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精品]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模板
  •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5-06

    [精品]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模板。

    如果事先缺乏周密的准备,机遇也会毫无用处,好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和作业。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时间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他们的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来设计的。注重了学生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论。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使40分钟的课堂变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应。

    学生的学法:

    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要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其主动掌握时间的基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也参与了有效学习的过程。

    我的设计理念:

    一、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实践探究中,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感受数学中的情感。

    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活,这也是在有效教学中“全人”发展的特征体现。在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妈妈的作息时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钟表和钟表模型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创设情景,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出主题图设题提问。

    提问:你能说出你自己的作息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身体又细又长的叫分针;身体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开放式的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自主、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更加扎实。)

    2.认识整时。

    (1)课件依次出现“我的一天的生活”。

    观察画面,说一说我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的评价客观、真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中发现知识。)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2、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3、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小结加深学生对时间两种表现形式的理解)

    三、知识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

    (1)提问: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3)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个实践活动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的关注发展和关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情感体验。

    你能说出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吗?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关注“全人”发展。)

    五、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应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渗透有效教学的内涵,节时高效。相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的我来说,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免不了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

    教学用具: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竞赛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比赛吗?现在我们进行小组间比赛。

    (说明比赛事项)比赛内容:写两个数的乘法算式,要求:乘积等于1;比赛时间:30秒;比赛规则:每人每次写一式,写完后传给小组内其它同学。比赛结果评定:比较数量与正确率(重复计一次)。(写在白纸上)

    2、学生开始紧张激烈比赛,教师组织评议,评选出优胜小组。

    师:短短30秒你们就写出了这么多算式,本领真大,由此也反映出数学课堂里时间就是效率的真谛,我们从小要养成珍惜时间习惯。

    追问: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多少个?

    生:可以。能写无数个。(板书:无数)

    4、说明: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倒数。(板书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倒数的知识。

    [以学生喜爱的竞赛拉开一堂课的序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借助30秒的竞赛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让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数学课;通过追问让学生初步感知倒数有无数组,同时竞赛的内容为倒数意义的揭示打下伏笔。]

    二、引导质疑,自主探究。

    1、引导质疑。

    师:看着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生:什么是倒数?生:倒数是指一个数吗?

    生:倒数应该怎样表述?生:怎样求倒数?

    生:倒数是不是一定是分数?生:倒数有什么用?

    生: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

    2、自主探究。

    (1)、明确学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采用自学加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倒数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围绕刚才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先自学课本,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

    (3)、组织全班交流。

    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倒数了吗?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以学定教是教学设计的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问题应由学生提出,方法应由学生寻找,规律应由学生发现、总结。本环节通过学生质疑-自学-合作讨论-交流的流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提高,拓展外延。

    师: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今天自学的效率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8、1、0、

    (组织讨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你能用已有的知识来给大家解释吗?)

    (2)、课本练习题:第4题。

    (3)、判断:

    a、9的倒数是。

    b、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c、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d、是倒数。

    e、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4)、开放题:

    ()=()=()=6()

    你会填吗?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填吗?

    [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学习它主要是为今后学习分数除法服务,以上设计一方面是巩固学生对倒数概念的掌握,另一方面又是让学生在旧知里建构新知,应用新知,从而进一步感悟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反思,发展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倒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回忆一下你们是怎样学习的?

    生:提问-自学讨论-练习

    师:你能用我学会了--来描述今天学到的知识吗?

    生:.......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学讨论的作用。用我学会了.....来描述学到的知识,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设计中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质疑-自学-讨论-交流活动展开:问题由学生提出,答案由学生找出,评价由学生判定。

    2、以学定教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角色。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本教学设计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质疑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质疑与释疑中建构着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着自己的数学素养。

    3、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本教学设计中,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方法,用我学会了--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后的收获,这是整合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篇3)

    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3、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

    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评课稿连接: pkg/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篇4)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资源:

    情境图、小组准备适量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搭一搭,画一画

    1、出示情境图,谈话:小朋友,你们喜爱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好吗?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学生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每组汇报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教师适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柱的积木各粘一个在黑板上)

    2、出示主题图,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也想试一试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交流:你画的图形分别用了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的是哪个面?

