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突破的课件(模板十二篇)
  • 突破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28

    突破的课件(模板十二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突破的课件(模板十二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突破的课件 篇1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五年制第六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采用细腻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写杨梅果的形、色、味,处处可见描写细致的语句。比如:杨梅果上小刺的特点和变化,颜色的几次变化,成熟过程中酸甜味道的细微变化,以及作者那种细致入微的感受等,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体会课文字里行间透出的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使读者对杨梅产生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我做了以下尝试:

    1.词句品读

    本文词句优美,描写细腻而生动,很能让人产生喜爱之情。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细腻而生动,让你喜欢,让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充分地自读,自画,自品。在此基础上,老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学生一起欣赏重点词句,交流感受。既可采用删词、换词、品词的方式体会句子的优美,也可用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如:杨梅树不是人,怎么会贪婪地吮吸甘露?叶子怎么会欢笑?

    2.情景展示

    杨梅树抓住春天的时机,贪婪地吸收,健壮地生长,在雨雾中欢笑着。要想让此情此景在学生的头脑中成画面,可以播放一段一片杨梅树在春天的细雨里长势旺盛的录像,借以丰富学生脑海中的表象,帮助他们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3.实物品尝

    新课程倡导语文课堂是体验的课堂,只有亲身的体验,才有切实的感受。文中的这些语句: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沾满了鲜红的汁水;杨梅又酸又甜,叫人越吃越爱吃。杨梅刺的平滑,果肉的新鲜红嫩,味道的酸甜可口,如果让学生亲口品尝,那真真切切的感受,或许比文字带来的更丰富。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亲口品尝一下杨梅的滋味。

    4.联系生活

    语文课堂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丰富学生的感受。杨梅吃得太多,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作者对杨梅的爱怎么让学生体会?学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还有更有趣的事吗?吃过菠萝、葡萄、杏子等水果的孩子肯定有过牙齿被酸麻的体验,也许有过更有趣的故事。如:有的孩子西红柿吃得太多,撑得弯不下腰,连鞋子也穿不上了;有的孩子吃桃子时没洗干净,弄得身上、脸上奇痒;有的孩子吃西瓜时,把西瓜一劈两半,用勺子挖着吃,吃完后用西瓜皮当凉帽相似的经历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作者的感受,感悟到文字中的情趣。

    5.朗诵体味

    这样优美的文字,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教学时宜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词句的优美与喜爱的情感。运用什么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呢?读杨梅树,要引导学生读出杨梅树的生机勃勃;读杨梅果,不仅要读出杨梅果的可爱和作者的细致感受,还要读得嘴里仿佛有了杨梅果的味道,仿佛嘴唇上舌尖上沾满了汁水;读趣事,要读出一个趣的味道来。这样的读有滋有味,形式活泼,学生会越读越爱读,越读体味也越深。

    突破的课件 篇2

    《回声》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课文从这一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先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槽,槽内盛入适量带色的水(清水中放入一两滴红墨水)。通过投影,学生观察并口述水面静止的状态。接着,教师随手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圆形水槽内,要求学生观察、口述水面的变化:槽内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槽壁,又荡了回来。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演示实验,口述过程,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

    演示小实验,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突破的课件 篇3

    《挑山工》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冯骥才以清新、朴实的笔触,勾画了一个目标专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挑山工形象,意在告诉读者做事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才能把事做好这样一个深刻哲理。通读全篇,笔者以为这一深刻哲理主要包含在文中挑山工对我的一席话语之中。为此,引导学生感悟挑山工所说一段话的寓意,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所在。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质疑感悟运用的过程,较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一、揭示难点,引导质疑。

    投影出示挑山工所说的话: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选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走就怎么走。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段话。读完后,先让学生认真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请一位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读懂的内容。

    2.仔细品味,寻找不同点。

    (1)再读这段文字,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是描写挑山工的,哪些句子是描写游人的。分角色朗读有关描写挑山工与游人的句子。

    (2)细细咀嚼这些句子,从中你发现挑山工与游人在登山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点?出示表格,让学生自主练习:

    我们指(谁)_______你们指(谁)_______

    负重

    速度

    登山特点

    结果_______(谁)跑到_______(谁)前边去了

    3.碰撞思维,引发疑问。

    (1)面对表格中列出的这些不同点,以及这样一个结果,你有哪些疑问?按常理,谁应该跑到谁前面去?

