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不等式课件
  • 不等式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23

    不等式课件。

    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准备的与“不等式课件”相关的内容。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不等式课件(篇1)

    各位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 《 不等式及其解集 》 。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不等式及其解集 》是 新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材第 七 册第 九 章第 1 节内容。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有相等与不等的情形,就是有大小之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等式 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 互动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 《不等式及其解集》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 安全教育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 是重点, 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 .读图讨论法

    3 .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第一节知识性特点 ,应着重采用 自主探讨 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 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图片 、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1)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等式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 更学生更过的时间分组预习讨论 。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 出示学习目标,预习展示 , 练习反馈 , 课堂自测, 布置作业 五 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 出示学习目标,课前预习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观察学习目标,自主预习。

    设计意图: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之间的探讨。

    【设计意图】:本次任务为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本节几个概念,并通过学生的举例回答,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掌握这几个概念。

    2 、预习反馈

    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这几个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念能力。

    3 、老师归纳,练习反馈

    归纳补充知识点,并进行练习反馈。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不同的练习。如

    1 ) 、不等式的定义设置 ,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不等式;

    (1)-2<5 (2)x+3> 2x (3)4x-2y<0 (4)a-2b

    (5)x2-2x+1<0 (6) a+b≠c (7)5m+3=8 (8)x≤-4

    2 ) 、 用不等式表示:

    ⑴ a与1的和是正数;

    ⑵ y的2倍与1的和小于3;

    ⑶ y的3倍与x的2倍的和是非负数 ;

    ⑷ x乘以3的积加上2最多为5.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3是2x>1的解

    B. x=3是2x>1的唯一解

    C. x=3不是2x>1的解

    D. x=3是2x>1的解集

    及认识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有两种:最简形式与在数轴上表示。分组讨论找规律,记口诀。(定界点,定方向)相关题型: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x>-2; (2)x≤3; (3)y≤0

    找三名同学上台展示。

    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会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4 、课堂自测

    检测学习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5 、布置作业

    分层作业。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每一名同学都 能完成 老师布置的任务,增强成就感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A类: 教科书P119,120:1,2,3;B 类: 卷:能力提高作业。

    五、 反思:

    本节教学,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回味的地方。

    1、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知识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懂得的程度就越高。导入的恰当、合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衔接和理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对新知识起到设疑、点拔的作用。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实例 过马路、跷跷板体验生活中的不等式 ,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参与欲,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拓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既可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又让学生产生学习不等式的需求,也使学生对解不等式 的方法有了很自然的联想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必要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定。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习不等式时,类比方程、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渗透“类比”思想。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上进行迁移,在主动参与、探索交流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掌握不等式的解集 在数轴上的表示 ,利用数轴把解集 讲解得非常透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用处。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最后的小结,不是流俗的学习内容小结,而是思想方法的小结,它起到了提纲挈领,梳理总结的目的。

    3、重视数学的“再创造”

    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和根本出发点是:改善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建构者。留给学生的作业:完成课外探究题,借助数轴归纳求不等式的解集一般规律。教学时重视了数学的“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需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地吸收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反复研究、探索、思考、概括,亲身经历“再创造”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自主获得知识。

    总之,教学设计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培养发展学生自主探索的独立思考精神。

    不等式课件(篇2)

    《均值不等式》说课稿

    山东陵县一中 燕继龙李国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均值不等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分析八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均值不等式又称基本不等式,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必修5第三章第3节内容。是不等式这一章的核心,在高中数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实际问题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

    (2)能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培养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钻研、合作精神;

    (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均值不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再者,均值不等式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需重点掌握,而用好均值不等式,关键是对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准确理解,因此,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也是教学重点。

    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现错误,所以,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节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突出重点的方法:我将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展示来突出均值不等式的推导;通过多媒体展示、来突出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

    突破难点的方法:我将采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

    来突破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这个难点。

    此外还将继续采用个人和小组积分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五、学生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具体如下:

    1、课前预习----学会;、明确重点、解决疑点;

    2、分组讨论

    3、积极参与----敢于展示、大胆质疑、争相回答;

    4、自主探究----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六、教学过程:

    采取“三步骤四环节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学案导学开展本节课的教学,首先进行

    :课前预习

    (一)成果反馈

    1.对课前小组合作完成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不等长,要用它称物体质量,将物体放在左、右托盘各称一次,称得的质量分别为a,b,问:能否用a,b的平均值表示物体的真实质量?若不能,这二者是什么关系?”

    进行多媒体情景演示,抽小组派代表回答,从而引出均值不等式抽出两名同学上黑板完成2、32.均值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

    2。

    预备定理:a2b22ab(a,bR),仿照预备定理的证明证明均值定理 3.已知ab>0,求证:

    ab

    ab2,并推导出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与此同时,其他同学分组合作探究和均值定理有关的以下问题,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适时点拨。

    ① 适用范围a,b________,x0,x

    1x2

    对吗?

