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合集3篇)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合集3篇)

    发表时间:2023-01-0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反思。

    本文为教师范文大全推荐专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反思”相关内容。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向导,在教学前就要写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良好发展。我们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的教学设计怎么写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x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平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识——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习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历练自己。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标1.创设长颈鹿安排住宿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你们喜欢大森林里的动物吗大森林里的动物可友好了,瞧!长颈鹿正在为小鸟准备房子呢(电脑出示长颈鹿和小鸟的图)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观察员得可真仔细,是呀!我们替长颈鹿想一想办法,应该为小鸟准备几间房子呢谁能列式呢

    三、体验感悟

    师:同学们,如果飞来的小鸟不是42只,也不是48只,每间房子里住的小鸟也不是6只,根据乘法口诀,你想补充哪些条件,长颈鹿该准备几栋房子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四、实践应用

    出示:学校有24个球分别装在大球筐里,要求每个筐里装的要一样多

    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装说明你们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反馈,看哪一组同学既对又合理。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两页

    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用乘法口诀求商)

    426=8(间)六八四十八

    487=6(栋)。。。。。。6(只)

    教后随记《长颈鹿和小鸟》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学过2-9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除法意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以童话形式围绕整节课。创设了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师:同学们认识吗(板书角)

    生:认识,是角。

    师:那么在日长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角?

    生:说生活中的角。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你看校园里可热闹了,你能从图上找到角吗?

    生:找角并指角。

    师;奥,老师明白了,原来角是这样的。(板书.)。

    生;不是。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点。

    师;那角应该是什么样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想的样子完整的指出来?

    生;指角。

    师;(课件出示闪动的角提示)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但大部分同学指的还不准确,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的?

    生;互相指角。

    师;刚才同学们在身边找到了很多角,那数学当中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师;(拿出三角板)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三角板。

    师;为什么叫三角板?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拿出你的三角板,我们看其中的一个角,摸一摸,你觉得角是什么样的?

    生;摸角,谈感受。

    师;角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你先猜一猜。

    生;猜想。

    师;(课件出示角的各部分名称)猜对了吗?同桌之间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师;同学们找到了那么多角,而且还能指出角的形状,又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真了不起。这回呀,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在每一组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纸袋,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快速打开它,是什么?

    生;有圆片、角操作器、水彩笔、白纸、三角板。

    师;看到这些东西之后你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老师准备这些东西干什么呢?

    师;你知道老师会让你做什么吗?你想用它做什么?

    生;我想用它做角、画角、折角。

    师;现在就动手吧!(巡视、参与)

    师;每组同学之间可以交换一下做一做。

    师;折角的同学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首先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我发现越对折角越尖。

    生2;我是这样折的,折出了五个角,我发现这些角都很尖。

    师;真有创意,夸夸他。

    师;画角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用三角板画了一个角,我发现两边离的越远角越大,越近角越小。

    师;做角的同学汇报。

    生;我用其中的一根插入另一根的孔中,就做成一个角。用手轻轻一拉角就变大了。

    师;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生;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边操作边说)我这也有一个角,叫活动角。角的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下面做一个和老师的一样大的角。比一比谁的大?

    生;重合了,说明一样大。

    师;说明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

    生;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出示课件)角的大小和两边长短无关。

    师;画角的同学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同学们看他画的怎么样?

    生;画的不太好。

    师;怎样才能画的又正确又美观呢?(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生;画角

    练习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对学生备的不够。

    比如:在做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只是说,我发现我做的角象鸭子的嘴,象海鸥在飞┈就就是不说大小。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

    jK251.COm精选阅读

    课件范本: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390字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范本: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39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口诀编写的重点不是如何编出口诀内容是什么,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明白3的口诀是意义感悟口诀的变化规律,加强学生学以制用的应用能力更加的重要。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9篇


    教师作为学生前行的引导人,在开展教学工作前通常会需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可以保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怎样才能将教学设计写好呢?为此,我们花时间整理了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成功之处:

    1、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奖实际问题臭橙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这课重创设立让学生为春游购买食品的情境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社改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2、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引导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趋试一试,说一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禁烟活力节来分析、解答,能尊重学生的摄郭经验和思维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允许俄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算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不足之处:

    1、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2、语言不够简练,应该富有感情色彩。

    3、各教学环节安排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时间去突破。

    4、教师没有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食品小天地的货架挡住了一部分学生的视线,这些学生纷纷站起来伸长脖子使劲的看黑板,而我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忽视了学生,没有及时的把小货架一道旁边,造成这些学生看不板书,影响了学习。

    5、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在教学乘减混合运算时,我创设的情境是先给每组学生20元钱,然后再给每组学生5种真正的食品让他们挑选其中的一种,数量不限,最后要根据手中的钱和选购好的食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设计得太开放了,实践教学中很难收回。如果改成让学生设计购物方案,效果会更好。

    6、板书凌乱、不规范。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例如,我先通过演示创设老师家新添了彩电和冰箱,请你们帮老师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样的情境引入例9。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再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例10时,通过老师给母亲买了一件衬衣,一条裤子,一件上衣的情境,给出数据,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创设出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谁能闭上眼睛,在里面摸出圆来?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提问:角的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追问:如果有一条边是弯的行不行?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听课老师的记录,在这节课中我共提出了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性管理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评判性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我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根据听课老师的记摘,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听课老师提出一个现象,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数学思考。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力图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通过图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乘加乘减的本质意义和算理,启迪学生思维。但是我个人能力有限,也正如应老师说到的,我感觉这节课在算理上太强调了,而解决问题的中心就显得不够突出了。另外,在学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图就能理解的,我没想到学生会不赞成这样的算式,梁老师的一说也给了我不少的启迪,让我受益非浅。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也是我该努力的方向。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亲和力,富有童趣,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我的这节课评价显得重复,单调。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正如王老师的建议,多看少儿节目,多听少儿广播,增加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通过图文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理解,放开了让学生想,却显得有些散,课的主次目标也欠考虑周到,今后的教学中该引以为戒。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二年级数学下册《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上了《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节课,从课堂气氛上来讲,这节课比以往所有的数学课都活跃,学生看到计数器,高兴地不得了。在发计数器之前,我强调了上课纪律,说谁要不听老师的话,下一次就不发给他了。这一招很奏效,课堂纪律很好。

    我带领学生从1数到10,让学生感受了满十进一,又从10数到100,一十一十的数,学生明白了90以后要进位,应是100了,这些都是对一年级的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兴趣很浓。接着我让学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900的时候,有的同学数到1000,我感觉对以前知识的复习还是起了很大作用,学生已经接受了满十进一。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拨了125这个数,让他们看一看百位,是为,个位上的数字分别是几,做了125里面有几个一百几个十几个一的练习。最后拨了808和880,让学生通过拨珠,认识这两个数在数位上的不同,做了练习的第一题,学生自己拨珠,拨的很正确。

    二年级的,在上课纪律上比一年级强很多,他们能够有条不紊的和老师完成一项,并且在活动中个个表现得很棒,以后在数学课中我应该多多穿插这样的小活动。当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还没有落实好,应该再通过自主练习巩固。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1、对开放性探索材料运用的思考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由一道具有开放性的填空题引入,通过学生的解答,延生出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展开教学。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创造的规律有许多是老师事先也没想到的。学生在此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这道开放题答案的不唯一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出一条规律,哪怕是最简单的,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后进生。同时,有能力学生所创造的规律也是对大家的一种激励,一种触动和挑战。激发学生挑战难题的斗志。这一点从学生在相互辩论第⑤、⑥种是不是规律时,从刚开始的谁也不认输,到后来的心服口服,我们可以感受得到。

    2、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出现,但学生比老师更厉害,也出现了几种老师没有想到规律。当学生为⑤⑥是不是规律而争辩,出现与原来预设不同的情况,我们就要改进预设。笔者通过让学生找证据说服反方,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根据原先教案,要求学生把图形转换为数字。学生在辩论、反馈中,教师在仔细倾听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确认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抓住学生的回答,把图形转换为数字更方便这种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通过倾听、重复、确认,把学生个体的思考转变为班内共享资源,及时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共鸣。

    3、对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思考

    这是一堂随堂课,事前没有经过试教,因此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在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由于担心时间问题,笔者在处理探究规律这个环节中,显得有些仓促。在巡视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规律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来得及画。在相互辩论中,也未能让学生充分发挥。由于学生在探究规律中花了不少时间,最后的练习显得很匆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其发言,又会拖延时间。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需要笔者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每一句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观察、分析6的乘法口诀,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能通过合作、交流编制乘法口诀,且能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并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及在交流、合作中整理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口诀的记忆;在解答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课前留用六块三角形拼图的作业,展示作品。其中,有六人贴的是小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

    二、编写口诀:

    1.贴黑板上,一幅图是几块三角形?二副图呢?六幅呢?将结果填在书上格子里。

    2.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3.一格表示一个6,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2格表示多少?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3格、6格呢?在书上写算式。

    4.看着算式编口诀,写书上。

    三、记忆口诀:1.仔细观察6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1)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是口诀前2个数,积是最后一个数。

    (2)两个因数,小的在前面。

    (3)口诀从一六开始,第一个数字每次增加1。

    (4)提问:为什么会相差6?相邻两句口诀得数相差几?

