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2篇
  •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4-01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2篇。

    教案是每个教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 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教案完成学时教学的实施方案,书写自己的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果您对“高一化学教学设计”感兴趣小编给您推荐这篇文章,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希望您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阅读动力!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

    三维目标:

    ①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部分物理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掌握NO化学性质。

    ③掌握NO2水溶液酸性,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训练知识应用能力。

    ②学会有关二氧化氮的计算。

    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

    与价值观

    及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N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NO2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二、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氮气

    (1)氮的存在:

    大多数是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少数以化合态存在。

    (2)氮气的物理性质:

    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稍轻。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3)氮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电子式:加载中...。由于氮气分子中含有三对共用电子对,分子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必须在高温、放电或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与某些物质反应。

    ①N2与氧气反应:N2+O2加载中...2NO

    ②N2跟镁反应:3Mg+N2加载中...Mg3N2

    ③N2与氢气反应:

    加载中...

    (4)氮气的用途

    ①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②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2、一氧化氮

    (1)物理性质:一氧化氮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2)化学性质:不稳定

    2NO+O2=2NO2【思考题】如果实验室制取的NO应如何收集?

    (3)用途:制取硝酸;治疗疾病。

    罗伯特·弗奇戈特和弗里德·默拉德在研究中曾发现,一氧化氮可以在细胞内起传递信号的作用,他们因此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奖。他们正在研究用一氧化氮的特性来治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可能性。

    3、二氧化氮

    (1)物理性质: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3NO2+H2O=2HNO3+NO

    [思考]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分析〗在雷雨时,空气中产生少量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 ,HNO3与矿物质反应生成肥料。

    [演示实验]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科学探究】如何使二氧化氮尽可能多的被水吸收?这对生产硝酸有何启示?

    【科学视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页,了解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

    4、NO2、NO、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的计算

    ①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

    ②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反应:4NO2+O2+2H2O = 4HNO3

    ③一氧化氮、氧气和水反应:4NO+3O2+2H2O = 4HNO3

    遇到这类计算题时,首先要弄清所涉及的反应原理是哪种情况,再进行计算。如,二氧化氮跟氧气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可能有以下向种情况:

    [例题]

    [例1]将盛有氮气和二氧化氮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缩小为原体积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和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 。

    [分析]氮气跟水不反应,所以可根据“3NO2+H2O=2HNO3+NO”用体积差法进行计算。答案为:1:3。

    [例2]

    将容积为50mL的量筒内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置量筒在盛满水的水槽里,足够时间后,量筒里剩余气体体积为5mL。则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可能是 。

    [分析]二氧化氮、氧气混合气体例置于水中,最后残留气体可能有二种情况,一是氧气,二是一氧化氮。所以应先假设,再立式计算。

    [解答](1)若剩余的5mL气体是O2,则共有45mLNO2、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根据4NO2+O2+2H2O = 4HNO3可得出:

    V(NO2)=加载中...×45mL=36mL

    V(O2)=加载中...×45mL+5mL=14m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为18:7。

    (2)若剩余的5mL气体是NO,则NO2、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时是NO2过量,过量的NO2再跟水反应。根据反应“3NO2+H2O=2HNO3+NO”可得出,共有15mLNO2过量。

    即,在NO2、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的过程中共消耗气体35mL。根据4NO2+O2+2H2O = 4HNO3可得出:

    V(O2)=加载中...×35mL=7mL

    V(NO2)=加载中...×35mL+15mL= 43m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为43:7。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

    (1)来源: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烧含硫燃料,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很大部分来自发电过程及工业生产。

    (2)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吸入二氧化硫可使呼吸系统功能受损,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支气管炎及心血管病)。对于容易受影响的人,除肺部功能改变处,还伴有一些明显症状如喘气、气促、咳嗽等。

    ②形成酸雨: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pH小于5.6的降水,统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变化。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的。酸溶解在雨水中,降到地面即成为酸雨。

    2、二氧化氮的来源及危害

    (1)来源: 二氧化氮除自然来源外,主要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城市汽车尾气及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一些二氧化氮。

    (2)危害:二氧化氮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同时它可和水反应生成硝酸,造成硝酸型酸雨,毁坏森林农田,腐蚀建筑物。目前我国酸雨的主要类型是硫酸型的。

    3、污染治理的办法:减少污染源,控制有害气体排放。

    【作业】第96页9、10题

    〖板书设计〗

    二、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氮气;2、一氧化氮;3、二氧化氮;4、NO2、NO反应的计算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

    2、二氧化氮的来源及危害

    3、污染治理的办法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的学习。是通过原子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制法和用途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钠与水、氧气反应现象

    (2)理解钠与水、氧气反应实质

    (3)学生体会化学反应是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而发生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设计的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筛选、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长安二中高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

