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将进酒课件
  • 将进酒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14

    将进酒课件。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编写需要注意知识点的合理组织和安排。为满足您的需求编辑已经准备好了一篇“将进酒课件”,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将进酒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背诵这首诗

    2、鉴赏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将进酒》就是其 中的一首。

    天宝年间,李白初到长安,唐玄宗闻其诗名,曾召李白进宫赋诗赞美杨贵妃,但李白鄙视杨贵妃、高力士的为人,两人以李白诗中有“飞燕”故,谗害李白,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在河南安微一带游历,此诗当写于那个时候。

    二、题解: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多写饮酒放歌的情怀。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自创新意,跳出了前人的窠臼,把

    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 题以积极的内容。

    三、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四、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五、整体把握:

    1、第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① 起兴:思考:诗人用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 这两句包含天地人生,气魄巨大,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情感?(慷慨悲伤)

    ③ 入题: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中“得意”指的是什么?(“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好友相聚,这种感情是真实、高尚豪放的)

    ④ 在饮酒欢乐中,表现出李白的什么心理品质?(豪迈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学生朗读背诵这一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抽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理清第二段的结构、大意。

    1、举杯劝酒。

    2、劝酒辞:歌一曲。

    ①“与君……”:脱口而出,可见豪放不羁。

    ② 提问:劝酒辞可分为几层意思?

    三层:⑴

    主旨句: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⑵ 列举古往今来贤才不得用的现象,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

    思考:① 圣贤指的是哪些人呢?他们寂寞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孟子、屈原、贾谊之流。孔子、孟子,奔走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施行仁政,却一直得不到任何一个国君的任用;屈原、贾谊,理想、抱负一直不为人所理解。)

    ② 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什么?

    (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

    ③ 李白为什么单单点名写曹植?

    (才华、遭遇相同,用以自况。)

    ⑶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3、小结第二段:对权贵的鄙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并抽查。

    1、举杯劝酒

    ① 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蔑视、否定

    三、鉴赏:

    ① 对豪门权贵的鄙视,以及对他们营私结党、排斥贤能,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1、思想内容:

    ② 流露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有积极用世的想法,又有借酒浇愁的消极行为。感情上大起大落:悲→欢→愤激→狂放→豪放飘逸

    2、夸张的写法:三百杯、万古愁、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3、跳出前人窠臼,把饮酒与批判黑暗现实结合起来,赋旧题以新意。

    4、句式多变,节奏富于变化,抑扬顿挫。

    四、.总结全诗,学生集体背诵全诗。

    五、解答课后作业。

    六、课外引伸、拓展:

    讨论李白的饮酒:

    ① 思想性格使然:儒、道、侠三家兼有。杜甫《饮中八仙歌》曾言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将进酒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人情感变化。(重点)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重点)

    3、正确认识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难点)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让学生通过吟咏和诵读从而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本文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学生容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酒中有他涌动的生命,奔腾的激情,还有那无尽的愁绪。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欣赏名家诵读 初步感知:

    我们这一单元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吟咏和诵读领悟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体会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

    欣赏中央电视台著名支持人任志宏的朗诵。

    朗诵的怎么样?感情是不是特别投入?话剧演员濮存昕的朗诵感情更投入。

    播放濮存昕的朗诵,进一步感知。

    三、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通过欣赏名家的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重音、声调等有了比较深的印象,老师在多媒体上把重音、声调也做了标注。下面请学生结合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过一会找同学展示。

    四、分析问题 鉴赏诗歌:

    刚才同学读的很好,但和名家的演绎还是有一些差距,一是因为我们的基本功不如他们,再就是对文本理解不够透彻。接下来我们共同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题目“将进酒”是什么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这是一首“劝酒歌”。

    1、谁劝谁喝酒?

