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篇
  •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篇

    发表时间:2022-12-30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敬业奉献岗位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般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想要写出一篇教学设计咋写呢?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3.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情境图、2个桃子、2把凳子、1张桌子、几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讲故事引入

    请同学们根据情境图,分角色扮演,表演图中的故事。

    故事内容大意参考如下

    小猴子皮皮可淘气了,这天,它站在树上,东张西望的,想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亮亮和莉莉坐在树下的一张石头桌子旁,桌子上摆着2个又红又大的桃子。皮皮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这可是它爱吃的呀!它还没有吃早饭呢,肚子早就敲鼓了。

    亮亮对莉莉说:2个桃子,正好我们每人1个。说着他们就要伸手,皮皮嗖地一下从树上跳下来,拿起1个桃子说:我也要吃。莉莉笑着说:小猴子,你一定饿了吧,这个桃子就送给你吧!

    2个桃子,送给小猴子1个,就剩下1个桃子,怎么办?亮亮皱着眉头对莉莉说。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看表演。

    (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接近自然也是孩子的天性,通过主景图,把孩子的心与大自然联系到一起,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走进课堂。分角色表演,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又能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

    师:对呀,1个桃子两个人怎么办呢?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这时聪明的莉莉回答说:咱们一人一半吧。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二、导入新课

    1.师:2个桃子我们记为2,1个桃子记为1,分桃时提到了一半,这个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整个桃子的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的数字朋友分数。

    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

    学生议论交流。

    (自然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吗?学生思考。

    生1:一半月饼。

    生2:半个西瓜。

    生3:半个馒头。

    生4:半张纸。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分数的影子,联系实际)

    2.教学例1.

    出示例1图片及问题。把盘中的三种食品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师:观察一下,盘子中有哪三种食品?

    生:橘子,牛奶,月饼。

    师:这三种食品中橘子有几个?

    生:橘子有4个。

    师:那么,4个橘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生:2个。

    师:牛奶呢?

    生:牛奶有2盒,平均每人分1盒。

    师:月饼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

    生:掰开,每人一半。

    师:说得很好,对于一个月饼如果分给2个人,每人只能分得一半,我们就可以说每人分得二分之一块月饼。

    3.动手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2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材上的三种折法和涂法)

    学生独立操作。

    (动手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长处,这时的感性思维比较强,让他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折纸学习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

    ④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一半,也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记作1/2。

    ⑤无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回答:二分之一。

    用分数表示1/2。

    ⑥拓展:什么物体也能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2)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3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出示教材的两种折法和涂法。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张纸的三分之一,记作1/3。

    自由发言。

    (在学生熟悉之后,把知识点给他们)

    介绍写法与读法。

    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3表示平均分成3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为分成的1份,这个数读作三分之一。

    (3)再拿出1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4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请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巩固新知,尝试利用所学解决新的问题。

    ⑤读出自己写的分数。

    学生尝试读出四分之一。

    ⑥展示学生各自的分法。

    4.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3、4份,下面我们进一步把一张整纸平均分成5份、6份能做到吗?

    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新思维,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①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为2、4、8份的折法。

    ②启发学生其他的做法。

    ③给其中1份涂上颜色,然后写出份数并读出来。

    学生:观察老师的做法。

    独立动手操作。

    小组间读一读。

    (这个环节里,教师需要细心,鼓励孩子独特的做法,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启示)

    5.议一议。

    师:回想折纸的过程12、13、14中,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1:2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2份。

    生2:3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3份。

    生3:4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

    (通过议一议栏目,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孩子把自己对份数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

    (1)依次出示。

    师:请在这三个图中选出含有12的图形。

    学生议一议,说明道理。

    学生思考:前面和后面的圆分成的两部分大小不一样。

    学生得出结论:没有平均分。

    教师讲解:平均。

    (针对容易出现的漏洞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印象深刻)

    (2)观察折纸,想一想,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所占的就越小。

    (3)比较。

    ①同一个苹果,2个人分;

    ②同一个苹果,3个人分;

    ③同一个苹果,4个人分;

    思考三种分法中,哪种分法1个人分得的苹果多?

