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项羽之死课件
  • 项羽之死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11

    项羽之死课件。

    请看下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收集的“项羽之死课件”相关的完整内容,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的重要体现。

    项羽之死课件 篇1

    说课题目:《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及分析

    吉化一中高一语文组 庞博

    一 分析本课教材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的一篇古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鸿门宴》以及翻译过这篇文章,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项羽的人物形象(2)探讨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四.教法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五.教具准备:课件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 刚才一曲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仿佛让我们又再次回到了那么金戈铁马的年代,也似乎让我们看到一幕生死离别的悲剧。歌中所唱的项羽似乎与我们在《鸿门宴》中所看到的项羽不太一样。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司马迁的《项羽之死》。

    二.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 过程

    全文共叙述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1)垓下之围

    比较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项羽的《垓下歌》是英雄在穷途末路下的一种悲叹。刘邦的《大风歌》体现的是他在统一天下平定叛乱后的张狂。两者比较不难发现,曾经的西楚霸王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但此时通过他的歌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身高八尺的英雄好汉心中的悲凉。

    比较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与项羽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有何不同?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长恨歌》不难看出唐玄宗因为美色误国,虽然不至于把全部的过错归咎到杨贵妃一个人身上,但是她也确实有一点责任的。但是虞姬在项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牺牲小我让项羽了无牵挂,从这点上看,一个弱女子面对自己的爱情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啊!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

    衬托作用,为写出项羽的铁骨柔情。在垓下之围的文段里刻画出这样的一个女子形象,更见项羽的多愁善感。《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明确:

    “莫敢”表现了众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

    (2)东城快战:

    第二段中,“愿为诸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里,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好在哪里? 明确:

    项羽说快战,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像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结束,为了畅快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全住一世的英雄之名。而“决战”表达不了这样的意思。

    项羽对自己的评价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刘邦对他的评价是: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明确:

    刘邦这样评价对手,显然是说他不能知人善任,结合《鸿门宴》中的情节分析,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

    司马迁对他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

    司马迁把项羽当作是悲剧英雄来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对其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

    (3)乌江自刎: 明确: 拒渡:知耻重义 赠马:心地仁善 赐头:视死如归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她对项羽的态度是:赞扬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惋惜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贬 讨论:如何看待项羽这个人物? 四 总结:

    项羽在人性上的缺点决定了他注定要失败的,在《鸿门宴》中我们似乎就已经看到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在项羽的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激情澎湃,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这就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项羽在乌江边上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是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丽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在一生中波澜壮阔的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所以,项羽是一个真英雄。

    项羽之死课件 篇2

    一、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项羽之死课件 篇3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项羽之死课件 篇4

    项羽之死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 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 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时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 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 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E、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小结: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哪些详细的情节片段?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阴陵失道)——被困东城——决意快战。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G、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鸿门宴》所学。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H、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这又充分暴露了他近于匹夫之勇的勇武。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小结: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主要写东城快战的经过,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

    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

    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C、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小结: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C、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D、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E、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动作、语言、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 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六、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 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项羽之死课件 篇5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

    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

    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文学常识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司马迁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译讲解课文,同时提醒重点词句。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分的段落分别是三个场景,所以在讲完一个段落后都会进行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项羽什么性格,怎样表现的,然后进行总结。最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确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课是最古老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但是教师也有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值得自己多加尝试。

    项羽之死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能力目标:

    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目标: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教学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教学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小结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二、总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电脑显示: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二、学生练习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作业

    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之死课件 篇7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项羽之死》。请同学翻到第73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标题:《项羽之死》,你有什么感觉?

    生1:悲壮 生2:凄凉

    师:项羽曾经号称“西楚霸王”(板书:西楚霸王),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板书《霸王别姬》,并放视频)

    师:看了视频,听了歌曲,你对项羽有什么样的印象? 生:悲壮 生:不屈 生:伟岸

    师:我们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对项羽可能已经有所了解,我们先来看看《史记》里对项羽的一些介绍: 视频:

    了解项羽----曾经英雄 1.灯片1 少年壮志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2.灯片2 英武过人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3.灯片3 叱咤风云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师介绍幻灯片:

    第一张:少年壮志 在他还是青少年的时候,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显赫的排场,他没有被吓住,相反,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总有一天,会取代他的位置的。第二张:英武过人 长得特别的壮实,家乡人都怕他。

    第三张:叱咤风云 这片段写的是他击溃秦朝主力军的场面。他所带领的楚军勇猛向前,以一当十,终于击溃了秦朝的主力军。相比之下,其余几十支诸侯的军队却懦弱无能。最终,项羽实际上成了诸侯们的领袖。师:这样的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事业怎么这么快就崩溃呢?