    一开始应该是丹丘生劝李白和岑夫子,后来是李白劝岑夫子和丹丘生喝酒。

    2、为何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恰逢知己

    “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3、怎样喝酒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的多

    “将进酒,杯莫停。”——喝的快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的豪爽

    4、《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

    悲:“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愤:“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5、名句赏析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一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为空间范畴的夸张,后一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有用”而“必”,一何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这是李白最可宝贵的性格。

    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作者和曹植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兼以自况。

    6、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狂放的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八年来,李白忧国忧民的心情一直未变,可是又无用武之地,52岁的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放浪于形骸之外。这一年,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不平之气。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7、豪放飘逸的李白内心为何激愤?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但愿长醉不愿醒相互矛盾,如何理解?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所以他的情感变化比较大,甚至相互矛盾。

    8、小结:

    ①人物:狂放不羁、豪放洒脱

    ②语言:奔放直率、浑厚雄壮

    ③艺术手法

    夸张:“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比喻、反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借代:“钟鼓馔玉”

    用典:陈王曹植。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激。

    ④情感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9、当堂背诵

    按情感流程分4个小节背诵。

    五、结束语:

    《将进酒》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李白是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

    “天生我材必有用”,祝愿同学们以自信豁达的人生姿态尽情的谱写出你独具特色的青春之歌。

    六、作业:

    默写这首诗。

    将进酒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的声韵特点;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感情的基调和变化的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音韵,老师讲解点拨以明白诗人的情感变化,合作探究以把握人生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拓展延伸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胸襟。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感知与欣赏。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复杂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嗜酒与狂放行为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法、诵读法、探究合作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一、导入: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有酒。酒,他的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亮在水里,他就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抱月而终。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了一生?他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看来,李白天生就是为诗为酒而来,为后人读这样优美的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解题,介绍背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初读出韵律:(老师背诗)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1.指名读,读准字音、节奏(点评后过渡)。

    2.刚才请同学读了一遍,下面来听朗读,请你们来评一评。

    过渡:感觉读得怎样?想不想读出这样的水平,甚至超过他。要真正读好一首诗,能读准字音、节奏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读懂这首诗,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变化。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再来读一读诗歌,来看看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再读明诗情

    一)、首先我们从诗题读起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标题《将进酒》,那就是请喝酒!那从诗题里我们就会想:

    1、谁请谁喝酒?

    明确:元丹丘请李白、岑夫子喝酒。

    2、为什么喝酒?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答案?

    明确:借酒消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请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快的(找出对应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4、那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人生理想)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

    A、“人生苦短之愁”(联系创作时间、人生经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怀才不遇之愁”(联系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C“圣贤寂寞之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知音难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过渡:那么,此时的李白愁肠百结,那他该如何来排解内心的万千愁绪呢?

    5、何以解愁?

    唯有杜康,那我们就跟随李白一起去丹丘生家喝酒去怎样?下面我们再来品读课文,体悟诗人的酒兴!

    五、品读出酒兴

    ①李白他们是怎样喝酒的?请找出有关喝酒的诗句,并说说都喝得怎样?

    明确:

    a、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喝得尽兴

    b、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c、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

    d、但愿长醉不愿醒。——喝得纵情

    e、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放纵,

    f、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专注,喝得任性。

    这就是李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喝法,莫过于“狂饮”。

    ②分组讨论质疑手法,语言等鉴赏(先请同学们准备1—2分钟,后提问)

    小结:刚才,同学们表演让我们似乎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酒香,太精彩了!的确,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拓展探究:

    自古以来你,像李白这样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很多,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该怎么办?

    七、结语: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我们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动,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八、作业:课外写作训练

    要求: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1、主要以李白的豪情和怀才不遇为事例,并点评事例;

    2、引用一句名言;

    3、联系现实。

    4、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将进酒李白

    愁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圣贤寂寞

    感情变化:悲壮-----欢乐-----愤激-----癫狂----深愁

    教学后记: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诵读,学生表现积极大胆,在台上声情并茂,效果极好,通过老师讲解点拨,学生明白了李白嗜酒与狂放的行为,认识和理解了李白复杂思想的形成,更理解了在人生中不免有许多挫折与困难,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就一定能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将进酒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李白“借酒浇愁”的虚无消沉的消极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对现实的忧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涵义。

    2.鉴赏“将进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内心的诗歌特色。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本诗的题旨。。

    2.把握本体意境张扬、夸张大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赏析与讨论

    【教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

    二、写作背景

    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此时,诗人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将进酒》,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三.诵读感知

    1.诗中一会儿“高堂明镜悲白发”“与尔同销万古愁”,一会儿又“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到底是“悲愁”还是“欢乐”?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于豪放不羁之中深蕴情才不遇、时光易逝之深沉悲哀。所以读的时候要于狂饮纵歌之中把握好诗人深沉的愁绪。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慨时光流逝,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深沉悲怆,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有气势。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黄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应该怎样读?

