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 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3-05-10

    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写好教案都有哪些要点呢?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非常必要的。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律动让幼儿做出各种情绪表情。

    2.听辨音色,寻找出乐器。

    活动准备:

    挂图圣诞帽一个手摇铃沙球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圣诞节快到了,大家都很高兴,只有圣诞老公公愁眉苦脸,原来…

    二、歌曲律动

    情感表达:练习各种表情的变化。伤心、生气、快乐、担心……

    听语词律动:慢板:听到慢的语词时,幼儿坐着左右摇摆,做出伤心、伤心、无奈的表情。

    快板:听到快的歌曲节奏时,幼儿站立欢喜的拍手、转圈

    三、乐器听辨,替换语词

    道具:手摇铃

    (1)手摇铃:教师将手摇铃藏于衣服里,让学生听辨

    猜一猜是什么乐器的声音?

    慢板:老师将手摇铃藏在口袋里,让幼儿寻找音源

    快板:老师拿出手摇铃跟着音乐摇动,幼儿跟着拍手替换语词唱歌

    (2)沙球

    沙球:教师将沙球藏于袋中,让幼儿听辨

    猜猜是什么声音?

    慢板:老师将沙球藏在袋中,让幼儿寻找音源

    快板:老师拿出沙球跟随音乐摇摆,幼儿跟着拍手替换语词唱歌

    四、听找游戏

    道具:触摸袋手摇铃沙球

    触摸袋游戏

    (1)老师:将手摇铃与沙球放触摸袋里,老师敲奏其中一样乐器。

    学生:请幼儿听辨音色并着出袋子内的乐器。

    (2)圣诞老公公送礼物

    教师戴上圣诞帽扮演圣诞老公公,请幼儿闭上眼睛,将乐器分给幼儿人手一份

    慢板:背着袋子慢慢走,结尾时将其中一样乐器放在幼儿边上

    快板:请幼儿真开眼拿起乐器敲奏,并跟随音乐唱歌。

    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2

    目标:

    1、 了解杜鹃花与玫瑰花的颜色及形状。

    2、 通过肢体游戏感应歌曲中的快板、慢板。

    3、 在创编花的造型中感受春天的美。

    活动准备:

    挂图P3、各色杜鹃与玫瑰幻灯片、塑料花、风车花、呼啦圈、CD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引导

    师:小草在阳光仙子和凤姑娘的帮助下,慢慢的长大了。这时候,春姑娘带着她漂亮的彩带来了,她把彩带一扬,啊!!!不仅小草长大了,看,还有很多漂亮的花都开了。花的颜色可真多都有些什么花呢?

    二、 认识花

    师:小朋友,你们想去花园赏花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 杜鹃花

    放映幻灯

    幼儿观察,教师介绍杜鹃花的别名、颜色,并告诉幼儿杜鹃花在每年的春天才会开。

    2、 玫瑰花

    师:花园里的杜鹃花真美,我们再看看,还有什么花呢?谁会认识这种花?

    观看幻灯,教师介绍玫瑰花的叶子、枝干,并知道玫瑰花有哪些颜色。

    三、 花的游戏

    1、 手腕花

    师:春姑娘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花,你们喜欢花吗?我们一起来和花玩游戏吧!

    教师扮演春姑娘给幼儿送花。

    教师清唱,快板部分幼儿依乐句在自己不同肢体部位开花,慢板部分变成花仙子依乐句左右摇摆。

    2、 风车花

    师:小花朵和小朋友在一起真开心,瞧!这是什么啊?哦,风车花也想和大家一起游戏,那我们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和风车花玩游戏的,风车花会听音乐哦!

    播放音乐,教师示范。再次播放音乐,幼儿与风车花游戏。

    3、 花朵与蝴蝶

    师:风车花好玩吗?蝴蝶仙子闻到了花香,也飞了过来,原来蝴蝶和花朵是好朋友,你们有没有好朋友呢?

    请两名幼儿示范,一名幼儿扮演花朵,快板部分变不同花的造型。另外一名扮演蝴蝶,快板部分花朵蹲下,蝴蝶围着花朵绕飞。

    全体幼儿表演。

    奥尔夫:赏花(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 复习肢体律动,有节奏的模唱唱名旋律的。

    2、 通过乐器演奏与肢体游戏感应断奏与圆滑奏。

    活动准备:

    挂图P3、手摇铃、橡皮筋、CD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引导

    师:花朵和春姑娘一起跳舞,他们展开了一场花儿的宴会,所有的小动物也来了,他们都想和春姑娘在一起,呼呼呼~~~~~~~宝宝正在吹泡泡呢?原来泡泡也想过来玩游戏。

    二、 旋律模唱

    师:你们还认识唱名泡泡吗?

    1、教师画唱名,幼儿依老师所画的顺序,念出唱名。

    师:泡泡飞呀飞,飞到了黄花的旁边,唱m s l。

    2、教师在唱名旁贴磁铁,画出旋律,引导幼儿再唱出其它几个旋律。

    3、教师带领幼儿复习肢体律动,并唱出唱名。

    三、 双人肢体游戏

    师:请小朋友找一位好朋友,带着唱名泡泡来玩个好玩的游戏吧!

    教师示范,断奏依节拍两人互点对方肢体,唱出唱名,圆滑奏两人互推手掌。

    配合钢琴唱唱名,幼儿与好朋友游戏。

    四、 乐器、道具演奏

    1、 橡皮筋

    师:春天到了,宝宝在家里正和唱名泡泡玩游戏,这时候,他们家里的物品听到了好听的音乐,也跑来一起唱歌跳舞,看看,是谁呢?

    出示橡皮筋,教师清唱示范拨奏与拉奏。断奏部分依拍子拨弹橡皮筋,圆滑奏随乐句拉长橡皮筋。

    播放CD,幼儿演奏。

    2、 手摇铃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乐器和你们一起赏花。乐器宝宝怎么赏花呢?

    断奏敲奏拍子,圆滑奏摇奏乐句。

    师:我们一起去给宝宝送手摇铃花吧!

    请幼儿听音乐把乐器送回。

    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3

    小白兔

    歌词:红眼睛,白皮袄,小白兔,相貌好、后脚长又大,前脚短又小,走起路来一蹦又一跳,

    材料准备:毛绒白兔,会动或会叫白兔、上玄小兔

    乐器准备:响板、手鼓、三角铁

    操作过程:

    1、宝宝“手起”问好。

    2、律动:闪烁小星

    3、引题:

    有一个小动物,它长着红红的眼睛,雪白的毛绒,还有两只长长的大耳朵,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的,是哪位小动物呀?

    4、串讲歌词:

    拿出道具,将小白兔的外貌特征:他又红红的眼睛,拜拜的皮袄,相貌很好看,他的前脚短又小,后脚长又大,走起路来一蹦又一跳。

    (收回所有道具);老师把小兔子的故事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为了很专心的听歌曲,我们要把眼睛闭起来。

    闭眼听一遍曲目

    5、念唱歌曲:

    跟音乐拍手念一遍,再唱一遍,复习三拍节奏:好、请睁开眼睛,我们一起来唱一遍这首歌。手起,注意问奏时不打节拍,轻轻的摇动身体,(老师对宝宝的提示语:摇头),jK251.CoM

    尾奏时继续拍完(老师的提示语是继续)

    6、乐器伴奏:同样的方法用手鼓、响板、三角铁练习三拍节拍

    7、体态律动:发小白兔的玩具给宝宝玩耍,请宝宝观察,收回玩具

    请每个宝宝说出并模仿小白兔蹦跳的样子,老师总结,并请宝宝跟做。

    请宝宝站起来,和老师跟做歌词的内容:红眼睛(指向眼睛),白皮袄(从上到下祚手),小白兔,相貌好(左右摇晃身体),后脚长又大,前脚短又小(分别指向退和胳膊)走起路来一条有一蹦(学兔子蹦跳)

    8、游戏律动:宝宝带上小白兔的头饰分组做蹦跳比赛

    放歌曲做游戏的背景音乐

    9、总结:

    宝宝坐回自己的位置,

    老师总结:小白兔的歌曲我们也会唱了,也学会了用乐器给这首歌伴奏,还做了小白兔的表演。小白兔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现在把好朋友小白兔画出来,带回家,在家里让小兔子和我们一起唱歌。出示兔子图,提示图上小兔子穿着漂亮的衣服,请宝宝给空白的兔子图涂色。要注意涂色要均匀,涂在线内,注意保持画的整洁。

    请宝宝上前取画,并放在妈妈身后。在位置做好,手放在膝盖上。

    10、手起

    宝宝再见

    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4

    设计意图:

    我通过参加奥尔夫音乐培训活动,从中学到到了很多前言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奥尔夫先生曾说过:“我们进行奥尔夫教学注重的蚌埠市结果,而是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针对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们大家动起来》。

    活动目标:

    1、学习分辨音乐中比较明显的音节变化。

    2、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握手舞》《库企企》

    活动过程:

    一、问好环节,音乐热身律动

    1、《握手舞》

    2、师:宝宝、宝宝、早上好。宝宝好。

    幼儿:老师、老师、早上好。老师好。

    3、小音符游戏。

    二、感知音乐《库企企》

    在一座大城堡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要想得到这些财宝必须说出一句咒语才能打开城门,而这句咒语就藏在音乐里,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1、初步欣赏音乐。

    师:在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咒语。

    2、引导幼儿逐渐展开活动。

    3、创编声势动作.

    在这首音乐里,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请小朋友想一想还可以做什么动作。

    三、创编活动

    教师根据幼儿的动作带幼儿一起动起来。

    四、结束活动

    请幼儿邀请客人老师与幼儿一起动起来。表扬每位幼儿的表现。

    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 篇5

    一. 设计意图:

    “森林狂想曲”是一首以森林中多种动物鸣叫以及动物们发出声音合成的音乐,旋律清幽抒情,潺潺流水,轻快鸟鸣,让人身临其境,感受自然,这首音乐很适合奥尔夫音乐的教学,于是我选择以打击乐的形式表现此乐曲,我们班的幼儿接受能力强,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选用了沙锤,木鱼,双铃铛三种乐器让孩子们表现出各种动物的声音以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 二. 活动目标:

    1. 初步让幼儿熟悉音乐,掌握音乐节奏。

    2. 根据图谱能进行简单的乐器分配,学会能跟着指挥,看着图谱进行乐器演奏,并能试着用多种乐器进行合奏。 3. 享受打击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 活动重点:

    让幼儿能初步掌握音乐的节奏。 四. 活动难点:

    让幼儿用乐器表现不同的角色进行合奏。 五: 活动准备:

    碰铃,沙锤,木鱼,音乐(森林狂想曲),图谱,ppt 六: 活动过程:

    ㈠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新年到了,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咱们幼儿园上个星期也举行了元旦汇演,小朋友你们开不开心呀?那你们知道吗。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想要举行一个音乐会,小动物们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参加音乐会,你们愿意吗?那好,我们一起去听听小动物们的音乐吧。

    ⑴师幼共同欣赏音乐一遍,提问:孩子们,你们听出了有哪些小动物来了吗? ㈡出示图谱 到底今天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参加我们的音乐会呢?请看我们的节目单。第一个为我们表演节目的是谁?(青蛙),对,是大嘴青蛙,那青蛙是怎么叫的?他要表演的节目是唱歌,他唱歌的节奏是怎么样的?

    X XX︱X XX︱X XX︱X XX

    第二个表演的是谁?(小黄鸡),对,小黄鸡的脚尖尖的最喜欢跳芭蕾舞了。他今天为我们表演的就是他最擅长的芭蕾舞,那他又是怎么跳的?

    X X ︱X X ︱XX XX︱XX XX

    第三个表演的是谁?(小孔雀),那小孔雀最漂亮的动作是什么?

    X — ︱~~~︱X X︱X X

    1. 看着图谱,听着音乐用拍手的方法进行演奏。

    2. 引导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跟着音乐拍打节奏。 ㈢幼儿学习初步按图谱进行乐器分配。 ㈣让幼儿与老师合作将乐器与动物进行配对,并对其进行演奏练习。(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老师在旁帮助) ㈤尝试用多种乐器进行合奏。

    ① 集体尝试演奏一遍(事先说清楚演奏规则) ② 交换乐器尝试演奏一遍。

    ㈥请小朋友邀请客人老师一起加入我们的森林音乐会。

    七:活动结束

    今天的森林音乐会非常成功,今天的演奏会到此结束,请小演奏家们谢幕(鞠躬),和咱们的客人老师们再见。

    jk251.coM小编推荐

    教你写课件: 奥尔夫音乐教学设计范例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教你写课件: 奥尔夫音乐教学设计范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强弱,以丝巾为媒介进行表现。

    2.在熟悉音乐结构和乐曲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掌握音乐的强与弱,并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音乐、丝巾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丝巾)别小看它,我的丝巾在音乐里会跳舞哦!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2.幼儿听音乐。

    二、音乐分析

    --提问:谁来说说看,音乐中的丝巾从头到尾跳的舞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

    幼儿根据讲述进行动作创编--提问:听上去感觉很有力的这部分音乐你的丝巾怎么来跳舞?出示图谱

    除了做这样的动作,同样有力的音乐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跳?(播放音乐大家一起来做一做,各自做各自想做的动作)

    --提问:播放轻柔的音乐(方法同上)出示图谱

    总结:听上去很有力的部分是音乐的强,听上去很轻柔的部分是音乐的弱。

    三、一起来条丝巾舞

    1、丝巾准备好,请幼儿跟着音乐一起来跳丝巾舞,注意强弱的区分。(幼儿分别根据图谱展示)

    2.分角色游戏引导幼儿自定游戏规则:有力的部分由谁来演合适(男孩子),轻柔的部分呢?(女孩子),好!那就让我们开始吧!

    反复游戏数次结束。

    教学活动设计模板5篇


    新手写文档经常会碰到很多写作的难题,范文在这种写作情况下就可以派上用场了,需要多了解范文的整体框架是什么,我们最好怎么样写范文呢?你可以读一下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整理的教学活动设计模板,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教学活动设计模板(篇1)

    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教幼儿学习掌握宝塔典型的外形特征,启发幼儿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宝塔,要求幼儿合理布局画面,大胆添画,协调用色。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绘画作业习惯和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重难点分析:

    宝塔的左右必须对称

    活动准备:

    1、让幼儿课前收集许多宝塔的图书和图片等直观教具;

    2、范画一幅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生谈话引入活动:小朋友,你们去过花果山吗?花果山上有两座漂亮的塔子,你知道是什么吗?(登云楼和白塔)你们去参观过吗?它们可是我们射洪的两座标志性建筑哦!

    二、基础部分

    (一) 组织幼儿欣赏并观察收集的各种宝塔的外形特征,老师提问引导。

    问:从外形上看,这些宝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里又不同呢?

    相同之处:都比较高,塔顶是三角形,每一层都有屋檐,屋檐尖尖的。

    不同之处:有的宝塔是长方形的,有的宝塔是三角形的,屋檐有的是梯形,有的往上翘……

    (二)出示范画——花果山的白塔和登云楼

    1、幼儿在回忆和观察范画的基础上说出图片中宝塔的不同,简要了解各自功能的不同。(登云楼可以登高远望,白塔只做装饰、欣赏用)

    2、老师提问:

    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不同的宝塔?

    ②你认为我们的宝塔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画?

    (三)师示范讲解宝塔的基本画法

    1、直塔的画法:

    先确定好塔顶的位置,画出最上面一层的顶和塔墙身,塔的顶角左右必须对称,塔的左右两条直线要笔直或者稍向外倾斜,长短和倾斜的弧度左右要一样,然后依次向下,逐层画出门窗和翘角上的装饰物。给幼儿强调墙壁的竖线一定要垂直,或向外倾斜,不然塔子看起来就像要倒了一样。

    2、圆塔的画法:

    最高层依次向下画,墙身是弧线,每一层之间的衔接面较窄。

    (四)讨论:除了这两种宝塔,我们还可以设计出怎样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宝塔?如:水果形状的宝塔、交通工具形状的宝塔等

    (五)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先想想你想画什么形状、什么用途的宝塔,想好后先构好图,注意左右对称,再选适当的颜色涂画,最后添画,让画面丰富,色彩鲜艳、整洁。

    三、结束部分:

    (一)展评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讲述作品内容。

    (二)结合画面内容,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观察宝塔的外型,让他们了解宝塔的外形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示范画,讲解画法步骤,让幼儿知道怎么画宝塔。重点讲解画宝塔要先画塔顶,画的时候左右要对称,给幼儿强调墙壁的竖线一定要垂直,或向外倾斜,不然塔子看起来就像要倒了一样。通过幼儿自己尝试画,大部分孩子能掌握宝塔的画法,整体画面结构布局较好,添画内容丰富。效果较好。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欣赏其他外型结构的宝塔,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画出不同形态的宝塔,更能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模板(篇2)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记录。发现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

    这样有什么不好?怎么办?

    2、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二、分组测量

    1、注意: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测量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

    2、问题:

    (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数?

    (3)数学书的封面长23厘米,为什么可以记作“0。23米”?

    (4)教室门长2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三、拓展

    1、第8页试一试第1题,一只军舰鸟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翼长2米1分米,骨骼重113克。用小数怎么表示呢?

    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

    第8页练一练。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活动设计模板(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图形的刺激用形容词流利、完整地讲述梦境的内容。

    2、能根据自己的讲述创作不同的梦境。

    3、能大胆、自信地创造、体验梦境的美妙与绘画的愉悦。

    活动准备:

    范画、小熊小兔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熊图片

    教师:这是小熊艾迪,它在干什么呢?(回家,背书包,旅行)

    在它身上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二、图形刺激

    1、讲述故事前半段(来到了一座森林里),边讲述边进行示范画大树。

    问: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幼儿自由猜一猜)

    2、继续讲述,边讲边听音乐(《拨弦波尔卡》)

    问:猜猜看,小熊艾迪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梦见了什么?(幼儿自由说)

    教师总结:原来它梦见自己正在参加一个盛大的生日舞会。真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梦啊!

    3、观察范图,说一说波波梦见了什么。

    教师:谁能用好听的词语来说一说波波梦见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4、继续讲故事听音乐(《梦幻曲》)

    教师:波波的朋友咪咪听了波波的经历,它也来到了梦幻森林,听,音乐又响起来了。

    问:小兔咪咪会做一个什么梦呢?(幼儿自由讲述)

    三、讨论:如果你来到了梦幻森林,你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会梦见什么?

    幼儿讨论后讲述。(奇怪、有趣、甜蜜、伤心、恐怖、快乐、难受、惊险)

    四、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教师:听!音乐又响起来了,快快进入梦幻森林,做一个与众不同的梦吧!