    全班交流:你的图形是怎么画的?把你画的图形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学生把图形贴在相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后面)

    3、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刚才画了这么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摸一摸,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教师指着贴在长方体后面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问:这些图形都是用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学生活动后反馈:指名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在图形后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和圆。

    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形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积木的面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请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后面板书:正方形、圆)

    三、辨一辨,说一说

    1、出示一些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相应的图形。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图形:找一找,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圆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2)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想一想,做一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画,画好后展示画出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说一说打算怎样涂色,再独立完成,然后反馈。

    展示一个学生的答案,指着图中的长方形,提问:这些图形有平着放的,有竖着放的,有斜着放的,它们都是什么形?(使学生感悟辨认图形时,只管形状,不管位置)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并提问:这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

    (2)学生自己用一个正方形画正方形。

    (3)小组讨论:比比画出的正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你画出了几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怎样画的?

    五、课堂总结,课外实践

    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外实践:请同学们课后细心观察,看哪些地方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把你看到的和你身边的人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篇5)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四)、游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认识图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圆柱 球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JK251.com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6和7,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读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袋、小棒若干、图片若干、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儿歌,我们一起去听听?(出示并齐读儿歌课件)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没找着,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同学们,你们从儿歌中能找出几只小松鼠呀?(5只)老师把这五只小松鼠请下山,并且给它们编了号(课件出示五只编号的小松鼠),你能给这些小松鼠排队吗?瞧, 有两只小松鼠迟到了,该怎样给它们编号呢?(6,7)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6和7。

    [设计说明:学生在儿歌游戏中体会数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 认识数字6、7及书写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

    2.同学们,知道小松鼠要来,我们的小朋友可高兴了,他们赶紧开始打扫教室。

    (1)请你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什么?数一数有多少。

    (2)同学们自由回答

    (3)同学们说得好,我们从小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请同学们再说说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4)让学生先说再上来示范数。

    (5)师小结。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老师现在明白了,6可以表示6个小朋友、6张学生桌。7可以表示7个人,七把椅子。(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6和7的知识,请大家欣赏:(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2)一星期有7天 (3)彩虹有7种颜色 (4) 北斗7星(5)有种虫子叫7星瓢虫

    3、 动手操作师:我们已经会读会6和7了,下面我们要用小棒来摆喜欢的图形。听好要求:数出6根小棒,说说你是怎么数的?(1根1根数;2根2根;3根3根)数后摆一个喜欢的图形,并交流汇报:(汇报时用:我用6跟小棒摆了……)(让学生欣赏三幅图: )师:刚才小朋友数了6根小棒,再添一根是几根?用7根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4、书写:原来6和7有这么大的本领呀,那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6像什么?指导书写:6是一笔写成的,注意6的肚子是鼓鼓的,不要让它饿着哦。7像什么?起笔和日字格的上线起平,在右上角往下,在日字格的下线中点部分收笔。

    你们觉得6像什么?(口哨)7像什么?(镰刀)

    师在黑板示范

    师:数字是写在日字格还是田字格?

    生:日字格

    师:金手指亮出来,写6

    师:6像口哨喊口令

    生:齐跟读

    师:金手指亮出来,写7师:7像小刀削铅笔

    生:学生在书上描一描,写一写。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对6、7的认识,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二) 6、7的数序和比较6、7大小教学.

    1.教学数序。

    出示计数器:课件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再添上几颗珠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提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a.小松鼠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可高兴了,蹦啊跳啊,这一跳,可把顺序给跳乱了,你能帮它们重新排队吗?

    b.屏幕出示七只编号的小松鼠。并且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2. 小朋友帮小松鼠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因此它们想送给大家一把尺子。但是路上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而且有三个数也看不清了,怎么办呢?你能帮它们吗?

    (1) 出示缺数字的断尺,填上空缺的2、6、7。

    (2) 根据尺子教师提问:

    这把尺子上有几个数字?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5前面是谁?5后面是谁?4和6是5的两个邻居,也就是5的相邻数。你知道6的相邻数是谁吗?

    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数了小矮人松鼠,又找了教室里的6和7,接着我们一起来数数算珠吧!

    师带数1,2,3,4,5,这里有5颗珠子。师:5颗珠子再加1颗是几?你们能不能一齐完整地回答呢?学生齐答:5加1是6

    师:6颗珠子再加1颗是几?请全班同学一齐完整地回答?

    学生齐答:6加1是7

    开火车的活动:从小到大,(0到7)

    从大到小,(7到0)

    师:小小火车开起来,一开开到你家来。

    拍手活动:请你拍的次数比我多1

    师拍5次

    生拍6次

    师拍6次

    生拍7次

    请你拍的次数比我多2

    师拍4次,生拍6次

    师拍5次,生拍7次

    3. 比较5、6、7的大小

    出示点子图(课件出示)

    (1)这三幅点子图分别用什么数字表示?你使用什么方法数出图中的点数的?

