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2024字
  •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4-04-10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2024字。

    宏讲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把教案写得生动有趣,有指导性,是很多老师的追求。我们手写的教案还是要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与“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相关的讨论是本文的重要内容,希望我的故事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感动!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篇1】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对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二、说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感知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吨的含义,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1吨重的概念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教案时拟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吨又是一个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用到的单位。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走到生活中去。

    2、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吨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孩子来说,依然显得抽象。为了能让孩子对1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去尝试,在亲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帮助学生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图片、比赛、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质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识结构。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引入质量单位——吨

    该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常见的苹果,由一个——一箱——一卡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还需要用到比千克再大的重量单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导入新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吨的观念,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吨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吨”,教师再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一般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时,用吨作单位。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认识了吨,你们想不想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时教师并不急着揭示1吨=1000千克,而是设计了一项比赛,让学生在拎一拎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几十千克就已经很重了,这时再揭示,像这样的100袋大米才重1吨。这时学生对“吨是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的感触便十分深刻。

    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新知不断深化的过程,本课的练习与新授部分无法分开,充分体现了在练中学。因为考虑到“吨”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对吨、对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时候,我又设计了以下五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化“1吨”的观念。

    第一层:通过对1千克白菜的推算,进一步感知1吨有多重,之所以放在第一层,因为推算多少个1千克等于1000千克比较容易。

    第二层:提供了一组刚好重1吨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并说一说各是什么物体,各有多少,对“1吨”重的物体有更多了解。

    第三层: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体,让学生收集信息,通过算一算、说一说,不仅加深对“1吨”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推算的能力。

    第四层:结合以上的过程,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身边熟悉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也重“1吨”。

    第五层:出示两块砖重5千克,让学生通过推算得出多少块砖重1吨。这里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算能力。

    这五个层次层层递进,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

    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时,对于单位换算的方法,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在这里,我先是提供了两道附有图片的单位换算,一来考察学生收集图片信息的能力,二来,也让学生体会到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要记住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然后再出示单位换算题,巩固方法。

    (三)全课总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提高

    本环节先是通过一组题帮且学生整理所学过的质量单位,使学生能够准确分分辨克、千克、吨。帮助学生组建知识结构。

    再通过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这道题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篇2】

    一、课前思考

    在一些具有大数目的情境中,估算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它甚至比精确计算更有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加、减法的估算”(人教版二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教材第是学生在学过减法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一年级的相关内容中,己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本节课,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虽然“估算”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只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掌握。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教学中,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算法多样化;能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作用;并能运用估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学生状况: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计算与初步估算”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数感,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对计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学生对数与计算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班级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我把小组成员按每组减都算不对,而且算得速度极慢,思维习惯不规范,这是在后面的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2)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我在教学“加、减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身边的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来发现估算的题材,通过自主探索来感知估算的价值,加强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积极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运用生活实践来提高估算的能力。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课教学前学生已有了估算方面的生活体验,这为学生发展估算意识提供了基础。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力求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教学目标定位上,除了让学生掌握估算的解题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购物实践中体会估算的价值。

    1、关注学生的个体知识和生活经验。

    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课堂的主流活动应该让学生面临具体的生活情景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在具体的情景中,估算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范围。在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加、减法估算)、直接经验(估算买东西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里,我注重了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案例扫描

    (一)课前激趣,尝试猜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电教室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还有一些领导和老师们也来到了我们教室,请同学们起立向后转,向他们问声好。

    师:刚才我们已经向后面听课的老师们打过招呼了,现在我想请大家猜一猜:后面听课的老师有多少人?

    生:我猜有20人。

    师:多了。

    生:有13人。

    师:少了。

    生:有15人。

    师:少了。

    生:有17人。

    师:对。(教师在黑板一角板书

    师: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是不是应该拿出最好的状态来上课?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表现的最出色。

    【感悟与评析】通过课前谈话,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有关估算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能积极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场景来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同时明确:因为求得的结果不是也不需要是准确数,所以可以用估算来解决。

    (二)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谁知道我们二(1)班有多少人?