    2.读一读6的乘法口诀,并记一记。

    3.师生问答,同桌问答。(对口令游戏)

    五、巩固提高

    1.书上做一做,练习题十四。

    2.数蚂蚁游戏。

    教学反思

    查阅了很多教学资料,又参考了

    赵启泰老师讲解的有关《7的乘法口诀》一课的教学流程的安排,制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指导学生同伴互助、自主管理的研究展示课题后,我在校课题实验教师展示课大赛中,比较成功地执教了《6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拼、看、填、式、编、背、用七个教学流程。主要是让学生用六个三角形独立在家拼出美丽的图案,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从中选出了六条小鱼图,让同学们看着图填表格。对应表格结果,写算式看乘法算式编口诀看口诀填算式对口令、背口诀利用口诀作计算、数蚂蚁。我开展三次同伴互助学习的过程,分别在写算式、编口诀和背口诀。基本实现了我课题研究的目标:孩子正在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

    这个既是精心设计又是意外出现的上课形式体现了以下优点:

    1、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将拼摆作为作业提前留回家完成,既节省了课上时间,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2、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合作编口诀、背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而且,还将练习题变成了数蚂蚁的游戏,孩子在一只蚂蚁六条腿,两只蚂蚁十二条腿的游戏中,提高口诀的应用和记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3、在设计上,有些环节设计的跨度比较大,能让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体验,在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知识的获得完全依靠学生,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观察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口诀几句等,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比较强。

    本课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要更有效开展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指导学生同伴互助、自主管理的研究课题,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到位。本节课中,在编口诀和背口诀的同桌互相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欠缺,没有提到调控作用。

    2、摆小棒的活动,进行的效果不强。课上只让学生拼摆两个由六个小棒拼出的图案,然后同桌互看共四个,相继说出口诀。只练习了一六、二六和四六三句口诀,完全可以更多一些。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热门课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 月度范文精选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热门课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 月度范文精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节生本课《乘法竖式》,虽然只是刘老师上课,但我们生本课的老师分明就是一个互通互融的团队,通过这节课,让我们这个团队反思的问题很多。

    首先,课前小研究的设计要充分揣摩。

    这节课在小研究的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正如宋主任所说,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出题做题,而对于孩子的思维、想象没有空间,在小研究的设计上,分明是一节乘法竖式的研究课,而我却把竖式的样子,预先画在了小研究上,这样的设计,无疑提前就把孩子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框架里面,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没有了思考的必要,所以,学生们也不必进行思考与探究,这样的小研究就是一种无效的课前研究,只不过可以作为一种练习题使用罢了,正是由于教师的无端框架式的思维模式,才让孩子们没有了探究的意识,也正是由于老师的多此一举,让孩子们没有了思考的余地,更是由于老师的不放心,让我们的孩子们离探索的脚步反而越来越远,课前小研究的简单、根本、开放成了一纸空文。

    在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一起充分揣摩研究,让我们的小研究发挥出真正地实效。

    原本我们在课前已经感受到了小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正,这分明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不负责。

    其次,公开课必须进行事先的试讲磨课。

    无论是做什么都要进行深入地研究,进行充分的提前准备,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有别人听课,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我们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孩子们真正能在我们的课堂上激扬起生命的乐章,每一次听课,每一次检查,每一次公开课,分明都是一次宝贵的锤炼机会,无论是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分明就是一次让更多地人来给我们评课论课的最佳时机,每一次机会都是很难得的,每一个人要发展,需要团队的力量,而每一个团队的发展更离不开更多的人和团队的影响和浸染,开放的心态开放的作风才会让我们的发展越来越适应学生,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发展只有走出去,要想发展也只有不断地学习,然而,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自身的充分准备,只有自己充分的酝酿,自我的努力拔节才能得到更多雨露的支持,如果缺少了自我的成长,其它一切都是空话,而我们这次上课,正是由于缺少了必要的试讲磨课,才让我们自身的优势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才让我们的课堂缺少了我们应有的本色,本色没有了,何谈发展。

    最后,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世界因包容而精彩,更因为开放而充满了活力,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在一线执着践行生本教育的智者,换一句话来说,每一位生本老师都可以称得上生本课堂的`专家里手,虽然我们欠缺的还很多很多,但分明我们已经初尝到了生本带给我们和学生的改变,对于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来说,生本思想已经生根发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分享交流、思考探讨、用团队的力量擦亮更闪耀的光芒,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而如何发展分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最重要的路,前面的路也许荆棘密布,但因为有了伙伴我们将无畏无惧。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


    作为一名传播知识的教师,要学会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可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考虑到你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意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并积极投入其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葡萄及小动物头饰等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童话世界。使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课前交流时,我们玩你演我们猜的游戏。接着又根据几幅图片认识了猴子狐狸葡萄等词语。识字中,学生认识葡萄园里的生字朋友,并积极组词,在游戏中自主识字,合作交流。在指导朗读时,学生带上头饰进行表演,他们进入了角色,在读读演演中积累语言,自悟道理。在总结拓展深化明理时,我激趣引入: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小狐狸说几句话吧!除了给狐狸说几句话外,你还想对这些小动物们说点什么?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

    1、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我先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再引导他们合作识字,交流方法。我说: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啊?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能力有所提高。

    3、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把时间放给学生,鼓励进行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然后再进行小组展示读,评读,赛读。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更好学习引导者。

    三、朗读想象,加深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积累语言,感悟道理

    朗读是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在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他们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上,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交流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读好描写小狐狸、小猴子等语言、动作的语句,使学生充分地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小狐狸和小猴子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四、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语文课中如何指导学生主动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升华学生情感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究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会到不再让老师牵着走的乐趣,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小狐狸够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时,抓住时机,主动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目的更明确,思维更活跃。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五、品词析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小学阶段是语文素质的初步形成时期,是奠定基础的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基本素质的训练与养成。二年级属于低年段,应该培养学生初步理解词句的能力。这节课,对关键的词句,启发学生反复揣摩,深刻理解,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了两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看动画、换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了词语,积累感悟语言。这种精雕细刻式的阅读和讨论,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理解了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的妙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激励评价的语言应更丰富:

    好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知识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上,语言有些贫乏,在以后教学中仍需加强。

    2、加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学生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2】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课标精神,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巧设情境,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注重阅读个性化感悟,设计自主、合作的阅读过程。以朗读为主线,以实践为活动为辅助,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读、想想、说说、议议、演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通过朗读、想象、思考,力求对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读个性化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达到促使学生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作用。在这课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别读、齐读、表演读,把这些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渗透。除此外,我还注重朗读的评价,尊重学生意见,读评结合,从而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所蕴含的内容。

    二、注重体验与感悟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且这篇文章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体验一词前后共出现了15次,运用频率之高,次数之多,确为罕见,由此足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你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接着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让学生在想、说、议中感悟到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显然,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心灵对话,走入了课文情境,与动物同命运共呼吸,急动物之所急,想动物之所想。最后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实现了自我超越。

    三、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通过活动让学生去表达、感受、体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读一读、演一演,自主汇报交流,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实践和机会。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其他学生做到了很好的评议、补充,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也启发、评价,在与生互动中真正成为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在阅读目标方面,我们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本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让被人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然本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如:时间允许的话,在教学袋鼠那段时,应增加多种读的方式;在最后讲评生字时,应让学生自己挑选、推荐。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3】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我觉得,这堂课有这么些比较好的地方:

    1、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2、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

    3、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4、通过“父亲会是猎人吗?――我会是猎人吗?――你会是猎人吗?”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此处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老师的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可谓是水到渠成。

    5、最后引导学生给课文改题,提炼出本课的主题“父亲爱鸟”,使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更进一步。

    在这堂课的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教学时准备得不够充分,课堂上出现了离不开讲稿的现象。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父亲爱鸟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从而解决重点、难点:父亲“知鸟―爱鸟―惜鸟”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感知课文,体味父亲与鸟的深厚情感。这样课堂的思路会更清晰,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会更自然、对课堂的参与可能会更积极。但这种设计开放性较大,对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我有点不敢如此尝试。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4】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记文中生字,读准蒙蒙亮、蔓儿、冲等难读的字词。

    2、体会小鸟生病的心情及牵牛花努力帮助的艰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牵牛花、凤仙花及小草等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体会朋友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一动不动、缠等词语,挖掘内涵,读出情感。

    2、体会牵牛花为关心小鸟做出的牺牲,感受友情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二(3)班的小朋友们,还认识我吗?真高兴,你们还记得王老师!今天,王老师可不是一个人来给大家上课,我还带来了一位小伙伴:请竖起你们灵敏的小耳朵,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谁?(播放小鸟的叫声)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写它的名字。(板书:小鸟)

    2、今天,小鸟也不是一个人来的,它还带来了它的好朋友,大家瞧瞧它是谁?(课件出示牵牛花)我们一起也来写写它的名字吧。(板书:牵牛花)

    3、它们俩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

    小小牵牛花啊,使劲爬呀爬呀,缠在榆树上啊,爬到鸟窝旁吹起小喇叭。吹得小鸟心里乐呀,吹得院子好热闹啊,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吹得大家笑哈哈!