    ② 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 ③ 语言表述:两个___数的____平均数_____它们的_______平均数 ④ 把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又称为均值或________不等式 ⑤ 数列观点:两个正数的______中项不小于它们的_____中项

    。⑥ 几何解释(见右图):________________

    ⑦常见变形ab_______

    ________,即ab

    ___________。例:

    4、(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100 m,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周长最短?最短周长是多少?(2)已知矩形的周长是36m,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由此题可以得出两条重要规律:

    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______值; 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______值。

    等待两名同学做完后,适时终止讨论,学生各就各位。首先针对黑板上这两道题发动学生上来捉错(用不同色粉笔),然后再由老师完善,以此加深学生对定理及应用条件的认识。其次,老师根据刚才巡视掌握的情况,结合多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应强调均值定理的几何解释:半径不小于半弦,以及用三角形相似或射影定理的几何证明过程,使定理“形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理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初步掌握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第二步:课内探究

    (二)精讲点拨 1.例:求函数f(x)

    2xx

    3x

    (x0)的最大值,及此时x的值。

    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该问题的解题思路,先拆分再提出“-”号,为使用均值定理创造条件,后由学生们独立完成,教师通过巡视或提问发现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问题,该例题主要让学生注意定理的应用条件及一些变形技巧。

    2.多媒体展示辨析对错:

    这几道辨析题先让学生们捉错,再由

    多媒体给出答案,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认识

    (三)有效训练

    1.(独立完成)下列函数的最小值为2的是()

    A、yx

    1x

    B、ysinx

    1sinx

    (0x

    )

    C、y

    1D、ytanx

    本题意在巩固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待学生完成后,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说一下答案,选D,应该不会有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一扇形中心角为α,所在圆半径为R。若扇形周长为一常值C(C>0),当α为何值时,扇形面积最大,并求此最大值。

    本题若直接运用均值不等式不会出现定值,需要拼凑。待学生讨论过后,先通答案,2时扇形面积最大值为

    c

    tanx

    (0x

    )

    。若有必要,抽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讲解,及时反馈矫正。

    (四)本节小结

    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知识点,由学生总结,教师完善,不外乎: 1.两个重要不等式

    ab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

    2ab2

    a,bR,当且仅当ab时取“”)

    2.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一)、双基达标(必做,独立完成):

    1、课本第71页练习A、B;

    2、已知x1,求yx6

    x

    1的最值;

    (二)、拓展提高(供选做, 可小组合作完成):

    23、若a,bR且a

    b

    1,求a最大值及此时a,b的值.4、a0,b0,且

    5、求函数f(x)

    1a

    9b

    1,求ab最小值.x3x1x

    1(x1)的最小值。

    通过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重分层次设计题目,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

    七、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比较简单,且大部分是学生的展示。

    八、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取了我校推行的“三步骤四环节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基本能掌握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能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但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还得通过反思和课后训练进一步体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不等式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2.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4.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不等量关系存在的普遍性及研究的必要性。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研究含有简单的不等关系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dM566.Com 66职场网】

    难点:

    1.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准确地表示不等关系。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方法手段】

    1.采用探究法,按照阅读、思考、交流、分析,抽象归纳出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设计教典型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9℃。

    实例2.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4.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引导学生想生活中的例子和学过的数学中的例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能说出很多个例子来。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推进新课

    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联系了现实生活,又考虑到数学上常见的数量关系,非常好。而且大家已经考虑到本节课的标题《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所举的实例都是反映不等量的关系。

    (下面利用电脑投影展示两个实例)

    实例5:限时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使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实例6: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同学们认真观看显示屏幕上老师所举的例子。

    让学生们边看边思考: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的描述可以采用不等的数量关系来描述

    过程引导

    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是我们还要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那么我们用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

    什么是不等式呢?

    用大屏幕展示一组不等式-71+4;2x≤6;a+2≥0;3≠4.

    能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也就是建立不等式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对不等式数学模型的'研究,反过来作用于现实生活,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不等关系。

    经过老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用不等号将两个解析试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叫不等式。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形式,并说明不等号≤,≥的含义,是或的关系。回忆了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组学生自然而然就清楚了。

    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自己的观点了。

    合作探究

    (一)。下面我们把上述实例中的不等量的关系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一一的表示出来,那应该怎么表示呢?

    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老师要表扬学生:“很好!这样思考问题很严密。”应该用不等式组来表示此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也可以用“且”的形式来表达。

    (二)。问题一:设点A与平面的距离为d,B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

    请同学们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出此问题中的不等量的关系。

    老师提示:借助于图形,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

    (下面让学生板演,结合三角形草图来表达)

    问题(二):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xx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呢?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思路?

    为什么可以这样设?

    很好,请继续讲。

    这位学生回答的很好,表述得很准确。请同学们对两种解法作比较。

    问题(三):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钢管的数量不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式关系的不等式?

    假设截得500mm的钢管x根,截得600mm的钢管y根。根据题意,应当有什么样的不等量关系呢?

    右边的三个不等关系是“或”还是“且”的关系呢?