    五、作品赏析

    教学活动设计模板(篇4)

    一、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知识类读本,愿意参与环保行动,保护环境;

    2、知道生活垃圾回收的意义,理解标志和图示的意义;

    3、能够将垃圾进行分类。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废旧塑料瓶塑料袋实物、垃圾桶。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主题垃圾,寻找处理方法。

    小朋友们看到地上有垃圾会怎么做?我们每天都会制造很多垃圾,应该怎样处理它们呢?出示PPT(焚烧垃圾)

    提问:这种办法好不好?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出示PPT(埋进土里的垃圾)

    提问:这种办法有什么不好?

    总结:焚烧垃圾会产生有毒的烟雾,污染空气;埋进土里的垃圾则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为了减少污染,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知道回收的意义和可回收的垃圾。提问:你知道会收是什么意思吗?

    答:回收就是把一些垃圾收集起来,做成新的东西。

    师:怎样把垃圾回收做成新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师:垃圾经过粉碎、融化、压缩等方法可以做成新的东西。出示PPT(废旧的纸)

    提问:

    1、这是什么?它会有哪些作用?小结:回收的废纸可以做成新的纸箱或书本。

    2、(播放玻璃破碎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出示PPT(废旧的玻璃)师:这里有一些废旧的玻璃,它们可以做成什么呢?

    小结:回收的玻璃或玻璃瓶可以成新的玻璃制品。

    出示PPT(废旧的金属)师:这是一些废旧的金属,它可以做成什么呢?(煤气罐、汽车、轮船等)

    小结:原来回收的金属可以做成汽车和船舶的零件,还能做成新的罐子等等。

    出示PPT(塑料袋、塑料瓶)

    提问:

    1、瞧,这是塑料袋和塑料瓶,猜猜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

    3、废旧的塑料还可以做成什么?小结:回收的塑料用处更大,它们不仅可以做成新的塑料袋、玩具,还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总结:废旧的纸、玻璃、金属和塑料都属于可回收的垃圾。

    (三)知道一些垃圾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再利用。师:有些垃圾只要做些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再利用。

    例如:(出示PPT)请幼儿看图说一说。

    1、淘米剩下的水可以浇花。

    2、喝光的牛奶盒可以用来做手工。

    3、鸡蛋壳可以收集起来打碎作为植物的肥料。

    (四)知道减少垃圾的办法。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知道减少垃圾的办法。

    师:在回收和利用垃圾的同时,我们还要减少垃圾的产生。

    1、不要浪费食物。

    2、不要使用一次性餐具。

    3、不要浪费纸张。

    PPT出示标志:提问:这个标志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请幼儿动手操作: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标志,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箱,在它的旁边有一些可回收的垃圾,请小朋友看一看,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我们把它放进垃圾箱好吗?

    (五)结束部分。

    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有些垃圾经过简单的处理可以再利用的;在回收和利用垃圾的同时,我们还要减少垃圾的产生。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达人吧。

    教学活动设计模板(篇5)

    教材简析

    《商量户外活动》是本册的第3个“你说我说”内容,是一次互动式的口语交际课。本课教材向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插图和一段简短的说明文字。插图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户外活动的情景,使人感受到户外活动的快乐;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商量进行户外活动的打算。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人商量,培养初步与人合作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本次口语交际的设计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原则,力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交流互动的情境,注重双向互动交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在互动交流中,锻炼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尽量做到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语句连贯、表述明白。

    2、结合训练要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与别人商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3、结合交流过程,引导学生养成在交际中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录制秋天丰收图及秋天学生户外活动的情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营造参与交流的氛围

    1、 (大屏幕出示秋天丰收图及秋天学生户外活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说课件上的内容。

    2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来了,枝头挂满了丰收的果实。秋天的天气凉爽了,你看同学们在户外活动得多开心哪!我们也来设计一个这样的活动吧!为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先一起商量一下户外活动的打算(板书课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把枯燥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参与交流的兴趣。)

    二、依据教材,明确互动交流的要点

    1、观察教科书67页的插图,帮助学生看懂图画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户外活动的欲望。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发现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

    (1)你是怎样理解“商量”的?你都与别人商量过什么事?

    (2)结合我们的生活说说你对户外的理解。

    3 、再读教科书67页插图上面的文字,借助音节认真读读,帮助学生明确本次户外活动的要点是商量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的内容及做哪些准备工作。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向学生再一次明确这次口语交际课的主题是商量户外活动的打算,即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还可以商量活动前要做些什么准备。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明确本次交流的要点,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三、自主合作,创造互动交流的环境

    1 、独立思考,确定交流内容:你对什么活动感兴趣?

    2 、自由组合,组成交流小组(以活动的种类组成商量活动打算的小组)。

    3 、教师点拨,提出交流要求:口齿清晰、表述明白,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同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发表自己的看法。

    4、学生尝试在小组内商量户外活动的打算,教师深入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 、汇报交流,展示商量的过程和结果:你们小组要进行什么样的户外活动?你们在一起都商量了哪些内容?最后商量的结果是什么?把你们小组的商量过程说给大家听,要注意每个人的表达方式。

    6、 评价。评价发言人的语气是否得体,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声音是否响亮,形成的计划是否合理,听的人是否认真倾听,等等。

    (以兴趣相同组合成小组商量活动的打算,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了口语交际的互动性,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拓展延伸,培养乐于交流的能力

    1、把今天在班级商量的户外活动打算回家继续与家长商量,听听家长的意见,让我们活动打算更合理并得到家长的支持。

    2、同学之间交流收获。通过今天的这个活动,你都明白了什么?

    (把课堂上与同学商量的户外活动打算,回家与家长继续商量,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性,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继续得到培养。)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5篇


    优秀的教师让自己适应学生,为后续课堂工作做准备,是教师所必须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想授课时做到字斟句酌。您是否在寻找有关“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的文章小编为您推荐这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2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2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其中1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体会化石燃料的宝贵性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六、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第二部分着重描述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

    【回答】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烟、钻木取火等

    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和反应实质

    待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总结:

    【板书】 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过一会儿后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不燃烧。

    【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演示】在玻璃棒的下端、中部、上部三处各系上一小块白磷,把玻璃棒插到盛有80℃热水的烧杯里,使下端的白磷浸没在热水中,中部的白磷悬于水面处,上部的白磷露在烧杯外,结果只有水面处的白磷燃起来了。

    【分析】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了而水中的没有,这就说明物质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水面上的白磷与烧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气中,而烧杯外的白磷下面没有热水,其温度未达到着火点,说明物质要燃烧还得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1.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原理?

    2.木头着火时,通常泼水可以熄灭,为什么?

    3.请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并分别说说它们的灭火的原理。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入】大家知道,同是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就要比在空气中剧烈;在同一条件下,有些物质能平静燃烧,有些物质则急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为什么同是燃烧,但现象会出现如此的差异呢?

    燃烧的特殊现象——爆炸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看到:

    1.氧气的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烧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

    2.由于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的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爆炸的危险。

    【引入】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燃烧的现象也有影响,总的来说就是

    【板书】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师】①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不能用石蕊来检验是否含有乙酸,其实只要将试管振荡一下,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试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无法通过CuO与乙醇的反应来验证,但可根据有乙酸挥发出来,推知也会有乙醇挥发出来。

    【师】接受试管中有什么现象?所获得产物的量多少如何?

    【总结】第一组接受试管内无明显现象,第二、三组实验中接受试管内有分层现象,并有浓厚的果香气味。从对比结果来看,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第二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产物;第三组做法收集到的产物的量最多。

    【布置课后讨论题】

    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欢迎大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请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4、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设计理念:

    紧扣教学目标,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的语文水平,通过“读通、读顺、读好、读懂”的过程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既品悟了语言文字,提炼了相关信息,受到情感的熏陶,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语言。

    教学环节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讲述: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所以我们说它是国宝。我们从它身上进行研究,可以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像这样的古生物,我们称它为活化石。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了解内容。

    1、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种活化石呢?同时,画出读不懂的词语。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看看哪些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随时予以表扬。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纠正生字的读音,理解一些词语(这个环节要完成重点生字词的教学)。

    3、交流课文讲了几种活化石呢?(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学生回答时,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三、熟渎课文,探究语言文字。

    师:我们已经知道活化石可以帮助现代的人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那么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有关的信息呢?

    1、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对有关的语句做上记号。

    交流:此环节须达到以下目标:

    A对相关语段正确、流利地朗读。

    B能通过语言文字提炼信息:

    银杏树——古生物、珍贵、生长慢(这里要学生理解公孙数名字的由来)叶子像小扇子。(观察图片)

    大熊猫——古生物、爱吃竹子,祖先是食肉动物。

    中华鲟——古生物、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大、重、怪、少。

    C通过观察以上的文字,让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关键词依次说一句心理话。

    (1珍贵2稀有3保护4缺乏)

    学生依次可能出现的语言为:1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真是珍贵呀!

    2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稀有的古生物。

    3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珍贵、稀有的古生物,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4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珍贵、稀有的古生物,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如果缺乏保护,它们就会像恐龙一样灭绝。(这里教师可以随机拓展有关恐龙灭绝的文字。)

    此环节意在让孩子理解本文出现的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并加以运用,同时提炼出本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增强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D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学生阅读教师事先搜集好的有关古生物的资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给大家听。

    2、课外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但对查阅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将查阅的资料整理好,不一定长篇大论,但必须尽力能流畅地向大家介绍,可以在班级内开一个交流会,让学生充分展示的材料。

    五、写字教学(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活化石》教学设计二,活化石,希望对你有帮助!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化学化学反应计算的练习,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并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中,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工农业生产及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本课题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所反映的质量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相关计算

    2、学情分析: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方程式,尤其是中等偏差学生由于方程式没有掌握好,没有将化学方程式配平,把几个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计算错误,还有的数学功底较差,结果出错。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已知1kg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大约跑100km.。观看课本136页图,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听讲、看图、思考。

    (引发问题)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小组间猜想、讨论、交流。(1)要想知道18kg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2)想知道18kg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3)要想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知识回顾)请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思考: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为多少?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后回答其含义。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引导探究)在水分解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计算后交流:用不同的水分子数目代入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9:1:8。

    (师生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然后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让学生交流(1)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2)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密不可分。

    (设计方案)我们已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那么你能否根据这个质量关系计算一下: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案,并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并按步骤进行解题。然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答案。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你将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学生练习课本138页的习题,巩固所学新知识。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这篇优秀的“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一看便知道有大用处,愿这些参考资料可以让你对目标更有信心从而更加高效地实现它。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设计出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优秀的教案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挑战新目标的优秀品质。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1)

    【设计思路】

    本节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是新课标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简单分类法,并能对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学习的一类研究电解质溶液反应本质的反应类型。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的探讨。在进行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情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知道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本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部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思考、复习明确本节学习对象、重难点【板书】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提问】:同学们解读标题,你认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致分几部分?2部分,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投影】学习目标自学学习目标(集体诵读)【创设情境】通过上节课所学,离子反应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所处状态是什么状态下?既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如果我们将不同电解质溶液混合而反应,其实质就应该是离子反应。电解质、水溶液引入概念【板书】:1、离子反应

    ⑴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理解定义,诵读并记笔记强化概念学习【设疑】离子反应会引起离子数目变化吗?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做实验2-1,观察现象,分析离子种类和数目是否有变化。

    【投影】实验2-1做实验,分析变化,并汇报。

    1号实验无现象,混合前后离子种类和数目均无变化。2号实验有白色沉淀生成,混合前后Na+和Cl-无变化,SO42-Ba2+生成白色BaSO4沉淀而减少。综合分析可知电解质溶液反应的本质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实质是离子数目减少。培养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观解释的思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板书】:⑵、实质:离子数目的减少思考,记笔记【创设情境】表达变化我们一般用方程式,初中表达化学物质变化用化学方程式,为表达电解质的电离用电离方程式,表达离子反应就用离子方程式。

    【板书】⑶表达:离子方程式

    ①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诵读、理解、默写引出离子方程式概念【设问】作为初学者,按怎样的步骤书写可完整表达离子反应呢?自学课文32页

    【交流互动】⑴书写步骤的第二步拆写,哪些物质可以拆写哪些不可以?⑵为什么易溶、易电离物质要拆写为离子形式,而气体、水、沉淀不拆呢?⑶易溶、易电离物质主要都包括了哪些类物质呢?⑷单质、氧化物、微溶物的处理呢?单质、氧化物不以离子形式存在,不可拆。微溶物,若为生成物则不可拆,若为反应物,比如Ca(OH)2若描述为澄清石灰水则要拆,若描述为石灰乳则不拆。⑸第三步删离子时要等量删去(6)方程式检查两个守恒,特别是电荷守恒,因为电解质溶液始终为电中性。(7)【投影仪实例讲解】⑴易溶、易电离物质要拆写为离子形式,而气体、水、沉淀不拆。⑵易溶、易电离物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而气体、水、沉淀不以离子形式存在。⑶强酸、强碱、易溶盐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板书】②书写步骤:写、拆、删、查【投影练习】1:判断下列化学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若是请写出离子方程式,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1)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2)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

    (3)铁跟稀硫酸反应

    (4)硝酸钾与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混合

    (5)氧化铜溶于盐酸独立练习和小组讨论结合

    (1)CaCO3+2H+Ca2++H2O+CO2↑

    (2)不是离子反应,非溶液状态(3)Fe+2H+Fe2++H2↑(4)不是离子反应,混合前后离子种类和数目未发生变化(5)CuO+2H+H2O+Cu2+

    考察本节所学概念。

    考察本节重难点掌握情况。

    【创设情境】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2-2实验现象分析变化,找本质,并探寻规律

    【投影】实验2-2做实验2-2,观察实验无现象,写表中四个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均为

    H++OH-H2O考察难点掌握情况,探寻中和反应的实质并使学生发现规律【投影练习】2:根据离子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1个即可)

    (1)2H++CO32-=CO2↑+H2O

    (2)Fe+2H+=Fe2++H2↑

    (3)2H++SO42—+Ba2++2OH-=BaSO4↓+2H2O书写并班内交流考察本节重难点掌握情况。

    【板书】③意义:一个离子方程式可以代表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也可以代表一类反应。集体阅读课本32页【创设情境】学习了离子反应的定义、实质、学会了表达、我们来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验2-3,请同学们利用初中所学知识判断反应的类型,答:复分解型【板书】2、发生条件(复分解型)明确学习的对象,以免以偏盖全完成实验2-3,1号实验产生蓝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Cu2++2OH-=Cu(OH)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生沉淀。2号实验加入酚酞先变红,滴加盐酸后变为无色,离子方程式为H++OH-H2O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生水。3号实验产生无色气体离子方程式为2H++CO32-=CO2↑+H2O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生气体和水。培养观察能力,严谨规范的表达能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能力【板书】生成沉淀、气体、水理解、记忆【投影】思考与交流举例如粗盐提纯、SO42—检验等等了解离子反应在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应用【小结】本节学习了离子反应定义、实质、表达以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投影】作业:课后2、5、9、10【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1、离子反应

    ⑴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叫~

    ⑵实质:离子数目的减少

    ⑶表达:离子方程式SO42—+Ba2+=BaSO4↓

    ①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

    ②书写步骤:写拆删查

    ③意义:可以代表一个反应也可以代表一类反应

    2、发生条件(复分解型)

    生成沉淀、气体、水

    【课后反思】

    1、本节课所有实验都安排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做实验理解化学比观看老师做要深刻,更能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当学生看见蓝色絮状氢氧化铜生成,都说好漂亮的蓝色。简单又安全的实验学生自己做,学生很有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极大兴趣。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的难点,为强化理解和记忆及应用,先采用自学,再教师讲解并和学生交流理解关键词句,最后立即训练。从课堂练习信息反馈来看,本节难点顺利攻克。

    3、离子方程式检查的两个守恒在课堂上都作了明确要求和应用,只是由于时间关系,电荷守恒原因只用一句话---电解质溶液始终为电中性讲解,未做过多解释,有待在以后的练习中再继续要求和理解。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2)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特征

    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在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

    3.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综合计算。

    4.了解胶体的制备、鉴别和提纯;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整理】:

    一、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种分散系比较

    1.分散系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外观

    分散质微粒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大量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食盐水、碘酒 肥皂水、淀粉溶液 泥水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大小介于 ~ 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质的组成分为:

    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

    分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

    按分散剂的状态分成:

    液溶胶:如Fe(OH)3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豆浆、血液、肥皂水等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气溶胶:烟、云、雾等

    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1)丁达尔现象

    (2)布朗运动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 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

    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③带电规律:

    i. 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

    ii.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等胶体带负电;

    iii. 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

    iv. 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

    ④应用:

    i.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ii.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

    iii.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

    iv.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

    v.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

    vi.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

    (4)胶体的沉聚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

    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ii.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iii.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

    4.胶体的制备

    (1)物理法:

    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

    (2)水解法:

    [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

    (3)复分解法:

    〔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

    SiO32—+2H++2H2O=H4SiO4(胶体)

    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胶体的提纯

    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

    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

    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

    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

    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

    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

    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

    ③土壤胶体。

    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

    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

    ⑥烟、云、雾。

    三、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再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继续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S)指的是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 (单位是 )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教学目标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

    知识体系勾画——知识点习题分析——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原电池基本概念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装置的变化:简易装置——盐桥装置——交换膜装置

    2、原电池原理:

    3、导电粒子的流向问题:

    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

    离子流向(内电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考点:装置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

    例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考点:(例题)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

    4、电解池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用于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用于金属的防护

    4)设计原电池

    例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两个半反应,选择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选择电解质溶液,设计简易原电池,设计盐桥原电池

    例题: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综合应用

    二、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常见类型、二次电池主要类型

    1、二次电池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4)

    要素

    内容

    权重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理念

    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教学媒体的恰当运用,新

    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体现,等等

    35

    符合设计规范

    运用教学设计模式和操作规范设计方案,体现化

    学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其依据表述清晰

    25

    原创与特色

    对化学问题的处理、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等有

    原创性的设计

    20

    实践中可行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设计的方案有教

    学实践的检验,有教学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20

    总分

    100

    说明:

    1、全部教学过程的阐述要简明,要求表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教学流程图的制作规范。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不能用完全预设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叙述。

    2、全文字数一般在3~5千字。

    3、为便于匿名评比,作者姓名、单位另纸打印,作封面装订。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5)

    一、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模板5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模板5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模板【篇1】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模板【篇2】

    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

    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1、NH3的物理性质:

    :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NH3·H2O== NH3↑+H2O

    NH3+H2O==NH3·H2O==NH4++OH-

    :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份:分子、离子。

    :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 4NO+6H2O

    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2NH4Cl+Ca(OH)2 == CaCl2+2NH3↑+2H2O

    1 能否浓硫酸干燥NH3?