    跟老师拍手念起立加上动作念

    (四)点明主题

    1、是啊,朋友之间的关心和帮助就像滴滴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窝;更像缕缕阳光,照亮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赞颂友情的名言:

    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太阳。古罗马西塞罗

    一起读一读,把它摘抄在课题下。

    (五)拓展延伸

    有了牵牛花的关心,小鸟的病很快就好啦,院子里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课后先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再与他们一起往下编一编,好吗?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5】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影响。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⑴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以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现在你对北京有多少了解呢?指名让学生说说对北京的了解:

    生: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生:我和父母去过北京,北京的长城爬起来很辛苦的。

    生:北京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很想去北京。

    学生说了很多,有介绍的,有很多的同学都表示很想去北京。于是我因势利导:既然大家这么想去北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北京参观参观。你准备怎么去呢?

    生:我们可以乘飞机去。

    师:就按照你的想法,来我们现在正在飞机上了,航空小姐要为你介绍北京了。小耳朵竖起来,听清楚了。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我们乘飞机去北京的的模拟情境,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仿佛我们真的在去北京的路上了,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⑵初步了解,感知全文:

    师:听了航空小姐的介绍,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

    生:我很想去看看北京的天安们。

    生:我想去以前皇帝待过的皇宫看看。

    生:我想去看看大街和立交桥。

    师:听了介绍大家很兴奋吧!北京到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

    播放多媒体课件并配有北京的介绍。

    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再次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到了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二自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介绍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介绍介绍,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把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我在放景物后,又按方位顺序通过多媒体依次播放建筑物,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我还用鼠标点击,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还配有课外的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又增加了课外知识。

    在学生动手放后、又欣赏了各方位的优美建筑物,接着让学生再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学生对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就明确了,接着我让学生来做小小导游来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都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这样对课文又有一个大体的概括,使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小导游的形式适合学生的口味,既对课文有了整体的回归,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使学生大概了解了一种职业的特点。一举两得。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6】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安排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白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学生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可让学生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第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学生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1)、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2)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3)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4)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5)、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个人创意增减:

    课前谈话:(出示奥运会标志)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生:奥运会)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动会。你知道奥运会有哪些比赛项目吗?

    教学反思:

    每一新课的开头都是我头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设计的是从课题成功入手,结果没有预设的效果。直接从五环旗入题,再简介申奥的不易,既符合了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又开了一个好头。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生字讯、传、约时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完全跟课文结合起来。并且在看图说话的时候,有意识地强调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以后的写作文打基础。在理解喜讯传来到底是什么喜讯时,我特地从网上下载了申奥成功的录像,多媒体运用得恰到好处。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参与和有感情地朗读,阅读课不再是枯燥,而变得富有生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0xx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二、了解背景:

    学生将自已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老师再补充一部分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情。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已欣赏后的感受。即: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2、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指名说说自已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学生练读课文。

    3、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如: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5、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师生齐读课文。)

    四、实践活动:

    我为20xx年奥运会出力

    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再想想我们能为20xx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个人创意增减:

    插入:总结,朗读全文。

    1、同学们,20xx年7月13日的夜晚确实是一个不眠的夜晚,祖国的每一个儿女都为申奥的成功而感到自豪和激动。申奥成功了,中国人成功了。20xx年全世界优秀运动员将会来到中国北京参加奥运会,奥林匹克的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出示句子:20xx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高高飘扬。)让我们骄傲地告诉世界:(齐读20xx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高高飘扬)。

    2、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学生接触一篇新课文,不可能马上就能读得很好。把文本读通顺,读流利,最后读出感情,要有一个过程。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学的目标旨在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开始的自由读课文是读通课文的第一步;接着安排了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把课文读下来,其中让学生自己提出朗读的要求,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又使学生有明确的朗读目标;最后让他们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起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作用。这样一步步的下来,虽平淡但很有效,很扎实。在教学理解欢乐的海洋时,还可以生成,可以从涌字入手。又如北京()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一句的教学时,把填空式改成比较句子可能会更出彩。在课堂之中我充分地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和文本的互动等等。让学生想像人们会说些什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说些什么。再用教教老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朗读人数的递增来逐步体验几十万群众的宏伟场面,从而有效的指导朗读。刚刚用朗读来庆祝申奥的胜利,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8】

    学习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能明白文中阐述的道理,并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与他人交流自已的感受和想法。

    重难点:读书方法的掌握、运用。

    课时: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课件,故事画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会读书吗?

    用自已喜欢的语气读这句话-我爱阅读。

    送你们一个好听的故事-

    七、总结交流,谈阅读收获:

    这三则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联系实际生活,对你有什么启发?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阅读能带给我们无限灵感和快乐,还能让我们从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让我们学会阅读,尽情的支享受阅读吧!

    《鸡妈妈的新房子》反思

    《鸡妈妈的新房子》一课,是本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在阅读的基础上,目的在于告诉孩子们,好听的话固然人人爱听,但光别人的,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去分析思考,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思考、学习本课,旨在让孩子们喜欢阅读,在喜欢阅读的基础上去入情、探理这是第一步。其二是若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就更好了。本册本单元的训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教材都作了集中的整合处理。但作为选学课文,是否能找到契合点,让孩子们既能纵向的挖掘,又有横向的联系,使自已的思维活跃起来,继而达到最大程度上的收获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在教材之间的联系上作为思考选择,最终选定《骑驴》(园地中的阅读篇目),《小猴戴眼镜》(试卷中的阅读)作为推荐相关阅读篇目。打破了精读课文中的逐字逐句推敲的阅读方式。作为一次新的尝试,在教学中发现,在教学中发现,利用这种方法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量的增大,也有效提高了阅读能力,学生兴趣较浓,且又训练了善于联系总结、归纳事物相同点的能力,对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外来信息,应对复杂事务的能力有一定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这种尝试让我感到兴奋、快乐,相信孩子们也喜欢这种别开生面的阅读方式,愿我们和孩子共同尝试、发现、进步、收获。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9】

    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10】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开心吗?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真聪明,妈妈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吧(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他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带你们到鸣凤山去玩吧,瞧,小熊的妈妈带着小熊也来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山顶,小熊对着大山喊:啊,好漂亮呀。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妈妈还希望宝宝们不仅会写自己的,还要会写小伙伴的名字,你们一定能行!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通用版【篇11】

    课题的产生:一周一次的卫生扫除又来了,与往年不同的是,要求每个教室不留一处死角。人人有事干。为了分工明确,我把全班57个同学的卫生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分工。于是清洗桌面也变成了卫生扫除的范围。在劳动中,我发现桌面清洗后变得异常干净,原本多年留在桌面上的油泥、笔铅等赃物经过长年的积累,变得黑糊糊、油腻腻的,很不卫生。清洗后,虽然桌面的油漆受到破坏,但是没有的油泥,感到卫生多了。但由于卫生扫除的时间太短,每个小组只擦完了几张桌子。面对那么多黑糊糊的桌子,我该怎么办呢?《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课题,其目的还是学写,我何不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写作呢?于是,一次以活动为引子的校本教材习作《我给桌子洗个澡》诞生了。

    活动准备:小桶、抹布、洗衣粉、钢丝球

    活动目的:1、清洁桌面

    2、体验活动的过程,并写下来。

    活动经过:

    一、导入:

    同学们,猜猜你手中的卫生工具是用来干什么的?(生猜测)

    二、活动观察:

    为什么给桌子洗澡呢?(生交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闻等观察方法,观察洗澡前的桌子,明白给桌子洗澡的原因)

    多么脏的桌子呀!你是桌子的小主人,如果桌子会说话,它会说什么呢?(想象说话,练习表达)

    三、活动体验:

    1、工具准备好了吗?