    这位学生回答得很好,思维很严密,那么该用怎样的不等式组来表示此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呢?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如何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实际问题中隐藏的不等量关系表示出来,这一点掌握得很好。请同学们完成书本练习第74页1,2。

    课堂小结:

    1.学习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数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3.本节课巩固了二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且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还要注意思维要严密,规范,并且要注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

    布置作业:

    第75页习题3.1 A组4,5。

    29℃≤t≤35℃

    x≥0

    |AC|+|BC|>|AB|

    |AB|+|BC|>|AC|、|AC|+|BC|>|AB|、|AB|+|AC|>|BC|.

    |AB|-|BC|

    |AB|-|AC|

    如果用表示速度,则v≤40km/h.

    f≥2.5%或p≥2.3%

    学生自己纠正了错误:这种表达是错误的,因为两个不等量关系要同时满足,所以应该用不等式组来表示次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即可以表示为也可表示为f≥2.5%且p≥2.3%.

    过点A作AC⊥平面于点C,则d=|AC|≤|AB|

    可设杂志的定价为x元,则销售量就减少万本。销售量变为(8-)万本,则总收入为(8-)x万元。即销售的总收入为不低于20万元的不等式表示为(8-)x≥20.

    解法二:可设杂志的单价提高了0.1n元,(n)

    我只考虑单价的增量。

    那么销售量减少了0.2n万本,单价为(2.5+0.1n)元,则也可得销售的总收入为不低于20万元的不等式,表示为(2.5+0.1n)(8-0.2n)≥20.

    截得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能超过4000mm。

    截得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

    截得两种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数。

    它们是同时满足条件,应该是且的关系。由实际问题的意义,还应有x,y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不等关系,可以用下面的不等式组来表示: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的话,老师可以在黑板上板演示意图,启发学生考虑三边的大小关系。

    此时启发学生“或”字可以吗?学生没有了声音,他们在思考着。到底行不行呢?有的回答“行”,有的回答“不行”。

    此时学生们在思考,时间长的话,老师要及时点拨。

    让学生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应该贯穿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形助数,下面有学生的声音,有学生在讨论,有的学生还有疑问。老师注意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并且及时的加以指导。

    此时学生已经真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老师再给出问题(三)使学生一直处于跟随老师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状态。问题是教学研究的核心,以问题展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很多,都是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有关问题,还有很多是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学习起来很感兴趣,课堂的气氛也很好,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积极地回答问题,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很浓,确实也做到了愉快教学。设计是按照老师引导式教学,边讲授边引导,启发学习思考问题及能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习能自主的学习能力。

    【交流评析】

    一是课堂容量适中,二是实例很好,接近生活,学生感兴趣。三是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和老师配合很好。四是多媒体应用的恰到好处,教学设备很完善,老师也能很熟练的应用。

    不等式课件(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习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旧探新,猜测论证等方法,揭示数学问题,并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法分析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先找出几个符合题意的解,然后发现问题,这样,既复习了不等式,又给新课做好了铺垫,由此可以发现,不等式的解有许多个,他们组成一个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找到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出不等式的解集。

    2、探究新知

    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3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往左拐。

    3、讲解补充例题,

    例1:判断:

    ①x=2是不等式4x<9的一个解.( )

    ② x=2是不等式4x<9的解集.( )

    例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2

    (2)x≥-2

    (设计意图:例1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联系与区别,例2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4、巩固练习:课本44页练习2,3题

    5、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我总结,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掌握重点,顺理成章的目的。

    6、作业:课本49页习题1,2题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及时地复习课文,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等式课件(篇5)

    说课题目: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三章第二节

    -------均值不等式(1)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均值不等式又叫做基本不等式,选自人教B版(必修5)的第3章的2节的内容,是在上节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是为了以后学习中的几种重要不等式,以及不等式的证明作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均值不等式,理解这个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取等号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培养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研究精神。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

    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均值不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错误,所以,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归纳,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均值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 学法: 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出发,探求均值不等式,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实质,利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的性质,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较活跃。但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缺乏知识的探究归纳能力。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从古至今中国人有很多发明创造推动了和推动着世界的前进,在这璀璨的星空里,最耀眼的一颗就是被奉为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的《赵爽弦图》

    如图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

    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

    ,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a2b22ab

    2、探索发现

    均值不等式:

    ab 如果a>0,b>0那么 2ab当且仅当a=b时,式中等号成立。

    3、例题讲解

    矩形的面积为100m 2,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周长最短。最短周长是多少? 解题

    1:审题(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2:分析(矩形的长与宽的乘积是一个常数,求长与宽的和的2倍的最小值;)3:解题

    4:回顾(给出规律:规律: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

    4、自我尝试

    练习:

    已知矩形的周长是36m,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规律:

    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

    5、归纳总结:

    知识::均值定理及其成立的条件,及其均值定理的应用

    方法:一正,二定,三相等。思想: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七、说明:

    本节课采取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基本能掌握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能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但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还得通过反思和课后训练进一步体会。

    【不等式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