    生:53人。

    师:53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53人大约是50人。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后面听课的老师是17人,17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17人大约是20人。

    师:今天电教室大约有多少人?

    生:电教室大约有100人。

    师:在数学计算中,有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估计出粗略的数据就可以了,这叫做估算。

    (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通过估计出几道算式的粗略的数据,学生明确什么是估算,引出课题。

    【感悟与评析】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有着重要的价值。本环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功能,使学生了解到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探究方法,尝试估算。

    师:星期天,妈妈带

    师:这是妈妈要买的

    师:妈妈带的钱够吗?请小朋友想一想:要判断妈妈买这三种东西带的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生:不需要。

    师:请你帮妈妈估算一下,带100元钱够吗?

    生:学生积极思考。

    师:你是怎样估算的?把你的方法给组里的伙伴们说一说。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估算方法跟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是这样算的:热水瓶28元大约是30元,烧水壶43元大约是40元,水杯24元大约是20元,30+40+20=90,所以100元钱够了。

    生2:我是从100元中减去30元等于70元,70元减去40元等于30元,30元减去24元还剩6元,所以够了。

    生3:我是从100元中减去28元等于72元,72元减去43元等于29元,29元减去24元等于5元,所以带100元够了。

    ……

    【感悟与评析】通过创设具体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模拟生活,学以致用。

    1、模拟运动会1——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师: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为了保证运动会能正常进行,顺利召开,教师们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这是我们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出示小黑板)

    跑 步 跳 远 跳 高

    39人 28人 11人

    师: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个参赛号码布,现在有请你帮老师们估算一下够用吗?

    生:不够用。

    师:为什么?

    生1:39人大约是40人,28人大约是30人,11人大约是10人,40+30+10=80,超过62人,所以不够用。

    生2:40人加30人等于70人,不用加后面的就超过了62了,所以不够用。

    生3:39人加11人等于50人,50人加28人等于78人,所以不够用。

    ……

    师:不够用,怎么办?

    生2:不能去运动员,因为他们要比赛。再买点号码布就行了。

    师:大约要买几十个号码布?

    生:大约买,现有62个,大约要买20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估算的很好,我代教师们谢谢大家。

    【感悟与评析】一题两用,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2、模拟运动会2——估算啦啦队的人数。

    师:除了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外,我们每个班还要派出啦啦队。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班派出了多少人?

    师:二(班合起来大约有多少人?

    生和二(2)班合起来大约有80人,因为39大约是40,42大约是40,40加40是80人。

    生2:合起来大约是80人,39加42是81,81人大约是80人。

    ……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做啦啦队,相信运动会一定会开的很精彩。

    【感悟与评析】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3、模拟游戏情景——猜数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猜数游戏,谁愿意上来帮忙。(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老师给他一张卡片,让他先读一读,然后举起卡片读给大家听。)

    张彤:我有20多枝水彩笔。

    师:今天清早张彤的妈妈又给她买了一盒水彩笔,有多少枝呀?(教师拿一盒水彩笔送给张彤)

    生:12枝。

    师:请你猜猜张彤大约有多少只水彩笔?

    生1:有30多枝,因为张彤原来有20多枝,妈妈又给她买了12枝,合起来是30多枝。

    生29枝,加上12枝,大约是40枝了。

    师:你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为他的精彩的回答鼓鼓掌!