    2 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 、NH4Cl?为什么?

    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

    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时升华?

    化学方程式: NH4Cl== NH3↑+HCl↑、 NH3+HCl= NH4Cl

    NH4HCO3 == NH3↑+H2O+CO2 ↑

    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NH4)2SO4+2NaOH == Na2SO4+2NH3↑+2H2O

    (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NH4+的存在。

    5.NH3的用途:

    解析:选C。豆科植物根瘤菌、闪电均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态,该过程属于自然固氮,A、D错误;烧碱溶液吸收NO2不属于氮的固定,B项错误;合成氨反应为N2+3H2==2NH3,属于人工固氮,C正确。

    解析:选D。铵盐都是晶体,均易溶于水,与NaOH共热都能发生NH4++OH-==NH3↑+H2O而产生NH3;部分氧化性酸对应的铵盐受热分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产生NH3。如NH4NO3。

    A.NH4Cl与浓H2SO4混合共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解析:选C。A选项中的两种物质反应不生成氨气,B选项在一般的实验室中是不能实现的,C选项利用了浓氨水的挥发性,同时可选用碱石灰干燥,D选项中的P2O5是不可以干燥氨气的。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模板【篇3】

    课 题:

    化学式(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能力训练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主线:

    导入新课 化学式的含义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 铜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氯化氢

    (7)氦气

    (8)氨气

    单 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 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 ”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模板【篇4】

    1.知道什么是烃的衍生物。

    2.能说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能写出化学方程式,能推测乙醇的结构简式。

    3.认识到乙醇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通过推测乙醇结构简式的过程,认识到有机物的性质与其官能团息息相关,初步学会“结构—性质”的学习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化学带来的乐趣,感受学到知识带来的成就感。

    【重点】乙醇的结构简式。

    【教师引导】物质的结构决定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反过来说,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我们也可以推知物质的结构。【提出问题】已经知道了乙醇的分子式是,那么乙醇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水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乙醇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根据现象判断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一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由此判断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但是不能与烃发生反应,由此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相同吗?

    【学生回答】不同。

    【提出问题】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是如何连接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是这样连接的吗?

    【学生回答】烃分子中的氢原子都是与C原子直接相连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并不都是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连接方式相同。

    【提出问题】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可以写出几种结构简式,哪一种才是符合乙醇化学性质的结构简式?为什么?请小组内讨论之后给出结论。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模板【篇5】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 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 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等物质反应吗?

    3、 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 点燃 上台板演:CH4 + 2O2→CO2+2H2O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氯气反应。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 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学习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5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你现在有在寻找合适的范文吗?处理办公文档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近年来范文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1

    1.greetings:

    2. warm up:

    Enjoy a chant and do the actions:

    Black,black. Stand up.

    Pink,pink. Sit down.

    Brown,brown. Touch the ground.

    Orange,orange. Touch the head.

    White,white. Turn around.

    (在此活动中同学们利用课前领到的彩纸来配合做动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2. 新词呈现:

    T: Boys and girls, I have so much colorful paper. Look, a piece of red paper, a piece of yellow paper, and… 引导学生回答a piece of green paper… 接着板书a piece of 并学习,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彩纸来练习a piece of yellow/red/green paper等等。

    然后老师拿起准备好的图画(在一张黄色纸上画着一条龙)进行如下对话: T: Look, what’s this?

    S: a dragon

    T: I drew a dragon on a piece of yellow paper. (板书句子并领读)

    T: What did you draw?

    S: I drew a … on a piece of … paper. (学生快速在自己的彩纸上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并根据自己的画操练重点句型)I drew an apple on a piece of yellow paper, I drew a book on a piece of red paper……..

    3. 进入文本:

    T: Well children, I drew a dragon on a piece of paper. Daming drew a dragon, too.

    Now, let’s watch the video and then finish the exercise.

    (1)看课文动画,判断对错

    1 Daming drew a dragon on a piece of red paper. ( )

    2 Daming cut the paper with knife. ( )

    (2) 打开课本,听录音,完成句子。

    (3) 听录音跟读。

    (4)自由读,个别读。

    4. 主题升华,渗透情感教育。

    T: Daming’s kite is very beautiful. Do you like kite?

    S: Yes.

    T: So we should love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love our country.

    5 listen and say,then sing.

    T:Daming’s kite is very beautiful. Now let’s fly the kite together.(师生同欣赏同唱)

    6. 操练

    What did Lingling do?(读一读并连线)

    7.巩固与拓展:

    T: Mother’s Day is coming. Fanfan made a card for her mom.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discuss how she made a card.

    (1) 根据图片小组讨论如何制作母亲节卡片

    (2) 用日记形式写下制作过程.

    Tuesday April 27th, 2010 sunny

    Mother’s Day is coming. Yesterday I made a card for my mom.

    I _____ a flower on a piece of yellow ______.

    __________.

    I ____ the paper with________.

    I wrote“I love you, mom!” on it.

    Then, I finished my card.

    (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借助母亲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孩子加深了对母亲的热爱,使本课主题得到升华。)

    8. 作业

    1)听录音,熟读课文。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2

    I.Warming-up and lead in

    Greet the Ss as usual. Lead in the topic.

    Ⅱ.Presentation

    Show a short video about Gogo “What can Gogo do?”.

    T: Today we’ll meet a new friend, Gogo. Now we’ll watch a short video to know about Gogo.

    (Show a short video about Gogo “What can Gogo do?” Know something about Gogo, and lead in the new words and sences.)

    T: Do you like Gogo? Can you sing? This class, we’ll learn how to show ourselves.

    (Show the pictures of eight abilities on the screen. Learn the names of the abilities: sing, swim, dance, draw, speak English, play chess, play the guitar and play basketball. Learn the sentences of asking abilities: Can you sing? Yes, I can/ No, I can’t; Can he speak English? Yes, he can/ No, he can’t. )

    Ⅲ. Playing a game

    T: Let’s watch the video about Gogo again, but this time we’ll play a game. You should find out what can Gogo do and answer my questions.

    (play the short video for the Ss)

    T: I can sing. I can swim. I can play chess. But I can’t dance. When we talk about something we can , we use “can” plus “do”;

    I can sing. / I can play chess/ Bob can swim. / They can play the guitar.

    When we talk about something we can’t , we use “can’t” plus “do”;

    I can’t sing. / I can’t play chess. / Bob can’t swim. / They can’t dance.

    When we ask people about their abilities, we put “can” ahead.

    Can you sing? / can you dance?

    Can Bob play chess? Can they swim

    T: Can you sing, S1?

    S1: Yes, I can.

    T: Can you dance, S1?

    S1: No, I can’t.

    T: OK, S2. Can you swim?

    S2: Yes, I can.

    T: Can you play chess?

    S2: No, I can’t.

    Ⅳ.Listening

    T: The students are talking about different clubs in the school.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circle the clubs you hear in 2a.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 In this conversation, the students are talking about what they like and what clubs they want to join. They are Lisa, Bob and Mary. Look at the sentences below. Please read the sentences by yourselves.

    Ⅴ.Pair work

    T: Look, this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Jenny and Gogo.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and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s.

    T: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above with your partner.

    Make a survey about what club does Gogo want to join and what can Gogo do.

    T: Do you know Gogo? We’ll see some pictures about Gogo and then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partner.

    Ⅵ.Listening

    Now,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in 2b.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Ⅶ. Pair work

    S1: Can you sing?

    S2: Yes, I can.

    S1: Can you dance?

    S2: No, I can’t. What about you?

    S1: I can dance.

    Ⅷ.Role-play

    (Then S2 ask S1 about what club does Gogo want to join.)

    1. Review the new words we learned in this period.

    2. Make a survey, and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 members. Watch a short video to know about Gogo.

    Work on 1a.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repeat the new words. Ss read the new words and try to remember them.

    Ss read and try to remember the phrases.

    Ss watch the video and try to find out what can Gogo do.

    Listen and number the conversations [1-3]

    Read the conversation after the teacher. Then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 partner.

    Ss listen and circle the clubs in 2a. Then check the answers.

    (Ss read the clubs)

    S1: Lisa wants to join the chess club.

    S2: Bob wants to join the English club.

    S3: …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Ss fill in the blank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Ss work in pairs to ask and answer about what club they want to join.)

    S1: 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

    S2: His birthday is on September 10th.

    S1: 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

    S2: Her birthday is on August 20th.

    Ⅸ.Homework:

    总结:教师用一段视频引入有关能力的主题和相关单词单词,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先领读,然后男生读,女生读,链式读,给出汉语说英语,给出英语说汉语,最后跟读正音。紧凑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

    教师给学生播放Gogo的视频,让学生找出Gogo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强化单词和句型的表达。

    讲解情态动词can的用法,can意为“能,会”,它是辅助动词帮助说明能力、意愿等的词,can后跟动词原形,并且它不随主语人称的变化而变化;变否定句直接在can后加“not”;变一般疑问句直接把can提前。

    鼓励学生联系刚刚学到的句型和单词,通过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进行 “询问和谈论个人能力” 的练习。

    系统的听力训练,在听短文之前让学生学先在句子中找到要点,带着要点和问题去听。帮助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表现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在小组内评价,然后进行评出最优秀的小组。并鼓励学生们下一次争取做最优秀的小组及个人。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3

    ①单项选择

    ( ) 1.英语共有____元音字母;国际音标共有___个,其中辅音____个,爆破音____个。

    A.5,48,20,10 B.21,48,28, 6 C .26,48,5,10 D.5,48,28,6

    () 2.下列单词中为开音节的是______。

    A. cake B. borrow C. window D. meat

    () 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_________。

    A..音节通常由一个元音加上一个或者几个辅音构成。

    B .以元音字母结尾构成的音节叫绝对开音节。

    C .元音和浊辅音在发音时声带要振动

    D.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单词中一般读其字母音,其中” u “在开音节中还可读/u::/。

    ②.找出下列各组划线部分读音不同与其它的一个 。

    () ① A. cake B. make C. watch D. name

    () ② A. heB. desk C. game D. see

    () ③ A.bike B. rice C fineD. sit

    () ④ A. hot B. smoke C. boxD. dog

    ③ 《语音教材》P1的练习处理。

    ④默写6个爆破音。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4

    Step1: Warm-up(热身导入)

    1.介绍话题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screen. Today, our topic is “My home”. Who can read? (ask some Ss to read the topic)

    In this class,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home”, everybody here should learn to introduce your home to us. OK?

    Ss: OK.

    2.Sing a song In the classroom

    T: First, let’s sing a song, OK?

    Ss: OK.

    Step2: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1.教学living room

    (唱完歌曲,多媒体出示一幅living room的图片。)

    T: Is this a classroom?

    Ss: No.

    T: What is it?

    Ss: Living room.

    T: Yes. This is a living room. Follow me:living room,

    Ss: (read one by one)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iving room?

    Ss: I can see a table, a sofa, a …, a TV.

    T: Let’s watch TV, OK?

    Ss: OK. living room.

    T:(多媒体出示一幅TV图。) Do you like watching TV?

    S1: Yes.

    T: Let’s go to the living room and watch TV.

    S1: OK.

    T: Go, go, go. Go to the living room, watch TV. Let’s go together. S1: Go, go, go. Go to the living room, watch. TV.

    2.教学study

    (多媒体自动切换成study的图片。)

    T: Is this a living room?

    Ss: No.

    T: Oh, we’ve got the wrong way. What is it?

    Ss: A study.

    T: Yes, this is a study. Follow me: study,study.

    Ss: (read one by one)

    T: What

    can you do in the study?

    Ss: Read a book.

    T: (多媒体出示短语read a book。) Do you like reading books? Ss: Yes.

    T: Let’s go to the study and read a book. Go, go, go. Go to the study, read a book.

    3.教学kitchen

    T: Oh, I’m tired. I feel a little hungry. I want to have some snack. (教师拿

    出一些小点心,并吃上一块。) Do you want to have a snack? S1: Yes.

    T: Here you are. Have a snack. Who want to have snack?

    Ss: I want to have a snack.

    T: Oh, snacks are gone. Where can we get some?

    Ss: Go to the kitchen.

    T: (多媒体出示kitchen图片和单词) Follow me:kitchen, kitchen. Ss: (read one by one)

    T: Let’s go to the kitchen, have some snack. Go, go, go. Go to the kitchen, have a snack.

    4.教学bedroom

    T: (多媒体出示一些家具和小电器。) Look at these things. Can you help them get home?

    Ss: Put the TV in the living room./ Put the ….

    T: Oh, where should the bed go?

    Ss: Go to the bedroom.

    T: (多媒体出示bedroom图片和单词。) Follow me:bedroom,bedroom.

    Ss: (read one by one)

    T: Let’s sing a song “My bedroom”, OK?

    Ss: OK.

    关于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5

    一、Warm-up

    (1)教师播放歌曲“HideandSeek”。

    (2)教师与学生进行日常对话,如:Hello!Howareyou?…

    二、Preview

    (1)听歌曲:“MyBedroom”

    (2)教师拿出一些文具用品,帮助学生复习句型“What’sthis?It’sa…”

    “Where’sthe…?It’sin/on/under…”

    三、Presentation

    Let’slearn

    (1)教师先出示画有文具用品的study图片,手指图片上书房里的书问:Whatarethey?学生回答books。教师问:Wherearethebooks?告诉学生:They’reinthestudy.

    (2)教师重复生词study。学生学说。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生词。

    (3)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learn部分的词汇。然后打乱顺序,要求学生边听边指,力求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4)游戏:看谁反应快

    教师把各个房间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出一个学生,比赛看谁反应快。比如,教师说:“kitchen,学生迅速跑到老师黑板前,谁先碰到该单词的图卡,谁就是胜者。也可以让教师报单词,学生迅速举起相应的单词卡片,看谁的反应快。

    Let’sdo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Let’sdo的图片,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让学生理解watch TV,redabook,takeashower和haveasnack等指令的含义。

    (2)学生听录音,边听边做Let’sdo部分的动作。教师鼓励学生自编动作。

    (3)游戏:配对游戏

    教师把Let’sdo与kitchen,livingroom等图片分别呈现在黑板上,选出一个学生A做教师,将其他学生分成两大组,然后每组选派出两个学生B、B。当学生A说一个口令时,学生B和B根据口令将Let’sdo与相应的图片配对,最先正确配好的学生为胜者。

    Let’ssing。

    听录音学唱歌曲。

    四、巩固与扩展

    (1)做本单元ALet’slearn部分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游戏:听音画画

    教师说口令,让学生画画。

    Drawabighouse.

    Drawastudyinit,Colouritred.

    louritblue.

    (3)游戏:小小设计师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套房子并布置各个房间,在各个房间里画上一些学过的物品,涂好颜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介绍自己设计的房子,比一比谁是最棒的设计师。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使用下列的语言:Lookatmy…It’spink.It’sverybig.Ithas…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5篇


    相信大家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优秀范文,不知道如何构思文档撰写,可以看一看类似范文,使用好的范文模板可以让你的工作效率更高,那么我们在写范文时还需要注意哪些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1

    [活动生成]

    幼儿常常会跟家人到商场购物,到剧场观看演出。我们有时会看见个别幼儿在商场乱跑,随意翻动货架上的东西,在观看演出时站起喧哗,很影响公共秩序,并且不利于幼儿德育发展,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亲身体验购物和观赏演出的过程,了解应注意的事项。

    2、培养幼儿的公德意识和良好的公共场所礼仪习惯。

    [活动准备]

    小食品、小玩具、模拟小商场、木偶剧录象。

    [活动过程]

    一、购物活动

    1、导入活动:“小朋友有没有跟家长到超市买过东西?今天,我们一起做买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2、关键步骤:

    A、讲解应注意事项(不乱摸乱尝散装食品,不乱动玩具,付款后才能吃或玩。)

    B、开始游戏,请小朋友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注意礼貌用语。

    C、讨论:哪个小顾客做得好?为什么?哪个售货员做得好?为什么?如果你去超市回怎么做?总结成儿歌“超市里边糖果香,玩具多彩又多样。小朋友们不乱摸,付款之后才能尝。”

    3、家园共育:家长带孩子去超市时进行隐性教育。

    二、观看演出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去剧场看过演出吗?你当时是怎样作的?

    2、关键步骤:

    a、讲故事《美美去看木偶剧》,问题:为什么要提前到场?看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关手机?为什么不能大声招呼伙伴?小朋友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B、总结:一切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我们要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着叫做“讲公德”。

    C、编成儿歌,请小朋友打快板朗读“观看演出提前到,关掉手机快坐好。节目演完要鼓掌,离剧场时静悄悄。”

    3、家园共育:请家长带幼儿观看一次演出,注意幼儿表现。及时反馈给老师。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2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涉及学科

    2年级:

    3、类型: 课堂教学设计、主题活动教学设计、学段教学设计

    4、学时数: 分钟(天数)

    二、活动设计

    1、活动背景:(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活动产生的过程等)

    2、活动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着重说明个人对活动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3、活动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4、活动策略:(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活动主题及其目标确定活动指导思想,如何设计活动方式,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拓印组合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2、感受拓印作画的乐趣,发展幼儿美术创作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蒲公英的图片

    2、黑色卡纸、纸杯子、白色颜料、毛笔、剪刀、颜料盒

    活动过程:

    一、以视频导入活动

    观看视频,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蒲公英的形状和生长过程。

    二、教师示范讲解

    1、出示所用到的工具

    2、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蒲公英,下面跟着老师用我们的巧巧手一起来制作吧!