    2、给桌子洗澡开始吧,但要注意劳动中不仅要认真干,还要学会观察。桌子有什么变化呀?你是怎样擦的呀?别人是怎么干的?等等,注意多观察,多体验。

    3、活动结束,清洁桌面、地面的水渍。引导观察,这时的桌子什么样了?如果桌子会说话,它现在会说什么?

    四、提供提纲,完成写话。

    洗澡前(桌子的样子)洗澡中(桌子的变化、劳动中的自己)洗澡后(桌子的样子)自己的心情

    [教学反思]

    活动是教学的有机部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活动的过程、感受,这便成了写作的素材。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应该是去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丰富学生的词汇、丰富他们的生活。在今天的习作中,有许多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写作时更是变的有话写。像彭玉栋、蔡婧璇等,不仅语言流畅,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经过认真批阅,有12篇习作评为佳作,字数在100字以上。还有19篇得3星,13篇得2星。但也有部分同学寥寥几笔,提纲式的,还需要慢慢引导,细细体会。

    [附学生习作]

    今天,老师让我们给桌子洗澡,可是我忘记带工具了,怎么办呢?我只好向我同桌借。我同桌说可以,不过我同桌还说:等我擦完了再说吧!可是,等她擦完了的时候,都快下课的时候,我的桌子还是黑黑的。我很着急。终于,她擦完了。我急忙擦,可是擦几遍都没有能擦下东西来,她的洗衣粉也用没了。我只好借张若涵的洗衣粉。我更使劲的擦桌子。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擦干净了,桌子被我擦白了。我虽然很累,可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热门]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上册合集


    按照通知上的要求,我们要在工作计划上下足功夫。工作计划可以将不可控的因素转化成可控因素,制定出相应对策和紧急预测。你知道怎样的工作计划才能令领导眼前一亮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上册,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上册(篇1)

    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1)班学生共有69人,从这学期数学学习上看,总体上较好。差距不是太大。这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集体。在学习新知识和复习阶段,我认真整合复习教材,认真指定切实可行的习题练习,着重对班级的后进生的辅导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具体表现在: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上课听讲、思考发言、书写、审题、运算习惯等学习习惯,并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实践活动。、由于家长非常配合学校工作,90%以上的学生能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各项数学活动,为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

    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我任教的二年(1)班有学生34人,二年(2)班有学生37人,两个班各有插班生3人。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学生作业字迹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上学期期末检测中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培养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

    解学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学生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时间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上册(篇2)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和计算较慢,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比较懒散,对待学习热情不高。从纪律及其它方面看,学生都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识,不求理解等等。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有力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情况分析

    教材总共分为七单元。一是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认识图形。三是小数乘法。四是观察物体。五是小数除法。六是游戏公平。七是认识方程。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第六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观察物体。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游戏公平。通过游戏,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三、教材特点

    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6.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上册(篇3)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教学内容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表内乘法

    4.表内除法

    5.厘米和米

    6.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7.观察物体

    8.期末复习

    三、总体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具体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与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用竖式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四边形,并初步理解平行四边形,认识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经历连加的过程,学会使用简单的乘法,能够背诵并运用1~6的乘法口诀,并初步学习乘法与减法、减法的混合运算。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

    5.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6.进一步学习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

    7.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8. 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五、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上册(篇4)

    一、教学简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选修3-1,共分为三章,分别是第一章静电场、第二章恒定电流、第三章磁场。静电场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内容之一,它的核心是电场的概念及描述电场特性的物理量,全章共9节内容,从电荷、电场的角度来研究电学中的基本知识。恒定电流为第二章内容,其主要研究的内容为一些基本的电路知识,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等,本章的知识须要以静电场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静电场的有关内容。最后一章为磁场,磁场和电场密切联系又具有相似性,因此通过对比,可以对本章内容起到良好的帮助。

    2.学生分析:

    本届高二学生基础不是太好,但不能放松,除对少部分同学要提高要求以外,对大多物理生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主要目的,此外还应适当掌握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能力。

    3.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重知识和重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争取少讲、精练、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目标任务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调整意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习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与运用。

    3.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4.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归纳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规律,同时着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以及由实验结果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5.结合所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处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每周集体备课,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主备人向全组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主要例题、课后作业、教学案等,然后由全组教师研讨、质疑、确认,形成共案。全组老师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规范。

    2.制定教学进度。在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确定课时安排。为实现给全体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物理基础提供合理的时间保证。必修物理将突出文科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以便保证全年级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获得满意成绩。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细化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要求,明确课时分配及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讨,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课。

    4.精选习题。针对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做到知识点与习题的对应。分类编排课堂例题、课外巩固习题、小练检测题、章节复习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过程。

    5.强化作业批改。通过作业批改督促学生端正课外学习的态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规范学生的答题。为课时目标的确定和分类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6.加强学科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精选习题过程中,选题与审题分工合作;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突破时集思广益。

    7.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能充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利用身边资源开发有价值的小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课件,提高教学容量与效果。

    8.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立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表达能力;举行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开设讲座,介绍物理学前沿与物理学家生平,让学生明白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上册(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二班、四班的数学,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加与减”。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购物”。在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使用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业。在购物的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付钱,找钱,感受付钱策略的多样性,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2——5的乘法口诀”。在这两个单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二单元“购物”。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人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2、图形与几何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第六单元“测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创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学习能力。

    5、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6、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鼓励算法多样化。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


    生活中我们撰写文档时,时常会不知怎么动笔,可以参考一些范文的思路。借鉴范文能保证我们不遗漏关键点,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你的范文有一定的深度?请阅读由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你编辑的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

    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或者会用相应的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都是学生是否理解乘法运算意义的标志。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关键是确定两个乘数各是多少:一个乘数就是相同的加数,不会出错;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它隐含在连加算式中,要加以强调。这也是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强调这一点,有助于加深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昌吉市第一小学地处郊区,与农村相邻。由于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生源多属于农村及外地打工子女,学生虽有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状况都较差,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资源条件较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数学的王国里有一个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乘飞机的,划船的,还有坐火车的。

    生:我发现了每架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的人数同样多。

    师: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有多少人坐小飞机?④休息的有几人?

    2+2+2+2=8(人)1+2+3=6(人)

    ②划船的有几人?

    3+3+3=9(人)

    ③小火车上坐有多少人?

    4+4+4+4+4+4=24(人)

    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边的算式加数相同,右边的算式加数不同。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了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通过观察发现了所有的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1.针对算式4+4+4+4+4+4=24(人),进行乘法教学。

    师:在上面这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生:相同加数是4,有6个4。)

    师:6个4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6×4=24或4×6=24。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它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2.请各小组把本组刚才列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师追问:2+2+2+2=2×4时,4是从哪儿来的?引起学生关注和讨论。

    (评析通过讨论“4”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3.利用乘法知识试一试。(教材第5页“试一试”的题目)

    ①独立列式;

    ②相互检查;

    ③互相说一说:3×4或4×3中的4是从哪儿来的?7×2和2×7中的2是从哪儿来的?

    ④全班汇报、反馈。

    (评析试一试,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说一说,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拓展

    1.看图列式。(电脑出示)

    ○ ○ ○ ○

    ○ ○ ○ ○ ○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这是()个()。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电脑出示)

    5+5+5=15,这是()个5相加,

    乘法算式是()×()=()×()=()。

    4+4+4+4+4=20,这是()个4相加,

    乘法算式是()×()=()×()=()。

    3.拓展练习。

    算式1+2+3=6和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谁能想办法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4.延伸应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评析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生活趣味;突出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95%,但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灵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自经历编制8和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熟练掌握。

    教学难点:

    记住并灵活、正确地运用8和9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活跃氛围,激情导趣

    师:小朋友们买过东西吗?谁来说一说买过什么?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体育用品商店,干什么呢?(播放课件)一起来看大屏幕。生:(齐读)买球。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1、算一算,填一填。

    a.把课本76页的表格补充完整。

    师:(出示课件)商店里有些什么球呢?

    (出示课件)你想买篮球还是足球?准备买几个?需要多少钱?

    b.汇报。

    (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我想买个球,需要元钱)

    2、编制8和9的乘法口诀。

    a.独立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上面表的内容编出8和9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把编好的口诀写在课本第76页。

    b.同桌交换检查。

    c.全班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编的口诀说一说?

    d.读口诀。

    师:看到自己编的口诀开心吗?(开心)一起来开心地读一读,好吗?(把新学的口诀多读几遍)

    e.引出课题。

    师:我们刚才编的是几的乘法口诀?

