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相思课件推荐
  • 相思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17

    相思课件推荐。

    这篇“相思课件”栏目小编一看就知道质量高值得一读。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相思课件【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曲唱的是梅花,歌颂的却是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

    三、老师小结。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梅花凌寒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是历代诗人和画家所赞颂的对象,梅花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这篇文章,重在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体会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的能力,在本节课上,我运用“预习单导学”的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这节课的落脚点是:让“预习单”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帮助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学生只有预习好了,课上才会精彩无限。课上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体验语文阅读的快乐。让课堂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感悟、思考的阵地。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灵魂”、“ 骨气”,开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感受老人思乡之情时我主要抓住了老人三次流泪和斥我污梅。在这里我设计了两次想想情景说话。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体会梅花精神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在指导朗读“做有气节的中国人”之前先让学生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图片更加渲染了激昂的气氛为朗读做了铺垫。最后《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缕缕梅花魂,悠悠爱国心,让我们永远铭记梅花魂。

    1.小组讨论的实效性不是很好,发言的同学仍然比较集中,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广,课下我统计了一下举手发言的同学只有26人,怎样让那些沉默的同学开口?怎样让所有的同学都积极起来?这是我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评价不够积极、灵活。很多时候少了老师的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怎样让评价更及时、更灵活、更发自老师的内心,这也是我需要努力的改正的地方。

    相思课件【篇2】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1、 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相思课件【篇3】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师: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师:今天我们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

    (设计意图: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一单元就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不偏不移,与主题相吻合。让学生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近文本。)

    3、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4、出示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三、走进《长相思》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出示课件)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7、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进文本,我用一个“身”来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的思绪一下集中起来。感悟作者行军的艰辛。)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9、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

    10、让学生怀着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齐读《长相思》。

    11、想象词的意境:

    师引导: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出示课件)

    12、师小结;是呀,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设计意图:以观看书上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学生的情感较好体现出来。)

    13、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1)师引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3)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与朋友在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课件)

    在楼阁亭下,与朋友。

    灯光下,他在教孩子。

    灯光下,他在帮妻子。

    灯光下,他在帮父亲。

    (设计意图:小练笔只为呈现画面而设计,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的无奈。)

    1、师引入: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3、指导学生朗读。

    相思课件【篇4】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本次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五年级学生,本班学生对古诗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觉得古诗内容难理解,学起来很吃力。不过他们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已有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理解、感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儿童特有的表现需求、探究需求、被认可的需求,都有利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1、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学会吟诵。

    2、能够对文本展开想象,更深入体会文意。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张籍眼中,乡愁是那拆了装、装了拆的家书;在王维眼中,乡愁是那一抹倚窗的寒梅。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图片)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渔歌子等)

    4、《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多媒体展示上下阙)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纳兰性德,走进《长相思》

    (一)自读《长相思》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多媒体展示)

    1、读,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停顿有序,那么再让我们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从中提出多音字“更”,并解释其意思)

    2、你讲到了纳兰性德远在门外,为什么他会在出远门呢?看了他的生平简介,你应该有所明白。(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二)细细体会:

    1.了解了纳兰性德,明白了大致意思,那么老师想问: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那么作者到底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三)体会于心:

    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可以体会出此时的纳兰性德心情如何?

    是啊,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相思课件【篇5】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长相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我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在教学之初,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这首词,然后通过师范读,生同桌读,小组交流读,对比引读,师生合作演绎等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二、想——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个人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步骤来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老师设定的情景当中(战马嘶鸣,战士嘶杀,风雪交加声中)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征途.让学生在征途中展开想象.然后话意一转:“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走入纳兰性德的家乡。

