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汇总7篇)
  •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汇总7篇)

    发表时间:2022-12-04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汇总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1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大雾

    (1)齐读。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么?(板书: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么?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板书:知人心)

    3、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还算到了什么

    (1)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

    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顺风顺水(板书:顺风顺水),可见诸葛亮还懂什么?(板书:晓地理)

    4、学到这里,你们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吗?好,现在你们能围绕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把上面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说吗?

    5、学生试说,指名说,评价。

    6、小结: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三、导之以练

    1、那么诸葛这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段,用线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师: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掉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用手当船操作,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

    出示: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

    齐读,这句中的谢谢是什么意思?(感谢、嘲笑)

    朗读指导

    (3)老师已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写出来了。(出示)

    吩咐朝北岸开去

    下令一字儿排开

    又叫擂鼓呐喊

    又下令掉转船头

    吩咐齐声呐喊

    就叫驶向南岸

    (4)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该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说话练习)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

    预习

    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提出

    研究

    课题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重点

    研究

    神机妙算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6.组织全班交流。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研究

    表演

    课本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

    扩展

    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

    延伸

    研究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诸葛亮早就算定天亮之前定能如期交箭;早就算定周瑜会败在他手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生将开始接触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改编自《三国演义》,这个片段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突出,学习本课,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课文语言是现代文,对于学生初步接触四大古典名著来说,难度适宜,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了解故事情节。

    2.拓展阅读法

    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三国演义》以及作者罗贯中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名著《三国演义》。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指导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是来自《三国演义》,提起这本书,你最先想到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妒 忌 曹 督 委 鲁 遮 寨 擂 呐 插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示易错:“曹、督、鲁”下边部分不要多写一横或少写一横。

    三、再读课文,了解起因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相关资料。

    2.理解题目,想一想,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关注“借”的前因后果。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前因。

    4.读第2-5自然段,讨论交流周瑜的真正目的、诸葛亮不拆穿的原因。

    5.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了借箭的起因,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默读第6-10自然段,找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说出理由。

    1.知天时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鲁肃与诸葛亮的反应、心情。

    “第一天,不见……请到船里。”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2.懂地利。算准借箭的距离、懂得两面受箭保持平衡、算准顺风顺水而回。

    3.识人心。了解鲁肃、曹操的性格,算准时机。

    4.字句斟酌,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

    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做事想要成功,都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算准了天时,地理条件也对他有利,又看准了人心,这样的神机妙算,怎么会不成功呢!

    三、总结对比,扩展文本

    1.速度全文,说说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精通天文地理,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3.用四字词语形容故事中的人物。

    4.课件展示赞美诸葛亮的诗,学生自由说说关于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故事。出示真实历史,培养辩证思维。

    5.读读阅读链接,体会白话文字的不同。

    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使周瑜自叹不如,突出表现了诸葛亮接触的才干。

    板书设计: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经过→神机妙算:天时、地利、人心

    结果→周瑜长叹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2)换一换。

    (3)组一组。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讨论分段结果: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读生词:

    妒忌商议负责推却都督委托既然迟延胶漆疑惑调度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漫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二)导入新课。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2)分角色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三课时

    一、练习按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有原因,也必然会有结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篇文章重点教会学生分清文章的前因与后果,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小练习:说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与后果。

    由于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想用这件事来刁难他。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说出诸葛亮只要三天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联系上文,我们得知这话是在周瑜说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况下说的,结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细读书,我们会发现,不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结果是曹操上了诸葛亮的当。

    本课思考练习还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练习。首先,我们得让学生理解造句用的词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请人代办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嘱咐,委托更加郑重其事,要别人必须办到,而嘱咐则不一样。了解了词意,下面让同学思考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它一般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造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轻易一词,要先结合课文理解,即随随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简单容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练习造句。两种词意造的句子都应是正确的。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6

    第一课时

    老师: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学生: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好,诸葛亮排第一。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周瑜第二。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曹操第三。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鲁肃第四。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前面两个没问题。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诸葛亮第一。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噢,曹操第二。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好,鲁肃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请坐下。噢,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老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诸葛亮很多地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

    学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现在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老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非常精彩。

    老师:体会得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写得最精彩。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停!停!鲁肃怎么说?