    生:„„

    师:你们学了《鸿门宴》,有什么看法?

    生1: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生2:主要是他狂妄自大,太忽视对手刘邦的力量,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轻易失去了战机。

    师:原因很多,导致他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并且陷入困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看看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同学试读一下,好不好? 师领起:项王军壁垓下„„,生齐读 生读后,师纠正字音。

    有的学生提出“骑”的读音问题,师:是呀,到底读哪个音呢?注释里面告诉我们,读ji,是“单人乘一匹马”的意思,这是名词性的东西。而《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qi这个读音,因为在现代汉语里,骑是动词。在本文,我们就都念ji吧。

    师:课文描述了项羽生命尽头所发生的三件事,三个场面,能给它概括出来吗?各用四个字,怎么概括?

    生:„„

    师:第一自然段项羽干什么? 生:唱歌。

    师:什么情况下唱的? 生:半夜起床唱歌,因为听到包围他们的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师:汉军在他们的四面唱起了楚歌,怎么啦?

    生:项羽的老家在楚地。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全部被汉军占领了,自己失去根据地,失去了退路,很震惊。师:在这个时候对一直伴随着自己的美人和自己常骑的马流着泪唱歌,你们认为有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生:诀别

    师:用“霸王别姬”来概括。师板书:霸王别姬

    师:继续看后面内容。据说,项羽与虞姬诀别后,虞姬担心自己会成为项羽的拖累,就自杀了。虞姬自杀后,项羽擦干眼泪,考虑突围。他先后到达哪几个地方?跟他突围的壮士们伤亡情况怎么样? 生:到达淮河对面后,士兵已经从八百余人减少到一百多人。接下去到阴陵。师:在阴陵发生什么事?

    生:一位田父骗他说往左边走,让他陷入大泽中。

    师:这里的“父”和“绐”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父”对老人的尊称。“绐”是欺骗。

    师:汉军又追上来了。追到东城,跟随他的士兵只剩下28人了,与汉追军几千人比较起来,让人觉得项羽没有活路了。但项羽有没有束手投降呢?

    生:没有。他在东城痛痛快快地厮杀一场。师板书:东城快战 师:“东城快战”后,项羽突围有没有成功? 生:他暂时杀退了追兵,到了乌江。在乌江边自杀。师:没有船渡江吗? 生:有,只是他内心惭愧,认为当年八千子弟兵追随自己出来征战,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自己对不起父老乡亲。师板书:自刎乌江

    师: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项羽曾经是英雄,看了本文的所刻画的项羽最后阶段的这几个片段中,你认为项羽还是英雄吗?(生:是)

    师:那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成者英雄败者寇”,在这场楚汉争霸中,笑到最后的是刘邦,项羽并没有获得成功,相反还被迫自杀,大家为什么还把他当英雄看呢? 生:„„

    师:你们认为在这几个片段中,项羽的哪些表现打动你的心? 生:„„

    生:在“东城快战”中,他的表现。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概括一下。生:„„ 师:四个字。生:勇猛无敌。

    师板书:人物形象:勇猛无敌

    师:第三自然段有两个动词出现了两次,能够充分表现他的勇猛,你们找一找。生:驰、斩。

    师:对。让自己的马一路直奔驰过去,连打斗都不要,就直接将对手斩杀。在项羽面前,汉军的这些将领像豆腐做的一样,没办法进行反抗,命就丢了。甚至项羽都不要动手,只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大叫一声,对手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念“项王嗔目„„辟易数里。”

    师:项羽就是这样勇猛得让人不可思议。我们刚才看的是第三段。第二段也是写“东城快战”,写的是战斗发生之前的情况。我们也看一看吧。“项王自度不得脱”,是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估计自己脱身不了。师:为什么呢? 生:他“乃有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

    师:战斗力量悬殊。这时他对他的追随者说他这次肯定活不了,原文是什么呢? 生:“固决死”。

    师:如果换成是你,面对这种几乎绝望的场面,你会怎么做? 生:拼,拼个鱼死网破,说不定还能有一线生机。

    师:我们会说,来吧,来一次决战吧,反正战与不战都是死,战说不定还有一丝活路。(板书:决战)但是项羽不这么说,他说什么呢? 生:愿为诸君快战。师:“快战”是什么意思? 生:痛快地打一仗。

    师(板书:快战):说明他作战的目的是不是为自己找一条活路? 生:不是。

    师:那他作战的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充分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为了充分展示他的战斗英姿。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对自己的“勇猛无敌”这一点也非常满足,面临死亡,还不忘展现他的勇猛无敌。师:这样一个勇猛无敌的霸王,又怎么会失去天下、处处被追杀呢?项羽自己是怎么认为的? 生:项羽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就是说: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不会战斗。师:你们认为他说得对吗?