    首先,我们用剪刀将纸杯子剪开,剪成像太阳花一样的形状。然后用毛笔在每个花瓣上均匀地涂上白色颜料。再把涂了颜料的一面盖在黑色卡纸的上半部分,轻轻地左右转圈圈。最后,我们用绿色颜料画上一个直直的茎,这样蒲公英就做好了。

    三、教师讲解需注意的事项

    1、提醒幼儿:为了让蒲公英看起来更好看、更漂亮,我们还可以给它勾画一个花边。

    2、画完之后把刷子放到指定的地方进行清洗。四、幼儿创作

    中班美术《美丽的蒲公英》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建议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尝试挖掘身边的资源——自然界中孩子们熟悉的、喜爱的“蒲公英”,让孩子在欣赏蒲公英的美的同时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执教中班美术活动——《蒲公英》后,我对活动进行了反思与梳理,反思如下:

    一、选材源于自然,艺术感受生活化

    《指南》教育建议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蒲公英是幼儿身边常见、常玩的自然物,不仅能玩,还能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本次活动通过挖掘孩子身边的这一自然资源,通过欣赏活动让孩子感受艺术的生活化,寻找生活中美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纸杯子拓印作画这个载体,让幼儿自主、大胆表现、创造生活中的美,从而使生活艺术化。

    二、材料的有效投放,激发孩子自主表达

    《指南》在教育建议中也提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或物品以支持幼儿进行艺术活动,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与创造。”

    本次活动中投放了黑色卡纸,更能把白色蒲公英凸显出;幼儿从未接触过的作画工具纸杯子,大胆、新颖,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恰当的活动材料充分满足幼儿自主表达、表现自我感受的需求,让美术活动更加有效。

    艺术源于生活,演绎生活。在今后,我还将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不断追随幼儿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不断挖掘艺术的独特形式,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让幼儿享受艺术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了解字谜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

    2、初步了解汉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在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能力,并努力将课堂教学建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营造有快乐一起分享,有问题一起解决的课堂教学氛围。

    4、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字谜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

    难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资料进行一定的整理。本课知识性较强,有些学生暂时难以理解,为了让这些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动画媒体的运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网络的交互功能使学生能亲历学习过程,扎实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及构成,真切地感悟祖先创字之巧妙,进一步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技能:学生会浏览网页、网上搜索;学生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能通过教师在网页上预设的引导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本能按教师的任务驱动来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探求。学生爱探索、爱表现、爱比拼,因此,将网络课件构建成为学生探求新知、表现自我、你追我敢的大舞台,是非常有实效的。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遨游汉字王国》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单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有趣的汉字;二、我爱你,汉字。介绍了我国汉字的产生、发展、演变及汉字的构造规律,利用网络平台这一互动学习环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充分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因此选择了网络课件这一学生自主性、互动性较强的教学媒体。

    教学准备:

    1、网络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说明:

    本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按汉字的起源、演变、运用、趣事、欣赏等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并拟订了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上节课,我们围绕汉字这个话题,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大组,并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拟订了每组的活动计划。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神奇的网络,走进汉字王国,去领略神奇的汉字文化吧!

    二、 分组点击网站内容,借助多媒体平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1、

    老师:在我们每一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请你们根据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点击相应的网站,看看通过浏览网页,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2、 CAI出示表格,明确学习内容、要求:

    最感兴趣的内容了解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

    3、 分组按内容浏览相应的网页

    4、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表格。

    5、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说说通过浏览网页了解了哪些知识?最后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 学习字谜的知识:

    1、 老师小结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汉字的起源、演变、运用等知识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在今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地了解。

    2、

    提起猜字谜,同学们并不陌生,很多同学在课下非常喜欢猜字谜,有的同学还自己编制了一些字谜。可是,有些同学对字谜的知识了解并不多,下面让我们进入字谜乐园,对字谜进行一下深入的了解。

    3、 学生点击字谜知识,了解字谜的来历、种类、猜字谜的方法及怎样制作谜面。

    4、 汇报交流。

    5、 师小结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字谜的知识。知道了猜字谜的时候,可以根据谜面的意思来猜,也可以把谜面想象成一幅画来猜。其实啊,这也就是我们造字的方法:象形字和会意字。

    6、 光弄明白了可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来,我们一起猜猜吧!

    CAI出示:P78面字谜

    7、 小组内猜谜,练习自制谜语

    8、 全班交流

    9、 教师小结:

    象形字,会意字,原来小小的字谜中还蕴涵着这么丰富的汉字知识啊!

    四、 总结本节课内容,播放汉字字形、字体的演变过程,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1、 老师:汉字历史悠久,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文明。CAI出示,观看汉字字形、字体的演变过程。

    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简化字,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汉字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告别了洪荒时代。书写了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

    2、 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汉字的有趣,而且增强了很多汉字的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收获真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开展更多的活动,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有趣,深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探索汉字的奥秘。设计意图: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奇。网络丰富的资源,形象逼真的动画,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激起学生情感反应,使学生入情入境,得到间接的生活体验。

    学生进入网站,有种新奇感,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秘,网站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所涉及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通过网络把互连网上丰富的资源与教材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的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丰富的资料适应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兴趣、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的需要,从而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最佳作用点。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模板 篇5

    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教幼儿学习掌握宝塔典型的外形特征,启发幼儿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宝塔,要求幼儿合理布局画面,大胆添画,协调用色。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绘画作业习惯和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重难点分析:

    宝塔的左右必须对称

    活动准备:

    1、让幼儿课前收集许多宝塔的图书和图片等直观教具;

    2、范画一幅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生谈话引入活动:小朋友,你们去过花果山吗?花果山上有两座漂亮的塔子,你知道是什么吗?(登云楼和白塔)你们去参观过吗?它们可是我们射洪的两座标志性建筑哦!

    二、基础部分

    (一) 组织幼儿欣赏并观察收集的各种宝塔的外形特征,老师提问引导。

    问:从外形上看,这些宝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里又不同呢?

    相同之处:都比较高,塔顶是三角形,每一层都有屋檐,屋檐尖尖的。

    不同之处:有的宝塔是长方形的,有的宝塔是三角形的,屋檐有的是梯形,有的往上翘……

    (二)出示范画——花果山的白塔和登云楼

    1、幼儿在回忆和观察范画的基础上说出图片中宝塔的不同,简要了解各自功能的不同。(登云楼可以登高远望,白塔只做装饰、欣赏用)

    2、老师提问:

    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不同的宝塔?

    ②你认为我们的宝塔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画?

    (三)师示范讲解宝塔的基本画法

    1、直塔的画法:

    先确定好塔顶的位置,画出最上面一层的顶和塔墙身,塔的顶角左右必须对称,塔的左右两条直线要笔直或者稍向外倾斜,长短和倾斜的弧度左右要一样,然后依次向下,逐层画出门窗和翘角上的装饰物。给幼儿强调墙壁的竖线一定要垂直,或向外倾斜,不然塔子看起来就像要倒了一样。

    2、圆塔的画法:

    最高层依次向下画,墙身是弧线,每一层之间的衔接面较窄。

    (四)讨论:除了这两种宝塔,我们还可以设计出怎样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宝塔?如:水果形状的宝塔、交通工具形状的宝塔等

    (五)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先想想你想画什么形状、什么用途的宝塔,想好后先构好图,注意左右对称,再选适当的颜色涂画,最后添画,让画面丰富,色彩鲜艳、整洁。

    三、结束部分:

    (一)展评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讲述作品内容。

    (二)结合画面内容,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观察宝塔的外型,让他们了解宝塔的外形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示范画,讲解画法步骤,让幼儿知道怎么画宝塔。重点讲解画宝塔要先画塔顶,画的时候左右要对称,给幼儿强调墙壁的竖线一定要垂直,或向外倾斜,不然塔子看起来就像要倒了一样。通过幼儿自己尝试画,大部分孩子能掌握宝塔的画法,整体画面结构布局较好,添画内容丰富。效果较好。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欣赏其他外型结构的宝塔,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画出不同形态的宝塔,更能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关于数学教学设计模板5篇


    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任的教师,教学的时候一般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专属自己的教学设计呢?栏目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关于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关于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材分析

    1.与其他单元相比,本单元的视野更加宽广。课文均可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2.从内容上看,是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这篇课文在洋溢着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等问题有逐步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学习本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思想的闪光点得同时,更要体会不同文体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学情分析

    1.我所在学校在乡村,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思维慢、课外阅读量小,特别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太差,个人的阅历及生活经验不足,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差。

    2.针对农村学生阅读能力差、知识基础差的特点、对于本节课主要教育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中的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及如何对待职业的重要问题。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例清晰的特点。

    3.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哪几种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和乐业。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4)理解文章引用的材料和列举的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培养敬业与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关于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亲爱的同学们,你在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学生可能会说打球、游泳、踢毽子、跑步、跳绳等等)。其实跳绳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跳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减肥,还可以长高哟!

    2.课件出示课本第78页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

    3.教师谈话:小东、小红和小亮非常喜欢跳绳,你看,今天他们三个就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他们三个的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睛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小东跳了32下。

    5.教师谈话: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可真棒!看到这么多的数学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师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需要把这些问题按加减法分类整理好,告诉孩子有关加法的问题可留到课余时间自己去解决。然后板书有代表性的例题:小红比小亮多跳了多少下?

    2.学生活动:给学生留几分钟思考时间,也可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点名学生算出列式。

    老师板书:40-28=?

    3.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列减法?点名学生回答。

    4.教师谈话:你会算40-28= 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困难吗?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讨论交流一下吧!

    5.学生讨论: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6.交流算法:

    (1)计数器: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拨珠子过程:(让学生边演示边说算理)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字40,减28时,根据笔算规则,先从个位算起,但个位上0—8减不着,需要从十位上借1当10来用,10减8等于2,十位上原来是4,因被借走了1而变为3,3减2等于1,合起来就是12。

    根据这个学生的拨珠计算过程,让每个孩子都来试一试。

    (2)口算:

    生1:先用40—20=20 再用20—8=12

    生2:先用40—30=10,这样就多减了一个2,所以减完后需要再加上2,10+2=12

    ……

    (3)笔算:让学生把他的笔算过程写到黑板上,边写边让该名学生讲解他所理解的笔算的过程。(最后点一名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板演)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笔算的运算规律。

    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借1。

    ……

    7.师生活动:对照上面的几种算法,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理由是什么?不管学生选择哪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把算理说清楚。

    8.教师谈话:计算这道题有很多的方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得又快又对就行了。

    9.及时雨练习: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先让学生口头算列式,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出得数。

    叫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

    10.教师谈话:对比这两个算式,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叫两位数与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退法(二)

    11.挑战“试一试”。让学生认真看书,理解题意,然后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三、反馈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79页的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点名4个学生用计数器来算,边算边让孩子说算理。

    2.完成教材第79页的第2题。先要让学生看懂图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淘气用50元买了一个羽毛球,拍售货员阿姨找了他29元,买一个羽毛球拍需要多少钱?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算法。

    4.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5题,点明用竖式计算,几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练习。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退一,数位没对齐等。

    四、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可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运算规律。

    关于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习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习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关于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多位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

    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

    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

    小组讨论:

    1、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2、出示数位顺序表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一千三百八十万;六百七十八万;四十四万;一千零一万

    观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读表格里的数

    4、教师任意出几个数,让学生用分级线的方法来读:

    2320000

    445584122

    16584412136

    提问:你们发现这样读数有什么好处呢?

    三、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表格内数的大小

    2、你是怎样比较的

    四、巩固新知。

    联系实际出示挂图

    (1)说说这些国家个各有多少人

    (2)将这些国家人口数据按大小排列顺序

    板书设计: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关于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一条线、手电筒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2、谁能具体描述一下这根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线)

    3、那现在这根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直了)

    4、对,这根弯曲的线在老师手中变直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线都是像这样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索桥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找一找图片中有没有我们认识的朋友“线”呢?

    生:连接索桥的钢缆是线。

    师:这些钢缆大约有多长,能把它测量出来吗?(能)

    师:不管是几米,它都有一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

    (1)画一画线段

    (2)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直、两个端点、有限长)

    (3)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线段?(学生自由谈)

    (4)摸一摸(桌子、书本的边沿,感受下线段的特征)

    2、认识射线(电脑出示激光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怎样画的呢?

    (1)画一画(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3)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射线?(学生举例说,对的给予肯定)

    3、认识直线

    (电脑出示海上日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海上日出”,闭上眼感受下海的无边无际,你能从图上找到我们的朋友—线吗?(能,一条海平线)

    师: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直直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征?直、没有端点、无限)

    (3)直线可以度量吗?(不可以)

    (4)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直线?(实际生活中是没有存在真正的直线的)

    4、线的读法

    (1)直线

    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如果用一个小写字母l表示直线,它还可以读作:直线l

    (2)线段

    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B

    (3)射线

    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AB

    (4)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5)你会读了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

    5、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讨论:前后桌为一个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完成下表)

    《秋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每一个完美的细节,都是通过精心打磨而成的,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以下内容主题是“《秋天》教学设计模板”,是栏目小编为您分享的,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秋天》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课:

    1、口语训练:夏天还没走远,秋天的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给我们送来,让我们来赞美秋天吧!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说话。

    过渡:美丽的秋天来到了我们身边,那么就让我们走进秋天的雨里,细细品味美丽的秋景吧!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我想你们一定被秋天的雨深深地打动了,快来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感受。(引导说出难忘,神奇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过渡:神奇的秋雨轻轻地为我们送来美丽的秋天,昨天,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我相信大家生字一定会认了,下面我们就来响亮地读读吧!

    三、检查生字生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读生字,扩词(开火车、指名读,领读)

    2、读词。

    重点指导:爽,指导写法,教师田字格写,学生学习写法,书空。扇,多音字的应用。

    3、学生本上练写。

    过渡:大家生字掌握的这么棒,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不知道你们课文读的是不是也这么棒?(课件出示自渎要求:(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呢?(2)课文是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四、自读课文,研文学文。

    1、学生读自学要求,学生带要求自由读课文。

    2、读后交流问题

    师:大家认真读读课文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用直线画出来,(学生画句子朗读)。

    过渡: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在文章中,作者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总结概括了这个自然段的意思,这种句子叫总启句。

    (1)生交流读句子。(出示课件)

    师:大家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就像一首优美的小诗,让我们来美美的读一读吧!!

    (2)学生朗读小诗。

    (3)学生交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雨的。

    过渡:秋天的雨是一把神奇的钥匙,给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来走进秋天里吧!

    3、自渎第一自然段

    朗读要求:秋天的雨是怎么打开秋天的大门的?仔细读文。

    (1)学生读文。

    (2)学生交流读后感。

    4、精讲第二自然段

    过渡:秋天的雨趁我们没留意,给我们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要求: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或问题标画出来)

    a、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生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

    b、用五彩缤纷造句

    (2)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把它圈出来。

    (3)学生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颜色的句子多读几遍。

    (4)学生练读,指名读。(随机课件出示银杏叶,枫叶等,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配乐朗读。

    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美的享受,现在老师增加点难度,你们能不能背下来?

    5、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集体背,指名背)

    6、说话训练:

    师: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说吧!

    (1)(课件出示:瞧!秋天的雨把这些颜色还给了谁?小朋友快点想想吧!

    1.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像()。

    2.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像()。

    3.秋天的雨把()色给(),()像()。)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总结全课: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的更美丽了,作者从四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硕果累累的秋天,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秋雨的神奇吧!

    板书设计:

    钥匙打开了大门

    颜料五彩缤纷

    《秋天》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能到达哪个阶段:(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

    (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儿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

    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a、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好好儿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儿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儿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儿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儿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的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儿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儿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9、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

    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

    11、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儿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12、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13、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儿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儿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儿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14、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儿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

    15、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儿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6、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母亲推着他看到了菊花……自己用脚踩扁一个杨树花……)

    四、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两个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3、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儿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儿活……”(板书)

    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儿活……”

    5、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6、如果你对“好好儿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件)

    7、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儿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儿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们好好儿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8、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秋天》教学设计模板 篇3

    设计背景

    我的教育对象是小班小朋友。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并尽量与他们自身体验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为小班安排的活动内容更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我在“秋天来了”这个大主题的背景下,选择了“秋天的水果”这个小主题。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触摸、品尝等方法感知苹果、桔子的特征。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重点:

    感知水果特征。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苹果、桔子等水果实物,削成块的水果若干和装水果的袋子。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观察苹果、桔子

    小班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在整节课的开始部分,我就充分利用孩子的这段有意注意时间,让幼儿观察苹果与桔子有那些方面的不同,这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要鼓励幼儿去观察,去发现这两样水果的不同,并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开始时,教师与幼儿围坐在大桌子旁,告诉幼儿:秋天到了,水果丰收了。这里都有哪些水果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找一找苹果与桔子的不同,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找到的?苹果是圆形的,桔子也是圆圆的;苹果是红色的,桔子是黄色的。

    小班小朋友他们最初表达的一定是他们直观看到情形,多数以单词的表达形式出现,如圆圆的,红红的,等等。这是老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孩子表达清楚,还可以通过顺口溜的形式,把形状与孩子生活中某些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如:“苹果红红的,桔子黄黄的”等等。同时,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观察苹果与桔子的不同,可以用刀子将苹果和桔子切开后进行比较。

    第二环节:游戏“摸水果”。(巩固对苹果、桔子的认识。)

    小班的孩子们好动好玩,对学习的认识很大的程度依赖于行动。“摸水果”的游戏,就能满足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此环节,我将水果装于一只布袋中,让幼儿蒙住眼睛后伸进一只手进行摸索,并回答摸到了什么水果,然后拿出来进行验证,看回答得是否正确。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强调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游戏气氛,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让孩子们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第三环节:品尝苹果、桔子。

    经过以上一段时间对苹果与桔子进行比较,幼儿的神情应得到一定的放松,这时让幼儿品尝苹果与桔子,比较一下它们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如“苹果是甜甜的,还有点酸酸的;桔子不仅甜甜的,而且水份还多多的。

    《秋天》教学设计模板 篇4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所描绘的多彩迷人丰收的秋天,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运用个人的经验想象画面,仿编新的散文。

    3、用歌唱、朗诵和舞蹈等方式来表现与赞美秋天。

    二、活动准备:

    《秋天的雨》flash课件 、 磁带、打击乐器、有关《丰收的秋天》的幻灯片

    三、活动过程:

    一、 通过提问引出课题:

    (1)一年有几个季节?

    (2)夏天的天气怎么样?秋天呢?

    (3)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二、欣赏和理解散文的画面与内容。

    1、播放课件完整欣赏

    秋天的雨是什么?秋天的雨有什么?

    2、分段欣赏

    (1)秋天的雨,真是一把钥匙吗?为什么散文中说它是一把钥匙

    (2)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还可以把什么颜色给谁?(两个小朋友讨论)然后玩开火车游戏老师说第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请小朋友仿编散文“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3)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你还闻到过什么好闻的气味?

    (4)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告诉人们冬天快要来了,你知道小动物、植物还有我们人是怎么准备过冬的吗?(先自由发表意见,再请教你们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接下来分组分批仿编散文。

    3、再次完整欣赏

    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小结并观看《丰收的秋天》的幻灯片

    三、总结与延伸活动

    秋天的颜色五彩缤纷,秋天可以收获那么多好吃的、好闻的 、有用的东西,你们喜欢秋天吗?刚才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散文,下面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歌声、舞姿来夸夸秋天,表现秋天的收获。

    (1)我们一起手拉手去《郊游》看一看秋天的美景。(圆形)

    (2)我们来到果园来翻看《秋的画报》(朗诵)

    (3)这么多果子我们一起来《摘果子》(舞蹈)

    (4)小树叶飘呀飘,飘到了大树妈妈的脚下,我们来唱一唱《小树叶》

    (5)小朋友的歌声舞姿都很美,我们用小乐器来演奏《木瓜恰恰恰》

    《秋天》教学设计模板 篇5

    【课前透视】

    《秋天的图画》是新选编的课文,图文并茂。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使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的人们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对秋天的山野会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对外在的感知,缺乏对秋天美好的真正感悟。由此教师要利用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秋天是个美好的、丰收的、喜庆的季节,从而体会出秋天真正的美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景色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描画了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黄的稻海、燃烧的火把所构成的丰收的热闹情景及人们的喜悦之情。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反复朗读中欣赏、体会。“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是本文的难点,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前文的基础上反复体味。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二年级,朗读、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加上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上课时,应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达到新大纲提出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目标。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朗读训练上。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首先是自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看看课文有几句话。再读课文、欣赏秋天,自己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想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同时,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男女生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

    ⑴ 教学开始,创设氛围。

    ⑵ 演示课文内容及相应景色。

    2、录音(音乐),学生画画时,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灵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

    1、导语:

    小朋友,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秋天?

