学计划。认真做好教学计划,未来教学才会更有干劲!那么如何写一份教学计划?小编为你推荐《幼儿园春季中班学期工作计划集锦450字》,希望您喜欢。春季新学期开始了。我们中班,本学期我班幼儿人数有所变动,转走5人,新来4人,共有48人。在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