    生说不对,并举《鸿门宴》的例子,有的说他不听劝告、妄自尊大,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失去消灭刘邦的良好时机等。

    师:怎么才能拥有天下,项羽并不了解。我们同学认为要目光长远、要善于用人、要懂得抓时机。而项羽认为要靠什么呢?你从他一直强调自己勇猛无敌,就可以看出,他认为要拥有天下,就只需要„„ 生:武力。

    师:看看75面“相关链接”第一题吧,司马迁对项羽失去天下的分析,跟我们同学的看法是一样的吧?这样说来,项羽还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就是“居功自傲”。(板书)师:再来看看,项羽还有什么表现可以打动你的心。

    生:项羽不愿意渡过乌江,宁可自杀。

    师:渡过乌江,就可以回到他的楚地老家呀,可以免掉一死,甚至还可以东山再起呀。有机会逃跑,他为什么不跑?

    生1:他认为是上天要使他灭亡,他逃跑也没有用。

    生2:他认为当初跟他一起出来的八千子弟兵现在都不在了,他还活在人间没有意义。内心觉得惭愧。

    师: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很看重哪一样东西? 生1:义气 生2:尊严

    师:他为葬送了八千子弟兵的性命而觉得愧疚,即使别人不说,他也有愧于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一个“重义知耻”的人。既然不好意思再渡过乌江,为什么不干脆投降?他认为他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尊严。他宁可战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板书:宁死不屈)。

    师:最后一段他还有什么举动可以打动你的心吗?

    生:他临死前把马送给乌江亭长,可见他对人的友好。师:还有吗?

    生:汉骑司马吕马童可是背叛他的,他送头给他。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人的友好。

    师:心地仁善。(板书:心地仁善)

    师:没有同学说到第一段,第一段不能打动你的心吗?

    生:„„ 师:第一段里项羽唱了一首歌,这首歌词曲的作者都是他自己。他夜里睡不着,在帐篷里喝酒,对着陪伴他的美人和名马唱起了歌。他为什么夜里睡不着?

    生:汉军四面皆楚歌,他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他的家乡。

    师:汉军已经占领了他的家乡,就意味着他后无退路。他已经走投无路。这时他想到的是如何安置曾经陪伴自己的美人和名马。他的美人叫什么?

    生:虞。

    师:他的马叫什么?

    生:骓。

    师:下面我们把歌词读一读吧。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伤心、无可奈何„„

    师:伤心、无可奈何。哪位同学来读一下。一生请读。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伤心和无可奈何的感情了吗?

    生:„„

    师:我们就看看最后一句吧。“若”是什么意思?

    生:你

    师:“奈若何?”是什么意思?

    生:“怎么安排你呢?”

    师:对于忠实陪伴着自己的爱人,在这最危急的关头,自己却无法保护她,这是多么无奈呀。时局已经非常危险,曾经美好的这一切可能转眼就要被毁灭。多么令人痛惜呀。你把最后一句读一下吧。

    生再读。

    师:你把你自己当成项羽,你处于绝境中,你对着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你怎么读?

    生再读。

    师:整首的歌词我来读一下吧。师读。

    师:我们同学也一起读一下。生读。

    师:项羽唱这首歌的时候,“泣数行下”,是什么意思?

    生:流了几行的眼泪。

    师:他的亲近左右也都哭了,而且“莫能仰视”,为什么不能抬头看?

    生:„„

    师:你认为这个“不能”是不敢还是不忍心?

    生:不忍心。

    师:这一段体现英雄侠骨柔情的一面,(板书:侠骨柔情),体现英雄儿女情长的一面,从而使英雄的形象血肉丰满,更加感人。

    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项羽既然来到乌江边,说明他先前是想渡过乌江的。为什么他后面又不渡了呢?我们同学说是因为想到“是上天要使他灭亡”或者是“葬送了八千子弟兵的性命而觉得愧疚”,这两点难道他之前一直都没有想到吗? 生:„„

    师:他应该是一直想渡过乌江的,那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他改变初衷呢?

    生:„„

    师:同学注意到没有,当时他只新接触过一个人。

    生:乌江亭长

    师:引发了他改变初衷的应该是乌江亭长的话。那么乌江亭长哪句话可能让他改变初衷的呢? 生:„„ 师:乌江亭长才说过三句话。是“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吗? 是“愿大王急渡”吗? 生:第一句。

    师:第一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你们认为应该是哪一句触发他改变的初衷呢? 生:可能是“亦足王也”这句话。

    师:为什么?他到底从这句话中想到了什么?

