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牛顿第一定律课件(集合十五篇)
  •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24

    最新牛顿第一定律课件(集合十五篇)。

    导师在工作过程中的一部分是书写教学计划和教学课件,而这些教案课件的内容必须十分完善与精确。教师应当重视教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本人为您汇集了“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的相关信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将对您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的现象。

    ④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B、过程和方法

    ①在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教育。

    ③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首先明确运动与力的关系,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学生理解并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以及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主要通过做实验来加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在全市高生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可以采用演绎推理法、讲授法、自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指导

    从本节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但认识不够深刻。在高中阶段重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学生首先需要温故而知新,然后通过聆听教师讲解、观看相关视频、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等途径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采用观察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导入:

    先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知道动力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这样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通过讨论不少学生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结论,这正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到的结论。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光靠直觉和思维去研究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他所犯的错误与当时的社会和科学背景有关,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他在物理问题上犯了些错误,但他却被恩格斯称为是最博学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及其观点的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伟人的过错。

    2、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不少学生还存在疑问,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怎样去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不少学生会提出通过实验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这种研究思路,这正是伽利略物理学家确立的新的研究法——实验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家大都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这样便水到渠成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研究上。

    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为了体现出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思想,可以创设情境,重温初中物理中做过的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分析小车为什么运动距离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来。

    针对上述实验现象,让学生设想小车不受摩擦力时结果如何,再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有利于使学生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充满兴趣和期待,因为是理想实验,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过多媒体动画将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呈现出来,这样做能使学生加深认识。

    3、惯性定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探索的结晶

    接下来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通过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绍笛卡尔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理,课本做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介绍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可让学生观察冰壶比赛的视频剪辑,可以看到,冰壶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继续前进,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壶的撞击才改变原来的状态。还可以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中吃食物的视频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惯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惯性与质量

    惯性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本中用了比较形象的语言——“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来描述惯性。学物理并不是闭门造车,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师生可以共同列举身边的一些惯性现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惯性实验来认识惯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即物体质量不同,从静止达到某一速度或从某一速度达到静止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载的汽车比满载时容易启动,用球拍很容易将乒乓球挡回,面网球因质量比乒乓球大却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挡回,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其惯性越大。这样做一方面联系了生活实际,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

    5、知识巩固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适的课后作业。为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学生课后可以阅读本节后面的sTs栏目中关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介绍,还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其他资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黑板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书简结精练,注重色彩搭配,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整齐优美的板书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牛顿第一律

    1、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之前的错误认识。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2、牛顿物理的基石——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1)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惯性与质量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2】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资料有牛顿第必须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习,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应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此刻过程与方法之中,所以,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推理过程,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梦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经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头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样样经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一样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明白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习新课环节,经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经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必须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日的牛顿第必须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经过演示实验,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学习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必须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能够经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本事。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资料,提问的问题能够是:梦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习,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习的载体。

    意图:学生经过问答和练习,了解了自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有的放矢。

    七、板书设计C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书设计,这样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完毕,多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二)教具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进行新课

    1.历史的回顾

    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1)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

    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画板图)

    教师:从实验可知,木板对小车的阻力小了,小车运动得更远了,它的速度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变为0。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演示,并画图)

    可见,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它的速度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为0。

    3.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请大家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这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4.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四、作业

    复习本节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但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实验验证。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设计和理解,我的我说可完毕,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

    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平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

    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实验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物体的运动。

    (三)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伟人的错误

    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近两千年?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6】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七、板书设计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7】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在讲台上放一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

    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

    不是我说的。是这样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投影)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体的惯性

    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观看教学VCD

    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

    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9页第1、2、3题

    2、完成同步练习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 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 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 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习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4.3 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平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平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 小结练习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习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习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 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

    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而停止运动,锤头继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

    (4)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1】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3、理想实验

    [教学难点]

    1、力和运动的关系

    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考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

    以抛粉笔为例

    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决定吗?

    抛粉笔为例

    4、物体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

    以抛粉笔为例

    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情况下加速?什么情况下减速?

    以抛粉笔为例。

    【牢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能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无必然联系;当速度与力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与力不在同一直线时,曲线运动;同一直线时,力与速度同向,加速;力与速度反向,减速。

    要让学生明白:物体此刻的速度是由上一刻的速度和上一刻的受力决定的,此刻的速度及此刻的受力决定下一刻的速度。(比方:今天的结果是前面的表现决定的,要想今后的结果能改变,必须从现在开始。)

    二、历史上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

    师: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做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的过程。在侦探故事中,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到错误的判断上去,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是靠不住的。

    师:长期以来,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人们的经验是: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必须推它或拉它。因此,人们直觉地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与推拉等行为相联系的,当不再推、拉的时候,原来的运动便停止下来。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便要停止。我想不仅是亚里士多德这样想,就是在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想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经验相一致。但这却是个错误的结论。是由明显可见的线索引出的错误判断,而且这个错误结论竟维持了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伽俐略创造了有效的“侦察”方法,发现了正确的线索,揭示现象的本质,成为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师: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越来越大;向上滚动时,速度越来越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原因,因为他同样还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会滚动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

