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范例参考]减法教学设计1370字
  • [范例参考]减法教学设计1370字

    发表时间:2022-06-13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范例参考]减法教学设计1370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5—美好回忆第20—23页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课标解读: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在引导学生认识千以内及万以内的数的同时,始终将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并专门设计了本信息窗,呈引导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这张板报大约有多少字?”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事物的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板报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引导学生能按照一定策略进行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圈一圈,估一估学生能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

    2、掌握几种简单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课件

    【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点分析】

    数学关键能力渗透点:本节课数学关键能力渗透点是数感。本节课以游览北京学生办了一份班报出发,估计一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引导学生用估计来表达和交流,交流估计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策略的多样性,从而建立学生的数感

    数学品质渗透点:本节课数学品质渗透点是是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估计一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从而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以一行大约1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和另一种用圈出部分大约2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的理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二、探索新知

    师:学生们在游览了北京之后,写了一篇游览北京的日记,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你能进行估计一下吗?

    师启发诱导,学生进行交流

    师:先数一数一行有多少个字,取一个近似数,然后再数一数有几行,也是取一个近似数,然后就可以估算出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学生动手数一数一行约有10个字,共10行一共大约100个字

    师:再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估算一下,你能不能尝试着将日记大约的圈一圈,圈

    成几部分,然后从一个圈中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字,从而估计一下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

    生:动手圈一圈,将这篇日记大约圈了5次,大体上20个字圈一圈,这篇日记大约共100个字。

    师: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知道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的?上面我们都采用什么方法?你能交流一下你是怎么估算的么?学生回想,交流估算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师:根据上面学习到的估算的方法,你能估算一下这张班报大约有多少个字吗?生交流如何估算这张班报的字数,学生可能能够看出这张班报的字数相当于4篇日记的字数,一篇日记的字数是100字,所以能估算出这张班报大约的字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自主练习第

    1、3两题巩固一下估算的方法生做练习,师生交流估算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

    完成课本21页第

    2、4题

    五、授课小结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给你一段文字,你能够估算出来吗?生谈收获,谈谈估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美好回忆

    一行约有10个字,共10行一共大约100个字

    Jk251.coM编辑推荐

    [课件参考] 0的加减法教学思考写作范例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参考] 0的加减法教学思考写作范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以故事为主线

    新课程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计算教学本身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显得尤为重要。有情景图入手,从而引出"3-3=0"、"5+0=5"。这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未免显些单调。

    二、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设计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圣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灵活处理教材。设计一按着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在练习第49页第4题时,让学生横着、竖着比较,发现0的加减法的规律。但这时到了后半节课,学生已经处于疲倦状态,效果可想而知。而设计二在新课部分让学生说出了很多算式(课前了解到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0的加减法"),如:0+3=3 4+0=4 0+1=1 3-3=0 4-0=4 1-1=0 等,学生的思维处在兴奋时期,接着让他们比较、总结规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样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设计,不仅使新课部分充实、饱满,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了解学生,相信学生

    新课程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孩子那么聪明,加之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他们

    对"0的加减法"知道多少呢?课前我进行了了解,结果大多数孩子已能够计算"0的加减法"。于是,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在连续的故事中巩固了加减法的含义,并借助故事理解计算的结果。之后,便放手让学生想出说出很多的算式及算式结果,再概括总结"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充分展示了孩子的能力,使他们自主建构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设计一仅仅完成了两个例题的教学,即:3-3=0 5+0=5,使得新课部分显得过于单薄,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范文参考]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平时的生活中,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本站收集了《[范文参考]教学设计写作范例》,供您参考。

    个问题(Mager,1984):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教学目标是什么?”相应地,设计者要通过实施教学分析确定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要回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通过设计者开发教学策略来完成。第三个问题要求回答“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资料?”这需要经过设计者开发和实施评价活动予以解决。

    由此,可以得出教学设计的一个简化程序表达:分析――策略开发――评价。

    人们对于教学设计程序的基本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许多国外学者设计了诸多模型来表现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图1即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分析和理解这个模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模型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线性特征。一方面,这体现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般顺序;另一方面,设计者又不能拘泥于这个程序,在某些情形下,设计者可能需要修改这些设计活动的顺序,而且,这一修改的过程可能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因此,如果从设计实践的心理活动来看,这个模型应该更像一个“蠕虫团”。

    第二,教学设计的各个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循环往复,本质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问题的理解带动着问题的解决,旧问题的解决可能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因此,把设计过程理解成为是设计者不断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更为妥当。