    【感悟与评析】这一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把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本环节的教学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经过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出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估算中的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了估算的一些方法。

    4、模拟生活情景——估算字数。

    师:有个叫小亮的小朋友在练习写大字(出示小黑板):小亮计划三天写个。

    生:两天大约写了70个,因为29大约是30,42大约是40 ,30加40是70。

    师:小亮大约还有( )字没写。

    生:小亮大约还有30个字没写。因为100个字减去70个字还有30个字。

    【感悟与评析】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充满情趣,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育观念。

    (五)模拟超市情景——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师:国庆节快到了,福利院的孩子们不像我们一样有爸爸妈妈和亲人的疼爱,我们班准备派出一个小组带60元钱买一些礼品去看看这些孩子们。我们先去小小超市看看吧。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数,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看小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商品,他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商品及其价格)

    师:下面每一小组设计一个购物方案,你们准备用60元钱买哪些物品,大约要花多少钱?小组长可做记录。

    (四人小组活动)

    师:哪一组愿意讲讲你们的设计方案?

    生:我们准备买一袋奶粉,一个书包和书。大约要花50元钱。

    师:你们的钱花完了吗?

    生:没有。

    师:剩下的钱怎么办?

    生:留着下次再去的时候一块用,可以多买点东西。

    师:你们想的很周到。还有哪一小组愿意讲?

    生:我们小组准备买一袋奶粉,一个钢笔和一个玩具,大约要花60元钱。

    师:那你们的钱正好够花吗?

    生:不,我们还差一元钱。

    师:那怎么办呢?

    生:我从自己的零花钱里拿出1元就行了。

    师:你真是富有爱心的孩子。

    生:我们小组准备买球拍、书包、奶粉和钢笔,大约要花60元钱。

    师:那你们的钱正好够用吗?

    生:不够。

    师:不够怎么办?

    生:我们跟售货员阿姨搞搞价。

    师:这是超市不搞价。

    生:我们不是去献爱心吗?我们给她讲讲,她们一定也会献出爱心的。

    师:你们真不简单,不光自己去献爱心,还要作宣传员去呼吁其它人也献出爱心。我代孩子们谢谢大家。

    ……

    【感悟与评析】这时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情更是无比激动。学生兴奋得是不同的估算方法竟然得到了相同的答案,这个问题解决得如此奇妙。我激动的是孩子们在解决这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时竟然用了这么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更令人激动不已的是:孩子们有了前面解决问题时主动分析问题、收集相关信息、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才会出现如此漂亮的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在这种情境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呀!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思想感情。

    (六)自我评价。

    让学生相互评价。“呀!我真了不起,能用学习的估算知识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还能用估算的知识去献出爱心。”、“你也学的非常成功,今后我也能把今天的知识应用更广”。

    【感悟与评析】一节估算课随着下课铃声结束了,但孩子们仍意尤未尽,我更是激动不已。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案例分析与自我反思

    课程改革后,“估算”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小学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四舍五入法,估算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以上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切实展开探索活动,充分模拟生活情景放手让学生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

    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魅力所在。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在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源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妈妈买东西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写大字的字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如:估算妈妈带的钱够不够,有的分别估算出热水瓶、烧水壶、水杯的价格再加起来和烧水壶的大约钱数,剩下的钱和水杯的价格比较;有的把三种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再估算;有的用口算估算等等。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学力不可限量。

    数量可以估算,但学生的学习潜能、学力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给以充分挖掘,就象猜数游戏,学生们会想到也可以让他们也献爱心等等,孩子们这些精彩的回答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当然,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节课上,我觉得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听不到“学困生”求助的声音,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虽然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篇3】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师准备】

    PPT课件、三角尺。

    【学生准备】

    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活动记录表等。

    小游戏:猜一猜藏在信封后面的是什么三角形?

    预设 生1:第一个是直角三角形。

    生2:第二个是钝角三角形。

    生3:第三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师:我们在猜三角形的时候,看到一个直角,就能断定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看到一个钝角,就能断定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看到一个锐角,就判断不出来是哪种三角形。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呢?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

    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还有的提出等边三角形中可能会有直角,这两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例6,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1.介绍内角、内角和。

    出示一个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在哪?谁上来给同学们指一指。

    (学生上台指)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那么谁来说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预设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把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

    师:计量内角和的单位是度,可以估计一下,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有可能会是多少度?把你的猜想也写在本上。

    (学生自己写一写)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究用哪些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2.确定研究范围。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黑板上这一个行不行?