    师:伽俐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实验(伽俐略斜面实验):让一个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升到原来高度。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达到同样高度,但这一次为了达到同样高度,比第一次滚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将会滚得更远。于是他问道:若将后一个斜面放平,球会滚动多远?结论显然是,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这就是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可以运动(比如在光滑水平上,只要给物体个初速度,物体将以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而力恰好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运动速度)的原因,比如物体加速和减速时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水平木板做得无限长,所以这个实验是“理想实验”带领学生观察动画及视频文件,先看理论动画,再看演示实验。

    注意:理想实验不是空想实验,它是可靠实验事实加上理论推导。

    师: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他还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的基础。

    三、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伽俐略和笛卡尔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注意: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大家已经对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很熟悉了,并且每次提到的都是他的错误观点,好像成了反面教材,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一下:亚里士多德是个非常伟大的人。恩格斯称亚里士多德是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生物、天文、气象、数学和物理等,成果十分丰富,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他追求以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比如说:他认为天上的运动应该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地上的物体都应该是静止的。他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是与大量的“事实”相一致的。他一直追求真理,只不过因为当时研究物理总是靠直觉和思维来进行。因此,他的这一错误观点影响了人们两千多年。

    伽利略实在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第一个意识到了摩擦力??一个本质至今还没有被认识清楚的问题。有了这一点,加上他又具有丰富、发散而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设计出其理想实验就显得比较自然了。我们认为理想实验首要的意义在于它摒弃了那种单纯依靠思辩来研究物理的行为方式,而确立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基本地位。从物理史实上可以发现,这时伽利略认为的地面上的物体除静止外的另一本来面目是匀速圆周运动(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因为他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物理不再是单纯地靠直觉和思维。是笛卡尔第一个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确实是人类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因此,笛卡尔认为上述论断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且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是十分合理的。笛卡尔当时还指出:在太空环境中可以实现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这时物体的运动就满足理想实验的条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宽了看问题的视野)。

    牛顿所做的工作不仅是进行了总结,更是从物理上赋予了明确的内涵,这其中包括惯性和力作为科学概念地提出,以及惯性参考系等,同时明确了力和物体运动及其变化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牢记】:

    1、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因而力并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才需要力,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3、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称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师: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例如冰壶。冰壶在冰面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直到它再一次受到杆的打击或碰到障碍物,才改变这种状态。

    观看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实验

    四、惯性

    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文件。

    生活中的例子:将斧头和木把往下敲。木把受到敲击突然停止了。斧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使斧头和木把套紧。

    1、问:什么样的物体具有惯性?物体什么时候具有惯性?

    答:一切物体均具有惯性。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惯性是一种固有属性。

    2、惯性可以被克服吗?

    答: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不能避免或克服。

    3、速度可以突变吗?

    答:当有外力作用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惯性的大小就表现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正因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一点点变化的,所以速度是不能突变的。

    4、物体的惯性大小由什么决定呢?与速度有关吗?

    答:惯性的大小仅由质量决定。

    这里有一个易错点:很多同学认为速度大,惯性大;速度小,惯性小。原因是他们把“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理解为“物体从运动到静止的难易程度”。

    分析:正是因为有外力的作用才使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所以要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最起码要给它们相同的外力作用,才好进行比较。(不恰当的比方:想看两个人一天谁挣的钱多,最起码要给他们相同的本钱)

    要比较速度变化的难易程度其实就是比较物体的加速度,加速度反映了相同时间内物体速度变化的大小关系,而在相同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仅仅是由质量决定的。所以惯性仅仅由质量决定。(a大,速度变化容易;a小,速度变化难)

    惯性的大小仅由质量决定。但由于惯性是属性不是物理量,所以不能具体讲1千克的物体有多少惯性。例:如手挡相同速度的篮球和汽车。如果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车在相同的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并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很长的时间内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惯性大小在实际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减小物体的质量。歼击机的质量比运输机、轰炸机的质量要小得多,在战斗前还要抛掉副油箱,以进一步减小质量,就是为了要提高歼击机的灵活性。相反,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应该尽量增大物体的质量,抽水站的电动抽水机和水泵都固定在很重的机座上,就是要增大它们的质量,以尽量减小它们振动或避免意外的碰撞而移动。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师:同理如果小车三次处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自由滑向水平面,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大小会怎样呢?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师:假定我们还能找到某种材料,对小车的阻力比玻璃板还小,最最小,来做水平表面的材料,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非常正确,逻辑推理就是这样进行的。阻力逐渐变小,实验结论如何呢?阻力没了,结果又会怎样呢?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2]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3】

    [知识要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运动观:

    ①他的观点来源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观点: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自己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①来源于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②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4.惯性:

    ①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难点分析]

    惯性大小的讨论:

    ①惯性就是使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匀速直线运动,使原来静止的物体静止。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宇宙万物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没有惯性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③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密度、形状、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越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所以“克服惯性”“惯性增大”“惯性减小”是错误的。

    ⑤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选答]