    生:8和9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请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3、寻找口诀中的规律。

    a.小组讨论,探索规律。

    师:张老师发现二(1)班的小朋友可聪明了,我们研究研究上面的口诀,你发现它们的得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b.全班反馈。

    师:老师看到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说得很认真,谁能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生汇报时,师鼓励学生: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学生也可以说发现哪几句口诀是新学的)

    4、应用规律记忆口诀。

    5、小结。

    三、分层练习,游戏巩固

    师:老师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做游戏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口诀,想不想做游戏?

    对口令游戏

    师:(课件出示螃蟹图)看!一只螃蟹几条腿?

    生:8条腿。

    师:请男同学说几只螃蟹,女生来对几条腿。拿起小手,我们一起拍手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篇3】

    一、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九个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位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四大领域的两个整理与复习穿插在乘法与除法的学习后面,对知识的中段复习起到了很好的总结作用。而最后的总复习对整册的知识点进行了整体的浓缩和提炼。

    二、指导思想:

    复习的目的既要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形成体系,又要适当进行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帮助学困生,查漏补缺,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技能上的缺失。

    三、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受乘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乘法、除法的意义。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比较熟悉地掌握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在统计中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能说明物体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复习重点、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感受乘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复习,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

    3、进一步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4、钟表的运作规则,认识时刻是几时几分。掌握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5、培养初步推理能力。

    五、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习习惯方面。90%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能自觉、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10%的学生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拖拉、作业马虎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复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

    2、计算方面。对于乘法表内的计算90%的学生能过很好的掌握,10%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不会;其中有部分学生做题容易出错。在计算方面还要加强认真的习惯的教育。

    3、解决问题方面。本学期主要学习利用看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利用计算能够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80%的同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20%的同学计算时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强辅导。

    4、操作方面。本学期认识了分一分与除法,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

    5、作业方面。在老师的要求下,95%的学生能够书写认真,习惯较好;5%的学生即使老师要求也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在复习中,对于这些学生应加强教育,使他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综上所述,同学们已经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方面做的不好,个别学生应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六、提高质量措施:

    1、把定位辅导落到实处,对于基础的知识让学生一定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与系统复习,使学生对知识能系统掌握。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开展“二帮一”活动,帮助后进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4、随堂进行小测试,提高学生的能力,做到讲练结合。

    5、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先审清题意,然后再做。做题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钟表,掌握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研讨、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在动手拨表的过程中,发现钟表的运做规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在课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

    1、钟表的运作规则,准确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2、记时间中零几分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特别是准确的认识过40分以后的时刻。

    课前准备:

    复习一年级学过的整时、半点、过一些以及快几时了。

    教具准备:

    1、小钟面和作业单,一人一份。

    2、三个大的钟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以神州六号升空及相关的一些时间引入课题,并明确今天的学习就是:继续学习时、分的认识。

    二、以故事情节开课进入学习,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1、观察钟面,重点认识大格、小格。

    师:现在我们去钟表的世界里走走,(课件出示整个种面,但是没有时针和分针)

    小朋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呀?

    2、看时针在钟面上的意义

    师:说得真好,看,时针哥哥忍不住要来考考大家了。(课件出示:只要时针的种面)矮胖的时针哥哥走了一大格,他想问问小朋友这是多长时间?(板书一时)

    3、分针在钟面上的意义

    师:真聪明,看,这细长一些的是谁啊?是啊,分针也带着问题来了,它也走了一大格,这又是多长时间呢?(5分,15分,17分,33分、45分,52分,)(板书60分)

    4、初步整体的认识钟面上的时刻,并指导认识的方法。

    5、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完成练习

    师:说得真好时针和分针觉得小朋友们真是一群小英雄,所以他们请求小朋友们去时间的王国里救救几个小闹钟,你们愿意吗?但是进门的密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对,分针弟弟走一圈时针哥哥正好走一大格,所以一时等于60分。(板书)完成课本64页,填一填的练习。

    6、继续练习准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主要做难点的指导

    讨论第六个钟面上的时刻,解决准确认读钟面中几时50几分这样的难点。

    三、做游戏巩固新知,轻松学习。

    1、游戏。

    所以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游戏,放松一下。游戏规则是:在钟面上拨出一个时间,请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拨是几时几分。

    好,现在谁来当小考官,考大家。(三个人在老师的钟面上拨时间请全班小朋友来猜)

    2、学习简便的记时方法

    以闹钟的来信为由,让孩子自学记时的方法。

    展示学生的作业单(强调零几分的写法)

    四、知识与生活联系,完成课本练习第一题

    以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为主,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并初步认识是下午的几时几分,建立24小时的概念。

    五、小结,揭示课题。

    解决开课时留下的问题,揭示课题再一次体验祖国的繁荣富强并点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并记忆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利用乘法的意义以及口诀中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谜语,绿衣小英雄,田时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动物:青蛙)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喜欢吗?老师会把这些粘贴画是送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同学,每一个同学都要加油哦!

    你能看一眼,不用数就知道有多少粘贴画吗?让我们估一估,一共有多少粘贴画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学生自由估计粘贴画的数量

    2.说一说。

    师:老师现在把这个粘贴画的照片展示给同学们,要很快的数出这些粘贴画,你有什么高招吗?

    师:现在,我们共同来一排一排地数一数,好吗?(手势一排一排的表示)一排有几个?(课件出示一排粘贴画)

    教师引导,学生自编前3句口诀,并探究规律

    师:我们刚编制了3句,同学们表现真好,聪明的小朋友观察这些算式,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出课题,板书:6的乘法口诀。

    3.学生独自探索规律和方法编制剩下的口诀。

    师:剩下的口诀你会编吗?请同学们打开书72頁,编制完成口诀表。(给最先编完的2个小朋友发奖票)

    抽生汇报

    师:同学们看这几句口诀熟悉吗?

    师:我们刚刚用2、3、4、5的口诀计算了上面的算式,下面的,我们都没有学过,你能跟我们说说是怎样算6脳6等多少的吗?

    抽生汇报

    师:剩下的7个6,8个6,9个6等于多少呢?下面请4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还有什么好办法。老师给讨论最好的小组,每人一张青蛙小奖票。

    交流结束,教师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并发青蛙粘贴画,抽生汇报情况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6的乘法口诀终于编制完成。

    4.记忆口诀。

    (1)全班齐读,再女同学读算式,男同学读口诀.合作读一遍。

    (2)认真观察,6的乘法口诀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找到了再告诉你的同桌后全班交流.

    (从上往下看,积都多六;从下往上看,积都少六)

    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自由轻声读一读、背一背口诀.看谁背得最快最流利。

    生自由背诵。

    (3)师:老师要来考察一下你们是不是真的这么快就会背诵了!

    师生对口令。(师说上半句,生答下半句)。

    同桌对口令。

    (4)全班齐背诵。

    5、基础练习。

    (1)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填表格

    师:谁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你能自己填一填吗?

    好,动笔!

    学生开火车汇报。.

    (2)生独立完成第3题找朋友。

    (投影)全班交流。你是运用了哪句口诀?

    三、巩固应用

    师:同学们很棒,这么快就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并记住了,那么我现在可要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掌握6的乘法口诀中的秘密。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想一想:6脳8=6脳7+口=6脳9-口

    生小组讨论完成。

    师:原来我们找到规律,利用乘法的意义,可以提高我们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哈!

    师:这里有些方块,你能快速的数出有多少个?

    师:你怎么数的呢?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你能把这些口诀用到生活中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四、课堂总结。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知识呢?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3-1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与他人合作交流汇总,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观察物体,现在请小朋友们来观察一下老师。

    正面、侧面、背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中的数学问题,引题、板书:看一看(一)。

    二、探究新知。

    问题一: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练一练。

    1.出示主情景图,明确观察位置。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位置观察长方体纸箱的?

    2.独立想象判断。

    3.组织集体交流。

    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你是怎样判断的?

    站在()位置,能看到()个面。

    问题二: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1.想一想。

    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面有什么不同?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2.看一看。

    (1)实物观察纸箱,发现:能看到四个面或者更多面的想象是错误的。

    得出:站在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明确:通过想象、观察、实验得到的判断只是一个猜想,猜想是需要验证的。

    (2)学生在小组内模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在相应位置轮流观察,互相说说自己看到了几个面。

    (3)说一说。

    讨论:为什么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问题三: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四名同学分别是在哪个位置观察小熊的,小熊与谁面对面?

    2.出示问题下的四幅图,学生尝试独立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

    3.集体交流,说说思考过程。

    4.活动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画面正好是想反的。

    质疑:还有没有想要了解的问题?

