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推荐十一篇)
  •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23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推荐十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案设计。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如果您想要掌握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但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实验验证。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设计和理解,我的我说可完毕,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2)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平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近两千年?(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3)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好处;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明白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⑴透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构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⑴透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构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透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必须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资料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持续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必须律的独立性和重要好处,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必须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必须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明白了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必须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资料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构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1.教学重点:透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必须律;惯性的理解。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此刻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齐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必须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务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理解,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此刻明白,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就应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最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伽利略:小球先生(小姐),如果没有摩擦,你会爬上什么高度呢?

    小球:我会搭乘梦想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爬上原先的高度。

    伽利略;如果我减小右斜面的倾角,你还会爬到原先的高度吗?

    小球:梦想有多高,我就能够爬多高,只是我要走的路程更长了。

    伽利略:如果我把右斜面放平,你还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前行吗?

    小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取了高度,留给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

    播放周杰伦的《蜗牛》节选: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期望同学们像小球一样怀着梦想,沿着人生的轨道一步一步往前行!总有一天,你有属于你的天!

    透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十分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

    (3)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回顾、思考:

    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

    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过渡: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1)笛卡尔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持续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持续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笛卡尔补充了物体不受力时持续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渡: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顿在英国诞生。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尔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必须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2)牛顿第必须律: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思考:牛顿第必须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体不受力,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运动状态变化,物体必须受到力的作用。

    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透过实验验证呢?

    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许多阻力很小的现象能够帮忙我们理解牛顿第必须律。

    从视频能够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

    3.惯性:

    ①概念:物体持续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设问: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物体会抵抗速度的改变,从而使速度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汽车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②一切物体有惯性,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物体惯性大,“本领”大,运动状态难改变;物体惯性小,“本领”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提起书,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封面;用手提起封面,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书。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吗?

    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为kg。

    在初中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此刻进一步从惯性的角度认识了质量;以后还要从物体间的引力认识质量。

    有夹子,增大了中部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时,中部仍持续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

    2.美国空军UFO档案记载,1952.12.6黎明前,一架B29轰炸机在墨西哥湾上空训练时,一个很大的不明飞行物以4000km~15000km的时速靠近、经过、远离它。在目击描述中,不明飞行物能迅速增减速度,甚至还能骤然停止。

    思考:1.如果没有个性的装置,UFO骤然停止时,外星人飞行员的命运是怎样的?

    2.人们想象外星人持有惯性消除器,用来消除自身的惯性,以便应对速度的迅速变化,你怎样看?

    我们利用惯性的知识发现了UFO档案记载中的疑点。期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利用所学知识,冷静分析。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是开拓者。伽利略首创了理想实验方法;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牛顿提出了惯性、力、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3.深入理解了牛顿第必须律,明白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4.之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第必须律。没有哪一个定律是终极真理,物理学的大厦永不封顶,还等待你们为它添砖加瓦!Www.jk251.com

    课外探究:有人说刘谦的螺丝魔术颠覆了牛顿第必须律:不给螺帽力的作用,螺帽也能运动起来。你怎样看?请在百度中搜索“刘谦螺丝魔术揭秘”,弄清刘谦螺丝魔术的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牛顿第必须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必须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梦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梦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梦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明白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本事。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明白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意义.

    3.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3.理解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一样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提高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设计

    经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必须需要力来维持吗”.

    经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明白,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十分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梦想实验。

    一、梦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梦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梦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梦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必须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必须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坚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必须律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坚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必须律可不能够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能够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能够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经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必须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必须律是一条实验定律

    B.牛顿第必须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必须律是物体在梦想情景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景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坚持原先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必须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必须情景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必须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2.一个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

    A.物体必须没有受到任何力B.物体必须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C.物体所受合力必须为零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答案:CD

    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必须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坚持原先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必须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惯性与什么有关?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

    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

    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经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作业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师:同理如果小车三次处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自由滑向水平面,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大小会怎样呢?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师:假定我们还能找到某种材料,对小车的阻力比玻璃板还小,最最小,来做水平表面的材料,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非常正确,逻辑推理就是这样进行的。阻力逐渐变小,实验结论如何呢?阻力没了,结果又会怎样呢?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2]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学史上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历程。

    2.初步了解理想化实验方法,知道理想化实验方法的意义和局限。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用惯性解析生活中的与惯性相关的现象。

    4.在了解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认知历程的过程中,体会理想化实验、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物理学史上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历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设问:在初中,我们学过了牛顿第一定律,请大家回顾一下它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老师所提问题,集体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教师口述:我们今天就来细致地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和它的得出过程、及惯性。

    讲授新课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教师活动:讲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要使一个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就必须对它用力;用力使物体运动起来后,停止用力,物体归于静止。于是,他声称运动者皆被推动。当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推它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