    第三,规范和科学地理解课程设计活动的内容。这是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设计的基础和起点。比如,“评价(evaluation)”这一术语,其含义既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估(assessment),也包括对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评价就是“测验(tests)”。再如,教学设计包含着问题解决,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作为教学设计。因此,必须以严谨、踏实的态度进行问题的学习、理解和研究过程,尊重学术规范,遵守已有共识的概念范畴,杜绝望文生义,减少“非分析性”的研究。

    第四,教学设计所创设的教学在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方面必须相互匹配。就是说,教学策略要适应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即目标),测验所测量的是学习者达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三者之间必须形成高度的耦合效应才能发挥出教学设计的优势。

    四、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教学情境和资源,紧扣教学重心,赋予教学以连续性、趣味性和整体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激励教师进步。

    1.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需要的

    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分析,分析既包括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爱好、态度和其他与学习有关的个性特征,也包括分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环境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环境,同时,透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确定,有助于决定教学过程和方法。

    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学需要的

    系统化教学设计的产物必然形成物化成果,这些具有物质性的“产品”既可以被现场使用,也可以被复制和传播;既可以被设计者使用,也可以被其他教师甚至学生使用。因为教学设计和开发包含了学习者和情境方面的信息,所以,这些“产品”可以为那些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提供实用、有效和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3.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需要的

    基于分析的教学设计需要技术性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及理性和直觉性的思维过程。广泛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地开发评估工具,合理地选择和开发教学策略,适时地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形成积极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加有利于教师有意义的成长与成熟。

    4.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学校需要的

    学校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代际累积的结果。缺乏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具备推广性质和继承价值。教学设计不仅仅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共识,不仅可以使设计者、开发者、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之间形成协调,还能够为学校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如果考虑到教学设计具有的情境特征,可以说,在特定情境下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校本”。

    五、当前的困境

    既然教学设计具有如此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什么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却遭受冷遇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不熟悉,不重视

    国外学者研究教学设计已经几十年了,理论文献和实验成果异常丰富,但这些并没有被国内的学者,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接受和采纳。由于不熟悉,所以不重视。相比之下,职业学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简称“方案”和“课标”)的制定。更有甚者,以为“方案”、“课标”甚至是“课时计划”(即教案)就是教学设计。这几者之间的差异上文已经做了区别。

    实际上,如果站在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即使是最新制定的“方案”和“课标”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准确的教学目标分析和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对学生和环境的分析;含糊的目标陈述给测量和评估制造了困难,等等。

    2.难度大,成本高

    客观分析,一方面,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确实具有全面性和苛求性的特征。因此,即使是有经验的设计者也会经常表现出顾虑,担心失败的教学设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无效的师生交流、活动效率和教学效果低下、滥用时间和资源、损害学生动机,等等。另一方面,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无法从普通教育的课程设计中直接获取经验性成果,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特征就成为阻碍推动课程设计工作的最直接原因。

    3.缺知识,少技术

    在我国,课程设计的人员主体应当是教师。教师虽然对于所教授的知识性内容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教学论、学习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等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却非常缺乏,从而客观上不具备系统性教学设计的胜任力。

    同时,由于多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职业学校的教师通常都会面临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对于复杂的教学设计,教师往往缺乏内在的动力。

    正是在上述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设计才会停滞不前。

    六、几点建议

    为了打破目前教学设计在职业学校所面临困境,使教学设计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惠及各方,笔者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论和学习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通过组成学习型团队,通过内容分工,定期交流的方式,迅速掌握指导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

    (2)以代表性学科为突破口,建立阶段性任务模式,组建教学设计团队,由简入繁,化整为零、以点带面地进行尝试性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馈,总结经验的同时,推广经验,逐步进入教学设计的全面推进。

    (3)积极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能够不断增强教学设计的胜任能力。

    [课件参考] 空气 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参考] 空气 教学设计写作范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1.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

    量杯、试管、试管夹、热水、常温水、凉水、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讨论推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板书课题)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讨论研究试验的方法: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生交流,确定方法。)

    (2)小组活动:(试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察试管中空气受热后体积有什么变化:观察空气受冷后体积发生什么变化(可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进行实验)。

    (3)小组就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4)小结:

    通过书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5)师:通过实验,我们明确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大家注意到没有,空气和液体岁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在实验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

    生思考交流,再汇报: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明显,实验反应速度更迅速。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三、拓展环节

    1.踩瘪的乒乓球怎么做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学生自己证明)

    三、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行总结)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受冷 体积缩小

    空气 热胀冷缩

    [范文参考]《白鹅》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范文参考]《白鹅》教学设计写作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嚣”“吭”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供”“模”,会写“譬”“脾”“颇”等15个字,会写“即将”“姿态”等16个词语。

