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课件参考】 数学说课稿之四
  • 【课件参考】 数学说课稿之四

    发表时间:2022-08-12

    数学说课稿。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参考】 数学说课稿之四”,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首先我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巧妙地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视图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早有亲身体验,只是还没有形成概念,然后我再用“粉笔”这一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深认识,这样,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自然地导入课题,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我不适时地出示“三视图”这一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视图就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的平面图形,并不断地训练、讨论、总结,得出画三视图的正确方法。这时教师要巧妙点拨,学生如何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角度来观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能力。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与上面的过程恰恰相反,需要学生根据视图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形象。我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形象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有效的突破这一难点。

    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小立方体随意摆出几种组合并描绘出它的视图,再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课堂训练。

    最后,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望老师们不吝赐教,我不胜感激。

    评课记录

    开发区李玉:于坤老师这节课有几个突出特点:

    1、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本节课用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入课题,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庐山,引出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个切入点非常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找这样的例子。如在教七年级《代数式》时,有的老师这样引入“童年是美好而幸福的,大家还记得那首“唱不完的儿歌吧”,然后同学们一起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腾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腾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扑腾三声跳下水……”,然后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唱完这首儿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腾n声跳下水,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一下子表现出来,令学生顿觉耳目一新。

    2、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画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圆锥体的三视图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它们的三视图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忆、变式练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观察老师手中的教具、学生自己的学具或学生自制的模型,再找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实物或学生看书、计算、画图、独立思考、猜想———小组讨论交流———让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说明———师生交流总结———拓展应用的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本节课上处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被激励之中,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习的空间:如观察、讨论、动手摆放学具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

    JK251.com延伸阅读

    【课件参考】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参考】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画一画

    1. 每行画4个圆形,画5行。

    2. 每列画5个圆形,画4列。(同桌互相检查画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 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 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着看…… 竖着看……

    2.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5×7=35(块) 7×5=35(块)

    3. 全班交流。

    [课件范本] 数学说课稿初中季度范文精选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课件范本] 数学说课稿初中季度范文精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从问题到方程》是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方程思想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这节课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想让学生意识到方程的出现是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为后面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从数学学科本身来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从数学教学来看,它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用方程描述;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②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并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②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题意,寻求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2、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的。

    在(一)“体验问题,感受方程魅力”环节中,我现场用学生的年龄和老师的年龄编题,并设置了两个问题:

    问题(1):算老师的年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借此拉近老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没有立刻解决,而是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了本课课题:从问题到方程!

    最后通过天平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方程是表达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天平”,让学生对方程有直观的感受。

    在(二)“解剖问题,建立方程模型”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排球联赛的题目:

    这道题目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不急于告诉学生是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而是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性。

    关于学生对问题(3)的解答,我预设了两种情况:

    1、如果学生只会用算术方法,就继续让学生思考能否只列一个式子就能把问题解决,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如果有个别学生用方程解法,就因势利导,让他和算术方法比较,感受方程解法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更简便,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

    排球联赛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感到用算术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困难,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

    问题二:试一试的题目:

    这是一开始上课时设置的疑问,通过对前一个问题的剖析,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刚才设置年龄问题的悬念,体会到用方程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简单易懂。同时师生共同归纳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几个关键步骤,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在(三)“探究问题,领悟方程内涵”环节中,我设计一道有关气温变化的题目。用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我的预设如下:

    1、这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时,可能思路不同,得出的相等关系不同,从而所列方程也不同。只要是正确的,我都会加以鼓励,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理解“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0度”。我利用动画演示当海拔升高100米、升高200米、…升高xm时气温下降高度的变化,从而分化难点。

    3、师生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问题到方程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为后面用方程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在(四)“运用模型,实践方程作用”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方程作用。

    学生可能会直接列方程而没有设出未知数,也可能在间接设未知数时不知道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所以本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规范解题格式,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经历列方程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在学习感悟的环节中,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目的是明确知识,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最后以数学大师笛卡尔的名言小结,“夸大”方程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名人效应,对今后方程的学习与应用更加充满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法进行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在教学设计中,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的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欣赏数学、探索数学的平台,渗透给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利用多媒体和动感天平演示来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1、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这两种主要方法进行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2、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让学生展示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经历合作探究新知的过程。