    这几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体现,于深沉的悲绪中洋溢着暂时的欢乐,应读得充满喜悦,而且是稍带夸张的喜悦。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个三字句,酒酣之时,喜悦之至,短句叠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要读得充满喜悦之情,节奏要快,声音有力。

    4.“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李白在诗中表明志向的主旨句,该怎样去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明志的主旨句,表达了蔑视荣华富贵的高洁志向,也满怀着怀才不遇的悲情,因而前句要斩钉截铁,后句要深沉悲怆。

    5.“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如何读?

    这几句又恢复了诗人的狷狂和豪放,要读出狂放的情感来。

    6.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收束全文,大家讨论该怎样读才能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与尔同销万古愁”与狂放转入深沉的悲哀,应悲怆深沉。

    四、通读全诗,描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曲线图。时光易逝→自信狂放→志向高洁→古来圣贤→同销万古愁(悲壮)→(喜悦)→(决绝)→(狂放)→(悲怆)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鉴赏诗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用长句开篇,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诗人是怎样营造这种气势的?

    选择“黄河水”和“海”两个意象,用“天上来”和“奔流”两词修饰,运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幅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的雄浑壮阔的画面,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

    将进酒课件(篇5)

    教学设计:

    一、导语: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视权贵如粪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敢于面对生活的大起大落,处涸辙以犹欢,放声高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人是谁呢?

    二、生:李白。(在大屏幕上显示李白的图片)

    师:我们对李白应该是比较熟悉了,从学前班开始我们背诵他的诗歌,现在我们找一行同学对李白做个简介,要求,后面的一位同学对前一位同学说的内容只能补充,不能重复。

    师:这位诗人不但被誉为“诗仙”,还被誉为“酒仙”,他不但喜欢喝酒而且还善于劝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劝酒篇《将进酒》(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两到三遍(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很有气势,但光有气势还不行,还得注意朗读的技巧,要注意文本的节奏,停顿,注意行文的轻重缓急,和高低的变化,还应该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大屏幕: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声韵)

    生:找出诗中的停顿、重音,可以就近两三个人一起商讨。

    师:找出你认为把握最好的一处给大家做个展示,其他同学倾听、尝试(老师也可以参与进来进行朗读,并及进给以评价)

    生:活动展示,教师评价

    师:通过朗读,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李白醉酒后是什么样子呢?

    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李白一喝酒就唱歌,有人说李白一喝酒就不愿意醒来,还有人说李白一喝酒就作诗。

    师:那李白为什么要唱歌?为什么常醉不愿醒呢?通过这些我们会看到一个个悲的李白,一个欢的李白,一个愤的李白,一个狂的李白。(完成板书)

    将李欢

    酒白愤

    师:李白的这些情绪当中当一种情绪是主要的呢?

    生:悲愤

    师:但悲愤只是他一时的情绪,绝不是李白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心中的李白永远是豪迈飘逸旷达的。

    三、师:不知是李白成名了酒,还是酒成名了李白,总之,李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种生活状态似乎都与酒有关。(出示大屏幕:酒与李白)

    屏幕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孤独的时候要喝酒)

    屏幕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忧愁的时候要喝酒)

    屏幕三: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与朋友相约高兴时有酒)

    屏幕四;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作客的时候有酒)

    屏幕五: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哭宣城善酿纪叟》

    (悼念时还是缺不了酒)

    师:来在李白的生命中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酒成就了李白辉煌的人生,因此余光中先生说