    学生:吃惊地说。

    老师:再读。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他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你们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谁能读出吃惊的味道?

    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来,请你继续读鲁肃吃惊地说。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再读。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停!诸葛亮怎么说?

    学生:笑着说。

    老师:你笑了吗?

    学生4:没笑。

    老师:能笑吗?能笑!来,试一试。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停!停!曹操下令说,体会一下,你们自己读一读。曹操下令说,怎么说,自己都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曹操,曹操。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活脱活现的女曹操。稍有一点遗憾,就是不要轻易出动,而不是轻举妄动,不是这样的。好的,不错。来,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真好啊!你继续。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好。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地方写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觉得,你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和鲁肃说这番话。当跟鲁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鲁肃面前会表现出一种什么神态?一种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鲁肃说?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你来说诸葛亮这段话。好,我来读鲁肃说的话: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么能帮你的忙。诸葛亮说

    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大,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轻,可都是诸葛亮。有没有同学觉得别的地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还有吗?

    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老师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学生6: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说,他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

    老师:想到将计就计,他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老师:比登天还难,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还想到什么?

    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经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把这十万支箭造好,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老师: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是谁的军师?

    学生:刘备。

    老师:周瑜是谁的都督。

    学生:孙权。

    老师: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现在

    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

    学生3:既然要交战。

    老师:既然就要交战。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甘受惩罚。

    学生3: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好的,请坐。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地体会,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尽管读了二十五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王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学生4: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老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当时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们是不是这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个问题咱们读读课文,再来研究研究,行吗?

    学生:(讨论、研究)

    老师:讨论非常热烈!你们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

    老师:他是造箭吗?

    学生:借箭。

    学生1:他就谋略好了怎么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给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老师: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是吧?这样的计划当中想好了哪些内容啊?你觉得必须想好哪些内容啊?

    学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

    老师:天气的变化,你说他已经想到了什么?

    学生2:想到了长江上会有大雾。

    老师:长江之上必有大雾,是吧?

    学生2: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

    老师:好,你认为曹操会怎么应对?

    学生2: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师:好,他这已经想好了,还有吗?

    学生2: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还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那么,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

    老师:噢?不,不。他还没向鲁肃借船呢?他很快就考虑到鲁肃会告诉周瑜?他首先要向鲁肃怎么样?

    学生:借船。

    老师:要向鲁肃借船,他首先要想鲁肃这个船会不会借给他呢?鲁肃可是周瑜手下的人。

    学生1:可是他们现在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为了国家,也应该是肝胆相照的人。

    老师:所以,你这个诸葛亮估计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估计鲁肃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你还有补充?

    学生2:我觉得他说的鲁肃的为人不对。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非常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非常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老师:从这个地方看出鲁肃为人厚道很仁慈,是吧?这一点诸葛亮知道吗?

    学生2:知道。

    老师:你的知识真广,谢谢。

    学生3: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是想得那样周到,想得那样细致,想得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诸葛亮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我们拿起书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再来一次。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7

    【设计理念】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草船借箭》这课,教师不读《三国演义》,特别是第42回至第46回,就很难把课文讲清。而如果教师不仅自己读,还组织学生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设计特色】

    课内课外结合,自读自悟结合。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怎样的?

    2.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节进行的?经过是怎样的?(季节对于草船借箭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二、请学生介绍当时形势。

    介绍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三、展开谈话,理解历史背景,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四、阅读全文,分清过程。

    1.读全文,将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分为几个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以学生自己分段、自列段意为主,不强求统一,但要注意纠错,激励学生创造。教师选取其一作为教例。)

    2.借分段的机会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六、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形象。

    八、听写字词,准备复述。

    【评点】

    按系统论的观点,开放系统是与外界有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的系统。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结合起来,实行大阅读策略,是很有教学价值的设计。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草船借箭》的理解,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阅读视界,使他们终身获益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汇总7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