    3、渗透方程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热门课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门课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策第六章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中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建立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而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整百乘以一位数,也为后续节次进行铺垫,如末尾为零的乘法、两位与三位数乘以一位数时看成整百、整十来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思维上显得更加活跃,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们的思考往往不够全面;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懂得偷懒了,日常作业出现拖欠现象。对基础知识,学生的主要问题,还是灵活运用的问题,而往往当学生碰到几次难题后,学生缺少成就感,甚至是畏惧情绪,一提笔就觉得难。有几个后进生前面抓得不够,与自学性强自学能力好的学生相比,有不少差距,令老师担心。三年级的学生在心里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课时应经常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口算算理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时开展是围绕着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展开的.,可以说都是以此为基石的,所以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整十、整百的计算虽然不难,但是如何深入理解并多方面的理解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五、教、学法分析

    教师以情境引导法、讨论指导法,创设一个生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积极引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再通过适当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我们平时是如何帮妈妈忙的,都帮什么忙?

    例如:帮爸爸买香烟,爸爸给了我30块钱,买两包香烟。

    学生描述…

    今天小明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帮小明一个忙

    演示一个简单的FLASH:今天妈妈让小明买洗衣粉,7元一袋买三袋,妈妈给了他25元,够吗?

    1、学生探讨如何得知是否足够

    2、得出先计算三袋洗衣粉的准确价格,然后跟25元进行比较

    通过设计一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情境,使学生这样一个贴近生活情境当中,开展学生的联想,快速的融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适当练习巩固探究方法

    1:小明在大家帮助下,非常准确是的买到了洗衣粉,妈妈决定在星期天的奖励小明去游乐园玩,小明非常高兴,他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如果有20个人坐旋转木马要多少钱?妈妈非常准确的说出了答案,你们说妈妈说的是多少?

    讨论:十个人坐,也就是10个2相加,所以是2+2+2+2+2+2+2+2+2+2=20

    讨论结果:1×2=2 推出10×2=20

    10×2=20(元) 板书(由学生归纳总结所得,教师引导让学认为是他们自己的讨论结果)

    答:乘旋转木马需要20元。

    练习:P69、做一做,通过练习对以上的探讨结果来进行巩固。

    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设计好的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学生的共同探讨,深化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从而突破重难点,并在后设置几个简单的练习,树立学生的信息,使学生相信自己已经学会、掌握、理解该项知识点。

    (三)深化知识,着重总结

    学生探索:大家能不能也像小明一样提你想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50人坐碰碰车需要多少钱?

    练习:50×9= 900×9=

    小结:计算方法

    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开动学生脑筋,深化知识点,并适时进行巩

    [课件系列]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之一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系列]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个千万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4个数位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三)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拿出作业本上的最末题

    (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交流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

    (3)反馈,老师做引导,而后总结读作:八千四百五十万七千六百

    A、从高位读起B、按照个级的读法,每一级的数读后加读‘万’或“亿”

    (4)思考:怎样去分辨这个数是在个级或万级?

    目的在于明确在读数之前必须先分级,有助于简单的读数。

    2、读数:

    13819000各自读,交流

    分级-从高位读起-按照个级读法,只是在后面加读级名最好在数位顺序表上体现,或进行分级。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读,将其读法写下来,而后集体交流读法

    按照四位分级的原则,我国的读数法则是:(1)四位以内的数,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读起。

    (2)四位以上的数,先从右向左四位分级,然后从最高位起,顺次读出各级里的数和它们的级名。(3)如果一个数末尾有“0”,末尾的“0”不读;每一级末尾的“0”也不读;其他数位上,不论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例如30500804500,读作三百零五亿零八十万四千五百。

    (四)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六千八百五十万四千二百学生尝试写数-交流-确定方法(分级,借助数位顺序表)

    2、三千零八万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二

    学生练习后,指名到前板演,而后讲评,最终得出写数的方法:先分级,从高位写起,某一位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3、讨论:

    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五)复习巩固

    (六)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同学交流你课前收集的这些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热搜课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怎么写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热搜课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怎么写”,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 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分页标题#e#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范例参考]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二)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范例参考]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二)”,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课件等。

    学生课前准备:自制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胶棒、直尺。

    三、教法

    本节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复习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引入各种四边形,大屏幕显示主题情境图。

    师: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学习“四边形”的定义,为本节课铺垫了基础。让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来研究四边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

    (2)说一说。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3)议一议。为什么要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边形里面呢?