    三、唱——长相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突发奇想“让长相思不仅能吟,还要能唱”,有朋友听说我在给长相思找首配曲,劝我不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古诗词多么美好的东西,什么曲子能配得上呢?”但我不这样认为,“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同源,“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古诗词的教学,要讲,要诵,也可以唱嘛。于是我决定以“唱诗”作为突破口,改进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准确记忆古诗词,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下定决心之后,我听了上百首的配乐,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无意中让我听到《游子吟》这首歌曲,本人视为天籁.于是就引用过来.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了和学生配合朗诵的环节.没想到效果不错.这更加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教学上半部分,为了节省时间,我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这个环节过于草率,谈到了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体会。导致在学生还没真正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就草草的进入下个部分.让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课后回想,如果在教学之初能够对课堂的这个环节多些重视,那这遗憾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对于课堂细节的把握显稚嫩,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在课堂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自己经验的不足.课堂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够得心应手.这还是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通过这次的交流比武,我觉得我自身成长了许多.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谈到人的道德修养时常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告诉人们提高自己品德修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每日的自省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这是圣人先哲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在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应该具有古代先贤这种胸襟.在我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教育大师学习固然很重要,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样不失为提升自己教学艺术的一条捷径,愿我们参赛的所有老师都能在反思中增强自信,在反思中让我们课堂教学艺术独具的魅力。

    相思课件【篇6】

    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应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相思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相思课件【篇8】

    教材解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上阙记叙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

    纳兰性德是位清朝的词人,离孩子很远,加上他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无法改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内心细腻又多愁善感,这样复杂的情感,孩子更难理解。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不断的朗读中去理解词意,感受情感。我个人会觉得在理解词意这点是我这堂课做比较好的。在理解词意上,我希望不影响诗词的意境,从景物到整体,想象词中的画面,想象词以外的画面——故园。最后辅以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的不得不离别的无奈、痛心。课堂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营造离别、伤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聒”等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词人的思绪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乡愁这一永恒的话题。请跟我一起读几句诗吧!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乡愁是那一句句向家人报平安的话语;李益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乡愁的听到芦管声后那一个个眺望故乡的身影。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看看他眼中的乡愁是什么样的。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3、现在,请大家朗读《长相思》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每个字音,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努力把词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二、读准《长相思》

    请生读词,师相机引导。

    (1)“更”字读得很准确,第一声,古时一晚上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聒”是个生字,本来指的是声音吵闹,在这里指风雪声。

    (2)他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时,停顿停得好!他是怎么停的?(你们听得很认真)

    (3)读古诗词,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课题“长相思”,怎样才能读出韵味来?(我仿佛感受到了你内心中无尽的愁绪,你已经走进纳兰性德的心了)我们模仿这两位同学,带着这种韵味,齐读《长相思》。

    三、读懂《长相思》

    1.字正腔圆,停顿有序,感情真切!现在请大家结合书后的注释,想想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引导——远行。词人为什么会远行呢?看了他的简介,你会有所明白。

    在出塞的路上,他见到了许多景色,请大家默读《长相思》,找找词中出现哪些景象。

    (点击幻灯片)他走过了山,走过了水,每走一程,都意味着离家乡更远了。但是他只能前行,向着哪里前行?(点击幻灯片)——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是什么地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路途遥远,到了晚上他们住在哪里?(幻灯片)——营帐。怎么形容营帐的?——夜深千帐灯。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在这个晚上,他们过得顺利吗?——不顺利,遇到了风雪。(播放风雪声)风雪声烦扰着他,让他睡不着觉,入不了梦,他说——聒碎乡心梦不成。而在他的故园里,有这样的风雪声烦扰着他吗?——没有。他说:故园无此声。

    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说一说这首词所描写的画面?

    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诗的理解如何。

    2.板书“身”,词人的“身”在哪里?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预设:山海关、高山、船、营帐……)板书:身在征途

    3.板书“心”,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心在故园

    4.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身”远离故园,而“心”思念故园,那种矛盾、痛苦又煎熬的感情,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词。

    四、创设情境,感受词情

    1.听了两遍我们班学生的朗读,我被大家的朗读深深吸引了,我也想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安静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词中的画面。

    师配乐范读。

    在听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然而,在词人的记忆中,故园里的生活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慈母手中线”“何当共剪西窗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拿起笔,请任选一幅图,在纸上写一写词人故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场景。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时此刻,这些画面全都破碎了,甚至他都无法去梦中寻找那美好的生活!