    教师活动:讲解伽利略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而物体在通常情况下运动时,摩擦又是难以避免的。

    伽利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即使沿水平面滚动,球也会越滚越慢,最后停了下来。伽利略认为这是摩擦作用的结果。若没有摩擦,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伽利略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如果第二个斜面倾角减小,小球仍将到达原来的高度,但是运动的距离更长。由此可以推断,当斜面最终变为水平面时,小球要到达原有高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教师活动:讲解理想化实验。

    阻力不可能完全消除,第二个斜面也不可能做得无限长,所以,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首先,理想实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所谓的理想实验就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一层的抽象分析。其次,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是以一定的逻辑法则为根据的,而这些逻辑法则,都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为实践所证实了的。

    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中,理想实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理想实验可以使人们对实际的科学实验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

    理想实验只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它的作用只限于逻辑上的证明与反驳,而不能用来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相反,由理想实验所得出的任何推论,都必须由观察或实验的结果来检验。

    教师活动:评论伽利略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伽利略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将动力学的研究引入正确的方向。不过伽利略还不能想象不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将如何运动。正是为了避免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才将研究对象放在水平面上。这样使它的结论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师活动:讲解笛卡尔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笛卡尔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方式和状态的趋势。为了能够确定自然事物的发生过程。笛卡尔认为还需要给出相应的二级定律。

    第一条定律说,如果没有外界的作用,任何物质粒子的状态(包括它的大小形状、位置和运动)不会有任何变化。

    第二条定律说,如果物体处在运动之中,那么如无其他作用的话,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在同一直线方向上运动,既不停定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教师活动:请你笛卡尔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表面上看,笛卡尔的第二条定律是惯性定律的准确描述。但笛卡尔没有提出力的概念,他认识物体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直接的接触才能发生。

    二、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活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

    在伽利略和笛卡尔工作的基础上,在隔了一代人以后,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这种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

    教师活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这一属性称为惯性。惯性不是外界强加给它的,是物体固有的,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惯性与质量

    教师活动:讲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师口述:从生活中我们可以知道,满载货物的大卡车与小汽车相比,更不容易停下来。不同质量的物体,惯性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物体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不同,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的质量。

    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

    典题剖析

    例1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降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

    A.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将上升到与O点等高的位置

    B.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铺垫材料粗糙程度降低时,小球上升的最高位置升高,当斜面绝对光滑时,小球在斜面上没有能量损失,因此可以上升到与O点等高的位置,而B、C、D三个选项,从题目不能直接得出,所以选项A正确。

    例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开创了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重要科学研究方法。图a、b分别表示这两项研究中实验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对这两项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a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合理外推得出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变速运动

    B.图a中先在倾角较小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可冲淡重力,使时间测量更容易

    C.图b中完全没有摩擦阻力的斜面是实际存在的,实验可实际完成

    D.图b的实验为理想实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

    解析:伽利略设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因为当时无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所以伽利略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如果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那么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就成正比。由于当时用滴水法计时,无法记录自由落体的较短时间,伽利略设计了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来冲淡重力的作用效果,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运动相同位移所用时间长得多,所以容易测量.伽利略做了上百次实验,并通过抽象思维在实验结果上做了合理外推,得出了正确结论,故A错误,B正确;完全没有摩擦阻力的斜面是实际不存在的,故C错误;伽利略用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故D错误。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什么是惯性,能够用惯性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道惯性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斜面小车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体会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明确斜面实验的整个过程。

    3.通过对斜面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计两个实验。提出问题: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在桌面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叙述古代人们对于运动的认识和伽利略对于运动的观点。

    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提问:两次实验为什么都让小车在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回答: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总结实验现象: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大。

    推理: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讲述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牛顿第一定律。

    强调虽然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但却是一个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蕴涵几部分知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三部分内容:

    (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问与引导,导出惯性这一概念,讲解惯性仅与质量有关,列举生活中有关于利用惯性的事例。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同学们牛顿第一定律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回答。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查阅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完整设计过程,同时观察生活中有关利用惯性的事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

    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而停止运动,锤头继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

    (4)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 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 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0)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xx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运动的越()。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1)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的学生。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初二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习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年中考的考点,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

    大概花5分钟时间。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车”入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

    (一)回顾历史:先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再用Flash课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的不可批驳。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化矛盾。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二)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观察后自己说出小车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忆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并在该过程中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开始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结论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提出的问题,能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平面足够光滑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惯性

    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并通过书本中的惯性小实验,让学生认识惯性;接着通过一个证明空气也具有惯性的小实验(在一小试管内装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试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沿小试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动,可看到试管内小气泡的位置并不发生改变。从而证明空气是具有惯性的。)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以及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能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概念,并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通过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节

    大概花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推荐十一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