    师:项羽在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些资料(点击幻灯片):这是比较早一些的资料。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楚军向秦主力军猛烈进攻,秦军大败,20万人投降。当时,项羽自己的军队只有10万。他担心这二十万秦军集中造反,不好对付,就在一天晚上,把他们全部活埋了。项羽的残暴从此出了名。看另一则资料(再点击幻灯片):这是比较迟一些的资料。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曾经向刘邦提出这样的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意思是,天下陷入战争状态已经有几年了,只不过是为了我们两个人谁称王的问题,我愿意与你单独决战,不要白白苦了天下的老百姓呀。

    师问:看了这前后两则资料,你们对项羽有什么新的看法?乌江亭长的一句话“亦足王也”为什么会使他临时改变主意?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等下来谈谈看法。

    师巡视,观察谁比较活跃,并请他谈看法。

    师:乌江亭长的那句话“亦足王也”使他意识到了什么?意识到自己渡过乌江,再次组织军队,东山再起,将使江东再次成为尸横遍野的战场。项羽的内心好象是两种想法在斗争?

    生:一种是继续战争,继续追逐权利的做法,另一种是以自杀来结束这场灾难。

    师:项羽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对个人权力的追逐,另一方面是对人性伦理的关切。所以,在他身上才会出现这么多矛盾的对立面:残暴与仁慈、果断与善变。他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时的他已经不是权力意志的英雄化身,而是一个忏悔者,一个为人性伦理而再造的新人。(板书:矛盾的统一体)师:项羽最后的结局是自杀,你们认为项羽还是一个英雄吗?

    生:是。

    师: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项羽给司马迁很高的评价,而自己在宫刑的耻辱面前,他是选择了活下来,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

    (点击幻灯片)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历史上对项羽这个人有多种多样的评价。同学可以翻看76面后人对项羽的评价,说说你们自己的看法。课堂虽然到了尾声,但我们的探究也许永远没有绝境。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参与,同学们,再见!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西楚霸王

    三个场面 人物形象 骑、数、父、属、度、当、期、被

    霸王别姬 勇猛无敌 驰 斩

    东城快战 居功自傲 决战 快战 自刎乌江 重义知耻 宁死不屈 心地仁善 侠骨柔情 矛盾的统一体

    项羽之死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第一课时)

    2、结合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二课时)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第一课时)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三、教辅工具: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导入

    项羽在垓下之围中由他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了一首歌,叫——《垓下歌》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真研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主要记录了三件事: 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从文章情节和人物表现中分析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1、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2、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1)、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2)、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以下主要由学生分析完成(预设)第二段(2、3自然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这个情节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1、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以及项羽与部下的对话,可以看出项羽是怎样的人?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无敌、骁勇善战、自负骄傲

    3、东城快战是不是为了胜利?能不能改成“决战”?

    无关胜利,不为结果。斩将、刈旗,再现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快战”,痛快地为保住一世英名而战。如果改成“决战”,就是鱼死网破的味道,那种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第三段:乌江自刎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这些情节表现了项羽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拒渡:知耻重义 赐马:心地仁善

    赐头、自刎:视死如归

    三、问题探究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

    项羽失天下时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2、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 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3、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其实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申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火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面性。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刚愎自用又多情重义、勇猛无敌又仁善质朴。令后人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四、人物评议

    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项羽。你心中的项羽是个怎样的形象?请同学们评议一下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学生评议、交流。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1)司马迁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作者认为:项羽性格中自负的一面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司马迁一直赞颂项羽是英雄,但为什么对他最后的评价却是这样否定和批评呢?

    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最后不需要再多说了。作为史学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地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行事,体现高度的治学严谨精神。

    对项羽的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2)刘邦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认为:项羽不善用人,最终导致失败

    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

    (3)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忍辱负重,东山再起,历史也可能是另外一番样子。

    (4)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就是打回江东也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民心难附。(5)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宁死不辱,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令人敬仰,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敬仰。不以成败论英雄。

    (6)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7)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评价

    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五、项羽的悲剧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失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六、总结拓展迁移: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七、布置作业: 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示例一: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六、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qiuye

    项羽之死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板书:

    项羽之死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自负

    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单纯自负,失民心。坑杀秦兵20万,火烧阿房宫,所过无不残灭)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1)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王安石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近乎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义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五)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语:有着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成功的英雄 失败的领袖

    项羽之死课件 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 (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 》,又称《 》,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__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取而代之:公元前2__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公元前2__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骏马名骓( ) 美人和( )之 麾( ) 绐( ) ]刈( )旗 辟( )易

    (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项羽之死课件 篇12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儿女情长

    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 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①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知耻近乎勇。 ③ “笑” 高傲、自负。 ④ 赠马 重义

    (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 赐头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结: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项羽之死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