    2.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5.学生已经对钠的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学习非金属元素氯的有关知识。

    6.学生学习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给学生创设大量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2.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逐步启发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问题和实验设计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4.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分析

    1、通过图片和多媒体电脑演示

    2、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媒体图片展示

    3、演示实验,改进实验

    4、通过提前录制视频展示。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3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为例,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体会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金属的存在与冶炼的学习,使同学们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2.通过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学习中体会化学实验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和合理开发意识。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化学实验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铝热实验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严格注意实验安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铝热反应

    2.学案导学:给学生发预习导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质疑】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

    【板书】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讲解】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二、金属的冶炼

    【设问探究】我们该如何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单质呢?根据什么原理?【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言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冶炼的步骤: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还原。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板书】 1、金属冶炼的实质【分析探讨】金属离子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全都相同?这与什么有关?

    【讲解】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 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 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 (1)、热分解法 2HgO =2Hg+O 2 ↑ 2AgO= 2Ag+O 2 ↑

    【分析】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前端的金属如 K、Na、Ca、Al等金属,我们知道其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而其对应的阳离子则氧化性很弱,很难得到电子;一般的还原剂都无法把它的阳离子还原出来。我们只能使用通电分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板书】 (2)、电解法 MgCl 2 (熔融)= Mg+Cl 2 ↑

    【分析】对于大多数金属,如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间一段的金属所对应的离子,得电子能力较强,其化合物又不能通过受热分解得到金属单质,必须使用还原剂还原金属阳离子。常见的还原剂有焦炭、一氧化碳、氢气。一些活泼金属也可作为还原剂,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板书】 (3)、热还原法①常用还原剂:焦炭、CO、H 2 、活泼金属(如Al)等

    【练习】分别写出这四种常用的还原剂冶炼赤铁矿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并强调】若金属以硫化物或碳酸盐形式存在,应先将其转化成氧化物。

    【实验探究】实验 4—1 (实验前用磁铁检查一下室温条件下有无铁存在;反应后再用磁铁检查有无铁生成)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反应前:无铁存在。反应中:发光、放热、反应剧烈。反应后:用磁铁检查生成物有块状物被吸起。2Al+Fe 2 O 3 =2Fe+Al 2 O 3 +Q。Al的还原性强于铁,也能与化合态氧结合。证明Al的还原性强于Fe,Al可与化合态的氧反应。(演示铝热反应,由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种试剂的作用)。

    【说明】在该反应中,镁条和氯酸钾是引燃剂,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氧气是氧化剂。但插入混合物中的部分镁条燃烧时,氯酸钾则是氧化剂,以保证镁条的继续燃烧,同时放出足够的热量引发氧化铁和铝粉的反应。由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只要反应已经引发,就可剧烈进行,放出的热使生成的铁熔为液态。【设疑】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2Al+Fe 2 O 3 =2Fe+Al 2 O 3

    【讲述】我们把上述反应称为铝热反应。

    【板书】②铝热反应

    【应用探究】铝热反应有什么用途呢?

    【放录像】铝热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看录像。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热受化学的情感。

    【讲述并板书】③应用: a:野外焊接。 b:冶炼难熔金属(要求学生写出冶炼铬、锰的反应)。2Al+Cr 2 O 3 =2Cr+Al 2 O 3

    4Al+3MnO 2 =2Al 2 O 3 +3Mn

    【小结】金属冶炼的方法:(投影)

    【过渡】地球上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再生,而且随着金属的使用,金属会被腐蚀而污染环境,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板书】三、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阅读指导】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讲述】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讲述】有关金属回收再利用的好处。 1、废旧金属的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意义是减少垃圾量,防止污染环境且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

    【资料介绍】以铝为例,生产一吨原铝至少要消耗四吨铝土矿资源。当前全球原铝的年产量约 2500万吨,年消耗铝土矿超过一亿吨,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地球上的铝土矿资源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枯竭。如果人类消费的铝能够回收利用,只要回收利用量达到产量的二分之一,每年就将减少铝土矿消耗量约5000万吨,这对保护全球铝土矿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利用废杂原料生产一吨合金铝锭与用铝土矿原料生产一吨原铝锭相比,可以节省95%以上的能源消耗。每生产一吨原铝锭需要消耗能源 213.2TJ(电能约占82%),而生产一吨再生铝合金锭所需能源消耗为5.5TJ(燃料约占80%),仅为原铝锭生产能源消耗的2.6%,优势比较明显。由于铝可以反复循环使用,从再生铝废料中再生产铝,其节能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再生铝生产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与原铝生产相比,大为减少。有资料统计,再生铝生产可比用水电生产原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比用燃油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7%以上,比用煤发电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小结】指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上网查资料了解中国金属的回收利用情况,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300字左右)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5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总结。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形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质,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通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让学生观看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在讲述离子键概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l的形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H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出Hcl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共价键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最后得出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讨论,回顾本节课内容,对自己所学知识做出总结。最后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评价自己,体会成功。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