    三、巩固延伸。

    完成练一练1-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猜想----验证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8页-1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前后,上下,左右这些位置,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简单物体,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从不同的方向辨认所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准备:

    课件、动物储存罐、毛绒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18页情境图一,说一说,小霞和下宇,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活动1:从不同角度看准备好的兔子储存罐。

    (1)四人小组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储存罐,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提示:观察时,要平视被观察物体)

    (2)全班汇报:教师将储存罐的一个面面对全班学生,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教师依次出示储存罐的其他面,请学生描述看到的样子。

    (4)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储存罐,同学们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呢?

    (5)再次出示课本18页情境图一,说一说,小霞和下宇,分别看到了储存罐的那一面。

    活动二:观察储存罐,选出看到的那一面。

    (1)出示课本18页情境图二,请你像小霞那样看一看。

    (2)学生开始活动,并说一说看到的那个面有什么特征,是储存罐的那一面。

    (3)选一选,选出看到的图案。

    活动三:拿出自己的喜欢的玩具看一看,说一说。

    (1)同桌两人,拿出准备好的玩具进行观察。

    (2)同桌两人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是玩具的那一面。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课本19页,练一练的1、2、3、4题。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篇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顺利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了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了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中,学生基本能熟练运用口诀,会根据题意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中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包括:图中一共有几双小鸟的眼睛?一共有几个书包?一共有几只船桨?等等。

    但在一些教学环节中,我存在着不足:比如,在学生说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后,让学生写一写,并交流交流就好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加完整,而且能够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另外,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我还应该注意语句儿童化,多与学生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更融洽,学生更爱学习数学。

    [热搜课件]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热搜课件]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2023范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篇一)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范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篇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教学本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的方法,(积是两位数是教科书上主要学习的内容,积是三位数的情况补充习题上也有出现过),因此学生已经体会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三位数,同时教科书第85页第7题已初步接触了本单元的第一次乘法估算(积是两位数),对估算方法已基本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的算理和掌握其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以及估算的方法。 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以下三各方面:

    1.在用一位数与另一个乘数的十位相乘时,积满了几百,就要向百位进几,这是一个新知识。

    2.在用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时,每次都要进位,计算出错的机会增加了。

    3.在用一位数与另一个乘数的十位相乘时,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增加了,不仅要记住向百位进的数,还要记得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

    这节课我鼓励学生自己进行估算,再引导学生探索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算法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一、教学中以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新授教学,让孩子通过旧知识和新问题的比较,探究新的方法。课堂中注意算法的交流,同时加强练习(板书),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在提高正确率的同时提高计算速度。

    二、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归纳计算法则让学生记忆效果更好。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对连续进位算理的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了计算的过程。学生能清楚的表达计算连续进位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堂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在估算和连续进位这两个知识点后分别安排了一组练习,将书上的习题有效的整合,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实用课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篇二)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用课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篇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买球》这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在1——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已有经验上理解8、9的乘法口诀,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堂实践,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识记”,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主学习”。

    在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找出8、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学生找到了表面的规律,如:9的口诀前后2句相差9、十位依次增加1、个位依次减少1等等,同时我根据课本的安排,出示一组图片,有几个同学发现了9的口诀的其他比较特殊的规律如:1个9比10少1、5个9比50少5;有的学生还能根据之前所学内容,说出5×9=2×9+3×9=6×9-9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为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我设计了抢答游戏、开火车、对口诀、玩手指游戏(用手指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等游戏,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了枯燥的口诀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规划精选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规划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家庭背景各不同,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有个别学生连两位数加减法也不能正确计算,但都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因此课堂上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2、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4、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备好每一节课,预设好每一个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生成加强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4、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和“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

    5、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习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安排:

    第一周:数一数与乘法

    第四周:观察物体

    第五、六周:分一分与除法

    第八周:方向与位置

    第九周:时、分、秒

    第十二、十三周:除法

    第十四、十五周:统计与猜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总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考试

    以上是本学期对所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初步设想,展望本学期的教学,也期待着作最大的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绩。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壹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壹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对称》。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上册第68页《对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蝴蝶、蜻蜓、树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蝴蝶、蜻蜓、树叶、脸谱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将主题图中的蝴蝶设计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而用神州六号成功飞上太空这样生动、振奋人心的场面来导入新课,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放新课

    我先播放一段录像,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打算边解说:同学们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是第三个将人类带上太空的国家。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接着用课件演示将神州六号宇宙飞船、汽车和飞机展示出来,(点击出现线条)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够发现图形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对称(板书),通过播放录像,设置情景,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达到课使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在每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对称的特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开始我神秘的说:同学们,老师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的图形(拿出大蝴蝶),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板书)。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他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是将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①点出剪一剪)接着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

    (②点出说一说)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拿出对称图群),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如果学生能够说出我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我将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其进行表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③点出折一折)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再次手拿一个),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大小和形状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进行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我们说他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④点出辩一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点击返回)

    2、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这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中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的乐此不疲。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对称轴之前我现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JI)予肯定,并奖励每一个人一个蝴蝶小书签(手拿),问他们它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回答通过对折出来的,接着请全班同学把图形进行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把它打开,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的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返回)

    第三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由此来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第一道题是课本第68页的做一做,这一道题是先让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然后画出他们的对称轴。第二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二题,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第三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3题(展示书),这一道题稍微有一些难度.是要求学生根据对称的特征画出图形的另一半。4是游戏找朋友:我将教材中的脸谱应用到游戏中,制作成几对图案颜色不同的脸谱并分成两半发给学生,通过游戏来找到对称的脸谱。(贴脸谱)。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对称的知识。

    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对称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是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课件)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对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又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手指)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名敬业奉献岗位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般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想要写出一篇教学设计咋写呢?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3.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情境图、2个桃子、2把凳子、1张桌子、几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讲故事引入

    请同学们根据情境图,分角色扮演,表演图中的故事。

    故事内容大意参考如下

    小猴子皮皮可淘气了,这天,它站在树上,东张西望的,想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亮亮和莉莉坐在树下的一张石头桌子旁,桌子上摆着2个又红又大的桃子。皮皮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这可是它爱吃的呀!它还没有吃早饭呢,肚子早就敲鼓了。

    亮亮对莉莉说:2个桃子,正好我们每人1个。说着他们就要伸手,皮皮嗖地一下从树上跳下来,拿起1个桃子说:我也要吃。莉莉笑着说:小猴子,你一定饿了吧,这个桃子就送给你吧!

    2个桃子,送给小猴子1个,就剩下1个桃子,怎么办?亮亮皱着眉头对莉莉说。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看表演。

    (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接近自然也是孩子的天性,通过主景图,把孩子的心与大自然联系到一起,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走进课堂。分角色表演,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又能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

    师:对呀,1个桃子两个人怎么办呢?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这时聪明的莉莉回答说:咱们一人一半吧。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二、导入新课

    1.师:2个桃子我们记为2,1个桃子记为1,分桃时提到了一半,这个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整个桃子的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的数字朋友分数。

    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

    学生议论交流。

    (自然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吗?学生思考。

    生1:一半月饼。

    生2:半个西瓜。

    生3:半个馒头。

    生4:半张纸。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分数的影子,联系实际)

    2.教学例1.

    出示例1图片及问题。把盘中的三种食品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师:观察一下,盘子中有哪三种食品?

    生:橘子,牛奶,月饼。

    师:这三种食品中橘子有几个?

    生:橘子有4个。

    师:那么,4个橘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生:2个。

    师:牛奶呢?

    生:牛奶有2盒,平均每人分1盒。

    师:月饼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

    生:掰开,每人一半。

    师:说得很好,对于一个月饼如果分给2个人,每人只能分得一半,我们就可以说每人分得二分之一块月饼。

    3.动手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2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材上的三种折法和涂法)

    学生独立操作。

    (动手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长处,这时的感性思维比较强,让他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折纸学习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

    ④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一半,也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记作1/2。

    ⑤无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回答:二分之一。

    用分数表示1/2。

    ⑥拓展:什么物体也能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2)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3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出示教材的两种折法和涂法。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张纸的三分之一,记作1/3。

    自由发言。

    (在学生熟悉之后,把知识点给他们)

    介绍写法与读法。

    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3表示平均分成3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为分成的1份,这个数读作三分之一。

    (3)再拿出1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4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请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巩固新知,尝试利用所学解决新的问题。

    ⑤读出自己写的分数。

    学生尝试读出四分之一。

    ⑥展示学生各自的分法。

    4.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3、4份,下面我们进一步把一张整纸平均分成5份、6份能做到吗?