    屏幕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我,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李白的好朋友对李白的才气也大加赞赏

    屏幕七;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师:也许是酒助长了李白的豪气,敢让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也因此触怒了权贵,也因此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好友杜甫对些深感痛惜,也有责备。有诗为证;

    屏幕八;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师:不管是李白与酒谁成名了谁,只知道李白与酒相得益彰,酒与李白融成了一体。写一篇周记《酒与李白》

    四、齐声背诵《将进酒》

    将进酒课件(篇6)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习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习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及时行乐,销万古愁

    欢狂

    韶光易逝,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斗酒十千

    悲愤

    六、作业(背诵全诗)

    将进酒课件(篇7)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逍遥游》。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上。具体说来,要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艺术、注重诵读。

    《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口头疏通全

    文,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庄子其人,并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庄子文章善用寓言

    重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庄子文章风格特点。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主要采取故事导入法,讲解法。 学法根据教法而定:

    1、自学法: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学提纲中所设问题,自由朗读,疏通文意,初步

    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法:联系对庄子的旧有认识,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种层次境界。并联系现实,对这样的理想境界作出探讨评价。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

    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2)、用文中的话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已,无功,无名(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绝对的精神自由,才是逍遥游。)

    (3)、前面部分写了那么多事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烘托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4)、有人说,要解读庄子的玄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大鹏鸟这一意象,就是该文的穴位,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大鹏鸟的作用。

    1、 用大鹏鸟来说明世间万物是有差别的,有小年大年的差别,有小知大知的差

    别。作者用对比烘托的方法,写出了大鹏鸟和蜩、学鸠的差别。(和其他形象的关系)

    2、 形象地说明逍遥的含义。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

    大鹏鸟这一意象,逍遥的境界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手法的效果)

    3、 表明达到逍遥境界的难度。开篇便点出大鹏的来历,是鲲变化而来,奇大无

    比,怒飞冲天,极其神奇,是一神鸟,蜩、学鸠无法望其项背。这样“大知”“大年”的“鹏”非一般动物所能匹及了。这样神鸟是否达到逍遥境界呢?没有。她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她寸步难行!连这神鸟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那么世上万事万物就很难达到逍遥境界了。 (和主题的关系)

    4、 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 。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

    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也许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 (和作者的关系)

    1.借用寓言说理。《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课文小结,对庄子思想的深入了解。

    1、 庄子的思想有特定的时代针对性。他所生活的战国,诸侯纷争,物欲横流,礼乐崩坏,“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人世间如此沉浊,使他不懈与之为伍,于是在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解脱。

    2、 庄子老子的思想,从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哲学,是一门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学问。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愚蠢的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3、 所以如果我们以所谓唯物的、政治的自负的角度来读庄子或是这篇《逍遥游》,可能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其精髓,因为庄子的思想,超越当时,也超越我们现在,他指向的人类的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标。 这已是超越于物质世界和政治意识的精神范畴。而若以唯物论的观点自居,讥讽唯心论的可笑,那么正如文中的学鸠讥讽大鹏一样,足见其无知与渺小。

    4、 总之,至少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肉体必须在世上行走,但心灵却可以在高空中飞翔。

    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 引用论证

    各位老师们,这就是我今天对《逍遥游》这篇课文的全部说课内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将进酒课件(篇8)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味本诗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2、通过诵读,理清本诗丰富充沛的情感脉络,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狂放不羁实则渴望用世而又不得的悲愤之情。

    3、能够熟练背诵全诗。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三、教学手段

    ppt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白形象导入到本诗。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有“请、希望”的意思,与《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的“将”音义相同。这首诗以饮酒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的愤懑和狂放。

    (三)简介写作背景

    《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期的李白内心极度苦闷。那一年,李白与岑勋在嵩山友人元丹丘家做客,朋友相聚,自然少不了设宴饮酒,酒到畅快之时,李白对酒放歌,唱了一首千古名曲——《将进酒》。

    (四)诵读感知

    李白当时唱歌的音乐曲调,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就不唱了,我们通过吟诵朗读来感受一把诗人的情怀。

    学生朗读,教师作必要指导,全班同学再齐读。

    (五)文本解读

    1、李白劝友人怎么喝酒?