    2、课件演示秋天的景色。

    3、看到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2、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分组读。)

    三、精读课文,欣赏秋天

    1、再来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这样读?

    2、学生练读。

    3、检查、欣赏、指导朗读:

    (学生读一句,课件出示相应句子和画面。)

    ⑴ 课件演示,出示第一句话及山野画面。

    ⑵ 课件演示,出示第二句话及梨树、苹果、稻海、高梁画面。

    ⑶ 课件演示,出示第三句话。

    ⑷ 课件演示,出示第四句话和大雁飞行的画面。

    4、师生配合读。

    5、学生背诵。

    四、扩展课文,歌颂秋天

    1、画秋天。

    2、学生上黑板贴画。

    五、品尝秋天的果实

    六、版面设计

    黑板中间用卡通字写出“秋天的图画”几个字,周围贴上同学们画的画。

    七、练习设计

    1、学生画一幅秋天的画,课外举办画展。

    2、制作一个送给秋天的礼物。

    奥尔夫课件


    通过持续整理,编辑精心为您呈现“奥尔夫课件”,期待您的关注。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新的知识洞察,并鼓励您分享给您的网友。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对于即将编写的教案课件,师者自然会胸有成竹。对学生的反馈理解,将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查找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奥尔夫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2、引导幼儿掌握~~~x节奏型,并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准确做相应的动作。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听音乐做游戏的兴趣并乐意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准备:蚊子道具.

    2、音乐《拍蚊子》。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掌握掌握~~~x节奏型,并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准确作相应的动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播放音乐《拍蚊子》,幼儿安静倾听。

    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意思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基本部分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尝试各种游戏方法跟着音乐一起做拍蚊子的动作。

    1、教师出示蚊子道具,学习不同方位的拍蚊子动作。(口头游戏)

    (1)师:刚才你们在这首音乐里面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蚊子)蚊子是怎样叫的啊?(嗡嗡嗡)如果有蚊子在你身边飞来飞去你会怎样?(拍蚊子)

    (2)教师初步引导幼儿感受~~~x节奏类型。

    师:李老师这里有一只蚊子,它马上要叮大家了,看看它会叮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教师拿着蚊子道具在幼儿面前叮幼儿的各个部位)师:刚才蚊子叮到你哪里了?它叮到你后你觉得身上怎么样?(痒痒的)蚊子叮到你了,你是怎么做的?(请几别幼儿回答)

    2、教师播放音乐,尝试游戏,引导幼儿发现音乐的节奏~~~x。(播放音乐第一遍)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听一听这首蚊子来了的音乐,听一听蚊子到底在什么时候来的?

    师:你们发现蚊子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引导幼儿说出在嗡嗡嗡的时候出现,蚊子出现后我们就去拍它。)(口头游戏,感受节奏)

    3、教师带领幼儿玩游戏(一只蚊子叮)(播放音乐第二遍)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和这只蚊子玩一玩吧,小朋友们认真听它会在什么时候来叮你,叮你的时候要拍它哦。那你们现在先休息,蚊子等会儿会偷偷的来叮咬你们哦!(幼儿休息,教师当蚊子)

    4、教师带领幼儿当蚊子,继续玩游戏。(蚊子由少变多)(播放音乐次数根据幼儿兴趣来定)

    (1)教师带领多只蚊子玩游戏。

    师:小朋友,刚刚你有被蚊子叮咬吗?它咬到你的时候准确的你准确拍到它了吗?(拍它)刚才我被你们拍了好多次,头都被你们拍晕了,现在我请几个小朋友一起来当蚊子帮助我来叮你们,谁愿意来?(请几个幼儿和教师一起当蚊子叮其她小朋友)

    (2)教师引导幼儿替换来当蚊子玩游戏。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那现在我再请两个小朋友来当蚊子玩一次,其余的小朋友的就坐在椅子上休息,当听到嗡嗡嗡的音乐时,你们就做好准备去拍哦!

    (3)教师一个人休息,所有小朋友当蚊子,再次游戏。(播放音乐)师:大家都很喜欢玩这个游戏哦,我一个人休息,请你们所有的小朋友都来当蚊子来叮我!好不好?

    三、结束部分教师教育小朋友要讲卫生,这样蚊子才不会叮咬我们。

    师:哎,怎么这么多的蚊子在叮咬我呀?真讨厌!我昨天是不是没有洗澡啊?(教师边说边闻自己的衣服)蚊子喜欢藏在很臭的地方,所以小朋友要讲卫生,每天洗澡,这样蚊子才不会叮咬我们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上的是小班音乐游戏《拍蚊子》。活动中,主要引导孩子学会拍蚊子、挠痒痒、擦药以及睡觉的动作。活动以完整欣赏音乐导入,老师在幼儿感知音乐的同时,配上了动作提示。活动中,我还借助儿歌帮助孩子记忆动作顺序,孩子们都能跟着音乐作出动作。但是活动中还是出现许多不足,以下是我作出的反思:

    1、活动目标一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与动感,比较没有表现出来。活动的目标二:体乐意参与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其中,合作的环节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应该放在中班。

    2、活动的导入环节花费的时间较长。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应给予适当的详细的提示。活动中老师的语言及问题都比较多,让孩子说的机会比较少,抛出的问题也比较范,缺乏启发性的提问。在今后的活动中,老师应该注意语言的简化,并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提问。

    3、活动缺少让孩子安静、完整倾听音乐的机会。应该先让孩子完整倾听、感受音乐的节奏,再以动作提示。分段感受音乐时,蚊子的不同方位和节奏要重点体现出来,才不会导致幼儿乱拍。游戏后,缺乏有效性的评价。

    奥尔夫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的乐句与节奏,用动作表现拍蚊子、生气、挠痒痒、擦药水等情节,并愿意进行动作的创编。

    2、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点难点:

    能手眼协调地跟着音乐做拍蚊子、生气、搔痒痒、擦药水等动作,并愿意进行创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宝宝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夏天呀,有一种特别令人讨厌的小虫子,它会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嗡嗡嗡地在耳边乱飞,还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叮你一下,猜一猜是什么小虫子呀?(蚊子)那你看到蚊子会怎么做啊?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段和蚊子有关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不好?(欣赏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知道蚊子的特征,初步感受音乐的特点,为学习拍蚊子的动作打基础。)

    二、创编拍蚊子、挠痒痒、擦药水的动作

    1、学习拍蚊子的动作:

    师:谁来猜猜看,这段音乐讲了一段什么事情?(拍蚊子)原来是讲拍蚊子的事情。如果有蚊子来叮你,你怎么办?(拍死它)你听,有蚊子来啦!我们一起来拍蚊子!哎呀,有没有拍到它呀?(有/没有)那你感觉怎么样,生气吗?谁来学学生气的动作,那淘气怎么表示呀?嘘,你听,好像又有蚊子来了呀!我们一起来拍蚊子好!(嗡啪!嗡啪!1234拍蚊子,4321拍蚊子,打不到蚊子真生气,小小蚊子真淘气!(第一段动作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欣赏音乐,让幼儿对乐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拍蚊子的地方有了进一步的掌握,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的动作创编,使幼儿对节奏有很好的了解,让幼儿能够准确的将节奏表现出来。)

    2、创编挠痒痒的动作:

    师:刚才我被蚊子叮到了,好痒啊,怎么办?(抓一抓)你是怎么抓的?谁愿意来帮我抓一下?(分别请幼儿进行示创编)臭蚊子,拍死它!这次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以儿歌的形式来进行短句的动作创编与学习,能够较好的引导幼儿更好的进行动作的创编及模仿,较好的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游戏做铺垫。)

    3、创编擦药水的动作:

    师:哎呀,身上痒死了,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呀?(请幼儿说一说:擦药水、电蚊香.)你是怎么擦药水?(请幼儿试一试)那这次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看看这下子能不能把蚊子拍死好吗?(完整动作练习)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拍蚊子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挠痒痒的创编动作,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三、游戏:蚊子舞

    师:你们听,好像又来了很多蚊子,我们一起来拍蚊子!(完整跟音乐做动作:1遍)蚊子都拍死了吗?好像还有几只,我们再来一次,这次争取都把蚊子消灭掉,有信心吗?(第2遍)这下还有蚊子吗?是不是都把蚊子消灭掉啦?这下你们可以放心了吧?!不会害怕睡觉的时候有蚊子来叮你们了吧,那我们下去接着消灭蚊子怎么样?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完整的进行蚊子舞的表现,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拍蚊子的方法,也在学习中娱乐了,符合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了知识。)

    设计思路:

    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如果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在组织活动时,我认为只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中班音乐游戏《拍蚊子》是一个以日常生活中拍蚊子这件小事演变而来的一个音乐游戏,音乐活泼又动感,还能让小朋友们愿意和大家一起玩,体验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因此我开展了本次音乐游戏活动,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做相应的动作,激发幼儿听音乐做游戏的兴趣并乐意大胆表现。

    奥尔夫课件 篇3

    幼儿园新教师模拟教学评优活动方案

    活动内容:小班音乐活动——《小老鼠上灯台》 设计意图:

    《指南》指出小班的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因此这个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应更注重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曲节奏感强,歌词简短而且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简短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出“小老鼠偷油遇猫”的情景。虽然是一首歌曲,但故事情节很完整,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表演。因此,我选择了《小老鼠上灯台》这节课。活动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做灯台。

    2.积极参加游戏活动,体验边唱边表演的乐趣,喜欢参加歌唱活动。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钢琴伴奏,小老鼠指偶一只, 灯台教具, 小老鼠皮影一只, 小老鼠印章若干。

    经验准备:小朋友对老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重难点:

    1.重点: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演唱的乐趣。2.难点:理解歌曲内容。活动过程:

    一、手指歌引入主题。

    教师:小朋友小手都藏背后跟老师一起做手指游戏咯!

    二、教师带领幼儿在手指游戏中感受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教师:我们再玩一个游戏,注意听音乐节奏,跟老师一起玩节奏游戏。游戏玩法:第一遍:左右手各伸出食指。第二遍:双手握拳。

    三、操作教具,引导幼儿理解歌词,欣赏歌曲。1.介绍小老鼠与灯台。

    教师:刚刚我们用我们的小手玩了节奏游戏,有一只小老鼠也想跟小朋友一起玩,你们看,她来啦!(教师边拿出小老鼠边发出吱吱吱的声音)小朋友跟老鼠打招呼!

    教师:哎,你好!这是一只皮影小老鼠,咦,那边有一个很好看的灯台,我们一起过去看看吧!

    2.教师操作教具讲故事,念儿歌。

    3.教师操作教具,唱歌表演,幼儿欣赏歌曲。

    教师:小老鼠躲起来啦!(把手搭在眼前四处瞧瞧)呜,大花猫走了(教师歌曲表演)。

    四:身体各个部位做灯台,学唱歌曲。1.教师带上手偶与小朋友问好。

    2.幼儿手臂做灯台,教师在其手臂上表演歌曲。(1-2名幼儿示范)教师:谁愿意做我的大灯台呀?来,伸出手臂。3.幼儿与教师一起用手偶进行唱歌表演。4.教师提问幼儿吃到的油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我吃到的油是草莓味儿的,你们吃到的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小结:哦,你们吃到的油有甜甜的,酸酸的,还有又酸又甜的。5.用手臂以外的部位做灯台,进行表演。

    教师:刚刚我们用手臂做灯台,我们的身体除了用手臂可以做灯台外,还有哪里可以做灯台的?

    6.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活动延伸:

    教师:今天小朋友表现的都很棒,在边玩的过程中把《小老鼠上灯台》的歌学会了,还用我们的身体做灯台,小朋友回去再想想还有哪里可以当灯台,下次试着在爸爸妈妈的身上一起玩《小老鼠上灯台》的游戏。

    奥尔夫课件 篇4

    学习目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质的飞跃,引导对音乐的理解,在学习上,理解音乐符号的示质,把握音乐的情感

    节奏问好:宝宝早上、下午好

    律动:

    律动1瑞典狂想曲

    律动2葡萄牙进行曲

    曲目与操作:

    飞呀飞(一)小鸟飞

    歌词:

    操作过程:

    1、请宝宝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红苹果坐下,小手放在膝盖上,背挺直,现在老师要向宝宝问好了,老师说‘‘手起’’时,请宝宝把小手像老师一样端平,‘‘手起’’问好:宝宝好—

    2、律动:丰收之歌。配乐之前做分解动作练习:洗脸、刷牙、漱口、大象、小猫、鸭子的手势动作

    3、引题:

    引导宝宝说说什么会飞,他们是怎么飞。引导宝宝说出歌词(描述动作)拍着翅膀飞呀飞

    4、串讲歌词

    老师把小鸟飞呀飞的故事配上了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为了专心的听歌曲,我们一起把大眼睛闭上。

    5、闭眼听一遍曲目。

    6、念唱歌曲:

    跟着音乐拍手念一遍,再唱一遍,四拍节奏。

    好,请睁开眼睛,我们一起来来唱一遍歌曲。

    手起,注意间奏时,手不打拍,轻轻摇动身体。(老师对宝宝提示语:摇头),尾奏时继续拍完(老师提示语:继续)

    7、听歌(第一段)。伸手数手指有几个飞呀?有4个

    出示小鸟图和8分音符,小鸟为什么唱歌好听呀,他穿了一双靴子,提示语“飞

    飞飞……”实质是半拍一动

    引导宝宝动作表演

    8、使用手铃表演

    9、做脚步动作表演的练习,辅课老师用鼓打节奏,宝宝容易掌握。

    10、脚和手配合表演,听鼓点做脚的动作,最后定格。

    听音乐玩小鸟玩具,复习动作。

    11、总结:宝宝坐回自己的位置,

    老师总结:小鸟飞的歌曲我们会唱了,也学习了用乐器给这首歌伴奏,还做了小鸟的表演,小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我们现在把小鸟画出来,带回家,在家里让小鸟和我们一起唱歌,出示小鸟图,提示图上小鸟穿着漂亮的衣服,请宝宝给空白的小鸟涂色,要注意涂色要均匀,涂在线内,注意保持画的整洁。

    请宝宝上前取画,并放在妈妈的身后,在位置上坐好,手放在膝盖上。

    12、拍手再见

    奥尔夫课件 篇5

    活动目的:

    1、通过歌曲律动让幼儿做出各种心情表情。

    2、听辨音色,查找出乐器。

    活动预备:

    挂图圣诞帽一个手摇铃沙球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圣诞节快到了,大家都很兴奋,只有圣诞老公公愁眉苦脸,原来…

    二、歌曲律动

    情感表达:练习各种表情的'变化。难过、生气、欢乐、担忧……

    听语词律动:慢板:听到慢的语词时,幼儿坐着左右摇摆,做出难过、难过、无奈的表情。

    快板:听到快的歌曲节奏时,幼儿站立快乐的拍手、转圈

    三、乐器听辨,交换语词

    道具:手摇铃

    〔1〕手摇铃:教师将手摇铃藏于衣服里,让同学听辨

    猜一猜是什么乐器的声音?

    慢板:教师将手摇铃藏在口袋里,让幼儿查找音源

    快板:教师拿出手摇铃跟着音乐摇动,幼儿跟着拍手交换语词唱歌

    〔2〕沙球

    沙球:教师将沙球藏于袋中,让幼儿听辨

    猜猜是什么声音?