    (4)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他们小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学生在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时,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所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火眼金晴(分类”、“小小魔术师(剪一剪)”、“谁是拼图高手(拼一拼)”三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小小魔术师(剪一剪)”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块让学生说的太少,一味的让学生去剪,有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六、说板书设计

    四边形分类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用集合图展示几个图形的关系。

    [精选课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其八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精选课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其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在旧知的复习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㈣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soft/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135°75°

    演示并指导学生折角。

    2、利用手中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半圆仪、三角板)

    【学会灵活运用特殊角画角,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画 角

    1、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直接画 30、45、60、90度

    2、用三角板画角: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如果您觉得好的话,请告诉您身边的朋友,您的支持才是我们的动力!

    初三化学说课稿之五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三化学说课稿之五”,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3、重点与难点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归纳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总结新知,随堂检测;布置作业,梯度提高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事先在讲台上放一杯高粮酒,让学生闻到酒味。

    (2)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用热水,实验时间较短)

    还有:(多媒体)(生活中的经验)

    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

    问题:为什么酒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酒味,为什么把品红滴到水中,整杯水都变红了?为什么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讲授新课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一些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显示:苯分子的图象

    多媒体显示:移走硅晶体中的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通过这些不仅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还可说明分子、原子等粒子很小。

    教师设问:分子、原子是很小的微粒,小到什么程度呢?(出示一组数据给学生看)

    多媒体:1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10—26kg,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这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日夜不停,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借此具体的数字,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设问: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外,还有没有其它特点呢?

    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我对这个探究做个改进:很多学生会折纸鹤,我就引导学生把A,B两烧杯改成用虑纸折成的纸鹤,一只贴在大烧杯内壁,一只在外壁。如图:实验前用酚酞把

    纸鹤喷湿,在实验过程中烧杯内的白鹤会变成红鹤,这样会缩短实验时

    间,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实验1”里,把氨水滴到酚酞里,由于酚酞接触到氨水变红了,而“实验2”里,我们事先并没有让氨水与酚酞接触,酚酞怎么也变红了呢?

    学生讨论后,很自然得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课前的(1)(2)两个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探究二:在两个一样大的烧杯里,一个加热水,一个加冷水(水量一样多),然后分别滴加两滴品红,观察哪个扩散快。由学生自主探究出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前面第三个问题。

    至此学生对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微观表象已能基本形成。

    多媒体展示:

    说明:由于物质的三态及其体积变化情况在初二物理中已有介绍,所以这里就只展示上面的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分子间有间隔,且气、液、固三种状态分子间隔不一样。而安排学生课后去完成P53的家庭小实验,使课堂得到延伸,并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习惯。

    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放映:水蒸发和水分解的动画

    学生观看后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上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意识。

    受热

    (水分子)

    (水分子)

    水水蒸气物理变化:状态改变,分子本身没变

    (2)水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并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然后再播放HgO分解的动画,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加深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

    通电

    (氧分子)

    (氢分子)

    (水分子)

    水氢气+氧气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利用水和氧化汞分解的动画,能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为原子,而原子没有再化分为更小的微粒,只是进行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较好的突破难点。

    五、巩固练习,实践新知

    (1)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湿衣服放在太阳晒得着的地方?

    (2)通常状况下,气体比液体和固体易被压缩,这是为什么?

    六、本节小结

    想一想,并竞答,看谁答得好(加强对分子原子的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相似点和区别:

    分子

    原子

    区别

    相似点

    七、板书设计:

    课件中体现

    八、作业布置

    2、P53的家庭小实验

    选作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所以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2)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九、教学设计说明

    1、创高情景: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活动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与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3、多媒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形象的展现给学生,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4、运用新知:通过分子、原子能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课件收藏】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例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收藏】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说教材和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最优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其三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其三》。

    教材内容: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教学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教学学法:

    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在这一环节中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

    二、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课前调查20xx年和20xx年山西省、兴县人口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人口普查——万以上数的读写)。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通过独立解决给定数的读法,由一般数到特殊数(中间有“0”)的读法探究读数的方法。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先小组解决,然后组内汇报,最后集体找出错误并改正!