    明确:乃狂饮。

    2、李白为什么劝友人如此狂饮?

    明确:为了尽欢、留名和销愁,其中销愁乃最根本的原因。

    3、李白“万古愁”从何而来?

    明确:有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对人生坎坷的悲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丑恶现实的憎恶。

    4、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特征。

    明确:狂放不羁,任性率真,执着追求。

    (六)结束语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对好朋友李白诗歌的总体评价,这个评价用在《将进酒》这首诗上自然是非常恰当。李白的诗歌因为诗人内在情感的充沛,风格手法的多变,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突出而名垂千古,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最后全班同学再来齐读一遍结束。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读过的李白诗歌,试以“李白诗歌中的饮者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800字左右。

    将进酒课件(篇9)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1、说教材

    《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主要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立的高峰,学习本单元,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着重领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2、说学情

    虽然处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更要求学生学会鉴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说教学理念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及合作,重视自主探究的习惯的培养。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有进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再加上《将进酒》情感线索较为明晰,学生可以找到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将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背诵全诗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标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知识。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课堂当做自我展示的平台,我设计的教法是:

    (1)诵读指导法

    (2)提问分析法

    我的过程与方法将在以下的说课中进行解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体味诗人情感(契诃夫曾说:“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2)鉴赏此诗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要求。)

    2、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可知,本诗虽是李白的代表作,但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篇。创作此诗时,诗人处于积极用世和怀才不遇、向往官场和蔑视权贵的矛盾之中。所以学生稍有不慎,就会理解为诗人想表达的是及时行乐、悲叹人生的消极思想,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本诗的教学难点在于:

    体味作者思想情感的复杂性、矛盾性,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发表自我见解,再由教师引导,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法

    1、说教法

    2、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师生互动中生成好的课堂效果。鉴于此,我设计了比较学习法,将本文与李清照的《醉花阴》相比,得出本文的愁绪中是含有激愤之情的。

    (四)说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说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一)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精彩的导入可以创设一个好的课堂情景,因此我的导入语为:国人爱酒,桃园结义要一杯血酒,临阵御敌要一杯温酒,祭祖扫墓要三牲烈酒……倘若没了这酒气,不知要少掉多少韵味。醉酒有雅俗之分,杨玉环望月迎风,醉得仪态万方;武松仰脖抖腕,酩酊大醉,可谓是醉态万千,然而文人有像欧阳修那种与酒无缘的饮少则醉,未饮先醉;也有李白那种放荡无羁的狂饮烂醉,酒醒何处不知道了,宝马金裘也不要了,全拿去换酒喝了得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今天我们就来领略李白的豪情之醉。

    2、学生齐读,教师范读(8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大致疏通文意,对文章思想情感进行初步感知。首先让学生齐读,并让其在朗读过程中为生字词注音,使其对课文有初步感知。然后由我范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

    3、积累知识,加深理解(10分钟)

    首先对难点字词如“将”“馔”“沽”等进行解释,比如“将”字,我会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学生对诗题的理解,然后最后讲解本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联系作者,把握情感(22分钟)

    狄德罗曾经说过:“感情淡薄使人平庸。”所以,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对感情的整体把握可以找体现感情的关键字眼“悲” “愁”,而分析愁情产生的原因才是关键。

    ①我把过渡提问语设计为:当一个人愁肠百结时,排解的方法有很多,而酒就是解愁的一个良方,当曹操求贤才不得时感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连女词人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夫死时也端起了“三杯两盏淡酒”。那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人生理想)再引导学生分析感情:人生苦短、怀才不遇。

    ②为了进一步理解李白的愁,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阅读的环节。通过与李清照《醉花阴》中愁绪的对比,体会李白的.愁中是含有激愤之情的。

    5、小结新课,学以致用(1分钟)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还在于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所以我的小结语为:一首《将进酒》,李白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秀的诗篇,还有他那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豁达之情,李白的诗我们要品,李白的人生态度我们更要学。