    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渐暗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8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 3、 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 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 资料“绿色化学”。

    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9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  与  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  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 2-1],请一位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钠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 2一2]并补充钠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根据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钠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钠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 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钠。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钠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钠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0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学习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无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类。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比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本质。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 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五对概念:

    (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采用“问题引导-深入探究”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同时加以一定量的应用、练习来巩固、深化和发展概念。

    注重指导学生勤于思考、表达完整、学会交流、善于总结、学会比较记忆等方法。

    多媒体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①2Mg+O2=2MgO;②H2+CuO=Cu+H2O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随意发挥: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

    提问③2Na+Cl2=2Na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认为不是,事实上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提示学生从化合价角度分析①②③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通过引导同学分析①②③三个化学反应,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这间的重新组合,我们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密切相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

    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观看结束后,请同学写出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提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

    同学们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反应中反应物被氧化或被还原。引出氧化剂、还原剂概念的讲述:在反应中,氧化剂是得到电子的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本身具有氧化性,反应后化合价降低;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本身具有还原性,反应后化合价升高。整个反应过程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

    从以下两个题目来巩固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2、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 SO4+2CO 2↑+2H2 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 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 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 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 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 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并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1. 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电子得失(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

    板书采用提纲式,清楚明了地体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介绍氯元素被发现的历史,以及目前的应用。

    2、熟悉氯原子的机构特点和化学特性,掌握氯和金属,氯与氢气,氯与水发生的反应。

    3、熟悉燃烧的新的定义,掌握液氯与氯水的区别和成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工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双选题)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Cl2,关闭B阀门时,C处的红色布条上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当打开B阀后,C处红布逐渐褪色,则D瓶中装的是()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H2O

    D.饱和NaCl溶液

    解析:先应判断A处通入的Cl2是否带有水蒸气,根据B阀打开时,C褪色,说明A处的Cl2为潮湿的,潮湿的Cl2在B阀关闭时通过D瓶,看不到C处红色布条有明显变化,说明D瓶溶液吸收了氯气或吸收了潮湿氯气中的水蒸气,故正确答案为AB。

    答案:AB

    课堂总结及评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我们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为生活服务。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Cl2的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水反应,懂得了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道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Cl2的其他性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1.原子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水反应

    4.用途:活动与探究

    (1)H2在Cl2中燃烧时瓶口所产生的现象与打开浓盐酸试剂瓶所产生的现象为什么相同?

    (2)氯气有毒,但是为什么又用它来给自来水消毒?

    (3)到本市自来水公司做一次调查,了解自来水公司是如何给自来水消毒的。

    (4)人在“死海”中为什么不会下沉?

    (5)上网查找资料(或查词典《化工辞典》王箴主编,化工出版社),了解当前国内、国际上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的试剂有哪些。

    附调查表

    [作业]:课本P87之1、2、3、4、5、6、7、8、9。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内容。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

    1、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

    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

    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学法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

    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时间把握合理,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反思:

    1、成功之处

    ①线索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成功运用。新课程特别注重线索学习法和归类学习法,可以克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化学方程式记不完”的困惑。只要能将所学物质归类,将反应的原理归类,将所学习对象用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达到高效。本节所学习的氨气、上节所学习的氮的氧化物、下一节所学习的硝酸、初中所认识的氮气和硝酸盐,形成线索,学生学习既有成就感又不会感觉繁杂。

    ②学生学会提纲挈领式学习。本节课是很有化学特色的一节课,学习物质的性质、认识用途。在最后一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课堂小结,既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大胆推测、质疑、辩论,提高认识。学生的预习只能是课本内容的`浅显认识,要真正的体会课本的内涵和外延就要认真研读之后思考、辩论,在本环节,学生能积极提问解决了很多使用的问题如⑴易液化怎么理解⑵还有气体遇水显碱性吗⑶氨气与其他酸反应有白烟吗⑷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吗⑸氨水的溶质是氨还是一水合氨。经过全班的共同探讨,对所学习的内容的认识更提高了。

    ④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化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课所认识的对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学生兴趣很浓;利用喷泉实验现象,引发思考,突破难点;通过化学家哈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足之处

    ①课堂上,能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效果、探究结果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已经掌握。但个别不善于发言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在当堂并没有得到反馈信息,又待于作业和以后练习巩固。

    ②课堂最后归纳小结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对学生进行的归纳板书进行点评。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