    板书“碎”带着这份浓到心碎的乡愁,让我们再读这首词。

    2.师引读,请生再读《长相思》(播放音乐《穿越时空的思念》)

    (1)在这里,没有妻子的依依相伴,没有窗下的窃窃耳语,只有

    (2)在这里,没有母亲的慈爱目光,没有母亲的声声叮咛,只有

    (3)在这里,不能再和我的好友纵情欢笑,畅饮高歌,只有(完整)

    3.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五、拓展延伸,深入词心

    1.是啊,这样一颗复杂的心,很难想象是来自纳兰性德这样一位皇家贵胄的身上。(出示纳兰性德简介,请学生读第一段。)可是他却偏偏如一枝孑然于世的寒梅。(请学生接着读第二段)他不是“人间富贵花”,他不愿享受这被束缚的荣华。(请学生接着读第三段)

    说到这,再读这首词,你是否有疑问?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纳兰性德?(他对故园有深沉的爱,他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还要离开家。)

    2.其实,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他还写了一首词——《菩萨蛮》,在词中,他这样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展示诗句)

    3.你觉得还有谁会这样问诗人?(妻子、朋友、父亲、儿子……)

    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身向榆关

    但是,为父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要为你撑起这片天,我只能……

    但是,这是儿作为御前侍卫的责任啊!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4.想一想,词人真的“轻离别”吗?

    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5.是啊,他哪里是轻离别,明明是重离别!他只是重任在肩,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就在这样一个思绪万千的夜晚,纳兰性德提笔写下这首装满思念的《长相思》。

    感谢大家一堂课经常的配合,我们互相引领,穿越时空,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最后,让我们回到题目,在朗读声中结束这堂课!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故园心,梦不成,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相思》这堂课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诗词教学中一直有个难点——如何在不影响诗词的情感、氛围前提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词意,我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找词中的景物,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他们去想象画面,想象场景,比如学生说在路上有山,有水,那我除了辅以相关的图片外,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崇山峻岭,波涛汹涌,也就能理解到路途艰辛,词的意思学生能够理解了,并且能够带着画面感去说出来,而不是生硬的翻译。

    只想象词中的画面去理解情感是不够的,要引导孩子想象词以外的画面,那就是词人提到的思念的故园。我选取纳兰性德词作中他自己所描写的一些美好的生活场景,如“被酒莫惊春睡意,赌书消得泼茶香”,让整堂课的诗意更加浓厚,故园的美好和此时的痛苦,对比一下子就出来了。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出示纳兰性德的三段简介,皇室贵胄的显赫出身和他内心深处的无限孤独,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他的矛盾,理解纳兰性德不得不离的无奈的痛苦。最后,让孩子写一两句想对纳兰性德说的话,再回到课题长相思,在朗读中回味整首词内容和感情。课堂中有三处背景音乐的播放,营造了很适合的氛围,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很投入,师生配合比较完美。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对学生朗读指导上,过于重情感的带入,而忽视引导朗读时的抑扬顿挫,使得读的时候显得比较平。第二个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比较单一,重复的部分的比较多,而对学生思维延伸的引导比较少,导致有些问题,需要我最后的总结学生才能完全明白。今后也会不断学习,让教学,诗词教学更好的开展。

    相思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题解: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四、朗读课文,直到能够背诵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整体感知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2、互文见义:词的上片用“山一程,水一程”的旅途上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用“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六、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相思课件【篇10】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www.JK251.cOM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相思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更 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十、【思考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试以这首小令为例,简要说说它的自然真切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用白描手法写跋山涉水的辛苦行程,写塞外风雪载途、荒凉苦寒的景象,写野营露宿的难眠之夜,层层渲染征人凄恻缠绵的思乡之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可谓真切自然。

    【相思课件推荐】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