    (2)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再小组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要求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小组作汇报

    (3)表扬写得最完整的小组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果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数的意义的理解。]

    三. 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数学乐园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一起去寻找呢!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和9。

    2、使学生懂得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的大小。

    3、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

    8和9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1,(),(),4,(),(),7

    7,(),(),4,(),(),1,()

    请同学口答完后,全班读一读。

    2、看图写数

    投影出示7朵花

    一共有()朵花。(7朵)

    再添上一朵花,现在一共有几朵花?(8朵)

    如果再添上一朵是几朵呢?(9朵)

    二、新授课

    1、8和9的认识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画面上画了些什么?与哪些数字有关,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8位小朋友,9个人,8棵树,8个字,9盆花,9只蝴蝶)

    (2)请大家用小圆片和三角形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2、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教师拨7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8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让学生反复说说)

    (2)出示直尺图

    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强调7的后面一个数是几?8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从0读到9,再从9倒数到0。

    3、数的比较

    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和第二幅的点子图,比一比,哪一幅图的点子少?哪一幅图的点子多?(第一幅少,第二幅多)

    7和8比较,因为7在8的前面,所以7<8。

    反过来,8>7。

    第二组让学生完成。

    4、几个和第几

    出示10只蝴蝶,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再给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5、指导8和9的书写

    (1)认清8和9的字形

    (2)说明写8和9的笔顺

    (3)教师示范

    (4)书写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1题。

    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顺数和倒数。

    2、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2题。

    四、布置作业

    8和9各抄写一行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因此单独安排一课时。在10的认识这一课时中,教材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跳舞场面,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情不自禁地试着去数一数共有几个小朋友,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想想做做中,第1题帮助学生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练习顺数和倒数,这既锻炼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2题通过数10根捆成一捆的练习,为后面学习计数单位十作孕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能力。第3题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该怎样又快又准地数数,达到了巩固新知识的目的。第4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复习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会独立认、写10,并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教学难点是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瞧,这些小朋友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节目。(《数鸭子》音乐声响起,10个小朋友正欢快地在台前跳舞)(表演完后)

    今天可不是叫你们数鸭子了,赶紧数数刚才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吧!

    [评:教师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简短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比较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挂图,进一步激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

    学生利用原有数数的经验争先恐后地数出共有10个小朋友。教师让学生上台作现场数数演示,其他学生对此作评价。教师鼓励不同的数数方法。

    2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图上的每个小朋友用一个小圆片来表示,那你要拿出几个小圆片把你们准备好的圆片动手摆摆看,摆好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统计做对的人数。

    3拓展应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0,你能用10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教师巡回检查,并奖励表现好的小组一颗智慧星。

    4写10比赛。

    讲述:老师知道小朋友的小手一定很痒了,很想动手写写10吧!别急,先看清10,说说你会怎么记住这个10。

    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再举行写10比赛,并把写得好的贴在书法园地里。

    5小结。

    小朋友爱动手又爱动脑,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

    教师板书课题:10的认识。

    [评:这一层次,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较好地认识了数10。学生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师生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构成的,充分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的组织、参与、合作。教学过程中利用挂图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句话,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层次,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及评价比赛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认数、数数)。

    讲述:这儿有把尺子,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好吗说说你有几种读法。

    学生读后讲述: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得可真不赖,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游戏方法: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当做山洞,请10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0,1,2,10或10,9,80。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3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翻开书第22页,看看辣椒哥哥叫你们干嘛学生按要求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互相检查后,教师讲述: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十。再出示一捆铅笔,问有几枝,让学生当众数数。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复习>、<,口头比较两数的大小,再在书上独立完成,做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5想想做做第3题(数水果、写数字、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可多啦,有山楂、香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数写在田字格里。(强调书写格式)你是怎么数的你为什么这样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比较快)说对了,就摘了水果送给你的好朋友尝一尝吧!

    [评:巩固练习有层次、有深度、有特色。通过游戏+智力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评价

    谈话:怎么样唱歌、跳舞、玩游戏、做智力题、吃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评:这里改过去的由教师归纳总结为学生自己总结、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也是再次巩固所学新知识的好方法。]

    [总评]

    本节课,教师力图通过愉快的情境启发学生初步认识10。教学中,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且能顺着数和倒着数。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圆片,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还开展写数比赛,组织有趣的火车钻山洞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获得感性认识,并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及时运用表扬和奖励这种激励竞争机制,极大地调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篇9)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精品]一年级数学认识教学设计模板】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