    (2)按照常理,挑山工登山应该落在游人的后面,可事实恰恰相反。造成这种与常理正好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什么?(游人登山漫无目的;挑山工脚踏实地。)

    (3)从挑山工与游人的表现对比中,你觉得挑山工有着哪些游人所不能及的精神?(引导学生先讨论后发言)

    诸如:目标专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毫不松懈。

    二、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挑山工的话蕴涵着哲理,挑山工的精神富有很深的启迪作用,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如:(1)龟兔赛跑;(2)笨鸟先飞;(3)身边同学通过勤奋学习而后来居上的故事

    2.挑山工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三、练习朗读,自能感悟。

    我想你们不仅读懂了挑山工的话,也一定会让这段话深深地印刻在你们的记中。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吧选(指导朗读,在读中加深感悟。)

    突破的课件 篇4

    1.1.1 任意角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 营迎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体验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能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论任意角,并能熟运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表示终边相同的角。

    2.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任意角概念的学习,体验角的概念扩展的必要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用数学知识认识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0~360的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难点:角的概念的推广,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下的讨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发现就概念、就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探索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概念,突出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在概念形成与形式化、数量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一节体现数学的逻辑性、思想性比较强的 教学过程

    00一.创设情境(引入):(互动)请两名同学起立,做由“面向黑板转体背向黑板”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各转体了多少度?(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量着两个要点)。我们会发现角已不仅仅局限于0~360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1)任意角概念的引入

    问题1:过去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角的范围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课件]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问题2:你能举出不在0~360的角的实例,并加以说明吗

    学生:举例,再说明所举例的角为什么不在0~360。教师:提供教材中的几个例子。(2)概念讲解

    1.角的概念的推广:

    (1)定义:一条射线OA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端点O按一定方向旋转到另一位置OB,就形成了角α。其中射线OA叫角α的始边,射线OB叫角α的终边,O叫角α的顶点。2.正角、负角、零角概念(类比正负数的规定)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如果一条射

    00

    0

    四.练习

    1.与-1778°的终边相同且绝对值最小的角是___________。2.A={小于90°的角},B={第一象限的角}则A∩B等于()A.{锐角} C.{第一象限的角} B.{小于90°的角}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五.小结

    1.任意角的概念 2.象限角 3.终边相同的角 4.象限角的判断

    六.思考 终边在第一、二、三、四象限的角的集合分别如何表示?

    七.作业:红对勾训练1课时 八.板书设计:略 九.教学反思:

    突破的课件 篇5

    小学《数学》第六册P71的例4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学生第一次碰到这种结构的连乘应用题。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我在“连乘应用题”这堂课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努力:

    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例4这种特殊结构的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算规律”的教学过程。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兴趣:我拿出3盒圆珠笔,问学生知不知道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大家都说不知道;接着我请学生说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然后根据实物给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请学生根据对应条件求出对应问题。学生反应热烈。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盒”、“支”、“元”分别用蓝色、绿色、红色写出)

    吴老师买来3盒圆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2元);3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3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由于教师帮助学生从学具操作理解题意,形象性强,学生容易从实物分析中掌握题意,并随着教师的设问激疑,引起探索兴趣,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环节。在教师的板书帮助下,自己找出对应条件,成功地得出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们面露喜色,学习情绪高涨。

    二、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被乘数不易找对,被乘数与乘数的对应关系容易搞错,因此我利用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作突破口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1、在“基本训练”中加强对应关系训练。我在“基本训练”中出了两道练习题:

    ⑴出示“每组种6棵”,“每班种6棵”,“每12个装1箱”,请学生说出“6、6、12”分别表示什么数,为什么,并说出对应的份数(组数、班数、箱数),然后教师给出对应的份数,请学生说出对应的总数,并列式。

    这一题为新课找准对应关系作好初步的分析能力训练。

    ⑵假定“一共可卖多少元”、“一共运进多少个”是要求的总数,请学生在“每个卖9元”、“每箱有30个”中选取与总数对应的每份数。

    这一题的练习为解决新课中出现两个每份数,而应把哪个每份数作被乘数作了突破重点问题的解题能力训练。

    2、在新授时突出寻找对应关系。在出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后,我让学生边找对应条件边推理。学生回答说“每盒10支”中“10”对应的份数应该是“盒数”,故与“3盒”对应;“每支2元”中“2”对应的份数应该是“支数”,故与“每盒10支”对应。我说:“不对呀,怎么把2与10这两个每份数对到一块去了呢?”学生这下很得意地告诉我说“每盒10支”可理解为“一盒子里装10支”,对于“2”来说,“10”是个份数。从而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盒10支”这个条件的两面性:与“3盒”对应时,“10”是每份数;与“每支2元”对应时,“10”是份数。但为什么没有人把“3盒”与“每支2元”看作对应条件呢?我把这个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避免出现被乘数与乘数不对应的错误。接着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解决两个每份数中哪个作被乘数的问题。我在进行推理训练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准确率达95%。我装作疑惑不解地问:题目初看有两个每份数,你们为什么都选“2”作被乘数而不选“10”呢?学生抢着告诉老师因为“2”才是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故作被乘数。

    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逐步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扎实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积极地掌握了本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列式特点。

    三、重视课堂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

    1、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及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再列式计算(半扶着走,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准确率100%)→只列式不计算(独立走、准确率100%)→选择题、判断题(准确率98%)。

    2、对比练习

    突破的课件 篇6

    《伟大的友谊》拟采取从中心入手,再分层展开,最后概括总结的教法。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初读课文,捕捉中心。

    提问:什么是真正的友谊?重点讲读第七自然段。

    直接揭示:在共同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奋斗中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这就是真正的伟大的友谊。

    二、在突出中心的前提下,分层展开讨论:

    ①马克思与恩格斯是怎样设法给对方帮助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重点明确恩格斯对马克思在生活上的帮助。突出竭尽全力。

    ②马克思与恩格斯怎样为对方的事业成就感到骄傲?

    讲读第五至七自然段。重点明确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事业上的互相帮助。

    ③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讲读第八自然段。重点明确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三、指导分析课文结构,认识过渡段的作用。

    讲读第四自然段,重点讲过渡段的作用。

    这一段很重要,前面分句在生活上承上;后面分句更重要启下。这个句子把上下紧密连接起来了。

    四、通读全文,总结概括: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为了共同目标,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表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时间长,友谊深。

    突破的课件 篇7

    作者:沈旭飞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第05期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接触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起到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重要作用,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而在小学时期,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较弱,对于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有效把握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并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突破这些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把握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活动进行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设计;教学重难点

    数学一直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有了新的发展要求,社会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小学数学教育。因此,如何在对小学生减负这个大背景下设计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把握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就成了小学教师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数学学习有点困难。数学又是一门科学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这个知识体系的核心。教师在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掌握有效设计活动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1、 小学数学教学中点难点分析

    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会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有所不同,并且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一二年级刚接触数学的学生来说,教学重点就应该是培养学生识数和对数字进行大小比较,并且能进行一些最基础最简单的运算。到了三四年级,数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就有所增加了,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进行数**算的能力,并且能逐渐加大运算的难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

    到了五六年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要求学生用数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在数学学习上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应该综合把握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有效的并且有很强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树立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

    突破的课件 篇8

    案例:《水乡歌》

    生:为什么说歌声装满一箩又一箩?歌声怎么会装满箩呢?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想好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因为很多。

    师:歌声能用箩筐装吗?渔民的箩筐里到底装了什么呀?