    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新思维,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①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为2、4、8份的折法。

    ②启发学生其他的做法。

    ③给其中1份涂上颜色,然后写出份数并读出来。

    学生:观察老师的做法。

    独立动手操作。

    小组间读一读。

    (这个环节里,教师需要细心,鼓励孩子独特的做法,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启示)

    5.议一议。

    师:回想折纸的过程12、13、14中,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1:2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2份。

    生2:3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3份。

    生3:4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

    (通过议一议栏目,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孩子把自己对份数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

    (1)依次出示。

    师:请在这三个图中选出含有12的图形。

    学生议一议,说明道理。

    学生思考:前面和后面的圆分成的两部分大小不一样。

    学生得出结论:没有平均分。

    教师讲解:平均。

    (针对容易出现的漏洞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印象深刻)

    (2)观察折纸,想一想,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所占的就越小。

    (3)比较。

    ①同一个苹果,2个人分;

    ②同一个苹果,3个人分;

    ③同一个苹果,4个人分;

    思考三种分法中,哪种分法1个人分得的苹果多?

    利用结论,比较。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

    出示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出分数。

    2.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置各种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学生在掌握了新的知识后,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课堂设置这些练习,既可以满足孩子,也可以充分暴露出存在的各种不足)

    四、课堂小结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请你联系实际,在身边找一找分数。如:教室里窗户上有四块大小一样的玻璃,每块是它的几分之几。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地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总结,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2、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先交流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再估计一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引出一枚纽扣5分钱。由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和纽扣的价钱的谈话开始学习,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每个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都能解答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用0.5元表述计算的结果,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

    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背景下,由学生自己写出小数乘法算式,既为总结规律提供课程资源,也为下面的自己列式计算打下基础。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根据生活经验算一算!鼓励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做必要的提问。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

    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5角,也就是0.5元。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5(元)

    2、解决1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说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

    (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师:对!1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0.05100=5(元)

    3、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化学习环节,提高活动效率。

    展示、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为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做铺垫。师: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

    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

    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在此期间要注意提醒学生: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三、总结规律

    1、提出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2、交流学生的发现。

    3、总结小数点的变化规律提出具体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交流奠定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要的引导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为总结小数点变化规律做铺垫。

    总结算式中小数点变化规律先描述扩大,再说移动,而标准化的数学描述正好相反,所以,通过看书便于学生规范语言描述。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如

    学生: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P12,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

    给学生提供自己运用规律、用计算器检验计算结果的空间,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五、课堂练习

    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运用规律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用较小单位表示的数或复名数的机会。师:打开课本P13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订正答案。

    六、课后作业

    课本P13练一练第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点位置变化

    10枚纽扣:0.0510=0.5(元)

    100枚纽扣:0.05100=5(元)

    1000枚纽扣:0.051000=50(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1)提出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3)提出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写出乘法算式的要求。学生写完后,汇报,教师板书出来。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师小结: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0.05100=5(元)

    2、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提出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2页,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一、二人回答。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简单应用

    师:打开书第13页,我们一起来看书上的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个学生的想法如果出不来,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其它想法,然后进行引导或作为参与者交流。

    六、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是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一练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一练第3题。将结果填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掌握方法,并能正确比较。

    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几分之几的意义,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教。

    学生: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写两个你喜欢的分数,并用正方形纸涂色。比比你觉得哪个更多?你会发现什么?

    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环节二新授

    例3用ppt。

    (1)师:请同学们用正方形纸片,2张,进行重合在一起,你会发现

    了什么?

    生:折出二分之一的大些。

    教师:对,这两张纸的大小一样,现在请你用两张纸折2次、3次,并取其中的一份,进行涂色,打开在进行比较。

    (2)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折两个正方形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同样大的正方形的纸片,二分之一涂色部分比三分之一部分多,所以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同座互相说,做同桌的教师做一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自己写在作业本上比比,并用准备的纸折出,涂色,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

    所以四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

    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讨论,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其中一份就越小。则反之。

    环节三布置作业

    (1)完成93页做一做。

    (2)ppt出看图写分数。

    (3)请同学们随意写5个分数,从大到小排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

    其中一份就越小。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少,

    其中一份就越大。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中经历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学生准备:直尺、水彩笔、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当过小厨师吗?瞧,小厨师明明带着他的小伙伴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今天,由他来给大家分水果,咱们一起去看看他分得怎么样?(出示情境图)

    二、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1、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小东和小利谁吃得多?

    (1)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俩谁吃得多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一比

    85和83的大小,就知道谁吃得多了。

    (2)仔细观察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分母都是8、分子都比分母小

    (3)那你们感觉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分数大小比较方面的问题。(板书课题:比较简单的分数的大小)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比较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学生猜测。

    85和83的大小。

    2、借助学具、比较大小。

    (1)引导学生发现,找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预设:折纸、画图形、画线段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平均分,那你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吧!

    (2)学生小组活动。

    (3)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利用折纸或画图涂色的方法,直观表示出85和83的多少,从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方法二:用语言描述

    85和83的意义。85表示8等份中的5份,83表示8等份中的3份;

    方法三:从分数单位的角度分析

    85里面有5个81,83里面有3个81。

    3、课件演示,对比理解。

    85和83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4、联系生活,明确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你能举出生活中

    85大于83的例子吗?

    (2)自己任意写一个分数,然后找出比它大的分数,再找出比它小的分数。

    (3)大家观察你写的这些分数,有什么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

    预设:分母相同,只看分子就可以了,分子大的分数就比较大。

    5、师小结比较的方法。

    (二)比较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小电脑问题: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学生自己试着解决。

    2、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线段表示法

    把两条同样长的线段平均分成9份和4份,分别取它的1份。

    方法二:画图表示法

    把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9份或4份、涂其中的1份。

    方法三:折纸表示法。

    3、课件演示。

    4、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比较的方法,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质疑、验证中总结出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这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思想------归纳、总结。如果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如果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看来比较分数的大小,我们要注意观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分子相同比较分母,大家要灵活掌握比较方法,相信你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比较下列各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就大。

    10375858351547265651069598

    (1)3132;

    (2)5253;

    (3)103107;

    (4)29142915;

    (5)1004910051;

    (6)20xx20xx20xx20xx。

    2、比较下列各组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反而小。

    (1)5232;

    (2)9585;

    (4)11101210;

    (4)10110099100;

    (5)20xx20xx20xx20xx;

    (6)9888。

    拓展延伸: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怎样才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呢?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认识,你想说什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已有的认知基础,提高估算意识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二、复习引入

    师: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可以用什么数表示?两个手指头呢?如果要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算式怎么写?(板书:1+2=3)

    师:接下来老师还是伸出一个手指头,除了1以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生:1/5.(师:谁明白他意思?他是怎么想的?)两个手指头呢?(板书:1/52/5)

    师:大家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三、新课教学

    (一)同分母分数

    1.设疑。

    师:如果把这两个分数也合并起来,结果是多少?肯定吗?可我上二年级的女儿不这样认为?她认为是3/10(板书),而且她振振有词地找到了理由,你们和我一起做一做,左手用1个手指表示1/5,右手用两个手指头表示2/5,合起来3/10.

    2.解惑。

    师:究竟谁的对?请说明理由。

    师:谁来解释一下我女儿的问题出在哪儿?

    师:对,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单位1。实际上我们得到的不是3个1/10,而是3个1/5,所以结果等于3/5.(板书)

    3.明理。

    师:这个例子说明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的分数单位没有发生变化,相加的只是分数单位的个数。

    师:1+2=3与1/5+2/5=3/5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的算理一样吗?

    师:对,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而已。

    4.应用。

    师:有了这种认识,这两个题目一定不成问题,谁能迅速说出答案?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计算8/9-5/9时,你想到了哪个算式?你能用8-5=3解释这个算式吗?

    5.总结。

    师:观察一下我们做过的几个题目,有什么显着的特点?(板书:同分母)

    师:你能总结出计算这类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吗?(课件)

    6.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二)异分母分数

    1.承上启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得数:3/6和3/9,我们还应该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处理,谁能明白老师的意图?对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引导学生约分。

    师:约分后得到两个最简分数1/2和1/3,(板书)如果只让大家找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能找到哪些?

    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意义、大小、分数单位、分母不相同(板书:异分母)等。

    2.提出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把这两个意义不同、大小不同,分数单位也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也合并起来,我想除少数同学以外,绝大多数同学一定感到为难,实话实说,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师:如果老师允许你们改写这个算式,而且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直到你会做为止,你想怎么改?

    3.明确方向。

    师:从我们听取这些想法中,我发现一个共同的倾向,把它改成分母一样的算式就简单了,我们从这些同学的想法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4.转化学习。

    师:是呀!我们可不可以在不改变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情况下,把它们的分母统一起来吗?请大家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板书讲解。

    (3)课件展示。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用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分别表示出1/2和1/3,为什么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不能直接相加呢?

    师:即使我们简单的把这两份合在一起,我们也不能准确的说出它究竟占了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因此,只有通过通分的方法,把这两个分数细化为3/6和2/6,从而得出它们的结果是5/6.