    慢板:教师将沙球藏在袋中,让幼儿查找音源

    快板:教师拿出沙球跟随音乐摇摆,幼儿跟着拍手交换语词唱歌

    四、听找嬉戏

    道具:触摸袋手摇铃沙球

    触摸袋嬉戏

    〔1〕教师:将手摇铃与沙球放触摸袋里,教师敲奏其中一样乐器。

    同学:请幼儿听辨音色并着出袋子内的乐器。

    〔2〕圣诞老公公送礼物

    教师戴上圣诞帽扮演圣诞老公公,请幼儿闭上眼睛,将乐器分给幼儿人手一份

    慢板:背着袋子渐渐走,结尾时将其中一样乐器放在幼儿边上

    快板:请幼儿真开眼拿起乐器敲奏,并跟随音乐唱歌。

    奥尔夫课件 篇6

    一、活动目标

    1、肢体律动:听音乐进行简单的肢体律动。

    2、乐意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乐曲旋律,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这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倡的是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奥尔夫音乐活动注重音乐对幼儿的整体性影响,重视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感受音乐、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重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即兴表现,强调“在即兴的活动中幼儿做的好不好不是关键,做不做才是关键”。

    《威廉泰尔序曲》是奥尔夫音乐课程中的一个内容。乐曲节奏鲜明,引起幼儿活动的愿望和兴趣,使幼儿在听听、跳跳、做做、扭扭的律动活动中,感受乐曲,发展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音乐《威廉泰尔序曲》是通过故事贯穿整个活动过程的,幼儿所做的一切身体动作、节奏动作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中进行的。活动以节奏为纽带,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联结在一起,让幼儿能兴致勃勃地跳着自己创编的舞蹈,进行着游戏,让幼儿在尽情的表现中体验到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分析

    活动重点:乐意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乐曲旋律,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难点:听音乐进行简单的肢体律动

    四、活动准备:

    马儿的头饰、马鞭、磁带

    五、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用脚步声轻重表现声音的大小

    2、看老师手势的高低表现声音的强弱(用脚步声和乐器)

    (二)、律动游戏

    1、出示双响筒叫出它的名字

    2、用嘴巴模仿双响筒发出的声音(马儿走路的声音)

    3、引出故事:马妈妈要教小马学本领(听音乐讲故事)

    (1)妈妈教小马饱步

    (2)教小马跳过小河

    (3)穿过树林

    (4)上山坡、下山坡

    4、幼儿模仿小马的动作

    5、再次欣赏音乐并创编小马所学的本领

    6、音乐表演;幼儿当小马拿马鞭进行游戏

    7、小马离开活动场地结束活动。

    奥尔夫课件 篇7

    小老鼠上灯台——小班语言活动教案

    (09学前2班

    陆竹

    一、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感。

    2、能用简单的模仿动作表现儿歌,体验表演的快乐。

    3、熟悉儿歌中的动物和故事情节。

    4、熟唱儿歌。

    二、活动准备

    1、一套自制的儿歌操作教具(布绒老鼠、烛台、玩具猫)。

    2、儿歌《小老鼠上灯台》磁带。

    3、自制识字卡片(上、下、鼠、猫)。

    三、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老鼠最喜欢干什么吗?它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呢?小老鼠最喜欢偷东西啦!最喜欢吃油,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它可馋嘴啦,吃了油它就会很开心。哎呀!小朋友们来瞧瞧,小老鼠又来偷油吃啦。

    2、老师一边操作教具一边完整的念儿歌一遍。附:

    小老鼠,上灯台 偷吃油,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里咕噜滚下来

    3、老师提问:小老鼠去干吗?猫来了,小老鼠怎么样?小老鼠是不是不应该偷吃油呢?它一害怕就干嘛呢?(引导幼儿分别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小老鼠的不同动作)。

    4、教小朋友认识卡片上的字。

    5、教师边操作教具边完整念一遍儿歌,其中“猫来了”这句时让幼儿加念“喵”以增加幼儿的参与性,满足幼儿的兴趣。

    6、老师一边拍手,一边教幼儿念儿歌,体验幼儿的韵律感,反复练习几次。

    7、教师用双手做道具和扮演角色,进行无声表演,请幼儿配合念儿歌。

    8、听《小老鼠上灯台》的音乐、幼儿和老师分别扮演角色,表演结束。

    9、活动结束:小朋友们,这首儿歌大家都熟悉了吗?那么你们都知道小老鼠偷油吃是不对的对不对,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学它。而且要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还有爸爸妈妈,我们要从小做个乖孩子,这样,才有小朋友愿意和我们玩,知道了吗?最后小朋友们再唱一遍儿歌,然后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四、活动延伸

    1、通过直接的表演,幼儿能体会到“叽里咕噜”这一象声词的含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滚翻动作。

    2、这一活动能使幼儿自然感知上、下等空间关系。

    3、通过儿歌中的情节让幼儿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五、活动反思

    1、整个活动无论是教材的选取、组织、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方案的作用,都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水平。

    2、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始终以幼儿为主体,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让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动动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重、难点。

    3、从始至终的体现了教师寓教于乐,幼儿寓学于乐的教育理念,将整个活动都贯穿与角色扮演与游戏当中。

    4、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音乐带来的欢笑,体验儿歌带来的乐趣,从而发展孩子们的音乐智能和身体运动的兴趣,使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不同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5、活动过程中互动比较少,教具不够丰富。

    [参考]简单的美术教学设计模板1000字(精选5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参考]简单的美术教学设计模板1000字(精选5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简单的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1)

    通常,讲述、谈话在幼儿园是作为语言教育活动来组织的,与美术活动似乎没有关系。但是,在尝试几次充分的和孩子谈话后,我发现谈话是美术开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绘画活动前的谈话是教师了解幼儿内心活动、引导幼儿思维进程的有效途径。通过谈话中教师引导、启发性的提问、幼儿回答及听取他人的讲述,使幼儿在头脑中已有信息的基础上,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以利于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同时,也形成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思维的互动作用。

    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要符合创造活动过程的结构,即提出问题或任务,寻找方法、得出结果。在此次活动中,教师由幼儿的关注点引发问题、提出任务,通过谈话活动中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以及相互问的讨论拓展幼儿的思路,寻求个性化的、充满幻想的解决办法,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想像。

    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汇量少,对事物的形容表达不够准确、具体,无法将内心中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家长和老师也就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在绘画活动前,如果没有经过谈话、讨论,把幼儿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在创作想像画时幼儿很难进入最佳状态。而将幼儿语言活动与绘画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前围绕话题讨论,在活动最后展示、欣赏、讲述绘画作品,既为创造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思维预热时间,也可以使幼儿更多地了解他人的想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创作想像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同时会吸收大量的新信息,为下一次灵感的爆发做好准备。

    简单的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2)

    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邮票特有的模式,设计一枚主题明确的纪念邮票。在设计与描绘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人民邮政,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邮票的设计,能绘制图案美丽、主题明确的纪念邮票。

    教学难点:

    学生创造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教具:

    课件、邮票、水彩工具

    学具:

    水彩笔、邮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谜语导入,趣味引题

    师:听说你们班的同学很聪明,今天我要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出示课件)“猜谜”:薄薄一张纸,四边细牙齿,两地朋友要谈心,必须请他当差使。

    (生纷纷说:邮票)板书课题:精美的邮票(设计)

    三、认识邮票

    1. 介绍邮票的由来。

    2. 观察、欣赏邮票:

    (1)邮票种类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邮票(出示课件)。在欣赏过程中讨论邮票由哪几种类别?(提问学生)教师出示课件,邮票的分类并讲述,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邮票进行分类游戏。

    (2)邮票特征

    师:同学们,邮票多么漂亮呀!你想不想自己设计一枚呢?

    请同学们仔细来研究邮票票面特征包括哪些部分?(学生回答)

    (1)图案

    (2)国家或地区名称

    (3)面值

    (4)文字标记

    四、邮票设计方法:(生互相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

    (1)确定图案。(可以用绘画、剪纸、摄影、书法等表现形式)

    (2)确定邮票票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等。)

    (3)将票面图像、面值、文字的位置确定下来。(如;2分、10分、20分等)

    (4)认真的画上图像、面值、文字。

    (5)画上齿孔。

    五、提出作业要求(课件展示):

    图案造型生动,形象饱满,主题突出,色彩鲜艳,富于装饰性;文字要精心设计,写艺术字,邮票的各个要素要安排合理。

    六、学生设计邮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设计存在的`问题,对设计精巧、新颖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展示。发现基本要素安排有遗漏的及时提醒。

    七、展示评价

    学生主动将设计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为什么设计它?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八、教师总结、拓展

    今天大家设计的邮票很精美,内容很丰富,色彩很鲜艳。今天设计的是长方形的邮票,实际邮票的外形还有其他的,同学们要多加关注,课后,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更多更美的邮票。

    九、整理、打扫卫生

    简单的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材中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美术美术作品的语言、构成要素及不同类型美术作品不同的语言表达,目的是让学生装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开始进入美术鉴赏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的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美术作品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在教材设计中,本课内容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为例,说明美术家在美术语言的运用上是有差异的。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首先从三件具体的美术作品——工笔重彩人画、写意人物、抽象的油画开始直接的语言辨析,然后进入概念和知识的解释,说明什么是美术语言、美术语言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第三部分“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着重对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世术进行具体的辨析,以使学生对这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由于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总之,做为美术鉴赏的基础,本课在整个教材中对帮助学生学习美术鉴赏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由于我们的学生非专业班的学生,绝大部分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美术专业知识,几乎没有艺术实践过,所以学生对于理解美术作品的语言手段方面上具有较大难度,而如何既能使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本课教学重点,又使课堂和谐、轻松、愉快,成为我的教学设计难点,所以我摒弃了大量的理论性语言描述,而是用优秀的美术作品说服、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本人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其构成要素和表达的手段、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引起学生关注、探讨、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运用专业角度和眼光去感受艺术作品,并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理解世界多元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美术语言及其在美术作品中不同的呈现

    难点:中西艺术的差异。

    五、教法:

    情景设置、自学—质疑—解决、作品感受、引导探究、对比分析、巩固练习

    六、学法:

    感知—思考—再感知—探讨—比较—巩固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具运用:

    多媒体课件及辅助活动用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分别播放舞蹈、诗歌、乐曲,让同学感受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自学:教师提出相关概念问题:

    (1)什么叫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语言手段是什么?

    (3)语言元素是什么?

    由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学生总结:

    (1)什么叫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语言元素是什么?

    点、线、面、色

    (3)语言手段是什么?(重点讲授)

    西方:明暗、空间、肌理、构图等。

    中国:笔墨、章法、皴法等。

    由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从字面上体会、理解相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快速阅读的能力。

    2、质疑: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主要针对美术术语的理解),通过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完备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解决学生的疑问。

    3、感受生活美:出示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美术中的艺术语言在生活中的体现。

    4、探究艺术美:(设置活动)(1)对对碰:展示美术作品,由学生感受、教师引导,学会分析美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运用和表现。(2)中西艺术大比拼:通过中西方艺术作品中语言手段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创作,并在活动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延伸迁移

    展示生活中艺术语言的体现,使学生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生活、艺术美化生活(四)升华结束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导者、艺术的创造者

    十、板书设计: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什么叫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语言手段是什么?

    (3)语言元素是什么?

    十一、课后反思:

    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再感知—探讨—比较—巩固的过程,认识不同的美术语言及其在美术作品中不同的呈现。在课堂设计中,注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基本上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活动设计中,为了活跃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的游戏展开教学,设置了“对对碰”、“中西艺术大比拼”这样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本课中我特意设计的“中西艺术大比拼”旨在通过中西艺术作品的比较,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强热爱中国传统艺术。虽然这节课能体现和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团体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还有不足。如何在一节美术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掌握一名高中生应具备的美术知识是我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简单的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中树木的多样性。

    2、初步感受点线面的过程,着重体验线的疏密节奏。

    3、以多元的创作方式,增强趣味感,初步掌握点线面三种技法。

    活动过程:

    1、欣赏树的图片或者到户外仔细观察树干的形状和姿态。

    2、介绍写生的方法:用单眼和铅笔大致测量树木的高度和比例,席地而坐,将纸垫在本子上进行绘画。如果画错了,不用擦掉想办法修补。

    3、幼儿进行创作,仔细观察树枝的姿态。

    4、互相评价,孩子针对各自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商量过程中的态度以及作品的效果进行评价。

    这是秋溢峰影主题活动中我班的一节个性化活动,在引导幼儿观察树木的纹理、形态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线条进行构图。线条可以比色彩、明暗、形状更容易让孩子把握对象的形象,所以教会孩子很好的运用线条画画很有必要。

    案例:宣敏学小朋友迟迟不敢动笔,怕画错了没有橡皮擦擦,皱着眉头攥着笔一脸无奈的样子。

    今天我选择用勾线笔进行绘画,不能用橡皮擦,很多小朋友很害怕画错所以迟迟不敢动笔,这个时侯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去画,并且对孩子说如果画错了或者画坏了,不要马上把线条擦掉,想一想,看看错在什么地方,是画长了还是短了,是画直了还是弯了。孩子发现问题以后,再在原来的线条上改画合适的线条,这样有利于以原坐标去画新的线条。

    案例:胆小的李远哲观察到了一棵石榴树,树上有很多枝干,也长了好多果子。只见李远哲用一小段一小段的短线条进行连接,最终出现了一棵歪歪扭扭的树。

    当孩子学习用线条作画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用短的线条,这样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时候鼓励孩子大胆地画长线,别怕画不好,再尝试画第三条第四条。这样反复几次下来,李远哲画线条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针对孩子在空白处画错的线条和点,我建议孩子适当发挥想象,把这一处败笔转化为"神来之笔",徐广辉的树下背其他小朋友画了一道难看的短线,他哭着跑来告诉我:"老师!我的画背弄坏了怎么办啊!!"我看了一下,对他说:"其实这根线条在这里真像一片叶子的叶柄,我们来把它添成一片叶子吧!"于是这根难看的恶作剧线条就成了作品上一个灵动的亮点。

    这是我们班小朋友第一次尝试户外写生,他们充满了新鲜感,画的也很认真,观察的很仔细,连树干上小小的洞洞都丝毫不差的描绘下来。希望在下一次绘画的时候孩子们能够尝试更多的线条形式,比如煤气管道、自行车、摩托车。

    简单的美术教学设计模板(篇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及绘画表现能力。

    2,陶冶学生爱家、爱家人以至更爱自己的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家》的录像片断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家庭环境,凭记忆选择一个最美的角度默画出来。

    教学难点:

    要扣紧主题,以一事一景来完成作品。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注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导人新课:欣赏《家》的录像片断,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

    1

    启发谈话:家是温寨和团圆的代名词。大家认真地去观察自己家里最美的一角,现在请几个同学来说说你家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阳台……)今天,我们就是要把这些最美的地方画下来。(板书课题)

    2

    读画(出示范图,引导学生欣赏教材范图,分析作品中的构思和画面处理效果)9卧室的一角、客厅的一角、书房的一角、阳台上、我的小天地……

    3,小结:从构思角度来看,一张画不可能画出家的全貌,我们可选择一景一事来表现。教材中的学生作品画的都是家里的某一角落或一个侧面,表现手法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较好地表现出《我的家》。

    4作画步骤,边讲边示范。

    ①构思:即确定主题,选择角度。同学知道老师平时最爱写毛笔字,老师就画书房的一角。

    ②打稿:根据构思轻轻地把景物画出来,注意选择你认为最美、最人画的地方,要突出主体部分,详略得当。

    ③修改:注意画面构图,线条的流畅明了,富有童趣。

    5饣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既要有生活性,又要有艺术性。

    四、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小结:

    表扬画得较好的、有进步的同学,作业给全班同学观摩;同时也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回去对照自己的家,修改一下,下一节课再给这幅画涂上色彩。

    第二课时

    一、组织谈话。

    上节课,大家已经把自己家的一角初步画了一个o稿子,这节课,我们再稍作修改,涂⊥漂亮的色彩。

    二、讲解上色方法,强调画面效果。

    1,大家根据自己的意图,可用蜡笔、水彩、彩色水笔等涂色,做到上色自由,但又不失协调、美观、鲜艳的效果。

    2.上色步骤:

    ①从整体人手,确定主色调。

    ②刻画画面主体,描绘美的感受,使画面达到表情达意效果,进一步体现爱家的思想感情。

    ③结合主体,搭配好背隶颜色,使画面色彩协调、美观,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3,结合以上步骤,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教师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用色,表达美的感受。

    三、学生上色彩,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学生作业,表扬造型和用色较好的同学,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提出改进方法。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惠安小姑娘(立体纸工)

    教学目的:

    学习立体工艺的基本技法,以及简单装饰

    的技能,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闽南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服饰

    美"、"着装美"的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组织课堂纪律。

    二、谈话导入。

    1。谈话:福建泉州地区惠安女的服饰十分独特,令人

    难忘。她们用大花头巾包裹头部,戴一顶_的

    圆形尖顶斗笠,上衣短窄,露出腰部的肚脐,下

    身是宽松的大裤管,当地人总结为"封建头、民

    巨肚、节约衫、浪费裤"。

    2.读画:本课制作小人偶的方法比较简单,用一个纸筒(卫生纸的内芯)、一个乒乓球就能组成惠安女的基本形,然后根据惠安女的服装特点用彩纸进行装饰。尤其要突出花头巾、短上衣,惠安女上衣的颜色以天蓝色、淡绿色、粉红为多,裤子则多是黑或其它深色调的。

    3.制作步骤:(1)用白乳胶将乒乓球粘在纸筒上。

    (2)用彩纸在纸筒上装饰惠安小姑娘的服饰,装饰时要注意上衣要短,还可以用银色纸做人偶的腰饰。

    (3)用彩笔在乒乓球上画出五官,建议学生可画不同的表情。

    (4)将一块三角形彩纸贴在小人物头部做头巾。

    (5)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做出不同造型动态的小人偶。

    三,巡回辅导。要由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既要照顾全班同学,又要注意对个别同学的帮助。

    四,进行小结。

    打电话教学设计(精选5篇)


    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教案的使用也愈发频繁。教案有助于锻炼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学能力,应该从哪几个层次去写一份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呈上打电话教学设计 ,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歌曲《我和星星打电话》。这是一首充满童趣和幻想的对答式的歌曲,通过小朋友与星星对话,描绘了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太空宇宙的神往。要求开头的四小节要唱得活泼、跳跃,表现出小朋友与星星通话的喜悦心情;第二段歌词从第五小节开始是星星说的话,它鼓励小朋友认真学习,要唱得恳切。最后两句则要唱得热情些,表现出星星对小朋友的欢迎。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想象太空的奥妙,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领唱、齐唱这种歌唱形式。我把这一节课设计为一次综合音乐活动课,但教学仍以音乐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难点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创编出较好的动作,。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我是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行设计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听唱法、示范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群体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随着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做律动。因为这首歌曲是学生一年级学过的,歌词中有“金星金星照大地”这句话,为新授歌曲的导入奠定了基础。

    2、导入新课。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遵循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我决定在教学前创设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星星的神话故事,请看大屏幕。

    很久很久以前,在月亮上住着一位嫦娥姐姐,有一天晚上,嫦娥姐姐出来散步,她发现夜晚的天空中只有一个月亮,孤零零的,很冷清,于是,嫦娥姐姐向海龙王要来了许多海珍珠,她把这些亮晶晶的海珍珠撒在夜空中,从此,天上就有了无数一闪一闪的星星。

    这时,画面上是美丽的星空图。对学生说:星空多美丽啊!你们猜星星上有些什么呢?因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星空接触的还是比较少的,这时学生可能会思考片刻,有的回答出来也是很天真的。于是我直接导入新课说:我们打个电话问下星星好不好?