    生:歌声、鱼和虾。

    师:那歌声那就像一筐筐鱼虾一样,就像是一朵朵荷花一样,数一数不清。(读本小节)

    师:劳动换来了新生活,劳动换来了水乡人民的富裕生活,想象他们的生活怎样的?

    生:有电脑了。

    生:原来没有的,现在都有了。

    生:他们现在房子不像以前一样,和城里的一样高大。

    思考:

    水乡的水多、船多学生比较好理解,但是,重点和难点在歌多,以及为什么歌多、为什么装满一箩又一箩。教师以一个比较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歌声能用箩筐装吗?学生回答鱼虾,是一种写实的、具体的理解,思维受到了限制。怎样指导学生通过劳动丰收快乐幸福的思路来想象、联想,体会那装不完的喜悦和幸福?能否通过读、想象,引导学生体会:不光是箩筐,还有河里、天上、树梢、田间、灶台,哪里都充满着歌声和欢乐。这种类型的课文,一旦指导得太实,学生就失去了思维的空间,也就不符合诗歌的特点和意义了。但是,一旦太虚,又可能离题万里。请教大家,有什么好办法突破这一点?

    突破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许海峰不畏强手,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6个会认字,理解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体会许海峰沉着冷静,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

    学前准备:

    查找资料、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孩子们,20xx北京奥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获得了多少金牌?是啊,体育健儿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啊!然而,你对中国奥运史有有哪些了解?今天,让我们去看看第一枚奥运金牌是怎样获得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在课文中画出词语花篮中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再读课文,(自由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1、播放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任命共和国国歌声中学学上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情学习兴趣。

    2、按照自学要求学习课文。

    自学要求

    ①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读一读,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可写出简单的批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

    ②小组交流。

    ③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有关描写许海峰设射击时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他的心情。

    3、你对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这句话怎样理解?

    重放录像,让学生体会在奥运赛场上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的民族自豪感。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巩固练习

    1、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及由生字带出的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的花篮上。

    五、作业

    1、生字、写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小组办小报,题为我与祖国的奥运,特别注意搜集各项比赛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突破的课件 篇10

    今天,我上了三年级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翠鸟》一课,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巧用老教材能很好地突破难点。在钻研新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新教材的《翠鸟》与老教材有些不同,老教材中老渔翁的话是这样说的: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呀!而新教材是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把老教材《翠鸟》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听,在放录音前,我要求学生比一比:看谁听得认真。全班学生听得很仔细,很投入。录音一放完,许多双小手举得高高的,我知道学生的发现,于是我又引导思考:大家先别急着发表意见,想想我们的课文与录音机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讨论。许多学生唧唧喳喳各抒己见,最后,大家还是达成了共识:新教材好,老教材中的孩子们是因为翠鸟很难抓才打消捉只翠鸟来饲养这个念头的,而新教材中孩子们是因为听了老渔翁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的。我紧接着问:那我们大家有没有这个念头?应该怎么做?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应该保护动物,和他们做朋友。到此,我感到很欣慰,难点得到了突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种爱护鸟类的意识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滋长。

    突破的课件 篇11

    《船长》(苏教版第十一册)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哈尔威船长在客轮即将沉没时,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的第一段主要讲诺曼底号客轮的船身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直往船舱里灌。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万分危急的险情,体会侧面描写有力地衬托了船长的形象。教学中要着眼整体,指导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

    一、整体探究,感受万分危急。

    (1)在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第一段,品词析句,披文入情,实实在在地感受诺曼底号客轮被撞后的危急情景。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以此引导学生读读、想想、画画、议议。一是要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万分危急的情景;二是要求用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朗读表达出万分危急的情景。

    (2)顷刻间什么意思?船上所有的人为什么顷刻间都非常恐慌,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人们的恐慌?(如:惊恐万分、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等)以此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思考。