    预设 生:不行。

    师: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

    预设 生:太麻烦了。

    师:请你想个办法吧!

    (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

    预设 生:可以研究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

    3.动手操作实践。

    师:请每个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先找到三个内角,把每个角标上序号。

    师:先试着研究自己的三角形,然后再共同研究小组里其他同学的三角形,看看各种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在小组中讨论问题)

    4.汇报交流。(预设约15~20分)

    (1)测量的方法。

    预设 生:我们组是采用测量的方法,三个角的度数加在一起大约是180°。

    师:直接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不准,但我们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能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度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2)剪拼的方法。

    预设 生:我们组采用的是剪拼的方法,把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我们认为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

    师: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了一起,拼成了一个大角,角的两条边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看起来挺像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差,有时会差一点点,谁还有别的方法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

    (3)折拼的方法。

    预设 生:我们组采用的是折拼的方法,通过折,然后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我们组也认为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

    师: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师:这三种方法都不错,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想一想,你还能不能借助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想办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4)演绎推理的方法。

    (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演示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36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180°)

    师: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5.验证猜想。

    师:请学生把刚才研究的三角形举起来,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类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那就可以说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个结论和课前刚才知道的或猜的一样吗?

    预设 生:是一样的。

    6.进一步感受。

    (1)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个小三角形。

    师:内角和是多少度? 预设 生:180度。

    再出示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预设 生:180度。

    (2)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

    (演示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可以不断变化的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化?

    预设 生:三个角的度数都在变化,内角和却总是不变的。

    师: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预设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关系,都是180度。

    7.巩固练习。

    选一选。

    (1)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00°,一个底角是( )。

    A.140° B.40° C.55°

    (2)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5°,另外的两个角可能是( )。

    A.95°,20° B.45°,80° C.65°,60°

    【参考答案】 (1)B (2)A

    [设计意图]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篇4】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本课一共分三课时,我这节课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在于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难点在于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

    三、说教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向学生们提出疑问,老师说“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呢?老师要向大家请教几个问题,我们祖国首都的天安门,它是什么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三年级所学的知识顺利的回答出来。接着再提问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加深,也为了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老师再提问同学们“哪位同学能够给老师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继而鼓励同学并教给他们一个表扬的小口诀。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加强复习的强度,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样子,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自然而然产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接着我给同学们动手演示,将一张长方型纸一面涂上颜色,然后沿中线对折,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板书:对称图形)这样设计是锻炼学生上课要仔细的学习,不能马虎,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提问“同学们,刚才哪位同学看到了老师是根据什么折的线,是随便折的吗?我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学生做出回答后,老师给予表扬并且加以明确,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轴对称图形)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们养成凡事都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巨大兴趣,引发去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老师明确答案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自觉形成一种研究数学问题就应该严密的观念。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己去体验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用长方形纸折出对称轴并画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讲解是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全面。其次再以正方形为例,折出对称轴,这样可以让同学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再次向学生展示老师剪出的美丽图形,老师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些好看的图案,知道我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就剪出来了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下一步的教学。老师逐步指导学生也可以剪出如此美妙的图形,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表扬同学们都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好孩子。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动手动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可以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认可的开心。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三个层次练习。

    第一个层次:动手操作题

    62页上的“试一试”,首先让同学们动手119页上的图形,动手折一折,并且提出要求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的话有几条对称轴?在62页的图上画出来。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而且动手实践可以让同学提高兴趣。

    第二个层次:抢答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多叫一些学生,因为机会均等,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老师起辅助作用。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每一个同学机会,让同学自己纠正错误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懂得互相帮助。