    2.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白鹅高傲的特点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体会语言的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品读的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白鹅的特点写清楚的。

    2.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对比”“反语”等手法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丰富情感,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幅漫画是谁画的?对了,丰子恺。他是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他还是我们浙江人呢。从这两幅漫画中,我们不难发现丰子恺爷爷是一位爱鹅之人,他不但用画笔画鹅,还用文字写鹅。这节课,让我们一学习他笔下的《白鹅》。(板书课题:白鹅)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检查出示(课件1):

    侍候hou 脾气qi

    看kan守 净角jué 供ɡōnɡ养不周 大模mú大样

    窥kuī伺sì 奢shē侈chǐ 譬pì如 狂吠fèi 敏mǐn捷jié

    指名领读。教师重点正音“供养”。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第二组词中都有多音字。

    “供”字不同的读音意思也不同, 请同学们自行区分:

    供佛、供求、提供、供状

    指名3人各读一行,难读读错的词齐读。

    仔细看看这三行词,你发现了什么?(分别是描写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

    3.看来词语难不倒你们啊,读了课文,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高傲、可爱、有趣、神气、架子十足……)丰子恺先生第一次看见白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

    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板书:高傲)

    (三)整体感知,初识“高傲”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白鹅的高傲?课文有一段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自由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上。(全班齐读)(板书: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吃相高傲)

    这“更”字说明“鹅”的高傲,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表现在哪方面呢?

    板书:姿态高傲。

    2.出示第一自然段。

    是啊,丰子恺先生一看这姿态,就觉得白鹅是高傲的,我们知道,一般的小动物到了一个新环境都会畏畏缩缩,而白鹅却是伸长———(头颈,左顾右盼)。)小结:白鹅的姿态高傲、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吃相高傲,难怪丰子恺先生一见了它就会有这样的感叹——(生齐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叫声、步态”的部分。同学们,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呢?大声读一读。

    (四)精读课文,品味“高傲”

    1.作者是怎样写出白鹅叫声的高傲呢?请同学们动笔画一画,圈一圈描写白鹅叫声高傲的词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其中的情感。

    指名回答。出示:

    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①从这些词你感受到什么?(高傲、凶悍严厉、叫声非常响……)

    引导发现这些四字词语都写出了鹅叫声的响亮和严厉。

    ②理解词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的意思

    提示:带有“页”的字一般都与人的头部有关,想象“嚣”字像是一个人长了四张嘴巴在叫喊,从而理解“厉声叫嚣”的意思。(出示“嚣”的象形字)

    ③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如果这只鹅会说汉语,它会怎么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呢?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吧。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好像在说:“ !”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好像在对路人说:“ !”

    小结:从丰富的想象中,我们既感受到了白鹅的高傲,还看到了它的尽职尽责,作者不仅不讨厌它,反而非常喜爱这只白鹅。

    2、感悟对比写法(出示句子)

    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①引导思考文章既然写鹅,为什么还要写狗。

    预设:将鹅的叫声和狗的狂吠进行对比。

    ②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更加突出鹅的.高傲,同时也赞美鹅和狗一样忠诚、敬业。

    3、朗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适时评价。

    (2)齐读第三段,再次体会白鹅的高傲和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难怪作者不禁感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4.小练笔:

    出示:后来我看到鹅果然能看守门户: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淘气的小猫

    同学们你们可以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仿写句子也难不倒你们,请你们先体会上面句子中冒号的用法,再从词语中选一个,仿照着写一写。

    师点拨:我们在仿写时,可以先抓住特点“淘气”“勤奋”“乐于助人”,先总体说说他们的特点,再运用冒号把这些特点写生动。

    7.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结识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通过按照画一画、读一读和品一品的步骤以及抓住关键词、句品读的方法,领教了这只白鹅叫声的高傲,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白鹅步态的高傲呢?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五)合作学习,深入“高傲”

    1.出示学习单:

    (1)我能从鹅的步态中感受鹅的高傲。(圈圈画画有关词句)

    (2)我还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鹅的高傲。(品读喜欢的句子)

    (3)我还发现了第4自然段写作上的小秘密。

    2.派代表反馈交流,师点评。

    (六)教师总结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白鹅的高傲,这只高傲又尽职的白鹅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让我们最后一次夸夸它——“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2.小结:这节课中我们体会到了白鹅姿态、叫声和步态的高傲,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鹅的吃相更高傲、更有趣了,让我们一起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五、作业布置

    [范例参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例参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范例参考]影子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范例参考]影子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的第二单元的内容。