    3、发声练习。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枯燥的练声曲目不感兴趣,所以我把电话这个环节设计为发声练习,分别用按键声“嘀”,电话通了“嘟”,小星星的电话铃响了“铃”、小星星接电话了“喂”,用练声曲 56 54 | 34 5 | 3 2 | 1- || 做C、D、E、F四个大调的发声练习。当然,在这里是灵活操作的,如果小朋友们说出其它的声音和打电话声相似的话可以随时加入或更改。这样既为学习本课歌曲作了适当的铺垫,也达到了保护儿童嗓音的目的。

    4、教唱歌曲。发声练习完成后,老师说:有一位小朋友打通了星星的电话,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和星星说了什么啊?快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时让学生欣赏录音,初听歌曲。然后,学生很容易地回答出歌曲的名称《我和星星打电话》,自然地进入了歌曲教学。

    在歌词教学中,我制作了各种形式的第一段歌词的板书卡片,请小朋友们听第一段有哪几句歌词,这样使学生主动的关注到歌词中。第一段歌词全部出示后按节奏朗读歌词并讲解领唱和齐唱的形式进行练,使学生对这种演唱形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在教唱第一段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跟琴用“啦”音跟唱歌曲,以熟悉歌曲的旋律。再分句教唱。边唱边和学生分析出1至4小节时要唱得活泼、跳跃,表现出小朋友和星星通话的喜悦心情。在基本会唱时,我请几位演唱较好的孩子上台领唱,其他孩子齐唱,我来担任指挥,这个环节,学生都觉得很新奇,非常的喜欢,很踊跃的争当领唱,不但巩固了领唱和齐唱这的演唱形式,而且歌曲会很快练习得很好。学会第一段后,我设计为歌词的创编活动。这时,我与学生交流:如果你和小星星打电话的时候,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告诉你身边的同学。然后,及时的导入第二段歌曲的教学: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星星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在学唱第二段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己听辨第二段与第一段的不同之处,让学生自学歌曲后进行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绪,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当然,老师也要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提示。

    5、表现歌曲。歌曲学会后,我请小朋友们分角色表演唱,启发学生自己创编相应的动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短短的时间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创编出比较好的动作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于是我采取了几个方法:

    (1)、在之前的示范读歌词、教读歌词,范唱歌曲时,教师有意识的加入一些身体动作及表情,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一部分的动作素材;

    (2)、群体合作法。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启迪;

    (3)、在没编好动作的地方可以拍拍手,以便动作有连贯性。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我还设计了创作作品表现歌曲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把歌曲里唱的和你所想到的内容画一画,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能飞到星星上去的飞船。我相信,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一定会创作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作品。

    五、评价方式: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主人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地发言;

    2、能否主动、积极地参加音乐活动;

    3、在音乐表现时的动作与音乐的协调程度,用作品表现音乐的成果。

    以上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教 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教师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我最大的愿望是想使我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孩子每一个美好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的愉快学习,使演唱和表演歌曲变成一个愉快的体验。作为一名专职音乐教师,我将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我的说课至上结束,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2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学生对电话的作用有个基本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农村生活的乐趣,如:农村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可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勾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之情。

    问:在你想念奶奶爷爷的时候你怎么做的?引出电话。教师适当告诉学生,生活越来越好,农村变化也很大。

    出示挂图。

    认认图上的小朋友,说说她在干什么。

    (二)认识生字,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我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之情)

    1、鼓励学生先自读课文。做到:手到,眼到,口到。逐步培养学生做到:听到,看到,读到,想到。

    2、读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不认识的生字。初步培养查找、批画的能力。

    3、出示认识的字的生字卡片,自己想办法记住它。小组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4、反复朗读课文,多形式地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带读。

    学生模仿读,小组读。

    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读最能表达很想念爷爷奶奶的一段。

    愿意表演给同学们听的同学再读。

    (三)创设对话情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打电话)

    可利用玩具电话增加直观性,提高学生说话兴趣。

    情景一:师生互动,我对爷爷奶奶说些什么?

    情景二:小组互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电话能帮助我们?教师随机告诉学生几个号码的作用:110、120、119。

    (四)表演打电话,总结。

    板书设计:

    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打电话》是人教社国标版五下第三组中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是各种文学体裁的集中展示,《打电话》作为相声文稿入选其内。学生对相声并不陌生,但接触、学习相声稿还是第一次。相声稿正如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所要表现的意义一样,语言通俗易懂、明快动听、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而且字里行间充满幽默、夸张、诙谐、讽刺,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而笑后又有一番启示留心头:打电话要直奔主题、言简意赅,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如果啰嗦,不仅损害自身形象而且影响别人办事,还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一意义是这篇相声稿所要传达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落实的,因此是教学的重点。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则是学习的难点。

    二、说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提高默读速度,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3.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本文的文体特点和阅读地位,我认为运用大问题分块引领教学时效性会更强,教学块面也会比较清晰。在自由充分地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运用大问题引领教学。

    问题一:这篇文章中的两个角色,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这一问题首先帮助学生概括了已知的简单的内容,即文章是分甲和乙两个角色写的,然后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那就是会选择哪个角色。这一选择背后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章说话量上的了解和说话内容上的理解。预计学生从量上谈原因会说甲说得多,乙说得少,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从内容上谈原因可能会说甲说的话有意思,会逗人发笑;乙说的不太好笑;甲说的话标点运用特别丰富,乙说的话标点不太多;甲说的话里有很多语气词,乙说的没有……我想,学生会依据问题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有很多比较,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个性化的理解。

    问题二:在这篇文章中,你读到了那些有意思的地方?这些有意思的语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相声的首要意义无非是想让观众开怀一笑,那么它的语言上必定会有引人发笑的地方。这一问题正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让学生浸润在语言中感受相声语言的幽默、风趣、诙谐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推断,学生会抓住"喂……喂……怎么不说话,哎呀,拿倒了!""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等句子来谈自己感觉到的有意思,学生找到了,可以用模仿朗读的形式来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地把相声语言幽默、风趣、夸张、讽刺的特点渗透进去交流,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有意思,还能了解到有意思的语言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写的。这还不是内容教学的全部,还应该在学生说过笑过之后激发他们的思维:作者在逗引我们发笑的同时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有了冲击思维的问题,学生才会反复地咀嚼语言,明白其中隐含的意义。

    问题三:同样是对话,你觉得这篇文章和《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大家静静地回忆,细细地比较。

    这一问题主要落脚于对这一篇相声稿总体上的把握,了解其特点。通过与《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的比较,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样是对话,访谈和相声不一样,前者所谈内容主次不明显,平等交流,后者一唱一和,主次分明;前者语言上尽管比较口语化,但用词还是挺讲究的,有些地方还是书面味儿很浓,而后者完全是为口头艺术的需要而创编的,因此,全口语化,文字中还保留了好些口头禅。这些特点的比较、发现,为学生试着演相声做准备。

    问题四:通过对这一则相声内容上的了解和语言上的比较,现在,你觉得相声有什么特点?老师建议你结合电视上或是生活中看到的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以及语言特点上等各个方面自由地来说说。

    对相声特点的梳理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声,为讲相声做更充分的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伺机告诉学生"说学逗唱"和"抖包袱"等一些有关相声的基本常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浅层的理性认识的高度。

    最后,请学生与同伴合作,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排练,并在课堂上指名两三组表演。

    以四个大问题引领,从内容和写作特色等板块对相声稿这种语言体裁和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有了综合性的了解,而且化了解为理解,落脚到相声的表演。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就已经与相声这门陌生的艺术牵手了。

    四、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4

    [教材背景]: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学情分析:本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从生活经验看,大多学生有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务。其次,从已有知识储备看,参与完成此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与表达。从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问题适合五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找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学法和动手操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1、猜谜语:一物长得真稀奇,耳朵嘴巴在一起,两人远隔千里外,声音传递一线牵。 师:打一生活用品。(电话)

    【设计意图:谜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打电话”中有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20xx年柳州市春季运动会在上周六举行,我们学校五(1)班15名同学很荣幸将在李老师的带领下代表学校参加长绳比赛。周六上午,李老师要打电话确认队员到位情况。

    师:如果你是李老师,你应该怎么通知这15名同学呢?(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1)方案一:一个一个通知。(板书:一个一个通知)

    师: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一个一个通知,需要多少分钟?(15分钟)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浪费时间了。)怎样打电话更加省时呢?独立思考。

    (2)方案二:分组同时通知。

    师:四人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更加省时的方案。为了更加节省时间,我们可以用□表

    示老师,用○表示学生,第几分钟就标上数字几。

    ①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② 小组汇报成果。可能有以下几种分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与方案一“一个一个通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老

    师和组长都不闲着。)

    (板书:分组同时通知)

    师:还有没有比7分钟更省时的方案呢?

    (3)方案三:全员参与通知。

    引导学生用图示、列表等方法表示。

    师:按照这种方案打电话,通知完15人需要多少分钟?(4分钟)这种方案的优势在哪?(每个人都不闲着)还有没有比4分钟更快的方案?为什么没有?

    板书:全员参与通知

    (设计意图: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比较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区别,体会到优化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老师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引导学生得出只有老师、组长和接到通知的组员都不闲,才是最省时的方案。)

    三、综合分析,优化方案

    1.分析方案

    回顾这3种方案。

    师:在这3种方案中,哪些人最忙,哪些人闲着?

    师:方案1和方案2中有人忙着,有人闲着。所以不是最节时方案。

    师:而方案3中,老师没闲着,接到通知的队员也没闲着,即:一个也不闲着这种打电

    话的方法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2、师:对比一下这三种方案,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让学生尝试着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三种方案,经历优化的过程)

    四、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方案三,我们刚才用画图法知道了李老师要通知15名队员最少需要4分钟,下面我们来根据图示填写下表。

    1.师生共同填表

    2.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什么?

    师:我们发现:老师和队员总人数分别是 2 4 8 16 ??

    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它的特点就是每一个数×2得到下一个数列。即每增加一分钟,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

    师:如果某一时间内,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64,下一分钟是多少?256呢?512呢? 师:我们通过这个规律知道了老师和队员总人数,如何快速得出队员总人数呢?(在相同时间内,老师和队员总人数-1=队员总人数;)

    师:如果某一时间内,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64,队员总人数是多少?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128呢?512呢?

    (当学生观察出这两个规律时,让学生反复重复,全班重复,指名重复。教师反复提问:这一列的规律是什么?这两列的关系是什么?)

    师:按照这个规律, 第5分钟时,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多少?队员总人数是多少?第6分钟呢?第9分钟呢?(要知道第九分钟的就必须先知道第八分钟的是多少)

    3.对比图示法和列表法,优化方法

    师:我们分别用了图示法和列表法呈现通知这些队员最短需要多长时间,这两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示法只适合求人数比较少的情况,而对于人数比较多时,我们通常用列表法,列表法更加方便快捷。

    师:很显然,列表法相对来说更加快捷,我们在实际运用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如果长绳队有32人,每人每分钟通知1人,李老师要通知到所有队员,最快需要多少分钟?6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2、蚂蚁每传递一次信息需要2秒钟,经过14秒钟,总共有多少只蚂蚁知道信息?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亲身感受。同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此类规律的应用。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实际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用到类似的统筹方法呢?(生答)

    师:沏茶;烙饼;校讯通;移动公司或联通公司给各手机用户发的暴雨橙色预警;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知道这个消息后,消防官兵和各界人士通过公路、水路、铁路、空中运输等多种渠道同时为灾区人们提供各种救援物资,使灾区人们生活及时得到保障。等等。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都用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统筹思想,可见统筹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学会总结。】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一个一个通知 15分钟

    方案2:分组同时通知 7分钟

    方案3:全员参与通知 4分钟 (图示法和列表法)

    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5

    《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打电话》作为相声文稿入选其内,在小学课本中还是第一次出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相声稿正如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所要表现的意义一样,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充满幽默、风趣、夸张、讽刺,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而笑后又有一番启示留心头。本课作为略读课文,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意思,体

    会人物的特点——说话啰唆。然后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自主阅读,明白说话要明白简洁。又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因为相声语言比较通俗,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选读、表演式朗读,读出人物语言的生活化,读出讽刺意味。最后在拓展阅读中,介绍相声大师马季老先生及他的几段经典相声作品,让学生再次体会相声的语言特点,使学生爱上相声。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打电话)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其实说话是很讲究艺术的。如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相声《打电话》,看看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说说你了解的相声。交流后师生共同学习相声的有关资料。(课件出示——相声简介)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2.师生交流,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相声,深入领悟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这个相声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说话啰里啰嗦、废话连篇。)

    (1)正像同学们所说的,课文中打电话的这个人说话啰唆,废话连篇,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他的啰唆?请先浏览课文找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打电话”的相应的句子,并读读。

    (3)集体交流:(这样的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只要学生能找到并说明理由均可。)(课件出示——“打电话”的句子)

    例如:

    ①甲: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甲: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甲:是耗子呀。??

    ②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③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④甲:长安大戏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

    乙:尽是废话!

    小结: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唆、废话连篇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把他取名为啰唆,真是名副其实,让人不由得发笑。(板书:说话啰唆、废话连篇)

    (4)你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如果生活中我们说话这么啰嗦,会有什么后果?(板书:耽误事情)

    3.听马季和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想想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迪?(课件播放——《打电话》录音)

    交流,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板书:说话要明白简练)

    三、选读相声,了解相声

    1.同桌合作或自已找伙伴分角色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体会相声特点。(朗读的重点是读出人物语言的生活化,读出讽刺意味。)

    2.组织学生上台合作表演这个相声。

    3.学了这个相声,同学们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板书: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语言夸张 给人启迪)

    4.教师小结:是的,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表演中说、学、逗、唱是它的主要形式,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引人发笑,让观众们在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中,在阵阵笑声中得到启迪。

    四、拓展阅读,喜欢相声

    1.介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老先生。(课件出示——马季简介)

    2.欣赏马季和赵炎合说的相声《吹牛》,再次感受相声的语言魅力。(课件出示——《吹牛》录音)

    3.课外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板书设计:

    打电话──相声

    说话啰唆通俗易懂

    废话连篇幽默风趣

    耽误事情语言夸张

    说话要明白简练给人启迪

    教学反思:

    成功的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电话》这篇课文比较简单,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浏览、细读、选读、合作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概括相声的内容,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并寻找相声的语言特点,学生都学得很开心。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读表演相声时,他们显示出了异常的兴奋,我想这就是读懂相声的表现。这样的教学,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入情入境地读,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教学效果很好。最后拓展课外阅读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相声演员和相声,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声知识,对相声的兴趣更加浓厚。如果条件允许,教学后还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关于教资教学设计模板5篇


    教师作为学生前行的引导人,教学时就要用心制定好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们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好。想要写好一篇教学设计是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收集整理的“关于教资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资教学设计模板【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说出折射定律的内容。

    2.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对实验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定律。

    【难点】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概念,学生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教师提问:光在折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引入新课。

    环节2:新课讲授

    【模块1】折射定律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让一束光由一种介质斜着射向另一种介质,例如从空气射向水中,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所示实验,两人为一组,通过实际测量多个入射角和折射角,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图概括所观察到的现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讲解: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在分析了大量实验数据后,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把它总结为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大小无关,只与两种介质的性质有关。

    【模块2】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提出问题(结合旧知):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那么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还是可逆的吗?

    小组讨论: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光线发生了偏折,那么将光线沿着刚才的折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也会发生偏折,而且方向和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入射方向完全重合,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环节3: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关于教资教学设计模板【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能力目标:

    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学难点 :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

    和平与发展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涉及的2个概念: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

    探究一:在当代,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什么呢?

    学生:学生各抒己见,并利用手头资料,讨论出课文主要内容: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探究二:你是怎么看待当前的和平形势? (学生分组讨论)

    1. 各小组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展开讨论,学习别人观点。

    教师:当今的和平形势仍然很严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探究三: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那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是怎样的呢?

    二战后,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均为罕见。世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强,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各国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注重知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结合图片分析)

    探究四: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怎样消除这一障碍,请大家来把把脉,然后对症下药。

    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消除这一障碍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所以,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旧的国际秩序的基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世界多极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 提高。

    四、板书设计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和平问题

    1、和平的含义;

    2、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3、当前的和平形势。

    (二)发展问题

    1、发展的含义;

    2、当前的发展形势。

    (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

    2、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于教资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固体的熔化规律,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在实验探究中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同学自然界物质的三态是哪三种状态?接着提问学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固体状态转换到液体状态,这个过程叫做熔化,转化过程中,温度有什么特点?借此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固体熔化时候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探究实验:

    1.猜想与假设

    有些学生根据常识,猜测出固体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一部分学生根据0℃的定义,猜想固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海波和石蜡、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烧杯、试管、玻璃棒、石棉网、秒表。向学生介绍水浴法,以及本实验为什么用水浴法来加热。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由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案,师生共同得出以下方案:

    (1)组装仪器。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到40℃,每隔1min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4)把海波换成蜡的碎块,再进行一次实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组装仪器,教师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与论证

    教师指导学生将表格中的数据形成图像,并组织各组汇报结果。

    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石蜡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模块2】晶体与非晶体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根据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分几类?如何命名?

    讲师讲解:分为两类,分别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提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资料卡片,强调常见的晶体,如水、云母、明矾,常见非晶体有玻璃、蜂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下雪后,经常能看到人们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人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荐]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优秀模板(5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荐]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优秀模板(5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篇一】

    这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农夫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本着语文阅读教学“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教学《守株待兔》这则成语寓言故事时,我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在教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也就是把 “ 两类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自己表演和构思新的故事情节,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故事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篇二】

    《语文课程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用心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就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守株待兔》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和合作潜力,体现大语文

    一、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创新火花在闪耀,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滋长。

    在揭题伊始,我就让学生听故事自主提问,提的问题还真不少:野兔倒底是怎样了,为什么会撞死在树桩旁?种田人只但是是捡了一只兔子,为何那么高兴?种田人真的傻吗?他为什么老守候在树桩旁?

    学生提这些问题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小组讨论,一齐来解决他们想要明白的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各抒己见,谈论着自己的看法,把每个学生带进课堂。整堂课中,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意,受到教育。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训练

    想像对孩子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潜力,他们也喜欢发挥各种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地想象:“野兔为什么会跑来撞死在树桩上”“种田人坐在树桩旁想些什么”……以及作业,编故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的想象力。如:“野兔为什么撞死在树桩上呢?”“有一个猎人在追赶它,跑得不知方向了,撞死”。“和乌龟赛跑,不能再输,光想没看见树桩”。“它的儿女受到了伤害,一时想不开”……

    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同时,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就是一项很好的语言训练,语文教学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就应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另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自己周围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篇三】

    《守株待兔》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第5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当然农夫没有在捡到兔子,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农夫也被宋国人笑话。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一、彩图导入,引领新知

    教学本课时,我先联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展示学过的寓言故事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成语故事导入,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课题。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写,同时老师一边写课题一边说说每个字的书写要求,学生跟写可以更好的集中注意里。

    二、多种方式朗读,总结朗读方法

    设计穿越环节与古人对话,感受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顺势让学生回忆:这种语言形式叫作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出示无标点文言文、竖版从右向左排版文言文,游戏环节,学古人摇头晃脑诵读古文,古今对话——师说现代文,生说文言文,多种方法练习诵读古文,得出“巧停顿,诵古文”的方法。

    三、重视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概括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关注古今词义的不同,如“走”是“跑”的意思,表示“走”的意思用“行”,与现代汉语不同,发现语言上的差异。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训练

    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地说。

    教学过程中,我在三个地方进行了说话练习,一个是学生讲自己听过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一个是穿越古代见到农夫你想对他说什么。一个是说说身边的类似守株待兔的人。想象说话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弄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阅读书上的阅读链接拓展寓言故事,一篇带一篇的教学方式,这是我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初步探究,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够多阅读,多积累。推荐《中国古代寓言选》,学生课后通过阅读,定将收获更多。

    讲完一节课成长一次,感觉自己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回想课堂还有诸多不足,希望通过教学反思,指导以后教学:

    1、时间的把控上有点前松后紧,以至于后面的环节进行得比较仓促,给与孩子思考的时间有些少,否则,课堂生成效果会更好;

    2、对于“谈谈身边类似的守株待兔的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第一个孩子的回答有些偏离,教师应该进行指导,还好后面的孩子在举例时谈得较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提高。

    3、课堂容量和课堂的高度还需要不断努力。

    4、教师的课堂语言还需要不断锤炼,评价语需要有针对性、多样性。争取做到准确、精炼和丰富。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篇四】

    文言文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的文言文,本寓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不能靠运气过日子”这一道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学习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现在将这一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不仅有文言文还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备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大意,让学生根据每一句大意去找对应的文言文句子。学生看到这样的要求,高兴劲儿立马就来,太简单了。不一会就高举小手,纷纷发言。学生找出对应的文言句之后,我又让学生在找出古今意思差别大的字词,帮助理解课文。学生们读了白话文大意后,和文言文进行对比,一读就懂,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常常佩服古人有才,这么多的意思竟然短短几个字就能表达到位,倾诉清楚,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文言文语言精练,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古人称读为‘吟”“咏”。学生在只有在读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和意蕴之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通顺流利即可。二读,读出韵律和节奏之美。要想读出韵律和节奏之美,我进行了范读,让学生找出我读的和他们读的不一样的地方,问题一提出,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心中一亮:“原来老师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感情。三读,读出感情。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学生已经知道文言文的大意,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去读,在品读中感悟到寓言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三、理解寓意突破重难点。

    明白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之后,已经知道寓意,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班内展示等形式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说启示的方法把寓意说出来。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的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把寓言告诉道理牢记于心。

    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上有点前松后紧,造成后面讲故事环节展示学生稍微少了点。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做个游戏好吗,看图片猜谜语,沈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是《守株待兔》(板书课题: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

    2、这个题目背后又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吧!