    利用结论,比较。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

    出示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出分数。

    2.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置各种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学生在掌握了新的知识后,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课堂设置这些练习,既可以满足孩子,也可以充分暴露出存在的各种不足)

    四、课堂小结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请你联系实际,在身边找一找分数。如:教室里窗户上有四块大小一样的玻璃,每块是它的几分之几。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地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总结,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2、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先交流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再估计一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引出一枚纽扣5分钱。由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和纽扣的价钱的谈话开始学习,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每个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都能解答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用0.5元表述计算的结果,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

    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背景下,由学生自己写出小数乘法算式,既为总结规律提供课程资源,也为下面的自己列式计算打下基础。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根据生活经验算一算!鼓励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做必要的提问。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

    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5角,也就是0.5元。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5(元)

    2、解决1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说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

    (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师:对!1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0.05100=5(元)

    3、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化学习环节,提高活动效率。

    展示、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为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做铺垫。师: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

    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

    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在此期间要注意提醒学生: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三、总结规律

    1、提出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2、交流学生的发现。

    3、总结小数点的变化规律提出具体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交流奠定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要的引导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为总结小数点变化规律做铺垫。

    总结算式中小数点变化规律先描述扩大,再说移动,而标准化的数学描述正好相反,所以,通过看书便于学生规范语言描述。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如

    学生: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P12,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

    给学生提供自己运用规律、用计算器检验计算结果的空间,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五、课堂练习

    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运用规律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用较小单位表示的数或复名数的机会。师:打开课本P13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订正答案。

    六、课后作业

    课本P13练一练第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点位置变化

    10枚纽扣:0.0510=0.5(元)

    100枚纽扣:0.05100=5(元)

    1000枚纽扣:0.051000=50(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1)提出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3)提出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写出乘法算式的要求。学生写完后,汇报,教师板书出来。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www.jK251.coM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师小结: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0.05100=5(元)

    2、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提出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2页,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一、二人回答。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简单应用

    师:打开书第13页,我们一起来看书上的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个学生的想法如果出不来,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其它想法,然后进行引导或作为参与者交流。

    六、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是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一练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一练第3题。将结果填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掌握方法,并能正确比较。

    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几分之几的意义,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教。

    学生: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写两个你喜欢的分数,并用正方形纸涂色。比比你觉得哪个更多?你会发现什么?

    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环节二新授

    例3用ppt。

    (1)师:请同学们用正方形纸片,2张,进行重合在一起,你会发现

    了什么?

    生:折出二分之一的大些。

    教师:对,这两张纸的大小一样,现在请你用两张纸折2次、3次,并取其中的一份,进行涂色,打开在进行比较。

    (2)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折两个正方形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同样大的正方形的纸片,二分之一涂色部分比三分之一部分多,所以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同座互相说,做同桌的教师做一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自己写在作业本上比比,并用准备的纸折出,涂色,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

    所以四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

    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讨论,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其中一份就越小。则反之。

    环节三布置作业

    (1)完成93页做一做。

    (2)ppt出看图写分数。

    (3)请同学们随意写5个分数,从大到小排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

    其中一份就越小。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少,

    其中一份就越大。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中经历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学生准备:直尺、水彩笔、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当过小厨师吗?瞧,小厨师明明带着他的小伙伴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今天,由他来给大家分水果,咱们一起去看看他分得怎么样?(出示情境图)

    二、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1、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小东和小利谁吃得多?

    (1)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俩谁吃得多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一比

    85和83的大小,就知道谁吃得多了。

    (2)仔细观察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分母都是8、分子都比分母小

    (3)那你们感觉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分数大小比较方面的问题。(板书课题:比较简单的分数的大小)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比较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学生猜测。

    85和83的大小。

    2、借助学具、比较大小。

    (1)引导学生发现,找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预设:折纸、画图形、画线段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平均分,那你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吧!

    (2)学生小组活动。

    (3)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利用折纸或画图涂色的方法,直观表示出85和83的多少,从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方法二:用语言描述

    85和83的意义。85表示8等份中的5份,83表示8等份中的3份;

    方法三:从分数单位的角度分析

    85里面有5个81,83里面有3个81。

    3、课件演示,对比理解。

    85和83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4、联系生活,明确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你能举出生活中

    85大于83的例子吗?

    (2)自己任意写一个分数,然后找出比它大的分数,再找出比它小的分数。

    (3)大家观察你写的这些分数,有什么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

    预设:分母相同,只看分子就可以了,分子大的分数就比较大。

    5、师小结比较的方法。

    (二)比较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小电脑问题: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学生自己试着解决。

    2、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线段表示法

    把两条同样长的线段平均分成9份和4份,分别取它的1份。

    方法二:画图表示法

    把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9份或4份、涂其中的1份。

    方法三:折纸表示法。

    3、课件演示。

    4、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比较的方法,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质疑、验证中总结出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这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思想------归纳、总结。如果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如果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看来比较分数的大小,我们要注意观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分子相同比较分母,大家要灵活掌握比较方法,相信你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比较下列各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就大。

    10375858351547265651069598

    (1)3132;

    (2)5253;

    (3)103107;

    (4)29142915;

    (5)1004910051;

    (6)20xx20xx20xx20xx。

    2、比较下列各组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反而小。

    (1)5232;

    (2)9585;

    (4)11101210;

    (4)10110099100;

    (5)20xx20xx20xx20xx;