    6、布置作业(1分钟)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初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两个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杜甫的《兵车行》,试体会李白与杜甫不同的创作风格。

    (二)板书设计及其理由

    明德博学笃行创新

    将进酒课件(篇10)

    我们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学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杜甫的生平这里不介绍了,作为高三的学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既然杜甫被称作诗圣,其诗被成为诗史,则我们需要读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此时教师板书或用课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

    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教师继续播放课件,若条件不够就口述让学生做笔记,少量板书】

    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下面是ppt示例】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本文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

    歌行体的诗歌长于叙事,本文主要记叙了亲人送别征夫和征夫对诗人的倾诉。【学生读全诗,读全诗之前告之如下内容】

    第一段(“车辚辚~~干云霄”),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道旁~~犬与鸡”),“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长者~~声啾啾”),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弓箭在腰:从视觉角度,说明队伍整装待发,就要被押送前线。

    “爷娘妻子走相送”,他们送的是什么人?是青壮年劳力,家里的顶梁柱。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所以都扶老携幼,奔走相送。我们可以想象征夫的爷娘妻孩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呼喊寻找自己亲人的情景。“走”字用的形象(诗歌鉴赏注意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亲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前线,所以家人们追奔呼号,去做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多少人被抓兵,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没有明说,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就形象地概括了。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遮没了,不难想象当时的人有多少。不仅出征的人多,送行的人也多。送行时“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动词用得好,连用四个动作。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牵”是小孩,孩子不懂事,牵着即将离开的父亲的衣服,哭叫着舍不得分开。父母妻子不忍心亲人离开,但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开,又怕亲人一旦离开就成永别。一连串的动作最后落到一个“哭”上,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送别画面,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无奈的动作神态刻画得细腻入微。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天,震耳欲聋。尘土飞扬、哭声震天都说明受害家庭多,这真是一个社会悲剧。

    2、在诗人笔下,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哭声冲天、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令人触目惊心。那这出人间悲剧的制造者是谁?——统治者,皇上。作者通过行人之口说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的社会根源。

    证据何在?【学生读第二部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汉武帝吗?暗喻唐玄宗。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却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做开头。杜甫在这里虽用暗喻,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他不怕杀头为百姓说话这一点值得人敬佩。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数词用得好。“十五”、“四十”说明服役时间长。“去时里正与裹头”,古代新兵入伍须装束整齐,用头巾裹头,象征行成人之礼。征夫们“归来头白还戍边”,“还”,副词用得好,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不料又被派去戍边。这两句还是说征夫无限期地超期服役。天宝年间,明皇昏庸,战事不断,士兵一批批被押赴前线送死,尚未成年的孩子和头发班白的老人都被征发服役。

    uo;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汉家”也影射唐朝。“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可以想象,连年征战,男丁都上战场了,没有劳动力,千村万落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生产凋敝。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士兵称自己为犬与鸡,在哪种情况下,人会把自己不当人看?重压之下。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役夫敢伸恨”,暴露出百姓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精神桎梏,敢怒而不敢言,之后又终于说出来。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西卒未休,大量的壮丁被征发,正是由于上文“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照应着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前后照应。

    这四句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述,从抓兵和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了双重灾难。

    其实,战争的结果比战争本身更可怕:土地荒芜、生产凋敝,疾病、死亡,甚至带给人心灵上的创伤。找出由于战乱,人们心理反常的句子。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很严重的,而诗人却感叹: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却只能命丧沙场。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男子大量死亡,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一反常态,而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变了。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3、诗歌结尾,诗人用“君不见”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描绘了青海古战场的情景。【找同学描绘】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遍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这种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新鬼烦冤旧鬼哭”——互文。

    结尾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都是皇帝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

    至此,诗人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诗圣杜甫的《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将进酒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高堂明镜”并非指母亲,而是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给学生十分钟,练习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问: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2.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飘逸不群,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在领略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提问:学了这首诗,大家觉得李白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学生回答后,说一下李白在华阴县的逸事。)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

    作业:

    背诵该诗;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预习《兵车行》。

    【将进酒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