    阳光下的影子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他的形成与太阳有着直接的关系。本课让学生从研究阳光的影子开始,他们会感到非常的亲切、自然,同时也会十意识到研究关于太阳的秘密原来并不复杂。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为2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影子

    教材先用一幅照片告诉我们:太阳的光线要穿过环绕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再透过树林、建筑物等到达地面。学生自然由此联想到阳光下的树影,楼房旁、天桥下的阴凉处。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亲历到阳光下去测影子,记录一天中影子长短变化数据的活动过程。

    第二部分: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在经历了影子的观测活动后,有必要认真地进行依次汇总分析和交流。汇总比较各组的科学记录,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合理推理和科学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材希望引领学生们思考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领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铅笔、直尺、表

    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为我们送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做一番科学的探究吧!

    (二)观察影子

    (1)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那些秘密?

    关于影子,谁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

    (2)观测影子

    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

    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在课堂上每隔5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3)整理记录

    将铅笔和开始测量时的长度表示在书本的方格内,用直线把竿子和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能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1、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比较,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新的发现。

    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

    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有时们共同特点?

    能不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四)拓展

    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吗?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观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为这节课必须要到室外去上,更是吸引了学生,他们比平时上课更加活跃。但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把测量记录的时间改为5分钟记录一次,记录的相对精确,可学生在处理上太过粗心,就出现了点误差,所以在今后的要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尽可能的减少误差。

    [范例参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范例参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画图(连一连、圈一圈)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教具学具: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请了很多好朋友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让大家和他一起过生日,你们瞧(出示动物图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桃子

    ?学生边动手分一分,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

    2、活动二:分萝卜

    学生帮小兔子分萝卜,讨论说说怎么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老师提具体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分法。

    ④小结。

    3、活动三:分骨头

    ?帮小狗分骨头,讨论分法。

    ?小组合作分一分。

    ?汇报:老师用磁铁板演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画图记录分骨头的过程

    师:老师发现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烦,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的过程。

    ?学生汇报画的方法。

    小结:小熊很感谢大家为它解决的难题,表扬大家都很聪明。

    三、巩固练习,再次感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平均分”,请你们回去之后,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并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生日进行分物串联整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感知平均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了由不知到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顾虑教学环节的展开,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过渡性语言还不够提炼,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总之,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模板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模板》,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相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而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得更普遍。因此,它是分数加减法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整册教材的学习重点。本小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了只有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学生自主尝试体验教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数下册P110~112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2、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旧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受到环保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正确计算和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回忆旧知,做好铺垫

    师:前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分数,(板书: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知识?

    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做好新课铺垫。

    2、设趣导入,提出问题

    ⑴学生自报最简分数

    师:现在,闭上眼睛,想好一个自己喜欢的最简分数。好了吗?谁来说一个?(及时板书)

    闭上眼睛想一个自己喜欢的最简分数,新鲜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师:如果选择这两个分数,(圈出两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异分母分数)我们可以研究他们什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分数加减法。板书:加减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组合算式,培养能力

    ⑴组合算式

    师:请看黑板,在这三个分数中,(在前面圈出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基础上再圈一个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任意选两个组成加法和减法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算式就可以了,不必算出答案。)

    从三个分数中任意选择两个组成未知算式,富有挑战性,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组合搭配的能力

    ⑵汇报算式:

    4、引导比较,揭示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跟前面刚学的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异分母

    引入这个环节,教师创造性的处理了教材,改变了传统的例题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自主探究,尝试体验,得出方法

    (一)质疑问题,渗透方法

    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碰到新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初次尝试,体验方法

    师:那么请大家选择第一道来做一做。

    1、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结果、(师:谁来说一下?)

    两种情况:

    A: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若没有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把过程写出来)

    研究通分

    师:(指着通分过程问。)这一步我们在干吗?为什么要通分?(强调: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

    B:化成小数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板书学生回答并提问:他(她)是怎么算的?最后比较:这个小数就是几分之几。)

    3、总结多种方法

    师:我们班同学真了不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或转化成了小数加减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算一下第二道题(还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三)二次尝试,熟悉方法(计算第二题)

    1、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结果。

    (四)三次尝试,优化方法

    1、提出问题。

    师:如果是这两个分数(连线一下,出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又该怎么求他们的和呢?

    2、反馈交流。

    师:谁来反馈一下,同时板书。追问:有化成小数计算的吗?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教学环节的探究采用了尝试教学的方法,完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首先第一次尝试,让学生得出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第二次尝试让学生熟悉并强化方法,第三次尝试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得出通分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性。优化了算法。

    (五)自选计算,巩固方法。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任选一题做在自己本子上,注意格式!