    (6)9888。

    拓展延伸: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怎样才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呢?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认识,你想说什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已有的认知基础,提高估算意识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二、复习引入

    师: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可以用什么数表示?两个手指头呢?如果要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算式怎么写?(板书:1+2=3)

    师:接下来老师还是伸出一个手指头,除了1以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生:1/5.(师:谁明白他意思?他是怎么想的?)两个手指头呢?(板书:1/52/5)

    师:大家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三、新课教学

    (一)同分母分数

    1.设疑。

    师:如果把这两个分数也合并起来,结果是多少?肯定吗?可我上二年级的女儿不这样认为?她认为是3/10(板书),而且她振振有词地找到了理由,你们和我一起做一做,左手用1个手指表示1/5,右手用两个手指头表示2/5,合起来3/10.

    2.解惑。

    师:究竟谁的对?请说明理由。

    师:谁来解释一下我女儿的问题出在哪儿?

    师:对,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单位1。实际上我们得到的不是3个1/10,而是3个1/5,所以结果等于3/5.(板书)

    3.明理。

    师:这个例子说明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的分数单位没有发生变化,相加的只是分数单位的个数。

    师:1+2=3与1/5+2/5=3/5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的算理一样吗?

    师:对,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而已。

    4.应用。

    师:有了这种认识,这两个题目一定不成问题,谁能迅速说出答案?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计算8/9-5/9时,你想到了哪个算式?你能用8-5=3解释这个算式吗?

    5.总结。

    师:观察一下我们做过的几个题目,有什么显着的特点?(板书:同分母)

    师:你能总结出计算这类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吗?(课件)

    6.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二)异分母分数

    1.承上启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得数:3/6和3/9,我们还应该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处理,谁能明白老师的意图?对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引导学生约分。

    师:约分后得到两个最简分数1/2和1/3,(板书)如果只让大家找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能找到哪些?

    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意义、大小、分数单位、分母不相同(板书:异分母)等。

    2.提出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把这两个意义不同、大小不同,分数单位也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也合并起来,我想除少数同学以外,绝大多数同学一定感到为难,实话实说,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师:如果老师允许你们改写这个算式,而且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直到你会做为止,你想怎么改?

    3.明确方向。

    师:从我们听取这些想法中,我发现一个共同的倾向,把它改成分母一样的算式就简单了,我们从这些同学的想法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4.转化学习。

    师:是呀!我们可不可以在不改变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情况下,把它们的分母统一起来吗?请大家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板书讲解。

    (3)课件展示。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用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分别表示出1/2和1/3,为什么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不能直接相加呢?

    师:即使我们简单的把这两份合在一起,我们也不能准确的说出它究竟占了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因此,只有通过通分的方法,把这两个分数细化为3/6和2/6,从而得出它们的结果是5/6.

    (4)归纳方法。

    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准备怎么归纳?

    (三)总结方法并介绍数学文化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我们又是用什么方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呢?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呢?

    师:实际上,我们是用层层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知的旧知识来学习的,转化是学习数学学习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使新知识更为简单易懂,你们现在觉得分数加减法简单吗?

    师:让你们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简单的知识曾令欧洲人十分头痛,德语有句古老的谚语:掉进分数里去了。就是指说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这句话是怎样产生的呢?(课件)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分数的世界,却并没有掉进分数里去,轻而易举的学会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老师的观点是:只要愿意思考,办法总会有的。还是那句广告言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果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解决分数问题,你们会掉进分数里去吗?

    四、巩固练习

    1.算一算。

    2.选一选。

    3.比一比。

    4.填一填。

    五、拓展提高

    师:课前交流时,我们谈到了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想一想,有没有办法让三个儿子在不破坏规定的前提下继承到父亲的遗产呢?这办法还真有。(课件)

    师:现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其实,这位农夫在设计遗嘱时,是把18作为单位1,而他只留下了17头牛,是18头牛的17/18,而三兄弟的分牛的份额17/18刚才一样,只不过在分年是我们要以18作为单位1,没不是用17作为单位1。

    六、总结全课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通过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谁看出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请同学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出示实践提纲)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1)、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_______,高等于______。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

    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

    结论: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公式

    (2)、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1、出示方格土,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6厘米,下底10厘米,高5厘米。

    2、利用公式计算面积:(6+10)52=1652=40(平方厘米)。

    3、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4、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5、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字母公式。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书第89页例3(略)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板书)

    2、判断:(发现错误请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过来)。

    (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1)单位(米)。

    50米30米40米

    (2)单位(厘米)。

    865

    3、动脑筋算一算:(课件)

    我们到环渤海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五、归纳总结。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分数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听故事,引出平均分。

    2、提出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能在我们学过的数中找谁来表示?