    1.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大木块上有一个小球,二者从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第3秒时小球从木块上落到水平面上时,木块的加速度不变,再过5s小球和木块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第3秒时二者的速度vt=at=2m/s2×3s=6m/s 则小球和木块在3s末的速度都是6m/s。小球离开木块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再过5s速度仍是6m/s木块共运动8s,速度就是2m/s2×8s=16m/s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惯性

    B.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C.人造地球卫星有惯性

    D.太空中飘荡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分析:惯性的大小决定于质量,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只要物体有质量就一定具有惯性,所以B、D两个选项不正确,C选项正确。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变,则其惯性大小也不发生变化,所以A选项不正确。答案选择第三个C。

    [练习精选]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

    B.物体越重,惯性越大

    C.物体的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D.行驶的车辆中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是因为乘客具有惯性

    2.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易停下来,所以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两个物体质量相同,它们的惯性一定相等。

    C.铁饼被运动抛出后继续前进,这是因为铁饼具有惯性的缘故

    D.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容易被人举起来,在月球上则很容易,所以物体在月球上的惯性小。

    3.计算:

    一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受到的合外力零,则10秒后物体速度是多少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发现自然科学规律,体会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上课,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是在太空当中静止的一滴水,我们结合之前的知识,想一想这滴水为什么能够静止在空中呢?嗯,好,看到很多同学有答案了。来,后排这个女生说一下,非常好,请坐。她说是因为在太空当中的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所以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由于没有初速度,所以就静止在空中了。表达的非常完整。对于刚才同学所说的,其实涉及到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j458.coM 励志的句子)

    我们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牛顿总结归纳得出的,那为什么牛顿总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好,现在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教材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好,现在很多同学已经坐直了,想必已经是完成了。那谁能来分享一下,好这位同学。嗯,非常好,请坐。他是根据人物来进行梳理的。他说先后经历了亚里士多德、伽里略、笛卡尔、最后是牛顿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定律。所以牛顿才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好,对于这几个人物来说呢,我们详细地来看一看,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观点和言论。首先是亚里士多德,他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没有力,那运动就会立即停止。那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嗯,不正确。这个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在20xx多年之后,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那他说什么呀?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个物体会持续的运动下去。物体运动停止,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好,后来笛卡尔将这个言论的推广到更加理想化的情况。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嗯,好,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板书:一、发现历程)

    【模块2】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我们之前已经知道了他的完整表述。谁能来尝试说一说?嗯,好,你来说。嗯,不错,请坐。表述得不是非常完整,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完整表述是,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了。当时探究实验过程是怎样的,大家还记得吗?嗯,好,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一说,非常好,请坐。这个男同学说,之前探究时,是让小车或者是让滑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通过改变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滑块滑行的距离,会发现阻力越小时,滑块滑行得就越远。

    那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在高中阶段,这个实验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呢?应该怎样去改进呢?嗯,好,我看到很多同学有想法,这位女同学你来说一说,很好,请坐。她说想尽量减小阻力之后,然后给小车一个初速度,此时观察一下它的速度是不是会发生改变,来进行验证。嗯,好。根据这样的想法,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视频当中的实验器材是气垫导轨,在启动的时候,导轨会向上喷气,在滑块和导轨之间就会形成空气层。此时就会大大减少滑块在运动时的摩擦力。好,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如果给滑块一个初速度,他到底会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呢?好,现在实验播放开始。嗯,好,视频播放结束了。从刚才的显示屏当中的数字来看,滑块的运动时速度发不发生改变呢。好,同学们都说是不改变的,确实是这样。当物体运动的时,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他将会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好,在初中的基础上,我们将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良。

    【模块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

    那么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以及准确表述,我们已经了解清楚了。现在老师有两个小问题想去考考大家。刚才在牛顿第一定律当中,我们说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此时对于这样的状态来说,他的受力情况一定是怎么样?对,不受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他的合外力怎么样,嗯,很好,是为零的。好,怎样才能算是合外力为零呢?同学们思考两分钟,老师找人来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有答案了,这个男同学你最积极,你来说一下,非常好,请坐。他说合外力为零,可能是这个物体就是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此时合外力就为零了。那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好,这位同学。好,请坐。他说也可能是物体受到力。但是这些力合成之后,合外力是等于零的。说得非常的好。这个其实就是合外力为零的两种情况。(板书:二、牛顿第一定律、1.合外力为零)。

    【模块4】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2

    现在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想去问问大家,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联系,来判断一下,物体在处于某种运动情况时,它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现在老师在多媒体上了展示一幅过山车的图片。过山车在运行的时候,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时刻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可以推断他所受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后面戴眼镜的男同学,来跟大家说一下,很好,请坐。这位男同学说,如果这个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化的时候,说明合外力为0。但此时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变化,说明此时合外力一定是不为零的。所以根据大家说的,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物体运动状态,大致的去推断受力情况。(板书:2.运动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内容,通过刚才的两个小问题的讨论,相信同学们已经对于牛顿定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完成书后的习题。好,下课。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篇15】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习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最新牛顿第一定律课件(集合十五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