    汇报反馈(学生口答形式)

    在学生优化算法的基础上,再次练习,起到巩固的作用,扎实、有效。

    (六)引导验算,培养习惯

    师: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对,可以怎么办?怎么验算?(挑最后一道题验算)学生说,教师板书。

    验算教学,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三、回顾课堂,整理知识,增强意识

    师: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怎么算的?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

    课堂小结的设计有知识的小结,也有学习习惯、技能方面的提醒。显得科学、合理、全面。能够增强学生细心计算,重视验算的意识

    过渡:看来我们X X班同学真的很会学习!老师真佩服你们!下面,就让我们一鼓作气,来看看今天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请看大屏幕。

    四、联系实际,应用知识,提升能力(课件出示)

    1、【生活题】:

    根据图上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生活垃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习题贴近生活,亲切自然。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

    2、【对比题】:

    是非审判庭。逐题出示

    2/3—4/9=2/9() 7/10—3/5=4/5()

    3/5+4/7=7/12()1/2+3/7=13/14()

    师:对的请你说说怎么算的?错的说明理由。

    是非判断,对比鲜明,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3、【拓展题】:

    比比谁算得快

    A、发现规律

    ⑴、教师出一题,学生做一题,(题目类型是分子是1,分母是互质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如:1/3+1/4 1/5—1/6)

    ⑵、让学生出题(4题过后)

    师问:你也能像老师那样来说几个算式吗?学生说,其他人解答。

    追问:为什么有些人算得那么快?有什么奥秘吗?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

    B、应用规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2】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

    从整个章节看,由于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这节课是在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并且整合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但是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回顾和巩固,更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作好准备。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也是数学“化归思想”一次很好的渗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上一个学段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又在前一个单元里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所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方法目标:

    1、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即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法则——巩固应用。力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用数学趣味故事引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且由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分外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并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观察所列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为此在新授部分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提供参与机会,渗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摆一摆: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从直观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应怎样相加呢?”并适当提示:“可不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完的通分,然后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时的算对学生来说已非难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在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说一说:

    在学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学生汇报后,我在此加了一个环节:老师的算法跟同学们的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1/2+1/4=2/6=1/3。我这样算对吗?针对我的算法,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一算理。此处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对于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总结算法:

    学生有了计算1/2+1/4和1/2-1/4两道题的基础,所以此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

    首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进而组织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本节课,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并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3】

    [新知识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学生险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课时安排]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4.第五单元实力评价...........................................................................1课时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4】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理清算理——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个月,学校食堂对学生最爱吃的早餐进行了调查,请看这幅统计图:

    火腿稀粥:1/4 豆奶花卷:3/20 奶茶蛋糕:3/10 肉丝炒粉:3/10

    师: 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5个算式中,其中3/10+3/10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外4个是导分母的加减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每人独立尝试计算1/4+3/10,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算一算:课本“做一做”练习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 思考练习;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0 1/4-/7 1/5-/8

    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写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规律,锻炼思维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5】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个教学层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说教法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一层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特别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1/4+3/10 3/10-3/20 (板书算式)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揭示并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①异分母分数加法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②你觉得自己可以算出来吗?可以就试试,还要为你这样算找到道理。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练一练:(口答形式)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二层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出计算的算理,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第三层次: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112页做一做。

    【第三层次设计意图:编排层次分明的练习,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落实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增长智慧。】

    四、说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习任务,让课堂高效。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6】

    【教学内容】

    分数加法(教材第98~99页的内容及第100~101页练习二十五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复习导入】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6+25+75 215+1038+285+917

    要求学生说说:上面各题进行简便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交换律a+b=b+a

    整数加法结合律:(a+b)+c=a+(b+c)

    2.提问:整数加法交换律中,所指的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整数加法结合律中所指的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使学生明确都是在整数范围内)

    3.回忆学过的加法,想一想:这些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适用吗?(举例说明)

    揭示课题: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也适用,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新课讲授】

    1.研究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的适用范围。

    教师:这些运算定律中,用字母表示的两个数或三个数,它的范围都包括了什么样的数?