    (3)作者对危急情况的描写生动具体,那惊险的场景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以此引导学生将课文描写险情的重点词语分分类,体会到作者是从三个方面具体地描写了险情天气:夜晚、薄雾笼罩、沉沉夜雾等;轮船:冒出、全速前进、巨轮、撞来、巨响、剖开、大口子、震荡、涌进等;人们:奔跑、呼喊、哭泣等。

    二、整体品读,感悟写作特色。

    (1)糟糕的天气、猛烈的碰撞、惊恐的人们,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所有的人都呼喊着、哭泣着。此时刻,此情此境,人们会呼喊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并投放相关录像资料(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断),将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惊恐的气氛。

    (2)课文主写的是船长,而作者却花了较多笔墨描写险情,为什么?在这生死的关头哈尔威船长又表现得怎样呢?引导学生体会到侧面描写的作用及与正面描写的联系,体会到对比手法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衬托人物的形象。

    (3)险情场景的描写非常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碰到各种场景,如危急的、喜悦的、紧张的、愤怒的、拥挤的等等,你能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把它们写具体吗?

    突破的课件 篇12

    任意角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角的概念的推广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之一,是初中相关知识的自然延续。为进一步研究角的和、差、倍、半关系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学习解析几何、复数等相关知识提供有利的工具。本节课是三角函数的第一节课,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的推广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和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象限角的表示方法及判断。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结合实例体验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从运动的观点出发,进行角的概念推广,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2.能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表示终边相同的角,即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

    3.能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讨论任意角,理解象限角、坐标轴上的角的概念,并能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表示;

    4.在角的概念的推广的过程中,树立运动变化观点,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5.通过正角、负角、零角与正数、负数、零的类比,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6.通过画图和判断角的象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把终边相同的角、象限角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出来。1.学生在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上,会出现障碍,其原因是:刚刚将角的概念推广,还不是很适应终边相同的角的“周而复始”这个现象的本质;

    2.学生在学习了教材例1后,做p6第4题,仍然感到困难,其原因是:当角为负角时,在00~3600范围内找出终边相同的角,不知怎样计算,教学时应给学生介绍计算方法; 3.学生在学习了象限角的概念后,怎样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象限角(如:第一象限角),会出现障碍,其原因是:对第一象限角是有无数个区间构成,它们的终边是“周而复始”的现象的刻画还不了解,教师要进一步的解释k·3600的运用特点。四.学习行为分析

    1.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角的定义,角的范围仅限于00~3600。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由教材的“思考”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角的推广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利用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如:几何画板),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体会“既要知道旋转量,又要知道旋转方向”才能准确的刻画角的形成过程的道理。学习本节角的概念的推广困难不大。

    2.“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可以从特例出发,通过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经历由具体数值到一般的k值的抽象过程,学生易于接受。这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如:几何画板),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画出任意角,并测出角的大小,同时旋转角的终边,让学生观察角的变化规律,从而将数与形联系起来,使角的几何表示和集合表示相集合。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如: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可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师用书》后的光盘中数学4的资源】

    1.角的推广在角的旋转量、旋转方向上给学生以动态的体会;

    2.动态的表现角的终边旋转过程,有利于学生观察到角的变化与终边的位置关系,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发现并验证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创设情境

    ↓ 组织探究

    ↓ 例题分析

    ↓ 尝试练习

    ↓ ——

    ——

    ——

    ——

    实际问题出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角的概念的推广,象限角的定义、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任意角、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

    象限角的判断、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复习本节主要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作业与反馈,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小结与反思 ——

    ↓ 评价设计

    ↓ 课外活动

    ——

    ——

    2.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环节 创 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说明角的概念扩展的必要性

    师生双边互动

    学生: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容易回答前面一个问题,但在回答后面一个问题是会发现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 快了1.25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设

    多少度?

    教师:[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00~3600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1.任意角概念的引入

    回顾已有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展示课件]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

    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⑴.问题:过去我们是如何定义一 个角的?角的范围是什么?