    通过发现错误,找出错误,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读数时,先分级,再从高位读起,亿、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亿”或“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习题

    适量完课后的习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范文收藏]数学说课稿其一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希望《[范文收藏]数学说课稿其一》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4.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一体化的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

    2. 鼓励探究,自主探索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出发后几分相遇。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寻求解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释放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拉近师生的距离,。出示“学生甲从家里步行出发,每份走60米,走了9分,到达学生乙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共走了多少米?”实际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然后出示“有一天,学生乙放学回家打开书包发现不小心将同桌学生甲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乙将作业本还给学生甲呢?这一情景用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可能会想到:①学生乙将作业本送到学生甲家。②学生甲到学生乙家去取。③两人同时出发,约定地点,拿到作业本。经过商量,认为第三种方法最省时间。这时教师小结:学生乙到学生甲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有两个人一起走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问题应用题)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乙和学生甲模仿相遇过程和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接着问:“刚才在学生乙和学生甲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发现学生乙的速度快,学生甲的速度慢;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或者学生还能发现“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学生乙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学生甲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乙走了多少米?学生甲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继续行走了1分,用了多少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出发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范文收藏: 高中数学说课稿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范文收藏: 高中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研究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实际应用,分两课时,这里是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会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并且已经掌握了性质:“如果f(x)是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那么f(x)在闭区间[a,b]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会求可导函数的极值之后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节,学生将会求更多的函数的最值,运用本节知识可以解决科技、经济、社会中的一些如何使成本最低、产量最高、效益最大等实际问题。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数形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好本节,对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点

    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上可导的函数的最值。

    3、教学难点

    高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对求函数极值还不熟练,特别是对优化解题过程依据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确定函数最值的方法。

    4、教学关键

    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是:理解方程f′(x)=0的解,包含有指定区间内全部可能的极值点。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节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函数的最值与极值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明确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f(x),在[a,b]上必有最大、最小值。

    (3)掌握用导数法求上述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开区间内的连续函数或闭区间上的不连续函数不一定有最大、最小值。

    (2)理解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值存在的可能位置:极值点处或区间端点处。

    (3)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内可导的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3、情感和价值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性精神。

    【教法选择】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而认识则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回顾肯定了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闭区间内的连续函数的几个图象,自己归纳、总结出函数最大值、最小值存在的可能位置,进而探索出函数最大值、最小值求解的方法与步骤,并优化解题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进行全部的灌输。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主要选择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组织教学。

    【学法指导】

    对于求函数的最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更一般的方法,能运用于更多更复杂函数的求最值问题?教学设计中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归纳,以形成认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大致按照“创设情境,铺垫导入——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指导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馈回授”四个环节进行组织。

    值得参考!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本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值得参考!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本”。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有关搭配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问题情境,以贝贝一天的生活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将选择衣服—吃早餐—帮贝贝组数—文字游戏等素材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搭配的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更直观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谈话交流、拉近距离

    新课一开始,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新朋友—贝贝,通过谈话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这一环节,围绕服装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在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全或是重复的情况,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答案对,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找出搭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归纳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先用T恤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再用夹克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让学生看出来搭配时有先有后,适时引导,让学生归纳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部分: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图片,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识层面,而是进行了拓展、提升,通过不断增加饮料的数量,让学生找出规律,即:多一种饮料就会多三种搭配方法,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数量。

    第四部分: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通过贝贝的抽奖活动,让学生帮助她解决数字搭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记录这些数字的过程中可能有遗漏或重复的时候,或者是数字写全了但没有规律。这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几种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比较找出记录的最清楚明了答案,最后得出数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顺序记录,才能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遗漏。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字搭配,我选择了“读、好、书”三个文字,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搭配,因为在前面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数字搭配的方法,所以,为了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在进行这个游戏时我要求学生口头说出这三个字能组成的六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通过有趣的填词活动,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件参考】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月度范文精选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参考】 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月度范文精选”,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苏教版第二册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分为人民币单位进行各种兑换练习。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三个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首先进行活动一: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类,然后选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样认识的?

    ②买文具。出示情景图。

    小组内交流:你想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

    如:有的同学想买柜台中1元钱的圆珠笔,有的同学想买1角钱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方法?

    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看到同学们的付钱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法都可以呢?从中让学生发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位关系

    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③小组内做兑换人民币的游戏。如用1元换10角,1角换10分,1张5元的币换5张1元的币等等,在游戏中学习小面额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④出示情境图,问: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能找回多少钱?让学生说一说。

    3、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但是奖品太少了,送给谁好呢?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4、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件范本]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范本]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活动课“数学好玩”

    第3课时的内容。这种类型的问题原本只出现在数学奥林匹克教材中。如今,这些生动有趣而又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溶入数学课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一个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让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判断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5~66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

    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方法与途径目标: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与评价: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4.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清晰的演示推理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难点: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教法:引导讨论,交流。

    学法:小组讨论,交流,观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玩一个数学游戏,想玩吗?生:想。好,坐端正,精彩的游戏马上开始。课件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这是一张师生合影,老师要找的人就在其中,你们能很快猜出他是谁吗?生:不能,人太多了无法进行判断

    那么老师给你们提供第一条信息:他穿着校服,根据这条信息你们能排除掉(老师和不穿校服的同学),能猜出他是谁吗?(生:不能)

    师:还需要信息,对吧?