    (整数和小数,还有分数)

    使学生明确,加法运算定律在计算中都可以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第98页例2。

    组织学生学习,并相互交流。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出示:计算:

    ① ;② 。

    观察这些加数,注意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并讨论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把 和 结合起来, 和 结合起来, 和 结合起来,使计算简便)

    说一说这两道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①独立练习。

    ②订正,说说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③归纳,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2.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根据数的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4.应用题。

    (1)教师出示教材第99页例3。

    (2)阅读理解,喝了几次牛奶?第一次喝了多少?第二次呢?加了多少水?水全喝完了吗?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画图理解。

    (3)分析:喝了两次,肯定用加法来解答。第一次喝完后,喝了 杯,剩(1- )杯,加满水,纯牛奶不变,还是只有 杯,又喝了加水后的 ,也就是把

    杯的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占其中的1份。

    把 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 化成 ,其中1份就是 ,第二次喝的牛奶是 杯,水是 杯。

    + = + = (杯)

    (4)答:一共喝纯牛奶 杯,水 杯。

    (5)回顾与反思。

    5.完成教材第100~101页第5、6、7题,学生在教材上填写,集体订正。

    6.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8题。

    学生先计算出3个算式的结果: - = , - = , - = ,然后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归纳出:

    ,再应用规律计算 + + + ,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7.完成教材第101页第9题。学生先利用手中学具进行操作,看看应该怎样分?请学生说思路。

    8.完成教材第101页第10题,让学生先观察图形特点,想想按什么顺序思考比较简便,让学生先说思路,再进行计算。

    9*先从6个苹果中拿出4个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人分得 个,把剩下的2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人分得 个。因此每个孩子分得: + =

    (个)。

    10

    【课堂作业】

    1.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58m,第二根比第一根短 m。这两根绳子一共长多少米?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学习体会。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1.复习旧知,为新知作铺垫,新知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以前所学的整数加法运算律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2.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运算律的优越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自主探索,形成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适当地引导,这样学生学习知识学得深刻,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7】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正确地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

    2.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与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及训练

    重点

    仪器

    教具

    复习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略)

    2.计算课本第132页的第1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

    师生共同小结: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

    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课本第132页的第16题。补充: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三.分数、小数混合运算。

    1、做课本第132页期末复习第17题。

    2、说说如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四.复习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1、完成课本第132页期末复习第18题。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指导教材第132页期末复习第19题。

    六.作业:课本第132页第16题第三、第四列,第20题。

    一年级上册减法教学设计1000字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一年级上册减法教学设计1000字》,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内容: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10的加减法

    教学关键:使学生建立“凑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花狗和小蚂蚁在做游戏,你们想去看看吗?

    出示:画一画,填一填(投影)

    每行再画几个是10个?同桌说后再汇报

    2、10的组成

    二、学新知

    1、小蚂蚁和小花狗看大家表现的好特别高兴,愿意和大家交朋友要考考大家。

    2、出示葡萄图

    你能看图说出算式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板书:3+7=1010-3=7

    7+3=1010-7=3

    指生说说算式的意思。

    3、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蚂蚁:小花狗给你们出的题太简单,我来考考你们。

    8+2=10-8=6+4=10-=

    2+8=10-=4+=10-=

    4、课间休息

    5、游戏

    a)玩扑克说10的组成

    b)连线:凑成10P47T2

    c)比一比

    4+6=10-9=7+3=10-4=

    10-3=9+1=10-2=10-7=

    5+5=10-6=10-5=2+8=

    d)猜一猜

    小花狗和小蚂蚁要奖励认真听讲的孩子,大家猜一猜袋里可能

    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10朵

    6、谈收获

    7、板书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7=1010-3=7+=

    7+3=1010-7=1010-=

    [范例参考]小学音乐优质教学设计之三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例参考]小学音乐优质教学设计之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年级:小学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表达快乐和高兴的心情,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的愉快。

    二、能力目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能积极、主动地聆听、体验、想像、创造、表现音乐形象。

    三、认知目标:学生能准确地拍节奏,并通过音乐游戏《对对碰》感受音乐的音高。

    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感情得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受、想像及表现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邀请卡、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律动表演整体感受

    师:小动物们,起床啦!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师扮老爷爷,生扮小动物们,播放《健康歌》音乐,小动物们在老爷爷的带领下进行自由律动。

    [设计意图:用富有动感的音乐让学生自由律动表演,,旨在放松学生心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并把孩子们拉进了音乐的世界。]

    二、借卡创境巧导新课

    1、导入

    师:小动物们,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看看是什么吗?(出示包装精美的“邀请卡”)

    请生打开包装纸,取出一张邀请卡。

    师:哦,是一张邀请卡,我受一位神秘的朋友的委托,邀请你们去他的音乐小屋玩,路上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你们齐心协力,战胜了它,进了音乐小屋,神秘的朋友就会出现,你们想去吗?

    生:想……

    2、师:那我们出发吧!(播放音乐课件《郊游》,出示画面)

    教师带领学生随《郊游》音乐跳成两个圈,快乐得边跳边唱。

    3、(音乐停)师:小动物们,你们看!(出示课件“美丽的大森林”)这是什么地方啊?