    (4)归纳方法。

    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准备怎么归纳?

    (三)总结方法并介绍数学文化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我们又是用什么方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呢?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呢?

    师:实际上,我们是用层层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知的旧知识来学习的,转化是学习数学学习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使新知识更为简单易懂,你们现在觉得分数加减法简单吗?

    师:让你们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简单的知识曾令欧洲人十分头痛,德语有句古老的谚语:掉进分数里去了。就是指说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这句话是怎样产生的呢?(课件)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分数的世界,却并没有掉进分数里去,轻而易举的学会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老师的观点是:只要愿意思考,办法总会有的。还是那句广告言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果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解决分数问题,你们会掉进分数里去吗?

    四、巩固练习

    1.算一算。

    2.选一选。

    3.比一比。

    4.填一填。

    五、拓展提高

    师:课前交流时,我们谈到了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想一想,有没有办法让三个儿子在不破坏规定的前提下继承到父亲的遗产呢?这办法还真有。(课件)

    师:现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其实,这位农夫在设计遗嘱时,是把18作为单位1,而他只留下了17头牛,是18头牛的17/18,而三兄弟的分牛的份额17/18刚才一样,只不过在分年是我们要以18作为单位1,没不是用17作为单位1。

    六、总结全课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通过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谁看出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请同学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出示实践提纲)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1)、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_______,高等于______。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

    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

    结论: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公式

    (2)、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1、出示方格土,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6厘米,下底10厘米,高5厘米。

    2、利用公式计算面积:(6+10)52=1652=40(平方厘米)。

    3、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4、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5、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字母公式。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书第89页例3(略)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板书)

    2、判断:(发现错误请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过来)。

    (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1)单位(米)。

    50米30米40米

    (2)单位(厘米)。

    865

    3、动脑筋算一算:(课件)

    我们到环渤海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五、归纳总结。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分数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听故事,引出平均分。

    2、提出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能在我们学过的数中找谁来表示?

    3、师:我们无法从以前学过的数中找出一个来表示,因此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表达方式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新知探索

    1、(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

    (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1/2,读作二分之一)生齐读。

    2、(课件出示)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1份涂色,有颜色的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怎么读?未涂色的又怎么表示?

    (1/6,六分之一;5/6,六分之五,5个1/6)

    3、生自主学习课本95页内容。

    4、(课件出示)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5、(课件出示)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组成。

    6、概念及各部分名称。

    (1)像1/2、2/3、3/4、3/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1分子分数线2分母;

    (3)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读法:先读分母,加上分之两个字,再读分子。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看图写数,读一读,并说说各个分数的组成。

    2、根据分数折纸,并说说含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分数的含义、读法及写法。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经历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从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出示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问题

    (1)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2)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3)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4)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

    2、解决问题。

    (1)教师:上面哪个问题可以一步算出来?哪个问题不能一步解决?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板书算式

    5247=2444(米)

    5047=2350(米)

    设计意图:一步计算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进一步感知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又为下面解决复合型题目做好准备,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2)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尝试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5247-5047(52-50)47

    根据题目,看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理解:混合式题中有减有乘,要先算乘再算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像上面的算式:5247-5047减号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一步计算问题到复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在具体问题中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解决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解决,出示不同的算式

    7030=2100(米)

    10000-7030-6030

    6030=1800(米)

    =10000-2100-1800

    10000-2100-1800=6100(米)

    =7900-1800

    =6100(米)

    10000-(7030+6030)

    10000-(70+60)30

    =10000-(2100+1800)

    =10000-13030

    =10000-3900=10000-3900

    =6100(米)=6100(米)

    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小结运算顺序,明确:在括号中如果有加有乘,也要先算乘再算加,括号里的运算计算完之后再把括号去掉。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这里借助具体问题,让情境中理解多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特别是括号中有两三步运算的该怎么计算,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分组完成:学生分为两组,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

    比赛练习,订正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3、自主练习第3题。

    独立思考解题,订正交流时说说每步计算的含义,然后说说还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互相说一说。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能力。

    2、能够用综合算式正确解决含有两级运算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教具准备:

    全民健行活动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出示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①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②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③爷爷走了多少米?

    ④小强一家还要走多少米?

    ⑤小丽一家还要走多少米?

    ⑥小强一家比小丽一家少走多少米?

    ⑦爷爷还要走多少米?

    简单的问题,随时指名回答,板书第6、7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小强一家比小丽一家少走多少米?

    (1)列表格整理信息。

    小组讨论设计表格,共同填写。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板书。

    预设

    5247=2444(米)5047=2350(米)2444-2350=94(米)

    5247-5047=2444-2350=94(米)

    52-50=2(米)247=94(米)

    (52-50)47=247=94(米)

    指名说每种做法的算理,尤其是第三种做法的算理,其他学生可提出疑问。

    谈话:观察刚才几组算式,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四、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爷爷还要走多少米?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板书。

    预设

    ①7030=2100(米)6030=1800(米)10000-2100-1800=6100(米)

    ②10000-(7030+6030)=10000-(2100+1800)=10000-3900=6100(米)

    ③10000-7030-6030=10000-2100-1800=7900-3900=6100(米)

    六、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观察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出示结语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七、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教科书第47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提醒:注意书写格式并仔细检查。

    2、教科书第47页自主练习第3题。

    (1)独立解决: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2)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3、谈话: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

    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小组自己准备)。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1、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2、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课件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5、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三、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课件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拓展延伸。

    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作业

    P90页1-3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

    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用h表示高,

    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学校要进行绿化、美化活动,学生伙房后面有一块空地需要我们班来绿化,其中这块地的1/4种花,3/4种草。请同学们猜一猜种花的面积和种草的面积,哪个面积大?劳动之前我们要先分一下工,全班人数的1/5负责种花,1/4负责种草,其他人负责浇水,请大家猜一猜是种花的人多,还是种草的人多?如果1/9的种花,2/6的人种草,又哪一组人多呢?

    师:想不想知道大家的猜测对不对?(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4和3/4

    师: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2/52/8和3/8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师:谁能说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像这样的分数又该怎样比较大小呢?板书:1/5和1/4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1/72/8和2/9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子相同)师:谁能说说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师:1/51/71/51/4让学生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后两组图)追问: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呢?学生回答。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

    4、那么1/9和2/6又如何比较呢?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在下面的○里填上和。

    3/4○1/45/8○7/89/10○7/101/7○1/91/4○1/81/5○1/23/4○4/37/8○9/105/8○4/7

    2、(1)写出分母是5,且大于1/5的分数。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1/5的分数。

    五、课堂小结

    《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常的教法就是通过对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然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快速正确地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六、布置作业

    84页4题和5题。

    热门课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精选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热门课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精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图片)涂色部分是多少?

    出示分数,学生涂色

    二、讲授新课

    1、成年人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2、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

    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

    4、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练习

    1、自主练习2:看分数,涂颜色

    2、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

    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3、自主练习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自主练习5:写出下面的分数

    5、自主练习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教学反思:

    分数的比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总结借鉴: 二年级数学教学回顾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总结借鉴: 二年级数学教学回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历程,有喜有忧,有苦有泪,也有果。忙碌中感觉充实,辛苦中留下回味,勤劳播种了收获,不足激励我奋进。虽然不能事事皆尽人意,但收获还是颇多的。

    这学期我担任了二年(3)班数学课的教学工作。我们班的大部分学生都聪明可爱,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上课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几个插班生基础比较薄弱,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方面: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②在教学上,我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法进行教学,不一味地套用教参教案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努力尝试着去创新并加入许多自己认为好的教学方法,还经常做一些趣味性教学用具,寓教于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③开展适当的竞赛和游戏活动,提高学习热情。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

    2、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在处理课后练习时,遇到半图半文字的题目时,我就让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在遇到乘法或除法应用题时,我总是让他们分析这道题的含义:如“这是几个几”、“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求总数里有几个几就可以分成几份”类似这样的算理我要求人人会叙述。在遇到一道题里有几个问题时,我教给学生如何解答这种题的方法:读题、找已知条件、判断哪个条件是多余的条件,哪个是有用的。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即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为什么,你是如何分析的,哪一问会用到上一问的结果等等。经过这一学期的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说算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我还利用每节课的前3至5分钟进行口算练习,如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说答案,背乘法口决、计时练口算卡等等。在学习了乘除法竖式后,我还坚持每天给学生出12道加减乘除混合竖式题,让同学熟能生巧,经过这样的练习,我们班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经常去其他老师那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从中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二、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

    常与班主任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通过电话等的方式进行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也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情况。发现个别学生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

    以上是我在这学期的点滴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使学生们乐学爱学数学,使学生们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篇三)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篇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合集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