    第三个层次:练习题

    63页第2道,我采用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加深记忆,并且有一种做小主人的感觉。解决第3道题时,我让同学们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晰。解决第4道问题时,因为有困难,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第5道问题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这样设计是让同学们懂得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老师给予奖励。可以叫这节课回答问题比较少的同学。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回顾整节课所学,巩固知识,叫回答问题少的同学来回答是考虑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一位同学,鼓励学生更好的进一步的学习。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篇5】

    小学数学说课稿

    怎样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

    1、把握理念。

    注意把握六个词:地位、内容、方式、过程、评价、工具。

    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内容: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工具: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2、把握教材

    备课应考虑17个字,就是:“三的、三点、三实际、二基本、一灵活、纵横联系”。

    3、把握教法

    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反思和总结是在课改中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前提。走出数学课改的误区

    回归平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走出情景创设的误区

    对情景创设的建议:

    1、情景的创设可借助媒体,但不能依赖媒体。

    2、为学生学的需要而创设“现实”的情景。

    二、走出数学活动的误区

    对数学活动的建议:

    1、每一项活动要提出活动的具体要求,不能让学生盲目的乱动。

    2、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学习材料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体验的平台。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篇6】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④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教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③简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篇7】

    小学数学乘法ppt课件

    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做一做,P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篇8】

    《分一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与代数”认识分数的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意识而且能起到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推导的全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分苹果游戏,三个同学一组把6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个?接着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教师把学生回答的3、2、1分别板演,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生分多少?游戏

    1、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突出平均分这一关键。

    2、通过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不到一个苹果(半个)该用哪个数表示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镜,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由整数不够而用分数表示是符合数的扩展规律的。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习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时遇到不够一个的,就不能用整数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知道的吗?有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也有的同学学奥数就知道用1/2表示,让他在师板书的3、2、1下面试写,学生看到整数不够可以用分数表示,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学生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很自然便于接受。写对后教师加以表扬,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自豪,课上表现的会更积极。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出它们的1/2。涂后展示给同学们。教师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读。突出教学重点.在这里教师重组了教材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先学了.让学生把正方形纸折成它的二分之一并涂色,让生把涂好色的正方形粘到黑板上,师鼓励生用多种折法折,如有困难同学间合作,研究折.(对于偏离对角线的折法教师给予表扬)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图色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想在日常生活中在哪还见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事物.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重点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学生从学具口袋中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把不同形状的纸平均分成几分把其中一分或几份涂色并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开展小组夺红旗游戏活动,看哪组折法多,折法特别,小组合作,研究折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取多种折法,多个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对于折法特别涂法特别的与重不同的让他们说出表示的意义.突出了难点.活动后评出红旗组,组中每个成员得一朵小红旗,装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游戏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愉快教学,创设宽松环境。

    如让学生标出绳子的1/10,再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表示出其中的两部分,这又怎么表示呢?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出示五角星图,点子图说一说图的3/5,5/6等表示的意义.突破难点,让生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有“折一折”做铺垫,“说一说”部分,教师不是以讲授方式传授那样势必局限学生思维活跃性,影响他们思维发展这样开放式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在分享彼此思考见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师有意识把学科进行整和,竞赛时男女孩头像下用英文girl,boy书写在学生进行折纸活动时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鸦雀无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活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教师丰富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整堂课都能兴趣昂然。

    (四)竞赛练习,激发竞争意识。

    设计了“勇夺小红花”节目老师当主持人,学生是竞赛选手,分男女两组进行竞赛,让同组的做在一起,获胜组每生一朵小红花,粘到班级红花栏中,共设计三关题,第一关必答题,男女生互选题,答对得苹果卡。第二关抢答题,答对得卡,答错扣卡。第三关能力测试题,此题目的是为了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身水平和能力得以展现。练习活化了题形,新包装,新口味题形必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更加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篇9】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学生分析

    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从南昌创建花园城市这个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 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习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模板2024字】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