    生:一片美丽的大森林

    师:(点击课件,画面出现一幅图),呀,小动物们,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这可怎么办呢?

    师:(点击课件,出示两组节奏图)

    A._│_○│__│×○‖

    B.__│_×│_•×│×○‖

    (课件画外音:只要打对这两条节奏图,就会出现一只船帮你们过河的,小动物们,加油啊!)

    师生相互交流。

    ①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节奏接龙游戏,老师说第一条,你们说第二条,要接的连贯。请听老师示范:

    师:A.你好│你好○│欢迎欢迎│你○‖

    生:B.音乐小屋│在欢迎│你欢•迎│我○‖

    ②师生节奏接龙练习,提醒学生一定要随节奏读拍,速度一致。

    ③组与组、生与生之间相互接龙。

    [设计意图;借用邀请卡创设情境,通过节奏接龙的趣味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游戏中进行节奏训练,感受“○”休止符与“וה附点节奏的实际效果,轻松解决了歌曲节奏难点]

    4、(点击课件,一条船出现在河岸边)

    师:小动物们,小船来接我们了,让我们继续前进吧!

    (放《郊游》音乐,教师和学生一起边走边跳)

    5、师:小动物们,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一棵大树档住了去路,怎么办呢?

    (课件画外音:呀,小动物们,你们又遇到困难了吧!别着急,完成下面的音乐游戏就能继续前进。努力啊!)

    ⑦②

    ⑥⑤④③

    注:游戏方法:

    将任意两个球相碰撞,学生把这两个音唱出来,并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然后大家一齐连唱这两个音。

    如:(师)我的1球碰3球(生)1(do)3(mi)

    (生齐)1313│131‖

    师点击课件,全体生唱,指名唱。

    [设计意图:通过“对对碰”音乐游戏,让学生对七个音符娃娃更加熟悉,在玩中唱,乐中唱,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小音乐家”,同时增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意识]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精选


    想要打造优秀的教学效果,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完成教学,有哪些写好教案的技巧呢?以下“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相关主题内容,为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收集并整理,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下的学习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习题的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习,逐步优化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一人身着点心店服装,头戴点心店帽子出现在学生面前)谈话: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

    (课件出示点心店图片)录音: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各色早点,如果任选两种食品做早餐,你想选购本店哪两种食品?四人小组讨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把自己购买早点的方案在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结合学生学过的搭配规律,探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购买早点要花的钱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每人尝试计算自己购买早点要花多少钱?如果计算有困难的可以请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估计有以下两种方法:(1)将点心的价格看成以角为单位,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2)将点心价格中的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

    3、全班交流。

    随机请一学生交流自己购买早点的情况,花了多少钱?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统计班内有多少学生和他购买了同样的早点?自己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学生有购物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整数加减法)做依托,尝试运用口算方法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1)以刚才那位同学交流了自己购买早点的情况为例,请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估计会出现下面两个竖式: 如 5 0.5

    + 7 + 0.7

    12 1.2

    (2)分组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注意发挥具体情境元、角在理解算理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用竖式算一算自己刚才购买早点的价钱算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

    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学生成功运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对齐数位,以及十分位相加满十,向个位进一的道理,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二)、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 尝试用竖式计算

    刚才我们每人都购买了两种食品做早点,哪种食品贵些?贵多少钱?你能用竖

    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

    (2)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除了刚才选择的早点外,你还喜欢哪两种食品做早点,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教师的板书要有启发性,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印象,另一方面使一些学生进一步体会任选两种食品是有规律的,力争找出所有的组合,体会数学的魅力。)完成第104页试一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让学生讨论:计算这些加减法和计算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情境,如果学生对情境理解有困难的,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共同演示,在学生理解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计算,做完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 完成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第(1)、(2)小题,第(1)小题有学生可能列出乘法算式,可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运用加法计算出结果。第(3)小题小组合作完成,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提出并解决的问题多。

    4. 完成做想想做做第5题。

    ⑴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白题目的要求。

    ⑵学生独立解答。

    ⑶ 交流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除巩固计算方法外,注意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单调与枯燥,同时有效的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⑵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

    五、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汁算。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I.做复习第1题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三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法要怎样算?小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做复习第1题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二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减法要怎样算?小数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3、整理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认为小数加、减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减法要怎样汁算?关键都是什么?