    那么第二条信息:他在第一排,寻找范围缩小了,你们把目标锁定在(第一排两个穿校服同学的身上),现在能确定他是谁吗?生:不能,那么第三条信息:他是男生.(仔细观察,第一排只有一个男生,所以我们要找的就是他),生:..........

    小结:你们太棒了!刚才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三条信息,进行连续的思考,利用排除法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数学中的推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推理(板书)

    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有趣的推理,今天我们的老朋友笑笑、淘气、奇思要来咱们班做客了,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推理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生:有),你们底气非常足,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设计思考:以学生熟知的找人小游戏作为导入情境,通过多媒体的生动演示,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小伙伴中间。拉近了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索

    课件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个组。(齐读)

    师:你们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兴趣小组有3个,有3人要参加......)

    师:我有个问题:“分别参加其中一组”是什么意思?(生:每人只能参加一个小组,而且每组只能有一个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推理出那么他们分别参加的哪个兴趣小组呢?(生:不能)。

    师:还需要一些信息,对吗?好!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

    信息:1、笑笑不喜欢踢足球,2、淘气不是电脑小组的,3、奇思喜欢航模。

    师:现在有了这些信息,现在你们能推理出他们分别参加哪一个兴趣小组吗?(生:能)

    2、同桌交流

    师:那好,请大家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把你思考的过程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等都可以)。拿出练习卡:把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上面

    3、分享成果,完善自我

    师;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将你的想法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展示结果——自我矫正

    (2)交流方法——连线法

    师:请×把你推理的过程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生......)

    师引导表达交流:我首先根据......信息,推出......;然后根据......信息,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最后根据......信息,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刚才×是运用连线法来记录推理过程的,不知刚才大家注意到没有,×首先是根据哪条信息直接得出一个结论的?(生:奇思喜欢航模)她为什么要先选择这条信息呢?(因为奇思喜欢航模,说明她一定是航模小组的),像这样能直接确定结果的信息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我们抓住了这样的关键信息,才能使接下来的推理变得容易多了。因此,今后我们再来分析这类推理性题目时,首先抓住关键信息得出一种结论,再依次进行推理其他信息,最终得到答案。(板书:)

    师:谁能再次将×的推理过程,学着用以下的句式来介绍一下吗?(我首先根据......信息,推出......;然后根据......信息,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最后根据......信息,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

    师:说的好不好?我觉得这里可以来些掌声。

    师:好!谢谢你们的分享。

    师:其实刚才这种记录推理的方法——就是文字表述法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很棒!不仅会连线法还会文字表述法,除了这两种,还有其它方法吗?

    (3)交流方法——表格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表格)还有用表格的吗?

    师:用表格来记录推理过程,是我们数学当中常用的,我得把它画出来,请看大屏幕!

    师:表画好后,我们要在第一行上填上......(小组名称),然后在第一列上填上......(三个同学的名字)(当然它们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

    师引导:首先根据(奇思喜欢航模)我们直接在这一格中打√;笑笑说:她不喜欢足球我们就在这一格里打×;淘气说:他不是电脑小组的,我们也在这一格里打×。

    4、综合比较

    三种方法:连线法、文字法和表格法

    (三)巩固练习

    现在航模小组遇到困难了,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飞机航模分别放在了柜子的什么位置。

    航模小组有6个飞机模型:淘气号、奇思号、妙想号、笑笑号、乐乐号和教练号。请你根据下面的信息,找到他们的位置。

    学生自读信息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想想我们应该首先抓住什么信息进行判断?

    最先找到谁的位置?又依次找到谁的位置?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生:..................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推理:

    抓住关键信息——直接得出一种结论——再对其它信息进行依次推理

    希望大家能把推理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用你们敏锐的眼睛发现问题,聪慧的头脑解决问题,做一个“生活中的小推理家”好吗?

    【【课件参考】 数学说课稿之四】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