    三、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同学们的字词掌握得很好,我相信课文也一定读得很好。再次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读完了,老师要检验一下你们的读书成果。你们知道谁守株待兔吗?种田人为什么会守株待兔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1、这只野兔怎么会一头撞死在树桩上呢?

    2、“窜”是什么意思?究竟怎样的跑才叫“窜”?

    3、什么原因,野兔会这么慌张地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呢?大家猜一猜?

    4、想一想这段我们该怎么读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1、这时候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白捡”指什么?

    2、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出示: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5、朗读指导: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捡一只野兔,种田人更是开心极了,你能把他心里想的这句话读好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因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从此-----

    出示: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从此”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丢下了锄头?

    2、种田人丢下锄头,把锄头扔得远远的,看来他是真的不想再拿起锄头干活了。他是一个农民,他本来应该去干什么呀?

    3、“整天”是什么意思?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呀,不干活了。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在守株待兔;别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时,他在守株待兔;当别人的庄稼大丰收的时候,他还在-----守株待兔。锄头丢掉了,庄稼不管了,什么事儿都不干了,他一心只想着再白捡野兔。他想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就叫“不劳而获”。(板书:不劳而获)

    5、你们想,他坐在树桩旁等野兔时会怎么想呢?

    6、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种田人的心里还是那个想法:兔子会来的,兔子一定会来的!他还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可结果摆在他面前的是怎样一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一遍。(生齐读第3自然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觉得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注意哪些词语?

    (师生齐读)最后,种田人不但再也没有得到野兔,而且田野长满了草,庄稼全完了。用个词语来说,就是——(板书:一无所获)

    7、引导学生说理明白寓意。

    四、拓展延伸

    你们看,那个种田人执迷不悟,还在那儿傻傻地等着,做着他的白日梦呢?现在假如你从种田人的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师生扮演进行对话。

    五、总结

    是啊,做事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然最后终将一无所获。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收获。

    六、课外阅读

    (过渡):这就是寓言故事。寓言,总是借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推荐课外读物)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去读读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设计题模板精选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不同的文档,真正落笔成文之前,应该先阅读范文。参考的范文越多,积累的经验越多,对我们的写作很重要,写好高质量的范文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我们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教学设计题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题模板 篇1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解题导入 新课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

    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三)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题模板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读反义词及9个生字。

    2、积累词语,填近义词、说话,并填句子。

    3、朗读诗歌。

    4、进行口语交际。

    5、展示本领。

    6、通过认、读、说、写、做,学会学习。

    7、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认读反义词及9个生字。

    2、积累词语,练习说话填句子。

    3、朗读诗歌。

    4、口语交际。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找两个孩子上台,请同学讲一讲两个人的不同之处。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反义词。

    二、学习反义词: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反义词。

    2、读反义词。

    3、谈一谈大家的发现。

    4、记住反义词。

    5、表演并请同学们根据表演讲出相应的反义词。

    6、认读生字。

    三、拓展发现反义词:

    教室:高——低内——外上——下黑——白

    多——少前——后左——右开——关

    ……

    四、作业:

    到郊外去找,说说反义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的图片。

    2、请完成练习:

    这是一个()的小姑娘。

    3、大家懂得词真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些词汇吧。

    二、出示“我会选”中的词语。

    1、读下列词语后完成练习

    美丽有名中央非常

    (1)从上面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漂亮——

    中心——

    著名——

    特别——

    (2)读一读近义词

    2、拓展练习

    中央——中心——中间

    著名——有名——出名

    特别——非常——十分

    ……

    三、出示“读读说说”中的内容

    1、自由读、自由完成。

    2、上台自由讲。

    3、板书完成。

    4、出示一些图片进行有目标的练习。

    (1)红枫图——()真()!我()。

    (2)秋收图——()真()!我()。

    (3)春天图——()真()!我()。

    (4)校园图——()真()!我()。

    四、出示“我会读”的内容。

    1、自由读。

    2、出示一些图片认识祖国的风光美,激发对美的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五、作业:

    把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2、读图片内容,激发向往之情。

    二、进行口语交际:

    1、读“我们去旅游”

    2、明确要求。

    (1)去旅游。

    (2)当导游。

    (3)当游客。

    3、出示具体景点的图片、资料。

    (1)看或读。

    (2)一部分学生当游客。

    (3)两个学生当导游。

    (4)进行提问、解答。

    (5)评比最佳导游与游客。

    三、作业:

    回家将今天看到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四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举行才艺展示会。

    2、可以讲一讲认的字,画的图,找的资料……

    二、才艺展示准备:

    三、才艺展示

    (注意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表演。)

    四、评价

    五、作业:

    将才艺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教学设计题模板 篇3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教学设计题模板 篇4

    教材简析:

    1、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95-96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笼统,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同学认识几分之几,从而认识分数。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很大的差别。这局部知识的掌握不只可以使同学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的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分数的含义是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小数的基础,所以认识分数是本单元的重点。由于同学在生活中一般没有接触过分数,没有“分数”的概念,因此认识分数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图形和同学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同学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各局部名称,使同学在借助图形的情况下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同学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的优点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并体会。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对数学发生一定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实物来认识几分之一,从而感受到什么是分数。

    教学难点:认识分数。

    教法与学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生活中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始,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规范指出,必需转变同学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同学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生活中让同学感受数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胜利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运用电教手段,重点采用……来组织教学。

    一、 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1、幼儿园的阿姨要给小朋友们发水果了,假如有40个水果分给40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

    但是阿姨只买到了20个,40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请同学慢来帮帮这未阿姨。

    该怎么分呢?谁能够协助这位阿姨?

    并用电脑演示怎么平均分二分之一。

    板书1/2 读数

    把同学带进这样的情景和氛围中,唤起同学主动参与和学习新知的动机,从而引出“两个人要平均分一个,结果应该如何表示”,在问题的召唤下,同学的好胜心和学习兴趣被升。从而在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二分之一。

    2、中午吃点心的时候,幼儿园的阿姨又要给小朋友们分发点心了,今天阿姨没的是大饼,把10张大饼分给30个小班的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呢?才干使小班的小朋友觉得合理呢?

    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分,一份是其中的三分之一。

    板书1/3 读数

    使同学认识三分之一,并使同学了解要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

    3、午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要做手工了,这时老师需要把一张纸分给5位小朋友,那她应该怎么分呢?

    电脑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五分之一。

    板书1/5 读数

    使同学认识五分之一,使同学了解和体会平均分。

    4、手工上还需要绳子,每一根绳子需要分给10分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

    电脑演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 10分之1。

    板书1/10 读数

    利用同学好胜的心理来组织,激起同学的兴趣,使同学主动参与其中。在这样的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使同学接触分数,认识分数,了解平均分,对本课是一个铺垫,使同学很快的融入本节课中,自觉主动作为学习的主人来参与其中,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为接下去的新知作铺垫。

    二、 观察总结,动脑动口

    请同学观察板书,问他们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分析,概括,总结。

    引导同学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讲解分子,分数线,分母的名称和意义。

    结合板书请同学来讲一讲。

    三、 注重合作实践,让同学主动参与学习

    1、 拿三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1/2,1/4,1/8,并分别涂上颜色。

    老师说出几分之几,他们就把知好展示出来。

    2、 小组合作,制造分数

    利用准备好的资料来制造分数(如线,纸等)

    1/2,1/4,1/8,1/10

    交流怎么制造出这样的分数的,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个环节中,尽量是同学多做多说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同学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要“平均分”,并且验证自身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只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考虑的过程中,充沛尊重和发挥了同学的主体作用,促进同学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同学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同学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同学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同学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他人的优点。

    四、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比较分数的大小

    用电脑演示1/2和1/3的多少来使同学从直观中感知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

    用电脑演示1/4和1/3的多少来使同学从直观中感知谁大谁小。

    板书1/2 大于1/3 1/4小于1/3

    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分数的例子?” “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只让同学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同学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同学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小结;请同学结合板书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符合同学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发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同学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良好氛围中,让每一位同学学有多得,都能体会学习的胜利和喜悦。

    教学设计题模板 篇5

    知识技能

    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

    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过程方法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实质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

    过程教学内容

    生活中实例引入第一张幻灯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物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

    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十四章的内容:轴对称

    本节课请大家先欣赏生活中对称的图片

    幻灯片二--六

    欣赏前面的图片图片之后,请大家想一想这些对称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些图形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大家回答的很好!

    幻灯片七

    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样一个图形,这是一只蝴蝶的照片。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如果我将它沿着这条线进行折叠后,这张照片的两边是不是已经完全重合了?

    幻灯片八

    下面这些图片,是不是都能在他们中找到这样的一组折线呢?

    这里我们要会发现有两个图形的折线不在是前几个我们看到的竖线而是横线,这就说明使图形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折线不一定使竖线,它可以是其他方向上的。

    ##结束

    教学设计题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场面。

    2.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场面描写是重点,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意义,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师导人:公元20xx年10月15日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国首位航天员即将出征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讯,了解当时人们为英雄送行的场面,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作者介绍。

    让学生起来介绍:本文作者是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要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4.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

    5.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绥宁瞩目苍穹瞬间问鼎浩瀚

    要求:让一学生站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站起来纠正。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明确:(文章记述了人们为英雄杨利伟进行首次航天载人飞行送行的场面,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意义:此事件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方面的长足进步,“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不能脱离课文内容。

    3.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

    明确:引导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加以赏析。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4.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明确:(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有关词语是:20xx年10月15日、5时28分、5时30分。)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课文第3、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找出选文中的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分析其作用。

    ③文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20xx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杨利伟和送行的人们;人们为英雄杨利伟送行。

    ②“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作用:天气的寒冷和人们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人们对英雄的崇敬。(意思对即可。)

    ③排比。)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伸延”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板书设计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廖文根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场面。

    2.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教学设计题模板 篇7

    一、课前谈话,进入角色

    1、小朋友们去过大森林吗?

    2、出示课件,说说森林里有什么?

    3、老师扮演山羊爷爷,学生扮演小动物,一起走进快乐的森林王国。

    二、引出课题

    1、介绍老山羊的家

    2、老师做擦皮鞋、照镜子等动作

    3、学生边看边说,老山羊一边 ,一边 。

    三、创造老山羊请客的情景,练习说话

    1、老山羊摆食物

    2、学生观察食物,联系句式说话。

    老山羊准备了 、 、 、 、 、 。

    3、分类摆食物,介绍食物

    4、五个客人作自我介绍

    5、老山羊招待客人的过程

    1 食物摆错了,让学生思考怎样让客人吃到自己喜欢吃的菜?

    2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6、编故事

    四、总结

    走出森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创设情境 巧妙设练

    教学设计题模板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体验兔子的机智、勇敢和狐狸的凶恶、愚蠢。

    2、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感受绘本画面的幽默与风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表述画面内容。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绘本图画书一本、头饰:狐狸、兔子活动过程一、出示绘本,认识封面、封底,介绍图书名称,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绘本《当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引导幼儿观察图书封面。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好听了你们想听吗?它呀就藏在这书宝宝里面,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书宝宝的封面吧!

    2、提问:

    (1)、封面上有什么?

    幼:有兔子和狐狸(2)、那我们小朋友来猜猜看这狐狸和兔子之间,它们会发生一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幼: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狐狸发现了,狐狸想吃掉兔子;兔子被狐狸盯上,狐狸想着坏主意;……二、幼儿欣赏《当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课件,初步了解图画书的内容。

    师:狐狸和兔子之间到底会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看就知道了。

    1、出示课件幼儿欣赏,引导幼儿猜测图片内容。(出示第一~四页的图片)提问:

    A、凶恶的狐狸张开了它的大嘴巴,你觉得兔子会怎么样呢?

    幼:很害怕;想着脱身的办法;大声叫喊……B、幼儿观察第三页兔子的表情(动作),你能否来模仿一下,兔子怎么会是这个动作呢?兔子很神气,一点都不感到害怕,这是为什么呢?

    幼:兔子有秘密武器;兔子今天勇敢起来了;兔子想到了好办法……C、我们一起看一下兔子是用什么好办法让狐狸不吃掉自己的。

    教师:原来兔子让狐狸给它讲了个故事。

    2、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并猜测故事内容师:接下来狐狸和兔子之间还会发生什么事情,狐狸会吃掉兔子吗?我们一看图片猜一猜。(幼儿观看图片内容,猜测故事内容)幼:会、不会……师:狐狸到底有没有吃掉兔子我们一一下。(教师讲述故事内容):狐狸给兔子讲完了晚安的故事,狐狸想吃兔子时,兔子又让狐狸将它送到它家的床上去,还给它唱歌。

    3、讨论师:孩子们,当狐狸唱完歌后,兔子到底会不会被狐狸吃掉呢!(幼儿展开激烈的讨论)幼:不会,兔子还会想出好办法的;狐狸等的不耐烦了,于是就吃掉兔子了;……过渡语:最后,兔子被狐狸吃掉了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四、教师讲述故事后半部分,揭开谜底。

    师:兔子有没有被狐狸吃掉?(幼儿:没有)当兔爸爸想拿起木棍打狐狸的时候,兔子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幼:兔子说,"慢着----不要打他!"……狐狸一直照兔子的话去做,狐狸没有伤害兔子,所以兔子也不让爸爸打它……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慢着----不要打他!"兔子不让自己的爸爸打狐狸,再这层面上,孩子的情感体验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充分感受到兔子的善良。

    五、完整观看课件,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师: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说兔子和狐狸之间的对话。

    幼:故事的题目是《当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六、结束活动1、讨论:你喜欢故事中的兔子吗?故事中的狐狸你觉得怎么样?

    幼:喜欢兔子,因为兔子很聪明、也很善良;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到最后也没有吃掉兔子,它也很善良;教师:其实在这个故事中兔子很聪明很勇敢,它能够想办法让狐狸不吃自己,也通过狐狸找回了家;而故事中的狐狸也没有那么凶狠,不但没吃掉兔子,还一步一步完成了兔子提出的要求,说明这是一只善良的狐狸。

    反思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纲要》还指出:"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作品中美的形象,具有概括性、典型性、促使幼儿形象思维活动,并引起幼儿的联想,产生丰富的想象活动。

    附录资料

    故事:《当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

    一只小兔子坐在土丘上,找不到回家的路---那里恰好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这时,一只狐狸正悄悄地靠近他......并且,张开了大嘴。"慢着----不要吃我!"小兔子叫起来,"你不知道吗,这里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晚安!"狐狸说完,又张开了大嘴。 "慢着----不要吃我!说了晚安,还要讲一个与晚安有关的故事呢。"小兔子说。狐狸想了一下,开始讲故事-----"在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坐着一只淘气的小兔子。从树林里悄悄走来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狐狸向兔子道了晚安,又讲了一个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故事,然后就吃掉了兔子。"狐狸说着就张开了大嘴。"慢着----不要吃我!讲了晚安的故事,还得把我带到我家的床上去呢。"小兔子说。"好的。"狐狸应着,仿佛已经闻到了烤兔肉的香味,"嗯,那里有三只兔子做成的美餐----兔子妈妈、兔子爸爸,还有这只嫩嫩的兔宝宝!" 狐狸很快嗅出了通向兔子家的路。"没有人在家。"兔子妈妈和兔子爸爸肯定是出去找兔子宝宝了。"狐狸对自己说,"但是,兔宝宝很快就会消失在我的肚子里。"他舔舔自己的尖鼻子,张开了大嘴。"慢着----不要吃我!现在,你要给我唱一支晚安的歌,还不能用你的爪子动我一下,直到我睡着----所有的狐狸对兔子说晚安的时候都会这么做的。"小兔子说。狐狸叹了口气,开始唱起来......渐渐地,变成含糊不清的哼唱;叽里咕噜,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狐狸睡着了。门开了。兔子妈妈和兔子爸爸走了进来,小兔子立刻跳进妈妈怀里。当兔子爸爸看到小床边坐着一只狐狸时,吓得差点儿昏过去。兔子爸爸吃惊地看着兔子宝宝,向狐狸抡起了木棍。"慢着----不要打他!"小兔子低声说,"你不知道这里是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吗?"他们三个一起把昏睡的狐狸拖出了洞穴。"晚安,狐狸!"三只兔子齐轻轻地说。然后,他们紧紧地关上了洞穴的门。

    提示:此教案有配套的课件

    教学设计题模板 篇9

    主题:找次品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 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寻找用天平找次品的“最优化”方案。

    学习难点:

    知识的拓展及用最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播放视频)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猜猜看,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师:(出示天平)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天平)记得吗?我们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他了。他在今天我们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初步认识天平

    (2)学习例1

    师:大家平时愿意帮助别人吗?老师遇到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2.师:有个小朋友身体缺钙,买了3瓶钙片,(出示三个钙片)其中有

    1瓶吃掉了几粒,这瓶比其他的要怎么样?(轻一些)这个小朋友不注意将这瓶药和另外两瓶混在了一起。怎样才能帮我把这个次品找出来?。

    学生介绍各种方法。(可以数数,用手掂一掂,用天平称)

    3.师:大家帮忙找到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1)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师质疑:不进行实际称,你能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表示出找次品的过程吗?

    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shifanwen/98108.html

    【奥尔夫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