    三、加、减法综合练习。

    1、 口算。

    小黑板出示复习第2题,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得数,并结合得数末尾去0、整数部分的O要写的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做复习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计算过程和验算方法。

    3.做复习第5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检查第二小题列竖式后怎样算比较简便。

    4.做复习第6题。

    指名学生说—说题意。

    让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厂什么内容?你在复习中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小学数学四年级 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说教学设想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我记得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爱体育运动,而且老师知道我们班里有几名体育健于下星期一(5月14日)将参加平湖市的体育运动会,老师预祝他们取得可喜的成绩。

    那大家知道全世界最关注的体育运动会是什么?(奥运会)20xx年第xx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谁知道中国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1)收集信息

    (2)交流信息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将提出的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揭示课题)

    2、 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小数加法

    师:说一说怎样计算的。谁有补充?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得数的小数点要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小数末尾有0的要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小数加法?(进一步加深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师:选择一个小数减法的问题。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请学生直接说说是怎样做的?其他学生可作适当补充。

    (3)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生说验算的方法。

    得出: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请验算一下你刚才的计算对吗综合应用

    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三、 设置情境,练习实践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 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

    师:他们买了什么?你还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列竖式算一算。爸爸付了50元,要找回多少钱呢?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师:亮亮又和爸爸逛到了球类区。你又有什么发现?亮亮可能会怎样买呢?需要付多少钱?同桌商量然后解决问题。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习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习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三、小结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5、教学预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说教学程序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设计意图】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习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任务非常明确。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大家看,这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课件出示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

    +58.20

    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

    -49.80

    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进行判定。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

    (3)总结算法,课件出示,全体学生读一遍。

    ①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②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5)看书置疑。

    【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置疑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设置情境,练习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

    ①21.6+5.47=76.3②17.23+2.77=20.00③49.7-5.7=440

    21.617.2349.7

    +5.47+2.77-5.7

    76.320.00440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看看哪组完成又快又对。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着亮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课件显示情境)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应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应用性。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8

    设计说明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究。在实际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两名同学在书店购买图书的全过程,引入小数的加减法。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上课伊始,通过情境的创设,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当学生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呢?”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之前对整数加减法的认识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71页主题图。

    师:星期天,小丽和小林相约到书店买书。小林买了一本词典,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和一本《童话选》。

    师: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情操。在小丽和小林买书的情境中,还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根据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两本书的价钱:《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2)列式:6.45+4.29。

    (3)比较这道题和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呢?请同学们按照课堂活动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学生汇报。

    生1: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一样的,要保证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在列竖式计算时,百分位上的5要和9对齐,十分位上的4要和2对齐,个位上的6要和4对齐,计算结果是10.74元。

    生2: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实际上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有道理,能够通过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类推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真了不起!的确是这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一定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

    3.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再提出一个减法问题。

    预设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2)独立列式解决这道题。

    (3)学生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6.45-4.29=2.16(元)。

    生2: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相减,不够减的时候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4)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特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9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教学过程将是我阐述的重点。

    一、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和减法》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一章,第一节。教材之所以要把它安排在这里,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学生在进入五年级后已经相继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也就是说,学生到此时已经具备了接受小数加法和减法相关知识的基础,其二,通过对小数加法和减法知识的掌握,就会为紧接其后的小数的混合运算做好铺垫,而且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认为教材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安排在此处是起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此,我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将从学情分析与适宜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对小数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造成知识遗忘,应该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又因为五年级学生的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相宜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配合小组的交流合作。

    3、教学措施

    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的课件展示,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分析

    那么我将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呢?

    由于学生已经对小数的一般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对小数的加减法有了初步的概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把生活中的小数通过计算超市购物花了多少钱引入数学领域,抽象为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相关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新知的探索及内化

    1、在教学例1的第(1)问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2)问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3、“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4、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3)新知运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2、应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央视两名青年歌手的综合成绩进行比较(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回顾小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5)作业布置:分为A组必做题,B组选做题,C组思考题,分层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完成作业,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6.03十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

    铅笔1支0.80

    电池4节24.00

    铅笔盒15.4015.40

    书包1个44.70

    面包3.00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我在课上并没有提倡用计算器来计算,我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口算和笔算,所以在计算像第8题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是不理想的。一开始是有的学生没读懂表格,再后来就完全是计算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课上是做一格交流一格,确保正确的前提下才继续的。

    第9题,不少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是无序的,所以容易出错。所以我在课上就强调了思考的步骤,从不变变找变的根据来思考,情况才有所好转。

    书上相应的其他练习我没做。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数学第八册(155-157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2)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3)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4)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6)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程序

    1、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课件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目标

    (1)了解小数加减意义;

    (2)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3)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4)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3、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6、延伸

    师: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习什么做铺垫的呢?

    生:分数加减法。(突现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习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

    7、回归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范例参考]减法教学设计1370字】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