    组 ⑵.举出不在织

    ⑷.给出任意角的定义 例,并加以说明。

    ⑶.你认为刻画这些角的关键是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的角的实

    举例,再说明所举例的结合具体的实形.学生:

    00角为什么不在0~360。例,感受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

    教师:提供教材中的几个例子。

    学生:组织讨论

    刻画这些角不教师:引导学生从旋转量、旋转仅要用旋转量,还要用旋转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正数、负数和零,定义角的正角、负角

    利用新概念重和零角的概念。

    新认识问题。

    学生:观察图1.1-3,进一步认

    方向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象限角

    通过尝试探

    识正角、负角。

    教师:让学生利用任意角的定义,究,由学生感回答本节开始的“思考”中的表受没有统一标的校正问题。

    学生:画图探究,讨论、交流,不难给出合理的放法。

    (先让学生以同一条射线为始边作出下列角:210?/span>,-150?/span>,-660?/span>)

    ⑵.给出象限角的概念

    3.终边相同的角

    探究:将角按照上述的方法放在直

    探究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

    ⑴.问题:如果把角放在直角坐标准时,角的表系中,那么怎样放比较方便、合示不方便。理?

    系,理解并掌教师:在总结分析合理放法的基握改关系。础上,给出象限角的概念,并说

    从具体问题入手,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关系。

    然后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直接感受象限角的概念。

    学生:思考每组角的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用含有其中一个明在同一坐标系下讨论角的好处。

    角坐标系中后,给定一个角,就有 唯一的一条终边与之对应。反之,对于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一条射线从具体到一ob(如图1.1—5),以它为终边的般,认识终边角的关系式表示另外的角。角是否唯一?如果不唯一,那么终相同的角的关边相同的角有什么关系? ⑴.在直角坐标系内标出

    系及其表示。由几何位置“终边相同”210?/span>,-150?/span>角的终探讨其代数特

    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在旋转终边的过程中发现

    “终边相同”的角的关系,并利边,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怎样的征的“统一”。数量关系?328?/span>、-32?/span>、-392?/span>角的终边呢?

    ⑵.直角坐标系内,角α对应了唯一一条射线(终边),那么是否存在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如果存在,如何表示? 4.练习

    教科书p6练习第1~2题 例1.在00~3600范围内,找出与例-950012′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 题

    分 它是第几象限角.例2.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例3.写出终边直线在y=x上的角

    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任意角、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

    用集合表示出来。

    学生:口答

    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答案。

    教师:分析、板书例1。

    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出这两个集合求并集的关键是把2700改写成900+1800,然后重新组合。

    师生:共同完成例3,注意k的正确取值是关键。析 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0≤α≤7200的元素β写出来.1.教科书p6练习第3~5题 尝 2.补充: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通过练习,掌试 ①时针经过3小时20分,则时针握象限角的判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断、终边相同转过的角度为,分针转过的练 的角的表示方学生:回答结果

    角度为。

    法。

    习教师:给出评价

    ②若角α是第二象限角,则180啊?i>α是第 象限角。问题: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小 吗?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让学生复习本学生:回答,讨论交流,补充

    结 2.你掌握了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节主要内容,的集合的表示方法吗?

    完善学生的认与

    知结构,体会3.本节课你体会到哪些数学思想教师:归纳总结,突出重点知识;

    数学思想方反 方法?

    解决学生的疑惑点。法。

    思 4.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 评 作业与反馈:

    教科书p10习题1.1a组第1~3 1.题 价

    2.选做题:

    ①.写出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设

    ②写出终边在y= 合。

    3.【发展要求】

    上的角的集能用集合和数

    2.判断角是第几象限角;

    1.终边相同角的表示; 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

    计 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0≤学语言表示终α

    件的角;

    ③若α、β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则α与β的关系是 ;若α与β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则α与β的关系是 ;若α、β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则α与β的关系是。

    在实际生活中1.你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3600的角和负角”的例子吗?与课

    同桌交流,并熟练掌握它们的表

    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外 示,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活

    2.【探究学习】如果角α是第二动

    象限角,那么 在哪里?

    探究学习,激

    等角的终边落发学习兴趣。

    【突破的课件(模板十二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