    3、师:我们无法从以前学过的数中找出一个来表示,因此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表达方式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新知探索

    1、(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

    (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1/2,读作二分之一)生齐读。

    2、(课件出示)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1份涂色,有颜色的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怎么读?未涂色的又怎么表示?

    (1/6,六分之一;5/6,六分之五,5个1/6)

    3、生自主学习课本95页内容。

    4、(课件出示)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5、(课件出示)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组成。

    6、概念及各部分名称。

    (1)像1/2、2/3、3/4、3/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1分子分数线2分母;

    (3)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读法:先读分母,加上分之两个字,再读分子。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看图写数,读一读,并说说各个分数的组成。

    2、根据分数折纸,并说说含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分数的含义、读法及写法。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经历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从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出示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问题

    (1)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2)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3)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4)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

    2、解决问题。

    (1)教师:上面哪个问题可以一步算出来?哪个问题不能一步解决?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板书算式

    5247=2444(米)

    5047=2350(米)

    设计意图:一步计算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进一步感知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又为下面解决复合型题目做好准备,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2)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尝试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5247-5047(52-50)47

    根据题目,看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理解:混合式题中有减有乘,要先算乘再算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像上面的算式:5247-5047减号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一步计算问题到复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在具体问题中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解决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解决,出示不同的算式

    7030=2100(米)

    10000-7030-6030

    6030=1800(米)

    =10000-2100-1800

    10000-2100-1800=6100(米)

    =7900-1800

    =6100(米)

    10000-(7030+6030)

    10000-(70+60)30

    =10000-(2100+1800)

    =10000-13030

    =10000-3900=10000-3900

    =6100(米)=6100(米)

    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小结运算顺序,明确:在括号中如果有加有乘,也要先算乘再算加,括号里的运算计算完之后再把括号去掉。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这里借助具体问题,让情境中理解多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特别是括号中有两三步运算的该怎么计算,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分组完成:学生分为两组,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

    比赛练习,订正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3、自主练习第3题。

    独立思考解题,订正交流时说说每步计算的含义,然后说说还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互相说一说。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能力。

    2、能够用综合算式正确解决含有两级运算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教具准备:

    全民健行活动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出示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①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②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③爷爷走了多少米?

    ④小强一家还要走多少米?

    ⑤小丽一家还要走多少米?

    ⑥小强一家比小丽一家少走多少米?

    ⑦爷爷还要走多少米?

    简单的问题,随时指名回答,板书第6、7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小强一家比小丽一家少走多少米?

    (1)列表格整理信息。

    小组讨论设计表格,共同填写。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板书。

    预设

    5247=2444(米)5047=2350(米)2444-2350=94(米)

    5247-5047=2444-2350=94(米)

    52-50=2(米)247=94(米)

    (52-50)47=247=94(米)

    指名说每种做法的算理,尤其是第三种做法的算理,其他学生可提出疑问。

    谈话:观察刚才几组算式,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四、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爷爷还要走多少米?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板书。

    预设

    ①7030=2100(米)6030=1800(米)10000-2100-1800=6100(米)

    ②10000-(7030+6030)=10000-(2100+1800)=10000-3900=6100(米)

    ③10000-7030-6030=10000-2100-1800=7900-3900=6100(米)

    六、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观察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出示结语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七、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教科书第47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提醒:注意书写格式并仔细检查。

    2、教科书第47页自主练习第3题。

    (1)独立解决: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2)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3、谈话: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

    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小组自己准备)。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1、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2、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课件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5、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三、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课件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拓展延伸。

    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作业

    P90页1-3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

    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用h表示高,

    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学校要进行绿化、美化活动,学生伙房后面有一块空地需要我们班来绿化,其中这块地的1/4种花,3/4种草。请同学们猜一猜种花的面积和种草的面积,哪个面积大?劳动之前我们要先分一下工,全班人数的1/5负责种花,1/4负责种草,其他人负责浇水,请大家猜一猜是种花的人多,还是种草的人多?如果1/9的种花,2/6的人种草,又哪一组人多呢?

    师:想不想知道大家的猜测对不对?(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4和3/4

    师: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2/52/8和3/8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师:谁能说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像这样的分数又该怎样比较大小呢?板书:1/5和1/4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1/72/8和2/9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子相同)师:谁能说说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师:1/51/71/51/4让学生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后两组图)追问: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呢?学生回答。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

    4、那么1/9和2/6又如何比较呢?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在下面的○里填上和。

    3/4○1/45/8○7/89/10○7/101/7○1/91/4○1/81/5○1/23/4○4/37/8○9/105/8○4/7

    2、(1)写出分母是5,且大于1/5的分数。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1/5的分数。

    五、课堂小结

    《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常的教法就是通过对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然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快速正确地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六、布置作业

    84页4题和5题。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